清远: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卷第十一
清远: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卷第十一
沙门凊远 述
[疏结八正果]
三十七品是因法今云果者即因中之果。
[经如是乃至]
辨疑误云疏云三身四智等岂非亦果法科在因法中云解余文此科亦误也如是二字指上因果乃至方是超越合于随文释中分三初诸佛果法二三乘因法三别释余文不应科在因法中今谓果因二科科经不科。
[疏三身四智等]
疏文科云解余文科疏不科经岂可同列乎经以乃至二字超简之今以助道品至陀罗尼门并属因法疏于此下解超简之文名为解余文何为不可。
[处即十遍处]
赤青黄白地水火风空识遍(遍字通十)。
[经八万四千]
即三乘因法所治尘劳有若干之数能治之法亦然疏云恒沙妄染等并约三乘对治而说如科云三乘因法也若华严所说一迷一切迷一治一切治等今经顿悟一法中即具一切法约行亦一行中具一切行等。
[陀罗尼]
前文云是法今疏云得总持菩萨者当忍陀罗尼也忍即智也有知能总持故约位言之即入地菩萨能总持故若约证说即初地已去尘劳有八万四千愿钞三云根本十使各各具十成一百百复成根本一千今钞影略止云五百上品分三中下各一成五百内外五尘各五百成五千别迷四谛则成二万并根本一千有二万一千约三毒及等分成八万四千此依探玄若孔目约三百五十度门就六度共二千一百等故广如大疏(六十四钞四十七)。
[上品重故开为三品中下轻故各为一品]
大钞(二十六)云贪等各三品设劣境起猛利贪为上品称境起贪为中品设胜境起微薄贪为下品如是三品各三成九品以烦恼有轻重故中下各为一品不分三品者由称境起贪等无可分故。
[三毒等分]
有贪偏多余二少者嗔痴亦尔有三毒皆等者故有四类。
[疏答前已说之]
近指当章远指文殊章拂迹入玄及普贤章拂同幻之觉等。
[疏若称法界而观]
问意云出世间法清净今答意云称法界性而观皆从缘起总是幻化故今圆顿宗如镜中所现杂秽珍宝奸[娟-月+虫]影像一时俱佛唯有镜明法中亦尔若凡若圣一切皆空唯觉体独存而已良由真空之空即妙有之空也。
[对治此等者]
等者下脱十九字缘有二个者写时经就前等者之于下写正判此经等凡传写之错多有此例今依大钞补云泛说诸教对染修净证果等行相今既觉了等者正判此经称性云云然大钞牒释疏文其义显然故知今钞之脱况疏云对治此等之言属于次前有漏之法岂当以正判此经等义而释邪。
[经一切实相]
准前合当牒云陀罗尼门等今便云一切实相者一切即前五科五科无体即是实相谓即事归理会缘入实也。
[经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
由自身故自佗报身俱不可得唯有法身谓登地证真也。
[经一世界清净故]
未曾说世界清净便牒云一世界清净故者由前云一切实相性清净等影略之故。
[经如是乃至尽于虚空]
受用土等皆在其中今超简之我此土安稳即自受用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即佗受用士也。
[疏羸髻鹫子]
螺髻梵王(蠃螺同也)见释迦佛土清净宝严鹫子见秽恶充满问国土净秽随人业识所见今此所见何故声闻不及梵天邪答四土中变化土正为二乘是故鹫子见秽恶今钞亦云随人业识所见故梵王见净道随天业识所见故。
[疏空色同如]
空之与色当体即是真如故云空色问一切法皆悉同如何故唯云色邪答色是诸法之体故是故八十余科俱云色即空等。
[疏当彼泯绝无寄]
未是理事无碍者但是如如不动之理故谓色之与空同真空理也问今以前七段色相空净经文配空色无碍以此空色同如配泯绝无寄何故贞无中色空无碍便是理事无碍邪答彼约圆融而说今约三观次第而说故。
[此牒疑辞]
三观是证相尚有疑者谓观未成者有之。
[经四大不动故]
例于前文应根尘四大为次今便云四大者举能造四大以摄所造之根尘故。
[经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问前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乃至四大不动今云四大不动故觉性平等不动岂觉性不动因四大不动故然后得邪答前是色相空净已明觉圆明故四大等清净不动今是空色同如蹑前起后因四大不动故得觉性平等不动即举能依四大以例所依觉性。
[经觉性遍满]
前门觉性平等不动约摄色尘等一一事法同一真空之理谓没体摄归理中故唯名真空观今此觉性遍满故根尘等一一事法与理不异而周遍法界动静无碍名理事无碍观也。
[口决]
定字误也当作诀字下亦准之。
[但与连续本文而已]
者谓观门意趣深玄非面言心受难以文字具释是故今疏但以理事无碍观连续真空观文而已此言疏中但列十门之名连续前文而已不具释也下周遍含容观准之辨疑误云大疏备释初二门理事无碍故钞中指下八门准之今疏但列名而已钞中不当如是指评曰所辨太率。
[超情离见]
观文云超情离见非世喻能况如全一大海等玄镜云初标难喻二寄喻别显言难见者以道理深故有本云离见即超情义耳言难见者容有见理故下文寄喻以明难义言世喻难喻也圭山观注云不可以识识即超情也不可以智知即离见也以五眼不能睹故非世喻能况者即结叹拣于后喻亦不得世俗情所见矣次喻指者但以海波指理事之位以分义相非全喻法有本云难见见以明容有可见之分然不及离字评曰二祖取与别故小有异耳。
