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大师: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十七
一行大师: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十七
沙门一行阿阇梨记
秘密八印品第十四
尔时毗卢遮那世尊。观察大众会。告金刚手言。彼秘密主。有秘密八印甚极秘密者。如来前品中。说入住秘密漫荼罗法竟。时诸大会复作此念。如是秘密甚为难解之法。更有何方便具足之相。速令真言行者得成就耶。时彼如来知众所念。此秘密中为更有甚密耶。为剂此耶。以不能测故。无能发问者。故佛不待彼问。但无问而自说也。所谓有神验者。若行者或内或外。敷列彼本尊等漫荼罗座位之时。以此八印及真言本尊之所加持故。彼诸尊等自然降赴道场。满彼正行之愿事也。复于本尊位中。安置有神验同。同谓等同本尊威神也。竟乃去也。此是不思议感应之性。犹如水火镜中日月应之。尚不可思议。而况如来不思议法界之感应也。此是阿阇梨所行之印。不得辄尔而习。假令已入漫荼罗者。亦不得于前辄尔而作。况余人作耶。非直以本真言趣为摽帜。趣谓如六趣等。此是真言趣。兼漫荼罗如本尊相应者。如本尊有如是法。我亦有之故为具也(此如是一事以上同彼尊也谓形色坐立喜亦尔)自身住本尊形当如是知。知见如本尊位而得悉地也。若行者依此八印真言及漫荼罗。相应而配住位。若能知此将近悉地。不久而得。如本尊住者。前虽配秘密漫荼罗。若请本尊。谓须作此法方乃可得也。若不作此则未圆也。此经皆前后相成。共为一事绮互其文。行者甚须相照览乃可知也。若行者持诵之时。亦须作此法。谓请本尊及所欲愿等。则得速自建立也。其第一印者。作三补吒虚心合掌。其二风地指直而开张。余如旧即是也。此是毗卢遮那如来大威德生印。从此中如来大威德生。此是一切智智之明也。其漫荼罗作三角形。于其四边又有四三角围绕之。故曰周也【图】。其中当观毗卢遮那世尊而在其中也。其三角漫荼罗。当观八叶华。华台上作三角漫荼罗也。即是前瑜伽座。作此三角其尖向下。其色赤也。前云三角尖向上。今向下者义用殊也。想佛在此中而作威光印也。其真言曰。
◇(蓝)◇([口*落])
第二如前作印。而双屈二风指。以指二空指头。合皆如◇嚩字之形。此是金刚不坏印。金刚者是如来智。非从缘生不可破坏。故名金刚不坏也。其漫荼罗形圆如◇嚩字(是波字第五声)以金刚围之(当是金刚有炎光也)。问其金刚。亦在漫荼罗四边。如上也。所谓嚩字者此漫荼罗正圆而白耳。亦在花台之上。其中有大日如来。以下皆效此也。然此八印。持诵者随取其一。随事用之也。其真言。
◇(鑁)◇(缚)
第三印如前作。即三补吒合掌。其二水火指开张。其地风指先以开张。作初割花形。此如来藏印。亦名莲花藏印也。漫荼罗如前作圆月轮。但以四莲围之为异耳。中亦观大日如来。其真言。
◇(三)◇(索)
第四印如前第三印。其二地指相并双屈入掌。此是佛音庄严印。亦是万德庄严印也。亦云内外庄严也。如世间人有种种室宅衣服事所等。众宝之具无所不有。以庄严之则名万德皆具。今此若内若外。如来众德庄严皆具也。漫荼罗半月形。而侧以点围之。余如前思之也。真言。
◇(憾)◇(郝)
第五如前三补吒合掌。而稍开曲。其二空指开张(稍向里曲)开掌心如掬水像也。名从佛支分生印。谓从如来一切支分而生也。其漫荼罗如瓶形者意取瓶腹即是形圆也以四金刚围之余如前。其真言。
◇(暗)◇(恶)
第六印如前。二火指稍圆屈。俱屈入掌。钩曲背相合也。柱此中指也。余依旧。谓如第五印即是也。此是法住印也。其漫荼罗如虹形。有诸色间错。犹如虹之晕色也。其形如覆虹。其下平上有金刚之幡也。从上来诸漫荼罗。有莲有金刚有点等。今此漫荼罗。一一皆取以庄严围之相间错也(更问)。其真言曰。此初字为种子。谓嚩字。即无缚也。勃驮陀罗尼。佛总持。萨没哩(三合)底(念也)末啰驮那迦哩。字引声。迦梨。作益也。谓益念力。驮啰驮啰耶。上谓自持持我也。次谓持他持一切也(此一切属上句也)萨畔薄迦嚩低。世尊也。呼本尊也。叹法。阿迦啰嚩低。谓具形相者。三么曳(释如上也)莎诃。此恐未审更勘梵本。第七印如前三补吒。以二手地空。各相捻在掌内而开火指其水风指。头相合也。二地上火也。漫荼罗虚空形(方形作之)杂色间杂。此是虚空色也。如空中含一切色像。如来大空智含一切法也。其两边各一点侠之。真言曰。
◇
此是种子也。此一字行。阿吠驮(一)谓具一切智也。谓己证之智也。费提(二)即以此所具之慧。持惠他人也。莎诃。第八印合掌(掌心相到)已。先左转(转时右手覆而左仰相合如旧也)次右转(转时左覆右仰仍合不散)即是也。此是如来迅疾持印。谓如来秘密神通之力。力持迅疾之义也。漫荼罗同前虚空。但改作青色。以众多白点围绕之。真言曰。此◇字也。加三昧是种子也。瑜伽大瑜伽谓诸佛瑜伽也。摩诃瑜只(上)儞(二)。此真言主住大瑜伽也。未得瑜伽令得之。谓能授与修行者愿。于瑜伽而得自在也。瑜艺诜伐哩(三)欠(平)。空也。阇哩。生也。谓空生也。迦是作也。作此生等于空也。鸡(四)莎诃。
