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卷第十二
清远: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卷第十二
沙门凊远 述
[所作不是随情情者]
次情字上脱一随字大钞者有之义俱可通。
[五陵烟月]
五陵皆在长安之北即古帝王山陵所在也如高帝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坡诗云五陵多豪士古诗云五陵烟月多年少往往或容豪杰之葬或贬谪于此或弃官隐遁于此者。
[疏略分修证之位]
若一道竖论此章属解威德已下属行今取普贤已下四章是上根修证缘普眼观成同佛刚藏发难佛答种种取舍皆是轮回已显觉智之源故弥勒所问复究轮回之本但是普眼章中余义既起观行必有修证位次从凡至圣如何差别故云修证位次言略分者如华严璎珞等经广明地位今经略明之耳。
[经不思议事]
大疏云何名不思议心言罔及故何法不思议谓前轮回本末种性差别即经事字何故不思议同今疏云云彼具三义今唯第三。
[疏立相迢然破相俱绝]
但拣立相破相不拣终教者约空性相三宗对说故(迢字宜作条)。
[疏此之前]
此字误也大疏云比之。
[疏荡除细惑]
弥勒章断二障根本微细惑故得大饶益。
[序及玄谈已明言此是别教一乘]
问序及玄谈何处说是别教耶答序即性起为相处谓别教性起义结指所诠以归当部等玄谈即乘摄中一乘所摄处谓是会三所归之一等如大钞七云经含性相权实是圆顿宗具在教起因缘第七段中已如前说(二初二末)有谓大钞云顿教今云顿别教者别字之错即是顿字今谓大钞止有顿渐净秽二对故云顿教今钞加同别一对而谓别字之错者何止别字之错乎亦多却一乘非法华通教等十五字也有谓别教者即别为一类离念之机故云别教非同别今谓此是古人之陈言知其非者适足以发笑岂应犹坐比邪吾宗止有圆别之别天台有历别不谓又立离念之机之别若尔诸祖立教处何不言邪殊不知吾宗有此说者正缘天台不立顿教故云五时之外二十余部顿经别为一类离念之机而说不有此门逗机不足若见此别字便谓以此立别教者亦何异易简折薪遇同字即谓同教耶有谓此经是异时三乘属法华破会者犹可笑也其异时三乘即戒贤三时之初二时也祖师已将法华难破岂当特违耶又况圭山谓是别教一乘对拣法华同教一乘谓是顿教对拣汝谓属彼通教破会何参商之太甚乎去情思之。
[经非性性有]
非性者非前五性及差别之性同金刚十七疑法身非相好谓金师子色性有者差别性皆有圆觉同彼相好非不法身谓师子有金也又非性是以理夺事性有是依理成事。
[经循诸性起]
循者随也谓觉性不守自性随诸差别之性差别性起时全觉性起觉性平等无取证者如眼自不见眼耳。
[对待得名]
大钞云对待假名然二俱可通。
[倒似岸移隐于住相]
大钞云倒似执蛇隐于绳相然义意不别但以字不若似字此是遍计义镜像修证是依他义。
[疏一分尘尽]
顿教顿断障习今云一分者约行布义故。
[疏梦渡大河]
大经疏(三十八)八地经显七地已前皆梦中修道具云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渡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即便觉寤既觉寤已所作皆具息云云疏云喻前正行广大也论云示此行护彼过想者非无此地无功智故如从梦寤虽无梦想非无寤想但此行寂灭故云所作皆息钞云即喻前意虽无梦想喻护彼过想。
[小乘果别]
今约成佛义小乘不成佛故云果别。
[唯识五位]
为回心二乘说一资粮位资益己身之粮方至彼果即福德智慧二种是菩提涅槃道路之资粮唯识论云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资粮位即地前四十心谓信住行向然彼已前八六四二十千劫皆不入此即外凡位亦云远方便谓十千劫修十信等言已前不入者会声闻回心向大耳。
[为趣正觉等]
释资粮顺解脱为求菩提故为度有情故修习福智二种资粮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此菩萨因依善友于唯识义虽深信解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门外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令其不起现行言二取者即能所取也随眠者二取习气也随逐有情眠伏藏识二障种子(二现行虽伏其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故未能伏断)。
[二加行位]
顺解脱分既圆满已随顺通达真如舍离二种能所取故证无所得能入见道加行者以近见道故是见道之加行故。
[寻思]
寻思有四谓寻思名(一也)义(二也)自性(三也)差别(四也)假有实无谓推求行相方便因相说名寻思名者谓色受等名推求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实名召诸法胜故但云寻思于名义者如名身等所诠蕴处界等得若体若义总名为义由义宽通故但名寻思于义此中唯观妄情所执能诠所诠谓所取无故空于遍计所执无非依佗故言假有实无一切有为法皆义中摄自性通二谓名自性义自性差别亦二谓名差别义差别开之成六今合之为四。
[暖注依明得定发下寻伺]
(次前及大钞用思字却恐人作平声故用义大同)明得是定寻思是慧故名为发明是无漏慧初得无漏慧之明相故云明得明得之定也明与暖从喻为名明者如日初出先有明相暖者如钻火欲出先有暖触圣位见道如日如火故谓慧日道火也。
[顶注依明增等]
