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79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79
地三、于缘无倒安住其心(分三科) 玄一、徵
颉隶伐多!云何苾刍勤修观行,是瑜伽师于缘无倒安住其心?
引经证成这一段,在「正广开示」这一段裡面分四大科,第一科「于相称缘安住其心」,「于相似缘安住其心」这二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于缘无倒安住其心」,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徵」。
佛招呼「颉隶伐多」,「云何苾刍勤修观行」的时候,「是瑜伽师于缘无倒安住其心」?就是对这个所缘的一切法没有颠倒。譬如说:诸行是无常的,你就观察它是无常的,那麽就没有颠倒了。但是你执着是常,你刚才看见这个人,你一会儿又再看见这个人,你认为还是那个人,那就是颠倒了。于苦为乐,也是颠倒;于无我而谓有我那,也是颠倒;于不清淨而认为是清淨的,那也是颠倒。现在佛自己先提出来这个问题;这「瑜伽师」修禅定的人、修止观的人,对于所缘的一切法没有颠倒,这样地把心安住在那裡,那才是叫做「瑜伽师」。怎麽样「于缘无倒安住其心」呢?这是问。
下边第二科解释。
玄二、释
谓若苾刍勤修观行,是瑜伽师于所缘境安住其心,随应解了所知境界、如实无倒能遍了知。
「谓苾刍勤修观行,是瑜伽师于所缘境安住其心」的时候,不管你以什麽做所缘境「安住其心」的时候。「随应解了所知境界」,随其所应,你能通达那个所知境的真实相。「如实无倒能遍了知」,就是如那一件事的真实相去通达而没有搞错,能这样地真实地了知。
玄三、结
是名苾刍勤修观行,是瑜伽师于缘无倒安住其心。
就是这样意思。这个是说得很含蓄,下文才详细解释的,这一科解释完了。
地四、能于其中不捨静虑(分三科) 玄一、徵
颉隶伐多!云何苾刍勤修观行,是瑜伽师能于其中不捨静虑?
这是第四科,前面是第三科。这第四科是什麽呢?「能于其中不捨静虑」,这就是不管你是于相称缘安住其心,于相似缘安住其心,于缘无倒安住其心,你都需要「不捨静虑」,这样意思。为什麽要有这麽一段道理呢?因为你没有定,你不能够有决定性的作用。你心裡面没有定的话;心裡面散乱,小小的有点智慧可以,而不能够断惑证真,不能转凡成圣的,所以要有这一段的意思。
这第一段是问。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明修的相貌。
玄二、释(分二科) 黄一、明修相
谓若苾刍勤修观行,是瑜伽师如是于缘正修行时,无间加行殷重加行,于时时间,修习止相举相捨相。
「谓若苾刍勤修观行」的时候,「是瑜伽师、如是于缘正修行时」,「如是」就指前面这几段文,前面这一共三段文;于相称缘、于相似缘、于缘无倒,这三段文。「如是」就是前面说这三段,这样子「于缘正修行」的时候,就是于所缘境;前面这三种,修行的时候。「无间加行、殷重加行」,这个「无间」就是不间断,就是不懈怠,你能按照你的功课表一直地这样做。当然初开始用功不要太紧,稍微地宽鬆一点;等到你一下子可以坐八个钟头,你一支香可以坐八个钟头,一支香可以坐二十四个钟头,这是不同了,这情形不同,当然也还是要精进继续努力,这就叫做「无间加行」,不间断的用功。不能说我今天静坐、我明天不静坐了,不可以这样。你今天坐五个钟头,你明天也坐五个钟头;今天坐八个钟头、今天十个钟头;你明天也是坐八个钟头、十个钟头,就是继续不断地这样用功,这叫「无间加行」。「殷重加行」;「殷」是殷勤,这个「重」是有尊重的意思,你要拿这件事当一件事,当它一个重要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是不重要,这件事是重要的。就是不慢缓,你不能够马马虎虎地,不要这样子用功。你很认真地、很深刻地、很周备地,这样子用功这叫做「殷重加行」。
「于时时间修习止相举相捨相」,这个「于时时间」,就是那个时候、那个时候;那个时候是什麽时候呢?就是你心裡面浮动的时候,心裡面浮动你这个时候就要修习「止相」,把这个浮动的境界停下来安住在所缘境上不要动;就是流动散乱的时候,那个时候是「修习止相」,就是修习这个奢摩他,安住在所缘境明静不动,这样子。
