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甲仁波且:生死无惧 五月
索甲仁波且:生死无惧 五月
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
莲花生大师心咒
5.1
如果你把花在追女人或赚钱之类
让人散乱的事的时间,
腾出十分之一用来修行,
几年内一定会开悟!
——拉玛克里希那(Ramakrishna)
5.2
有句名言说:‘如果心不做作,就会自然充满喜乐;就像水,若不加搅动,自然清澈透明。’
我常把禅坐中的心,比喻为一罐混水;你若愈不去搅动它,污泥就愈能沉淀,让水明澈的本性闪耀出来。心的本性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加追逐,就会看到它的本来面目:安详而清明。
5.3
传说天神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终日沉溺于享受之中,从没有想要过修行的生活。诸事美好无比,直到死亡逼近,衰败出现,天神的妻子爱人再也不敢靠近他们,只是远远地丢花过去,偶尔祈求他们能再转世为天神。过去快乐舒适的回忆,也无法解除他们的痛苦,只是火上加油罢了。所以天神总在悲苦中寂寞地死去。
天神的命运,让我想到今天我们对待老人、病人或临终者的态度。我们的社会只迷恋年轻、性和权力,却逃避年老和衰亡。当老人不再有生产力和价值时,我们就遗弃他们,这不是很可怕的事吗?我们把他们赶进养老院,让他们孤苦无依地死去,这不是很令人不安吗?
5.4
‘聆听’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还要困难。如上师们所说的:真正的‘聆听’是要完全放下自己,抛开一切讯息、观念、想法,及满脑子的偏见。
如果你能真正听闻正法,那横阻在我们与自性之间的观念障碍,就会慢慢地被清洗干净。
5.5
如果你想从轮回的事实获得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开展善心,祈愿众生得到寂灭常乐,并付诸行动;培养、修习善心。
达赖喇嘛曾说:‘我们不需要寺庙;不需要高深的哲学;我们自己的头脑和心灵,就是我们的寺庙;我的哲学是善心。’
5.6
二十六岁时,我接受了轮回的观念。我的宗教并没有提出这样的观点。甚至工作也不能让我完全满足。如果不能把今世所累积的经验和学问,运用在下一世,那么工作就徒劳无功了。当我了解轮回时……时间不再有限。我不再是时间的奴隶……我要把长远的生命观带给我的宁静与别人分享。
——享利·福特(Henry Ford)
5.7
想像你正坐在一扇玻璃门前,门外就是花园。你透过玻璃凝望门外的天空,你和天空之间似乎空无一物,因为你看不到玻璃的表面。如果你站起来,以为中间没有玻璃而想走过去,你会撞到鼻子,如果你触摸它,你会突然发现有东西挡住你的手指,把你和外面的虚空阻隔了。
同样地,凡夫心的基础地,阻绝了我们进入虚空般的自性,即使曾经惊鸿一瞥。我们必须打破整个凡夫心的基础地,让本觉的新鲜空气进入。
5.8
虽然我们惯于称为的‘心’,普受尊崇和讨论,但我们还是不了解它,甚至误解它,或一知半解。
因为‘心’不曾被正确了解,正如它不了解自己一样,
而产生了无数的哲学理论和思想。
再者,因为凡夫不了解它,不识自性,
所以一再流浪于三界六道,遭受无比的痛苦。
因此,不了解本心是可悲的错误。
——莲花生大士
5.9
当你修习时,假设你达到一深刻宁静的状态,却只有刹那的瞬间,妄念和动作就生起,有如海上的波涛。不要费心排斥妄念,而想拥抱宁静,只要让纯净现前流动。这种禅定的普遍和宁静状态,就是本觉本身。一切生起的妄念,无非是本觉的光芒。这是大圆满教法的心要和基础。
有种方式可以想像此种状况:你宛如乘着阳光回到太阳去;你立即追踪生起的念头,回到其源头——本觉。当你安住在‘见’中如如不动时,你不再被任何生起的念头所欺骗和扰乱,故不会沦落为妄想的牺牲品。
5.10
凡夫心无法真正领悟绝对的真理。
而所有伟大的智慧传统都告诉我们,超越凡夫心之道就是通过心的修持;而修心之道就是恭敬心。
5.11
禅坐完全打破了我们‘正常’的运作模式,因为它是自由自在,毫无挂挂的境界,没有竞争,没有贪着,没有奋斗执取的焦虑,没有成就的渴望:这是个没有野心的境界,既不排斥也不接受,既不希望也不害怕;在这境界中,我们可以缓缓地舒放,将束缚我们的情绪和观念,化为自然纯朴的虚空。