观所取名义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但以伏除所取难故分上下二位寻思位极故复名顶顶是极义明相转盛复名明增。
[忍注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等]
前暖顶观所取假有此智忍可前境离识非有所取空已复能遍知能取亦空了知内识及所变相互不相离如幻事等。
[忍]
者乐也印也顺也顺通二义一乐唯中忍二印顺初后合但言印顺定也又差别相言之下忍名印前所取无故中忍名乐顺乐无能取顺修彼故上忍但名印顺印能取无顺彼故合三忍名印顺定。
[世第一注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等]
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二空双印(邻于见道故)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此名(无间即定无间之定二义皆通)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
[印无二取]
者暖顶及下忍伏除所取中忍上忍伏除能取今双伏除二取言伏除二取者唯分别及二现行非俱生及二种子顺决择分者决择是智即择法也决择即分名决择分决拣疑品彼犹豫故择拣见品彼不择故疑品择而不决见品决而不择故此智品名决择分分是支义因义即择法觉支。
[三通达位]
初照理故亦名见道位地有三心谓入心住心出心此初地入心见道有二一真见道以无分别智为体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种子)二相见道有二一辨三心二辨十六心(十六心亦同小乘四谛行相)具如大钞(二十一)。
[四修习位]
从初地住心至金刚无间分齐即十地满等觉位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无间道中惑尽解脱道中得究竟果今是因位故至无间道为欲证转依果故数数修习无分别智故名修习位。
[断除障]
除字误也大钞云余障此是见道所断二障分别随眠余之障故云余障即俱生二障种。
[证二转依]
有二一总为别依二本为末依(谓转舍转得转灭转证)初总为别依者论云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证得广大转依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为依(染即遍计净即圆成)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佗起中圆成实性(流转还灭依也即所舍所得)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菩提二本为末依者(即真如为迷悟所依也)或依即是唯识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迷此真如受生死苦悟此真如得涅槃乐今由断二粗重故转灭依如生死转证依如涅槃此修习位说能证得非已证得以是因位摄故要成佛方证故。
[五究竟位金刚心后]
者出前因位也。
[解脱道]
者得二果之初也尽未来际皆此位收。
[摄论四地]
一胜解脱行地慈恩以此地摄唯识资粮加行二位大钞云今详诸文初地但是三贤无加行地也余三地同前谓见道地修道地究竟地然此三地亦不全同(云云)瑜伽七地为直进人始教以信成位故开为一位一种性地(十信)二胜解行地(三贤)三净胜意乐地(初地)四行正行地(二至七地)五决定地(八地)六决定行地(九地)七到究竟地(十地及佛)又彼瑜伽说十二住与七地大略相似但开依十二一种性住(十信)二胜解行住(三贤)三极喜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心住六觉分相应增上慧住七诸谛相应增上慧住八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上三合之总名增上慧住)九无相有功用住十无相无功用住十一无碍解住十二最上菩萨住十三最上如来住或十二住就因位说或十三住通果位说第三已去如次是十地此上摄论四地瑜伽七地十三住等并不立加行仁王璎珞华严等所说地位悉不立加行以十地中地地有加行为入地方便故如华严地地有文皆在当地文初所说问初地加行许非圣人二地已去加行岂是凡夫耶答二地已去各未证本地真如时何妨有漏心同凡夫以非一人次第而证故(大钞二十一)。
[仁王五忍]
演义引彼经云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萨法谓伏忍上中下(三贤)信忍上中下(初三地)顺忍上中下(四五六地)无生忍上中下(七八九地)寂灭忍上中下(十地等觉妙觉)然彼十五忍今钞寂灭忍注唯言上下大钞亦引彼经所结十四忍又云是十四法门此彼不同者瑜伽十二十三之谓也伏忍唯三贤不开十信者由终教以本位摄方便故没于信名以方便摄本位故即十住名十信彼经偈云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坚心又彼十三法师亦不开信只以十信为种性位义同伏忍一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种性(已上三贤)四善觉(初地)五德慧(二地)六明慧(三地)七尔焰亦云焰慧(四地)八胜达(五地)九常现真实(六地)十玄达(七地)十一等觉(八地)十二慧光神变(九地)十三观佛菩萨(义当十地及等觉佛除也)。
[璎珞六种性]
