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海上师: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2)
能海上师: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2)
科 丙二、得十圆满
丁一、依内五类—颂
颂 众同处所依正圆 现生不作五无间
无诸邪见信业果 如是五种内圆满
解
上文明离八种难,今当解释得十圆满。十圆满是资助佛弟子修行的十种增上因缘。十圆满复分为二,一、依内五种,二、依外五种。修行是要依靠于依报正报所谓依正二报的,故日依内五种;修行还要依靠佛法方面的法缘,故日依外五种。依外五种,下颂再述。现在先解这一颂依内五种。依内五种就是依靠于依正二报。自己的身心名为正报;身心赖以生存的一切外缘,如父母妻子,衣食住处等皆名依报。依内五种圆满谓依正二报方面应该具备何种条件才算圆满。回答是:
一、聚同分圆满。众同分是同类同道的意思,如同属畜道,名畜众同分;同在人道,名人众同分。如何才算是众同分圆满呢。谓生在人道之中,感得根支不缺、性不顽嚣的身心,名众同分圆满。二、处所圆满。谓生在佛化所及、有四众弟子的地方,名处所圆满。三、依正圆满。谓生在信奉佛法的家庭,或遇善友接引信佛,名依报圆满.身心健全,解善恶语,堪能受法,名正报圆满。四、无业障圆满。谓前生无重大恶业,因之今生亦未自作或教他作五无问罪,名无业障圆满。五、无信解障圆满。谓无诸邪见,深信因果,因之信解方面不致转变,此后亦决不造五无间罪,名无信解障圆满。以上内五种圆满是从大环境说到修行人自己的身心,从今生推及前生,从现在决断将来,都希望得到圆满的依正来作为修行的增上因缘。故颂日,众同处所依正圆,现生不作五无间,无诸邪见信业果,如是五种内圆满。
科 丁二、依外五种—颂
颂 大师世俗胜义法 教犹住世证未隐
四种资缘悉具足 如是名为外圆满
解 依外五种全为佛法法缘方面的增上因缘。法缘殊胜,当然对于修行将有极大的帮助。怎样才算是外五种圆满呢。回答是:
一、大师圆满。大师是指佛宝,谓遇佛出世,见佛闻法,或生在正法住世的时期,名大师圆满。二、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谓僧伽住持三宝,寺宇经像法器等教法不缺,名世俗正法施设圆满。三、胜义正法流转圆满。谓比丘师弟传承,灯灯相续,依法证得四向四果等增上功德,名胜义正法流转圆满。四、正行不灭圆满。谓世俗正法犹在未灭,胜义正法未隐未断,即合前二三两种圆满兼而有之,名正行不灭圆满。所谓正法住世,必须教证二法,俱无欠缺。教证一有欠缺,即非正法住世,而转入像法乃至末法时期了。这就是正法与像法的分界线。又正行不灭,谓依戒修行、依教修行、依法修行、依
师修行,具此四依而行名正行随转。离此四依即是盲修瞎练,不但没有结果,且有走入邪险的大失。五、随顺资缘圆满。谓修行人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如衣食卧具医药等缘,亦应具足无缺,名随顺资缘圆满。以上五种法缘,亦从大环境说起,逐渐说到资生的四缘,都与修行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更应求其圆满。颂云,大师世俗胜义法,教犹住世证未隐,四种资缘悉具足,如是名为外圆满。
以上依内五种,依外五种,共十种圆满,都是资助佛弟子修行的增上因缘。凡未得者可以发愿求得,未圆满者求其圆满。诸有已得已圆满者,即应抓紧这个至极希有的殊胜因缘,在可能范围内,集中全副精神,修行学佛,为求彻底解脱自他苦恼而努力。
科 乙三、念死无常分二
丙一、念死—颂
颂 有情决定死 死来无定期 死至不可拒 死后何所归
解
上文已将人身难得和佛法难闻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扼要予以说明,使我们对于一般人素所忽视和不知道的事实,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我们应当深切体会我们现在既得人身,又闻佛法的机缘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应当抓紧这个机缘,学修佛法来彻底解决我们的生死问题。这就是我们要归依三宝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若不好好利用这个难得的机缘学修佛法来解决生死问题,我们的生命随时将被死亡所解决,而使这个希有的机缘,转瞬毁灭。因为人是免不了要死亡的,此其一;死亡的来临或早或迟是不能预定的,此其一。
死亡一旦来到,不论我们有多大能耐,事实上是无法拒绝,也无法逃避,此其三;死后将要到哪一趣受生,凡夫也是无法知道的,此其四。以上四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就是颂文「有情决定死,死来无定期,死至不可拒,死后何所归」四句偈的解释。人生既然免不了要死亡,就是说明人生是无常的,人死之后,能否转生为人,就将难如登天了。所以我们应当时时以念死念无常来警惕自他,提起精神,学修佛法,方不致因循贻误,空过一生,白白糟蹋这个希有难得的机缘。
佛学是研究生死问题的专门科学。佛法是以了脱生死来解决生死问题的。佛法的所谓了脱生死,并不是求长寿、求不死。因为人是决定要死的,所以求长寿的人纵使寿命真的延长到一、二百岁乃至数百岁,然仍没有把生死问题彻底解决,因为数十岁的人要死,数百岁的人也一样要死,所以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佛法了生脱死的方法是佛以无上智慧从生死的根源上找到了生死的原因,只要把生死的原因彻底消灭了,生死问题也就根本解决了。所以佛以「有生必有死」
一句话来说明世间的一切生死现象,并且说明死亡必不可免,因为「生
」就是「死」的前因,既有前因必召死亡的后果故。佛复以「不生则不灭」
一句话来说明了脱生死的方法。所谓「不生」谓必灭除一切召致生死的原因使之不再生起,由于「因」既不生,自然不致再有死亡的后果。故日不生则不灭。这不是解决生死问题极有理论根据的科学方法么。上文指出了「生」是「死」的前因。现在更须追究「生」的前因,又是甚么。根据佛的无漏智慧所亲证,「生」的前因在于起惑造业,惑业就是召致生死苦果的原因。惑是怎样起,业是怎样造的呢。众生对着可爱或不可爱的种种环境而起贪瞠痴等烦恼,是名起惑。既起惑心,于是通过身口意三门而造杀盗淫妄等恶业,是名造业。由于起惑造业的原故,所以召致生死流转的苦果。佛法就以「起惑造业,由业召苦」说明世间生死流转的因果关系,也就说明苦集灭道四谛中的苦集二谛。起惑造业是集苦之因故,集谛所摄。生死流转是惑业之果故,苦谛所摄。因必召果,果从因生,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间流转因果的总相。佛法既明生死流转的根本原因,即知了脱生死的圆满方法。方法唯何,谓即学修佛法的戒定慧三学,不于身口造杀盗淫业,不于意业起贪瞠痴烦恼,是名修道。由修道谛而证惑业断尽不生不灭的清净解脱境界,即是灭谛。所以道谛是解脱之因,灭谛是解脱之果,灭道二谛说明了出世间还灭因果的总相。
一般凡夫不知生死之因在于起惑造棠,所以人们在生死道中随业流转,无法自主,不得自在。换句话说,象生生命的主权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操在惑业手里。这种情况由于大家都未警觉,都不知道,如果情况判明属实,凡稍知自尊的血性汉子,对着这种不可容忍,失却自由,无异过着傀儡生活的现实人生,谁还甘愿再被惑业所奴役,而不提出收回主权,还我自由的要求么。由于久远劫来众生生命的主权一向操在惑业手中,大家习以为常,安之若素,所以数千年来除释迦世尊外,就没有人对此太阿倒持的可耻现象,提出问题,更没有人对此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由于大家习以为常,积重难返故,所以我们虽然一旦觉悟,要把主权收回过来,却也不是一蹴可几的易事,必须发起出离烦恼的出离心,与自他解脱的菩提心,归依三宝,学修佛法,熟练运用佛法的戒学、定学、慧学,一全套的无上法宝,与惑业作一番激烈、艰苦的长期斗争。因为若不与惑业拚个你死我活,就不可能收回主权,恢复自由;若不应用佛法的戒定慧三无漏学,也不能使惑业的根源与种子彻底消灭,断除清净。这是一场非常深刻的思想斗争,也是一种最极彻底的自我改造,而佛法就是指导这场斗争,这种改造的专门科学。这也是应用善巧方法来促成人类进化,实现智慧提高的不二法门,而佛法就能提供这方面须要研究与实践的全面资料。所以不愿再被奴役的人们,不断追求进步的人们,如果大家认识到惑业的过患,就知道归依三宝,实有必要,并且必须时时刻刻以念死念无常来提高警惕,精进学修,尽量利用现在既得人身、又闻佛法的难得机缘,来完成这个神圣的改造工作,使我们从惑业烦恼的重重系缚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独立自主、自在无碍的新人。
科 丙二、念无常—颂
颂 是日已过 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 智者应思
解
如果我们决定抓紧机缘,精进学修,誓断惑业,了脱生死,我们就应订出五年十年或更较长时期的学修计划,来努力完成佛法方面必须学修的功课。在整个计划的总要求下,每年必须预定每年的学修进度,每月必须预定每月的学修进度,每日更应订定每日的学修课程,并须逐日检点一天的功课是否做好,有无欠缺。当每天功课做完之时,作意想念今天又过去了,在一期生死的过程中又减少了一天。如同鱼池的水天天在减少一样,以天天在接近死亡来深自警阳。有智慧的人能够天天这样思维,就一天也不敢放逸懈怠了,这就是颂文「是日已过,命亦随灭,如少水鱼,智者应思」的解释。必须天天作是思维,精进学修,方能日积月累,一天有一天的进步,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乃至最后完成要求,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在这里我们更应深切体会,如果我们要想一生不空过,必须从一日不空过做起,要想年年有进步,必须从天天有进步做起,必须如是,方能保证我们的愿望和计划不致落空。所以我们必须珍惜一分一秒的光阴,就请抓紧现前一念使勿空过,这就是我们学修用功的下手处。从是日已过一颂体味它的深意,我们觉得佛法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是与其圆满的理论精密结合,完全一致的。
科 乙四、观察诸苦分二 丙一、八苦分八
丁一、生苦二颂
颂 生为苦之因 众苦所依聚 老病诸愁忧 无常等住地
烦恼复随生 逼迫身心等 生为死之因 无生何由死
解
本科观察诸苦,是佛指示我们,以真知灼见来观察和体味人生,究竟是苦是乐。根据释迦世尊无上佛智的分析,人生是不免有苦恼的。这可以从观察现象和推究本质来做证明。就现象言,佛指出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是人人所不能避免,亦为有经验人所不否认的事实。就本质言,佛复说明人生的来由是由于起惑造业(起惑谓对着可爱或不可爱的环境而起贪瞠痴等烦恼;造业谓对境起惑之后,随即在身口意方面造作杀盗淫妄等恶业丫既有惑业的前因,就必召致八苦的后果。所谓起惑造业,由业召苦,惑业与苦,是有不可分离、互相缘生、互为因果的连带关系。人生既因惑业而有,所以人生是免不了苦恼的。
佛要我们观察诸苦,不是叫我们向苦低头,或对人生消极起来,相反的是要我们以苦为师,从苦中记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警惕,学修佛法,消灭苦因,以佛法的戒定慧三无漏学来断除惑业,惑业是召苦之因,苦因若除,我们就能从惑业苦的重重系缚中解放出来,恢复我们独立自主,自在无碍的自由。所以不愿再被惑业所奴役的人们,不断追求进步的人们,应当重视念死无常和观察诸苦所包含的健全意义,及其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由于观察和体味自己受苦,就能生起自求解脱的出离心来。由于观察芸芸众生同我一样受苦、而不求出离烦恼之可怜悯,就能生起拔苦与乐,普渡众生的大慈悲心来。所以能把念死无常与观察诸苦的作用尽量扩展起来,是有推动全人类走向进化、提高认识、离究竟苦、得究竟乐的伟大利益。
有人说,人生固然有苦,但亦并非全无乐趣。答,所言亦是,但人生苦多乐少,受苦时长,享乐时暂,有如明月,月圆即缺,亦如好花,好花易谢,人生乐事,亦复如是。且人生享乐,未得有患得之苦,既得有患失之苦,而享受过份,乐即变苦,如贪食者伤食,纵欲者伤身,诸如此类的事实,不胜枚举,所以佛复以三苦来说明世间一切苦乐现象。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世间一切苦事皆名苦苦。世间一切乐事皆名坏苦,因乐事易坏,坏即感苦,如月缺花谢,好景不常,故名坏苦。世间一切不苦不乐的中和境界,皆名行苦。行谓迁流不停,变幻无常,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故亦是苦,行即是苦,故名行苦。此之三苦,不但总摄人生一切苦乐现象,亦复全摄三界有情的苦乐真相,罄无不尽。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
界。欲界众生因有饮食男女的情欲,所以生活上苦多乐少。三苦齐全。色界众生已无饮食男女的情欲,住禅定中,寿命甚长,纯乐无苦,然生死未了,乐仍要坏,故无苦苦,唯后二苦。无色界众生已舍色身,不但离苦,亦复离乐,长住定中,寿命更长,然仍因惑业的种子未灭,一期命终,仍将随业受报,不得自主,故前二苦相不显,唯现行苦之相。所以三苦全摄三界苦乐的总相,而八苦则唯人生现象的说明。三苦八苦的范围虽广狭悬殊,然亦可互相闺释来帮助我们对于三苦八苦的认识。八苦的前五苦,生、老、病、死、与怨憎含苦,就是三苦的苦苦。八苦的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就是三苦的坏苦,因为亲爱聚会是乐事,追求欲得亦是乐事,今不如愿,乐事变坏,故成坏苦。八苦的五取蕴苦就是三苦的行苦,因为五取蕴苦并不表现苦乐之相,而是生起众苦之因,故是行苦所摄。
佛要我们由观察诸苦而提高智慧?而认识世间的真相,因为不观八苦就无法认识人生的真相,不懂三苦,更无法认识三界的真相。佛根据实事实理告诉我们三苦八苦的现象是启发我们智慧的具体帮助。我们闻到了苦苦之后就能不被一切苦事之所迷惑,闻到了坏苦之后就能不被一切乐事之所迷惑,闻到了行苦之后就能在不苦不乐的境界中,亦复深自警惕,而不被其麻痹,更能从根源上彻底消灭召苦之因,使我们得到最极彻底的解放。我们于明了观苦的许多殊胜作用之后,再来解释八苦与观六道苦的颂文,就觉意义深长,都是发人深省的警
句,极有熟读深思的价值,而不致误认为是无病呻吟的废话了。
八苦先释生苦。颂文「生为苦之因,众苦所依聚」此二句总说苦因生而有,生为苦之因,生是众苦所依所聚的处所。「老病诸愁忧,无常等住地,」此二句是说身苦,一切老病无常变坏等苦皆以身为依住之地,而起增上作用的。「烦恼复随生,逼迫身心等」,此二句是说心苦,心苦或为身苦所引生,或因烦恼逼心,心即感苦,由于心苦,身亦痛苦,所以身心有忧戚相关、甘苦与共的密切关系。「生为死之因,无生何有死」此二句是说生为死因,有生即有死,无生方无死。所以我们应当从「无生」来解除苦恼、来了脱生死,这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科 丁二、老苦二颂
颂 老苦复可怜 盛色日衰减 腰弓头似银 面皱不乐看