5.12
要时常惦记着生命有如梦幻泡影,减少执着和嗔恨。
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心;不管别人怎么对你,都要时时保持爱和慈悲。
不管他们的行为如何,你只要把它当成梦一般,一切就变得不重要了。修行的要诀,就是要在梦中保持正念,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是真正的修行。
——恰都土库仁波切
5.13
死亡是个很大的谜,但有两件事是可以确定的:一是我们一定会死;另外,我们不知道何时会死或如何死。
所以,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知道何时会死,而我们就把它当成借口,逃避直接面对死亡。我们就像玩躲猫猫的小孩子,蒙起眼睛就以为别人看不见了。
5.14
如果大圆满的禅定,只是在上师传授本觉之后,持续保持流动,我们如何才知道何时是本觉,何时不是?我问顶果钦哲仁波切这个问题,他简要地回答:‘如果你的心如如不动时,就是本觉。’
如果我们完全不去驾驭或操纵心,只是让心安住在纯净和觉醒的不动状态中,那就是本觉。如果我们有任何驾驭、操纵或执着,那就不是。
处在本觉的状态时,不再存有怀疑,没有任何心可以怀疑: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你达到这种境界时,一种完整、自然的肯定和信心,就会随着本觉涌现。这就是你觉知本觉的方法。
5.15
‘厌离’同时带着忧伤和喜悦。悲伤是因为你领悟到了过去的生活不堪回首;喜悦的是当你能够放下时,视野也随之开阔。
这是一种非凡的喜悦:带给你崭新、强劲的力量、信心和永久的启示,让你能真正摆脱习性,不再受其控制;有能力改变,变得愈来愈自在。
5.16
不管世俗有什么喜悦,
都来自祈愿别人快乐;
不管世俗有什么苦难,
都来自祈求自己快乐。
——寂天菩萨
5.17
大圆满的教法认为,你的禅定和视线要像大海般辽阔;遍及一切处、开放且无边无际。就像你的见和姿势不可分离,禅定可以激发视线,然后两者相融为一。
眼光不要特别定住一点,相反的,你要静静地凝视自己,延伸你的视野,愈来愈宽广,愈来愈普及。现在,你会发现你的视野变得开拓了,眼神变得更祥和、慈悲、宁静及安定。
5.18
总之,诞生两次并不比诞生一次更令人讶异。
——伏尔泰
常有人问我:‘若有前世,为什么我想不起来?’但为什么我们记不起前世,就表示没有前世存在?童年、昨天甚至一个钟头前的事,当时是那么鲜活,之后却不复记忆,好像从未发生过似的。
如果我们连上礼拜一所想所做的事都记不起来,要想回忆起上辈子的事又谈何容易?
5.19
我们修行就是要终结自我特异的独裁。但自我似乎总是神通广大,破坏我们的修行,防止我们逃出它的掌心。真理很简单;佛法也很清晰;但我很伤心地一再看到,佛法一旦开始探触和感动我们,自我就企图将之复杂化,因为它知道它已经受到威胁。
不过,虽然自我不择手段地破坏你的修行,但只要你继续精进,努力禅修,你会领悟到你被自我的诺言——虚假的希望和害怕,骗得有多惨。
你将会慢慢了解,希望和害怕都是心灵平静的敌人。‘希望’欺骗你,让你落空失望;‘恐惧’则把你瘫痪在虚假认同的狭隘牢房中。你开始看清楚自我如何全然控制你的心。在禅定所打开的自由空间里,当你暂时放下执着时,你将瞥见自性的宽广和喜悦。
5.20
最痛苦的时候,可能是最开阔的时候;最脆弱的时候,也可能是最坚强的时候。
告诉自己:‘不要逃避痛苦,我要好好利用它,变得更具慈悲心和利他。’毕竟,痛苦能教导我们慈悲。若你曾经受苦,你会了解别人受苦的感觉。而如果你是在帮助别人,受苦可以让你理解和产生慈悲心,裨益你帮助别人。
5.21
有时,当我们经由上师或佛法的指点,而突然看见太多自我的真相时,可能会难以面对,害怕去认知,或太痛苦而无法接受。所以,我们就否认及排斥它,荒谬而急切地防止自己了解真相。
当我们面临太强烈或太难接受的事时,我们就会将其投射到周遭的世界,尤其是投射到帮助我们最多、最爱我们的人身上,如我们的老师、教法、父母亲或最亲密的朋友。