即本业经别译亦不开信一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种性(已上三贤)四圣种性(十地)五等觉性六妙觉性(前四总收大位后二因圆果满)复名六坚谓信坚法坚修坚德坚顶坚觉坚复名六忍谓信忍法忍修忍正忍无垢忍一切智忍复名六慧复名六观(云云)。
[天台六即]
一理即一念心即如来藏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二名字即理虽即是日用而不知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于名字中通达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三观行即若但闻名口说如虫食木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达宁是菩提必须止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心口相应是为观行即菩提四相似即逾观逾明逾止逾寂如射邻的名相似观慧一切世间生产事业亦不违背是为相似即菩提五分真即因相似观力铜轮位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发心住乃至觉无明微薄智慧转著如十四夜月光垂圆闇卒尽能八相成道等六究竟即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圆满不复可增名等提果总以譬喻如贫家宝藏而无知者(理即)知识示之即得知(名字)耘除草秽而掘出之(观行)渐渐得近(相似)近已藏开(分真)尽取用之(究竟)见大经疏(二十七)钞(二十五)。
[顿教无位之位注无位者乃至本来平等同一觉故经即就实无证]
谓无取无证等科云圆觉无证又。
[约妄说别]
经云。
[众生迷倒乃至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科云对机说证然即此已见无位之位行相何必异说广如前辨(三初)。
[注后两重说平等因果]
重字误也当用品字自第二会说十信已后次第说住行向地至第七会初六品说等觉即差别因第七会中品说妙觉即差别果(不思议法品随好品十身相海品)第七会中普贤行品说平等因出现品说平等果故云后两品。
[解心破倒正等法为解]
破字误也大钞用数字又多却等法二字虽大钞有之除却为妙或者移等法二字于倒正之上义亦可通。
[不妨有悟人]
人字误也大钞云悟入。
[此句我见者是第七识中四惑之一数]
疏有二义一上句我体元无妄想为有次句由妄执故生爱二约能所执以释谓上句我体即所执下句我见即能执我见是第七识中四惑之一数又亦可二句通配四惑然大疏初义是同第二义约能所执文相亦同所不同者云我见是别境中慧故无著金刚论以为法执又亦二句通配四惑全同今钞良由能执可通第七识中四惑之一亦可通别境中慧故影略之耳辩疑误谓后人改易自是第七识乃至有此四惑故二十六字应削去却添大疏我见是别境中慧等十七字今谓若非疏主自意后人焉敢若此。
[日光隙尘之喻]
渐宗坐禅人初学坐者白师云自从息念已来想念纷然不知是何恶业师云如隙中日光光中有无量轻尘纷扰然满屋总是此尘但闇时不觉遇日光则见汝藏识心念数如尘沙此迷不觉今因息念分有功用故觉之耳。
[释偈义意开而用之]
开字误也大钞用间字。
[证理行相]
此下脱二十四字大钞有二证理行相往往传写者误就次证理行相下写之耳今依大钞补云就初地证遍行真如断异生性障处明之以例余地证理行相。
[疏因教筌心]
筌字误也大钞用诠字。
[以此忘言象而得意]
此误大钞用比字。
[标指]
指字音志帜字误也大钞云标指者标谓标举又标者亦是指示之义指者即标指天月之手指故云标月之指今依大钞。
[不是且看后始弃之]
圆顿之宗正闻法看教之时便勿滞情于文字不同权渐之教且看文字然后忘诠会旨。
[讲听二士]
大钞云讲听之士义虽俱通不若之字。
[注昨日前日今日识故]
今日二字误也大钞云木心。
[疏智明圆觉]
明字误也大钞用冥字。
[唯真妄俱真并无真妄俱妄]
止云无非解脱皆名涅槃不云无非缚著皆名生死故云俱真不云俱妄。
[智慧菩提]
提字误也大钞用萨字经中智慧对愚痴菩萨对外道其义甚明。
[疏前由普示]
大钞云由前普示义虽俱通不若大钞。
[终不可免却得不如处阴影灭]
大钞云不可抛得却不如处阴影灭大钞颇优。
[故次后云]
大钞云故次复云。
[就大乘中]
大钞云复有权教所说禅定实教所说禅定今钞缺实教一句。
[就实教中]
大钞云复有理定事定顿修之定渐修之定今钞缺渐修一句者影略之耳。
[大焰相续]
大字误也即火字。
[疏心静即现如来]
大疏云心净又次云此约心静故然法中由心静故于观心中现正约取静为行义喻中约镜磨莹现像或者取喻又取钞中别释现义的从自净心中显现故以净字为正今取法说静字为正。
[方能对机]
大钞云方能对境对机今缺对境二字从略故。
[略于中间谓成时]
成字上脱一观字大钞有之。
[经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观彼观约眼外观(平声)约智内观(去声)今作去声又能观曰观(平声)所观曰观(去声)亦通平声也如观十六观经上观字约能观(平声)下观字约所观(去声)若汉书云霸王观(去声)于汉王注云言其审谛观之也若观音经云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四明疏并作去声评曰今经能观是智所观心性是识科云简滥谓简识殊智当作去声又观经云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令心眼见亦作去声下文作是观正观邪观例然。
