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问答录(六)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问答录(六)
问:何谓三昧耶戒?
答:通常每灌一次顶,就有它自己本身的三昧那戒要守。但一般来说,三昧那戒是说,只要你得到一位上师的灌顶、口传和解说,若你没有把这位上师视为一位成就者,而把他视为一个普通凡夫,甚至还批评这位上师,那就破了三昧耶。所以,我们应将上师视为一位己成就、证悟的上师,他所做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了利益有情,这样就不会破三昧耶了。
问:如何认定自己的根本上师?是需要一个正式的仪式,或是心里自己认定就可以?
答:两者都可以。过去在传统上,如果你从某一位上师处得到灌顶及教导,自己精进修行而得证悟,那麽你就可以把这位传授你、让你得以修此法而证悟的上师,当成是你的根本上师。在这个情形下,你就不需要去正式请求上师,因为即使不祈请,你自己本身也会因精进修行而证悟。另外一方面,如果你自己对其一位上师感到特别有缘,也许是过去因缘的关系,你感觉特别的强烈,且对他生起信心,在这种情形之下,你也可以请求这位上师做为你的根本上师,同时自己要精进修行,不要浪费他所传给你的教法。
问:如何修持才会对上师生起净信心?如何判定自己对上师的净信心够不够?
答:当我们能够了解到轮回的苦,且迫切地想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时,有这种迫切的心,就能帮助我们对上师生起净信心,因为我们必须要依赖上师来带领我们,让我们能够超越、跳脱轮回。这就好像我们如要到彼岸,必须依靠船长来带我们度到对岸去一样。当我们能够认定到上师已经证悟时,则不管他作何种事业,他的行为如何,我们都不会沮丧、失望,反而觉得上师是在使用不同的善巧方便来度众生。甚至在短短的刹那,我们都不曾感到上师是凡夫,或缺乏悲心,那么对上师就会生起强烈的浮信心。如具有信心及圣观,就不会有问题;如没有信心,也没有圣观,那么到处都是问题。
第二部份
法性就是法身。诸佛已经达到证悟法性的境界,一切众生虽然具有法身——也就是佛性,但因染污的缘故,所以尚未证得佛果——也就是自身的法性。前面提到大手印的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根」大手印;一切众生都本具法身,也就是佛性,当这个本具的佛性能够证悟时,则所证的佛性是自证自悟的。这种自悟的佛性是超乎任何思惟的,不需其他东西来证悟它,也就是自证自觉的佛性,远离任何执著、攀执,此亦即是智慧。这就好像一面镜子,当镜子能够照映面前的物体时,它所映出的东西与它自己本身并没有任何的分别,超越好坏、对错等各种观念,全部照入镜子里去。如同镜子一样,这种自证自觉的心是智慧,我们把它称为阿赖耶智慧,有时也把它称为如来藏。当一个人已经证得自性佛时,就能够有智慧了知一切诸佛、诸法都是如是,如如存在。所以如能证悟佛性,便能悟到了知一切法、遍知一切的智慧心。提到这自证自悟的智慧,我们会以为它是一个真实、可触及的实体,其实它自己本身就是空性。由于是空性,所以它并非是一个实体、实有的东西。智慧本身并不是一件东西空去了以後才产生的,空性其实就是明性、大手印,也是佛性的智慧。空性超乎任何我们所能思惟的范围,所以没有任何的语言文字可以正确地去诠释、描述它。我们越是想用思想去猜测它,推测、想像它,就更难以证悟佛性,这就好像我们想抓住虚空,却不可能抓得到什麽东西一样。相同地,我们越想要抓住这种空明的佛性,情况就越槽。我们知道空性跟明体是不二的,而轮回与涅槃也是不二的,也就是明空下二、轮涅不二。自证自悟的这种情形就似油灯一样,是自己燃烧的,光也由此而来,并不是有外在的灯使它明亮。油灯本身就是发光体,自证自觉的佛性也是一样,是自己照亮自己的。