复次第一东方宝幢佛 第二南方开敷花王佛 第三西方阿弥陀佛 第四北方鼓音佛 第五东南普贤菩萨 第六西南文殊师利菩萨 第七西北弥勒菩萨 第八东北观自在菩萨 当知此八印。皆毗卢遮那印也。如东方印则宝幢佛印。亦是大日如来印。他效此也(次依已四印也)经中次诫阿阇梨应授法。若未灌顶。一切不得示也。次若调柔人(谓柔和善顺而不卒暴等)次勤精进能有坚固胜愿者。谓能发勤精进。自能发无量大愿弘誓者。次恭敬师长(谓阿阇梨)谓如法华身为床座等。又念恩德者(念报佛恩)清净者(内外俱净也)自身舍者(若求法不惜身命如雪山大士等)虽是入漫荼罗。要有如是德乃可为说。不得辄尔示人也。所以者何。此是如来秘藏之要。在所游方不得妄宣传也。此亦佛教阿阇梨耳。若弟子之位未得许可等。固不在言限。何可妄说。令他轻谤。自招无间大狱之罪耶。六月者举数也。初六月不成。更六月作。展转乃至得成乃止。如说三月亦例可解也。先持诵经六月。若无相更经六月。若有相已方作成就也。若秘释者。六月谓净六根故也。云三月者为净身口意也。
次持明禁戒品第十五
时金刚手。为彼修真言行诸菩萨等。当有持明禁戒之法。犹未说是因缘。是以次复以偈问佛。故言讽诵也。然戒。西方音有二。一者此是修行戒也。谓净身故须行之。尸罗。二者没栗多。尸罗。戒有二。谓本性戒及制戒也。性戒。谓净诸根今没栗多须成就。故制之也。别后服风等也。如律因事制也。今课中戒是禁戒。或云制戒。皆是没栗多也。是长时所持之戒。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故无大名也。今此问中具问二义也。先问云何明制戒。即上二种。云何发起。次问云何修行。谓知是已。修所随所在方。云何修行得无著也。住处而修行之也。问中意者。诸法寂灭无相无有能修所修之相。若有所持即是有着。今云何于修行之中。而即无著得成大果故也。次问修行有时节不。如世间戒等则有时限。乃至声闻受具则剂一形。今此明有限剂不也。然问意者。此戒既是从缘而得。即有始终。然寂灭法无有始终之别。云何相应。设令有智以何为限量也。复次云何持戒者增长威德。谓今依止何处云何修行。以何法而令此威德增长。同于如来一切威德成就也。又问持此戒时方也。问何时得离此等也。云何时方作业法非法等。当于何时而得离也。然佛戒者。即如来自然之慧。非时非方。离法及诸作业。今问何时。而得离此诸事入于一相也。时谓一月一年一日一时等限。方谓所住之处。何处可修宜在何处也。云何速得成(谓如上事)愿佛说其量。谓速疾事量也。既问终始。次问其量。问此离相之戒其量几何而可得也。金刚手言。我已于过去先佛所。已了知此法。今为修真言行者。令彼未来世中。速得成就如来戒故。而发此问。非为有所他求及名利等。今我诚言此心。为人证知耶。唯以如来为证。而我深心唯佛自了知也。既已两足尊为证。固请人中尊为我说也。此为未来众生故。证者仁中尊。此即指佛也。如法相而证。故云如所证也。已上凡有五颂。是问也。时大日如来闻彼发问诸佛持明戒。故叹言善哉善哉大勇猛。今佛以彼为一切众生故问。是以还为一切众生故而叹之。勇者谓能除自他一切障故。又勤精进自心无有休息。处生死中而无厌倦。能除一切无明之怨。以此众多义故名大勇猛也。犹行大愿求大法。起大行成大事。所谓普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故名大士也。此有情者。梵正音索哆。是着义。犹世间人。深着身心不能暂离也。今菩提索哆亦尔。着此大菩提行。乃至无有一念休息放舍之心。故索哆也。又名萨埵是有情义。以于有情之中能修无上道。能荷负一切诸余众生。即是众生中之无上故。名大有情也。众生随所执着义。今能自出复令他出。故名大有情也。以能持如来秘密故。名金刚手。又名大福德者。是佛叹金刚手之功德其异名也。叹其有福德者。即是积集如来功德也。今从此以下佛亦以偈答耳。所制戒殊胜先佛宣说者。佛又引佛为证。此戒过去佛所说。我今亦如是说也。究竟之法古佛道同。故引此证明无二道也。明制戒发智。制戒正觉住者。由持此戒故。发起真言之行而得悉地也。即以住此持明戒故。即同正觉。正觉是佛之别名。以行如来所行道故。即同于佛也。以此修行故。今世人而得悉地之果。此答云何住戒也。佛意言。如佛所住之戒。行人亦当如是而住。即是三平等故。福智增长故。悉地得成也。自真言等起无疑虑者。当修禁戒若得等引者。自真实谓自持真言手印想于本尊。以专念故能见本尊。本尊者即是真实之理也。非但见本尊而已。又如实观我之身即同本尊。故名真实也。此有三平等之方便。身即印也。语即真言也。心即本尊也。此三事观其真实究竟皆等我。此三平等与一切如来三平等无异。是故真实也。行者修行时。佛海大会决定信得入。若有疑虑。则真言之行终不能成故重加诫劝令不生疑也。以无疑故而得等引。等引者。