[经无知觉明]
今经云所了身心大疏云异乎身心二钞所释皆云此观所造异于前观前观以了知身心为境故无知者异于心无觉者异于身若尔大疏异乎为正若取所无之义谓无知觉三字即上所了者此云所了义亦甚当二疏互显耳。
[若云无知便是真知亦无]
大钞云若云无知知便为浅科释明其所用有本就释明所用便分法喻合三却于正显体中分所遮所表然不若今本为正。
[诃为邪小者]
此下大钞脱二行半文有谓今钞后人添之非彼脱也今谓钞有二诃为邪小必然传写大钞正书前诃为邪小误于后诃为邪小文下写之但于传写脱文多应若此。
[约妄计三四等]
即三种四种涅槃。
[身心尘域等乃至故云超过也]
一行半大钞无或云今钞多却今谓于第三意中兼之此义以后文配释碍无碍境应疏主持用增辉其义略钞反更增广文相前后颇多不必疑也。
[合起幻等]
大钞云今超幻等误也。
[毗卢遮那是法界身]
身字误也大钞用义字。
[经如器中锽切韵云训和训乐]
(音洛)宋韵云训和训乐亦钟声也今疏三释初义闇合宋韵依此回润当云如器中声锽锽出外声是体锽锽是声之相当先言其体也然依宋韵锽锽是声只依先译义亦可通但疏主不见宋韵疑故以三义释之若见宋韵必不加后二义耳悫疏依大钟释之即是鐄也不出经中锽字义相故云未免媕婀辩疑误云疏钞三解皆失经意而悫疏意却相符今谓且未论不领悟疏主三解忝是孙牟何太孟浪乎故芝漩澓尝云某凡听笑庵三讲至此三破并之谛祖悖德神明贻祸三招逆意之事告尔后学切宜诫诸。
[疏楼拘钟相形碍管声]
疏云谓彼又疑镛不是锽故罗之以管不的云锽训何物为当是镛为当是锽正作管籥之管破之或曰即拘管之管疏主误也令谓拘钟相碍管声对偶既明若作拘管义释者管字无用与碍字义无别放疏主若尔之不明乎尔则辩疑误谓经与悫意俱失应果然耶故知此说断然不可。
[但云寂不云灭]
有本寂灭二字倒置误也。
[故寂之灭之]
大钞云非故寂之(灭之应改不字作亦字)。
[悟净圆觉心也]
大钞心字上添以净觉心三字今钞从略义亦不缺。
[今证彼也]
今字误也大钞用令字。
[但以顿悟渐修故]
有本大钞无悟字传写之脱也有人取彼今谓前文云俱是顿悟渐修但前是上根通修若无悟字应前是顿修此是渐修耶。
[故不分别]
大钞云故不别分误也此是中下根故开作三观前是上根故但作二空法界观故云不分别。
[赴心]
赴字误也本钞云起心。
[无十相故名大涅槃]
彼经云师子吼言无相定者名火涅槃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等(如钞所列)。
[若有比丘数数修习三种相者则断十相]
数数修习三昧定相数数修习智慧定相数数修习舍相是名三相然彼经以二乘定多菩萨慧多世尊定慧均等名为舍相以今三观配者奢摩他者名为能灭故名定相毗钵舍那名为正见是名慧相忧毕叉者名为平等是名舍相定。
[三昧若取色相不能观色常相等]
师子吼言云何名为定慧舍相定名三昧者一切众生皆有三昧云何修习三昧若心在一境即名三昧若更余缘不名三昧乃至慧舍亦复如是佛言如汝所言是义不然如是余缘亦一境故又言众生先有三昧是亦不然言三昧者名善三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云何而言不须修习以住如是善三昧中观一切法名善慧相不见三昧智慧异相名舍相(正同不取幻静绝待之义)善男子若取色相不能观色常无常相是名三昧(大钞注不能观色常无常者现量而观心一境故故名三昧观色常无常者拣择分别故名慧也)鲁鱼云不能观色等者亲检涅槃经即无不字乃是后人擅加应知若取色相一句贯通下足三相也评曰今谓若取色相不能观色常无常相反显不取色相正唯三昧如次文云。
[此初名止取静澄神]
彼云但不取色相是故定相当用不字慧相则无不字义理甚明良由彼经南北本别应所捡之本异耳。
[注驾驷迟疾]
具云如善御驾驷(四马车谓一乘四马而驾也)迟疾得中故名舍相(即同中观)。
[注世尊定慧等故见佛性]
合驾驷也。
[名曰平等注不诤]
大疏云不净或曰当云不静静字甚当。
[注生大憍慢]
具云菩萨或因说法而生憍慢或因布施而生憍慢或因贵人所敬而生憍慢(云云)当知尔时不宜修智应修定是名菩萨知时非时(有憍慢者若智慧增憍慢转盛故宜修定以伏之耳)。
[注精勤未益]
具云菩萨勤修精进未得利益涅槃之乐以不得故生大悔心以钝根故不能调伏五情诸根诸垢等当知尔时不宜修定宜应修智是名菩萨知时非时(怀疑及悔不堪入定宜以智慧观察对治)。
[注能见五阴生灭之相]
修证仪云但彼渐门观阴法等故云小异也彼是渐教故今取大同之义耳。
[疏此明行人用心方便彼则推穷诸法性相]
净觉云推穷诸法性相是唯识观复有真如观等岂非用心耶已具前文(三末)。
[生金银]
胡夏双彰也胡云生像此云金银。
[闻慧等者缘三界]
闻字误也大钞云三慧。
疏三(辨音章) 钞十一 大钞二十三
[经令悟实相]
前是起行之悟即解悟今修证而悟即证悟亦通悟。
[疏观网交罗]
二十五种互相交络如网故。
[经便入涅槃]
即无住处涅槃。
[兼能释观名]
能字误也大钞云兼解。
[随流分异]
随字误也大钞云滓流。
[经于陀罗尼]
此云总持总持寂静谓不失寂念及静慧故。
[锽等之声]
若依注当用锽字若据释相大钞钟字为优。
[随犍应响]
具云犍(巨寒)椎(音地)声论翻为磬亦翻钟亦一切法器之通称资持云诸律论并作犍槌(亦音地)又羯磨钞直云犍地或作犍椎者误也。
[疏及后一圆]
三观齐修顿具三观故名为圆教也。
[疏初中士观]
士字误也即七字。
[廓尔清虚]
古本云澄虚正释湛海澄空澄亦通且从今钞故云波澜不动等此是牒疏故等字误也大钞云疏云不动者今依大钞。
[如波不起]
起字下缺波不起三字大钞有之。
[此门与前虽法体无别先动后静之喻亦无别意]