[如全一大海云云]
文有三喻一以一海对一波谓全大海在一波中二以一海对多波谓同时全遍于诸波三以一海双对一波与多波谓遍一波时全遍诸波本注云一喻大小无碍二喻一异无碍三喻诸法各各全遍。
[此上十门同一缘起]
十门理事无碍同一缘起无碍自在无有前后此唯华严具之此经不全具如次文云耳。
[疏兼于余门]
今经正当第二事遍于理门兼第八事法即理门事既即理理亦兼第七真理即事门等。
[疏一一自遍]
拣异前真空观一一事法没体也又此没门一一事法皆有自体分位故云遍也。
[疏性见觉明觉精明见]
即眼根遍满法界义是六根之初故引之以证六根遍满六尘四大等例之。
[疏周遍含容观即事事无碍]
周遍含容是因法事事无碍是宗法谓由理有周遍含容故得事事无碍周遍含容是所观观字是能观又周遍含容观是能观观智事事无碍是所观观。
[疏举一尘遍一切法含一切法]
问大疏列十门已云今经虽略义理全周今疏云具遍含二义如前却云分圆邪答今经观成方得如是华严法尔如是故不同。
[经由彼妙觉性遍满故]
问前门多事皆是觉性故云妙觉等今是事事无碍何故亦云觉性遍满邪答即带因明宗谓事事无碍是宗法出因云如是根尘遍满无坏无杂由觉性遍满故。
[疏非谓泯根等]
拣异真空门泯根尘及拣理事无碍门归于一性。
[疏所以然者]
出因也谓真心所现等问经文自出因了疏中何故又出因邪答经唯所依性疏加唯心等三谓诸事与真理既但是真心故真理周遍含容时事亦然等。
[幻梦]
唯取一多长短无碍义。
[像]
探玄判十因一缘起相由故二法性融通故三各唯心现故四如幻不实故五大小无定故六无限因生故七果德圆极故八胜通自在故九三昧大用故十难思解脱故指归云一无定相故二唯心现故三如幻事故四如梦现故云云十名小异评曰指归合果德于因无限中开如梦现故为十大经疏合指归幻梦为第五合探玄八十为第十加第六如影像以为十即今钞次文所引者是然十忍品疏具七喻今唯三者以梦幻合为一以义稍同故影像别为一以法喻稍别故不用余四喻者以焰响化空多喻诸法不实不顺事事无碍故今略之耳然决释云影像者影字误也各今云镜像如释结皆约镜像会解从之评曰彼疏探玄指归皆云影像今疏亦然如钞所引彼经影像明矣若演义八云经十忍品但取影像以况性空虚无之义今取即入自在故明一切诸法具于镜像二义则知诸疏标云影像者顺经意故钞约镜像释者顺今即入自在义故问大经疏云明德用所因乃是十玄所因也何故今作事事无碍所因邪答清凉释周遍含容十门云十玄自此而出也由是亦即事事无碍所因为德相因下是出业用因征有十因今唯一四五六者如第三缘起相由唯是别教故今略明觉成就义故分具之耳。
[经不与法缚]
法缚即生死法脱即涅槃约迷悟之相持毁约久习初学约现在。
[疏眼识现量]
六七具三种分别第八前五唯自性分别即现量也今即前五之一。
[疏百千万亿此方下数]
清凉云此方黄帝算法有二十三数谓一二三乃至十百(十一数)千(十二数)万(十三即洛叉)亿(十四即俱胝)兆(十五)京(十六)垓(十七)梓(十八)壤(十九)沟(二十)涧(二十一)正(二十二)载(二十三)钞云一至十为十次有十三数十十为百十百为千等言载者天地不能容载也此方之数至二十三数外便云无数如常云无数劫者是也。
[经阿僧祇]
从万已去有三等数法谓上中下下数十十变中数百百数上数倍倍变言下数十十变者小乘以成住坏空各二十增减共八十小劫成一大劫为第一数十个大劫为第二数十个第二数为第三数乃至第六十为一阿僧祇劫小乘以此阿僧祇劫为无数然亦是有数之极故名为无数非不可算也小乘佛依此数定满三僧祇成实报身言中数百百变者自黄帝十三数起第一数以成住坏空各二十小劫为一大劫数至百万为一俱胝名第一数百俱胝为第二数如是至一百名一阿僧祇大乘始教佛依此数满三僧祇若教章云此取水火等大劫(同前以八十小劫为一劫)数至百千数此复至百千为一俱胝名第一数数此俱胝为第二数如是数至一百名一阿只此即十大劫数中第一数也若僧祇品云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庚多清凉释云俱胝已去并是上等数法倍倍变之苑公华严音义云此经十百千万十十变之从万至亿百百变之亿已去亿倍变之评曰此与清凉同与经文亦同又清凉云此经有百二十四数倍倍变之故非余测(自十三数起)又云若兼取一十百千万下等数法通有一百三十七数评曰此与教章同又清凉云俱胝唐三藏译云百亿测法师深密记云俱胝相传释有三种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是故诸说咸有不同言上数倍倍变者即华严数法自僧祇已去即心王所问十大数之始阿僧祇(一)无量(二)无边(三)无等(四)不可数(五)不可称(六)不可思(七)不可量(八)不可说(九)不可说不可说(十)倍倍变者谓僧祇僧祇为无量无量无量为无边云云。
[疏直至尽虚空]
至字误也大钞云直指。
[智照无二]
已具前文(八初)。
[等余七句注经有十句疏中用三]
大钞云等余六句或者取之错也钞虽引四句疏中唯用三句故云等余七句。
[发菩提心住故世界纯净]
起信云发心有三种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即第三证发心故世界纯净谓证发心之人所住也今经观行故成就世界净。
[坏有情类先坏阿鼻次坏鬼畜次四洲六欲]
从极苦种先坏次第坏之。
[疏佛是常住法身]
约位言之八地纯净约土言之唯法性土也自受用土同法性故亦净。
[疏始知即始觉]