念力多忘失 命根快欲断 寿者复多忧 久忧长不死
解
老苦是更可怜悯,色力天天在衰减,腰弯如弓,发白似银,面皮皱得不成样子,记忆力亦多忘失,总之,老态龙锺,寿命是不久的了。另有少数特别长寿的老人,眼看着自己的儿媳子孙一个一个死亡殆尽,孤零零剩着一个老人,使他格外感到老苦的悲哀。
科 丁三、病苦二颂
颂 四大不均平 逼恼身心苦 肉瘦皮乾枯 动止不自由
威仪难振作 受针灸等痛 乐境欲不兴 时时断命忧
解
大多数的疾病都是由于地水火风四大不均乎的原故。因四大不调而生病,因疾病而感觉逼恼身心的痛苦,因久病而致肉瘦皮乾枯,动止不自由。行住坐卧等威仪亦难振作,且要就医服药,乃至受针灸等痛苦。恢复康健的希望,日益渺茫,时时怀着断命的忧虑。
科 丁四、死苦 三颂
颂 死苦痛舍离 一切携不去 极可爱自身 眷属良朋翼
田宅诸财物 势位巧文艺 父母诸妻子 不能相偕去
死时万苦煎 死后何处去 大名势财能 皆不免于此
解
难舍的东西死时都要舍离,一切东西都带不走,这是临死最感痛苦的事情,如极可爱的自己色身,乃至身外的父母妻子眷属友好,田宅诸财物,有势有位或有特殊的文艺技巧,都要舍离,都不能相偕同去,所以死时真是万苦交煎,苦不堪言,而死后的去处,自己更无法自主,唯有听凭业力的驱使,在六道中,轮回受苦?虽有大名、大势、大财、大能的人,皆不能避免此死苦的一关。
科 丁五、怨憎会苦—颂
颂 若仇怨相逢 怖报怨治罚 恶名声逼命 避免苦复生
解
若与仇人怨家相逢,就要防他来报怨,来治罚我,来宣扬我的恶名,乃至来逼我的生命,因之时常心怀恐怖。要想避免这些恐怖,就将引生其他痛苦,因为怨仇易结不易解,既已与人结怨,就不是躲避所能躲避得了的。
科 丁六、爱别离苦—颂
颂 由世境所迫 亲爱眷属离 发起愁忧恼 悲哭等痛心
解 由于生活环境的转变,以致亲爱的眷属要别离了,就不觉愁忧烦恼,乃至因感觉心痛而悲哭。
科 丁七、求不得苦二颂
颂 农种不获实 商贾而失利 欲高位无阶 求闻事反遭
或心灰意冷 恼丧等难堪 或苦思计较 欲求不得苦
解
农夫耕种是希望有收获,商人贸易是希望得盈利,今若农无收获,商而失利,就是他们的求不得苦;欲求高位而得不到高位,欲求闻达而反失令誉;在上述种种求不得苦的情况下,或心灰意冷,懊恼沮丧,以为难堪;或苦思计较,嫉人之得,悲己不得,心怀不平,更增苦恼。
科 丁八、五取蕴苦六颂
颂 贪著于五蕴 流转苦增盛 引后有无穷 成现在苦器
亦盛苦苦器 虽暂时随己 舆乐境共生 舍离苦复起
引起死中后 犹连锁无尽 果缚未脱离 子缚已早生
流转尽六道 数数取舍身 积骨过须弥 乳泪胜海深
损益业不定 胜劣趣无凭 独来亦独往 无人作伴侣
长劫受重苦 复不作厌弃 亦不求停息 随风浪起止
解 佛分析我们人的成分,是由色(物质)、受(心领受)、想(心取相)。行(心
动念)、识(心了别)五类作用所综合组织成功的。这五类作用,佛法名为五蕴。在五蕴中找不出「我」,离开五蕴更没有「我」,「我」不过是一个假名罢了。正如房屋是由砖瓦木石等几种材料之所造成,砖瓦木石的本身都不是房屋,离开砖瓦木石更没有房屋,房屋亦是一个假名而已。佛说五蕴无我的道理,亦复如是。但是凡夫不信无我,偏于五蕴妄执为我。这个执取有我的妄执,佛法名之为五取蕴。故五蕴本来是客观存在的综合作用,一被执著,五蕴印变为五取蕴,客观作用亦即变为主观的我。这个五取蕴或主观的我,就是奴役我们的魔王,教唆我们起惑造业的主使犯。既起惑业,便召苦恼,故名五取蕴苦。
无始以来,凡夫妄执有我,未闻佛法,谁知无我。根据佛说与上文的讨论,我们确信,有我即有苦,无我方无苦,无我而妄执有我,即是召致苦恼的总因。佛法的全部教理,无非是说明无我的教理;佛法的全部修证就是实践修证戒定慧三无漏学,在身语意三方面,时时处处与我执习气作斗争,步步断我执,分分证无我,直至我执断除清净,无我的理体,彻底显露,就圆满达到了离苦得乐的目的。
然大多数人是不知有所谓五取蕴苦的,所以颂文举出五取蕴苦的五种相状以便我们体味认识。五取蕴苦的五种相状是:
一、引后有苦器(苦器即苦所依聚之处),谓依五取蕴(我执)而起惑造业,将引以后诸苦。颂文贪著于五蕴三明此义。
二、成现在苦器,谓依现前身心而受老病等苦。颂文成现在苦器一句即明此义。
三、苦苦器,以有身故,将受猛厉现苦如死苦等。颂文亦盛苦苦器一句即明此义。
四、坏苦器,谓虽暂遇顺境,然仍难免乐坏之苦。颂文虽暂时随己三句即明此义。
五、行苦性,谓身心迁流,随业受报之苦。颂文引起死中后以下四颂皆明此义。此四颂含义较广,特予扼要解释。引起死中后一颂是叙四有轮转义。
四有谓
一、「本有」,即现生的五蕴;
二、「死有」,即命终刹那的五蕴;
三、「中有」,死后生前的五蕴;
四、「后有」即下一生的五蕴。
引起死中后谓「本有」有引起「死有」、「中有」、「后有」的能力。四个「有」循序引生起来,轮转循环,正如无尽的连锁一样,「本有」
一方面是前世惑业所召的果缚,一方面由于今生又起惑业,又复具备了引生「后有」或子缚的条件。所以四有轮转下去,有如顺流之船,下坡之车,具大势力,不易制止。流转尽六道一颂,极言在六道中流转生死,数数取身舍身,经过了无量数的生死,以至尸骨堆积起来将比须弥山还要高;生时饮著无量数母亲的乳,死时使无量数亲友涕泪悲戚,把乳泪积贮起来将比大海还要深广,以明流转生死,无穷无尽的相状。损益业不定一颂,损益业即善恶业,众生或造善业,或造恶业,自己作不得主,故日不定。造善业得感胜趣(三善道)受生,造恶业将堕劣趣…一恶道)受生,随业受报,而非凭己选择,故日无凭。如是造业受报,死此生彼,都是独往独来,自作自受,别人是爱莫能助的。长劫受重苦一颂,谓无量劫来,众生受四有轮转的苦恼,然由于大家不明世间的真相,生死的秘奥,和五取蕴苦的相状,以致大家对生死不作厌弃,对惑业不求停息,照旧随风逐浪,起惑造业,遂致虽欲离苦而苦终不离。这就是众生背觉合尘的可怜状况。为令未觉悟的众生早日觉悟,本文陈述三苦,八苦,尤其详述五取蕴苦,唯期大家由是而认识世间的真相,体味到佛法的价值,终于由实践修行而享受离苦得乐的利益,这也就是三世诸佛示现成道、说法度生的共同愿望。
介绍要义
本段观六道苦,因对人生有非常切要的关系,所以在解释颂文之前,且先予以扼要的介绍。
佛要我们观察诸苦,是一种善巧方便,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所经历的事情,体究其前因后果,明白其来龙去脉,由是而认识事物生、住、异、灭的规律,和众生生、老、病、死的规律。
本文上期已将观察八苦的殊胜作用大略说明,现在再述观六道苦,藉以继续提高和扩大我们见解的水平。
观六道苦比观八苦范围更广大了,意义更深长了,作用也更重要了。八苦不过说明目前一段时期的现象,而六道苦则是贯串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段时期连续不断的现象。一谈到前世、今世、来世,所谓三世问题,事情就比较难谈了。因为前世已过去,大家都忘了,谁也不记得前生的事情.来世尚未来,更难证明究竟有没有来生的事实。所以世间一般知识分子,对于前世后世一向是不谈的,甚且不事研究而武断予以破斥,似乎要这样缝合科学,不这样就是迷信了。其实不谈问题,并不能取销问题。不谈问题,亦始终不能解决问题。固然过现未三世都是随着时间的迁流,暂时安立的假名,然而三世是连续的,是分不开,截不断的,必由过去引生现在,复由现在引生未来,未来转瞬即成现在,现在转瞬即成过去,完全是一种不可分离的相绩作用。
一切事理,都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今生是前生的后果,今生即以前生为前因、为来龙,复以后生为后果、焉去脉。如果截头去尾,不认有前生,亦不认有来生,唯独承认今生是现实的,这实在是一种粗枝大叶的想法,亦且是非科学的。因为三世的相续作用,完全是连贯的。在前世后世、来龙去脉都不明白的情况下来研究利害切身的人生问题,试问能够弄得清楚人生的真相么。若无前世后世,则今世的真实性究在哪里。喻如若无过去未来,则现在的真实性即不存在。认为此年、此月、此日、此时是真实么。这是转瞬就要过去的。才说现在,即非现在,试问现在究在哪里。你能把现在挽留一分钟使勿过去么。不可能的。人生的生死相绩,作用连贯,不可分离,亦复如是。所以三世要承认就一起承认,要否认就一起否认。决不能承认其一,否认其二。照这样截头去尾,支离破碎的来谈问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违反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并且不谈或否认三世,究竟不能取销三世。三世迁流是活生生的事实,在尚未透彻研究之前是不能武断抹煞的。所以我们不欲研究利害切身
的人生问题则已,如欲研究,就非贯串三世一起研究不可。这样才能摸清人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这样才是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问:时间是迁流不停的,但时间与人生似乎是二件事情。
答:就体性言,时间与人生是有所不同的,时间是无体的不相应行法,而人生则是有体的色心二法的总和。就行相言,则人生的迁流正是时间的迁流,时间的迁流亦正是人生的迁流,二者是二而一的。佛法之所谓三世就是合时间与人生同一的迁流行相而言的。
问:世人亦颇重视三世,例如重视和研究过去的历史,正是重视过去的人生,又如努力现在,创造未来,更是十分重视现在和未来,足见并不忽视三世相续的人生问题。
答:众人共同所造的事业,佛法名为共业。共业相当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国家的历史事迹,如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事业都是集合众人的力量,有赖共同劳动所成就的,故可合为一类,皆名共业。个人个别所做的事所造的业,佛法名为别业。别业相当于个人的私生活,然其含义远比私生活丰富活泼,寓意深长。共业与别业有互相影响的关系,然共业所召的后果主要是众人所共的,故名共报,别业所召的后果主要是个别负责,所谓自食其果,故名别报。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过现未三世的共业大家都已同意其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相互关系,由是认识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对于过现未三世的别业,亦即所谓前生、今生、来生的三世问题,是不是亦应研究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相互关系,由是认识人生的真相,和众生生死相绩的规律。这里正蕴藏着无穷潜力和无尽宝藏等待我们开发,我们是有责任把它尽量发掘出来以饶益有情,因为这与每一个众生都有利害切身的密切关系。
研究三世别业,比研究三世共业,要困难些。因为研究共业是有历史文献足资依据,而研究前生来生就苦于没有实物作为研究的根据。每一个人虽然都已经过无量无数的三世,然而由于我们业重智短的原故,以致除今生外,凡是前生的事情都因忘失而不知,关于来生的事情亦因尚未来临而不知。又因我们五官的本能比较低劣,对于他人的三世情况亦复未能亲有所见。因之一提起三世问题,大家就有一种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茫然无知的感觉。所以要知道三世情况,就得信任佛语,研究佛书。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就是指导和供给我们关于研究三世的具体资料。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都是佛眼亲见、金口亲宣的事实。佛智无上,佛无妄语,我们应感佛恩而深信无疑。根据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来研究人生真相,来认识众生生死相绩的规律,则古今中外,一向认为不易解答的根本问题,诸如生死之谜、人生之谜、宇宙之谜,就将不难迎刃解答了。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一整套既扼要而又繁复,既广博而又精微的学理——完全与现实人生相契合的学理,也可以说是众生在生死道中,生生死死,轮转不息,活生生实事实理的素描。然本文只能扼要的来介绍比较浅显的原则和纲要,至其繁复的内容,广博的事理,和精微的作用,则非短文所能详细说明,亦非笔者有限的知识所克胜任,阅者谅之。兹依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顺序,逐项予以扼要的解释。
三 世
三世的相互关系上文已有部分说明。三世不应观想似一条直线,好像有上下二端的样子,应当观想似一圆周,是首尾相接的,没有起点(无始),亦没有终点(无终)。众生生死轮转,如瑗无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状况,亦复如是。春夏秋冬的运行是循环往复,永无休止的,众生生死相续,循环不息的状况,亦复如是。
三世是以求生的一期生死为一世。众生是如何生死的呢。众生是「因」「缘」和合而生。「因」就是前生所造的业因遇缘而起现行作用(业力)。「缘」是条件,助「因」生起作用的条件须要许多,而主要则是淫境现前和父精母血。心识被业力之所驱策与有缘的父精母血相和合即入母胎结生,是名因缘和合而生。结生之前所有作为,皆是前因的积集。住胎出胎以后,由少而壮而老而死所有一切苦乐遭遇,皆是前因所召的后果,亦即属于受报方面的事情。众生在现世中一方面承受前因所召的苦乐果报,一方面又复起惑造业积集将召后果的业因(又为未来或下一生受报、制造前因)。直至前业所召、于今生应受的一期果报受满,于是「因」「缘」分散而死。「因」即能藏业因的心识,「缘」即死时的尸体。如是从生到死名焉一期生死。既死之后,另有一组业因次第成熟,又驱心识投入有缘的母胎而结生,是名死此生彼。生后又复一面受报,一面造业,最后复因一期果报受满而
死亡。如是造业受报,生死生死,造业既一天不停,生死亦一天不了。这就是生死轮转。三世相续的简要说明。
上述随着业力流转生死的相绩作用,佛法亦称四「有」轮转,「有」即既「有」
业力,即「有」作用。是哪四种「有」呢。
四有轮转本有——即现生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作用。
死有——命终刹那的五蕴作用。
中有——死后生前的五蕴作用。
生有——中有入胎的五蕴作用。(「生有」出胎即成来生的「本有」,故四有轮转是首尾相联的相续作用,亦即是业力所引的转变作用。)
从造业到受报相隔的时间有长有短,约可分为四种类别。
一、现 报 此生造业,此生受报。
二、生 报 此生造业,来生受报。
三、后 报 此生造业,后后生乃至后无量生受报。
四、不定报 此生造业,不定现生或后何生受报。
造业与受报相隔的时间,或早或迟,何以有这样巨大的差别。其原由是非常错综复杂的,主要是由于一、业力(因)有强有弱,业力强则受报快,业力弱则受报迟;二、助「因」生「果」的条件(缘>—有的具备早,则因缘就早成熟,有的具备迟,则因缘就迟成熟。
因 果
因果的原则:
一、既有前因必召后果,既有后果必具前因,决定没有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的事理;二、善因必召乐果,恶因必召苦果,决定没有善因得苦果,恶因得乐果的事理。因的善恶,亦称为业,所谓善业恶业。果的苦乐,亦名为报,所谓苦报乐报。总之,随因感果,随业受报,因果报应,决定是丝毫不爽的。
问: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的说法不就是定命论么?
