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姜贡康著仁波切:了义炬 序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2日
来源:   作者:姜贡康著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姜贡康著仁波切:了义炬 序

 

  佛教的精神,是非神论的。佛教是探讨获得开悟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伟大导师的帮助和勤奋的观想修持,从自己内心发现佛。佛教总是强调一个人不仅是要虔诚修持佛法,而且要把自己变成佛。

  佛陀的教理可以分为三部分:小乘、大乘和金刚乘。应严格遵照此一顺序修行。如果一个人不从小乘修起,便有产生更多混乱和把修行当成消遣的危险,结果将造成更大的贡高我慢和神经错乱。

  行者在这三乘中的进展程序为:首先,他要全力揭发自己的病源。这种专一的心念,可以使他发觉自己真正的人品。第二阶段的特色是温和,让他的精力得以扩张,并与其他众生共享。最后,他发展出无畏以及喜悦和智慧的感觉,充满了对本传承和其根本上师的无限忠诚。本书是讨论金刚乘的初步修行,属于第三类。

  修四加行的人在开始修持之前,必先摒除外缘。然后,可以供养一尊观想用的佛像,如金刚萨埵像(Vajrasattva)一皈依境(Refuge tree)等。

  四加行的实际修持,需要修行者把整个身口意三方面全部投入,都不可以松懈。诵每一段祈祷文时,要观想文中所描述的景象,思量祈祷的重要性,并依照规定的仪式去做。在这些过程当中,要把注意力整个集中在仪式上。

  要想完成整个修持,必须将四加行法的每一加行都修完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遍。因为在皈依中也包括一一一、一一一大礼拜,所以总数为五五五、五五五。故这种修法通称为“五十万”。

  作者访问了三位西藏佛教的主要上师,请他们开示四加行的修持方法,及其对现代佛教徒的重要性。

  卡鲁仁波切(Kalu Rinpoche)、德松仁波切(Deshung Rinpoche)和卓伽姆创巴仁波切(Chogyam Tyunpa Rinpoche)访问记:

  一问:何谓四加行?如何将四加行纳入佛教修持的全部修行中?

  创巴仁波切:每一种精神上,技艺或教育体系的修练都有前行,中间和结尾三个阶段。四加行藏文原义为“序曲”是金刚乘法门的前行。当然,金刚乘不是佛教修行的第一个阶段,而是第三阶段,在它之前还有小乘和大乘。但修持金刚乘的人,必须先修四加行。

  依照传统,修四加行需要很多准备功夫。昔日,藏人在修四加行之前,必须先接受很多训练。包括基本的止观训练,及某些大乘训练,如正式受菩萨戒等。

  二问:四加行的个别功用是什么?

  迦鲁仁波切:一般说来,最先的四四四、四四四遍(即皈依和大礼拜、金刚萨埵、供曼达拉)是在消除业障(见第三章第十二注及第十五章第二十四注)和积聚二种资粮(见第一章第二十注)。上师相应法让你对你的上师产生大信心,因而受到他的加持和成就大手印(Maha mudra)。

  创巴仁波切:四加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过程都有它确定的地位。它们可以和冈布巴(Gampopa)的四法门相结合。在修皈依加行时,你的心开始随从佛法,这就是冈布巴的第一法门,你对你自己和对你一生中任何事物的态度,就开始与佛法的修行纯净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圣凡之间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开始修行时,首先你必须要完全信服佛法。要信服佛法必须行大礼拜——完全降服,完成你明确信誓约。我认为任何人不可以不行大礼拜而修金刚乘。当你受菩萨戒时,就等于是你已决定要去,买了车票,实际开始行程——菩提心和菩萨道。这与冈布巴的第二法门有关,亦即你的修行真的可以成功了。

  当你在修金刚萨埵加行时,已经是心服于佛法了,你必须自己净化和进一步认识你所心服的佛法。所有不净的,全部都需要加以净化。

  净化之后,仍有未净者——即纯洁的人,也许还会有些傲慢,还会有些我执。在供曼达拉时,实际上是在布施一切,包括你这个纯洁的人在内。你把施者和所有供品统统奉献出来,这时候你可以说是不存在了。

  在你要修上师相应法时,心理上已准备和你的上师合而为一了,心中也产生无限的虔敬。这与冈布巴的第三法门有关,即在修行道上,迷惑有了澄清的可能。冈布巴的第四法门——转惑成智,等于是在接受多种灌顶和修习各种仪轨。这是金刚乘修行的重心,要很久以后才能修到。

  三问:除了噶举巴(Kagyudpa)派之外,其他的教派是否也修持四加行?如果是的话,各派的修法有什么不同?

