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萨迦派上师开示录:如是我闻 萨迦派——堪布阿贝仁波切之一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4日
来源:   作者:萨迦派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萨迦派上师开示录:如是我闻 萨迦派——堪布阿贝仁波切之一

 

  堪布阿贝仁波表示:

  佛陀在自度化他圆满,

  并不表示一切众生也都圆满成佛,

  但佛陀证果的自圆满则代表着:

  他具足信心,智慧和能力,

  并且永远准备好要度尽众生。

  问:众生的心和佛的心有何不同?

  答:事实上我们的心和佛的心有很大的不同,而佛的心并不等佛性,但我们心的本性和佛性是无差别的,不可区分的;如果分别它就落入对待、意识中。举例来说,杯子虽然有种种不同的颜色与形状,但内在则一致。从胜义谛及世俗谛说明众生心及佛心

  问:“无差别”,这是从究竟义上来说的吗?

  答:是的,从究竟意义上来说无差别。而究竟义(胜义谛)这个层次和我们心的本性也是无二的。

  问:但从世俗谛上来说,众生心和佛心是不同的?

  答:对!当我们谈论“心”的时候,如果论及众生心和佛心,都是就世俗谛(相对义)上而言;至于,谈“本性”,例如心的本性、自性或佛性,则都是就胜义谛上而论。

  事实上,佛教有多种不同派别的经论、修法及注解,我是以萨迦派的立场为基础来谈论的。

  问:那在究竟义中,我们心的本性是否完全同佛一样圆满具足。或只是拥有成佛的种子成佛的可能性?

  答:本性是无差别的。一旦提及“众生”及“佛”,便是立论于世俗谛而言,若依胜义谛来谈,二者无差别。在西藏各派的最高教法中,各以其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俗谛与胜义谛,所以我就针对西藏以外的学佛人分析说明其中的差异点。

  宁玛派及噶玛噶举相信,阿赖耶识乃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我们自身本具的成佛种子,两者同属究竟。

  萨迦派和格鲁派则认为,众生具有的阿赖耶识并不相等于佛的智慧,阿耶赖识属于世俗谛。

  当我们谈到阿赖耶识时,常涉及对“空”和“明”的模糊。在宁玛及一些噶玛噶举派的最高教法:大圆满和大手印中认为,我们具足佛的智慧,问题仅在于能否认识它而已,而本具的佛的智慧是圆满果位。但萨迦派的道果和格鲁派最高教法认为,我们并没有具足佛的智慧,而只有佛性,并且要透过修行改变佛性为佛智。虽然如此,但萨迦派和格鲁派的见解又不所不同,萨迦派认为要改(转)变我们的心为佛智(转识成智),但格鲁派认为现有的心必须放弃,另外开创出佛的智慧。

  依据萨迦、格鲁派传统,人心是趋向佛道的,因为心识是相续不断直到成佛为止,但必须要扬弃由恶业导致的污染和障碍;虽然外相上各派的教法有些不同,但究竟意义或付诸实修却仍一致。

  在静坐禅修上只有格鲁派有一点不同的见地,而萨迦、宁玛、噶举则见地相同,然四派所证的果位都一样。

  由佛智本具或转化自心询及各派见地高低

  问:请问宁玛派所谓认识自心和萨迦派的转化自心有何不同之处?

  答:其不同在于宁玛派认为我们本身有佛和智慧,在修法或成佛之前就已存在,众生唯一要做的事便是去认出这个智慧。

  但萨迦派并不认为我们本具佛智,众生有的只是平凡的心,而这平凡的心识应该转化成佛陀的智慧。举例而言,萨迦派就好像没有房子;但宁玛派,则是房子早已建好,只不过上面被灰尘遮障,除去灰尘重现房子便是主要的工作了。

  问:所以不管佛智本具或需要转化,一样都得修行?

  答:是的,都仍须修行,而且修法一致,所证果位也一致。

  问:各派不同的见解是否有高低之别?

  答:你是指各派最高教法?

  问:是的。

  答:每一派都很高。

  问:但中国的密乘大瑜珈士陈健民上师认为,宁玛派的见地最高。

  答:是可以这样说的,这是修行者的一种尊崇、赞叹,许多经典都赞叹不同法门如王者一般尊贵。

  我的上师——德雄图库仁波切(已在西藏圆寂),一位著名的大修行者、大学者,他熟知各派的最高修法,他认为各派别的最高教法尽管在教导方式上所不同,但在实际修行上完全一致。当一个人持有某种修法见地时,由于他所受的法是建立在该见地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会感激、赞叹该见地,而且赞叹的程度及次数远较其他见地为高且多。

  问:但陈健民瑜珈士认为证果一致,修法见地则有高下之别。

  答:四派见地都是立足在究竟义上,并无高下之别。萨迦四祖萨加班智达说,见地必须是究竟义,但某些宁玛派祖师则认为不一定;虽然宁玛派将整个佛法判别为九乘,但萨迦班智达说不可能有任何一乘比大乘殊胜,也就是九乘可简化为只有三乘。谈无明由何而生及圆满佛智如何能被遮障

  问:无明由何处生?