答:因果报应舆定命论完全不同。其主要不同处在于因果虽然决定,但有方法可以转变。根据果随因转的原理,只要把原因转变过来,则其后果也就随着转变了。所以因果事理,圆融活泼,有利无弊,决非定命论所能比拟。例如有人做了坏事,后因闻到因果道理,知道做坏事将受苦报,赶即痛切悔改,不做坏串而做好事,那末他的苦报是可以冲淡减轻的;又因他能继续不断做好事,则此后所召的后果,势必都是好的,没有壤的了。所以宣扬因果的实事实理,是有积极鼓励人们止恶向善的伟大作用。认识因果事理之后,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要召致报应,自食其果,自负其责,如同一钉一眼一样,丝毫没有推诿假借,蒙混过关的可能,就能使人提高警惕,把自己的行为,自动的整饬起来。这种自发自愿,极可宝贵的自动力量,是比任何其他力量要大,所以应当尽量予以发挥,作为完成一切事业,是极可靠的保证。
问:因果报应的执行,有没有一个主宰在管理这件事。
答:因果报应正如一部精密无比,灵活巧妙的自动机,完全不须要主宰的管理。因能召果,果必酬因,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分散而灭,都是法尔如是的业力作用。在一期生死之间,在人的一生之中,凡所受用的一茶一饭、一喜一忧,都是先业(满业)所召的果报,也就是一套一套、大大小小的因缘,相绩不断在成熟、在起作用。一套因缘成熟,一套因缘消灭,一套消灭,一套又成熟,如是就演成人的一生,所以人是在因果转变、忧喜无常中过生活。直至一期果报受满,亦即在无量无数套因缘所组成的一组总因果演变完毕,人即宣告死亡。同时复有先业(引业)引生另一组总因果(又摄无量无数套因缘)开始次第成熟,而继续演变其生死把戏。如是微妙难思的因果演变,法尔如是,无须管理,是完全由于不可思议的业力在起作用。只要造业一天不停,业力就将继续不断地起作用,故日业力不可思议。所谓不可思议,亦非不可思议,若能不断研究、不断学修、不断地提高人群的智慧,则不可思议也是可思议的。不过就目前的知识水平而言,是属于不可思议罢了。
一切后果皆由前因之所召致,所以重点唯在前因不在后果。我们面对现实的人生,必须探索明白其准确无误的正因,不可倒果为因,亦不可非因计因,更不可认为是无因的。所谓追究原因,挖掘根源,都是叫我们在明因上用功夫,这个方向是准确的。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于造业时小心翼翼,专造善业,不造恶业,所以他的果报是纯乐无苦的。众生不知慎于造因,无时不在起惑造业,因之其所召致的报应苦多乐少,然而光是对着苦果发急有何用处呢。复次,众生造因的主权亦非操在众生手里而是操在贪嗔痴等烦恼手里,所以生生世世做着烦恼的俘虏,而被烦恼业力之所奴役,必待深信因果,懂得众生生死相续的原理之后,才能理会到收回主权的方法。方法唯何?方法是提高警惕,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警惕自己不再被烦恼或烦恼的伪装所蒙蔽诱惑而造恶业;同时更要随时随地鼓励自己,全心全意广造善业。必须如是时刻用功,努力实践,方能把已失的主权逐渐收回,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明因识果的智人。
所以我们压倒一切的头等要事非他,即是止恶修善、慎于造因,以期收回已失的主权。我们应当下决心与自己的烦恼决一死战。 一定要止恶修善。
一定要收回主权。烦恼是非常狡猾、诡计多端的敌人,在初期作战中是不免屡战屡败的,必须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屡败屡战,奋斗到底,然后才有战胜烦恼的可能。佛开示我们有十种恶业,必须停止不作,有十种善业,应当努力实行,就是关于我们在身口意方面日常言行的指导。兹将应止的十恶业与应作的十善业分别列表如后:
应止的十恶业一、杀生 为私利故,杀害众生。身三恶业亦称身三口四意三十种恶业十恶应舍
二、偷盗 存心占人或占公家便宜。
三、邪淫 男女关系混乱,违反婚烟法。
四、妄语 语不真实,自欺欺人。口四恶业
五、恶口 语不柔和,盛气骂人。
六、两舌 离间彼此,破坏团结。
七、绮语 有害无益的空话。
八、贪 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意三恶业
九、嗔 恼害众生。
十、痴 不信因果不明事理。
应作的十善业一、不杀生 而愿拔一切聚生苦,与一切众生乐。身三善业亦称身三口四意三十种善业十善应取
二、不偷盗 而常上供下施,舍己为人。
三、不邪淫 严持一夫一妇的纯洁生活。
四、不妄语 而言必真实。口四善业
五、不恶口 而古口语柔和动人。
六、不二舌 而好作和合语,坚持团结。
七、不绮语 而好作有益于人的言语。
八、不 贪 而好惠施。意三善业
九、不 嗔 而慈悲为怀。
十、不 痴 而明事理信因果。
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是众生随其前业的善恶,而受苦乐不同的果报。六道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一善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一恶道),合称六道。轮回谓众生被业力之所驱迫,在六道中轮转生死,轮回即表示其轮转不停,或转生不已的相状。兹将善恶业因、六道轮回与苦乐果报的关系,列表示其概要如后:
前因(善恶业) 后果:(六道) 报应(苦乐)
造上品十善兼修禅定 转生天道 受纯乐无苦的报
造中品十善兼有烦恼 转生阿修罗道 受乐多苦少的报
造下品十善兼有较重烦恼、 转生人道 受苦乐夹杂的报
造下品十恶业愚痴特甚 转生畜生道 受苦多乐少的报
造中品十恶业悭贪特甚 ;转生饿鬼道 受纯苦无乐的报
造上品十恶业嗔恚特甚 转生地狱道 受极猛厉的苦报
天道众生受着不可想像的快乐,地狱众生受着不可想像的苦恼,其苦乐不同的距离也是难于想像的。何以苦乐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因为众生业的善恶是有甚大差别,所以众生受报的苦乐势必与业相应而有如是甚大的差别。例如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上的人直接间接受到痛苦,虽经相当长的时期而余痛犹在。这种人所造的恶业是万死不足以蔽其咎的,故必转生地狱长受苦报。亦有智者发表特殊好的学说,辗转传播,采择实施,而使世上的人历久受其利益,这种善业就是转生天道的资粮。所以地狱天堂并不是虚构出来的幻想,而是众生业因所感的果报。众生既造干差万别善恶不同的业因,势必感受六道轮回、千差万别、苦乐不同的果报。可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确是生死道中活生生实事实理的素描,亦与每一个人有切身的利害关系,故于解释观六道苦的颂文之前,先作一番扼要的介绍。
科 丙二、 观六道苦分六
丁一、观天道苦—颂
颂 诸天战争时 断支殒命等 劣天被驱摈 死住不自在
解
上文已将众生生死的规律,因果转变的规律,六道轮回的规律,和做人何以必须努力于止恶修善的原因,逐项作了一番简要的说明。就六道众生苦乐比较的世间法而言,则六道之中天道最乐,阿修罗道次之,人道又次之,地狱道最苦,饿鬼道次之,畜生道又次之。这是由于各别众生各自造了善恶不同的业因,因而招致六道轮回苦乐不同的果报。所以上文指出离苦得乐的唯一途径,在于止恶修善,慎于造因,这是我们所应重视的第一要事。现在观六道苦是应用佛法对所观的境界放远放大一些,把能观的智慧提高深入一些,而作比较更远大、更深刻的观察,则不但观三恶道是苦,即观三善道中纯乐无苦的天道亦复是苦。因为天道虽乐,然一期福报受满,仍有乐坏之苦(即三苦的坏苦。三苦详本文109页);复因天道虽乐,然仍是惑业凡夫,仍有流浪生死之苦(即三苦的行苦)。所谓天道纯乐无苦,不过就天众的表面生活比较优游自在,不受忧恼的逼迫(即三苦的苦苦)。天道众生随其善业大小和禅定深浅而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如其次第前劣后胜的三大类别。兹将佛所宣示三界天众寿命长短,和三界主要不同之处,列表于后,以见诸天胜劣情况的一斑。
欲界天四王天寿 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为诸天的一昼夜
忉利天寿 一千一百
夜摩天寿 二千二百
兜率天寿 四千四百
化乐天寿 八千八百
他化自在天寿 一万千六百
四王、忉利二天是地居,依须弥山住故,单修十善者感生;夜摩等四天是空居,修十善兼修定者感生,俱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
色界天初禅梵众天寿十小劫(一小劫合人间一千六百万年)
梵辅天寿一中劫(合二十小劫)
大梵天寿一中劫半
二禅少光天寿二大劫二大劫合四中劫)
无量光天寿四大劫
光音天寿八大劫
三禅少净天寿十六大劫
无量净天寿三十二大劫
遍净天寿六十四大劫
四禅无云天寿百廿五大劫
福生天寿二百五十大劫
广果天寿五百大劫
无想天寿五百大劫
无烦天寿一千大劫
无热天寿二千大劫
善见天寿四千大劫
善现天寿八千大劫
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大劫
注一:人寿十岁每过百年增加一岁,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于是每过百年减少一岁,减至人寿十岁,如是一增一减约计一干六百万年为一小劫。
色界天众,无男女相,离欲清净,故称梵天,修根本禅,随禅浅深,感生色界诸天,尚有身质,故名色界。色界诸天,禅悦为食,安受定乐,比欲天妙五欲更细更胜。
无色界天空无边处寿二万大劫
识无边处寿四万大劫
无所有处寿六万大劫
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大劫
无业果色,已无身量形质,故名无色界,还有定果色,唯彼定中能见,即以定力为其寿命久暂的根据。
三界诸天虽受胜妙天福,然俱属有漏生死,因其所修禅定是世间禅,非出世间无漏禅,所以未断烦恼,仍是凡夫。唯色界和无色界因其定力较深,虽有坏苦行苦,暂无苦苦之相;欲界天众除有坏苦行苦外,亦非全无苦苦,因天众或与天众、或与魔众、或与阿修罗众、亦常互相战争,而受断支殒命等苦恼。又欲界天聚由于福报胜劣不同,劣天有被胜天所驱槟而感身心不宁等苦恼。又诸天纵使没有战争驱摈等事,然仍不免天福享尽,五衰相现,而有去死不远,不能久住的悲哀。又如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大劫,然其最后命终之时,其不自在,与彼短命天逝者,等无有异。颂文总结以上事实,故日诸天战争时,断支殒命等,劣天被驱摈,死住不自在。可知天道虽乐,并不究竟,不但具足坏苦行苦,且亦不免苦苦。所以佛告佛弟子们,修行人固然必须以止恶修善来保持人身,免堕恶道:然亦不应贪求人天福报,因为享福愈大,往往造业亦愈大,因而堕落的机缘亦愈众多;即使享福而不造业,亦复离不开坏苦行苦的后果,其非究竟,十分明显。故佛弟子应当目光远大、观察深刻,不但不求福报,且知勤修无漏禅定,以戒定慧三无漏学来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度众生,以期圆满达到自他解脱、离究竟苦、得究竟乐的最高目标。是为观六道苦、第一观天道苦应有的认识。
科 丁二、观阿修罗道苦—颂
颂 修罗多嫉妒 热恼而兴斗 截支或断命 虽智不见谛
解
阿修罗亦称非天,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因其福报与天相彷而性多嫉妒,嗔火炽盛,不如天众的良善。由于心怀嫉妒所以动辄与天众斗争,或自相残杀,而遭截支或断命的痛苦。有些阿修罗虽亦颇有智慧,然对于佛法二谛(真俗二谛),四谛(苦集灭道)的真实事理,全不知道。故颂云,修罗多嫉妒,热恼而兴斗,截支或断命,虽智不见谛。所以阿修罗亦是三苦具足的业力凡夫。是为观六道苦、第二观阿修罗道苦应有的认识。
科 丁三、观人道苦—颂
颂 人苦谓生等 苦逼如鬼狱 或修罗畜生 似天而速坏
解
