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98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98

 

  未二、顺起加行(分三科) 申一、举法(分三科) 酉一、标

  即由如是诸根、诸力,渐修、渐习、渐多修习为因缘故,便能发起下中上品顺决择分四种善根。

  这是第四科,五根五力,五根五力合在一起说。分两科,第一科是别辨,这一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总显,又分两科,第一科因果相属,也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顺起加行。又分三科,第一科是举法。又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即由如是诸根、诸力,渐修、渐习、渐多修习为因缘故。」前面的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在四念住上有止有观,这样地不断地修习;不断地修习,对于烦恼就能够调伏,能够使令它不活动,使令烦恼不动。但是烦恼的随眠还没能够断除去,还要继续地用功修行。现在说到五根五力,也还就是四念住继续修行的意思。

  「即由如是诸根诸力」:这位修行人由于他信、进、念、定、慧的成就,渐次地修习。「修」这个字对那个「习」来说,是初开始叫做「修」,继续不断地修叫做「习」。「渐修、渐习」:就是渐次地、按照次第这样地修习。「渐多修习」:就是不断地长时期地这样用功修习。「为因缘故」:因此,「便能发起下中上品顺决择分四种善根」:不断地修习,因此他就能够建立了、也就是成就了下品的、中品的、上品的,「顺决择分」的「四种善根」。

  「顺决择分」:是解释这个四种善根的。说这个四种善根,它究竟是怎麽回事情呢?是随顺决择分,随顺决择。「决择」:是见道的时候,修行人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由凡位转入圣位的时候,叫做决择。决择实在就是讚歎智慧的作用,能断疑惑。「决」者断也,能断除疑惑;「择」是拣择,拣择就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诸法真实相,就能断除疑惑,就是入了圣道了。没有入圣道之前,心都是不肯定,所以不能说决断。这个「分」就是因,为什麽能够入圣道呢?是有因缘的。就是由于这四种善根是它的因。这四种善根能随顺趣入于决择的圣道,所以叫做「顺决择分」。这样的善根有四种,所以叫做「四种善根」。这个「善根」,实在来说,这个「善」这个字,是指决择说的,圣人的戒定慧叫做善。此四种法是它的根,也就是由此四种法才能建立那种善法,所以这个善根两个字也还是顺决择分这一句话的意思。

  酉二、徵

  何等为四?

  下面第二科是徵,第三科是列出来,这四种是什麽呢?

  酉三、列

  一、暖,二、顶,三、顺谛忍,四、世第一法。

  这四种,这是列出来。顺起加行分三科,第一科是举法,分这三科,第二科就是引喻,也就是解释这个暖这个字,暖、顶、顺谛忍、世第一法。

  申二、引喻

  譬如有人,欲以其火,作火所作。

  假设有一个人想要用他的火,作火所作的事情,就是燃烧。

  为求火故,下安乾木,上施鑽遂,精勤策励勇勐鑽求。彼于如是精勤策励勇勐鑽时,于下木上最初生暖。

  这是解释这个「暖」这个字。「为求火故」:这个火不是现成的,你需要去求、寻求。那麽怎麽样求这个火呢?就是「下安乾木」:在下面放一个乾的木,不是溼的,乾木它容易起火;「上施鑽遂」:在火的上面放一个「遂」,放一块石头,这个石头来鑽这个木头,就会起火,所以叫做「遂」。

  「精勤策励」:鑽的时候,要精勤、要策励。「精勤」就会辛苦、就会劳倦,所以要「策励」,这件事才能做得成。「勇勐鑽求」:不怕辛苦、一直地用这个石头来鑽这个木。「彼于如是精勤策励勇勐鑽」的「时」候,「于下木上最初生暖」:于下面放的那块木,最初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暖。这个暖就是这麽个意思。

  次暖增长热气上冲,次倍增盛其烟遂发。

  「次暖增长热气上冲」:暖了的时候,你还不能停下来,你还继续地鑽;所以在暖以后,这个温暖就增长了,这个热度就加强了。「热气上冲」:就有了热气,向上面动。「次倍增盛」:这个时候继续鑽,这个热气就会增盛,「其烟遂发」:就从那个木头上发出来烟了。

  次无焰火欻然流出,火出无间发生勐焰,勐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

  「次无焰火,欻然流出」:发出来烟以后,又有无焰的火。看这个文的意思,这个焰是表示强烈的大火,现在不是那样那麽勐烈的火,就是小小的火;「欻然流出」忽然间从这个木头上就流出来了、就出来火了。「火出无间发生勐焰」:这个火流出来以后,紧接着没有间隔地,就发生了勐烈的火焰,大火就出来了。「勐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就是燃烧,这件事就出现了。