  卡鲁仁波切:是的,所有西藏教派都修持四加行。基本上各教派的修法都一样,只有小部分差异,反映出各教派的旨趣不同而已。譬如,修法时所观想的上师传承,各教派就不同。

  皈依时,萨迦派(Sakyapas)和噶举派一样,都以金刚持为根本上师,宁玛巴派则为莲花生大士,格鲁巴派为释迦牟尼佛。

  皈依时所观想的本尊和护法,各教派也不同。譬如,格鲁派的主要护法是金刚陪啰缚(Vajrabhairava)、噶举派则为玛哈嘎拉(Mahakala)。

  在观想金刚萨埵时,有些教派使用金刚萨埵的双身相 (yab—yum form),与我们所使用的不同。甚至有些噶举派也用此相。

  至于供曼达拉,各教派的观想都一样,只是祈祷文不同。

  各教派的上师相应法大抵相同,但祈祷文稍有不同。

  德松仁波切:我自己所属的萨迦派,修四加行的方法很接近噶举派。不过,在发皈依愿方面有一点不同。噶举派发六愿,我们则只发四愿:“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外,我们观想金刚萨埵为双身相。我们一般使用七供曼达拉,噶举派则使用三十七供曼达拉。

  其他教派修“五十万行”,格鲁巴派则多加“三十万行”,包括一一一、一一一嗟嗟供(tsatsa)、水供和花供。因此,他们的四加行称为"八十万”。

  四问:其他教派也像噶举派一样,把四加行当作主要的修行吗?

  卡鲁仁波切:是的,只是各教派的着重点稍有不同。

  德松仁波切:萨迦派对于四加行的强调程序,容许个人有较多的伸缩余地。在很多情况下,在修本尊喜金刚 (Hevajra)观想之前,要修三天的皈依。有时候,在修喜金刚观想之前,必须预修三天的金刚萨埵观想。

  不过,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必须有所认识。那就是西藏的任何教派,只有极少数的僧众,才有闲暇或意愿去修很多的观想,包括四加行在内。譬如,在卡鲁仁波切的八邦 (Polpung)寺里,常住共有五、六百人,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七十个左右勤修四加行。其他人则忙于寺庙事务,背诵经典和参加许多集体灌顶仪式。

  五问:在西方国家里。修四加行的方式,是否与西藏不同?西方人认为四加行比较容易或比较难修呢?

  卡鲁仁波切:修四加行的方式,在西方与在西藏大抵都相同。在西藏,有人,在西方,也有人。在西藏,人有烦恼,在西方,人也有烦恼。不过,西方人似乎困难多一些,因为他们比较会怀疑,比较不愿意承认佛法的效力。这是由于西方人在世法上所受的教育较高的缘故。就正面而言,西方人学习佛法的速度,要比西藏人快。

  德松仁波切:修持四加行,在西方应该与在西藏相同。不管怎样,西藏人和西方人都可以做佛教徒。因为西方人积了善业,所以修持四加行的兴趣和机会就比西藏人大。西方人还有一个好处,不曾违背他们神圣的誓约,因为他们迄今还没有多少誓约可以违背(见第一章第九注),这是一个可以增加修持功效的因素。

  创巴仁波切: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西方人修持四加行,应与西藏人有点不同。因为他们对佛教的文化背景完全不熟悉,所以在修四加行的时候,必然会遇到某些文化差距,必须予以克服。我们不可以把西藏的传统完全都加在他们身上,而是要把基本的佛法“心要”( Mind's work)呈现给他们。