观人道苦,本文一O八页「丙二科已有说明,同属人道,所以人道的情况,比较容易理解。人道诸苦,轻重不等,差别万状,可说是六道众苦具体而微的缩影。颂文初句人苦谓生等,是专指人道所独有的生老病死等八苦而言。第二句苦逼如鬼狱,谓有些最苦的人或受饥饿之苦,或被奴役,或被囚禁,故其生活几与饿鬼众生、地狱众生相仿佛。第三句或修罗畜生,谓有些人嫉妒成性,好勇斗狠,有如阿修罗道;复有一类被压迫,被剥削的人,辛苦服劳有如牛马。第四句似天而速坏,谓对于一类生活优裕的人,虽逍遥自在有如天道,然因人道寿命短促,远不如天福之长久,故其乐壤更快,有如昙花一现,亦如梦幻泡影,故曰似天而速坏。可知人道具备六道众苦之相,诸有智者就不难于观人道苦中而把六道众苦全部体味出来。所以我们不但应对三恶道苦提高警惕,即对人天福报亦应深具戒心,慎勿贪求。因为这个贪心,就是召苦之因,是奴役我们的魔王,是我们的生死怨家,我们必须与贪嗔痴等烦恼争个你死我活,视同势不两立的敌人一样,然后才能逐渐由修佛道而断烦恼,由断烦恼而了生死,乃至究竟圆满恢复我们本具的智慧德性。是为观六道苦、第三观人道苦应有的认识。
科 丁四、观畜生道苦—颂
颂 畜弱肉强食 困饥渴猎等 耕负任打杀 但念水草淫
解
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是水陆飞潜,一切畜生的生存规律。所以畜生是时时受着大吃小、强凌弱的威胁,无时不在互相啖食、惊惶恐惧中过生活。问:弱小生物固然如是,凶暴如狮虎等,又是怎样呢。答:狮虎等猛兽则有困饥渴猎等痛苦。因狮虎外出其威势气息所向之处,能使附近小兽闻而惊觉,预先趋避,所以狮虎虽猛,常不得食,而受饥饿等困苦。狮虎又是猎户追求的对象,或被打杀,或被活捉,终难逃出猎人的掌握。可知强凌弱者终必被更强的所收拾,所以大吃小固是畜生的生存规律,而同时亦即畜生的死亡规律,我们对此铁的规律能不深自警惕么。问:野兽固然如是,家畜又复如何。答:家畜则有耕负任打杀,但念水草淫的悲痛,如牛之力耕,马之负重,是注定为人类服劳役的,余如豕羊鱼禽等是注定为人类所食用的,故曰耕负任打杀。又一切飞潜走兽生来只有二种本能,一是追逐水草,求食以维其现前生命,二是雌雄交尾,行淫以延续其种族生命,舍此以外,他非所知,故日但念水草淫,这一句是总说一切畜生,浑浑噩噩,愚蠢无知的可怜相状。人在生时不持五戒,造作下品十恶,死后即有失却人身,堕生畜道的危险。是为观六道苦、第四观畜生苦应有的认识。
科 丁五、观饿鬼道苦—颂
颂 饿鬼业由贪 内外自体障 人间月为日 寿命五百年
解
凡造中品十恶而又悭贪特甚的人,死后有堕饿鬼道的危险,故日饿鬼业由贪。饿鬼众生无时不受饥渴的痛苦。饿鬼饥火中烧,完全由于内障、外障、或自体障,故日内外自体障(本文九九页已有释明),亦即悭贪恶业所招的果报。饿鬼寿命颇长,饿鬼道的一日,相当于人间一月,所以饿鬼的一年相当于人间的三百六十五个月,而饿鬼的寿命有这样长的五百年,这就等于人间一万五千年,饿鬼就在这样长的时分受着饥火中烧的痛苦。佛告佛弟子应以布施供养来对治悭贪的病根,一方面保障免堕鬼道,一方面积聚福德资粮。是为观六道苦、第五观饿鬼苦应有的认识。
科 丁六、观地狱道苦—颂
颂 地狱中轻苦 胜刺三百槊 寒热等无间 寿命同天量
解
在生造了上品十恶,死必堕落地狱受苦。地狱之苦,猛厉异常,即就比较轻苦而言,其痛苦也胜如被刺三百槊的痛苦。槊是有钧的刺刀,刺进去,拔出来都是痛苦不堪的,就可以想像其痛苦的猛厉程度了。地狱有八寒八热十六大地狱,及无间地狱等差别。八寒谓有八个寒冰地狱,奇寒彻骨,能使皮肉开花。八热谓有八个火烧地狱,烊铜铁汁,烈火煎熬。无间地狱,苦恼最烈。在生若造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转*轮僧、出佛身血、如是随一的五逆重罪,死必堕于无间地狱,所谓无间是具五种受苦无间的情况:
一、趣果无间,谓既造五逆罪,必感无间报,无有例外;二、受苦无间,谓于剑树刀山,镬汤炉炭,备受聚苦,无有休歇;三、时间无间,谓历劫受罪,时无间歇;四、命无间,谓自初入至数万大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永无出期;五、形无间,谓此地狱纵广八万四千由旬(四十里为一由旬),一切五逆于中受苦,一人亦满,多人亦满,因其身形所估的空间,亦复遍满无间,身形愈大,受苦的面积亦愈大故。总之,无间之苦,最极猛厉,皆是极恶众生业力之所招感。又地狱众生寿命极长,与三界诸天寿量相同,以见地狱受苦,其时分也是长得可怕的。以上就是颂文地狱中轻苦,胜刺三百槊,寒热等无间,寿命同天量的解释。观地狱苦之后,我们就知道造恶堕落的可畏惧,因而进一步了解止恶行善,修佛道断烦恼的重要。是为观六道苦、第六观地狱苦应有的认识。
科 乙五、结成归依之因由,为欲自救救人分三
丙一、重申难得难遇,并以观无常苦深自警惕二颂
颂 人身实难得 佛法尤难遇 如须弥引针 盲龟浮木等
此身如聚沫 无常刹那尽 游履八苦中 流转六道轮
解
本文第二大科,详陈归依之因由,主要为欲救度自他,离究竟苦,得究竟乐。现在再将全科要义作一总结,使我们对于人身难得,佛法难遇的事实,进一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颂文,人身实难得,佛法尤难遇,如须弥引针,盲龟浮木等,是极言人身难得,佛法难遇,如同须弥山王穿过针孔同样困难,亦如盲龟在大海中漂溺而能幸遇一块浮木、得救生命一样难得。所以我们应当深自庆幸,十二万分珍视现在难得已得、难遇已遇的希有因缘,好好予以利用,使勿空过,实为至要。
颂文『此身如聚沫,无常刹那尽,游履八苦中,流转六道轮』是再一次提醒人身不但难得,而且人命危脆,人身易失,所谓浮生若梦,亦如水面的聚沫一样,聚散无常,刹那成空。我们必须透彻了解无常迅速的事实,才能抓紧时间,精进学修,而免虚生浪死的大失。复次,我们还应当以苦为师,尽量吸收于八苦中听体味到的宝贵经验,仔细设想于六道中轮回不休之可疲厌。如是观察自己受苦,就能生起离苦、离烦恼的出离心,观察众生受苦,更能发起普度众生、离苦离烦恼的大菩提心的伟大作用。由于发心非难难常继,所以天天观苦,时时观苦,更是维持发心不退,激励发心不中断的善巧方便。
科 丙二、归依天神外道不能离苦二颂
颂 诸山林园苑 孤树灵庙等 自苦既未离 他苦云何济
悲小杂嗔贪 执我心不平 我谛审谛观 不能离二苦
解
初颂谓诸山林神、园苑神、孤树神、灵庙神、乃至天龙非人等,他们自己流浪生死的苦恼尚且未离,他们有何方法来解脱我们的生死苦恼呢。所以一切天魔神灵都不值得归依的。
次颂谓外道邪众,小仁小义的悲心是杂有贪嗔烦恼的。他们我执坚固,心不平等,也非我们归依的对象。总之,不论天神,不论外道,他们都没有离开二苦(三苦,八苦)所以皆无资格可作归依。
科 丙三、唯有三宝、能救自他、是正归依二颂
颂 唯五智三身 十力四无畏 大悲方便语 慈心利有情
能救济自他 是正真归依 此归依因由 应熟读深思
解
唯有具足五智三身、十力四无畏、大悲拔苦、慈心与乐等无量功德的佛宝,和承佛慈力的僧宝,才能宣说究竟圆满的无上妙法来救度聚生,离苦得乐。所以唯有归依三宝是正归依,是真归依。「正」谓非如归依天魔外道的邪归依;「真」谓归依三宝,必能得到离苦得乐,自他解脱的后果,成效准确,真实不虚。这就是归依三宝的基本因由。我们对此基本因由,应该熟读深思,并以信受奉行、实践修持来争取自他解脱的早日成就。
兹将如来五智、三身、十力、四无畏、分别列表释要如后:
五智一、大圆镜智佛智照境,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于一切境,不忘不愚,有漏永尽,纯净圆明,穷未来际,无间无断,如大圆镜,现众色相,法待喻显,故称圆镜。
二、平等性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与大慈悲恒共相应,法界一味,相续无间。
三、妙观察智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于大乘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众生,皆获利乐。
四、成所作智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变化三业(神通教化),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五、法界体性智是上四智之体性(空),总持四智的全分妙用(缘生)。缘生性空,空故缘生,缘生与空,相助出生,二互不违,圆融无碍。寂照不二、自他不二、空有不二、真俗不二、性相不二、体用不二智,亦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
三身一、法身(体)广大无边,遍一切处,无有形相,诸佛所共。
&, nbsp; &n, bsp;&n, bsp; 二、报身(相)智慧所成的功德庄严相,自受法乐,教化菩萨。
三、化身(用)悲愿所成,随类应化,拔苦与乐,普度众生。
佛十智一、是处非处智力知众生无量诸业
二、业 智 力知诸三昧禅定
三、定 智 力知诸众生根性上下
四、根智力知诸众生种种乐欲
五、欲 智 力知诸众生种种界分
六、界 智 力知一切道所至处相
七、至处智力知一切道所至处相。
八、宿 命 明知千万生姓名苦乐夭寿等。
九、天 眼 明见聚生死此生彼,业海升沉,六道轮转。
十、漏 尽 明知自他有漏永尽,不受后有。
四无畏一、一切种智无畏——(智德圆满)自利
二、漏尽无畏——(断德圆满)
三、说障道法无畏——(悲智圆满)(广明惑业苦流转之相)利他
四、说尽苦道无畏——(悲智断圆满)
(开示断惑证真离苦得乐的佛法)
五智、三身、十力、四无畏,是佛无量功德的几项主要功德,是佛悲圆菩提满的无上功德,也是我们修行学佛所欲成就的最高标的。唯有成就佛的功德,才能收获究竟离苦得安乐的圆满后果。所以我们如果全心全意为众生利益打算,对众生的生活和生死问题筹划既彻底而又圆满的解决办法,唯有教化众生归依三宝,学修佛法,逐渐成就佛果功德,才能使大家悉皆获致究竟离苦得安乐的圆满后果。这是归依三宝的积极因由,贵更值得我们熟读深思的。
以上释第二大科归依之因由竟。
科 甲三、归依之受持分二 乙一、受得—颂
颂 决定信乐归三宝 无谄诳骄从师受
千里无僧佛前受 后遇僧时速具仪
解
本文第一大科,甲一、三宝之名体,广陈佛法僧三宝种种殊胜功德,目的在于启发我们信仰三宝,归敬三宝的意乐。第二大科,甲二、归依之因由,说明为甚么要归依三宝,为欲救济自他,断除烦恼,了脱生死,修成佛道,因为唯有度生成佛之后,才能究竟离苦得安乐故。明白了三宝功德和归依之因由之后,现在第三大科,甲三、归依之受持,是指示我们应如何归依,才算如法,才得称为三宝弟子,才能真实受用归依三宝的殊胜利益,由是而长养法身慧命,和引生自性三宝的功德。
颂文初二句决定信乐归三宝,无谄诳骄从师受,是说如法归依须要具备一、决定心,二、信乐心。三、从师受的三种条件。兹予分别申释如次:
一、决定心——透彻认识贪嗔痴等烦恼(惑),杀盗淫等恶业,是缠缚我们流转生死、不得解脱的仇敌冤家,因之发起出离烦恼、了脱生死的决定心;并知除三宝外无余人法可作究竟之归依,如天神外道等,他们自己的苦恼,尚且未除,
何能教导我们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呢。
二、信乐心——深信乐欲三宝有「实:德=能」,深信归依之后,能得自他解脱的后果。深信乐欲是极言信心坚固,毫无疑惑,不可动摇,并因信心深切而生欢欣鼓舞的乐欲,如是清净无染,从心坎深处发生出来的信心,才是深信乐欲的相状,也是佛法对于信仰所下的定义。既明信的定义,当知信的对象。佛教徒信仰甚么?佛教徒信仰三宝,因为三宝有「实」「德」「能」,所以三宝是值得信仰的对象。兹释三宝有「实」「德」「能」的要义如次:
1.信三宝有「实」「实」谓实有,真实,事实,不是寓言,不是幻想,不是离开事实的理论。
深信本师释迦牟尼佛于二千五百余年前在印度修行成道,确是历史上真实不虚的事实。(信佛宝真实)
深信佛所说的佛法,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确是拔苦与乐、断惑证真、成效显著、真实不虚的无上法宝。(信法宝真实);
深信历代高僧大德,代佛弘化,以佛法饶益众生,并由真修贵学而了生脱死、证果证道,都是真人真事、真实不虚的事实。(信僧宝真实)
以上是深信外缘三宝,真实不虚。
又信我们人人具有自性三宝。我们皆有知觉,就是自性佛宝。我们能辨是非邪正,就是自性法宝。我们爱好清净,厌憎烦恼,就是自性僧宝。「觉」「正」「净」是与生俱来的自性三宝,这也是我们容易体会的事实。(信自性三宝,真实不虚心)
我们对此外缘三宝和自性三宝的实事实理,深信无疑,就是信三宝有「实」的简要说明。
2、信三宝有「德」——深信佛宝有断、智、悲等无量功德,法宝有究竟圆满「教」「证」功德,僧宝有闻、思、修,戒、定、慧等清净功德。深信我们可藉归依外缘三宝的因缘,由忆念外缘三宝的功德来启发培育我们自性三宝功德的增长。如是对于三宝功德,深信乐欲,就是信三宝有「德」的解释。
3、信三宝有「能」——深信佛宝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四无所畏、十