心的明性、智慧,就是前面所谈到的明空不二,我们如果要勉强去描述它,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它就好像是把好吃的食物给一个哑巴孩子吃,由于孩子是哑巴,所以虽能亲自体验到食物的美味,却无法说出来。当一个人证悟了心的本性,了知明空不二、轮涅本一时,他虽然能够体悟,却无法说出来。这种自觉的智慧是需要实际去体悟、证悟的,如果想要用语言文字去了解它的话,只会更糟糕,因为我们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语言文字可以让人很正确地了解什麽是真正的明空不二,以及自证自悟的智慧——这个智慧超乎人类心的思惟范围。
「根」大手印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它是超乎妄念、烦恼的,它也就是佛的四身——化身、报身、法身和法界体性身。这四身的本体所在, 也代表诸佛的一切功德。这本具的佛性超乎任何言语,超乎任何譬喻,因此,很难以任何的言说来诠释它。我们只能说它是四身,超越妄念、烦恼,除此之外,我们很难再用其他的形容词来形容它。这就是为什麽我们很强调要跟随一位具德的上师学习、修行的重要性。一旦我们有了任何疑惑,就应该请示上师,只有这样才能断除我们的疑惑,才能渐渐开悟。否则,就如我们前面所说,佛性是没有任何言语能诠释的,如果我们不先去听闻上师说法,不去思惟,也不发问,便无法了解[根]大手印了。修行的次第就是要先听闻佛法,然後再进一步去思惟。思惟时,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了解,如果不了解,便要请示上师,把整个了解後,再去修行。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实修所听闻、思惟过的佛法,就能渐渐开发本具的佛的功德。这就好比一只飞翔在云中的鸟,它不被任何的山岳、树木所阻碍,因是飞行在山岳和树木上面之故。修行也是一样,如果不经过闻思就修行,便很难证悟。如同有时我们会被学理带著走,没有实际去修行,就好像一个人在沙漠里走路,由于眼睛看不清,所以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走的东、西、南、北是哪一个方向,因此,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被理智的思惟给带离了我们的正路。不要学习太杂,也不要在理智上思惟太多,必须把学习思惟佛法跟修行佛法二者合而为一。所以,听闻了上师的教法後,思考、检查看自己了解了多少,如有任何问题,要向上师发问来断惑。一旦无任何疑惑以後,就应去修行,这样才能体悟,不要再在语言文字上打转。我们讲「根」大手印,主要是让大家了解一点:大手印的木质是明与空,超越了人类的言语所能的定义,只能以闻、思、修来领悟。所以我们应把闻、思、修全部结合起来,做为修行的一个指标。
既然一切众生都本具佛性,为何众生会有烦恼呢?这有五个原因:
第一个因素是无明。所谓无明,就是众生没有认知本具的佛性。由于不认识本具的佛性,所以常常有顺境、逆境、快乐及痛苦的不同感受。因有种种不同的感受,所以产生许多烦恼,又因与烦恼为伍,所以又造种种恶业。无明就好像海洋一样,是这麽的深广。
第二个原因是:源于刚才所讲的无明(无法见到本具的佛性),所以执著有一个「我」。虽然我是不实在、不坚实的,但还是执著有一个「我」。因感觉有一个真我存在,所以也感觉有他人存在,也就是自与他、主与客对立的执著。由于这种执著,所以产生烦恼,对于我们亲近喜欢的人,就生贪著,对于不喜欢的人,就会生嗔恨或嫉妒等。不管是贪、嗔或嫉,这些都会导致我们造业。业有两种,一种是很有限的福德,像这种福报,是有可能用尽的。这种福德善业可让众生生到天道或人道,但总有一天,福报是会享尽的。另外一种是恶业,会导致堕入三恶道。简而言之,苦乐交替,如果我们与烦恼为伍,便会在六道之中流转。
