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雪歌仁波切:道次第的修学方式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3日
来源:   作者:雪歌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雪歌仁波切:道次第的修学方式

 

  *道的次第*

  道次第,顾名思义就是:心中生起证量,才算是道;没有证量,不算是道。证量,有层层阶梯,生起了这个证量,慢慢又生起那个证量....一步步往上走,就成佛了。成佛之前,心中必须生起很多很多证量,而证量的次第,就是道次第。

  道,不是外面的道,而是心里的一个东西。心里面的什么东西会让我成佛?这个过程,就称之为道。证量的阶梯,就是道。证量的生起,必须有次第,故名道次第。

  大家听过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这些名词吗?

  上士道有五,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时间甚为漫长。平常我们说「成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这三大阿僧伽劫,从哪里起算?从生起菩提心之后开始起算。

  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那一刻,就同时进入了五道中的资粮道,也是从这一刻开始计算三大阿僧祇劫。只从显教来谈,不讲密续,就是三大阿僧祇劫。

  大家不必沮丧三大阿僧祇劫太漫长,因为,生起无造作菩提心之后,随即转入密续,就不必三大阿僧祇劫了。有些人可以一生成佛,有些三生成佛,不一而足。密续,也必须走资粮道...等五道,但它可以一生就走完五道而成佛。宗喀巴大师建议我们应入密续,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之后,要直接进入密续。他也接着写下了《密宗道次第广论》。

  显教,得花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其中,资粮道和加行道,共一大阿僧祇劫;见道到修道的第七地,是第二大阿僧祇劫;从八地到十地,则是第三大阿僧祇劫。

  什么时候才算进入大乘资粮道?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才算入道,才算进入资粮道。未入资粮道前,必须修空性、六度、受菩萨戒、愿菩提心、行菩萨心,为了修这些,所以要修七因果之大悲心、慈心、念恩、报恩等,还有自他相换法。这个部分即是上士道的修行,所以上士道的时间十分漫长。

  入上士道之前,要修中士道;入中士道之前,要修下士道;入下士道之前,要依止善知识。这些都是修行的过程。

  *道的次第 ≠ 学的次第*

  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讲的都是「道」,我们有没有讲「学」呢?没有。道是心中的证量,下士夫心中的证量,就称为下士道,中士道与上士道,都是一样。同理,依止善知识,也是一个道,它是一个依止善知识的证量,这些证量的生起都有次第。

  为什么刚刚我要特别强调道的次第或证量的次第,而不说学习的次第呢?因为,心中生起证量,必须按照这个道次第走,然而,学习就不是这个次第了。这一点,大家要清楚!

  学习为什么不等同于道的次第?

  首先,生起这些证量之前,要有闻思的基础。有了基础功夫,则应努力生起证量,次第是这样子的。不过,你们千万不要误解,以为闻思的时候,不可以做功课、不可以打坐、不可以修...等等,不是这个意思喔!这些也要做,它们都有助于未来的修行。只不过,现在打坐啊,没有办法立刻感觉到提升罢了。

  眼前我们的重点,应该先注重闻思、逻辑推理,并附带地做一些功课,例如观修依止善知识、暇满难得、念死无常...等等。此时,重视的地方,比较不是打坐观修上面,如果要打坐观修的东西都没有,怎么打坐?要思惟的东西都没有,怎么观修?所以,必须先学习打坐时要观想的逻辑、推理等,这些要先学。

  我们一边闻思,一边做功课、念经拜佛都可以。注重闻思的人,他做功课的时候,功德完全不一样。例如,一边思惟三宝的功德,他的一个礼拜,比人家完全不会思惟的几千礼拜的功德,还要大!这是因为他对于佛菩萨的功德,非常欢喜,而且心有定解,这一拜下去,功德自然不一样。注重闻思,兼做功课,这种功效,截然不同啊!

  我们要知道,佛写的经,不是让我们念的,而是要我们懂的,我们一定要学习,不学习,如何懂里面的道理呢?例如心经,佛菩萨是要让我们懂的?还是让我们念的?当然是让我们懂的!懂了,就能帮助我们调伏这颗心,目的是在这里,而不是拿来念念就好。

  重要的是思惟的功夫,我们透过这些文字去思惟,那么,思惟就已经达到念的...也就是,佛菩萨讲这些经的用意,已经达成了。没有思惟,念再多,效果也不会出来。因此,佛一心一意为让我们懂经文的内容,而我们必须学了才会懂,学了才会达到佛开示经典的用意,不是吗?

