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三、为何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2)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三、为何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2)
许多人觉得佛所发现的这一个法则和人生没有直接关系。不但没有,一些和缘起相关的法则(如“空”及“无我”的理论),经过某些人的阐释,反而让人更迷惑,或令人更怀疑佛法理论的正面性及积极性。这显然是佛法宏扬者的缺失,是非常可惜的。我个人以为部分宏法者的玄学化倾向及心态,要为这些迷惑负责任。
事实上缘起法和人生的关系非常简单而直接,即人生中的苦恼,也是和其它现象一样,是缘起的。因为苦恼是缘起的,故它一定也是可转变的——即具有无常性。佛正因为彻底看出了人生中烦恼的缘起如幻性,故能确知修行的价值,知道如何认知及实践才是有效益的修行。所以缘起法为修法的目的,也就是忧悲苦恼的止息,提出了理论基础,也同时说明了佛法的光明面及积极性。以佛法的眼光来看,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没有转变不了的苦痛。一切的问题和苦痛都不能离开形成它的“因缘”而独立存在,故问题和苦痛是没有自己独立实体的,是满足“无我性”的。同时因为没有实体,故也是“空”的。“空”并不意味否定苦恼现象存在的“阿Q精神”或“鸵鸟心态”。相反地,它意味着所有可能的希望,因为它令身陷苦恼中的人真正地看出了这个苦恼可被转变的可能性。
如何转变?必须修行,必须努力。修行的努力不懈,在佛法中称作“精进”。
至于如何修呢?佛教中的答案非常肯定而直接:“修四念处”。
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六○七中,有佛对诸比丘的开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虑,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也许对一般未接触过佛法的人而言,“修行”是一个相当具有神秘色彩的字眼,其实它的含义很简单,就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训练与锻炼,及对自己身口意行为的修正。人光是看出了苦恼的“空性”及其可转变的可能性,并不代表苦恼就不存在了,还必须经过学习消除苦恼的方法及实地自我实验、锻炼的过程,苦恼才会减轻及消除。
缘起法则不仅是提出了苦恼的“空性”及可转变性等理论,它同时也提出了“方法”。这个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形成苦恼的“因缘”上下手。
这是一个自然延伸的结论。因为我们前面已介绍现象是缘起的,是不能离开其缘而独立存在的。只要其形成的“缘”改变,原告的现象就必然改变。故欲改变苦恼,根据缘起法则,就必须找出形成苦恼的缘,然后再使其转变。一旦苦恼之缘转变,苦恼自然就会变。不仅是会变,想不变也不行。只是变得“较好”还是变得“更苦”,就要看在烦恼之缘上的转变工夫是否适当了。
四念处就是帮助我们“找出苦恼之缘”及“使其适当转变”的方法。
这两件事说起来容易,事实上整个佛法就仅是这两件事。前一项在佛法中称作“智慧”,又叫做“般若”(梵语PRAJNA之中称),其目的及作用就是找出苦恼之缘。找出来之后把它的性质,作用等看清楚,研究透彻,然后再用一套合理有效的方法使其适当转变,就是“修行”。
四念处可同时锻炼人的智慧与心的活动能力,因为它同时具有二种基本力量,一是“洞察力”,二是“离执力”。没有洞察力的人,心的状态是迷糊的,看不出事情的真相,怎么样“修”也掌握不到事情的要点;没有离执力的人,就像一个能坐而言却不能起而行的文弱书生,空有一肚墨水,却不能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现。
整个四念处,其体系虽然庞大,但其原则是提高一个人的洞察力与离执力。四念处修得好的人,自觉能力很高,一定对自我及自我的缺点、个性等,了解得很清楚,故他一定也会对自己苦恼的原因有所了解。若了解不够深入,可透过“闻慧”的工夫,听听佛及对佛法了知的人怎么说。听了以后自己再思维(即思慧的工夫),再透过四念处自我省察,终究反反覆覆能把自己“苦恼之缘”看个清楚明白。
看明白了,才知道在何处“修”,该怎么“修”,这就是修行的缘起法则。若没有看明白,修也只是“瞎修”;只是存着侥幸的心理试试,终究不能确定自己在做什么。
此处是修学佛法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大多数修行人无法进步的原因。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