本来成佛即大觉今约观成者说通二句经文若前钞四云二空观法界观成即始觉修习此心乃至本来成佛等即本觉与今疏义同但彼通约一章说问始觉合本成究竟觉功行已成后文后章何设邪答前文云正为未成者征而修之故若齐此观成知众生本来成佛者不假后经若观未成者或至此章终观行方成是故前钞通约一章至章末为本觉刚藏章亦然于此观成者自无碍不必刚藏腾疑启请有谓约法不须约人当尔然亦是一说。
[疏余成义含]
大钞云余或义含然今钞引起信涅槃二论以释始本不二本来平等皆义含之义耳成字或字义俱可通。
[疏语惊凡听愚夫多谤]
语惊凡听者诸经但说事成圆觉华严众生本成佛故愚夫多谤者大小权实渐顿之殊而圆顿教异诸宗故。
[经部即不为此计]
经部通大乘宗许有多人成佛不止悉达一人三祇行满。
[色究意天成正觉]
此约始教以色顶之佛为实报若终教以色顶之佛亦非实报如教章。
[华严说十信等]
此为第四者若约十信满即十住十行等满以是圆教即圆通之法故若约寄同终教十信满心初发心住成同此观行成就成佛此之第五顿悟无妄成佛延促有异故为第四门何者由第五门文殊章顿悟无妄拂迹入玄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时稍促故愿钞唯五门此加信满一门者此经待观方成与顿悟无妄有异与彼信满之义同故特加此门等寄同终教初发心住成与第三门终教何别者此门事同理成谓即时成终教虽亦事同理成乃化现成实未成也。
[如梦身相梦时非无悟即自身]
身相之下脱如牒二字然有无二字义虽皆通有则为优悟字依大疏当作寤字。
[亦无始觉之异]
约始本不二说。
[论云四相俱时]
约本来平等说问起信既说始本不异本来平等应属圆教邪答以圆教取彼故在彼则待相尽然后显故云终教则妄尽觉显演义九云起信既言始觉同本无复始本之异生佛本觉既同今佛始同本时全同众生本觉故全在众生心中若尔起信已有此义何以独詺华严为别教邪次释云起信虽明始本不二三大收同而是自心各各修证不言生佛二亦全收是则用起信之文成华严之义钞之至矣。
[疏六圆教本来成佛]
谓此成无有彼此旧来成佛故自身成佛八相见具时一切众生亦然非同终教约佛性体同自成即见彼成耳。
[疏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等]
前即果门摄法无遗此即因门摄法无遗若诸情顿破此虽通诸教唯圆教说法界圆现无不已成谓本来成也今经约观成方知即当四五若约所知众生本来成佛则唯第六谓约行人修成义言之当四五两门谓信满成佛与第五顿悟无妄成佛若约所知义言之即当第六门圆教。
[经因地法行渐次方便]
上句即前所依圆照清净觉相次句即普贤普眼章修证观行若约四分之义则文殊章即圆信普贤章即圆解渐次方便准普眼观门。
[经慧日清净]
下大慧因肃净云慧日即能照也心镜即所照也观成知众生本来成佛故云慧日。
[经若诸众生本来成佛]
即复礼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第三难即彼云妄从真法生此妄安可止若于前四五六门观行成就者知众生本来成佛决不作难乃观未成者疑也如大钞三云权渐之机于此圆顿之中难疑难了故问疏钞多云观未成者同彼权渐何故彼难疑而此能疑邪答约教则同彼权渐约位则观未成者同彼渐教地前今约疑了有异于彼彼权教之机难疑难了此观未成者能疑难了观虽未成皆了悟觉性故。
[疏疑谓真能生妄]
大钞云似谓先真后妄不应设先后之疑但谓众生不妨成佛成佛不妨生起无明故云真能生妄次句亦可谓不妨有妄不妨成佛。
[疏若无生中妄生起者]
通释三难之意上文叙初难云生本成佛何故复生烦恼即疑真生妄此叙第三难牒而纵之次文如来成佛还应起妄即责无穷之过。
[疏成佛义等]
钞引文殊章究竟圆满等彼正开解也普眼观门正修前解观行既成即究竟圆满而成故云成佛义等。
[生否]
下既成佛义等生烦恼不生烦恼生佛应齐上即立量。
[齐生]
下正叙难云若云生佛齐生烦恼果佛何尊齐不生(即齐否)烦恼则因违现事何者现见佛成正觉众生具足烦恼故然疏中不释第二说妄为真者中间但是前后相蹑而起别无义故疏中含之。
[约文叙起疑]
或云约字误也当用经字今谓正当约字大钞亦然谓疏约经文叙起疑之所以文有三疑云云。
[天真成佛无所不成]
辨疑误云天字误也正作夫字谓实教真成佛不同权宗除断妄染增净功德故云夫真成佛者不除染添净疏以真成同众生本来成也评曰虽大钞云夫真成佛成无所成恐大钞夫字之误然彼云成无所成差胜今钞无所不成。
[将彼对此]
彼文但是此中第三义如钞所注然彼云山河大地举所依也此云众生举能依也无明烦恼皆能依之类。
[五盖]
修证仪云盖有五种此五起时盖覆心慧任运惛浊不觉是非善恶故须永弃。
[一贪欲二嗔恚]
意根生欲谓能贪之欲心彼中先呵五欲后弃五盖重说贪欲者五欲即外五尘谓色声香味触色者男女娑媚之态金等珍贵之物红紫等色乃至声香味触能令愚人贪爱作业故入道之先呵之令离今约能贪之欲心谓内意根于前五欲境起贪著心故障于修道故令决断弃却嗔恚可知。
[三睡眠]
彼但云睡眠此多惛沉二字良以睡眠即惛沉故。
[四掉举恶作]
彼但云掉悔今云掉举恶作者由悔通恶作故彼云悔有二一因掉后生悔若掉时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便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二如作大重罪人常坏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法界次第中释云邪心动念曰掉退思忧悴曰悔。