我们必须把内心的烦恼去除,才能从轮回之中解脱。即使我们很迫切地想要从轮回中解脱,好像几乎要把我们的心全挤出来,把它挤出轮回之外似的,也办不到,因为我们的心还是迷惑的。由于过去所造的业,使我们还在轮回六道之中,无法解脱。因此我们从字义上可知,轮回是指转动之意,轮回就是在六道中流转。一般凡夫都把轮回看作是一个负面的东西,好像是一个受苦的地方;而把涅槃视作是正面的东西,是一个非常快乐、极乐的境界。虽然我们常觉得轮回是在涅槃之下,而实际上,就体性而言,轮回与涅槃是不二的,没有任何分别。由于我们并未证得本具的佛性,因此心才会分别轮回和涅槃。但在实质或体性上,轮回与涅槃是无法分开的,我们无法以一个名词去诠释轮回与涅槃,因此,当我们证悟轮涅不二时,无法用语言去描述它,只能去体悟它,它只是一个我们知或不知、已体验或未体验的问题。这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当我们看到一块纯金时,如果我们不明白,而把它当成铜来看,这块金子并不会因我们把它当成铜,它本身就产生任何变化,它不论在质跟量上都是不变的,只是我们自己对这块金子的感觉不一样而已。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这个东西其实是块金子而不是铜时,那时候,我们就会比较珍惜它,对它的态度改变,可是金子本身从头到尾都没变过。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把轮当成是负面的,是痛苦不净的,那麽就好像是把纯金当成铜一样,一旦我们证悟了,就知道其实轮回本身就是金子,它从来没有变过。当我们谈到轮涅不二时,就是说并非轮回把涅槃遮住了,或是涅槃把轮回挡住了,也不是这染污的心之外另有一个涅槃。轮回的体性就是佛的三身,因为轮回的体性是空的,这空性即是佛的法身。一切法皆空,并且有明,其体性是明亮的,这就是佛的报身。空与明是不二的,也可以说是空色不二,所指的是一切诸法与空性不二。虽然色的本性是空,但色(现象)是存在的,这色即是佛的化身。所以,可以说我们在轮回中所能感觉到的一切,或是说所有一切诸法,其实都不离佛的法、报、化三身。
在修大手印时,首先要建立正知见,了解什麽是正确的大手印见。有了正确的大手印知见後,再进一步来修行大手印。在我们初修大手印时,要以渐进的方式来学习和修持。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马上将心安住于无所整饰、没有念头的状态之中是很困难的。所以,初修的行者,应首先将心安住於现在的这一念中,不要想过去及未来的种种、期望、计画等等,单就专注于当下的这一念,没有任何的动摇,即使是片刻时间,也下从现在的这一念离开。在这时候,同样地,也不要思考,不要去想我现在做的这个禅修是不是正确、是怎样的情况、应该怎样等等。大手印的修行,并不要观想本尊、种子字……等等,唯一要做的就是安住於当下的刹那,没有过去、现在,也没有未来。
我们要如何才能安住于当下的这一刻呢?就是要保持一个觉心。
在修习大手印时,要记住三个重点:第一个就是要住于空性之中,也就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想法,第二个就是不要使你的心有所分散、散乱,要专注;第三个就是不要想你现在所专注的是什麽。这三点都是在修习大手印时,心必须要持守住的。
修习大手印的关键在于:保持觉心,就是要非常专注,但同时也要合于中道,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好比我们用食指与大拇指拿一个鸡蛋一样,如果拿得太松,就会掉在地上;拿得太紧,它又会被压破。因此,要拿得恰到好处,不松不紧,鸡蛋不会掉也不会破,就像在禅修中,要保持适度的松紧一样。所以,最重要的是,在修大手印时,不要觉得修一次就够了、满足了,毅力是成功证悟的关键。因此,修习大手印,让心能安住在无所整饰、无念的禅定之中时,一定要持续不断去修。初修的行者,当然会有很念头,但经过不断地修行,念头就会渐渐减少。慢慢地,念头会变得非常微细,微细的念头也会渐渐被我们调伏。在这时候,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喜欢修行、禅定,修行也不需花太大的力气,而这些都需「毅力的持续」,才能获得。