这个「举相」呢;安住在所缘境应该是所缘境在你的心裡面很分明地显现出来,这就是正好这样子;但是你功夫没有成就,就是那个所缘境隐没了、不明显了,你所缘境不明显了就是心的明了性不够力了。不是说你睡着觉,那就是严重了;现在这是轻微的不明了,这个所缘境在心裡面不明了,这个时候你就赶快警觉自己要「修举」,把这个心的力量发动起来、要明了,明了这个所缘境。那个时候就是你心裡沉没的时候,所缘境不明了的时候,要发动你的心识的力量振作起来,要把所缘境要它清清楚楚的。譬如修无我观,这个无我观要修得清清楚楚的;如果你修的无我观修得迷迷煳煳的,不明了了,这不可以,必须要振作要发动起来,这叫「举相」,是这样意思。
这个「捨相」,捨的相貌。就是你这个时候修止,也是明静而住,你在这个所缘境上面明静而住;修观,观得明明了了的清清楚楚的,那你就不要再变动,就这样子就好了。也不要再「止」不要再「举」,就这样就好了,叫作「捨」,这样意思。
这是不捨禅定,「不捨静虑」,这个「不捨静虑」先「明修相」,这个修静虑的相貌就是这样意思。普通的说,我们修奢摩他就是「定」,修毗钵舍那是「观」。这个奢摩他对于毗钵舍那是有帮助的;你修止对于观有帮助;修观对于止也有帮助,它就使令这个止会有进步。你修止有力量的时候观也会进步、观也会进步的,不是孤立的,不是彼此没有关係的。这是修止观、修静虑的相貌,你修止的时候不要没有观,修观的时候不要没有止,就是互相你都要修。当然不是说「止观双运」不是那个境界,「止观双运」是同时地,止和观是同时地叫做「止观双运」。现在不是,现在修的时候是有前后的次第的。
这前面说是修的相貌。下面第二科,「显随证」。
黄二、显随证
由修、由习、由多修习为因缘故;一切麤重悉皆息灭,随得触证所依清淨。于所知事,由现见故,随得触证所缘清淨。由离贪故,随得触证心遍清淨。离无明故,随得触证智遍清淨。
「由修、由习、由多修习为因缘故;一切麤重悉皆息灭」,由于你又修止又修观,修观而又修止,这样修。「由习」这个「习」,就是重覆地不断地再继续地修。「多修习」,就是长时期地这样修止观。这样修止观的关係「为因缘故」,因为这样的关係。「一切麤重悉皆息灭」;你没有定力不行的,有了这个定的力量修止观的时候就有了作用,有什麽作用呢?这个「麤重悉皆息灭」,这些烦恼种子完全都息灭了,这个贪心的种子、瞋心的种子、愚痴心的种子,乃至高慢心、疑惑心各式各样的烦恼,这个我、我所的这些烦恼的种子,都息灭了,就断掉了。你修无我观就把我执、我见、我慢、我爱、我痴,这个种子就消灭了。
「随得触证所依清淨」,因为这个种子是染污的,你把这个种子…;当然这消灭也不是顿,就是逐渐逐渐消灭;这个烦恼的种子灭掉了的时候、「随得触证」,因此而就能接触到,也就是成就了「所依清淨」;「所依清淨」实在是什麽?实在就是心清淨,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识清淨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清淨了。那麽这两种清淨就是把烦恼种子息灭了心得清淨,就是这样意思。那麽这个「所依」,通常说身清淨,以身为所依,就是色受想行识为依,色受想行识清淨了;若根本的说,应该是阿赖耶识清淨了。
「于所知事,由现见故,随得触证所缘清淨」,「于所知事」就是所缘境,所缘的这一切法,色受想行识也好、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声香味触法也好、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蕴处界一切法。因为你前面「由修由习由多修习」,你这个止观修得好了,烦恼灭了。同时在断烦恼的时候,前面「麤重息灭」了这是断烦恼。烦恼,我们通常说有现行的烦恼,有种子的烦恼;现在是说种子的烦恼,种子的烦恼断了。前面这个「所依清淨」指烦恼的种子断掉了。断掉了的时候,同时你的智慧就有无漏的智慧现前了,这个无漏的智慧「于所知事,由现见故」,就是对于所缘境的一切法,根身器界的一切法,由于你有清淨的智慧现见一切法,就是见诸法实相了。「于所知事,由现见故」,你成就了无漏的无分别的智慧现见诸法实相,这是无分别现量智见的境界。「随得触证所缘清淨」,这个时候你就成就了所缘的诸法实相现前了,因为烦恼断掉了以后你就成就了无分别智了,无分别智与诸法实相相应,这叫「所缘清淨」。那前面就是「断德」,这个就是「智德」,所缘清淨是「智德」。因为你有无分别智的时候缘一切法的时候,就是诸法实相清淨的境界。其实这两句话就是总说的,这是总说,下面是别说。