  闻思时,脑筋里面推理的一个认识,也要有次第。

  *广大闻思*

  佛陀一开始讲法,先讲四圣谛。想让人们真正懂佛法,要从四圣谛着手。从四圣谛下手,我们才会希求、会想学习佛法。为什么?四圣谛,讲的是追求离苦得乐的方法。如何成办自己的追求?四圣谛就是答案,你说,大家会不会希求?没有一个人不希求!因此,佛一讲四圣谛,很多人马上就想听、想接触。

  如果希求与感受会让我们改变,我们一定会非常愿意配合!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追求,任何能帮助我达成所追求的,我都展开双臂迎接。因此,离苦得乐的方法一讲出来,我们必定会跟随、会希求、会学习。这些都是四圣谛的作用。

  学习四圣谛,不仅与我们实际上的问题密切相关,而且,还特别跟我们的追求与感受,连成一气。佛经说,四圣谛的法是隐蔽的法,是实在的、可用逻辑推理成立的。逻辑推理的法,称之为「隐蔽法」,四圣谛是隐蔽法,意指它能用逻辑推理来成立,极为实在。不仅如此,它的道理还与我们心中或生活上很多的问题相连接。

  总之,四圣谛的道理,可透过逻辑推理明白,很容易接受,不需要什么信仰。释迦牟尼佛并没说你们要信仰他,他就只是讲四圣谛的道理,但大家却听的十分欢喜,因为这些都是再实际不过的东西了!他完全没说佛宝、法宝、僧宝这些,他只讲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而这些,全部可用逻辑推理成立起来。

  又因为四圣谛与自己的感受的追求上密切关联,不必佛命令你来,大家都会主动希求,因为这关系到自己切身问题的解决,自然会愿意去学习。

  *学习四圣谛,自他都不烦恼*

  因此,我们这样学的话,会学的又有兴趣、又有意思、又实在!它能断除我们的烦恼,不仅对自己帮助非常大,对于家人的帮助也很大。应该是,对自己帮助大,对家人的帮助,更大。自己烦恼不生,周围的人,也不会起烦恼。反之,自他都生烦恼了。

  学习四圣谛,帮助最大的是自己,而且是实际而切身的帮助。再者,周围的人,也不会觉得我们怪怪的!我们往往学了佛,家庭却觉得我们怪怪的,这是因为我们不是从实在的法、四圣谛的法下手。

  若能老老实实学习四圣谛这种实在的法,它是如此逻辑性、如此真实、如此有智慧,我们的行为,也将随之改变。因为我们会一直注重自己的烦恼,不会那么执着,也不会那么贪、瞋。我们一直改变的话,家人都会欢喜。这就是真正的弘法!自己内心,也是如此。

  我们学了半天,家人却觉得怪,因此讨厌佛法、毁谤佛法,这是谁造成的?我们造成的。因为我们没好好学习。若是非常实在的学习,谁会觉得怪呢?它是那么逻辑性、那么有道理,谁会不认同呢?因此,我们应从四圣谛开始学习,念经、做功课,是顺便的做。不注重学习,只注重拜啊念啊,旁边的人,会觉得你根本完全没改变,心里又贪又瞋又骂...然后呢,你又一直拜,还更惨!大家一定会烦恼的。

  我们所应注重的,是老实地调整自己的心,这才是最重要的工作,并以此供养佛菩萨。供养佛菩萨时,最上乘的供养品就是这个!不必排什么供品,这就是供养。佛菩萨一定会欢喜的,因为佛菩萨交代的,我们有做,就可以把它当供养。没调伏自己,佛菩萨不会欢喜,因为他交代的事情,你都没做嘛!至于,摆在桌上的供品,佛菩萨也不会去吃啊!

  供养真正的目标,是让佛菩萨欢喜。欲令佛菩萨欢喜,就应好好从四圣谛的逻辑推理、内心烦恼的去除下手。下手时,空性的道理,虽然很深,不过它也有一些较为浅显的道理可以思惟,如无常。

  这些学习的教材,过去,都以出家众为主,并没有适合在家居士的学习教材。出家众,时间很多,整个生命,都投入在这上面,所以能非常深入、广大的学习。虽说在家人没有特别适合的教材,但是...自己排一下也可以的,例如四圣谛、十二缘起、空性、四念处,等这些体会比较深入时,可以再思惟自他相换或七因果的菩提心法类。有了这些思惟,才谈得上认识佛法!也才能真正体会佛法的珍贵!因此,要能体会到整体佛法的殊胜之前,必定要有一个广大闻思的阶段才行。

  如此一直学习,自己就会有一点点忍不住!忍不住觉得自己一定要生起定解、生起证量,因为,只是稍稍体会一下,一点都不坚定,根本走不到哪里!非要有稳定的证量生起、明确的一个清楚,让自己的心与这个想法,无二无别,让心与习性都改变了,全都变成所闻思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证量。此时,我们的心,会非常渴求证量的生起。

  *饮水思源,依师敬师*

  体会到四圣谛等法宝的殊胜功德,接着我们会想:「这些法...谁给我的?」因此,内心一定会深深感谢给予指导的老师,打从心底的感动与尊敬。佛典里说,要生起证量,对于向你传法的老师们,一定要尊敬念恩。没有诚恳的信心与尊敬,后面的证量,生不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缘起,一种因果缘起的道理。