我们要如何刺穿防护系统坚硬的外壳呢?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就是,认知自己正被妄念活活套牢了。我曾经看到许多瞥见真理和正见的人,由于无明乔装的空幻邪见使然,一夕之间就崩塌落地。
5.22
虽然万事如梦幻泡影般虚幻,你还是要幽默地继续做事。譬如,当你走路时,不要有无谓的严肃和自我意识;相反地,你要自在地走向真理的宽广空间。
当你坐着时,要做真理的保垒。当你吃东西时,要把你负面的身、口、意业,吞入空性的腹中,消解它们遍及虚空法界。当你大小便时,观想所有的障碍正被净化和消除。
5.23
很重要的是要领悟:我们活着时,虽然肉身如此真实地存在着,其实不过是个幻像而已。
欲领悟这一点,就是在禅修之后,要‘成为梦幻之子’;不要再受过往习性所牵引,对于自己及世界局限于旧有的认知;而且要一直继续保持‘梦幻之子’的状态,了了分明,如同禅修时,把外相看成梦幻泡影。
了悟肉身虚幻的真相,是帮助我们放下的最精深及最具启发的方式。
5.24
当我们的心处于负面状态时,只有怀疑没有相信。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怀疑是缺乏完全了解和精神教育的象征,但也可以视之为信心成熟的催化剂。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疑惑和困难时,不管我们的信心是薄弱、虔诚或概念化;也不管是强烈,是永久,心中都会产生深刻的智慧。
你的信心,早晚都会遭遇到内在外在的试炼,它是信心和怀疑的必经之路。
5.25
如果人类不能跨越隔离人类和自己本性的深渊,那么登陆月球又有何益?
在所有的探索之旅中,这是最重要的。
缺乏这个,其他的不但变得一无是处,而且还会惹来灾祸。
——汤玛斯·墨顿(Thomas Merton)
5.26
想像你住在世界第一高峰顶上的屋子里。
突然间,挡住你视野的屋子倒掉了,你可以看到四周里里外外的一切。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看见;那种经验没有任何东西可堪比拟;它是全然、完整、史无前例、完美地看见。
这就是本觉直接显露时的感觉。
5.27
即使修行最高深的瑜伽行者,烦恼和喜悦还是会如往常般生起。而他与凡人最大的相异之处,在于他看待情绪和相应的方式。
平凡人会本能地接受或拒绝它们,所以产生了执着和嗔恨,而造了恶业。
而瑜伽行者不管生起什么念头或情绪,都不会去理会,让它们保持自然、初始的状态,无所执着。
5.28
敦珠仁波切的上师吉美杰维纽古(Jikme Gyalwe Nyugu),多年来一直在山洞中闭关。
有一天,他走出洞外,日光倾泻而下;他凝望着一片云,看见它飘往吉梅林巴上师的住处。于是,他心中生起了一个念头:‘我的上师就在那边’同时,心中涌现了一股强烈的渴望和恭敬心,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强烈,太震撼了,以致于使他昏倒了。
当他苏醒过来时,他上师智慧心的加持力已经完全传送给他了。他到达了最高的证悟境界,我们称之为‘穷尽法界’(the exhaustion of phenomenal reality)。
5.29
禅定时,要尽量放轻松,保持自然开阔。
让自己从焦虑习气的羁绊中悄悄溜走,放下一切执着,安住在你的自性之中。把你的凡心、烦恼和妄念,视为阳光下的冰或奶油。如果你觉得很冷,让这种侵扰在禅定的阳光中消融。心要保持安详,让你纷乱的心平定,安住在‘永恒寂灭’(Calm Abiding)的正念中。同时,唤醒你的觉知和清晰的观照(Clear Seeing)。
你会发觉所有负面的东西都消除了;侵扰溶化了;你的疑惑也慢慢蒸发了,如迷雾消散在你宽广无瑕的自性天空中。
5.30
有生必有死;
有聚必有散;
有积必有尽;
有起必有落;
有盈必有亏。
——佛经
5.31
如何克服执着?只有了悟它无常性;这种了悟可以让我们慢慢解脱它的掌握。我们将会明了上师所说,真正的态度改变是:好似自己是天空,看着云朵飘过;或像水银一样自由。水银滴落地面时,仍然保持完好无瑕,从不混杂污泥灰尘。
当我们一直遵循上师的教导,慢慢去掉执着时,深刻的慈悲心就涌现了。当执着的乌云消散不见时,真正慈悲心的光芒就会闪耀出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