  答:各派对此之解释也不相同。宁玛派暗示(他们没有明说)有最初的无明,也就是第一个无明。萨迦派与其他派认为没有所谓的第一个、第二个无明这回事。无明是无始,由无明本身生起无明,并相断产生无明,它也是无终的,如同循环一般。

  问:若按照宁玛派的说法,那起始无明产生并造成轮回,跟上帝最初造人有何人同?

  答:这其中有极大的不同。基督徒认为一切现象,包括人在内都是由上帝自已创造,但宁玛派并不认为由谁创造我们并千百万轮回,佛的智慧和空性是无二无别的,但无明生起遮障佛智,就如同乌云掩日一样。

  问:佛智如果究竟圆满,怎么有被遮障的可能?

  答:依宁玛派的解释而言,比如天空本身没有任何障碍,但空中有时也会有云,云会遮住天空,乌云一消失,天空就晴朗了;如上述所言——佛(空性)的智慧也可能受受到污染,透过修行将污染消除,即可认清空性。

  像你这样的问题,许多古代的大师便曾辩论过,这是许多有都可能有的问题。宁玛派还有许多解释无明由何而来的理由,在许多经典中都明白的记载着相关的说明,其中有一位名叫“南琼却东”的大学者便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有机会的话,你可以找出来看看。

  问:佛陀已于六波罗密多、自度度他圆满,为何我们仍在轮回呢?这不是度他不圆满吗?要这种情形,怎么可能有人已究竟圆满成佛?

  答:当我们说佛陀已是自度度他圆满时,并不表示一切众生也都圆满成佛了,但佛陀证果进,他已经圆满,证果表示他具足一切能力去救度一切众生,他有信心,智慧和能力。依三种菩提心论大乘菩萨道与金刚乘

  问:在三种菩提心中,以愿一切众生先于自己成就的牧羊人菩提心为最高,从这一方面来说,并没有任何一位菩萨或众生究竟成就,圆满他们度众的愿力和事业?

  答:你说的是正确无误的。但当你发起牧羊人菩提心时,事实上你自己已会先成就,而并不表示你真的等到众生都有成佛再度众生的人,这是一种禅定的见地,它属于智慧。而发牧羊人菩提心者,大都是修行方便法以净化污染。

  在印度经典中,国王发心和牧羊人发心是早在印度佛教中便存在的;但舟子发心——自己和众生同时成佛,这种说法并非源于印度。

  问:如果佛已度他圆满,阿弥陀佛何必再从净土接引众生,诸佛成佛何必再转法轮?

  答:同样地,佛的自他圆满,并非指他已度尽众生,他是具足一切度众的能力,而度众生乃是佛的愿望,我们也希望佛的愿望能圆满,佛的能力无限,他成佛后乃以无限的加持力帮助众生,而且永无止息。

  问:金刚乘中求自己先即身成佛的愿力,这种以自己成佛为第一,度众生第二,如何算得上是最高的菩提心愿。

  问:你问的非常好!但是金刚乘修行者先求自己成佛的发心乃是——我必须愈快愈好,以便救度众生,否则不能具有智慧、能力救度众生,这是他们的意图。所以即使在金刚乘中,没有菩提心的人,仍然无法修持任何法门,就连灌顶也无法接受,可见菩提心对金刚乘修行者的重要性。

  问:我要强调的是金刚乘行者的国王式菩提心,是否不如大乘菩萨道行者的牧羊人发心高?

  答:我同意你的看法。在这两种菩提心中,如果有舟子菩提心这种中介区存的话,金刚乘的菩提心是较接近舟子菩提心的,一切修行皆为众生,你观想本尊时,也同时观想一切众生为本尊,你持咒时也观想一切众生一起持咒,你是为一切众生持咒。菩萨道与观想的比较

  问:那么什么是观想呢?

  答:举例而言,如果想要把字写得非常好看,那么从小就要开始练习写字母,而本尊观的目的便是在建立本尊的形象,以便自己日后能成为如喜金刚、空行母等本尊。

  事实上,观想本尊是极具精髓奥义的。举例而言,龙树菩萨时代,有人请他教导静坐,龙树菩萨请他只要观想头顶上有洞即可,这听起来好像笑话,然而在透过无比信心的修持之后,这个人头上真的有了一个洞,于是龙树菩萨又教他观想头上的洞消失了,结果他头上的洞也真的消失了,龙树菩萨认为这个人一定可以练好静坐,于是便教授他静坐和观想本尊二法,后来这个人真的圆满觉悟。古代,在瓦拉那西也曾有一人,在静坐时观想自己是一只老虎,后来他真的变成老虎,并伤害许多当地人;因此,你如果观想什么,你就变成什么,并伤害许多当地人;因此,你如果观想什么,你就变成什么,可见观想的重要。在我们心中有着种种的执着,身、口上亦然,如果你愿意透过观想是可以改变这些状况的。

  为什么我们要观想?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则必须从所有西藏佛教各派最高的教法来探讨。

  问:观想和菩萨道不同吗?如果现在有一哭泣的小孩,菩萨一定马上去安慰他、哄他、照顾他;但是尽管把他观为本尊,他一样样哇哇大哭;是不是观想在理论和实际的圆满上并不一致呢?