[五疑]
痴心求理犹豫不决名之曰疑。
[疏若疑境界]
见生佛之殊故云疑境若悟唯心心外无法疑自断矣。
[疏若疑法性]
见生佛之相别者令观无得谓法性唯是一体何曾别耶谓诸法之性唯真如也。
[疏悔是不定之法]
谓悔眠寻伺此四百法中属不定法悔通善恶若悔善即悔真成妄今请永断疑悔即属悔恶谓永断恶作之悔。
[钞云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障止者正障奢摩佗行。
[今据五盖亦是定障]
谓彼此皆障定也入定时悔故若悔已不忧悔即是乐今云是病者忧恼覆心正障于定名之为过。
[不因掉后生悔]
大疏云悔即悔恶亦五盖数但在此不因掉也大钞云不因掉者五盖中悔有因掉后生悔掉有三一业谓身好游走乃至故名为盖二者如作大重罪常坏畏悔云云评曰大疏钞为优但彼大钞此修证仪多于一字误也又今此钞以二字为盖字畏字为思字皆误也余亦可通但二钞皆云掉时未在缘中彼云在缘中故以彼为正又今钞云方始悔前所作二处云方便悔前所作应便字之误然正义者五盖中悔通掉故悔恶作悔(谓畏悔)今云悔悔唯恶作以是不定法中之悔。
[疏佛于渐教中久默斯要]
约教即权渐教约位即地前佛于是久默斯要。
[以悟解力慧已清净等]
文殊章永断无明普眼章观行未成故云悟解力慧已清净然所知障慧清净者所知障清净故烦恼障心至弥勒章方清净由是刚藏知机腾疑请。
[方得二皆解脱]
成二转依果此亦解悟至净慧等章方是证悟。
[经念念相续]
念念相续理唯界今云通二界者能依必有所依故但举能依首楞云俱证成国土即斯义也此即智相相续相。
[经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此即执取计名二相。
[疏厌苦粗障等]
此即人天粗浅之行举粗以例细也约教则通拣权渐约位则终教唯拣地前就当经则观行未成三惑未除者是也。
[折破粗色]
细末不念方便已见前文(十初)。
[此文兼情]
今钞义亦可通但障晦耳大钞云何妨彼经云世界则唯有情此云世界则唯非情如何定知此文通情非情评曰大钞之意彼经世界唯有情此经世界通情非情文义显然今从大钞。
[创变者一念云云]
染缘起也谓最初于本觉上一念不觉动心便成业相转相现相即赖耶变起根身器乃至境界相也。
[证极]
者净起也对上创变约迷悟而说即翻三细成始觉分齐故约以实对权而拣故云权教觉人计染净等。
[现行者能计心境相应时]
能计之下脱所计二字大钞有之。
[境不独立故皆指也]
此拣凡夫下文动息俱迷方兼拣小乘指字依释义及大钞当用止字意云念若不起境即止也以境不独立故。
[无想定或无想天]
上句举因下句举果。
[疏惑业袭习]
约业则唯小乘如成住坏空皆共业所造故约惑业则兼大乘约惑业苦通相言之则凡夫外道小乘权教终教地前当宗观未成者皆是循环往复。
[贪等根随烦恼]
根本烦恼有六大随有八中随有二小随有十具如下文(十二中)。
[二取习气俱]
谓相分见分或名与色或心王心所等具如前文(五)。
[经譬如动目能摇湛水]
修证仪颂云有人闲暇临阶坐阶下澄澄一小池动转眼睛时顾视乍如波浪被风吹池水何曾波浪起波由眼动岂关池池喻众生成佛处波如流转生死时。
[或[丘*页]倒转动]
大钞云倾侧义俱通。
[经诸旋未息]
即极转运移疏举眼目云舟者以能目所也谓目是能摇眼是能转等。
[经譬如幻翳]
翳无体故转以幻喻疏钞略不释幻义或者举幻字标之却作患义所释不知其可也。
[疏翳亦速起速停念念候之故云不可]
谓不可念念候之更起大疏云翳亦速起速停是故经中遮之故云不可然二俱可通。
[经翳华二法非相待故]
翳有华空故非相待谓华本空故遍计本空故云华非有也。
[经亦如空华灭于空时等]
华具本空今空二义今既灭于空时不复再生也何者翳差故华亡翳不再起华岂再生华不再生何得果位还迷。
[非但疑于法之文义]
大钞云非但疑于法义然二钞义不相远但今钞多之文二字不若大钞。
[经当知虚空非是暂有等]
暂有即昔迷时暂无即今悟时虚空本来离有离无故云非暂有无觉性亦尔本来平等离有无相。
[况复]
者进显虚空尚平等不同空华有无起灭况复圆觉又是虚空之体性岂有华相。
[疏觉为空性者佛顶云空生大觉中]
列子云天地乃是有形中之最巨者空中之细物此谓万物虽有形状而不如天地之形最大若以万物观之则天地为大若以无边虚空观之则天地未足为大乃是虚空中之细物何者谓虚空又包含天地也然道家所谈止此而已吾佛不然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谓虚豁无知觉之顽空生于广大灵明觉性之中如大海中之净沤耳故列子之说焉足为比哉悫疏云首楞叹虚空之小圆觉嗟法性之宽比之常谈海形中迹若以列子所谈虚空比之觉性其由蹄涔比于大海耳。
[经金非销有]
喻本有佛性虽假观智修成其觉性则旧来本有故释成云不应说言本非成就。
[疏金喻觉性]
觉性即法身。
[炼出晶光]
四智菩提即报。
[随匠随模]
即化身。
[疏前就圆悟之理生佛俱是本真成前本来成佛义]
问普眼章圆悟众生本来成佛即是圆教今此所答既生佛本真成前众生本佛义应亦圆教邪答普眼观成通二义一约所知义言之即圆数二约观行修成义言之即顿教今约次义故云生佛本真。
[疏但用前喻等]