无别者多却无字大钞云虽法体别谓先幻后静先幻后寂静寂有异故云法体别也所喻法体虽别能喻之相先武后文功成退职大意不别故云亦无别意。
[经圆合一切]
此之一轮圆修三观故云圆合。
[疏云圆融和合一切事理性相真妄色空等乃至双遮双照遮照同时是为圆觉]
又静观是理幻观是事寂观双具理事又静观是双遮幻观是双照寂观遮照同时于是中道现焉或曰双存即同教也得非此经属同教乎今谓作是说者犹见同字而谓同教之谓也当知此是今经所具遮照同时之义也如华严中所具双遮双照存泯无碍亦同教乎。
[经经三七日]
佗经局定斯限今经不定若下根三期中根三七日上根不作方便。
[疏积习]
积字误也大钞云即习。
[亦障通门观故]
门字误也大钞用明字。
[经便知顿渐]
齐修圆修是顿单修是渐。
疏第四(净业章)
[疏远成所答文殊之问]
指经之来意云远成文殊所问然亦可指前章彼云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故。
[疏炳然齐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
炳然齐现华严十三之一也谓微细相容安立门若尔与彼何别耶答彼是德相法尔如是今经观成一念顿具耳。
[经因何染污迷闷不入]
前章三观既成似不当如此设问今约观未成者问之例如法界观成之后刚藏所难耳。
[经一切众生妄想执有我人等]
即权教及实教地前若依疏云生盲之喻即邪定聚众生问疏云未曾悟故前章纵未观先开解岂曰未悟耶答先曾开解未证悟故又若约所问末世众生即未解悟者若邪定聚众生亦未解悟者。
[疏迷识境]
即六七识中惑谓六七识执第八识为内自我故金刚四相皆情识所计故云迷识境即地前机今是登地机所迷智境具如前说(三末)。
[我所度]
彼论云我所取然所取者即取于所度也。
[疏总当二乘宗中生灭四谛]
二乘宗通大小乘小乘即生灭四谛大乘即无生四谛等已见前文(四中)。
[二乘]
者此是牒疏者字上缺一宗字大钞有之。
[注业烦恼]
谓业障与烦恼障名集即世间之因逼迫名苦即世间之果。
[经由有无始本起无明]
问我执即中间二粗何故指根本无明耶答有二意一此上根凡夫我执未断故于此断之此四相亦即法义我除此四相即除二我同论生相已尽又亦同彼渐教登地如云罗汉未晓故知非止中间二粗也。
[经为憎爱心养无明故]
问此是凡夫境界与法执何相预乎答今取憎爱熏无明故由是为障道也。
[尘沙无明]
问尘沙无明是事惑今是理障何得与彼是同耶答不取所障但取能执无明之体是同故。
[通于有情事]
大钞云通于有情无情然取文义备如大钞云事境通有情义亦不缺。
[经心所证者]
问既迷智境何不云智慧所证者答智无分别故能所无二今云心者以有分别未忘能所故问此是何心耶答大疏云心者谓第七识所证者即第八见分一切众生任运执为内自我故此相难可自见约事证知(云云)。
[第三能所俱泯矣]
行愿钞二云二明能所无二者即法性宗证道谓大乘终教也三能所俱泯者即大乘教中证道谓即体之用故涅槃即觉所泯也即用之体故觉即涅槃能泯也今既证得涅槃不忘能所即是我相谓无明妄我以妄见有涅槃所证故非法身真我。
[即妄见有涅槃等]
即字误也大钞用既字。
[疏除能悟之累]
除字误也有本即余字然文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疏云同前非也]
谓超过证者虽绝所证之过尚余能悟之累故云人相也尔则余字为正。
[疏不取能所故]
大疏云圆悟者不取能所然此正释圆悟二字当于圆悟之下注之今注差误也。
[疏谓前二相]
前字上脱一了字大疏有之。
[经非彼我故]
大疏先双释彼我云此显于自于彼次单释云非彼我者非彼人之我也今疏先单释已后双释云又显于自于彼然今疏云又显大疏云此显有谓大疏误者今谓不然大疏当云此显今疏当云又显单双所释前后异故。
[经若心照见一切觉者]
疏云通二若大疏云能觉所觉谓心照是自然业智即能觉一切觉者即所觉今疏略彼义亦不释。
[疏正同华严多劫六度不名菩萨]
在华严则通拣前四并属三乘显二宗差别何者此菩萨在华严为假名在彼三乘为真实复古谓探玄云假名菩萨者但依权教修行未到一乘实行也非约地前地上若其如此则不能分二宗差别矣然今云正同华严者如前云是圆别故谓同彼通拣前四何者圆顿合论顿即圆故。
[经认一切我]
谓四相是也又于一切有为无为之法认之皆是我故。
[疏犹此贫穷]
犹子误也大疏云由此。
[经有我爱者]
我是俱生种子爱是俱生现行然此虽非五欲之爱所爱之心无别五欲之爱者是生死根本故。
[经以己微证为自清净]
错认解悟为实证故若实证者必无我无我即无嗔喜今既赞喜谤嗔知非实证既非实证我未尽故然不闲圣教者错认解悟以为证悟将谓到家自误误人者多矣。
[经赞喜谤嗔]
问嗔喜是粗惑今云存我即是细惑何故用此耶答约事验我其犹因苗识根因粗发现明知细者犹在第八识至根身为自内我微细不可知经意由赞喜谤嗔得藏识我执坚强故云我相坚执潜伏藏识问前云第七执第八见分为我今何云藏识坚执耶答约始教定分八识之别故云是第七所执今则不然即藏识中微细惑故是第八坚执又第七即第八之用体无别故所言微细者即俱生种子。
[外执器界]
大钝云外变器界义虽俱通外变为正。
[钝根者亦有闻思二慧]
对前普眼观门所被上根次即钝根钝根即别明观行之机于中复分利钝利者威德净慧章三观功成修慧已发钝者此净业章已去方起观行修慧方发。
[改首换面]
大钞云改号换面。
[经末世众生不了四相]
四相乃观行之障何故云末世邪答由根机渐劣在观不了便同末世又不妨兼通世修行众生。
[疏纵令信解法门]
此即随相信钞云未能称实信故谓约信解言教也问今论行人已历前章正说观行之病何不云悟解耶答疏主且约今时随相信心对真证说彼犯重此无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根本戒中大妄语彼是业道故犯重此是惑道故累于悟解于戒则无犯。