梵云三摩呬多。即以三平等法。引摄一切功德摄在自身。故言等引也。举此三平等。即是普摄一切功德。照此三事究竟皆等摄入自身。名为等引。又定慧等合为一。名为等引。能住如此真实乃至等引。即是住佛戒也。菩提心法修学业果。若一相和合作业离戒。佛所得智不异。戒一切法得自在者。菩提心即是如来正因(谓心王)法谓心法。即是一切地波罗蜜自在力等。以要言之。一切功德之法皆是也。此法皆是佛之眷属。亦是菩提心之眷。属。如花台之有叶蕊也。此之妙果即同于佛。所谓业者。一向是善业。私谓即如来妙业也。以此修行等同于佛。从初发心乃至戒及业等。皆等同于佛。佛离一切相而住净戒。所谓离诸相一切一味。若能如是离一切相而住于戒。此戒即是佛戒也。其所作业即佛业也。其所得之果即佛果也。以其一相无相离作业故。若行者分别此是戒此是持者此是所持法。以此不真实故。有所得故。即非持佛戒也。又此戒者。即是如来无师之慧也。由住如来智故。即于一切诸法而得自在。以于法自在故。照了一切众生真实之性。亦能如实而利益之。令一切皆等于我也。由住此戒。摄一切法名自在。自在者即是摄取之义。谓自得法又能利他也。故次经云。有性义中通达是也。义者谓善利也。即所谓义利也。常无所著修行。则等瓦砾诸宝者。谓自得一切法自在亦利众生。离于是法非法等种种差别之见。心无所住也。由无住故。等于粗恶及珍妙之宝。心无增减也。尔时行者观五逆阐提。与如来功德等无有异。不生增减。何况余耶。若至观于一切烦恼恶业与如来功德。不生取舍。况瓦砾之与金宝耶。次答持戒量。既有始者可时当终。故佛答言。乃至落叉见诵真言数。常应时月禁而竟者。如浅略有持真言戒。剂尔所持戒剂尔所持数。谓一遍十遍乃至落叉等。或一夜一月乃至年岁。故今此中佛。言当至落叉乃终竟也。落叉者。若浅略说是十万遍。今此不尔。落叉是见也。若见实之时。此真言行即得终竟。不然无有中息之义。非如世持诵者剂尔所。尔所即求其浅末之效也。然此中持诵。应如上先作三等之方便。谓真言身印及观本尊。见本尊时。其心相应而住。无有能动乱之者。又观所持真言。从本尊心中流注而入其口。犹如花鬘无有间绝。即以如是佛之功德自满其身。亦不从身更流出也。然将成满时渐有相现。或如本部中说成就之相。或自身有种种疾苦而得瘳愈。或有诸小虫之类不止其身。悦白清净无诸垢秽。或先钝根劣慧。而今逮得不忘总持。随于一字能演多义。乃至合偈讽诵心无所碍。此是前相也。故佛言若见时乃竟。落叉是见义。亦是成就义也。行者心住三昧得见本尊。寂止正定。假使妙高山王崩坏震动。尚不能间动其心。或种种异相。如菩提场中可畏魔事。亦能安心不怖。乃至魔宫美妙婇女。亦不能倾动于其志令生杂念。何以故。以住真实戒之所持故。当知尔时去见道不远也。或时一切所食之味乃至苦涩皆如甘露。以此缘故其身适悦。粗弊五欲之味不能移之。是贪息相也。其嗔息相者。行人六根渐净故。犹如行大旷野盛热之时。日光沙砾郁蒸之中。忽遇清泉而自灌洗。尔时诸忿害等所不能娆也。复次等金石者。即是三平等也。月时数者。皆是持诵之限也。又落叉是垛义。如射中齐也。如首楞严文殊经习射义。若住谛理任运相应。是落叉义也。复次如上所云。一味一味真实之见难信难解。如来复以异方便世间持诵之法。而助真实见。故次说六月持诵法。然皆是秘密究竟。与前不异也。其第一月当观金刚。是方漫荼罗黄色也。观其自身而坐此中。即以自身而作阿字。其◇字正方黄色。当令内身充满无缺。举体皆是此字也。当结五股金刚印。不须持数珠。其印作虚心合掌。双屈二水。以右加左相句掌中。二空双并出。二风句屈向中指背。即是金刚手印也。当于一月中。但服乳不食余物。但观所持真言从脐而出从鼻而入。如调喘息无异。尔时但观以此真言而为喘息也。其色亦黄。若观真言。即以一一句为一息。若观种子字。但无间作息也。虽云一月。然一十一百乃至一落叉月等要以见为限。复次一者即是一相一味之义也。见此名满一月。次第二月住于水轮。其轮圆而白色。自想身在中。如上方便手作莲华印。二地二空聚为台。余三指开敷。令火风稍合相并。即前观音印也。观其身作◇嚩字。色白。亦以白真言为出入息。问为观尊◇字耶。为本所持种子作白色耶。是月结莲花印。于二月中但服水而已。余皆不食。所谓服水者但以此真言水入息白乳之字为食也。行者若相应时自得法味。持不复有他食想。但法喜味而充满身耳。严备谓于中坐也。尔时但观此字。不观本尊像也。第三月在火轮中。谓三角赤漫荼罗。住胜上火轮也。观在其中以其啰字为身也。作慧刀印。谓三补吒合掌。屈二风捻二空也。其出入息赤色。三月义如前。谓三月三十日三千日等。以见为限也。此三月中不求一切食。谓不得乞食等。若有施来者。得随意食之。无人施与则不食。但以啰字为食耳。以此方便烧一切罪障。令无有余也。以此义故一切暗尽明成。谓佛慧明也。备谓备具用此印也。第四月在风轮中。是侧月也(与上同)其中色黑。用◇诃字为身。出入息等如上说。此一月中。但饮风而住不食一切食也。此饮风。亦是以诃字出入息为食。非如外道饮气而生也。当作转法轮印。此即是反手相叉。