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古仁波切文集:月灯 全然无畏·第十八章 彻底修习三摩地之功德
创古仁波切文集:月灯 全然无畏·第十八章 彻底修习三摩地之功德
无上圆满胜利者再度向月光童子说:“童子!既是如此,你应当知道,若一位菩萨摩诃萨受持此三摩地,理解、赞颂、读诵、背诵、为他读诵、日日持诵,并广为他人演说此经,他将得获四种功德。此四种功德为何?其福德将不可击毁、其勇健将不为怨敌所屈挠、其智慧将不可衡量、其辩才将无可限量。”
在第十八章中,佛陀解释道:若一位大菩萨精通此经、恒常读诵此经,并广为他人解说此经,他将能成就四种大功德。
第一种功德是经由此种行持所累积的福德,将不可磨灭、击毁(功德不坏)。修习此三摩地可广积智慧。就经典法教而言,我们了悟了法性谛,也就是达到初地菩萨的果位;欢喜地或极喜地。成就此地之后,我们将能显现一千二百种福德,而且,这个境地的福德是全然不可击毁的。
第二种功德是大无畏,受怨敌攻击时不为所坏。达到真三摩地之特殊境界本身即是全然觉醒、证得佛果的真正因素;所以,全然觉醒之因具有类似觉理状态本身的特质与功德。这些功德包括“四无所畏”——在此处,四无所畏表示不惧畏任何事。此四种无所畏包含双重之无所畏,这是由于已全然离弃应该离弃的,并已全然了悟应该了悟的,而达到的个人修行成就。任何天神、恶魔,甚至梵天王的攻击或批评,都丝毫也不能使已了悟三摩地境界的菩萨感到畏惧。他具有完全的信心与确定,此圆满真三摩地境界在他的经验觉受之中,全然无瑕及无误。即使梵天王指著他说“你尚未真正了悟此境!”此菩萨摩诃萨也依然完全无所畏、完全不为之所吓。
真三摩地境界的究竟成果表示一切过患及瑕疵都已完全净除了,即烦恼障及知识障皆已清净。如果魔王或梵天王指责道:“你尚未离弃所有的瑕疵!”此菩萨摩诃萨也不会起任何怀疑或犹豫。认为此三摩地境界在任何瑕疵或不全然批评都无法产生任何作用,因为此三摩地境界是洞悉一切诸法之真实一性的内证——这就是全然无所畏。
所以,四无所畏之前两种所畏和离弃与了悟个人成就有关;后两种无畏则和利他的成就有关:确产正道无所畏及确说行道之障无所畏。佛陀全然无误地教示开悟的正确法道,他清楚地言明:“这是一切凡夫、菩萨及成就上师所遵行的道路。这是正确无误的。”在面对攻击、批评或异议时,例如有人驳斥说:“你无法指出真正导致真实、圆满开悟之道!你能指出道的一部分,但是你无法真正教示完整的道!”一位觉醒的菩萨和佛仍然完全无所畏惧。其于已了悟真三摩地境界的确然,觉醒的菩萨全然无所畏,因为他确实能彻底地教导正确及完整的证悟之道。
第四种无所畏是确方解脱道障无所畏。若一位魔王或梵天王说:“这些事物不会真正阻碍解脱之道,你不须要离弃这些!”觉醒的菩萨仍然无所畏惧,因为他真的能确定什么是法道的障碍。
善修学三摩地境界的菩萨所能成就的第三种功德是智慧无边,他的智慧无限量地增长。修习三摩地使我们能清楚地觉知事物的本性、自心的本性,这种自然的状态是自无始劫以来就落入轮回的我们一直无法见到的。由于得受直指心性的教法或藉由其他方法,我们能在安住于三摩地时,见到心的真如状态。在究竟上,认知自心本性本身就是成就究竟智慧——了知一切诸法之如是本性的智慧——的正因。一旦被具持之后,这种智慧便无限量地增长。
这种智慧真实地觉受证悟之境,了知一切事物之本性为法性。一切依因缘而存在(有漏)之现象都见存于法界(梵文dharmadhatu)——一切事物与现象体性之领域或空间。事实上,没有任何正常的有漏现象能发生于法界之外,或于法界之外被加以觉受。因此,两种卓越智慧的第二种——觉知一切存在之相对现象的智慧——也自动展现了。
所以,修习觉知诸法体性或自心本性的三摩地,将可使用我们具有无量无边的两种主要智慧:见到诸法体性(空性)的智慧,及觉知一切存在现象的智慧。此外,在此修学过程中,五种一般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及成所和智)也会自然展现。例如,确保起自证悟之境的任何事业或活动皆无碍亦无误的成所作智,会任运自然地展现。
第四种功德是成就无量无边的辩才。辩才之勇健在确实了悟三摩地之特殊境界后会自然升起,并确保我们完全不畏惧会误入歧途。由于此种确信,我们知道,只要更深入地修习三摩地之圆满境界,我们会继续在觉醒的正道上有所进步,且最后必定会达到功德不可思议的圆满证悟。我们不会畏惧误入歧途或偏离正道,也不畏惧会误导他人而想道:“如果我教导他人,也许我们会被引领到错误的道径上。我不能真正的确定。”反之,我们会感觉到极大的勇气、不可衡量又不可限量的坚忍,并确信:“我能为他人指出正道!我也能在此胜妙之道上不断地进展!我能克服必须被离弃的烦恼障!而且,我能成就圆满无上的究竟佛果!”这种无量无边的勇气,即是四种功德中的第四种。
这完成了第十八章的讨论。
问答
学员:昨天,仁波切谈论了很多关于虔敬心的重要性。我的学生们认为在法道上不断地开展内证,然后出于虔敬心而将它供养出去,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如果我告诉他们,虔敬心表示将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融合,这在他们听起来像是变戏法一样。您能不能就经典传统谈谈虔敬心?