  西方人有一个缺点是:习于注意他们的身体。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享受的基础上。修四加行的西方学生,很在意他们的疼痛,而且很执着,并加以过份的渲染。

  一个很重要的不同是:西方学生必须先要接受远较西藏学生为多的小乘和大乘训练,以便在他们修持四加行时,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因为他们缺乏西藏人的文化背景,所以一接触到四加行,并不能立即就进入修行,他们会觉得格格不入,认为那只是骗人的噱头。对于他们的疑难,我们不能叫他们闭嘴不说,光有信仰就可以。若想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疑难,我们必须训练他们修习止观,远比在西藏教得更彻底才行。除了这些,我看不出还有什么特别的差异。

  六问:在修持四加行之前,他应该先学习和修持什么?

  卡鲁仁波切:在修持四加行之前,除了要受一些金刚乘的灌顶,他还应该正式发愿皈依上师。在修金刚萨埵观想之前,最好先受金刚萨埵灌顶。

  一个人在开始修持四加行之前,必须先研究“使心转向佛法的四种观想”(见第一章)。他也应该尽力研究四加行的意义,并请上师指导修持的方法。

  德松仁波切:在修持四加行之前,应该先修“使心转向佛法的四种观想”。假如他仔细思考过这四种观想,而且学着去认识它们的意义,他的修持就会很有效而有成果,否则,那只是胡绉而已。总之,诚如佛陀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个人开始调心净意之前,必须先了解人身难得,诸行无常等。这些将构成修行的坚固基础。

  创巴仁波切:就像我所说的,一个人在修四加行之前,必须先接受止观的彻底训练。此外,他必须熟悉基本的佛教教义,如四圣谛、六度和五蕴,然后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接触到金刚乘的时候,才不会觉得陌生。

  七问:什么样的人应该修四加行?

  迦鲁仁波切:不管他是出家人、在家人、受过教育、未曾受过教育、男性、女性,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修四加行。想修四加行的人,只需要具备下列几个条件:他一定要对轮回产生厌离心,而且深切体会到轮回必有的痛苦;他一定要欣羡圆觉成佛的利益。

  此外,自己觉得很难产生悲心和了解空义的人,也应该修四加行。因为缺乏悲心和无法了解空义的人,表示他障碍还很多。消除障碍的最好方法,就是修四加行。

  德松仁波切:修四加行最主要的先决条件是信仰和信心。经上说:“诸法因缘生”。这句话特别适用于信仰和信念之类的现象。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若想修法,就好像是在种植焦芽败种一样。没有信仰的人,首先就不会对修四加行发生兴趣。即使他修了,也不会有多大的好处。

  一个人只要有信仰,则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出家或在家身份,都变成不重要了。但一般说来,四加行最好是由受过戒的僧尼或受过五戒的在家众成为优婆塞来修。但只要接受任何金刚乘灌顶,即使是居士也算是优婆塞。

  创巴仁波切:这无关紧要。什么人都可以修四加行。一个人一旦修止观,他的人格就开始转化。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成为金刚乘的行者时,他不再特定是某一“种人”,尤其是——他已经就在那儿了。

  八问:上师在指导一个人圆满修持四加行之前、之时和之后,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性质?

  迦鲁仁波切:一个人在修四加行之前,需要上师指导他修行的方法。

  在修行的过程中,假如他对修行了解得很清楚,他就不再需要上师的指导了。假如他遇到严重的障碍,他就必须依赖上师的指引。假如有小障碍发生,就应该知道这些都只不过是前业之果,而试着自行解决。假如他病得很严重,也不该气馁,而应暂停修习,愉快地期待重新修行。

  在他修完四加行之后,必须仰赖上师进一步的教导,包括本尊观想等开示。

  德松仁波切:谈到上师的角度,有一句话说:“弟子所产生的一切长处,都来自他的精神朋友(上师)。”

