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仁波切文集:入悲智之门 如何成为众所欢迎的人
卡塔仁波切文集:入悲智之门 如何成为众所欢迎的人
我们都生而为人,不管背景如何,生为男性或女性,社会阶级是高还是低,一旦生为人,就一定有能力去了悟内心本具深奥的智慧与慈悲。虽然我们本来就具备这种证悟的能力,但还须藉由方法去认知、了解,启开并证悟我们的内在智慧。那些已达目标的人,我们称为觉者;而还未认知此等能力与智慧的人,就称为众生。
我们知道有许多成就者和菩萨,都曾显示此种超凡卓越的特质。他们示现神变,似乎具有一种远胜我们一般凡夫众生的领悟力。但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超越我们,因为我们也同样有的潜能,只可惜无法显现出来。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习如何去发挥这些确实已存在於我们自身的潜能。
了解了这点后,可能会有人问:“既然我们都本具这种智慧与特质,那么我们不是迟早就会自然开悟吗?”
事实上,开发心智和净化内心的染污,都不可能凭空得来。无始以来,我们已转生过无数次,但由於没有应用启开智慧的法门来净除业障,所以仍停留在一个凡夫的阶段。同样的,将来不论我们还要再转世多少次,如果不修持,也会一直停留在同样的阶段。因此,不论我们听闻何种法教,都应每天修持,并且实际净它运用在日常生活上。
已经觉悟的众生——佛陀,曾在其法教中提到:“我无法用双手消除所有众生的苦痛,也不能将我的智慧和证悟交付于众生的手中。这种解除痛苦和赋予智慧的方式都是行不通的;我能做的就是把开悟的方法,丝毫不差地传授给大家。”圆满的教授这无瑕的法教后,佛陀说:“至於一个人是否能完全自痛苦中解脱,圆满的开展心智,便完全视他是否精进修持而定了。”所以,即使是两位领受同一法教的弟子,其中一人也可能由於特别精进,且较具领悟能力而进步得较快。
佛陀所传授圆满无暇的法教是一个三种次第的法门。第一是以初学对象为主;第二是供已入门,且小有心得者;第三则是适合高级进阶者。每个层次都有法门,而每个法门都是不可或缺,彼此相辅相成的。当我们出生时,有的只有婴儿或孩童的能力;长大成人后,能力随著学习增长。当岁月的态度,循序渐进地修持这些法门。
有很多行者自觉天资浅薄,因此,自觉终其一生都应留在初学的阶段。也有些人自认应该只修高层次的法教,这两种想法都是错误的。当你对佛法完全陌生时,你要将自己引入修行,学习佛法。这时你是个初习者,当了解了佛法后,就应进入下一阶段,你不能永远停留在初阶。当你在进阶中有更深的领悟时,就要进入高阶。行者不能终其一生都停留在初学阶段;同样的,行者也不能一开始,就从顶点的第三阶段修起。我们要循序渐进的建立起自己的领悟力,这观念和建造房子一样。为了想快一点完工,就把屋顶先盖上去是行不通的;没有墙壁和地基,我们根本无法把屋顶架上去。因此,我们必须先打地基,然后砌墙壁,最后才盖上屋顶。
现在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修持这些法门?要进入这些教法我们必须持著三个态度,第一是听闻法教(闻),第二是深思其意(思),第三是以之实修(修)。
所以,首先我们必须先听闻教法。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听完佛陀所有的法教,因为很明显的,这要花上很长的时间。其真正的涵意是,我们必须听闻并接受所听到的佛法,将它应用在自身上。要如何接受所听到的佛法呢?你要像病人领受医师所开的药方一样接受它,把药服下就行。如果你在服药前,要先研究药本身的性能和用法,也许在还未研究完前,就已经病入膏肓了。所以,在此只要将所听闻领受的法教,尽可能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和修持上。
第二个步骤是思惟或思考。深思你所听闻到的佛法,是很重要的事,因为如果反覆思惟听闻到的法教,它就会在你的脑海里保持鲜活,牢牢记住,这对修行有很大的助益。如果你缺少思惟的过程,就会像被带去看表演的儿童一样,虽然看得很尽兴,却没半点记在心里。只记得节目很精彩,却根本忘了节目的内容和顺序,不久也就忘光了。我们听闻佛法后,不要由於未加深思细嚼而把它遗忘了。
光是接受法教,思惟其意,仍未臻完善,我们必须实修。第三个步骤,就是应用我们已领受并思考过的教法,实际去修持。禅修就是修持。只是闻、思佛法,而无真正的修持,对自己的助益并不大。这就如同学习烹饪一样,如果你从一位大厨师那里学习如何做菜、如何调理,并且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由于从未实际操作过,还是可能饿死的。从厨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变成一点用处也没有,因为你从未真正去做过。要好好吃一餐,必须先烹调,而这就是修持。
要体验自己所拥有的美德、智慧和学养,我们必须实际地去修持、实际地去禅修。很多人以为禅修只是初学者的事,一旦进阶就不需再做禅修了。禅修对初学者和高程度的修学者来说,都是必要的,它是探索心灵最基本的东西。