圆顿宗不昧因果若但用空华喻则令末世众生拨迷悟因果之相故加金矿之喻拣异无相宗及南宗因果溺于无修者圆顿宗本来自离若但用金矿喻似令末世众生本觉性上本来有染故加空华之喻拣异法相宗及此宗著事乖宗缚于修习者良由圆顿之教空有理事圆融无碍故悟本有佛性而不妨修证惑业本空而不妨除断与其溺于无修缚于有得者岂同年而语哉。
[经妙圆觉心本无菩提等]
双遮显绝待谓先标宗本后方拂迹菩提涅槃二转依之号皆因妄而得故成佛不成佛轮回非轮回并待之法觉性之中都无此事皆同拂之耳。
[疏举胜彰劣]
胜即声闻约愚法及回心亦兼缘觉劣即三种疑心菩萨问菩萨胜于声闻今何相反耶答今云菩萨即观行未成者有思惟心同凡夫故劣于声闻。
[经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
问二种涅槃正是彼之亲证何云不能亲证邪答但约生空智而说谓沉空滞寂灰身灭智故不能造彼之亲证所现有余无余涅槃真实灭谛之理也。
[小圣真智]
真字或云多却然次疏亦云真智。
[疏正同金刚四果]
今经举胜况劣彼是举劣况胜为例是同但彼是愚法声闻。
[经非实心体]
实心体即坚实心拣集起缘虑心。
[疏都结第三一段]
都刚藏一章即依解修行中第三段。
[经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了此心即开解然后求圆觉即依解起行然此相犯初章开解之义若信解行证科经此即解也。
疏第三(弥勒章)
[疏深究轮回之根]
问逸多问断转回请修悲智既具二科何得但云究轮回邪答修菩提即是智有智故入尘即同体大悲悲智双运必断轮回然此章逸多请问者良由此门深究爱根荡除细惑穷其展转根源推其差别种性弥勒是等觉菩萨一生补处表除细惑故。
[经开秘密藏]
开显众生本有觉性故。
[经无畏道眼]
深悟轮回即慧眼分别邪正即法眼慧眼即根本智证真法眼即后得智达俗天台以根本智为拙智只证得自己之性故以后得智为巧智能鉴机逗教分别邪正说法度众生故道眼具上二智。
[经于大涅槃]
前云本无菩提涅槃者拂对待之妄名不拂其体今云涅槃者是圆觉之体。
[经生决定信]
信大涅槃不信于余名决定信次前疏云即信根成就初发心住。
[经起循环见]
见即遍计今云无复重随断遍计也疏云不执但不执遍计未空依佗五眼前二是色法后三约智。
[肉团有清净色]
能见即胜义根如蒲萄朵即浮尘根。
[经有几种性]
请问无差之种性还几种。
[疏具足三德]
此即体深义能建大义是用广义。
[不住涅槃]
即无住处大涅槃。
[四弘誓]
已见前文(三末)。
[经慧目肃清照耀心镜]
慧目即能照心镜即所照又心是法即本有灵知镜是喻具鉴照义照耀通能所又慧目是始觉心镜是本觉照耀即始本不二之时也。
[随俗说之方如拂拭]
即北宗随俗之意方如者比方拂尘磨镜也大钞云不妨拂拭义亦通卢能本颂云心如净明镜身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得惹尘埃传灯云菩提本非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评曰盖后人改之耳本颂乃直显性之宗圆顿之教理数当然后学反以密意破相显性遮诠之义谓之深玄故特改之不明宗旨之过也。
[双开菩提涅槃]
已具前文(九)。
[经心悟实相具无生忍]
依仁王五忍一伏忍即三贤二信忍即初三地三顺忍即四五六地四无生忍七八九地五寂灭忍即十地至妙觉彼七地已上证无生是初发心住。
[真性无生本来清净]
如疏云云。
[今乃三章经文]
于前四章除普贤一章余皆明无明本空问前三章说无明本空此章说有岂不相违邪答前是开解故说本空今为观未成者说令其起行当究而断之。
[新熏五性]
遇诸教而修造有五性若能了悟觉性必无五性之别又一切众生皆有觉性由未了悟故有轮回熏成五性问今章既谈五性何异权教邪答今谈五性非令依而修之意令知之莫随五性当以菩提为本是故科云明种性令知。
[爱细贪粗]
细者如内有爱心未必即取为己有故爱而不贪贪则得之不足必粗于爱。
[前是分别之爱此即俱生之爱俱生之处方能助润]
等分别俱生前后倒置却若大钞云流爱是微细无明故云俱生助润是粗惑故云分别然俱舍约小乘说润七反生死是修惑今岂同彼邪彼二果人分别见惑已尽唯以俱生修惑助润今约凡夫而论当云分别惑方能助润也良由流爱是种子故云俱生纳想是现行故云分别说云方能助润受生故知是分别惑如楞严疏四之一辨疑误亦曰今钞之误应后人改之耳。
[同业]
即共异熟果也若楞严疏云父母与子三处情想互相交合互相遘遇引发吸取界趣同业令归一处结成胎藏故云交遘发生吸引同业。
[今为人畜等]
大钞云今为误也。
[疏慧赍]
(洛代切)与也赐也大疏云慧赍误也。
[天属之恩谓天生自然相属亲爱非由强结情爱]
如异类亦于父母知其情爱不因教习而然此即天属之恩爱非强结情爱之谓。
[刘向云不缘生得天属亲肯向仇仇结方寸]
意云除天属之亲爱肯向仇仇迷怨强颜结好而情爱邪嗟时强颜之谓耳。
[疏若约妄简心则皆为过患]
爱涅槃犹为法爱况顺境乎次前不简顺理之境者且约凡夫粗相说故今约妄简心即简迷妄之情谓法爱存心者是也不简法爱不存心者由了悟觉性具悲智故。
[太康]
夏禹第四帝好畋猎十旬不反五子作歌之由是失位其弟仲康即位。
[前三乖性之损后之法爱不存心]
前三即三爱也。
[后之]
大钞曰后云不若之字。
[受生差别]
即四种生之别或云依上差别。
[思业为因]
思业者谓动身发语及思之当体此三是行业即托胎之亲因卵胎湿化为缘若约受生则业识为因父母为缘。
[但依染心]
染心通四种余三各有所托谓托卵[谷-禾+卵]胎藏托湿气而生唯化生但依染心及业受生无别所托。