前所作者也。此难作者。第五月从金轮至水同等诸佛。处金刚水轮中。谓作方黄漫荼罗。内有圆白漫荼罗。身坐其中。脐以下黄。中以上白中也。不作印。用阿嚩二字。余如上。此五月中不得食。尽不食。谓断一切食。但以二真言作出入息为食也。自五月以来。修无著离我之行。同于一相寂灭。即同佛也。次第六月处风火轮除一切障。亦是风轮中有火轮。准上事知。下是风脐以上是火。用诃罗为食。得与不得亦一切不食也。迄舍利养。次佛说其功德。行者以此方便行故。一切梵释龙鬼八部。远而敬礼共所守护。来至其前作奉教命。乃至药神等亦来。问其所欲而奉给之。诸持明仙住其左右。一切恶鬼罗刹七母等为人害者。亦远而敬礼。见其身如大劫之火威光猛盛。随一切善愿自在成就。诸为障者皆不得便。犹如大吉祥金刚观音文殊等。无有异也。
次阿阇梨真实智品第十六
上虽广说阿阇梨弟子之相。及方便作漫荼罗度弟子等。尔时执金刚。次复请问大日世尊。诸漫荼罗真言之心。然是中阿阇梨真实之相。犹未广说。今者金刚手。为满足其义味故。更次复问。云何是一切真言之心。为持何法以何方便而得阿阇梨名。又诵持何等心真言。而得阿阇梨名也。次佛以金刚手。能建立一切众生善根满彼真言行故。而观此发问悦可其心。故叹也。知彼众心所欲闻法。而问之。故令欢喜也。尾扶是佛之别名。亦是法王义。谓声便故用此音说也。又复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票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从前以来皆是偈问答。今亦偈也。次答言秘密中最者。真言智者。谓智中智之无上无过也。今我将说此法。汝宜一心谛听也。次云佛子善哉善哉大有情者。佛叹金刚手。欲令彼大众生欢喜故。如是说言。谓随问答。秘有之相最秘相也。从心真言所生智。此最为大。所谓一切心者即阿字也。以一切言音皆从此字为首。若无此阿声。即离一切之语无有可说。当知但开口声。即是◇阿字之声也。上文俄若拏那么(并上声)虽云离阿声。然阿有内外。若外声虽无。然不得离阿字内声。内声者即谓喉中阿声也。当知此阿。即是一切法本不生义。若能如是照了本体不生离因果者。即得常住不生也。此心真言即是无量义处。遍生一切世出世间之法。离一切戏。于诸戏论永息而巧妙智生。此智即是奢摩他毗钵舍那之智。从此智有无量慧方便生。以离分别戏论故。遍一切处也。巧妙智者。即是一切智智之别名也。何等秘密主。云何阿字。是一切真言心也。一切真言心者。佛又自征问而答也。然此阿字即同种子。如世间。佛两足尊说阿字名种子。种子能生多果。一一复生百千万数。乃至展转无量不可说也。然见子识果。因既如此。当知果必如之。今此阿字亦如是。从此根本无师自然之智。一切智业从之而生也。布诸支分者。支分即是自心也。由此心即摄一切身分。离心无身离身无心。亦同于阿字。故互文也。若布此者即同诸佛。谓从字有果果即是佛。能正遍知故名为正觉。由识此字之理性故。得如来名。此字之理性者。即是此心本不生之义。是故一切如是。谓皆同阿字。皆是诸真言也。及安住支分。谓虽加诸字。亦有阿字在中也。又遍住于支分阿字为心。如人有心能遍支分。此心皆受苦乐。阿字亦遍一切支分也。然即是此心本不生之义。佛两足尊说。是故一切支分安住。支分布。如相应依法一切遍授者。次劝行者当布支分中。谓布在心上也。梵云阿伽罗。阿字遍一切字。若无阿字则字不成。要有阿字。若字无头即不成字。阿为头也。遍谓遍一切。一切有事理。谓言说理证。真言理皆遍。故重云一切也。此阿者。如人身支分及内心。此阿一切遍也。若布一切字。无身心即支分不具也。是身支分也。依法如理是布一切处。遍谓遍布也。虽未能遍布一切字。以此阿字为初首。即是遍布一切诸字也。然此阿字。能说一切世间语言。复因此语言。得解一切出世之理也。所以者何。要因此阿字。生一切世间之语言。然此语言不离阿字。以不离阿字故。即知是不离于法体不生。是故因阿字门。是有世间一切法。因世间一切法。得悟阿字门也。又以此心即是遍于一切身分。是故随布在于身之支分。即是依法如理过布诸支分也。是故遍一切字。亦遍一切身之内外也。故今遍应理。是相和合义。犹阿字遍一切字故。即是和合也。即哩比字加于阿字也。然迦字等。若口无阿字之声。则不成字。当知此字本无言德名字。因阿字而得有也。如人无头即一切支分皆死。此迦字等亦如是。若不以阿字为头。即不成亦不名字也。故阿字为命也。哩比得伊伊等三昧声。亦因定发起也。假令迦字若无阿。但于喉中作短裓声。道迦字不成也。以加阿字即成迦故。当知阿字不生。迦是无作。其义即是相应和合成。他效此。经文是故此能遍诸身。能生种种。此种种是毗湿缚。谓巧也。能生种种不思议法也。能遍一切身分也。然字者梵有二音。一名阿刹罗也是根本字也。二者哩比鞞。是增加字也。根本者即是本字。如阿字最初二音。即是根本也。次从伊(上)伊乃至乌奥凡十二字。是从生增加之字。悉皆是女声。其根本字是男声也。男声是慧义女声是定义也。