西方人常误解了禅修的意思。“禅修”一词使人望而生退,以为禅修就是要离群独居,在树下或山洞,一直打坐,直到饿死为止。他们认为禅修就是要放弃一切:家人、房地、财富。若心中存有这样的想法,一提到禅修,就把他们的聪明才智都吓跑了。事实上禅修的真意并非如此,你不必把一切都放弃。开启智慧就是禅修,将修行溶入日常生活或世俗活动中,就是禅修。它会逐渐地开展我们心灵的力量与智慧。
当这些内在的特质和美德增长时,自然地我们就会远离那些世俗之物了,我们会毫不费力地舍弃自己的产业和财富。当内在的特质启发后,舍离之心就会自然升起,我们不须强迫自己放弃什么,它会自自然然的发生,就像暖夏驱走寒冬一样。当内心的特质开展时,我们就会轻易的舍离财富,就如同季节更替,春天来临时,我们脱掉寒冬的大衣,不再需要它了一样。溽暑到来时,毫不费力的,我们就会轻易地脱掉毛衣。同样地,当内在的特质发展得够成熟时,我们就会轻易地舍离了财富。就像我们从一个充满敌意的国度离开,前往另一个友善温暖的地方一样,我们会毫无一丝犹豫地离去,奔向另一个动人的地方。同样的,一旦我们内心的特质开展后,就会毫不迟疑地舍弃一切物质俗务,这事实上是自然发生的。
当一个人心中产生了舍离的念头,当他体验到这一切的改变时会充满喜悦,无一丝不快的感觉,因为它是随著内在世界的开展而来的。若非如此,要放弃一切,就会让人觉得受不了。以西藏难民为例,他们不得已离开了家乡。他们极依恋自己的家园,当被赶出时,内心尚未培养出足够的舍离心态,因此,离开西藏到印度去,就变成不情愿又不愉快的事了。他们已修行到能舍离的程度,情况就不会如此,而能很愉快地离开西藏了。
我们再回来谈禅修的事。有许多人认为修行会引发精神上的问题,他们认为修行者都是脑筋有问题的人,既然自己不想变成疯子,便对修行一事里足不前。他们认为修行会妨碍世间成就,以及造成精神问题,阻碍其心灵上的成就。事实上,我可以向诸位保证,如果你依止一位具德上师修行,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精神问题的。但如果你关起门来自已修,并未依止一位上师,只是自己根据资料或书上的片断来修时,就有可能会导到精神上的问题了。
举例来说,你读到一本谈论胜境的奇书,很想马上就去。你开始朝自认是胜地的地点去。不过,你很可能完全走错了方向,而书本也不可能开口说话来纠正你。只靠自己修行,也同样有误导途径的可能。因此你要做的事是,在知道有这么一个胜的地方后,就向曾到过此的人索寻资料。得到这些线索后,便有了指标,这样万无一失,就能到达胜境了。所以,上师的指导是绝对必要的,一个人不能只靠自己修行。
另外,修行不会与世俗的事业成就发生冲突的。事实上,修行可以帮助人心灵上的成长,以及世俗事业活动上的成就。经由禅修,我们学会如何放松自己,保持平静祥和。以这份宁静的心,我们才能知道在繁忙杂乱的生活中如何自处。禅修还有很多益处,经由修行我们可以增长智慧。日常一切事都要仰赖我们的智慧,因此经由禅修和菩提心的培养,他人会感觉到你的改变,而认为你是“众所欢迎的人”了。
容我再解释一下。此处所说的菩提心,就是指一种宁静祥和以及利他的心。具备如此的心态,你就会成为众所欢迎的人了,而且并非只是区区一、两个人而已,你将会受到全世界每个人的喜欢,而这可说是一项大成就了。
禅修教导我们如何松驰自己和保持宁静,这份宁静会带来内心的喜悦。由於这份宁静和喜悦,我们会与人相处得很好,没有挫折感,也没有反抗攻击的心理,一直都在愉快的心境中。当别人与我们相处时发现我们没有一点嗔意,便会自然地喜欢我们周遭的气氛,我们也变得人见人爱了。
培养菩提心不仅会带给自己,也会带给周遭的人快乐。心灵上的平静会使你将事情做得更好,你会更愿意去倾听他人的遭遇,也更能帮助他们。当你觉得沮丧或焦虑,却有人想和你谈谈他的问题时,你不仅会无法听下去,也还可能迁怒他们来打扰你,而向对方说出刺耳伤人的话。但一个人如果宁静愉悦时,这种事就不会发生。工作时如能保持平和的心境,就能将工作毫无失误的完成。在处理日常生活的每件事中,保持安祥宁静的心境是非常必要的。
很多人希望快速的收到禅修的效果,甚至盼望在一夜之间就有成效出现,这是不可能的。禅修是开展心灵的一种过程,而持久即是其成功的关键。如果你每天有规律地做,即使是时间很短,也能有所进步。但如果你有一阵子每天修上几个小时,而后数月忘记修,这样一点效果也不会有的。这就像在西藏要出远门时,没有汽车、公车或火车可搭,你只能步行。如果你从上路开始就持续不停的走。即使步履很慢,迟早也会到达目的地;但如果你用跑步的来赶路,然后休息很久,之后又是跑又是跳地朝目的地去,这样你很可能会伤到脚踝,而永远也到不了。
如果我们持续修持,绝对能收到效果。功德在我们身上慢慢累积,这就是所谓的禅修的体认。我再次强调,它不可能一夕之间成就,就像刚出生的婴儿,须经过些时日逐渐成长一样。我们不可能一出生就是成人,我们必须有耐心,成长时慢慢去体验。我们可以肯定人一旦出生,便绝对会长大成一个完整的人。同样的,如果我们持续不断地修持,修行的成果必会在内心中显现出来。
以上是有关我们内在本具的殊胜特质,以及如何藉由正确的修行方法来开展它的一个简短介绍。这些修行方法包括了听闻法教(闻)、深思其意(思)、实际修持(修)以获得修持的成果。依此途径,在我们朝向完全解脱的道上继续努力时,会发现这些方法对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助益。
摘自“正法眼”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