八不共法等无边功能;法宝有拔苦与乐、断惑证真的无比功能;僧宝有上求下化、弘扬佛法、穷未来际、饶益有情的无限功能。如是三宝功能,我今受持三归,依教学修,我亦能得能成,是为信三宝有「能」的说明。
.由于深信乐欲三宝有「实」「德」「能」,所以对着三宝生起欢欣鼓舞,满怀热忱的信心,这就综合成为信乐心的具体内容。
三、从师受——准上二义,对于归依三宝,生起了决定心,和信乐心之后,于是请师上座,自在座下,无谄(不虚伪)、无诳(不妄自尊大)、无骄(不自恃财能色力)、无慢(不自高举),虔诚恭敬,如法奉行传授三归的仪式,故日决定信乐归三宝,无谄诳骄从师受。
颂文次二句,千里无僧佛前受,后遇僧时速具仪,谓只有出家比丘才有资格作我们的归依师。千里之内若无比丘,则比丘尼亦可,若无比丘、比丘尼,则沙弥亦可,若无沙弥,则正学女、沙弥尼亦可。若千里内全无出家五众,方许自在佛前方便归依,但后遇僧时应即补具归依的仪式。因为佛以住持佛法的使命交付出家僧众,僧为荷担如来家业的内护,亦为三宝之一,正是我们归依的对象,所以归依仪式必须请比丘主持才算如法。复次,在归依时经过一番师弟问答承诺的仪式,能使我们印象格外深刻。这种印像,留在心中,能起一种无形(无表)作用,帮助我们的自性三宝、法身慧命的发展增长,这就形成归依戒的无作戒体,所以归依必须从师(僧)受得,才算手续完备,符合佛制。
科 乙二、行持分二 丙一、别学分二
丁一、应止—颂
颂 不归天神外道等 不恼不害于有情
不舆外道人共住 违此三法失归依
解
前科明归依三宝如何受得,此科明受得归戒之后,复应天天行持,使勿忘失,更使我们的身心日渐能与三宝的行愿相适应。所以归依受得之后,就算万事大吉的观念是不对的。行持的内容复具一、别学,二、共学,三、附学三重含义。一、别学唯是归依戒所别有的规条。二、共学谓于归依三宝之后,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不忘三宝,使归依与生活密切结合,理论与实践打成一片。三、附学谓应随分随力附带所应学修的八项主要科目。所以归依三宝必须如法发心、如法受得,受得之后十更应如法行持,才能真实受用归依三宝的利益,和发展自性三宝的功德。
在别学下复分应止(止持),应作(作持)二小节。颂文不归天神外道等,不恼不害于有情,不与外道人共住,违此三法失归依,是先说明应禁止的三种非法事件。
一、禁止归依天神外道、及其典籍、及彼邪众,因彼无三宝贵德能故,有碍对三宝的正信故,将生舍三宝、断善根、堕三途、受苦报的危险故。二、禁止恼害有情,因是恶业行故,有伤菩提心故。三、尽可能不与外道人共住,避免与他们密切交往,因初学易受不良影响故。这是归依戒在止持方面所制定的法则。违此三法的任何一法,轻则使归依戒受到损伤,重则失却归依戒体,且将因犯戒而堕三途受苦,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科 丁二、应作—颂
颂 归敬如来是我师 归敬正法证教体
现前僧众贤圣等 直至菩提永归依
解
此颂专就归依戒的作持方面而言。所谓作持就是关于修行应做的事情,佛要我们积极去做,不做则是犯戒。所以归依戒应当天天修,天天忆持归依三宝,使我们的身心渐与相应。故佛弟子应有念念不忘三宝,永久归依的心愿。兹将颂文前三句列表释要如次:
一、永归依于如来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十方三世一切如来
二、永归依于正法教体——以言语文字,开示我们了生脱死的方法,使我们由是而疏缘无我真如的理体。
证体——以实践修持成就我们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疏缘而亲证无我真如的理体。
三、永归依于僧众圣僧——已见道证无我的僧众。
贤僧——十住十行十回向,尚未见道的三贤位僧聚。
现前僧——现前所见或所化现的凡矢陪。
颂文第四句直至菩提永归依,谓自归依的一天开始,直至修行成佛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在此一段时期内,生生世世,不离三宝,不舍归依,这是比普通尽形寿归依更形殊胜的圆满归依。本文题目称为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其目的即在提示归依三宝,是始自凡夫、终至咸佛、应当学修、不可中断的主要课程,亦即说明直至菩提永归依的重要性。我们于归依时及归依后,天天绩发直至菩提永归依的胜愿,能使我们在修行道上得到保障,不致误入歧途,亦不致枉走弯路,而能直趣菩提、快快成佛,所以其利益是非常殊胜的。
科 丙二、共学—颂半
颂 常念三宝胜功德 恩德无边应供养
于诸众生发宏愿 凡所兴求白三宝
晨夕三七作归礼 守护归戒如爱命
解
上节别学是归依三宝后天天应修关于归依戒所制定的别有条文,即应』者三,应作者三。本节共学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上处处不忘三宝常存宝的诚意「由是熏习自性,长养慧命,逐渐转变凡夫身口意的造业三门,而成诸佛菩萨戒定慧的功德三轮。这是非常重要的行持方法,有潜移默化的殊胜功能,因为我们于言语行动间能够坚持忆念三宝,自必能使我们的言语行动日渐近心三宝,而与三宝的行愿相适应,也就使自性三宝的功德,获得滋长发展的机缘。听以从粗俗的有漏境界而入清净的无漏境界,从可思议的凡夫境界而入不思当,
的解脱境界,是有路可通的,而本科所介绍的别学、共学、附学,关于归依三宝的行持方法,就是初学入门、切实可行、通达此路的不二法门。我们应当深切体味其方法的善巧和其行持的方便,而努力实践、精进学修,就能知道其成效的灵验和其作用的不可思议。本节颂文是就我们日常生活上举例提示忆念三宝的方去。兹将六句项文顺次释要如次:
一、常念三宝殊胜功德,以三宝功德为我们行动的模范,并以澄清我们的思想,端正我们的心念。
二、三宝对我们有拔苦与乐的大恩德,为报三宝恩故,凡诸受用,如受用饮食时,受用新制衣服时,应观想首先供养三宝,然后自己受用。这样做一方面成就供养功德,一方面可以减少自己福报的消耗。
三、对着一切众生,晨夕各发三次拔苦与乐的宏愿,也就是发四宏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拔苦),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与乐)。这是诸佛菩萨所发的宏愿,我们归依三宝,希望能与三宝心心相印,所以也应天天学、天天发。
四、凡有兴作(如做重要工作)或所求愿皆先呈白三宝(除常事),以期得到三宝有形无形的加持,能使我们的事业顺利成就。
五、了知三宝利乐,晨夕各作三次、七次或廿一次归依,即合掌恭敬,默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遍或廿一遍。(共学可摄别学,别学不摄共学。)
六、守护归依戒(即应止应作各三法)如人爱命一样爱护,虽戏嬉时亦不戏言我舍三宝。因戏言亦能生起不良作用,使人们纯洁的信心被其染污。戏言尚且如此,何况真的动了我舍三宝的心念,则其染熏作用将更不堪设想了。悲心段切的佛弟子不但如爱护眼珠一样爱护自己的归戒,亦如爱护眼珠一样兼爱一切佛弟子的归戒,若见佛弟子的归戒有受损伤的危险时,应当忆念守护归戒如爱命的颂文而善巧予以纠正才对。应当如救生命一样的来救其法身慧命脱离险境才对。
以上六法是举例以明共学的内容,其主旨无非要我们念念不忘三宝,也无非要我们念念不忘众生,因为三宝的行愿就是以拔苦与乐,普度众生为行愿,我们归依三宝,即当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聚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焉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成佛)。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一,对于恒顺众生所发的大愿,亦即我们所应努力学习的行愿。所以我们应当联系群众,深入群众,念念不忘众生,全心全意为众生拔苦与乐而努力。我们归依三宝不为自求安乐而归依,应为自他解脱度生成佛而归依,这才是大乘归依共学法门的极则。也才是深契佛心畅佛本怀的行愿。
科 丙三、附学分八 丁一、精进心二颂
颂 决定信乐归三宝 常恒勤修无止息
于戒止持呵五欲 弃贪嗔等诸盖缠
了境正信正念心 慧定施戒护愿等
三业专一殷勤修 如是功德向三宝
解
归依三宝于如法受得之后,复应经常如法行持,方能生起归依三宝的殊胜功德,和真实受用归依三宝的无比利益。佛弟子们有已归依而未如法发心,有虽发心而不行持,有行持而不专一殷勤,有殷勤而不恒常持久,皆唯但种善根而不能获得真实受用,都是很可惜的。海公上师为欲弥补这些缺憾起见,满怀悲心,一再指示,于归依前应先如法发心(决定心,信乐心),正归依时应知如法受得,受得之后更应如法行持,行持复不应悠悠泛泛,无所用心。行持具有别学,共学、附学、三种内容,要专一殷勤,要恒常持久,才能逐渐生起归依的功德,和受用归依的利益。上文已将别学、共学、扼要说明,本节再将附学八种,分别申释,以供虔诚的佛弟子们信受奉行。
附学第一是精进心,即行持要勇猛精进,切忌懈怠放逸。不论世出世法,如欲有所成就,皆非精进不可。专一、恒常、殷勤、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必要先决条件,也就是精进的具体内容。精谓精粹不杂。不杂故专一,不杂故精粹,不杂故能集中身心,注其全力于一件事上,而为将来的成功铺平道路。进谓有进无退。世间一切,不前进即后退,不可能站住不动的。稍知自爱的人,谁不要求进步,谁也不愿落后。要想前进而不落后,就非殷勤努力和恒常持久的努力不可。所以精进一个名词很好的含摄了专一、恒常、殷勤的三项要义,也就说明了要有精进,才有成就,精进为成功之母,是决定不移、无可非议的定律。
精进为成功之母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现在的问题是精进心如何启发起来,和如何能经常的坚持下去。初颂前二句,决定信乐归三宝,常恒勤修无止息,正是指示发起精进,和坚持精进的方便。佛弟子必须以决定信乐心明确认识三宝是我们归依的对象,因为唯独三宝有「实」「德」「能」殊胜功德,唯独三宝有使众生究竟离苦得安乐的大恩德故。能以决定信乐的心情来念三宝的功德恩德是发起精进的方便。能够常念不忘,念兹在兹,则是坚持精进,避免退堕的方便。能够如是恒常勤修而无止息中断,就能由归依外缘三宝而启发自性三宝的本具胜用,乃至由本具胜用的尽量发展,而成就自在无碍、常乐我净的无上佛果。
佛教徒中,信心具足的固然很多,但亦不免有中途退心的,虽其原因非一,然其主要的因由,不外乎对三宝的功德恩德认识不够,因之信心也就不决定,自然更谈不到精进心了。所以佛弟子应知赞叹三宝功德的重要。唯有在透彻认识三宝功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坚定不移的信心。本文第一大科,甲一、三宝之名体,广赞三宝的功德恩德,即为启发对三宝的信心,为受用佛法的殊胜利益奠定基础。
如欲保持长时精进,历久不懈,一方面固然需要常念功德,以事鼓励,一方面还须要改造身心,设法从烦恼杂染的重重缠缚中解放出来,成就一个清净无染的法器。初颂后二句,于戒止持呵五欲,弃贪嗔等诸盖缠,正是告诉我们改造身心,从粗到细,由外向内的四个步骤,即一、不做戒律所禁止的恶事,二、呵弃五欲。三、呵弃三毒,四、呵弃五盖。因为这些都是精进的敌人,能使人们走向放逸,所以必须予以各个击破,以确保精粹不杂,有进无退的精进本色。
颂文「于戒止持」就是第一要我们不做戒律所禁的恶事,如归依戒的应止者三,及七众别解脱戒佛所制止的事情,悉皆严持不犯,就能保持身心清挣,使我们的戒体完美无缺,一尘不染。
颂文「呵五欲」就是第二呵弃五欲。五欲即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五种贪欲。五欲是一般人共所追求的对象,然而人们常因追求五欲而身败名裂。五欲亦称五花箭,因其披着如花的外衣,而其本质却是一件杀人的凶器,不但毒害色身,且能害及法身慧命,使堕三途,长受苦报,故日、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其后果是极可怕的。
—、五欲过患,行相粗故,人所易知,贪嗔痴三毒过患,行相较细,人所忽视。然五欲是三毒的发展,而三毒则是生长五欲的根源,故于呵弃五欲之后,还要进一步呵弃三毒,才是斩草除根的办法。颂文「弃贪嗔等」就是指示第三呵弃三毒。