  答:在静坐上修观想法的人,对如此嚎哭的小孩会有特别的同情心及菩提心,因为想到小孩虽身本尊,自己却仍无法认识,因而自然地生起大菩提心,并且极力想帮助他。

  在大乘中有两种对痛苦价值 生的怜悯心,但修慈悲心的见地时,依大乘法而言,一切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的世界,皆无自性,其本体皆为空性;而众生之所以痛苦,乃在于不能了解这个道理,所以深感众生苦痛,而生起悲心,这说是两种大乘菩提心的方法。而金刚乘的修菩提心法,乃对一切不能明了自性为本尊者生起大菩提心。

  问:可是这些并不实际啊!对苦痛而不了解自己的众生来说,你的观想也许开展了自己的菩提心,但众生并没有得到实质帮助,他们需要的是糖果之类的东西,而不是你的观想,就如同一个快淹死的人需要的是你的援手啊!

  答:给小孩糖果叫他别哭,和观想是是两回事;观想所有人为本尊是为了众生均得成佛,是究竟的,即使这是极度费时又成效缓慢;而给糖果并不究竟,即使有效也只有暂时的帮助。从究竟义来说,佛和糖果是天大不同,虽然给糖果的行为也许人人可以见,而你在观想什么大家却一无所知,但在佛经中曾记载着,法施的结果虚空难量,比财施更大,因为法是究竟的、无可比拟的。

  问:所以是否大乘菩萨带着糖果和法一起送给众生,但金刚乘修行者只有理论上的东西,不是吗?

  答:你不该把大乘和金刚乘视为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实际上大乘乃是金刚乘的基础,而金刚乘则是大乘道之一。即使金刚乘行者,也发愿一天布施四次或六次,唯做到与否纯粹是个人的事;至于大乘菩萨的事,则连头、手、脚都可布施给众生,但金刚乘行才并不能这样做,因为大乘道的表现是痛苦的方式,而金刚乘则采取大乐方式。

  它们另外的不同,在于大乘必须放弃一切地位、财产,并承担一切众生痛苦,发愿将一切众生业障转移到自己身上;而金刚乘的大乐修法,是不给予自己身、心上的痛苦。之二

  问:火供是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吗?

  答:是的,火供或火的供养(将供品烧掉)是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之一。

  问:请问为什么要修护法?本尊难道不能做护法做的事?

  答:在修行中为了遣除障碍、保护行者不受干扰,因此我们修护法;对那些有足够信心相信本尊有护法能力的人来说,修本尊也就够了,但在行者危难时,本尊也是化为护法救护行者。一般认为,西藏人民受观世音菩萨所保护,而内地则受文殊菩萨保护。

  问:每一个本尊有没有特定的空行、护法?

  答:喜金刚或上乐金刚灌顶时,往往一起灌特定的护法,但事实上并没有说那一个本尊有特别的护法;倒是四部密法,每一部是有其特定护法的。

  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曾说:“在你有所特别请求时,可将本尊转现成另一特定寂静或忿怒本尊。”

  问:那表示如果我们吸会修观音法,在需要咕噜咕哩佛母以受众生,但却没受过此佛母的灌顶时,也可观想转化吗?

  答:宗喀巴大师这句话并不表示一定要将本尊观成另一尊,事实上你可以向你的本尊祈求特定目的即可,形状不变,但想成是另一尊。像西藏人常说连三岁小孩也持诵六字大明咒,然而这并不表示修持六字大明咒不需灌顶、教授,只是表示此法的普遍。

  问:四加行的修持必须在列上大灌顶前或后?

  答:四加行必须在无上部大灌顶之后修持。

  问:如果曾受的无上部大灌顶的所修四加行分属不同宗派传承,不知可否?

  答:前三个加行各派都一致,但第四加行的上师相应法,一定要由你的上师给灌顶才行。之三

  问:文殊、观音、金刚手三尊合灌为何有文殊居中、观音居中与金刚手居中三种不同组合之灌顶?

  答:此三怙主(或称三族圣)大灌顶属四部密法之事部,事部中只分佛部、莲花部、金刚部,不同于后来诸部分五方佛部。三部中以毗庐遮那佛为部主之佛部为尊,而文殊菩萨属此部,故多以经文殊菩萨居中为主。

  问:此法既属事部,为何又称大灌项?大灌顶不是应无上瑜珈部灌顶?

  答:不是这样的,四部密法中每一部都有特别的大灌顶;我们修密法必须先接受大灌顶后,才能领受其他小灌顶。

  问:那么这个法中就没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了?

  答:有的,气、脉、明点并非无上瑜珈部才修,事实上缘觉等小乘,甚至印度教也有修。

  问:请问您认为今天学习西藏密法,只靠英文是否足够?

  答:足够了。像你们还会中文就更好了,因为中文和藏文一样早有对佛教术语的特定名词,学习起来方便多了;如皈依佛、法、僧,而在英文中并没有固定的适当翻译,所以必须造新字,但中文则不需要。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