「由离贪故,随得触证心遍清淨。离无明故,随得触证智遍清淨」。这个「贪」和「无明」是一切麤重里面最厉害的、最严重的烦恼。「贪」就是爱,那个「无明」就是见,就是远离爱烦恼、远离见烦恼。「由离贪故」,由于你修学止相举相捨相,由修由习由多修习故,你把一切麤重都息灭了,那就是把这个贪爱的心息灭了,贪爱息灭了。贪爱是染污的,你把这染污的贪息灭了,「随得触证心遍清淨」,你这时候的境界就接触到那个心清淨的境界。「离无明故,随得触证智遍清淨」,我们凡夫的时候有这「无明」,就是不明白诸法实相,不明白一切法是无常的,不明白一切法是无我的、一切法是空的,那个无知就是「无明」,无明当然也有很多种,主要是这个。现在你一切麤重皆息灭故,就是远离了无明故,「随得触证智遍清淨」,你那个智慧遍一切法都是清淨的,不煳涂了;在欲界是清淨的,色界、无色界都是清淨的。
就分这麽四种清淨;一个所依清淨、一个所缘清淨、一个心清淨、一个智遍清淨,这样子,这麽多。或者说;前面这个第一个是所依清淨,而后说所缘清淨,下边说得心清淨、得智清淨;那麽这个也可以说你先得到智慧了,所以先得到智清淨、心清淨而后说所依清淨、说所缘清淨,也可以这麽说,也可以调过来说。现在这文是先说所依清淨、所缘清淨,后说心清淨、智清淨,也可以调过来说;其实这件事是同时的,也可以这麽说。
这叫作「显随证」。前面是说「明修相」;这个是你修成功了,就会有这样的成就,是这样意思。下面第三科。
玄三、结
是名苾刍勤修观行,是瑜伽师,能于其中不捨静虑。
这是这麽意思。
亥二、答略义
颉隶伐多!为此苾刍于所缘境安住其心,如是于缘安住其心。如是于缘安住心已,名善安住。
这是「答略义」,前边这个是「答所问」。现在第二科「答略义」,也就是把前面这四种四段文合起来、统一起来就是这样意思。
佛招呼「颉隶伐多」,「为此苾刍于所缘境安住其心」,前面说的就是「此苾刍于所缘境安住其心」,就是这样意思。「如是于缘安住其心」,怎麽样安住其心呢?就是这样子于相似缘、于相称缘、于缘无倒、乃至不捨静虑,这样安住其心。「如是于缘安住其心已名善安住」,就是最后成功了。这前面提出三个问题,这里面就是回答这三个问题。
《披寻记》九○八页:
为此苾刍于所缘境安住其心等者:此中结答前三种问,前说于相称缘安住其心,此答初问,是即为此于所缘境安住其心。前说于相似缘安住其心,于缘无倒安住其心,答第二问。此即如是于缘安住其心。前说能于其中不捨静虑,答第三问。是即于缘安住心已,名善安住。
「为此苾刍于所缘境安住其心等者:此中结答前三种问」,前面问有三种,现在这里回答也是三种。「前说于相称缘安住其心,此答初问,是即为此于所缘境安住其心」,「于相称缘安住其心」就是断除去你的贪瞋痴慢疑、各式各样的烦恼,为断烦恼安住其心的原因。「前说于相似缘安住其心,于缘无倒安住其心,答第二问」,怎麽样安住其心?安住心的方法是这样子,就是「于相似缘安住其心、于缘无倒安住其心」,这是答第二问。「此即如是于缘安住其心」,这里的文就是第二句话,「如是于缘安住其心」就指前面说「于相似缘、于缘无倒」安住其心,这样子。「前说能于其中不捨静虑答第三问,是即于缘安住心已,名善安住」,就是最后成功了。
未二、重颂(分二科) 申一、第一颂(分二科) 酉一、举说
世尊此中重说颂曰:行者行诸相,知一切实义,常于影静虑,得证遍清淨。
这是在「引教」证成里边,第一科是「契经」,现在是「重颂」。
「世尊此中重颂曰」,说本师世尊在这一部经的这一段文里边,又重说偈颂,说了:「行者行诸相,知一切实义,常于影静虑,得证遍清淨」说这麽一个颂,就把这个颂现在也引来了。这是第一科「举说」,举这个颂。
下面配释分四科,第一科是第一句,「行者行诸相」这一句。
酉二、配释(分四科) 戌一、第一句
此中说言行者行诸相者:由此宣说修观行者,于止举捨相无间修行,殷重修行。