  一般而言,也是这样吧?一个小孩不孝顺父母,他这辈子一定好不到哪里,会出很多问题。这就是因果缘起的道理。同样地,有了老师的讲解与指导,我才会开智慧,才能认识佛法。因此,我会衷心感恩给予我引导的老师们,一定要有这种诚恳的信心、尊敬、孝顺。没有对老师的尊敬、信心与孝顺,不论怎么努力,都不会成功。这就是因果的道理。

  因此,我们前面要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是什么意思?不是找老师的意思喔!老师很早就找好了。前面广大闻思的时候,有没有找老师?有啊,没有老师,如何广大闻思呢?所以,老师是很早就找了。但是,对于老师上面的信心与尊敬,我们要修。修这个,就称为依止善知识。

  我们一定要对老师上面感恩、尊敬、信心,尤其是孝顺,一种处处待念的心。我们在这个面一直依止。依止,是内心要修的意思喔!如是依止,后面的证悟、证量,比较容易修得成就。

  *学与修的次第*

  再来,才开始修学,此时注重打坐与观想,就是观察修和止住修。二者止观双运而修,证量很快就会生起。这就是修学的次第。

  若前面那些都没修,直接说我要修依止善知识,不可能的!一个是学,一个是修,我们常常把学跟修混在一起。于是,《广论》就打开,然后就依止善知识,我也要学、我也要修。这不是学的次第,也可以说,还没到修的阶段。

  如前所述,修的阶段,是指前面闻思佛法的体会高了,才开始修,而且下定决心要获得证量,故修依止善知识。我们都还没到这个阶段,一打开《广论》,就开始依止善知识,又要学这个、又要修那个。这根本不是修学的次第!如果这样做,会很困难啦,学也学不下去,修也修不成!

  我们有时候会有这种情况。例如,一个人修学佛法的体会比较高,而他的朋友却什么都不懂。然后呢,就带朋友来到上师面前,就要他拜,就我来说,我会觉得怪怪的!因为,有学有信心的人,自己会有诚恳的心,这就可以,但是他的朋友,没有啊,就让他拜,对他真不好意思,我自己呢,也觉得怪怪的。因为他还没到这个次第。

  凡事都有一个次第。要真心尊敬上师三宝,佛法的品位要升高,这很重要。

  那么,要不要念依止善知识的上师相应法?顺便念十万遍、二十万遍,也可以的。这没有坏处,不会害我们的,但是,这些是顺便做的。这些功课啊,实在来讲,真正的次第不是这样子。

  刚刚讲修依止善知识,我们一定会觉得,那依止善知识,要怎么学呢?先想一想,上师要具足十种德相,讲戒定慧、讲空性、又讲菩提心,可是我自己呢,完全不懂什么是菩提心?什么是空性?什么是三学?所以,要像经典说的依止上师,好象没有办法做到,心里会想:「要我对上师修事师如佛,把上师当佛,可是,要怎么当啊?他是人,我也是人啊!」没有办法接受的。

  但如果像刚才讲的,对佛法的体会很高,自己真心感受佛法的不可思议,深深体会释迦牟尼佛带来的法,能让我解脱、让我成佛,如此一来,神奇的释迦牟尼佛,他虽然圆寂了但不会放弃众生,一定会继续不断的示现来利益、引导众生。那么,我的老师,也很有可能是佛的示现啊!

  或者,先不谈老师是不是佛的示现,他对我真的有不可思议的帮助。对一个学生来说,现在有一点点信心,相信自己能解脱、能成佛,都是老师给予的,是他指引我成佛这条路,因此这份恩德,无论如何我都无以回报。这种感受来自于自己广大闻思所建立起来的,自己提升了佛法的认知,自然会生起感恩的心。对于上师,就能把他当世尊一样尊敬,因为,我深刻感受到他讲的法对自己有多么大的帮助,因此,将他跟世尊放在一样高的位置,是可以接受的。

  什么都没学,就要把上师当佛一样,很难啦!可能人家来一次就吓跑了!这是我们的次第有问题,别人才会吓到。依止善知识,前面要有基础。后面也是一样,暇满难得这些都没学,你的人生是多珍贵?佛法是多珍贵?谁会想得出来有多珍贵啊!都没体会佛法对自己的帮助,就一直说你接触到这个佛法多么难得,会什么难得啊?!如果佛法真的难得稀有,那旁边大家不都有吗?没有体会,只是从少数的角度来讲难得,就会觉得很多人都有嘛,一点都不稀奇。因此,要谈暇满难得,佛法的体会必须要深,从深刻体会的背后来讲暇满难得,就真的会感到暇满难得了。

  以上这些,不是我自己乱讲喔。法王经常会强调我们学习的次第是四圣谛、十二缘起、空性,要这样下手,这是他强调的。有一次,法王在印度开示入行论,一开始,他不从第一品讲起,而是从第九品开始讲,第九品讲什么?讲空性。法王一讲,就讲空性。他用意何在呢?那个时候,他说,佛法是从空性而建立的,大家要有这种认识。我完全认同法王的说法,所以今天如是讲述。

  《取材自雪歌仁波切讲授《道次第的修学方式20080702》》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