  在修四加行之前,他需要上师教导他修行。

  在修行中,他需要继续依赖上师进一步解释每一种修行的意义和利益。

  在修完四加行之后,他需要上师教导他下一步骤的大手印修法。

  在你开悟之前,你的整个宗教过程,都依赖上师。所有大菩萨都有上师坐在他们的头顶上,如观音菩萨顶上有阿弥陀佛,这个事实显示就是菩萨也依赖他们的上师。你的上师具体表现了你神圣信服的誓约,那就是在你真正开悟之前,心中永远把开悟放在第一位。

  创巴仁波切:修金刚乘的人,必须认识教导我们金刚乘法的“金刚师父”(Vajra Master)或根本上师之意义。在佛教三乘中,师父的角色各不相同。在小乘里,师父是一位长者

  或智者。在大乘里,他是善知识。在密乘里,他是主人(几乎是独裁者),教导我们怎么做。师徒的关系,必须很强,很肯定和很直接,是一种极大虔敬的关系。

  当你修四加行时,你的大礼拜是对着你的上师,视他为金刚持。假如你和你上师的关系不很强,则这种修行就变成很微弱。

  在这些修行中,金刚持有二层意义。第一、他是佛的法身或自性身,是觉悟的心境或无障无碍无限的圆觉存在的一般状况,位于密乘传承之首(即皈依境refuge tree之顶)。第二、他就是移植到你根本上师的上述观念。因此,你的根本上师是佛本人,其意义不只是乔达摩佛之类的化身,而且是金刚持自己,也就是不折不扣的佛。所以,此一与金刚持之间的关系是与信赖和信仰你的根本上师的观念紧连在一起的。

  有人说,上师的身是僧,他的言语是法,他的心是佛。此处所说的佛有化身,报身和法身三个层面。所以上师也就包含了全部。

  在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三昧耶誓约 (samaya—bond.dam-tschig),也就是在你开始修金刚乘的时候,你和你上师之间就建立了誓约。虽然你或许还没有接受他的任何灌顶,但只要你把他当作你的金刚乘导师,就已经算是定了誓约关系也就绝对建立了,绝对没有所谓马马虎虎的三昧耶誓约。

  对你的上师和他的教导的誓从,是非常必要的;这给你的生活某些指导原则。假如没有那种誓从,你也许会任意照你自己的意义解释佛法,杜撰你自己的教义,迟早你所得到的结果是你自己的教义的自我解释。因此,这里所说的誓从,其意义为对上师的整个降服,全盘降服。如是,你再也不会任意杜撰你自己的佛法了。

  誓从是让你接受纯净的教导,不因自我的影响而减质。誓从保持佛法的清净、纯洁和可行性,使得真实的佛法,最纯洁的佛法,对你产生益处。也许教师是纯洁的,也许佛法也是纯洁的,但假如你没有相当的信服誓从,你把你自己的一部分意见掺入佛法之中,结果还是没有收到纯洁的东西。这就好像用脏杯子喝东西一样。

  假如一个学生修四加行而没有上师的指导,可能会一无所获,但他的迷惑却会增加。这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九问:大手印传承对修四加行的人,有什么重要性?

  创巴仁波切:传承对修行人是很重要的。传承中的每一位导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每人对噶举派丰富的传统,都做了很大的贡献。每人的一生,都是值得做我们研究的典范。每人都把他的经验留下来给我们。

  传承显示给我们“既使是弟子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得到”!它使我们知道上师所传之法代表的,不是一世,而是很多世的工作。每一位传承上师都牺牲很多,吃过极大的苦,最后才开悟的。归属于这个传承,使我们受得很富有而且充满开悟的资产。成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给我们极大的鼓励和一种有效的感觉(对我们所修的法而言)。我们了

  解到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法,是来自所有上师。

  传承也使我们能将自己置于某种地理之中。我们已经遇到一位为我们打开一切的人——就像倾盆大雨降在我们身上。

  十问:应用在四加行修习中的身口意技巧的意义是什么?