[疏或胎卵或湿化]
修罗亦具四生属四道一鬼道护法乘通入空即卵生二人道从天贬坠邻居日月胎生三执持世界与四王天梵王帝释斗战天趣收化生四海居游空畜收湿生。
[疏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
约相言之从重至轻若约心言之后后重于前前如楞严经说。
[佛地论]
误也愿钞云地持论大钞云地论脱一持字。
[疏欲助成因]
由尘欲牵起爱心故贪欲以贪著故造业造业故生死相续又业是受报之亲因欲爱助之是故略钞四中以此指爱为本欲助成因二科经文配执取计名即我执由发业故(是此前义)大钞五中以此二科配智相相续相即法执由润业故(是此次义)具如前文(六中)。
[羁鞅]
广韵云马绊曰羁又络马头曰羁络牛头曰鞅。
[疏展转更依]
欲与爱互相资假成一报命于此异熟一报之上又互资假成命展转不已。
[人天别执苦业]
或云人天字误宜云三涂今谓大分言之总报。
[罪行]
准三涂今以人天中别报苦业亦名罪行谓下品者是也以结云皆名罪行故苦罪行唯三涂。
[皆名]
两字何设如人中衣不盖形食不充口一生极苦难等岂非亦别报之罪行乎。
[经由于欲境起诸违顺等]
前科但指爱为本欲助爱心更相资假流转不已今科正说起业受报谓由欲境牵起内心造种种业受善恶不动业报。
[三界恶果]
三界字误宜云三涂又苦取罪行亦通人天此苦三界义可通又亦可三涂是三界中恶果不必改也。
[淫盗绮语生不善业偏增]
生字误也当作三字。
[十重配十恶]
已具前文(九末)。
[因贪嗔破戒皆名爱罗刹]
罗刹啖人以爱故啖然贪是爱义可见嗔是违义何名爱者亦有因爱而嗔者如护色故嗔亦是爱也又十使中前五钝使即爱后五利使即见故知嗔亦具爱义。
[因痴破戒名见罗刹]
生于异见拨弃因果由痴故如钞云其所依罪相亦不离杀盗等。
[经知欲可厌]
一怖彼三涂苦报故厌二善法熏闻故厌。
[经复现天人]
天即欲天华严云下品十善人天因中品十善声闻因上品十善菩萨因上上品十善佛因。
[疏人间二苦]
二字误大钞云八苦今钞亦然。
[五衰]
有大小五衰今即大五衰小五衰者正法念经云人中不持五戒虽生天上天福尽时感五衰相一天女夺其庄严奉余天子由不持盗戒故二诸天女等皆悉舍天子共相娱乐由不持邪淫戒故三闻于诸天所说言音生颠倒解以谓恶骂由不持妄语戒故四其心迷乱失于正念由不持饮酒戒故五奇命短促速疾命终还堕恶趣由不持杀戒故。
[复受陵蔑]
华严音义云陵侵也蔑轻也。
[死堕苦]
上二界亦有死堕之苦如无闻比丘生无色界天还亦死堕又有天福尽者投于驴腹因受三归再复天身。
[疏舍法即四禅八定]
通论则四禅八定皆舍法别论则唯第四禅今约通论。
[疏乐舍之心]
即行苦所收。
[不动]
者因果皆不动因中不动修寂静行故果中不动三灾不能坏故然第四钞注云舍即禅定有将舍恶乐善之义释却云注之非者误也(已见六本)。
[八定四禅]
(已见三末)。
[同以善等持为自性故]
七种定中第五云心一境性谓定心前后相似不易故云心一得境之自性故名境性正唯第四禅根本定约总相言之通于八定俱舍出体云是善性摄心一境性同以善等持为自性故(具如七末)具支不具支别故就别言之色界具支故曰禅无色界不具支但曰定(依此唯四禅四定)支即四禅支支者因义分义合此支分为禅定故大钞(十九)云诸论所释不同然禅支共有十八初禅有五寻伺喜乐定二禅有四内净喜乐定三禅亦五舍念慧乐定四禅亦四舍念受定若十地论每禅有四支即离障等三其第四云彼二依止即对治利益二支之依止谓定也所离障无行体故不言止观均别故。
[梵语禅那此云静虑]
静即止虑即观即止之观即观之止故止观均也是故四禅即禅即定若四无色定有静无虑止观不均有止无观但名定而不名禅也。
[入二乘]
入字误也大钞又字为正谓以六行方便欣三厌三欣三谓净妙离厌三谓苦粗障四禅四空各各具此六行。
[注欣上净妙离]
大钞云静妙利误也。
[有寻有伺]
本用思(去声)字今直以伺字代之俱舍云寻伺心粗细寻谓寻求伺谓伺察即寻求伺察心之粗性名寻心之细性名伺能令一心成不粗不细之性故曰寻伺古经论名觉观智论云恶觉为粗善觉为细。
[虽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住初禅]
离欲恶不善法即离障支有寻伺即修行对治支由此为因故获加行究竟果(是定)离生喜乐即修行利益支已获得所希义故言欲恶不善法者瑜伽云一烦恼欲二事欲谓烦恼欲因所生种种恶不善法即身口意恶行此意则总弃欲界诸恶不善离生喜乐离者离欲恶乐者轻安义得大轻安身心调畅有堪能故住者即安住义灭寻伺。
[内净一心定生喜乐住二禅]
灭寻伺即离障支以此粗动乱二禅故须离也此在初禅为能治在二禅却是所治内净一心即对治支以舍念正知为体(此三法力微故合为一支)但离外寻伺今名内净相复曰一心唯意识行法尘故。
[定生喜乐]
者觉观心息故定生内修此定喜乐生即利益支智论云欲界无定故初禅但离生喜乐今由舍寻伺定故从初禅定生喜乐住二禅。
[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住三禅]
离喜即离障支二禅喜心分别想生动乱三禅转寂故须除遣住舍有念正知者即对治三支舍即行舍即是大善中舍受谓舍彼喜过故有念者即明记不忘故谓念前喜过守心一境正知者即慧谓正慧能对治喜踊浮动身受乐者即利益支谓正对二禅喜心浮动故离喜凝寂虽是心乐亦名身受。