其根本字遍一切处。次诸增加字亦有遍一切处。根本增加不相异也。皆以根本字体有本而加点画。是故根本增加不一不异。犹如器中盛水。因器持水水不离器。此亦如是。更相依持能遍内外也。相应者梵音瑜只。即阿字义。相应即是瑜只之义也。非但阿字遍一切处。从迦佉等乃至娑诃。亦遍一切处。何以故。此等皆是根本音。其根本音即同于阿字。如迦字等。各各有从生增加之字。如迦字中即有计鸡矩俱鸡盖。俱皆是女声也。然迦字体上加于画。则成增加之字。体是慧。而加是定。定慧相依持。合而为一其体不失。止观双行亦遍一切地也。增加遍于根本。根本遍于增加。滋生遍于种子。种子亦遍于滋生也。又此阿等之字。从字有声。如从一阿字。凡一切语声中有阿声者。不得离此字也。从字表而得有声生。以有声故生于支分。能表一切出世间之法。若但有其字。不能诠表于理。要因声音语言得有所表。谓赤青黄白等。东西南北大小方圆上下尊卑等一切事类。方可领解也。然从阿生一切语言之声。当知此声表种种差别。既从本不生义而生。见彼生表之时。即解本不生也。是故声出之时理性即显。本不生与一切从缘生法。互相能生互相表解也。然此阿字。非直遍于身分。然一切非身亦皆遍满。是故从此阿字之心。生种种功德也。今欲说此布字法门。为令行者即于自身。而具生一切如来种种功德。犹如下种子已。无量果实展转相生。故复劝行人明听谛受也。
经云。佛子谛听者。此佛子即当应谛听。我今说此布字心经文也。布谓字也。心谓内心也。梵音名苏罗多。是着义也。着微妙之法故名苏罗多也。复次苏罗多者。是共住安乐义。谓共妙理而住。受于现法之乐也。复次乐着妙事业。故名苏啰多也。又以弃邪趣正义故。名苏啰哆也。又是遍欲求义故。多苏啰哆也。次佛答中。心心作余支分布。如是一切皆作。我佛自住瑜伽座者。以心布于心。余者布支分。如是一切作。即同我自身。作谓置也。谓如是作之也。布于心故名心心也。如常说心心者。谓意及末那。今此中义有异。谓以阿字而布于行者之心。阿是一切法心。而布于心。故名心心也。犹此是最初故先布于心。心是一切支分之主。阿字亦尔。是一切真言之主。既布此竟。其余诸字则布于一切支分。如下品说也。然此布阿字法。即是前文所说。先观其心八叶开敷置阿字其上。此阿字即有圆明之照也。将行者染欲之心与真实慧心而相和合。即同于真而共一味也。如是观者即是如来。故云彼若如是作者即是我也。我者佛自指也。又复大我者即是如来。故云即是我也。即是我者即是阿阇梨。非但以此瑜伽故得是阿阇梨。亦以此故得成弟子也。住瑜伽座者。谓四方。谓大因陀罗坐也。金刚轮坐也。住于阿字之上。以此为座。与此真理相应座名瑜伽座。坐此瑜伽金刚座者。即是如来也。寻念如来者。谓观于诸佛。有称此广大智。称即知也。若能依教而知者。正觉大德尊。说彼为阿阇梨也。称此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彼。谓如是名号也。即是其身也。若具斯法。则得广大智成就心。能成就广大智故。得阿阇梨名也。若是阿阇梨者。当知即是佛。即是地。谓能持世间所有一切及报受等种种苗稼。我亦能持一切众生报等。而无分别也。妙音是天名也。金光明云大辩天女。大辩谓舌也。我出音胜百千梵声。故得名也。梵谓涅槃。先大梵是解脱。此中梵是梵志者。谓未证也。梵行谓修梵行者名。当知即是菩萨。当知即是梵天。当知即是韦纽天。自在天别名。正云毗瑟纽。当知即是日天。当知即是风天。月天。梵是帝释。大梵。当知即是黑夜天。即是阎罗。具大涅槃名为梵。尾是空瑟纽是定。是定是佛四神足也。自在谓于法得自在。如薄伽六义也。能除一切众幽暗。谓大悲日也。又嚩噜拏是水龙。由主水故。即是具大悲水能遍洒一切也。如月长养世间一切物。佛亦能长一切众生菩提心也。帝释因百施得成也。百度开四城门广施也。释是百。迦落是勇施也。佛具无量百施。故名帝释也。造立世界主。谓五大天。世外道谓造立世界主。亦是毗首羯磨。我亦生一切心心主。故得名也。迦罗时。三时即是我也。谓阎摩者也。谓将有所去。谓善到恶到也。将至杀害处名阎摩罗。然我将至善处。而杀害彼烦恼也。也谓三乘车。么即我也。是我所立时过三时。皆是我。悉是心也。对彼时外道也。浴言天名。谓净身口意最是第一浴也。说谓外道其名。谓我即是也。即是比丘。即是尽者。即是。吉祥者谓功德天。我亦具一切法也。谓持秘密为三密也。一切智亦外道有此名。我即如实是也。由自证故。非但有空名也。一切见亦是天名也。一切法自在。亦是世传有此天也。我即如实是也。财富者亦天名。谓自在须与即与。佛即是也。若住菩提心及以声智性。不着一切法说名遍一切处。谓一切种智之别名。是具一切智也。云菩提心即是定。从字有声出。以智分之即智也。即是持诵者。真言从我生故。我即是持诵者。亦是持真言者。由从我生故。我持之也。由真言字从我生。我即持故。具大吉祥者亦即真言王。谓我也。即是执金刚。谓持此密慧也。次所有字轮若在于支分。心位心住随便安置也。住于位位即所住也。即是地天。即是妙音天。即是常浴及常梵行者。