我们以精进的毅力来继续修持时,也许心会有些散乱,但这跟我们从前所谈的「止」修的专注有非常大的不同,这边所谈的就好像是一位母亲,她非常照顾她的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著小孩,这样孩子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同样的,在修行大手印时,应时时安住在当下这一刹那,每一刹那都保持著鲜活,注意力不离开,没有任何的散漫。
在这教法中提到,我们在修大手印时,不要坠入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是太过用力,第二个极端是太过松散。此意指我们在安住於心的本性时,不要想我现在正在修大手印,应该安住於心的体性之中,不应有任何念头产生。如一开始就想不要有任何念头产生,念头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就会有挫折感。因此,不要强迫自己一定要很用力地去专注,且强迫自己不要有任何念头。反过来,如太过于松散,就会觉得昏沉。这种修持会经历四种不同的觉受。觉受与证悟是不同的,觉受是有时有,有时又不见了;但是,证悟则是一悟永悟,永远都在,不会有时有,有时没有。
这四种觉受,第一种是非常愉悦的感觉。禅修时身体会感觉很愉悦、很轻松,有时会认为那是证悟,但那只是在禅修大手印时的一种觉受。
第二种是清明的觉受。这时行者可以看穿墙壁,可以看见墙壁外的东西,很远的东西也能看得到。这时行者也许以为自己开了神通,但这种感觉和能力还是有可能会消失,并非已经证悟。
第三个觉受是空性,觉得身体不存在。有时行者会因为觉得身体不存在,而感到恐惧,但这种身体不存在的感觉,有时还是会消失。
第四种是无念的觉受。这无念的觉受在修大手印时,从一坐下开始到起座,整个期间都没有感觉到时间的存在,感觉好像是片刻而已,也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可是这也还是一种觉受,不是证悟。
以上所说的这四类觉受,我们行者不要将它执著为证悟,但同时也不必拒绝,或是排斥它;如果这些觉受产生时,也不要觉得高兴。「有」的时候,不要高兴;「没有」的时候,也不要沮丧,只要以同样的心不断继续地去修行,这就是大手印的禅修。领悟渐渐加深时,自然就能够得到证悟,而这个证悟是永久、永恒的。这好比是用两块木头相互摩擦取火,当这两块木头摩擦渐渐生热时,如果在这时停止,当然便不会有火产生;如果继续的话,也许就会有一点烟出来。在烟出来时停止,也无法得到火,还是要继续下去,也许才会得到一点点火花;但在火花出现时停止,也是取不到火的,应该继续不断努力,直到火完全出现,一旦火真的生起来时,力量就很大了。因此,当觉受出现时,如果把它误认是一种证悟的话,行者便会产生我慢心,觉得自己已是一个证悟的人,这样的慢心会阻碍我们的修行;更甚的是,因为微细的觉受会让强大的执著我慢生起的缘故。它可能会让我们坠入恶道,不管任何的觉受、体验,都不要有任何的执著。当我们的觉受渐变微细,慢慢就能得到领悟,有了领悟,就会越来越深,而历经菩萨的十地,终究开悟成佛。简而言之,在修行大手印时,不论有任何事情发生,产生任何觉受,都不要攀执,也不必排斥,只要继续不断地修持就是了。
当我们获得种种觉受,不起任何执著和排斥时,还要有条理的去得到正知正见,并且对上师由内生起净信心。净信心就好似用铁槌打铁钉一样,钉子正中打下去,没有任何歪斜,一槌打下去就对了。所以,对上师的净信心,就好似铁槌瞄准了正确的方向,一打就打进去了一样。因此,对上师的净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日日夜夜都不可忘失。上师对我们的加持像是一灯传一灯,当一个灯点燃另一灯时,另一灯的光亮跟第一个灯是完全平等、相同的。