「此中说言『行者行诸相』者」,这句话是什麽意思呢?「由此宣说修观行者,于止举捨相无间修行,殷重修行」,是这样意思。这「行者行诸相」就是这样意思,有止相、举相、捨相这样子「无间修行、殷重修行」。这第一句话是这样意思。
戌二、第二句
若复说言知一切实义者:由此宣说事边际性。
「若复说言『知一切实义』者」,这第二句。「由此宣说事边际性」,这句话就是指前面那个遍满所缘那个「事边际性」说的,就是「一切实义」,这个意思。
戌三、第三句
若复说言常于影静虑者:由此宣说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
「若复说言『常于影静虑』者」这是第三句话,什麽意思呢?「由此宣说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就是指这个说的。现在下面第四句。
戌四、第四句
若复说言得证遍清淨者:由此宣说所作成办。
「若复说言『得证遍清淨』者」,这第四句什麽意思呢?「由此宣说所作成办」,这个「所作成办」的意思就指这个话说的,这个时候就最后成功了,所以「证遍清淨」。
申二、第二颂(分二科) 酉一、举说
此中世尊复说颂曰:于心相遍知,能受远离味,静虑常委念,受喜乐离染。
前面这是一个颂,现在又说第二个颂。第二个颂先是举这个世尊说颂。「世尊复说颂曰:于心相遍知,能受远离味,静虑常委念,受喜乐离染」这是举说。
下面就「配释」,第二科配释,先说第一句。
酉二、配释(分四科) 戌一、第一句
此中说言于心相遍知者: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以心相名说;事边际性以遍知名说。
「此中说言『于心相遍知』者」这句话怎麽讲呢?「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以心相」的名字说的;有分别影像也是你的心,无分别影像也是你的心,这句话就是「于心相遍知」的意思。「事边际性以遍知名说」;「于心相」这是一句话;「于心相遍知」这又是一个意思。现在这个「事边际性」呢「以遍知名说」的,遍知一切实义的,这样意思。
戌二、第二句
若复说言能受远离味者:由此宣说于其所缘、正修行者、乐断乐修。
「若复说言『能受远离味』者」这是第二句。「由此宣说于其所缘、正修行者、乐断乐修」,是这样意思,这个「能受远离味」。「由此宣说」由这一句是「宣说」什麽意思呢?是「于其所缘正修行者」,就是那位修行人,在所缘境上正在努力的修行的这个人,这个人是「乐断乐修」,他心里面有强烈的这样的意愿,就是想要断除烦恼,想要修学圣道,这就叫作「能受远离味」是这样意思。
我们平常的人,我们应该说是发心用功了,但是不是那麽精进,其中有一件事是什麽事情呢?就是心里有了烦恼的时候,自己有可能会知道我现在心里有瞋心、我现在心里面欲心、现在有了染污的这些烦恼了;有了烦恼逐渐逐渐地过去了,以后又怎麽地呢?若是这个人道心特别恳切的人呢,他心里面认为:我不应该有烦恼,我要赶快修止观来解除烦恼,要有这种意愿。如果你的道心恳切而又常常修止观的人,他会有这样的反应:我为什麽会烦恼?唉呀!不对!不对!好像有了土匪来了,打劫了!这是很严重的一件事。若是我们不修行的人呢?起了烦恼了,也可能随着烦恼去活动一下怎麽怎麽地…;烦恼过去了也就没有事了,不感觉有什麽严重的问题。我们不常常静坐观察自己观心的人,不感觉有什麽问题,我起了烦恼了,也没有什麽事啊!但是佛菩萨看:你心里面有贼啊!这是一个严重的事情、重要的事情。
所以现在说是「正修行者,乐断乐修」他心里面:唉呀!我这心里有……赶快要修止观来断烦恼;这是认为一件事啊!就像我饿了我想要吃东西,不然,不能忍受的。所以这「乐断乐修」是有这样的意味的。若是我们虽然用功修行,我们身心起了烦恼的时候,烦恼过去了好像也没有什麽事,那就表示你的程度是这样的。现在说这「乐断乐修」,这表示这个人的程度已经很有进步了,是这麽意思。说是「能受远离味」,其实这个就是他能够愿意接受那个清淨的境界,不愿意有烦恼,不愿意起烦恼,「能受远离味」,远离烦恼的那个…那是圣道的,那是法味。
戌三、第三句
若复说言静虑常委念者:由此宣说于奢摩他毘钵舍那、常勤修习委练修习。