  创巴仁波切:大礼拜原本来自印度传统,是对比你地位高的人所作的一种尊敬姿势。大礼拜的观念,是你已经发现绝对值得你完全开诚布公的人。因此,你五体投地,把你的前额触及他的脚。然后,你发现还有事要做,即所谓九大礼拜,也就是把你身上的九个关节完全投在地上。那就是大礼拜的最终极观念,比较精细而且肯定得多,你的身体确实是在做些事了。

  在献曼达之中,你是把你的财富和你自己同时奉献出来。你感到高兴因为你能在地上走路,就某种意义而言,你觉得整个地球是你的,你以一堆堆供米代表你施舍了一切。

  以米堆所代表的须弥山、四大部洲等,涵盖来自印度神话的传统宇宙。这纯粹是一种文化现象,当时认为的宇宙就是由那些组成的,现在我们也许要以太阳系等为供了。基本的观念是,你正在把你所居住的世界拿来布施,也把你的工作和感受到的一切象征性的布施,也就是说任何值得布施的东西都拿来供养。

  地理仍然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我希望有一天佛教领袖能召开一项会议,共同讨论地理方面的问题,并获得某种结论。

  修四加行时,我们虽然是在念诵祈祷文,其实是在说祈祷文。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时候,常常会自己对自己说话。同样地,修四加行时,你也是在“说”祈祷文,使它变得更坚固,更扎实——实实在在的事情发生了。

  在这些修行当中,我们所念的咒,并不被认为与高一层次的修法(sadhana practices)所念的咒一样。这儿,它仍然只是一种过程,而不是金刚乘中比较高层次的真言。譬如,金刚萨埵咒是一种有净化作用的咒,共有一百个字,包含了代表一百个寂静及忿怒本尊的种子字。这些咒用某种方式说出来,可以激发本质上是纯净的要素。但就某种意义而言,仍然只是咒的肤浅使用而已。

  观想是修四加行的每一加行都要使用的心理技巧,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很不容易做。在金刚乘中,观想称为生起次第的禅修。它与我们一般所想像的“观”稍有不同。一般说来,我们都把观想当作是白日梦。在这里所说的观想则是把本尊的全部姿态,在心中实际看到它,而不是作白日梦。这需要先期训练——最基本的,是打坐的训练,也就是止观。即使是接受过止观训练的人,观想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你必须先研究化身,而不是一下子就去探讨法身。同样的道理,你必须先调身,然后再去调心,否则,一定困难重重。

  传统上,当学生在修四加行的整个过程时,上师也会教

  他们某些特殊而无形的观修,这些观修与大手印原则上有更密切的关系。那就是圆满次第的禅定,上师经常都很重视。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缺一不可,观想和无形之禅观也不可偏废。不这样子,整个修行就好像只是以手比划,而不是真正在做。当然,无形之禅观有不同的层次。学生开始时,通常是借用小乘的止观修行,然后也许会因此而产生大手印经验的曙光。那似乎是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只是信赖修行的技巧末节,而是要信赖隐藏在背后的意义。那是看不见的,无形的——我不知道你怎么称呼它。只要有过几道曙光显现,一些不可理解的也就会理解了。那必定会发生。在传统上这些事都发生过,我自身也发生过。

  圆满次第是一个总的名称。无形之禅观有不同的层次。从小乘的观点看,它是止观。从大乘的观点看,它是 (Maitri bhavana)之类。从金刚乘的观点看,它的终结处则是大手印。但你假如没有先前的训练,就是突然给你,你也不可能接受。这就是为什么基本的止观训练是很重要的道理。

  无形禅观这个观念,传统上是由老师传给弟子的。甚至在论中,也不加以讨论。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公司的政策。本书也是这个样子。本书是很基本的,很直接的,是作者费了很多心思才写成的。人们能够读它是一件好事。可是,我觉得人们千万不可以拿起这本书,没有老师指导就盲修瞎练。我们必须采取某些措施来保护教法,以使它们能适当地展现出来。对这一点我有些担心,我想护法神将来会到我的背后,想要看看我在做什么,他们总是这样的。

  十一问:四加行应该在什么环境中修持?