[玄义章十五门]
(三实章同卷)只有十门多却五字。
[经末世众生无令求悟唯益多闻]
不了自心广学义解唯益多闻心既不通我见增长便同末世此即观行中障。
[疏云唯宗名数]
者钞云且据相宗人也以经云唯益多闻增长我见意顺此故。
[疏断惑成因]
无惑之惑不妨无断而断(无位之位可例此知之宁一向无位耶)。
[疏根本烦恼中三]
本颂云烦恼谓贪嗔痴慢疑恶见是为根本六也爱即贪摄非其六数贪者于有有具染著为性于有者谓后有即异熟三有果也有具者即中有并烦恼业及器世间等是三有具故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于苦者即三苦爱其乐受乖离嗔亦依之生故苦具者一切有漏无漏法但能生苦者皆是苦具然无漏不顺苦具者具如大钞(二十一)。
[经求善知识]
免成邪见之过亦是起后二章故普觉所问求何等人依何等法同前刚藏章云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弥勒便蹑迹而问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七慢九慢]
已见三中九慢如大钞二十四小随烦恼有十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害憍中随烦恼有二谓无惭无愧此二遍不善故名中大随烦恼有八谓失正念不正知放逸掉举惛沉散乱不信懈怠此八遍于染心故云大谓大随是根本之等流中小是根本之差别分位共为二十。
[疏刹是世界]
然刹者具云刹摩此云土田世界之谓也。
[经快说禅病]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是也远取前章约相三观别说者奢摩佗是上即定之初门三摩钵提是观即慧之初门禅那云静虑定慧均等若通而言之三种皆禅三种皆观三种偏修或功行不成者即是禅病。
[经除去何病]
除去(并作去声)除亦平声。
[经将发大心]
前已发心今又云者即举前发心之时求善知识心无憍慢故云将发。
[香城敲骨]
大品般若云菩萨多波仑(此云常啼)菩萨欲求般若不惜身命空中有声汝但东行莫惮劳苦即当得闻菩萨念言令我东行何时何处当闻般若即住啼泣经于七日空中有佛语云从此东方五百由旬有城名寻香彼有菩萨名昙无竭(此云法尚亦云法勇)宣说般若常啼欲见法勇自念贫乏何以供养遂欲卖身中路有城而帝释化为婆罗门云我欲祀天须人血肉骨髓汝可与之当酬汝直常啼遂刺左臂出血割右髀肉复敲骨出髓有长者女搂上遥见遂问其故供给所须许共同往时帝释复天身云我相试汝欲求何愿云我欲求无上菩提释言非我所能遂令其身还复如故常啼既至彼城(云云)演义(二十三)。
[镜枭]
西汉郊祀志云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注云枭恶逆之鸟令神仙之帝食恶逆之物使天下为逆者破灭无有遗育也以枭食母故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以其恶鸟故食之也破镜兽名食父如貙虎眼黄帝欲绝其类故使百吏祠皆用之楞严经七云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疏云冤对相仇连环不止托至亲之父子发至怨之杀害岂不怪哉又说文云枭不孝鸟也列宿(音秀)中有星名枭(音憍)辰谓倒食也。
[注求不得]
求字误也大钞云永不得文云。
[非长无边际]
然长即永也。
[空而无过]
无过误也大钞云无碍。
[竉臣献奇果]
史书云惠帝三子弥子瑕初窃马剩归供母帝闻之谓孝矣又于园中窃一桃尝之觉美遂绝一半献之帝亦嘉其诚后因事怒之以窃马剩献残桃而及罪之。
[中私]
中字误也大钞云衷私。
[唯见他恳切]
唯见误也大钞云虽见。
[经应离四病]
前章四相是俱生微细惑即入道之病障于内证此是修行之病障于外行故不同也。
[疏此病从前幻观中来]
幻观成就者即无此病良由钝根观未成者故有斯病疏结云失彼文意成此作病。
[疏积上聚沙]
上字误也即是土字彼经渐中极畅会权归实方说此经今经创初入道顿了觉性本圆所作无不相应圆觉渐顿斯见矣。
[看经即见不得引]
得字大钞待字(皆误应作备字)。
[甘脆]
脆字即肥字。
[降杀]
(所介切)周礼注云杀衰小也。
[下怨中乐中怨上乐]
七品行慈降杀七等前三如钞一云上亲上乐中亲中乐下亲下乐二云中亲上乐下亲中乐不怨不亲下乐三云下亲上乐不怨不亲中乐下怨下乐四云不怨不亲上乐下怨中乐中怨下乐钞云。
[中怨上乐]
误也五云下怨上乐中怨中乐上怨下乐六云中怨上乐上怨中乐七云上怨上乐言七品者谓上中下亲不怨不亲下中上怨也第一品亲以上乐奉之颇易第七品上怨以上乐奉之甚难非菩萨身心不能行也然约怨亲言之故云降杀一等约与乐之行言之后后胜于前前以后后难行故。
[若以即时之心犹是宿习之性]
宿习之性者恶习纯熟故忘己济物之行即时难行。
[经应当发心]
诸病既除次令发心者亦由弥勒章先断爱根方说悲智。
[疏入于无余涅槃各随宗故]
彼是三乘宗故无余涅槃唯拣二乘灰断之余今是顿宗超于权渐。
钞十二 大钞二十五
[大树之下坐禅]
大钞云坐草今云坐禅义虽可通经云大子坐菩提树下将成正觉吉祥童子施软草如来坐已成正觉尔则坐草为正。
[谓智身遍坐法性道场]
华严云佛身恒遍坐一切道场疏释云佛身谓智身法身报身化身言智身者冥证之智体名为智身证所证之理即涅槃也此身遍坐法性道场乃至化身坐水月道场。
[此二俱从佛灭后方说住世年载]
此二者谓正像也年载者谓佛灭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若佛住世之时不在言其年载以是法住故法住者对佛灭后法灭而言也。