「若复说言『静虑常委念』者」这是第三句。这句话什麽意思呢?「由此宣说于奢摩他毘钵舍那、常勤修习委练修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个人「于奢摩他」修止、「毘钵舍那」观,「常勤修习委练修习」,特别熟悉地;「练」是熟练,「委」也是这个意思;就是常常地精进地修习而不懈怠,修了又修、修了又修,不断的重覆用这四念处来断烦恼,修这个四念处的圣道来断烦恼。这句话就是这个「言静虑常委念」是这样意思。「静虑」就是「奢摩他毗钵舍那」就叫作「静虑」了。
戌四、第四句
若复说言受喜乐离染者:由此宣说所作成办。
「若复说言『受喜乐离染』者」,这是第四句,第四句什麽意思呢?「由此宣说所作成办」,这句话就是佛陀用这句话来宣说这个修行人成功了,他修道成功了。「受喜乐」,你若得了禅定是三昧乐,那还是生死凡夫的境界;你若是断惑证真了,也有无量无边的法乐、法喜,但是心裡是清淨的而没有染着,这就叫作「受喜乐离染」。
这前面是第四句。下面第二科是结束。
午二、结
当知如是遍满所缘,随顺淨教,契合正理。
「当知如是遍满所缘,随顺淨教」,就是「当」知道这裡边说那个遍满所缘境事,是随顺佛陀清淨的法语的清淨的教诲的。「契合正理」和佛陀的所觉悟的法性是相「契合」的。这是第二科「结」。
辰五、结
如是名为遍满所缘。
这个「遍满所缘」分五大科的。现在最后一科是「如是名为遍满所缘」。
卯二、淨行所缘(分四科) 辰一、徵
云何名为淨行所缘?
这一共是分四大科。这「遍满所缘」是第一科,解释完了。第二科是「淨行所缘」,第三科是「善巧所缘」,第四科是「淨惑所缘」。现在第一科「遍满所缘」解释完了。现在第二科「淨行所缘」分四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名为淨行所缘」呢?这「淨行所缘」是什麽意思呢?是「徵」。下面第二科是「标」。
辰二、标
谓不淨、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等、所缘差别。
「谓不淨、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等」这就叫作「淨行所缘」。「淨行所缘」有如是等的差别,这一共是五种。这是「标」。
下面第三科解释一科一样、一科一科的解释,分五科,第一科叫作「不淨所缘」分四科,第一科是「徵」。
辰三、释(分五科) 巳一、不淨所缘(分四科) 午一、徵
云何不淨所缘?
怎麽叫作「不淨所缘」?就是这个「不淨观」。这「不淨所缘」第一科是「徵」。下面第二科是「标」。
午二、标
谓略说有六种不淨。
这是标出来数目。下边第三科是列出来相貌。
午三、列
一朽秽不淨、二苦恼不淨、三下劣不淨、四观待不淨、五烦恼不淨、六速坏不淨。
这「不淨观」有这麽六种。
我们读这些文看出来什麽事情?就是非常的真实,就是你有这个问题,你有这样的问题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修行是这样的态度。佛陀为这些凡夫的比丘说法是这样子的,你这凡夫有这个问题就给你解决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演说佛法的。我们若看我们这个祖师的语录,你看那禅师语录说什麽?就是完全另一个态度,不同的。
午四、释(分二科) 未一、别辨相(分六科) 申一、朽秽不淨(分五科) 酉一、徵
云何名为朽秽不淨?
这是第四科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别辨这六种不淨的相貌;就是分六科。第一科就是解释这个「朽秽不淨」分五科,第一科是「徵」。
怎麽叫作「朽秽不淨」呢?这个「朽」就是坏了,我们这个身体是必朽之物,不管你怎麽样子保护他,吃好东西、给他洗洗澡沐浴他、不要他热了、不要他冻了,不管你怎样保护他,他一定是要坏的,必定「朽秽」,而且是个「秽」不清淨,「朽秽不淨」。怎麽叫作「朽秽不淨」呢?这是「徵」,那麽第二科是「标」。
酉二、标
谓此不淨,略依二种。
由二种来说这个「朽秽不淨」,这是第二科「标」。第三科是列出这二种。
酉三、列
一者依内,二者依外。
有内外的不同;这个朽秽不淨有内、外的不同。
这下面第四科是解释,解释这个内、外,分两科。第一科「依内」,先是「徵」。
酉四、释(分二科) 戌一、依内(分三科) 亥一、徵
云何依内朽秽不淨?