  迦鲁仁波切:理想的修行环境是要与外界完全隔绝。没有外界的干扰,修行可以事半功倍。假如这种环境不可得,那么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从事其他的活动,探视朋友等也不错。在那种情况下,每天至少要修一到四个小时,修行时绝对禁止和别人讲话,也不可以和别人有任何方式的来往。

  德松仁波切:在佛教传统里,特别强调修行时不可参与世俗活动。一个人在独居时,可以把全部精力贯注于修行上。“身和口能远离世俗活动,然后意可以得到清净。”闭关修行是最好的方式。不过,即使在干扰很多的家里修行,也是很好的事。

  创巴仁波切:人们往往很难决定,是共修好呢?还是独修好?一般说来,金刚乘修行必须要共修。金刚乘比小乘和大乘的那种精神团体还重视僧伽。在金刚乘里,金刚僧伽的观念,是很重要而且很必须的。事实上,人们既可以共修也可以独修四加行。其差别并不很大。主要的是你不能期望理想的环境,世界上没有这种事,尤其是理想的环境。人们不能整年不工作,他们还有家眷。当然,在西藏的寺院里,我们有闭关中心,我们常常在一起共修。为了配合此地的环境,我叫我的一些学生在一起共修。我们成立了大礼拜的佛堂,金刚萨埵咒佛堂及曼达拉专修佛堂。共修的基本原则是所谓的金刚宴:一旦你加入金刚乘的修行,你就不

  可以藏私;一切东西都要和别人分享。传送从共修所获得的观照力,也是一个问题,你必须和你的师兄弟、师姊妹分享观照力,不可以秘而不宣。共修并不一定要所有的人都会面,只要感觉在一起就可以。当人们获得了解观想的圆满次第或大手印时,有些心理现象是可以让团体中的每一个人感觉和说出来的。每一个人都在作大礼拜,你也在同一条船上。我的意思是说,它必须是比较正常的,绝非,当你的另一半和孩子们不在身边时,你在做什么可笑的事。

  十二问:四加行一定要依照本书所说的次序来修行吗?

  迦鲁仁波切:能够按部就班地修,当然最好;但假如环境不允许,或假如想同时修二种法以免一下子作那么多大礼拜会太累,或假如自己的工作太忙不容许作大礼拜,则可以先修金刚萨埵观想和供曼达拉。甚至也可以从上师相应法开始修。

  创巴仁波切:次序理应保持不变。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下一个阶段铺路的,一直到上师相应法(对上师完全忠诚),它们会变得越来越细腻。只要达到这个阶段,你就可以接受灌顶了。

  十三问:假如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当中,只能修四加行其中的一个,他应该修那一种法?

  迦鲁仁波切:他应该视自己的意愿而定。

  十四问:假如一个人对修行不再有兴趣了,他应该停修,等灵启再来呢?还是应该继续修下去呢?

  迦鲁仁波切:他绝对应该继续修行。假如他发现思想非常散漫,就应该暂停所修的那一段,让心静下来,但他必须尽早恢复修行。创巴仁波切:对修行丧失兴趣,是止观训练不够的征象。最主要的,止观训练可以让你很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痛苦和神经上的毛病。它增加你的注意力,让你能开始与自己交朋友。你学习如何独处,如何与自己相处。没有这种训练,你很容易会被体力透支和修行方法搅得精疲力尽不得要领。

  假如一个人发现自己不得要领,觉得无法再修四加行了,他应该回头来修止观,然后再开始修金刚乘法门。

  十五问:什么样的修行时间表最好?

  迦鲁仁波切:这完全视个人而定。假如他没有其他的职业,一天修行四次,每次至少一小时,是最理想的了。假如他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应该想办法早晚都能修行一次。但这没有强迫性的时间表。

  十六问:修完四加行需要多少时间?

  迦鲁仁波切:当然,这要依各人的时间表而定。皈依和大礼拜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修完,金刚萨埵观想也是一样。供曼达拉和上师相应法所需的时间比较短。

  十七问:一个人应该修多少次四加行——一生一次,或更多?