亦即是常澡浴外道之本尊等。钵罗是解脱义。即梵天也。亦即是比丘。即是漏尽者。即是妙吉祥。即是持秘密者。即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即是。一切法自在王。即是住菩提心者。即是智性。即是一切法中不着。即是一切遍皆说。即是持吉祥。即是真言王。即是持金刚。以要言之。一切大漫荼罗之所布列者。及如来一百八号等。无不即是也。何以故。以此阿字法体常遍一切处故。若能如是相应。即同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也。故佛于经中作如此说也。上来说心竟。次布身分。谓于眉间当置◇字。此是一切执金刚所持处也。次于心上四寸许观置◇字。即是一切莲华手部所住处也。我心住一切遍自在。我皆遍种种有情非有情阿字第一命者。谓即以阿字为心。故遍于一切自在而成。言此阿字不异我。我不异阿字也。乃悉遍于一切情非情法。此诸法即以阿字而为第一命也。犹如人有出入息以此为命。息绝即命不续。此阿字亦尔。一切法有情以此为命也。
次◇字水说名(谓想嚩即同水也)次想◇即同火也。次想◇吽即一切忿怒持明也。又想◇佉字即同空也(当有诃字即是风。今欠之更问。即是也)所以作此观者。欲布一切字。于是身分。即是一切如来法界之法。万德皆备。犹如坐道场时。非金刚坐则不能胜。今亦如是。欲备一切如来功德。先须用此地水火风。四轮及空。然后作具法也。以能如是第一真实若解者得阿阇梨名。坛中名字虽殊。皆是诸佛功德。为度彼故说也。是故诸佛说一切应知常作勤修者能得不死句。犹阿阇梨以阿字加其身。故即是漫荼罗一切大会天等也。了达其义。即是真实阿阇梨也。次劝常当如是修行即得不死句。是常住义常住即佛也。
布字品第十七
即义与上相连也。亦明古佛道同。引一切佛同说也◇迦字(咽下)◇佉(上齶)◇哦(颈)◇重伽(颊也谓从顶十字直下至喉此中间也)◇遮(舌根)◇车(舌中)◇阇(舌头)◇重社(是舌生处)◇吒(胫是两胫也)◇吒(腿髀)◇拏(腰谓绕腰带周匝处)◇重荼(二臀坐处)◇哆(大便处)◇他(腹)◇陀(两手)◇重陀(二胁)◇波(背也遍之)◇颇(胸也)◇么(二肘已上膊下)◇重婆(臂下)◇莽(心也)◇也(阴藏)◇罗(两眼)◇攞(遍额)◇伊(上)◇伊(目精或目角也此二字先配右后配左目凡一切配有左右者皆先右后左也)◇邬◇乌(两唇也先上次下也)◇翳◇爱(二耳也先右次左)◇汗◇奥(右颊也先二次左)◇暗(成佛句也在顶十字)◇恶(是涅槃义无处所不遍配支分)。若能如是作。即是佛即是一切智。即是资财(具一切法财者也)即是佛子也告之也。
次菩萨戒品受方便学处品第十八
金刚手于经首。已问佛菩萨戒义。佛前说入漫荼罗时为弟子授戒时。即合说此戒法要。先受此戒已。住斯学处。然后合闻如来秘密之行。此戒未造漫荼罗前。即合为说也。佛前说入漫荼罗时。为正说入漫荼罗方便故。未及说之。故金刚手腾前事复问。故经云。尔时金刚手秘密主。白佛言。愿世尊说诸菩萨大有情等句。是具迹义住处义即学处也。修学句具方便智慧。谓众德归趣此人备具此戒也。谓诸方便等得在于身也。普来义也。慧方便等普趣其身。此正译也。离疑惑谓二意也。如在岐路不能进也。恶意无疑虑令生死流转不坏。此以上皆经文也。谓菩萨住此学处故。能令不舍于大悲离于恶意恶意即是疑惑也。即以此戒故。于生死流转中而不可坏。不坏即是常住无能害也。问意言。云故何于生死流转中而得此戒。常不毁坏不可破坏也。时毗卢遮那世尊。处一切以佛眼观一切法界。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谛听金刚手也。法界佛眼观金刚秘密主告言谛听者。佛以大士请说一切菩萨根本之行。将欲答。故先以如来眼遍观大会者。即是遍观法界也。此中云诸法界者。谓观佛界法界众生界。观此三法界故名诸法界也。观法界。即是一切如来境界众生界者即是一切众生应度因缘。皆是法界也。既遍观已。知有堪任闻此深行之戒者。故答金刚手也。次告言谛听金刚手。今说善巧修行道。若菩萨摩诃萨住于此者。即于大乘而得通达修行道善巧说。若于此住菩萨大有情。而得通达大乘者。此修行道即是菩萨戒也。三世诸佛皆由此道至菩提。故名修行道也。住此诸佛修行道故。诸菩萨即能通达大乘也。何以故。今此戒即是一切众生自性本源之戒。若住此性净金刚戒。自然于一切法而得通达也。持不杀生戒所不应为。谓应持不杀生命戒也。谓加诸生命字。不得断命也。次佛告其戒相。谓不杀生命。不得不与而取。欲邪行。诳语恶口两舌语绮语。及贪嗔邪见等。即是菩萨戒也。此中不杀者。谓于一切有命之类。乃至不生一念杀心。以无杀心故名不杀戒。余效此而说也。初授此戒时。阿阇梨先当授与三归。此中三归者。即是常住秘密之三宝。非是法僧别住。同于有余不了义经。如涅槃鸯掘等中。应引之广说也。又如上文中师为授三归法也。既授三归了。阿阇梨次当劝发其心令生决定大誓。受此十无尽藏。还三遍授之。受已令彼自表白。