这个「内」裡的「朽秽不淨」怎麽讲呢?这是「徵」。第二科是「列」。
亥二、列
谓内身中,髮、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脓、血、热、痰、肪、膏、飢、髓、脑、膜、洟、唾、泪、汗、屎、尿。
「谓内身中」,就是自己的,这个「内」实在就是自己。自己这个身体裡边有髮、有髮毛、有爪、有齿、有尘垢、有皮、有肉、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脓、血、热、痰、肪、膏、飢、髓、脑、膜、洟、唾、泪、汗、屎、尿,我们的身体裡边就有这麽多东西。这是「列」出来。
亥三、结
如是等类,名为依内朽秽不淨。
就是前面列出来,这就是内裡边的朽秽不淨。实在这个来说,也就是生存的时候,没有死的时候,你有这麽多的不清淨,都是臭秽的。
下边第二科「依外」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戌二、依外(分三科) 亥一、徵
云何依外朽秽不淨?
这是「徵」,下边第二科是「列」。
亥二、列
谓或青瘀、或复脓烂、或复变坏、或复四胀、或复食噉、或复变赤、或复散坏、或骨、或锁、或复骨锁。或屎所作、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洟所作、或血所涂、或脓所涂、或便秽处。
「谓或青瘀」这就是死亡了的时候,死亡了的时候这个身体变了颜色,变这个「青瘀」颜色。「或复脓烂」,裡边流出脓,烂坏了流出脓血来了。「或复变坏」,这个身体初死的时候还是那样子,渐渐就「变坏」了,这个身体都坏了。「或复四胀」像一个袋子,这个风吹起来、鼓起来了,四胀。「或复食噉」,或是这个狗去咬了,这个鸟兽、或者老虎、或者狼来吃了。「或复变赤」,「变赤」就是变成骨头了,只是骨头在那裡叫「赤」。「或复散坏」或复这个骨头,就是这个头是一部分、手臂是一部分、身体一部分、大腿一部分、脚是一部分,就是散坏了。「或骨、或锁、或复骨锁」,这个时候久了,就是那个血肉都没有了,就剩了骨头了。这个「或锁」就是一部分这个骨头有几节骨头连在一起,几节;一节、二节、三节骨头连在一起,这叫作「锁」。「或复骨锁」就是全部的没有分散,这个头骨、胫骨、肩骨、胁骨、手骨、大腿骨、嵴骨,这全部的骨头都连在一起叫「骨锁」,是这样子。
「或屎所作、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洟所作、或血所涂、或脓所涂、或便秽处」。就是这都不淨,有这些事情。
亥三、结
如是等类,名为依外朽秽不淨。
这叫「依外朽秽不淨」。
酉五、结
如是依内朽秽不淨、及依外朽秽不淨,总说为一朽秽不淨。
内不淨、外不淨。内不淨,实在就是生存的时候;外不淨,就是死亡的时候。有这个差别,生死的差别。「总说」名为「朽秽不淨」,这叫朽秽不淨。
下边是第二科「若恼不淨」,分三科,第一科「徵」。
申二、苦恼不淨(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为苦恼不淨?
酉二、释
谓顺苦受触,为缘所生,若身若心不平等受,受所摄。
怎麽叫作「苦恼不淨」呢?「谓顺苦受触」,这个时候有些苦恼的境界冲击你,你心裡面有苦,接触这个苦受的时候。「为缘」,这苦恼的境界冲击你,以此为缘就生出来你的觉受,你就有感觉。这感觉有两种;一个是「身」、一个是「心」;这个身就是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个心就是第六意识。这个「不平等」,就是苦受叫作「不平等」,你心裡面不平:怎麽我这麽苦呢?「不平等受」,这苦受就是「不平等受」。「受所摄」,这个「不平等受」所摄的其他的事情,因为你心裡面感觉到苦,其中还有其他的一些事情;那麽你可能会发出来瞋心,或者是你还要忍受一点、又有一个忍耐的意思可能会出来,或者是有其他的贪也随着来了,这些事情,这一类的事情。
酉三、结
如是名为苦恼不淨。
这就叫作「苦恼不淨」。
申三、下劣不淨(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为下劣不淨?