然而无漏佛法认为如是改造人生,还不彻底,还非究竟,因为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以如欲达到彻底改造的目的,还必须消灭五欲三毒的种子(亦称习气)。种子唯何。即五盖是。.五盖是与生俱来的五类习气,即贪欲习气、嗔恚习气、掉举恶作习气、昏沉睡眠晋气、疑的习气。五盖过患,行相更细,更为常人所不觉察。五盖能把我们的整个身心,乃至法身慧命,遮盖起来,长期的遮盖着,而我们还如睡在梦中,毫不觉察,故名五盖。因其迷人的魔力非常隐蔽深入,且是五欲三毒抽芽生根的种子,故于呵弃五欲三毒之后,必须更进一步呵弃五盖,才能使身心的改造,彻底清净,究竟圆满。颂文「弃贪嗔等诸盖缠」是指第四呵弃五盖。
既知五欲等过患,当述呵弃对治的方法。五欲三毒是精进持戒所能对治,而五盖却非单靠持戒所能为力,必于持戒之外,进一步修持定慧,方有办法。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对治五盖,消灭习气的有效工具。必待五盖习气消灭之后,人生才算得到彻底的改造,才能真正从五欲三毒等重重包围中解放出来,成就解脱,恢复自性的清净功德。这里我们可以见到唯有佛的无上智慧,才能透视人生,洞彻究竟,分析问题,深入底蕴。也唯有无上佛法,才能进行人生的彻底改造,从甚深的底蕴上改起,比脱胎换骨更要彻底。也唯有承传佛法的僧宝,在离佛已远的今天,仍能把改造人生、深入底蕴的戒定慧三学,具体且有系统的教导我们,使我们仍能依教修持来进行最极彻底的自我改造。这里我们就可以体味到三宝功德的殊胜,和三宝恩德的深厚。我们要在感恩戴德的基础上来建立对于三宝的信心。请问这种信心,究竟是正信,还是迷信,这种改造人生的方法,究竟是科学还是不科学,且俟下面补充说明陈述之后,请大家自己判断好了。
次颂了境正信正念心,慧定施戒护愿等。三业专一殷勤修,如是功德向三宝:这是总标附学八种的名目。前二句标举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护心、愿心等六种名目,第三句是说精进心,第四句是说回向心,合之就是附学的全部要目。附学八心实以精进心为主体,余七都是精进的眷属,所以但求能够发起精进,坚持不懈,则念等七心自然一一次第生起,因是精进的附属法故。职是之故,首说精进,而亦兼及余七。反过来说,若以念等七心,各自为主,则各各皆赖精进的帮助方能发挥念等七心的增上作用。如在修念心时,能够身口意三业相应,专一殷勤,则念心的作用增上,功德亦更殊胜。念心如是,修慧心等亦复如是。所以精进与念等七心,是有互为主从,互作增上的微妙关系。至于念等七心的各别说明,且俟随后各颂分别申述。
问:本颂首句,了境、正信、复具何义。
答:正信是引生精进的主要条件,上文已予反覆说明。了境则是保持精进使勿退心的重要关键。了境是要我们用智慧来认识环境。环境有顺有逆,顺境能使人们麻痹,逆境则令人们沮丧,都将使人舍精进而趋向懈怠,所以要有智慧警惕自己,遇顺境不被顺缘所迷,遇逆境不被违缘所障,要有勇气毅力来支配环境
.而不被环境所支配。这是了境的主要内容。复次,我们还要很好的来掌握时间,尤其在国家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时代,更需要很紧凑的把时间安排好。我们必须把晚睡迟起、摆龙门阵、乃至缓慢拖拉等浪费时间的坏习惯,尽量改正。我们要养成早起的好习惯,就利用早晨修持佛法r使与日常工作不相妨碍。我们要做
时间的主人,这也是了境应知的要节。
问:本颂逐句都已解释,唯独第二句中还有一个戒字,尚未交代。
答:戒即戒律。戒律包含止持作持两大作用。止持是属于不应作的事件,上颂「于戒止持」已有说明。作持是佛开示我们应做的事情,如别学、共学、附学等都是佛弟子应修的功课,所以我们能够殷勤修行,就是持戒在积极方面的实践。颂内标一戒字,是要我们时时处处不忘持戒。
科 丁二、念心二颂
颂 常念三宝恩 殊胜诸功德 孝子念父母 戏语不言舍
念念不去心 道种因积集 加持难思议 他生犹熟客
解
初颂前二句是再三叮嘱,要我们常念三宝的恩德功德,因为这是生起一切功德的根本修法。后二句以孝子念慕父母,不忍言舍之心,来譬喻佛弟子的仰慕三宝,应当有过之而无不及,才—不辜负佛子的称号。次颂谓我们如能殷切的仰慕三宝,念念在心,则我们自性本具的菩提道种,成佛之因,由是积集,且能感召三宝的加持,不仅现世,生生世生都将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如同熟客一样「关系密切,不相舍离。
加持的意义相当于正确的领导和无私的帮助。不论世出世法,凡能有所成就,皆从众缘和合而生,决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功劳,而是全法界互作加持的成果,故当归功于领导方面的贤明领导,和人民大众有形无形直接间接的帮助,佛弟子重视加持与回向,意即如是。
科 丁三、慧心—颂
颂 慧心谓择法 知功过得失 魔等不能动 断除诸恶见
解
本颂赞慧心是赞佛法的加行智慧。加行是「加工用行」的简称,即在「加工」时应「用」的修「行」方法(操作法)。依照佛法,加工修行,不断的改造身心,提高智慧,如同原料经过加工,使成器材一样,如是智慧,名加行智慧。慧心具备四大功能,谓决择法义,能知功过得失,魔不能动,断诸恶见。
何谓决择法义。谓智慧能辨一切法的法数、法相、法义、法性。一切法谓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善法、恶法、净法、染法、小中大法、初中后法。尽量发展善法净法,努力对治恶法染法。结合自己的需要,订出修行的功课,如是决定取舍总名决择法义。
何谓知功过得失。谓知三宝功德,知五欲过患.茹归依功德,知退心过患站持戒功德,知犯戒过患.知精进功德,知懈怠过患。常念功过,深自警惕。功过既明,得失自知,如是方能保证修行不致中断,名知功过得失。何谓魔不能动。五欲三毒、五盖习气即自心的内魔。顺境逆境、顺缘违缘即环境的外魔。三业清净,八风不动,名魔不能动。
何谓断诸恶见。不信因果,执断灭见(认为人死即断灭,没有相续的后世),是恶见中的大恶见。以正知见,断彼恶见,名断诸恶见。(恶见比烦恼锋利,亦更不易纠正,成见深故。)
,
科 丁四、定心—颂
颂 由慧力归依 心定如山王 诸魔不动摇 违缘心更固
解
由于智慧的力量对三宝生起决定的信心而归依,这样的信心,其坚固将如须弥山一样,丝毫不为内外魔难所动摇。有了决定信心之后,虽遇违缘障难,不但能不动心,而且由于违缘的磨练与考验,能使经验和智慧更加丰富,信心也就格外坚固了。(亦称违缘加持)
问:戒定慧三学是佛法改造身心的主要法门。戒的主要功能在于防治身口二业的恶行,使言语行动合乎法度。定是增上心学,主要具备三大功能,一、调练意业,二、能伏烦恼现行。三、澄清妄想,集中心力。慧即无漏慧学,主要具备四大功能,一、引生般若,二、能灭烦恼种子(般若如大火聚,触著即烧),三、能证无我(破我执后,烦恼即无著脚之所)四、成就解脱。戒定慧三学是能对治的法门,身口意三业及烦恼习气是所对治的病症,能治所治针锋相对,能所分明,应病与药,治标治本,无病不治。鉴于三学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可见慧从定生,要先有定而后有意。然今附学八心,何以先说慧心,次说定心,其故安在。
答:智慧是总名,分析起来有多类别。为便了解,可先归纳而为三类,即世俗智慧、加行智慧、般若智慧,其各别的主要功能有如下表:
世俗智慧善于分析问题生活能力强为求改善生活问题有漏智慧
善能掌握原则
善于处理世务
长于文艺技术
加行智慧决择法义生死观念重为求解脱生死问题
能知功过得失
魔不能动
断诸恶见
般若智慧能见实相了脱生死问题得到彻底圆满的解决无漏智慧
能灭烦恼种子
能证无我
成就解脱
三智之中,唯独般若智慧是定所生。要有加行智慧才肯信奉佛法,归依三宝,受戒修定。所以加行智慧,定前先有,般若智慧,定后方生。至于世俗智慧则是世人所擅长的。世俗智与加行智,虽同属有漏智慧,然二智兼长的人为数极少。多数是非顾此失彼,即顾彼失此,尤其不知有所谓加行智的人更估极大多数。其所以然的主要原因,在于一般人一向没有注意到生死问题,或虽注意,然迄未找到圆满解决的方法。事实上,生活问题与生死问题,确是现实存在的二大问题,所以确有兼筹并顾的必要。欲求彻底改造人生,圆满解决二大问题,在尚未获得其他更妙的方法之前,鉴于戒定慧三学对于处理是类问题,是具有坚强的理论根据,与卓越的事实成就,则我们就应重视加行智,如同重视世俗智一样,并使二智结合,交流经验,融会贯通,尽量利用,以期发挥更大的力量为众生的利乐服务。
大家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因为力量集中的原故。若把已集中的力量继续不断的予以有组织的集中,则其力量不将更大么。所以有组织的集中火力汽力,就能开动数万吨轮船、数十节火车、乃至运载数十吨东西飞升高空。有组织的集中水力,就能产生几十万乃至百余万千瓦电力,使无数工矿得到动力,百千万人得到光明。如是乃至原子能所已表现的伟大能力。这些事情在一千年前是认为不可能的,而在今日则是熟见的常事。可知有组织的集中心力来进行有益的工作,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是能使力量辗转发挥而产生出无限的力量,使效能不断增上而提高到不可思议的高度。除非认为效能的提高是有限度。然而事实决非如是,效能是可以无限度提高的。佛法的禅定(止观)正是直截了当进行身力心力的集中,且是有组织的,继续不断的,无有止境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不断的改造身心,一方面不断的提高智慧,提高效能。得定之后引发出来的神通变化,乃至三宝的不思议功德,这是由于智慧与效能的无限提高所成就的殊胜作用。除非不信智慧与效能的发展是无止境,否则就没有理由来否认这些事迹的可能性。根据佛所亲证的事实,不可思议的智慧德相,原是人人本具的自性功德(即自性三宝),不过因被烦恼执著之所障蔽而不证得,若把烦恼我执断除清净,则自性功德,悉皆现前,一切问题,悉皆解决。这就证明佛法是研究人生,改造人生的专门科学,是人类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里正蕴伏着无限潜力,无量宝藏,等待人们的开发,而加行智正是开发这个宝藏的金匙。凡是热爱祖国,悲悯众生的人,肯将这把金匙,据为已有,而不公诸同好么。
.
科 丁五、施心四颂
颂 施他量可量 受报有后现 如来正法僧 不可量受现
报恩除罪业 去贪少守护 资福调练身 恒常施不断
要恭敬净财 丰盛不俭草 整肃亦庄严 亲身行为妙
不图他观美 不图他忻赞 善愿为他故 正等菩提观
解
上文已将附学八目的前四项目,即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分别解释,初步证明佛法是改造人生、提高智能的专门科学。今将解释附学的后四项目,即施心、护心、愿心、回向心。前四项目重在自我改造,自利成份较多,后四项目则由自利而利他,目的在于饶益大众。
本颂是说施心,施谓布施,亦称供养,凡以财物、劳力、技能、才智,随缘随力,帮助他人,使人受用离苦得乐的利益,皆名布施。布施是一种随时随地皆可实行的应用课目,具有非常殊胜的作用和利益。布施不但使受施的人得离苦恼,受用得乐,而且亦令行施的人获得自我改造的更大利益。因为布施不仅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善行,而实则自他兼利,能使行施的人于布施供养的实践中,养成一种关怀他人、照顾他人、和帮助他人的良好习惯,乃至启发见义勇为的忘我精神,乃至成就自他不二的无我功德,所以怖施是在实践上进行自我改造,舍己忘我,乃至彻证无我的善巧方便。
『忘我』『无我』的对面就是「有我」,因有我故,「我」就成了执著不忘的主体,佛法名为「执我」,亦名「我执」。因执我故,乃复联带贪著于我寒欲衣、我饥欲食等身外之物,因为衣食住行乃至眷属名位等等,皆我所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亦是我所享用的东西,凡是一切身外之物,佛法总名「我所」我所资生之具)。现实的「我」和「我所」,佛法并不否认有其作用,佛法不但承认「我」「我所」是有作用,而且认定其作用是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的,不过如果「贪爱执著」于「我」「我所」,则其作用不但不易改善,而且相反的就要生起不良作用,召致许多苦恼及祸患来了。所以「执我」是召苦之因,要由舍己忘我而证无我,才能真实受用离苦得乐的利益,而布施即为从实践上学习舍己忘我,乃至无我的胜善方便。
问:「执我」为召苦之因,因其贪义比较隐晦,故请详细予以说明。必待透彻认识「我执」过患之后,才能相应地认识到对治「我执」的重要。 .