当我们证悟心的体性时,这种证悟的心是自证自觉的,是无法用一般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它的。因是自证自觉,所以实在无法想出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这种经验。当我们证悟大手印时,虽无法真正准确地描述,但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就好像我们看虚空时,无法衡量虚空的大小或边界在哪儿,无法指出虚空的中心点在哪里一样。在大手印的体悟中,思惟的运用停止,智慧在起用,也就是一般的思惟已被转化为智慧,这智慧之心就是究竟的心。然而六识的运转还是同样地在作用,我们能够体验到六识的作用,但所不同的是:虽然眼所观、耳所听……种种照常是六识的作用,而我们心内已没有任何执著、分别。这时行者只不过是在六识起用之中享受并看著它们运行,可是内在没有任何一点分别心。这好比月亮照在水中的影子一样,月影倒映在水中,它也不分别水是热的、冷的,或是清净、不清净的,只是照映而已,无任何的执著在里头。所以,当一个人证悟了以後,他不会排斥丑陋的东西,也不会执著什麽是美丽的东西,因为在这时,一切诸法都是法身了。一般初修行者都需要修「止」,止修能让我们的心得到专一。一般的教法都是把止、观分开,但其实能够专一,也就能帮我们证悟「观」的境界。所以,修「止」就能得到一种非常快乐、愉悦的体验,而这种愉悦的体验能进一步让我们得到一种空明的感受。所以可以说止、观是不二的,不能将它们完全分开来,但对于初修者,则需将二者分开教导.有了很强的「止」修基础时,就能进一步进入「观」.「观」在这里所解释的定义是安住于心的体性之中,没有任何的迷惑、思惟和念头。在这时候,我们所有的迷惑都不再需要任何的东西去清除,因为这时我们的迷惑已不再存在了。修行获得最後的成果,对于烦恼已经能够完全的调伏、控制。过去是烦恼控制我们,可是现在我们已能完全掌握,不再被烦恼所控制。其实,到最後的阶段,已无一丝恼悼,到这时,已是无修的境界,就是已完全开发了佛的所有功德,已完全去除了所有的烦恼、无明、迷惑 以及所有微细的念头,而获得完全的智慧。在这时,因已有完全的智慧,所以不须再用修行来净化自己。
接下来谈到大手印的四瑜伽(译注:[瑜伽]本身为相应,此指与实相相应)。
在大的印的修行是,会产生乐、明……等各种觉受。这些觉受其实就是大手印四瑜伽中的第一瑜伽——专一瑜伽的体验,差不多相当于五道之中的加行与资粮道。专一瑜伽又分为下、中、上品。下品专一指一种非常清明的觉受,没有任何的思惟、念头,感觉非常的愉悦。可是这种觉受有时来,有时去,不一定时常都有。中品专一是指在开始上座修行以后,直到下座的这一段期间,不论十小时、二十四小时,不管时间多长,在座上的期间都能保持无念的状态。上品专一是指清明的觉受能继续不断,不管是在座上修行,或是下座四威仪之中,这种光明都可以持续不断。
第二种大手印的瑜伽是离戏瑜伽,相当于大乘中的菩萨初地,也可分为下、中、上三品,下品离戏指不仅在理智上能了解,也能真正证悟一切诸法的空性,没有任何的生、住、灭。中品离戏指不但证悟一切诸法皆空,且证者与被证,主客都无实体存在。上品离戏是指能觉察万法的心与被察觉的万法,二者皆空,而同时,心、法与大手印是无二分别的,此为下、中、上三品离戏瑜伽的涵意。
第三种是一味瑜伽。在此阶段的证悟是觉者的心与万物的感觉合一不分,这种无分是超过二元对立等是非对错的观念,就像是一味一样,也好像把水融於水中,因为两种都是水的缘故,无法将其隔开分别。因此,这种单一的体悟就称作[一味]。它在大乘中等于二到七的菩萨地,又可分为下、中、上三品。下品一味,行者走到一个我任何判取的阶段,超越了悲、喜、好坏、清浊的概念。这些主客对立的现象对此阶段的行者来说,完全是一味无二分别的。中品一味——既是已无任何分别,便证到一种真正的智慧。