[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四禅]
断乐先除苦喜忧灭者即离障支三禅殊胜之乐于此为害以障四禅故须除遣先除者忧苦喜三如次初二三禅已舍离今但断乐而得此定不苦不乐者即利益支(利益在对治之前者所对乐近忧苦远故宜便对之)舍念清净者即对治二支然于色顶有二岐路已见前文(十中)。
[超过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无边虚空处]
超过一切色想者谓超有见有对粗色想此色是眼识所取故云过眼识相小乘意云以在欲色界修起此定不可便无色身但灭色想大乘亦曰实唯灭想若超色相说无色者后灭空识应无空识邪(虽得四空处定还在下二界受身唯想色空故)。
[灭有对想]
者谓灭无见有对色想即耳鼻舌身四识和合想灭也。
[不念种种想]
者谓不念无见无对细色之想即意识和合想灭也法界所摄之法是意识所缘之色故是色想灭即离障支不念含对治义。
[入无边虚空]
者即利益支谓三色想绝则入空理廓尔无边故。
[住无边虚空处]
者即对治利益二支之依止谓外法所摄其相无边以假想胜解观察照了无边空相而修加行引起初无色定故说此名虚空无边处处者正理云四空名处者诸有情生长处故。
[超空入无边识处住]
第二识处超空即离障支谓超一切虚空无边处须超彼空者以外念粗故见彼外念粗成分别过患(义含治支)对。
[入无边识]
者即利益支前明舍外今辨缘内由假想力思惟观察无边识相由此加行为先得入根本(即根本定谓心一境性也)。
[超识入无所有处住]
第三无所有处超识即离障支见所离事念粗故成分别过患(含对治支)。
[入无所有处]
者即利益支前以舍外缘内故为粗念今无能取所取内外皆无是故此处为最胜舍不复乐作无边行想心于所缘舍诸所有寂然而住故。
[超此住非想非想处]
即第四非想非非想处或名非有想非无想。
[超此]
者超无所有处即离障支见彼所离无所有想亦是粗念分别过患即对治支。
[非想]
者先入无所有处定超过一切所有想今复超过无所有想故。
[注无下七地明了之想]
者出非有想之相三界九地非非相当第九地今约八定而论自第二地当初禅离生喜乐地至此是所离所超故云无下七地等。
[非非想]
者非如无想及灭尽定一切诸想皆悉灭尽唯有微细想缘无想境转故即于此处起胜解则超近分而入根本。
[注有昧劣想]
者出非非想之相前三是加行得名此即当体受称。
[经不成圣道]
若对人天而言不成出世三乘圣道。
[疏云不了自心]
者约顿宗言之谓不成圆顿圣果也。
[心者发心也]
发字下脱一业字。
[疏如是贪欲有名鬼伦无名天趣]
彼经云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惛沉乃至皆由杀盗贪欲如是贪欲云云彼疏(九上)云举四恶三善之二结轮转也有贪欲杀盗名鬼伦无则名天趣有无相待互成倾夺升而复坠。
[若释始终云]
大钞云前释始终云次文既曰又云前字为正。
[若但取文用]
大钞云文同误也。
[经显出五性]
前有四问一问轮回根本二问有几种性三问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四问回入尘劳几种方便今科四问来为二事谓断轮回心修悲智行二科各二以成四问四答初科二答初推本末令断答初问。
[二明种性令知]
令知答次问次科二答初悲答第四问二智答第三问大疏依此科外别约一义前五道业报答第二轮回种性此五性答第三修佛菩提以文中说修证故前问几等此答五种故后文不言几种非答此故有此三义应答菩提然有五义故今科为正一本疑修行者轮回不疑五道(疑云经教只说五道轮回今何说三乘皆是轮回故问修行者轮回有几种)二文中标以贪欲释以二乘外道不应是答佛菩提三结云是名众生五性不言菩提五等四本问轮回有二初问断轮回根本后问轮回有几种性佛言爱为根本即答第一断轮回根本至此显出五性便答第二轮回有几种性次答第四回入尘劳几种方便(即大悲科)次答第三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即大智科)若将此五性为答菩提问令剩一段经文也问本问修佛菩提几等差别今答不云几等何耶答如答回入尘劳几种方便亦云唯以大悲方便皆将一道摄于差别悲智例等不应疑也(上即疏文钞释云)一道摄差别者唯称觉性用心是修佛菩提中一道唯以大悲方便是教化众生中一道发愿求支离邪断障解脱证觉是菩提中差别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是化生中差别皆一道而起差别方是真修菩提真度众生悲智例等者悲谓化生智谓菩提以疏科二问束为悲智故此云耳皆问几答唯一道故云例等五若将菩提性及最后文修证俱答菩提二文何异经宗简要岂合重繁合取行相虽同根本全别五性中修证由本贪欲后文说修证依大圆觉起增上心故依今科之则文不重繁但缘不了本觉问五性是此经说今指学者不了本觉何邪答五性之人是过去今生习学三乘权教之者此经但说彼差别之人从凡至圣修证行相不是此经令依五性习学也故下偈云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即知佛意泯彼五性令悟性耳。
[注顿宗了众生本有觉性]
问今拣何教邪答若约五性定别唯拣法相终教显如来藏性非五性定别故不拣之若约顿宗了悟觉性之机创初发意唯是菩萨有异于渐亦拣终教何者从教所被是三乘渐机故。
[经一者理障碍正知见]