  申三、配合(分三科) 酉一、于初位

  如鑽火人精勤策励勇勐鑽求,五根五力渐修渐习渐多修习,当知亦尔。

  这下面是第三科,第一科是举法,第二科是引喻,现在第三科是配合,就是用这个法来配合这个喻,又分三科,第一科于初位。就是初开始这个阶段。

  「如鑽火」的「人,精勤策励」地、「勇勐」地去「鑽」火,这样「求」火;「五根五力渐修渐习渐多修习,当知亦尔」:这个前面如鑽火人精勤策励、勇勐鑽求,这是譬喻,下面就是会合这个法。这个修行人成就五根五力的时候,他也是,渐次地去修习四念住,不断地修止观,「渐多修习」:不断地、多多地这样修习;「当知亦尔」:也就像鑽火的情形一样,也就是那个鑽火的人,精勤策励、勇勐地鑽求那样子。

  酉二、于中位(分四科) 戌一、暖善根

  如下木上初所生暖,其暖善根,当知亦尔。

  这是第二于中位,前面是初位,初开始的时候,就努力地修四念住。这二科于中位,分四科,第一科是暖善根。

  「如下木上初所生暖」:初开始出生来一点温暖。「其暖善根,当知亦尔」:这个修行人修四念住就,成就了暖的善根,也是类似那样子。

  烧诸烦恼,无漏法火,生前相故。

  这个暖的善根是什麽呢?当知也是这样子;就是那个鑽木出来的暖。这个暖是什麽意思呢?「烧诸烦恼,无漏法火」:这个暖出来,后来又是火的前相,这个火能燃烧这个木头;这位禅师、这位修行人他也是出来暖的善根,就是「烧诸烦恼」:其实就是断除烦恼;「无漏法火」:就是没有烦恼的那个清淨的智慧火,是能灭除烦恼的;「生前相故」:这个智慧火出现之前,先出现一个暖。像火出现之前先有暖,那麽这个智慧火出现之前,也有一个暖,这是这麽样会合。这是暖善根。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八页:

  烧诸烦恼无漏法火生前相故者:如火生时最初生暖,是故暖名火之前相。如是无漏法生,先起善根,说名前相,道理亦尔。由无漏法能断烦恼,喻如火烧,最初善根是彼前相,故得暖名。

  「烧诸烦恼无漏法火生前相故者:如火生时最初生暖」,这个鑽木取火的时候,最初先出现一个暖。「是故暖名火之前相」:所以这个暖就是火出现之前的一个相貌。「如是无漏法生,先起善根,说名前相,道理亦尔」:这个譬喻是这样子,修行人修四念住的止观的时候,这个无漏法生就是见道的时候,他那无漏的止观的现前,也是先起的一个善根,说明叫做前相的道理,也是这样子。

  「由无漏法能断烦恼,喻如火烧,最初善根是彼前相」:由无漏法能断烦恼,这个断烦恼一定是无漏法,出世间的圣道才有这种功能,能够断除烦恼。世间的有漏的止观没有这种功能,所以暂时调伏烦恼是可以,不能够断烦恼;所以它终究有一天烦恼会活动,禅定就失掉了。现在这里是无漏法能断烦恼,「喻如火烧,最初善根是彼前相」:是彼无漏的善法的前相。「故得暖名」:所以也得一个暖的名字。

  戌二、顶善根

  如暖增长,热气上冲,其顶善根,当知亦尔。

  这个暖是火的前相,火是特别地热,暖也是热,但是那个度数低一点,可是这个暖和火都是热的,就是度数有高低。这个修行人,修四念住的止观,到了那个程度的时候,也出现了无漏智慧,相似的智慧,就是也是那个度数低一点,是这个意思。这个譬如说是,修这个无我观,观色受想行识我不可得,这个无我的智慧和圣人的无我的智慧是同类的,彼此是相似的,但是这个时候还没能够断烦恼,所以还不同于圣人的智慧,可是是同一类的,像那个暖和火同是热的,是这个意思。

  「如暖增长,热气上冲,其顶善根,当知亦尔」:这是第二,顶的善根,像这个暖,成就这个暖的善根了,但是这位修行人他继续用功,就像这个暖,鑽木取火的时候,那个热气上冲了。「其顶善根,当知亦尔」:成就了暖的善根的人,继续修四念住的时候,他这个与圣人的智慧相似的那个智慧,又增长了,增长达到了一个程度;达到一个程度就像顶似的,「其顶善根,当知亦尔」。这个顶,就像人到了山顶上,周围的情况看得非常地分明。现在这个修行人得到的善根、得到的智慧,也是,他观察苦集灭道,观察得非常地分明,那就譬喻鑽木取火那个暖气上冲的意思相同,「当知亦尔」。