我某甲。今依十方诸佛及阿阇梨边。受得所戒竟。今日今时我某甲得名为菩萨也。此戒无有时节。乃至尽形受之。尽未来际无有舍义也。若如上所说戒。于一月一年等入道场时。谓行此方便。事了即休等则有时限。然深义说之。亦至见真方息也。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二出家。此二众中复有二种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今此十戒。是菩萨修行戒也。以是善性故。一切菩萨应行之。即涅槃所谓性自能持戒。或云自性戒也。所以谓持者。以生谤故。须将护彼意。又随顺彼意故又须持也。所以然者一切世间诸天轮王。亦有十善法。一切外道亦有十善戒。一切二乘亦有十善戒。若菩萨不如是持者。彼等即生轻慢非毁之心。我等皆有如是善法。今此人自云大士行尊妙行。而无净戒。当知所学非真也。以生彼等疑惑不善心故。即为前人作无义利非善知识。以是故须持此戒也。二佛所制戒者。即是自具方便也。如声闻法中。为欲修梵行尽苦原故。佛为设此方便以防护之。以是故速得成果。今大乘中亦有制戒。所谓具方便智善巧也。以有善巧方便故。今此十善成不共戒。不与声闻外道等共。故经云。善巧修行也。此经十万偈大本。具有授此戒等方便。今未到此土。然金刚顶中自有授法。与彼不殊。当出之耳。如声闻有四重禁。于此中乃是偷兰遮。非重禁也。所以者何。此十善戒。为随顺将护二乘外道故。以善巧方便而具持之。然菩萨自有根本重禁。此中所谓杀盗淫妄。但是偷兰。非彼菩萨极重也。如前三世无障碍戒中。先令不舍三宝。又令不舍菩提之心。此即菩萨真四重禁也。若菩萨生如是心舍离于佛。即名破于重禁。所以然者。如来即是一切善法所从生处。菩萨以自归依佛故。方有一切地波罗蜜等万行成就。犹因种子方得生果。若舍阿字本自然之智。则一切善不得生。故舍佛。即是断一切菩萨之命。而绝其成佛之根。若行淫盗杀妄。但于道有碍。非是绝成佛之根本。故但成偷兰也。以佛不可舍故。法僧亦尔。如声闻经。尚云舍一卷经戒舍七众生一人。即和合义断不成具戒。况一切菩萨。同乘一道而至道场。佛佛无异无别。故当知随有所舍。即断一切法命也。菩提心亦尔。是一切诸行之本。若离菩提心。则无一切菩萨法。故舍之亦犯重也。如声闻经犯重已。即非沙门非释子不入众数。今此中。若舍佛法僧菩提心。即不入众数。如彼二乘毁四重也。然行者自知犯戒。更自洗浣其心而重受之。即还得戒。不同二乘戒。折石断头无再得义也。复次菩萨自有十重戒。如前不杀等不在其数。乃是偷兰也。云何十耶。其四如前所说。更有六重并为十也。第五重禁者。谓不谤一切三乘经法。若谤者即是谤佛法僧谤大菩提心。故犯重也。以秘密藏中一切方便皆是佛之方便。是故毁一一法。即是谤一切法也。乃至世间治生产业艺术等事。随有正理相顺是佛所说者。亦不得谤。何况三乘法耶。第六不应于一切法生于悭吝。若犯毁重禁也。以菩萨集一切法。本为一切众生。若有所秘惜。即是舍菩提。故犯重也。第七不得邪见。谓谤无因果。无佛无见道人等诸邪见。皆是也。若生邪见。自然舍佛法僧及菩提。故犯重戒。而声闻但得偷兰。是故当知方便不具足。但是随一途说也。第八于发大心人。从前劝发其心。不令退息也。若见其懈退而不劝发。或阻止其心。若令离无上菩提之道。即是违逆一切如来所应作事。故犯重也。第九于小乘人前。不观彼根而为说大法。或于大根人前。不观彼根而说小法行。犯重禁。此即是方便不具。以违逆如来方便故。差机说法为人天怨。故犯重也。第十菩萨常当行施。然不得施与他人害物之具。谓施酒施毒药刀杖之类。一切不饶益他之具。即犯重也。以菩萨常行利他行。今则相背。故犯重也。当知前不杀等。是将顺他人意。又初入法者所持之戒。今次说十事。乃是一切菩萨正行之戒也。若菩萨以正顺后十戒故。假使行前十事中。而不为犯。次佛言。秘密主。如是修学句。若菩萨随所有修学。即与诸佛菩萨同行。当如是学。声闻以近彼佛戒等名近同。今与佛同等也。修学句。菩萨随所修学。诸佛世尊及菩萨同事。应当学者。此身三口四意地之三。即是一切菩萨修学句。是一切菩萨学处也。此即是一切菩萨随顺众生戒。随顺即是同事也。又一切佛菩萨皆如是行。以一切菩萨法尔当行故。今我亦如是行。即是与一切佛菩萨同事业也(更问)此本性戒自然合行故涅槃云性自能持戒也。次金刚手问意云。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世尊于声闻乘。亦说此十善业道。世尊于世间人民及诸外道。亦于此十善业道。常愿修学。常愿谓要心常持。即受戒之别号也。转具者。具谓具此戒。转谓皆也。皆具行也。世尊彼有何差别。云何种种殊异也。声闻缘觉亦有十善戒。亦谓息世讥嫌。及性善故持之。一切外道世天亦有十善戒。今佛复说菩萨戒者。但十善即是。然则有何差别耶。故佛次为分别之。叹言善哉善哉秘密主。又复善哉。汝能问如来如是义。应当谛听。今当为分别者。分别有无量。今合为一。