现在第三个;一个「朽秽不淨」,第二个是「苦恼不淨」,这下面是「下劣不淨」。分三科,第一科「徵」。
「云何名为下劣不淨?」怎麽叫作下劣不淨呢?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
酉二、释
谓最下劣事、最下劣界,所谓欲界。除此更无极下极劣最极鄙秽馀界可得。
「谓最下劣事、最下劣界,所谓欲界」,这个最下劣的事情,和最下劣的世界。这个「事」和「界」就是在这个范围内,在这个世界才有这种事情;不是这个世界、其他的世界没有这种事情,所以叫作「下劣事,下劣界」。这个「下劣事、下劣界」究竟指什麽说的呢?「所谓欲界」。这个「欲界」从地狱到欲界诸天都有欲的问题,都有这个欲的问题,色声香味触这个欲的问题,属于「欲界」。这个「欲界」裡边是这样子。
「除此更无极下极劣最极鄙秽馀界可得」,除掉了「欲界」这个下劣事最下劣界以外,另外更没有这个「极下极劣最极鄙秽馀界可得」,再没有了;色界天、无色界天没有这个欲的问题,他们内心裡面有禅,有三昧乐,他不攀缘这个欲的这些事情。所以就是欲界有这个最「极下」、不是高尚的,「最极」鄙劣的极鄙秽的事情,在「馀界」是没有这些事情,不得。
酉三、结
如是名为下劣不淨。
申四、观待不淨(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为观待不淨?
现在是第四科,什麽叫作「观待不淨」?分三科,第一科是「徵」。什麽叫「观待不淨」呢?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标」。
酉二、释(分二科) 戌一、标
谓如有一劣清淨事,观待其馀胜清淨事,便似不淨。
这是「标」。「谓如有一」,就是说有这麽一个,「劣」就是不如,他不如人家这种「清淨事」;本来这个事情不是污秽的事情,但是是「劣」的清淨事,不是殊胜的清淨事,劣的清淨事。「观待其馀胜清淨事」,你观这个「劣清淨事」来对待那个「胜清淨事」,「便似不淨」。「劣」还是清淨事,但是和那「胜清淨事」对比时候,就感觉他也是不淨了,也是不淨了。这是「标」。
下边第二科是「例」、举个例子,分两科,第一科是「有色待无色」。
戌二、例(分二科) 亥一、有色待无色
如待无色胜清淨事,色界诸法便似不淨。
这是举个例子。譬如是,对待那个无色界殊胜的清淨事;谁待它呢?就「色界」,色界的法若对「无色界」来说,「色界」的法就好像不清淨了,这就是有这个差别。
这是第一科,现在第二科「生死待涅槃」。
亥二、生死待涅槃
待萨迦耶寂灭涅槃,乃至有顶皆似不淨。
这是另一种对待,另一种相对。说什麽是所对待的、所比对的呢?就是「萨迦耶灭」,就是我见,我、我所见、我痴、我爱、我慢、这些这个我见,你这我见「寂灭」了,寂灭了就是「涅槃」的境界;所以修无我观非常重要。这个我见寂灭了的涅槃的境界为所对,「乃至有顶皆似不淨」,欲界色界无色界去对待那个「寂灭涅槃」来说,这三界都是「不淨」,都是不清淨了,都是污秽的了。
酉三、结
如是等类,一切名为观待不淨。
这叫「观待不淨」。前边说是欲界是最下劣事、最下劣界;这「观待不淨」,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不淨」,不只是欲界了。
申五、烦恼不淨(分二科) 酉一、徵
云何名为烦恼不淨?
这个「观待不淨」解释完了。现在第五个「烦恼不淨」,分二科,第一科「徵」。怎麽叫作「烦恼不淨」呢?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
酉二、释
谓三界中所有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一切名为烦恼不淨。
就是「三界」裡边,欲界、色界、无色界裡边,「所有」的;欲界的众生的烦恼、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烦恼。「一切结缚」,这个「结」是什麽意思呢?就这个烦恼能叫你苦恼就叫作「结」,烦恼与苦和合叫作「结」,能令你苦恼,这叫作「结」。
「缚」,繫缚住你就不能解脱,这烦恼来了你不能解脱。假设你本身没有贪烦恼,没有起来,看那个人有贪烦恼来了,你看!……其实不用这样子,你若常常静坐的人,你自己就知道:哎呀!我现在这贪烦恼来了;你想要息灭它、不可以,它有力量繫缚着你。或者是你这时候贪烦恼没来、瞋烦恼没来,你看那个人瞋烦恼来了,你看他那个时候的瞋烦恼,把他绑住了那个相貌是那样子,这就叫作「缚」,就繫缚住。
「随眠」,刚才说这指现行说的。现在指「随眠」,就是烦恼的种子没有动,他没有动这是表面上没有烦恼,但是那烦恼潜伏在你心裡面没有动的意思。就像人他现在睡觉的时候,他没有动你不知道;他在房子裡边睡觉,他没有出来工作你不知道,不看见不感觉有这个人,实在都是烦恼。
「所有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随烦恼」是对根本烦恼说的,根本的贪瞋痴烦恼,然后又有「随烦恼」;譬如说懈怠、放逸、昏沉、掉举这是属于「随烦恼」,也和根本烦恼是一类的,但是它轻微了一点,这麽意思。「随烦恼、缠」,「缠」是指现行说,随眠是种子,缠是指现行说。「一切名为烦恼不淨」,这都叫作「烦恼不淨」。
所以从佛法上来说,你得到了禅定你没有修四念处,那也是「不淨」。因为你那烦恼种子都在,都在那裡。
申六、速坏不淨(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为速坏不淨?