取根本无明及六染中一分不觉义为现障之体。
[经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唯取六染中一分相生义为事障之体二障有体有义义同唯识此经二障体在起信义同唯识体在起信者若别指配即次前所释若总指者即根本无明及六染心各二义是此经二障体义同唯识者今经理障即彼所知障即事障即彼烦恼障染心等各一分义。
[注今取相生也]
多却今取以下五字何者若大疏总指已别指配云今取相生义即此经事障取余一分不觉义及根本无明皆是此经理障今钞无别指配岂当著此五字校勘之误也或云染心各一分义之六字并余所注亦多却然此说颇有理但恐是别指配义传写之脱略义不全耳。
[亦无所因由]
多一所字。
[注若准依法相宗说则二障数同用别]
准字误也大钞用唯字二障属俱生约人执法执引生二障具如次文。
[染心义者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起信约相违义故烦恼碍障根本智烦恼碍是对散动义根本智是寂静义动静相违故立为障。
[注即经中智字等]
今经约能所迷义故以根本智断理障以后得智断事障由根本智即经中知字后得智即经中见字故又经虽但云理障而实通于理事故知见俱通谓理障即知见之性事障即知见之相无明为智碍能障自然业智无明是闇钝义后得智是聪明义明闇相违故立为障经虽但云理障而实通于理事无明不但为理障亦通事障起信局于事取无明为事障今经但云理事障释义兼通事障。
[问准论配经障真如智全合取为理障等]
全合取者谓若取烦恼碍能障真如智全合取二分为理障等当用全字若取无明为智碍能障世间智但云合取谓合当也不必用全字大疏既无今钞多却又此中问意若以论配经合当全取烦恼碍为理障智碍为事障如何如上配经与起信不同邪答意云缘此经二障体虽同起信义同唯识故与论参差义同唯识者由彼烦恼所知二障义与此经同故以此参差(然今二义后义为正)。
[注与唯识义意稍殊]
唯识所知障以法执为体唯障大乘圣道不招生死即次五染彼烦恼障即我执为体通障三乘圣道能招生死即第一染谓计名执取然彼事障不到三细理障不到三细之前其所障之心即妄心若性宗根本无明在三细之前事障通之理即真心故云稍殊。
[注即前上对]
前即指次前然通释理事二障等文即前上对者理事二障俱名无明。
[即前下对]
者理事二障俱名烦恼。
[注成前上句]
即次前文六染却障真如智。
[成前下句]
者即次前文无明却障世间智。
[疏此皆新熏不同法相宗本有之说]
性相二宗皆说新熏本有但相宗新熏有五本有亦五性宗则新熏有五本有无二(已见五末)。
[四同一异]
前钞所列第五无性今云外道性者前据权宗今据当宗故由彼权宗实有五性故立无性阐提永不成佛性宗本有无二故云五性俱可成佛立外道性以示其邪熏耳。
[但是傍说有五类人]
大钞云一类人义虽俱通不若五字。
[非佛教示令如是如是修证也]
菩萨问云于诸轮回有几种性科答云明种性令知谓说此五性名相令知不是究竟非佛教令如是修证。
[不者甚难]
不(上声)大钞则云不然则义甚难然则义俱可通。
[疏未能除三细]
且就深义说其实智相相续相亦未除断声闻唯断第一执相应染不受分段生死故出离三界然障有事理执有人法烦恼有现行习气生死有分段变易此四对中二乘唯断于前未断于后。
[经声闻缘觉]
取理果同故合之教行别故开之由是经教或开或合芝园新记破圭峰者不善佗宗之失也。
[经欲泛如来大圆觉海乃至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
即五性中菩萨性问经云即入圆觉疏云约入地等以非所拣也细评经意岂非令如是修证邪答钞中明言但是明分别五性非令如是修证彼之受熏欣趣虽有浅深由不先了悟觉性故俱属所拣虽属所拣除病不除法。
[经皆证圆觉疏云译经讹也应云证诸众生皆有圆觉]
谓以己自证圆觉知一切有情无不是觉非众生皆证也相传云有人举此问一禅德圭山云证诸众生皆有圆觉当否答云净名经云众生如草木如彼若可改此亦改又手鉴举圭峰疏已云噫圭山疏序既云心本是佛那得辄改经云一切众生即寂灭相故知译经不讹议曰疏主正依华严经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不能证得以此证之即知具有与证得安得非异今约修证圆觉岂与具有佛性雷同者哉然疏主独于此经英悟绝伦前无古人后无求者岂与才所应议耶二公还敢加诬华严乎。
[经便有顿渐乃至皆成佛果疏云反明不遇胜缘成小文无者略也]
经标顿渐遇教及乎文中唯说不定性中菩萨顿成不言二乘渐入者由前已说二乘渐入故影略之耳。
[经遇邪见者]
此即邪师外道非十恶五逆愚痴邪见。
[疏既识轮回之病]
三涂外道心行俱除人天二乘已去俱除其心不除其行谓除病不除法也。
[疏即须依解修行]
文殊章是圆信普贤章已后至今悲智之前并属圆解今当修行悲智即内心修行即外行即约四科之势从先未证入者到此方是依解修行与三重因地大分是同今文即修菩萨行悲智已前近止佛答弥勒所问即发菩提心文殊章即了悟觉性。
[疏唯用此二]
此二即大悲方便方便是智若无方便之智即成爱见之悲。
[经住佛圆觉]
具大智故发大誓愿住佛圆觉又圆解即是住佛圆觉一切下凡终日圆觉而不能住持圆觉者由不能圆解故。
[经莫值外道及与二乘]
前说五性三乘俱是轮回今唯不随二乘外道不拣菩萨者约事唯破二乘之谓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