今说此法门也。能问如来如是之义事次答也。谛听当分别道一道说法门者。谓一切法不出阿字门。即是一道也。道者谓乘此法。而有所至到之义也。一道者即是一切无碍人。共出生死直至道场之道也。而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独一法界故言一也。于此一道中。而分别种种差别。犹如无量岐路皆至宝所。殊街同归也。又如以一阿字门分别一切字。当知虽有差别。不异阿字门。今此十善亦尔。随上中下智所观自成种种。非一切众生本原戒而有差别也。然佛为破大众所疑。答金刚手所问故。亦于一道中而分别。答其差别相耳。此分别意云何。佛言。同一如我所说。声闻学处离慧方便。教令成就开发边智。非等行十善业道不无其异也。故次言若声闻乘学处。我说彼方便教令。成就边智开发。非十善业道等行者。此答其与大乘别也。彼声闻十善。但是教令成就。犹如国王有所约敕。自今若行如是事者。当与如是等罪。彼人以畏罪故。顺而不逆不敢违越。声闻亦尔。以佛所制威德波罗提木叉教命。尊重法王所制故。不敢毁犯。非是具足方便自性能持。又但为自持。非为普顺一切众生。是以但是一边之智。非中道实相之戒。是其差别也。诸外道我复不着他因。复次世间离执着我故所转者。次明与外道异也。彼宗所计。我神等而生一切。今我此身乃自非我。是大我所生耳。若是我所生者。善恶因果皆因彼出。今此身心即自无我。持戒之果为谁而转修。谁受其报耶。当知因果义不成。故犹如无种子之花果及石女儿。能以空花为鬘无有是处也。此石女儿喻。捡佛性论意具说。复有着于断常而行十善法。若常则无果报。今持十善依何而住。若断者亦无果报。亦何依耶。故十善名同。如虫食木偶得成字。不可比也。次明大乘十善差别之相。若菩萨戒者。以方便智摄一切法。平等入当勤修习。言此戒入一切平等法。离于自他而普净自他。自开一切如来知见亦尔。一切等同于我。以入一切平等法界而修此戒故。与一切不共也。佛次更欲广说菩萨十善戒相。令真言行菩萨无有疑惑。故以大慈大悲眼。眼观察众生界。告金刚手言。此梵音眼。而有二名。今具存之。以慈眼悲眼故重说二名也。先说不杀相。谓尽形寿乃至舍一切刀杖等。杀法杀缘杀因杀业等。凡与害命相应者。皆远离之。观一切众生内怨之心。悉同于己。乃至有形之类永无害意。然不但以不杀成持戒也。当谓其方便慧。谓观此人必造五无间谤法等缘。当增重障无由出离。以大悲心筹量。若害之能利多人。或令彼有出离因缘。宁自入恶道。谓将护彼。以大悲心而加害之。此即方便。非彼二乘共也。次盗亦尔。虽一切乃至草叶不取。亦为破彼匮乏因缘。观彼聚积无厌。由此自损成大障业。乃至方便取之。为修种种功德。然后告之令彼随喜等。如是种种方便。但随顺深行十戒之行。以大菩提心而为导首。一切无犯。此是持犯之相也。前已略说杀戒。次牒更具说。秘密主菩萨尽形持不杀戒。当舍刀杖离杀害意。护他之命如护己命。余谓有异方便也。谓余方便也。随诸众生类中。随其事业为免彼。故云随彼业而作之。殷勤修之。令彼免报应离怨害意也。形类是众义。如彼类造极恶事极重业。欲免彼故。假令行刀杖等无过也。声闻戒亦有对小罪除大罪以轻易重。故今亦尔。如救水中女人等可知也。菩萨戒准亦可知。尽形持不杀命戒。当舍刀杖杀害。如己同他我生命护之。余类众生如类物。脱自形类。作而受报。应离怨恶意者。此第一戒相也。尽形者非但一期而已。若菩萨从初发心及成菩提。一切有命之类。尚不生一念害心。况起身口耶。其所有随缘杀具。如杀戒中种种广说之相。亦乃至一念不畜。况施行方便杀耶。恼害心略有九种。谓憎我身。及恶我善友。好我之怨。过去未来现在为九也。又有一类。于非情生嗔。如迦叶佛时一比丘。经行为株机所倒。大怒引鑺掘之。为刃所伤自致殒弊。即于须臾受毒蟒身。时彼弟子同学等。方焚其身时。后身毒蛇在彼焚处遇佛。以因生恶心欲害之。时佛教诫彼。尔前身以忿非情故。自致此报。今又甚彼。将更受恶身也。其后不久有童子等。以彼害人。即共杀之而焚其身。彼又以见害忿怒及欲害因缘。入大地狱。即于焚故身未了时。后报二身同时被见烧。当知此是于非情处生嗔。所获报也。又如律中。比丘经行。伊叶刺额血流。怒言。佛何故乃制此戒。有何义利耶。因掣异方。谓是缘生受大苦。蟒身五百商人。为护他故。以大慈悲害蛇。令蛇免罪生天。商客悉患勉也。断之如有部大律说也。非情处尚尔。况有情处耶。菩萨观此事故。自不生心亦劝他离也。余如前说。金枪缘广说。又师子救贾客害蛇因缘。在宝藏经大方便经等。复次菩萨持不与取戒。他所摄受用物取不起心。况复余物不与取。诸余有情见悭悭不施与。无福作随类形。众生悭害已彼离施。为彼与时如是持不取戒(对不杀广说今此戒亦然)若他所摄受用物。不起触取之心。况复余物不与而取。有余方便(虽不言方便义亦有之)见诸有情而极悭吝积聚而不施与。不造作福随众生像类。害彼悭故离于自他。为彼行施得妙色等(谓劝发他施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