[钞云法主]
误也今依大钞文中但言末法具足应云若佛灭后正法像法末法之时译师巧妙经文简当以佛灭后三字当其正像也。
[闻法界等流法]
已由闻法故现世转更乐闻于法也此约自心说若约业相说者乐善者善业增长乐亦然行愿疏钞未具明等流果等。
[五性之中必皆是具者]
大钞云未必皆是意云汝宗立五性定别于中唯一分半是有性即知学习者未必皆是具佛性者枉功者多矣故云应合有多分人枉功修学尔则大钞为正。
[菩提心者第二重]
此下脱二十一字今依大钞补云菩提心者第二重也随分思察及道场加行即第三重修菩萨行也三重因义如文殊章初已释。
[利而精进者上期]
此下脱二十七字亦依大钞补云利而精进者上期进堪久故障有粗细未成佛时本未尽故就钝根者钝而精进者上期钝而怠者下期评曰前为重字此为期字而脱文凡所脱文多应如此不补苦无利害但文义不备耳。
[疏礼忏仪式]
或曰释礼忏仪式中应分四科一释经助缘二释经三七日等今缺初科收悬诸幡华一句经疏不尽评曰随相用心经文分三科各加释字乃经疏同科此释礼忏仪式虽曰总科以释经助缘附之故不别开此例有多。
[疏总有八重]
重字误也当用种字。
[三四障]
常谈加见障为四见及烦恼利钝分异前五钝使名烦恼障后五利使名见障若通而言之十使总成烦恼以所知为见障。
[恳到]
祷然到字义亦可通佗处多用。
[注皆发等流愿也]
皆发者通指前五等流愿者此五现生决求果遂故。
[若无意拟运身口]
前未是正答但言为例不齐以核定其非自此方是正答云无意作杀盗事既无过无意运身口礼佛那有功德邪应须礼时作此无相观智方可。
[正智观之无性即是一真法界]
于此便说一真法界者若拣之唯在缘起今以后三门皆同一真之礼故。
[古德集此名无相礼何不于第四门引之]
古德指勒那三藏引经证成也彼于第四无相门引之今于第七门引之者答意云无相之言通后四门随空性二宗取之不同今取双遮内外拂故即顿教之义于此第七门引之耳。
[不得无所观]
大钞云不别得名无所观等言等者等余九偈一一皆云敬礼无所观也以大钞为正。
[疏六中观礼第一义谛佛等]
此约真体而显配天台中道观即双照显中道义。
[疏不取真弃假泯绝无寄故]
此约三观三谛配释义相泯绝无寄即双遮显中道义。
[疏具云忏摩此云悔过若别说者忏云陈露先罪等]
钞云翻忏为悔但是一义经云忏悔华梵双彰别说者忏悔两字各是一义忏名陈露先罪(义翻)悔名改往修来状(二义钞意是同愿钞亦同)。
[佛名经云忏是忏谢之名(亦义翻亦似华言)悔以悔责为义西塔律疏(即叶素律师)云兴善伐恶为忏(亦义翻)追变往愆为悔]
义净三藏云梵语忏摩此云请忍亦云忍恕(亦义翻)天台忏悔即首伏也(亦义翻)若唐韵不取借谶字用之宋韵取之训自陈悔也(明作华言)。
[大而为论]
大钞云大而为语义虽不远语字颇扰。
[独头无明]
即根本无明非实教不说。
[能发是身业]
身字误也大钞云三业言能发者谓贪嗔痴能发于身口意三业所发是身具身口意是作业之具度。
[此三障者更相由藉]
释相如文首楞云如恶叉聚者是也恶叉此云线贯珠或即树名其子如没食子生必三颗同带以喻惑业苦也。
[疏若约责心三障俱忏]
大钞云四障俱忏及至忏悔亦唯忏三障。
[注自弄等]
四分律云若比丘故弄阴失精彼此媒嫁持男女意为成妇事及为私通事僧伽婆尸沙(即十三僧残之数也)。
[若对小夏阙无礼足]
若小夏为五德而耆年比丘不应于小夏比丘边礼足。
[摩那埵]
此云意喜亦云折伏贡高。
[除罪还成令净]
成字误也即戒字文又不次大钞云还令戒净。
[十人已还]
修证仪云通十人缺则许俗人入有于律中彼以四人为众足以结磨。
[疏若天台等]
问彼是渐宗所修所显此是顿宗何得多配同彼耶答前文云若约通论三观诸轮道场加行具南宗北宗天台止观若约别论唯具北宗由南宗修证隐密故天台止观属经论中义相非顿悟后修故(具如三中)。
[经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天台四七以初七为方便及乎正修不异方便今顿宗则不然三七日是方便摄念是正修于中或有魔障起则礼忏而已降斯己外专于摄念于正修三期限内遇夏安居依次科式经夏首显春夏秋冬皆通。
[经不假徒众疏云不必六和]
乃单己无众之谓也又于大伽蓝可容十人外不须故云不假徒众谓不假大众大乘以十人已还为大众故。
[经作如是言]
大疏云作如是言亦在下也意云此句属下三正陈辞句今疏云言在下也唯指言字义属下文耳如行愿经云复次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言字义属下句。
[经优婆塞夷]
疏云即三归五戒之士女也小乘局于二众大乘通道俗然大乘既通道俗便有四众通而言之具有九众小乘唯七众七众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九众者加白衣士女塞夷以亦能仅事故愿钞又云亦可戒律言之有七通而言之有九彼约白衣不受戒善男女说今约起行以大小乘对说。
[经以大圆觉为我伽蓝]
问疏中配四智或云今是安居行相与五八果上成颇不相类何得配之邪答冥心觉体尽法界为大伽蓝即是镜智佛果之谓也。
[身心安居]
者身安即成所作智心安即妙观察智其平等性智经文显然疏以前七识与觉体一如故配后三智也。
[疏比以四惑相应等]
四惑即第七识中四惑也如疏次云今既所缘性寂能缘七识自如如即平等性智矣。
[大中示现]
大钞云文中示现此正大小相对大中为正。
[便形对小乘说故]
理本离念等岂待安居道场然后不起念等耶今约示现安居故形对小乘而说也若小乘身出界外方是破相今即在当处念起即出圆觉伽蓝已是破相故云形对小乘而说。
[疏总标加行等]
若信解行证四科言之今当证也若约当章言之前是信解今是行证故云总标加行中所证之境诫其邪谬谓诫其邪谬取证也。
[疏且学悲心]