答:由于坚固执著「我」「我所」故,即生种种贪欲之心,而人生的一切苦恼与祸患,多分皆由贪欲执著之所酿成。贪著的过患,上文于解呵弃五欲时已有陈述,今更引伸予以发挥,以见贪著害人之烈,贵非始料之所及。由于贪著而未得患得,既得患失,而患得患失的过程,就是无限苦恼与无量祸患的发展过程。由于患得患失而造种种损人利己、逞私害公、乃至剥削掠夺、欺诈恫吓等恶行。贪著有得,则贪得无厌十永难满足。贪求不得,则嫉忌嗔恚,到处寻衅。总之,由于利欲熏心的原故,贪著能使人们愚痴,乃至疯狂,乃至倒行逆施,至死不悟。所以小之如人们唯利是圈的不法行为,大之如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前惨祸,乃至今日美帝国主义者企图武装德日,霸占台湾等侵略阴谋,和其在朝鲜、在越南、在我国的大陈岛、以暴力劫走俘虏与平民等灭绝人性的血腥罪行,以及叫嚣原子战争的讹诈政策,如果撇开种种熟闻的原因不谈,而唯穷究其内心的动机,挖掘其最极深隐的思想根源,可以一言以蔽之日,无非是一个贪得无餍的野心在兴风作浪,发号司令。因为贪心不能放任,偶一放任,即可由最初贪睡贪食等小贪,逐渐扩展而成得陇望蜀、永无餍足的大贪。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说明贪心发展,无有限量。可知贪欲加祸人群的过患,既大且烈,而且是变化多端,无有穷尽的。现在我们全人类的和平生活,正在受到美帝国主义者最极狂妄的严重威胁,我们一面固当联合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严正的、不断的、发出正义的吼声来谴责美帝的干涉我国内政,和破坏世界和平的丑恶罪行,坚决要求一切美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台湾——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撤退;一面更当挖根穷原,彻底揭露贪欲野心的过患,与其对治的方法,为进行人类思想改造、和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奠定最极稳固的基础。
问:人类的苦恼与祸患皆因贪得无厌而生,而贪得无厌复因我执坚固而起。由是证明了我执的过患,和对治我执的重要。请再详释以布施来对治我执的殊胜作用二方面藉以澄清一般人对于布施的误解,一方面亦以显示布施功德的伟大,与其方法的善巧,使大家发起布施供养的胜心,于实践中来转变我执坚固的病根。
答:我们从无量劫来,执「我=我所」,执著坚固,牢不可破,以致我执的习气成为一切习气中最极根深蒂固,最难改除的习气。所以光在理论上呵斥我执的过患,赞叹无我的功德,充其量,可以暂时发人深省,然不易根治执我的习气。犹如欲砍大树,光说不砍,则树是永远砍不掉的。对治我执必须配合理论,于实践上行动起来,亦复如是。且我执亦不是挥动利斧,用力猛砍所能砍掉的。因我执正如大树的主干,砍树如果先砍主干,则主干倒下,将有压死人命的危险,所以砍树老手,必从先砍枝干入手,必待四周枝干砍除尽净,方将主干设法砍倒。对治我执,必先对治执著「我所:身外之物),亦复如是。因「我所」正如大树体上的枝干故。所以欲去我执,必从施舍身外之物为初步下手的方便。由渐渐小小的布施
练习起来,以减轻执著「我所」的习气,由执「我所」习气的减轻,而渐转变执我的习气,乃至根本治愈执我的病症。同时复因渐渐小小的施舍以扩展人们的心量,以培养人对人的同情心、关怀心、照顾心、帮助心,乃至由舍己忘我而成就无我的功德。这就扼要说明了布施功德的伟大,与其治病救人方法的善巧。所以菩萨六度,布施居首,因为布施具备治标治本众多作用,与自利利他无量功德故,布施是持戒的前方便故,布施亦是持戒在作持方面的首要项目故,布施为理论与实践打成一片的功德行故,布施亦为随时随地,随缘随力皆可实施的胜方便故,布施是以利他为目的,而于无形中达成自我改造的巧方便故,布施亦是以自利为梯阶,而于实践中,进行普度众生,自他成佛的圆满行故。布施的利益,广说无尽,知道了如上举出的几项主要利益之后,就可以解除一般人不肯布施,不愿布施,或推托无力布施,或虽行施而仍感肉痛等误解。若能由是而更发起上供下施,踊跃施舍的胜心,则其对己对人、对国家、对世界所能发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能推动历史、向光明的大路迈步前进,并为普遍实现国与国间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创造条件。经过以上的说明,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项基本原则,即一切苦恼由于贪欲,一切贪欲,由于执著。所以若要除苦,必先断贪,若要断贪,必先去执,而布施正是去除执著的胜妙方便。由于布施能够兼利自他,自始至终,完成其拔苦与乐的神圣任务,所以我们应当赞叹布施,提倡布施,鼓励人们,广行布施。就广义言,凡是对国家,对人民,积极劳动,多尽义务,少享权利,皆是布施。就狭义言,除努力做好其所担任的本位工作以外,再以余力余时支助他人,名为布施。以上广狭二义的布施,悉皆值得赞叹、提倡和鼓励。
本颂赞叹布施,主要是以佛教徒为对象。佛教徒除应积极工作尽其公民应尽的义务之外,复应供养三宝,尽其佛弟子应尽的义务。然而世间上决定没有但尽义务而无权利的事情。佛教徒供养三宝,表面上似乎是义务而非权利,而实则行施的人于无形中所能得到的利益,无有限量。兹就颂文,解释供施三宝的殊胜功德如次:
初颂云:「施他量可量,受报有后现,如来正法僧,不可量受现。」施他谓布施三宝以外的他人,功德非无,然有限量。布施的果报,也随施者诚意的深浅而有现世受报,后世受报的差别。唯独供养佛法僧三宝,则其功德不可限量,因三宝功德无有限量故,而且报应迅速,能使施者现生受报。
.
次颂云:「报恩除罪业,去贪少守护,资福调练身,恒常施不断。」供养三宝,利乐无穷,主要除前颂所举、一者功德无量、二者现生受报、二种利乐之外,本颂续举:三者报三宝恩,四者忏今生罪,五者除宿世业i八者去贪欲心,七者减少守护财物的麻烦,八者积集福德资粮,九者能使身心调练,便利修行改造,十者供养三宝即使仅仅一次,则三宝住世一天,施者功德,亦复恒常等流,相续不断。
三颂云:「要恭敬净财,丰盛不俭草,整肃亦庄严,亲身行为妙。」谓施供要虔诚恭敬,要用来路清白的净财来行供养。在可能范围内供养要丰盛而不俭薄,隆重而不草率。要整齐肃穆,庄严端正,而且以亲身行施最为殊妙,因为见闻亲切,可以受到一种深刻的、有益的形象化教育故。
四颂云:「不图他观美,不图他忻赞,善愿为他故,正等菩提观。」如上所述的恭敬供养,不是为图他人的美观好看,亦非为图他人的忻喜赞叹,为的是藉施供的因缘,而发愿以佛法来拔苦与乐,利益象生,愿以供养布施的功德,回向法界有情,悉发菩提心,皆共成佛道。
由于无上佛法,超越一切,所以供养三宝的功德,亦复超越一切,所谓「众流海为最,众星月为最,一切福田中。三宝为上最。」这是说三宝为众生培福的无上福田,所以供养三宝的功德,堪称上最,如同众流不能与海比大,聚星不能与月比明一样。以三宝为实践供施的对象,由渐渐小小的施舍,而至于难舍能舍,难行能行,一方面成就无上功德,一方面逐渐从贪欲执著的缠缚中解放出来,为自他进行身心改造、为世界确保持久和平、创造有利条件,奠定稳固基础,这不是一举而众善悉备的胜妙方便么。
科 丁六、护心—颂
颂 护三宝护戒 护内心善法 七众皆有责 各各护不同
解
三千年来,佛法之能流传世间,不靠经济,不靠权势,既不凭藉政治,亦不凭藉武力,唯独依靠佛法内容的充实,而为广大人民所信受,所以者何?实因佛法的一切理论,无不根据实事(理不离事的教法),佛法的事修法门,无不根据实理(事不离理的证法),由于教证正法完全以实事实理为根据,所以佛法是无懈可击的无漏法,是断惑(断除烦恼执著)证真(彻证事理的真相)。拔苦与乐,最极究竟,悉皆圆满的无上法宝,故非任何外力所能破坏,而为头脑清醒的人民所共乐受。为求如是无漏无上的法宝长住世间,饶益有情,故佛弟子应负弘宣圣教,护持三宝的重大责任。护法工作,头绪多端,亦不简单,而首先当从护持佛法的戒律入手,因为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所谓戒法住世,佛法住世,戒法兴佛法亦兴,戒法衰佛法亦衰,戒法灭佛法亦灭,戒法的兴衰即是佛法兴衰的温度表。所以护持三宝应当首先护持戒法,实为一切护法事业的基本工作。护持戒律的主要作用在于护持人人本具的内心善法,如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等,由于戒法的作持关系,而得培育、茁长与发展的机缘,同时人人皆有的内心恶法,如贪、嗔、痴、匣、疑、烦恼执著等,由于戒法的止持关系,而被揭露、呵弃、乃至断除清净,由是完成改造身心,断惑证真的目的。以上说明佛弟子皆有护三宝、护戒、护内心善法的责任,及三护安排的层次,与其值得护持的原因。
佛弟子由于年龄、性别、身份、与受戒程度的不同,约可分为「七聚」类别,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正学女、优婆塞、优婆夷。前五总名出家五众,后二总名在家二众,合之则称七众。出家五众是佛法的内护,主要负有住持三宝,弘宣圣教的直接责任。在家二聚是佛法的外护,主要使命在于供养三宝,以便僧团四缘(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无缺,安心办道。复次,比丘受持比丘戒,比丘尼受持比丘尼戒,沙弥、沙弥尼受持沙弥戒,正学女受持正学女戒,优婆塞、优婆夷受持五戒、八戒,由于七众弟子所持的戒条繁简不同,所以各各所护的戒法,与其相应的内心善法,亦复深浅不同,故颂第三句云「各各护不同」。然七众所护虽有不同,只要各就本份所应护持的而护持之,就能同样得到改造身心,成就解脱的殊胜功德。以上说明七众弟子护法的各别责任,而总的目的无非以无漏佛法来自利利他,来饶益众生,使大家都能成就究竟离苦得安乐的无上功德。
科 丁七、愿心二颂
颂 立志光远 不怯不弱 殷勤策励 满四宏愿
世世生生 得逢三宝 如法修行 护自三宝
解
愿心就是发愿。发愿为修行树立目标,无愿则修行即无方向。修行为满愿的必要过程,无行则心愿无法圆成。愿以导行,行以满愿,愿行相应,成佛决定。所以发愿与修行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然初学修行,当从基本三学修起,其功课先易后难,由浅入深,而初学发愿,则当一开始即发成佛的大愿。因为愿大则将来的成就亦大,愿小则将来的成就亦小。喻如笋竹,大笋必成大竹,小笋唯成小竹,小笋是决定难长大竹的。发愿的大小关涉将来成就的高下优劣,亦复如是。所以初学入门应即发起普度众生悉皆成佛的大愿,而修行则可一步一步,次第进修。这中间不但毫无矛盾,而且有相辅相成的微妙作用。是项愿行相资的微妙关系,贵为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体验所得的宝贵经验,我们应当欢喜信受,如法发愿,才不辜负海公上师殷殷指授的恩德。
初颂「立志光远,不法不弱,殷勤策励,满四宏愿。」立志就是发愿。立志要光
明远大,就是要我们发四宏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诸佛因地,修菩萨行时所共普发的无上大菩提愿。我们不必自感怯弱而不敢发,大家都应放胆的发,天天发,时时发,使我们所求的目标,显明亲切,如在眼前。但为使大愿不致落空起见,还要在实践上辅以殷勤的修行,或遇障难,策励其心,坚持不懈,如是精进行持,自能逐步有成,满四宏愿。
次颂「世世生生,得逢三宝,如法修行,护自三宝。」凡是发菩提愿,修菩萨行,有愿有行,愿行相应的佛弟子,决定能够世世生生,得逢三宝,既逄三宝,决定能够如法归依,如法修行,藉外缘三宝的熏习,而获得自性三宝充分发展的机缘,乃至因行圆满,成就佛果。以上说明初学发愿与将来成佛是有非常密切的微妙关系。我们应当以十分感激的心情来接受这个最极宝贵的经验。
科 丁八、回向心二颂
颂 以此胜功德 回向于自他 梦中心常念 究竟无舍离
我及父母众 恒依止三宝 直至菩提座 永久作归依
解 佛法的回向,含义颇丰,主要是把自己的修行功德:
二回顾一番,作一总结;二、积集归纳,使勿散失;三、安顿妥贴,使起作用。起哪些作用呢。起一、回自向他作用,二、回因向果作用。三、回事向理作用。何谓回自向他。谓以自己的修行功德,上供下施,而不据为已有。上供谓以修行功德,上供上师三宝,为报上师三宝的教化恩德;下施谓以修行功德,下施于法界众生,为报法界众生的长养恩德。唯愿父母眷属,法界众生(包括自己),早成佛道。何谓回因向果。谓一切因行(即因地所修的别学、共学、附学、乃至六度万行的行持功德),悉皆回向无上佛果。别无所求,唯求自他成佛。何谓回事向理。谓以身口意三业的礼拜、赞叹、供养、忏悔等事修功德(事丫回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理)。唯愿求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如法回向,能使一点一滴的修行功德,辗转生起等虚空徧法界的广大作用,故回向不可思议,功德亦不可思议。然不可思议亦非不可思议,只要如教修行,彻底的改造身心,不断的提高智能,则不可思议就将成为可思可议的常事。所以现在我们不必对不可思议而怀疑,须知一切作用,由信方起,疑信参半,就生不起回向的大作用了。
以上解释初颂前一一句,自他成佛回向的含义,是回向的主要部分。颂文复举三个附带回向:即一、初颂后二句,不舍三宝回向;二、次颂前二句,自他依止三宝回向;三、次颂后三句,直至菩提永归依回向。此三附带回向,性质亦甚重要,最好与自他成佛的主要回向,都于每天功课临了时,回向一遍,这就很好的总结了、归纳了、和安顿了一天修行的功德。