第四种是无修瑜伽。之前我们谈过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除我们的无明迷惑、净除我们的业务恼障、开展我们的证悟功德等,但在此阶段,由于已开展圆熟了一切,因此不再需要清净或净除什么,也不再需要有任何修行。无修瑜伽又分下、中、三品。下品无修已无修者、修行以及修对象,达三轮体空境界。中品无修已完全净除了烦恼与所知二障,但还留有非常微细的习气在我们四周飘浮——这各微细的业障在此阶段被净除了。上品无修是不论书夜六时,都能够保有清明,完全的光明体验。这时就证得了如来藏,也就是心的体性。有时我们也说是[母子光明会],好像母亲见到了儿子。此时我们的修行已与光明融合为一,也不得到了完全的证悟。在大乘或显教里,我们把这归为八到十的菩萨地。我们也同时要记住,刚刚开示的都属于金刚乘的修行。金刚乘的特点是修行非常猛利,且能快速成就,但行者必须本身具备修习金刚乘的条件(功德)。这些条件当中,尤其是过去世曾累积福德,再其次是对上师完全不变的虔敬心。若对上师的虔信心有动摇或改变的话,密续修行成就的机会便十分渺茫了。为何破坏了跟上师的关系,便无法得到证悟的机会了呢?就好像我们若想获得牛奶,便要依靠牛只,若把牛杀了,我们便绝对得不到牛奶了;或者若想要蛋,便要依赖母鸡,若杀了母鸡,也无法拿到蛋了。同样的,要依金刚乘修行证悟成就,便完全要依赖上师,因此,对上师要有不可动摇、非常坚稳的虔信心。
刚才的四瑜伽,每个部分为下、中、上三品,也就是大手印的四瑜伽可分为十二个阶次;证到最後一个阶次时,就是第十三地,或曰金刚地。如果你们问谁已证入了最後的金刚地的话,例如,就在我第一天提到过的祖师帝洛巴、那洛巴,以及第一世蒋贡康楚罗卓他那本身,和他的上师贝玛汪波——第九世泰锡杜,还有就是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让炯立佩多杰,这些在无断传承的黄金念珠上的上师们都已证人金刚地。由于他们的证量,因此被称为世代无问傅承的黄金念珠(或译「金鬘」)。这些上师的外表看起来虽然都不一样,但他们的内证成就却是相同的,因此被称为噶举传承的持有者。他们都己证得了如是智,也证得了如显智。也就是他们的智慧已证得了一切如是,以及一切如是所显。
就如同我之前提过的,我们现在能有机会遇到,且受教於无断传承黄金念珠的诸宝上师,应感十分幸运。如果我们对上师有虔信的心,加上精进不退的毅力,便不可能不会成就证悟。因为一个人真正证悟了后,才能成为传承的持有者,而「噶举」之意即是口传或相承,也就是上师将其证悟完全传予弟子,而弟子能证悟到与上师完全一样的果位。所以我们不要感到气馁,自觉不行,因为就像蒋贡仁波切鼓励我们的话,说虽然他自己也是生在末法时代,既不聪明,也不特别精进,但由于上师的慈悲加持,所以才能得到证悟。他真的对我们鼓励很大,他说只要我们能精进修行,对上师有无可动摇的虔信心,便能得到与上师同等的证悟。我再次强调,这个传承法教的清净,行者若能在其中清净修行的话,便不可能不得到证悟。即使是生在这个末法时代,只要藉著对上师的虔信心,证悟是绝对可能的。这个教法不单指噶玛噶举的而言,它也同时指著噶举派的四大八小,以及大手印、大圆满、中观等。事实上,它就是佛陀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髓所在。所以,如果我们能正确努力的依教而修的话,便不再需要任何其他的方法了。
最後,第一世的蒋贡仁波切除了赞叹这个清净的传承,以及大手印的法教和修行外,也祈求想与这个实修傅承和法教结缘的学子,都能快速早日成就。
以上就是依据第一世蒋贡康楚的<大手印证道歌>所做的解说。诸位若有问题,可以发问。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