疏有二义一此观在前威德章约大悲化生在此约大智求佛二但忆想佛菩萨且随学大悲心故将起化用。
[疏先用数息观门]
(数去声)疏约二义初依天台数息观二约所知生灭心念即是数门谓心王心所俱名为数也故钞云或因息数而入心数或不由息但入心数故但入心数者唯观王所生灭之念也。
[经心中了知]
观成故能了知众生心数即此是所观之境也然三观在前章正修不立所观之境今是方便修证故亦立所观之境耳幻观知佛菩萨此知众生心数不妨凡圣交彻。
[药病]
药即数门也病即思觉以是正障禅那之病故。
[提婆菩萨]
(婆去声)。
[三种绝于对待之念]
种字误也大钞云三重三重者唯指威德章绝待灵心观文相三重也谓不取幻化及诸静相等一重也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等二重也便能内发寂灭轻安等三重也然或取威德章三观为三种绝待或取威德辨音今章三寂观为三种盖取舍不同也往往挍证本今钞云三种者取后二义之一故。
[今云寂观但取文少]
大钞云取文少异以彼为正。
[根本自性如真如涅槃等]
大钞无涅槃二字未捡大经。
[疏直见心源]
者此下脱中也二字大钞有之以直见心源一句正属中观以大钞为正。
[经贤善首]
若华严此菩萨在十信若取邻极亚圣在三贤今是流通分摄地前入于地上故当此菩萨问。
[经不思议事]
疏近庆道场远该一部既云远该一部其不思议事指前十一章耳或云指经题目不思议然与疏相违未知其可也。
[疏说释思修]
讲说解即流布斯教思惟修习即观智加行。
[疏一说即是多说]
具云说此经佛既是真身真身无碍尘沙同体故一说即是多说乃至指同华严尘说刹说等若科拣者如修证仪云有一类顿机见佛常说不断但无主伴圆明因陀罗网耳。
[念念常说]
即华严十缘中依时之义此不指同者此经缺此义故。
[经三世诸佛之所守护]
钞云华严及此经是诸佛自护良由根本法是诸佛师故又次云诸教所说一切染净皆是圆觉妙心中派流生起故达此法则诸法皆通然将此经为枝末法轮者请去情思之。
[经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修证仪云十二部经清净眼除却华严无并肩。
[经圆觉陀罗尼]
显密双彰又二无别故如经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相即之谓也。
[疏非器不闻]
非圆顿之器不悟故但闻声音不闻法也。
[疏随器异闻]
随圆顿之器而闻有异权教所闻。
[经如来藏自性差别]
约终教以释自性差别又自性是真如门即顿教差别是生灭门即终教如来藏者释论十种如来藏中当还转如来藏并与与相总相如来藏以此经含圆分圆故。
[经汝当奉持]
疏云已悟者文字性离而持法未悟者无离文字而持义是奉持之相也此二十六字大疏在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下用今疏用之于此钞亦于后用之异说颇众今谓若约断文取义此之一句即答奉持若约顿悟是真奉持故次文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乃正答奉持有此两势不同是故二疏互彰非错误也。
[受持大乘仪式有五门]
即华严三昧章。
[经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依解修行至于佛地又从十法行至于佛地。
[经顿机众生]
纯一乘机不历三时五时权渐直从凡夫顿入故。
[经从此开悟]
问经云开悟何故科云答奉持之问邪答此约开悟于心方真奉持如修证仪颂云耳。
[经亦摄渐修等]
问前云超于权渐此文何故亦摄渐修耶答前拣此收疏云宗是顿教事具渐门即兼为收而不拣之谓也。
[经乃至蚊虻及阿修罗]
修罗是大身众生故总喻权实教菩萨皆堪奉持问蚊虻喻二乘修罗喻菩萨或取此谓斯经所被三乘机者当否答疏云宗是顿教事具渐门今从疏主。
[经汝善男子当护等]
前是佛护持今是菩萨护持后是神王等护持。
[经尼蓝婆金刚]
陀罗尼集经云是青色金刚此经唐高宗永徽二年译疏主合应见之应遗忘耳。
[经若后末世]
当会及观行者亦护今经但云末世者以是流通故又偏护末世以多障故又末世尚护当世可知。
[经吉槃荼]
或云鸠槃华严音义云翻盛此人阴藏甚大如冬爪故古译云冬爪。
[经八部眷属]
问净土所说之经唯登地菩萨能见闻何有八部鬼神答有二意一结集流通于秽土故二大菩萨权现故如修证仪云耳然此八部有二种一阿修罗等谓天龙八部一阿修罗王二迦楼罗王三紧那罗王四摩睺罗伽王五夜叉王六龙王七鸠槃荼王八乾闼婆王二四天王各领二部谓八部鬼神大经疏六云八部四王众前四杂类后四四王所统谓能统是四天所统是八部初阿修罗王此云非天二迦楼罗王此云金翅谓金翅鸟王三紧那罗王此云疑神顶有一角似人面四摩睺罗伽王此云大腹行即蟒之类五夜叉王北方毗沙门天王此云多闻领二部一夜叉王此云轻捷二罗刹王此云可畏(能领是天王所领是夜叉罗刹)六龙王西方毗楼博叉天王此云丑目亦云广目领二部谓龙王及富单那王此云热病鬼七鸠槃荼王南方毗楼勒叉天王此云增长领二部谓鸠槃荼王薛荔多王此云厌魅鬼八乾闼婆王东方提头赖吒天王此云持国所领二部谓乾闼婆王即帝释之乐神此云寻香寻香而往执乐故毗舍阇王此云啖精气。
[于今凡夫]
大钞云于今只作凡夫。
[次即知断除贪爱]
即字误也大钞云既知。
[疏本末无遮顿演说]
钞云顿者是化仪之顿也问前云此是逐机顿非化仪顿今云化仪顿何异华严耶答顿有三说前云是逐机顿者拣异华严不逐机宜对待故今云化仪顿者化仪顿通有二义具如前文(四末)。
绝笔颂
我今所述众微言 赞助流通圆顿教 回兹胜善普庄严 实际菩提四生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