这是第六科。怎麽叫作「速坏不淨」?分三科,第一科「徵」。怎麽叫「作速坏不淨」?很迅速地就坏了,这什麽意思呢?第二科解释。
酉二、释
谓五取蕴、无常、无恆,不可保信,变坏法性。
这个「速坏不淨」,譬如说我们的「五取蕴」,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这色是一聚。这个「蕴」字是「集聚」的意思。色是一大堆,我们的身体的地水火风,这是一聚。受也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很多,也是「聚」。想、行、识都有「聚」的意思。这个「五取蕴」,这个「取」是烦恼;我们这五种蕴是由烦恼来的,所以叫作「取蕴」;而它又能生出来很多的烦恼,所以叫作「取蕴」。这五取蕴是「无常」,也是「无恆」,也「不可保信」,是「变坏法性」,有这麽四句话。
酉三、结
如是名为速坏不淨。
《披寻记》九一○页:
谓五取蕴,无常无恆等者:〈摄事分〉说:刹那刹那坏故无常,自体繫属有限住寿故无恆,蕴量未满容被缘坏非时而死故不可保,乃至尔所时住,于其中间,不定安乐,故变坏法。(陵本八十六卷一页),此应准知。
「谓五取蕴,无常无恆等者:〈摄事分〉说:刹那刹那坏故无常」,这个「无常」这麽讲,「刹那刹那」的变异,就是微细的无常的道理,这叫作「无常」。「自体繫属有限住寿故无恆」,这「无恆」什麽意思呢?因为你这五蕴的自体,繫属于有限度的寿命;你活二百岁、或一百岁、或五十年、或者是五百岁,就是到这麽多了,这是有限度的,这样子所以叫作「无恆」,不是永久的,不是永久存在。「寿量未满容被缘坏非时而死故不可保」,你「寿量未满」;说我活两百岁,但是你现在活了一百岁的时候,这两百岁以内的时候是「未满」,「容被缘坏」,有可能被一些因缘破坏了,又死掉了;寿命没有到就死了,「非时而死」那就叫作「不可保信」。说能活到二百岁,那是不保证的;有可能在二十岁就死掉了,有可能一岁就死了,这叫作「不可保信」,这麽讲。
「乃至尔所时住,于其中间,不定安乐,故变坏法」。「乃至尔所时住」,这个「变坏法性」怎麽讲呢?就是你能生存那麽多的时间,在那麽多的时间你能生存,但是于其中间不是决定安乐的,随时有苦恼的事情出现,「不定安乐,故变坏法」,所以这叫作「变坏法」;这指心说的了,这单指心说,心裡面有苦恼。
「无常」是刹那无常。「无恆」就是你寿命有这麽长,就是这麽多。「不可保信」,你寿命这麽多,中间可能出其意料之外的就死掉了。「变坏法性」,心裡面很多的苦恼。
这是在(陵本八十六卷一页)「此应准知」,那裡这麽解释,这裡要按照那裡解释这个意思,应该这样子。「如是名为速坏不淨」。
这个文应该…,我已经说过,你若修不淨观呢,把这个文背起来、背下来。我小时候在私熟裡读书,那老先生就是叫我们背;当然小孩子就是听老师的话就是背,也不感觉难不难,也没有这个分别,反正你叫我背我就这样背。但是出家以后呢不愿意背,这经上有读、有诵,要诵、心裡面不高兴。但是逐渐逐渐到后来,我的心情有点改变;「背」这件事很快乐,也不是难事,很容易背。你不必希望一下子就背起来,不必;就是一段一段背,把它背下来。背下来以后你心裡面常常背、常常背它就熟,你若是放下,放下就不能背了,就忘掉了。你把这个文背下来以后,然后按照文去思惟这个义,才知道这叫不淨、这是不淨、这是不淨……。你不背不行,不背你就没有文,你心裡面思惟不淨思惟不来,想不来的。
这个不淨观不能断烦恼的,但是它有力量降伏。你心裡面有了欲心的时候,你把这个不淨观的文一念一想,这个欲心没有了,很容易就没有了,是有这个力量。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