仁波切:一般而言,信心或虔敬心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是仰慕,第二是渴望,第三是信任。虔敬心非常重要,但是要对某件事产生信心与虔敬心,我们须认为它具有价值及优良的品质;事则,我们不会产生任何仰慕或渴求的感觉。因此,首先要对佛法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才能对法教产生信任之感,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好像我们生病时有人给予我们药物一样。如果我们不是真正相信这个药物能治愈我们的病,那时会产生什么情形?我们不一定会想要服用这个药物。当我们起了怀疑而想道:“这也许有所帮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许会使我的病况更糟糕,也许我会因而中毒。”我们将因而放弃这个药物。但是,如果不服用这个药物,我们就无法恢复健康。
同样的,如果因为知道法教的善质而产生某种程度的信任,我们会不存带怀疑或犹豫地去修持法教。反之,如果我们只是盲目的信奉者,在面临实修时,或许会踌躇不前,因而心想:“这也许有所帮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许完全没有意义。”这种半信半疑的不确定感和信心正好相反。若缺乏信任,我们将不会实修法教,但是,若不实修,我们就无法得到任何成果。我们可能会想说:“我的上师所说的可能确实是真的,但是,在另一方面,这也许只是无意义的言词。”如此一来,我们就无法全心全意地修持所得受的法教。盲目的信奉,表示不了解信仰的真正理由,在佛学的理念中,信心与虔敬心表示了解真正的价值,并因而感到信任。
学员:昨天,在第十三章时,您提到它的章名,但没有真正加以探究。您可以解释一下这一章的章名吗?
仁波切:我确实提到这一章的名称是。在修学三摩地时我们需要两种善德:觉知和智慧。首先,我们必须实际去修习三摩地,而在修习三摩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点是“觉知”。所以,昨天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谈论觉知的重要性。若具有觉知,我们可以修学得很好,但是,若没有觉知,我们将会忘却如何好好地修习三摩地。如果我们心不在焉,觉知的盗贼将会趁虚而入。
“定义、显说三摩地”的意思是说明修习三摩地的绝对必要条件,最主要的是具有觉知。在修持时,除非我们保持觉知,否则我们将会完全失去任何定境,只有我们的身体坐在禅修垫上,我们的心却已经溜走了——我们只是坐在那儿想东想西的。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契入良好的三摩地境界,我们必须谨慎、周密地保持觉知;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修学三摩地。
学员:我对如何将三摩地状态用于禅修后状态感到兴趣。我试着尽力保持觉知,但是,我很容易被自己与别人的谈话,及周围的一切感官刺激所分心。仁波切是不是可以给予进一步的指导?
仁波切:在日常活动中保持三摩地状态,确实很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做到这一点。也许,最好的方法就是下定决心:“今天,我将试着不失去觉知及三摩地的真正状态,即使我很难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我也要尽力维持一小段时间。虽然我的眼睛会看到许多形相,但我将努力保持警觉,不让自己被所看到的景象所影响,即使听到别人的声音,我也将尽力不让这抢走我的觉知。”
当我们训练自己在短时间内不让觉知溜走时,它会变得愈来愈容易;当维持短时间的觉知变得容易时,我们就能逐渐延长维持觉知的时间。这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例如,在午休时间我们会和其他人照面及交谈。在这种情形发生之前,我们可以建立如此的心态:“我即将坐下来用餐,和他人交谈将是难免的;但是,在这段时间内,我将试著不让心散涣,不完全被交谈的话题所左右,我将试著保持连续的觉知。”在一小时午休时间结束之后,我们应该回顾一下情况,并问自己:“我有多成功?”这是很好的训练方式。
学员:我想知道本尊法后面圆满次第的训练,和三摩地状态的训练是不是一样?
仁波切:这要看个人而定,在修持仪轨时,如果我们已经熟习“观”的非概念性状态,那么,这当然和三摩地一样;否则,这比较像只是放松、让心安住在“止”的平静中的一段时间。可是,一旦我们已经证知三摩地状态,真正的圆满次第和大手印禅修是完全一样的。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