  迦鲁仁波切:假如他能够修完一次,就很好了。但假如他对这种除障的方法很有把握,而且想重新修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其功效将与第一次修时相同。

  德松仁波切:我的根本上师阿旺雷巴(Ngawong Lepa),在他的一生中,修过四十次的——、——大礼拜,若干其他法门也修过同样的次数。比较起来,这是很少有的。我想学习他的榜样,现已将每一种法都修过几十万次。但我所认识的西藏人,很多都只修三天的皈依等,然后就去修本尊观想。

  十八问:成功的修行有什么征象?

  迦鲁仁波切:信心、诚心、观照力和悲心会增强,对修法的兴趣增加,对俗事毫无兴趣。

  德松仁波切:对你的上师的信仰、信心和依赖增加了,对业力和果报的作用越来越了解,这些在在都显示出你的修观生了效力,观想也逐渐变成了你的生活方式。

  创巴仁波切:基本上,你将不会像从前那么傲慢、那么固执。

  十九问:一个人如何知道他修四加行失败了?

  迦鲁仁波切:失败的修行,其结果与成功的修行相反,障碍增加,信心减退等。

  德松仁波切:(开口大笑)。修行假如没有进步,就会反映在个人的态度上。假如他变得越来越关心俗事,假如他越来越怀疑三宝,而且否认佛法的效力,假如他越来越不关心别人的福祉,对自己的上师越来越不信任;这就表示观想没有进步,并且接受了“魔的庇护”。

  创巴仁波切:假如你变得比从前傲慢而固执己见,这就表示你的慈悲心不够,你的修行发生了问题。

  二十问:假如一个人觉得他的修行失败了,该怎么办?

  迦鲁仁波切:修行失败通常是由于一个人在修行当中,无法集中思想,而且烦恼太重的原故。为了纠正这个毛病,他必须再思考“四共加行”。如果他有此意愿的话,他应该再修四加行或依赖本尊观想如观音观想等。此种观想在这类情况下,效力似乎是很大的。

  德松仁波切:一个人假如没有一点进步,就必须再修皈依和大礼拜,并修金刚萨埵观想,如此才能扫除他的障碍。他必须修上师相应法以增强他对上师的信心。

  一个人没有进步,常常是因为他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人身难得,诸法无常等道理。假如他能够领会这些道理,真正的观想就会产生了。缺乏这种体会和缺乏信心,将阻碍真正的观想。

  创巴仁波切:假如一个人的修行不发生什么作用,那是因为他把修行当作体操之类的玩意儿,对尘世不是真正有厌离心。他仍然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蒙蔽。为了要开始看得清楚,修行人应回到止观。这种规劝并不与其他仁波切的规劝互相冲突。“四共加行”是一种沉思的训练,藉着它你可以对轮回产生厌离心。假如你的整个精神旅程是以修止观为基础,那么“四共加行”的产生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二十一问:四加行圆满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修什么?

  迦鲁仁波切:因为我们是在金刚乘之内,四加行圆满使我们可以修所有其他的金刚乘观想。

  德松仁波切:四加行圆满使我们可以修所有主要的本尊观想。在噶举传统里,这包括上乐金刚和金刚亥母,在萨

  迦传统里,包括喜金刚和金刚瑜珈母观想,在宁玛传统里,包括莲花生大士的各种慈悲,忿怒的和空行母及许多其他慈悲的与忿怒的本尊;在格鲁传统里,包括大威德和密集金刚。

  一般说来,四加行圆满使我们可以修所有的观想,包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观想。

  二十二问:只修四加行,可能完全开悟吗?

  迦鲁仁波切:是的。为了要成佛,一个人必须发展悲心。在这一套修行中,悲心的发展可以靠大礼拜,同时加上发菩提心和四无量心。

  要想成佛,一个人也必须了解空的道理。在每一种修行当中,观想的对象(即皈依处等)与观想者变成不可分离,然后观想者让他的心自自然然地安定下来。这些都是证得空和大手印奥妙的方法。

  悲心的发展和空性的证得,是达成开悟的二个先决条件,在四加行之中——尤其是在皈依和发菩提心,以及上师相应法之中一这二者是合而为一的。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