  戌三、顺谛忍

  如次烟发,其顺谛忍,当知亦尔。

  这是第三科,顺谛忍。

  「如次烟发」:这个热气上冲之后,紧接着就会有烟出来,这个烟,是譬喻什麽呢?「其顺谛忍,当知亦尔」:就是这个修行人,得到了顶的善根以后,继续修四念住的止观的时候,就成就了顺谛忍的善根,就像那个热气上冲相类似,「当知亦尔」。这个顺谛忍,随顺苦集灭道四谛,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这件事在这位修行人的心里面,忍可了、安忍不动,所以叫做忍。

  戌四、世第一法

  如无焰火欻然流,世第一法,当知亦尔。

  这第四科。在譬喻上说这个无烟火,欻然流出,这就譬喻这个加行位的第一世法也是这样子。他这个时候还不是圣人,他还是属于世间法,但是在世间上他是最第一了、最殊胜的了。所以叫做「世第一法,当知亦尔」。

  酉三、于后位

  如火无间发生勐焰,世第一法所摄五根五力,无间所生出世无漏圣法,当知亦尔。

  第三科于后位;中间位,还有个初位;中间位分成四善根。现在说到后位,是什麽呢?

  「如火无间」:那个无烟之火,紧接着就会发出来勐焰,勐烈的大火出现了。这「世第一法所摄的五根五力」:在世第一这时候的五根五力,「无间所生出世无漏圣法,当知亦尔」:当知也是这样子。这是后位,就是超过了四善根之上了,得了圣道了,叫做后位,得初果以后叫做后位。

  现在这里的文,在三十七道品里面,就是五根五力解释为暖顶忍世第一的善根。这个暖顶忍世第一的善根,在三十七道品里面,来配这个位次,是属于那几个善根呢?就是五根五力;这样说到世第一的时候也有五根,这个五根和五力放在一起讲,这是本论的特别的一种解释。在《阿毘达磨杂集论》上,和这里说的不一样:那上面说暖、顶是五根,忍、世第一是五力,这样说。现在这里不是,这里是说暖也有五根五力,乃至忍、世第一都有五根五力,这样讲、这样解释。在《俱舍论》上的解释,是从四正勤,就是四正断,这时候是暖善根,这个四如意足,四神足,就是顶了,得到了禅定,禅定进步了,这时候是顶的善根,然后五根就是忍的善根,五力就是世第一的善根,这个《俱舍论》上这样解释。而这里,也不同于《俱舍论》,也不同于《阿毘达磨杂集论》;这五根和五力也是暖、也是顶、也是忍、也是世第一,在世第一的时候就有这个五根五力,还是五根五力。

  巳五、七觉支(分三科) 午一、乘徵

  此复云何?

  这个五根五力,解释完了。下边就解释这个七觉支,七觉支分三科,第一科是乘徵。「此复云何?」就是这个「此」就是成就了世第一,又怎麽样呢?就是乘着前面的世第一,来问这个七觉支是怎麽回事情?

  午二、标释

  谓七觉支。诸已证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名觉支。

  这是第二科解释。

  「此复云何?」就是成就了五根五力,就是达到了世第一后,又怎麽样呢?「谓七觉支」:就是在世第一一刹那以后,就有七觉支出现了。「诸已证入正性离生」:就是很多的已经证入到法性的时候、证入到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在这里面离一切相的境界,「证入正性离生」。

  「补特伽罗」:就是这个人;「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成就了证入法性的这个人,他有什麽特别呢?就是成就了如实的觉悟的智慧,就如色受想行识的真实相而能觉悟的那个智慧,也就是无常、无我的智慧。「用此为支」:用这个七种法为支,故名叫做觉支。看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八页:

  谓七觉支等者:辩中边说:此支助觉,故名觉支。由此觉支位在见道,广有七种,略为五支:一、觉所依支,谓念。二、觉自性支,谓择法。三、觉出离支,谓精进。四、觉利益支,谓喜。五、觉无染支,此复三种:谓安、定、捨(辩中边论中卷十四页)。今说如实觉慧,用此为支,应如彼释。

  「谓七觉支等者:辩中边说:此支助觉」,这七支能帮助你觉悟苦集灭道,「故名」叫做「觉支」。「由此觉支位在见道」:因为这个七觉支的这个前后的次第的位置上看,它是在见道这个时候,前面有资粮道、加行道,进一步就是见道,就是见到真理了,这个人。「位在见道」。「广有七种,略为五支」:广说,多说就是有七觉支,略说就是有五支。

  「一、觉所依支,谓念」:你觉悟真理的智慧,它不会单独地出现,它要有所依,依赖一件事才能出现的,什麽呢?「为念」:这个念字,作这个圣道智慧的所依止处,要有念。这个念,在佛法里面倒是非常重要。这个觉就是般若的智慧,般若智慧在见真理的时候,要有念的心所,它要把这个法门显现在你的心里面,那种功能叫做念。