附学八法是自利利他一整套的修行法门。为自利故,需要勤修念心、慧心、乃至回向(精进心)。为自利故,需要念念不忘佛、法、僧、戒的四证净功德(念心)。为自利故,要有加行智慧(慧心)。为自利故要有不可动摇的决定心,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四禅八定而百千三昧,乃至最后以金刚喻定,断金刚习气而修成佛果(定心)。以上为自利方面不可缺少的四法。若欲由自利而利他,则布施即为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桥梁(施心)。既与群众取得联系之后,将以何法利益众生。当以无漏无上的佛法饶益众生,故护持三宝贵为必要。然无上佛法,法门无量,唯以戒法利人,最为切要,因戒法是断恶修善生定发慧的根本法故,故护戒和护内心善法更为护法的中心工作(护心)。既与聚生取得联系,亦有利生的具体办法,就可放胆发起自他成佛的大愿(愿心)。以愿导行,以行满愿,而回向即为每天的功行作一总结,并为圆满大愿,积集资粮(回向心)。以上是利他方面不可或少的四法,合前四法即成自利利他一全套的行持八法。
以上释附学八目,及释第三大科,甲三、归依之受持竟。
断 疑 启 信
上文已将何谓一二宝,和归依三宝的主要意义,次第说明,即:甲一、三宝之名体,是说明三宝的殊胜功德,藉以帮助我们认识三宝,认识归依外缘三宝是可以长养成熟我们本有的自性三宝,念念不忘三宝功德,就是长养成熟自性的的善巧方便。甲二、归依之因由,是说明为甚么要归依三宝。归依的主要因由,是由于人身难得而易失,而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佛法,更是不易闻到,所以正当难得的人身我已得到、难闻的佛法我已闻到的时候,我们应如何珍重这个希有难得的机缘,慎勿空过,要好好地利用我们短促的有生之年,以佛法来自度度人,离苦得乐。甲三、归依之受持,是说明归依之前应断疑生信,正归依时应如法受得,受得之后应如法行持。行持方面又复开示别学、共学、附学三类课程,要我们如教学修,生起作用,由是而改造身心,提高智慧和本能,逐渐修成三德圆满的佛果,因而达到断惑证真,离苦得乐的最后目标。
受持归依是不论显教密教,各宗各派,凡是发愿自他成佛的佛教徒皆应学修的基本修法,故名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
可惜内地佛教徒大多数对于受持归依基本法门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大家不过视为例行故事的宗教仪式,没有认识其所以然的重要性。由于三宝与归依都是佛法的根本,由于根本佛法之不被重视,不事培育,因之佛法也就日渐衰微了。复因多数佛教徒欠缺基本法门的学修基础,因之也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起不了转变身心的殊胜作用,不过种些善根,至多得到些相似受用,而多未曾获致如所期望的利益。我们注意到今后佛法盛衰的关键是在我们身上,在于对三宝有无认识,对归依是否重视。海公上师早于二三十年前明见及此,故集《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为振兴佛法指出方向,并将方式方法一气说明。我们焉报佛恩、师恩、国土恩、众生恩,为尽佛弟子护三宝护戒护内心善法的责任,我们应当积极弘扬三宝的功德和受持归依的利益,尽量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以期在改造身心提高智能方面,对于国家人民有所贡献,这是我们佛教徒应当努力的首要任务。
诸佛菩萨之可尊敬,在于如说能行(为自利故以求证入)。如行能说(为利他故以便告人)。依照佛法的教理、实践学修,再以学修的成就来证明佛法真实不虚。所以学修佛法必须行解相应,说修一致。如果说而不修,纵使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至多亦不过种种善根,而生不起殊胜作用。这类行解脱节、说修不一致的现象,是我们众生的通病。佛垂怜悯,故引如人说食终不能饱的譬喻来警惕我们。因为正当饥饿的时候,如果没有食物吃下肚去,而唯说说食物的名称和滋味,则其饥饿终不得饱。佛教徒但说不修,或修不如法,其无真实受用,亦复如是。佛复引用如数他家宝、自无半文钱的譬喻,来阐明佛法固是断烦恼开智慧的法宝,但若不用这个法宝来自己用功、自断烦恼,这就与如数他家宝、自无半文钱的穷汉没有两样。又如《三摩地王经》云:【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治自体病。】入行亦说:【此等应身行,唯言说何益,若唯诵药方,岂益诸病者。】以上譬喻都在说明一项事实,即佛法是以无我为体,而有真实作用,但作用必待条件具备方才生起。由于佛法无我,所以佛法是以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根据,并与规律相随顺,故佛法亦称法界等流之法。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有作用,所以佛法所能发挥的作用亦复真实不虚。佛法反对一切主观主义思想和主观唯心论思想,因为这些都是妄想执著(我执)的具体显露,正是佛法所破斥、所欲断除的对象。可知佛法并非无的放矢、无病呻吟的空谈,而贵是一语破的、一针见血的法要。佛法的「教理」是用种种方法帮助我们追究病源,认识病根;而佛法的「修证」则要我们针对病根,全力进攻,必待妄想执著对治清净,然后无我功德方能成就。这就扼要说明「教」「证」正法的全体大用。所以佛教徒亦唯在理解与修行的密切配合下,在解行相应的必要条件下,才能成就功德,生起如所期望的作用。我们佛教徒同样多是凡夫,难免没有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不能错怪环境,更不能错怪佛法,唯当自我检讨,看看自己在解行和实践方面是否有须改善或不甚到家的地方。
复次,解行相应,真实学修的佛弟子,其所成就的功德,亦非一般人所易见到。因为越有功德的人,越不愿被人知道。而虚怀若谷,厌弃名闻,更是佛嘱佛弟子们应具的本色。而且功德愈隐藏而愈清净,功德一被显扬,将使功德转瞬变质。喻如香水,密封瓶中,则时愈久而愈芬芳,一旦开瓶去塞,则香气不久四散,无复遗留。香喻功德,功德之宜隐藏不宜显扬,亦复如是。可知佛教徒亦不能凭其表面现象来衡量他的功德,或来判断佛法的内容和价值的。
问:修行人亦有遭遇违缘障难的,这与归依三宝谓有利益的说法作何融通。
答:根据造因感果的规律,修行人或于前世、或于今世,由于无知是免不了造有恶业的。此恶业因,今适遇到助因生果的外缘具备无缺,于是因缘成熟而受果报。这是法尔如是的因果规律,并不因为信奉佛法而可消灭,释迦世尊亦曾示现马麦金枪等报应,何况凡夫。故佛教徒深信因果决定,唯知竞竞业业慎于造因,所谓随缘消前业,终不造新殃。这是说佛教徒若遇前业所召的达缘苦报,不必怨天尤人,应由自己负责忍受,但此后决不为非作歹,再造新的恶业。这是信因果的佛弟子们所抱定的不变宗旨。
复次,一切后果,随因而转。造因若转恶为善,则感果亦将转苦为乐,故佛教徒亦信因果可以转变。根据因果转变的真实事理,修行人所遭遇的违缘,往往是重报轻受,因为多分已被修行功德之所冲淡。假使没有修行功德的帮助,则报必更苦难。所以受持归依的利益,并非没有,不过不是一般人所易测知罢了。
复次,初学修行,当求顺缘,顺缘能使人们信心坚固,法喜充满,然有增长我慢,趋向放逸的流弊。故有功行的久修弟子亦有厌顺缘而求违缘的,利用违缘来折伏我慢,策励精进,并且是断烦恼,开智慧的胜妙方便。所以宗喀巴大师的大弟子开珠仁波卿(即班禅大师的前身二生专修违缘,如果三天不遇违缘,就觉禅命乾涸,殷切求愿,其刻苦砥励不怕与困难作斗争的积极精神,诚不愧作佛弟子的模范,故其智慧第一,要非偶然。
可知佛教徒对于达缘障难的看法,随人程度,各各不同,然与信佛的利益不相违碍,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科 甲四、归依三宝之功德利益分三
乙一、现前利乐七颂
颂 现前大威势 度自他八苦 王贼兵狱难 水火风饥渴
贫穷诸灾厄 应念得消除 诸毒不能害 恶咒不能著
诸天龙鬼神 精只魔魅等 荧星舆恶星 药叉罗刹众
一切非人祸 灾害不能侵 远危难斗诤 横夭决不临
身强家宅安 财位速成就 求子女眷属 一一皆如愿
日夜身心调 睡眠无恶梦 衣食住病药 四缘悉随顺
正寿增色力 愚痴者转慧 乐施增富饶 见善且勇为
解
本文末后第四大科,甲四、归依之功德利益,是以受持归依所能引生的功德利益来劝善启信,总结全文。清净佛门,唯信方入,为欲启信,必先断疑。故对最易滋生误会的疑问,先予解释清楚,即为断疑生信扫清道路。由于三宝功德真实不虚,所以归依功德决不唐捐。由于三宝功德广大无边,所以归依功德亦复说不能尽。兹依颂文将受持归依所能引生的无量功德,归纳而为三类:即一、现前利乐,谓在现世生活方面所能引生的利乐;二、后时利益,谓在今世后世,关于学修佛法方面所能引生的利益;三、究竟利益,谓归依三宝,发菩提心,精进学修,究竟能成,过无不离,德无不圆的无上佛果。这就是佛弟子志求佛道,因圆果满的最高目的,亦是海公上师为利后学,集此颂文的究竟旨趣。
本节先释现前利乐。颂初六句谓受持归依的佛弟子,现前有大威势,能度自己和他人的八苦,纵使遇到王难、贼难、兵难、狱难,或遇水灾。火灾、风灾、饥渴贫穷等苦厄,都能逢凶化吉,应念销除。
颂次十句谓佛弟子能够不为诸毒所害,恶咒所著,亦不(包括龙、鬼、神、精只魔魅、灾星、恶星、药叉、罗刹)等祸祟灾害之所侵犯,对着危难斗争能够远离,横逆夭折等意外亦不临门。
以上是关于消灾方面的利乐,颂后十二句则是关于增福方面的利乐。谓佛弟子于受持归依时能使身心强健,家宅安宁,求财求位,能速成就,子女眷属,悉皆如愿,不论日夜,身心调柔,睡眠安稳,无有恶梦,修行四缘(衣、食、卧具、医药。),随自需要,顺利获得。修行人由于净命生活,所以正寿不夭,色力日增,能转愚痴而增智慧。由于乐施不倦,故能转贫穷而成富饶,改变自私自利的习气,而引生见善能为,忘我劳动的积极精神。
科 乙二、后时利益三颂
颂 常逢善知识 有暇闻正法 了知正因果 修为无倒错
家庭常雍乐 悉作修行侣 得世人尊仰 出言人皆信 .
能建立三宝 救济诸苦困 生死若客游 不忧堕恶趣
解
上节是生活方面的利乐,本节是修行方面的利益。利乐与利益有些差别,利乐是就现世而言,利谓此世乐,而益则是他世乐。能感此世他世的乐果故名后时利益。初颂谓如法行持的佛弟子能够常逢善知识(亲近善士);得八有暇、十圆满,故能常闻正法(听闻正法),了知正因果相,深信因果决定、因果转变的事理(如理作意)完全依教修为,故能无倒无错,顺利上进(法随法行)。以上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是初学入道的四个方便。
次颂谓修行人的眷属亲友,因受感化,悉作修行的伴侣,故其家庭,恒常雍乐,出言人皆信,为世所尊仰。
三颂谓修行人在弘法利生方面,更能建立三宝,作如来使者,以佛法来教化众生,救济苦困。在自利方面,由于慎于造因,勤于行持,故能离生死过失,不随业力流转,而随愿力来去,所以行动自在,视生死若客游,再也没有堕恶趣的忧虑。这是修行人自行化他,此世后世,所能成就的利益。
科 乙三、究竟利益二颂
颂 能如法修为 由戒生定慧 从初地至十 渐入如来位
度现生父母 并累世宗亲 宏愿无穷尽 行普贤大行
解
本节究竟利益,是偈颂的结尾,故以自他究竟成佛,总结全文,也是虔诚佛弟子,自从归依三宝,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积集无边资粮所能成就的无上果德。由于悲圆菩提满,福慧两足,功德究竟,故名究竟利益。
初颂明自觉圆满,谓佛弟子能如法归依,如法发心,如法修行,行解相应而生定发慧,成就解脱,由见道而登初地,由修十波罗密行而至十地等觉,由金刚喻定断最后一品金刚无明而证无上妙觉,而入如来宝位,是谓自觉圆满。
末颂明觉他圆满,觉行圆满,谓既成佛已,过无不离,非仅断其一分,,德无不圆,非仅成其一品。故能大雄大力,兴慈运悲,以无量善巧,度无量众生,自现生父母,累世宗亲,乃至法界含识,悉发菩提心,皆共成佛道。由于宏愿无穷尽,行普贤大行,故能觉他圆满,觉行圆满。
海公上师悲愿宏深,为度自他离苦得乐断惑证真故;为使改造身心,提高智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为使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故;为令正法久住,报佛深恩,成熟有情,严净国土故;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庄严法界故;为愿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究竟成就故;所以海公上师集此摄颂,畅佛本怀,普利众生。只要我们对此希有教授教诫,生欢喜心,信受奉行,我们就能无欠无余,全分承受无上甘露。宗喀巴大师劝发菩提心赞云:「有情究竟离苦得安乐,要当成佛一切乃堪能。」故唯自他成佛,方才功德圆满,利益究竟。再无别的功德胜此功德,亦无别的利益过此利益,故以受持归戒所能引生的佛果功德,无上利益,结成全文。
海公集颂,义蕴如海,法施无量。笔者末学浅智,实未能表达如海的胜义于万一。幸蒙三宝恩师的加被,和同学道友的鼓励,勉竭驽钝,成此浅解。倘有不顺密意之处,尚希诸善知识,惠予指教,笔者幸甚,正法幸甚。
最后让我们满怀信心,发愿回向: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 为利有情愿成佛
以此归依发心颂 供养法界父母众
普愿见闻皆随喜 修普贤行圆菩提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