  「二、觉自性支」:第二个,是觉本身的这一部分,觉本身的是什麽呢?「谓择法」:就是择法觉支,就是观择一切法的那个清淨无我的智慧,叫做择法。这是七觉支这个觉支的本体、本身上的事情。

  「三、觉出离支,谓精进」:这个七觉支里面有精进。精进是什麽呢?「觉出离支」:是你的这个清淨的智慧,「出离支」出离了烦恼,从烦恼里面出来。为什麽有这种能力呢?就是精进的关係,你不精进还是不成就的。

  「四、觉利益支」:得到了觉以后有什麽好处呢?「谓喜」:就是生欢喜心,心里面欢喜。这是你有这样的希望,你这个希望成就了,你就得欢喜;如果没有成就,那就不行了,心里就不欢喜了。所以这个喜…就是那个大乘佛法里面那个十地,初开始叫欢喜地,和那个喜是同样的性质,就是欢喜。

  「五、觉无染支」:一共五支,第五支就是你那个清淨智慧、它没有污染这一部分。「此复三种」:这无染支有三种不同,「谓安、定、捨」这三支,一个轻安、一个定、一个捨。「辩中边论中卷」:《辩中边论》有三卷,中卷第十四页说,「今说如实觉慧,用此为支,应如彼释」:今说如实觉慧用这七觉支为支,那麽这个择法觉支是觉的自性,其馀的,都是支助这个觉支的成就的。

  午三、明摄(分三科) 未一、标

  即此七种如实觉支,三品所摄。

  下面第三科明摄,七觉支第一科是乘徵,第二科标释,现在第三科是明摄。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此七种如实觉支,三品所摄」:就是分三类,就能包括了七觉支在内的。这是标,下面配合。

  未二、配

  谓三觉支,奢摩他品摄;三觉知,毘钵舍那品摄;一觉支,通二品摄。是故说名七种觉支。

  「谓三觉支,奢摩他品摄」:七觉支里面,有三个觉支是属于奢摩他这一类的。「三觉知,毘钵舍那品摄」:又有三个觉支是属于观这一类所摄的,属于观这一方面。「一觉支,通二品摄」:有一个觉支通于奢摩他品,也通于毘钵舍那品,所以「一觉支,通二品摄」。「是故说名七种觉支」:就是把这三种分法合在一起,就是七觉支了。

  未三、释

  谓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此三观品所摄。

  下面第三科是解释,这七种觉支,这三品分成三支,分成三品,是怎麽分法呢?「谓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此三」是「观品所摄」,属于观、属于智慧观察的。「择法觉支」,是觉的自性。「精进觉支」,就是不断地去努力地去修止观。「喜觉支」,成功了心里欢喜,这也属于智慧的。「此三观品所摄」。

  安觉支、定觉支、捨觉支,此三止品所摄。

  这个轻安觉支、定觉支、捨觉支这三个觉支,是属于奢摩他这一类的。这个安觉支就是轻安乐,轻安乐是因为你得到未到地定以上,得到初禅、二禅、三禅里面就有轻安乐,「安觉支」。

  「定觉支」,就是看这个人的修行,他已经得了初禅,或者有得二禅,有得三禅、有得四禅,也可能四禅不具足,只是具足了一禅、二禅。所以「轻安觉支」,还有一个「定觉支」。这样说;这个定觉支就是除了未到地定,一定是包括禅里面的初禅、二禅、三禅,那里面都有轻安乐。「捨觉支」,也是形容这个定,实在就是不执着;「此三止品所摄」:这三个是属于奢摩他这一类的。

  念觉支一种,俱品所摄。说明遍行。

  「念觉支一种」,是「俱品所摄」:也摄于止也摄于观,「俱品所摄」。「说明遍行」它活动的空间大,止也有念活动的空间,观也有念的活动,所以这个念心所比较宽。

  巳六、八圣道(分三科) 午一、明渐次(分二科) 未一、略标

  彼于尔时最初获得七觉支故,名初有学见圣谛迹。

  前面把七觉支说完了,这个说得比较少。下面是八正道,分三科,第一科明渐次,分两科,第一科是略标。

  「彼于尔时」:就是那个修行人在那个时候,「最初」所得的「七觉支故」;「名初有学见圣谛迹」:就是初开始,就是初果,他不是无学,还有学,得了初果以后要继续地修止观的,所以叫有学。「见圣谛迹」:而在这个时候得未曾有,从来没有这种事情,现在成就了,能见到苦集灭道四种道理。这个「迹」就是道路,七觉支是见圣谛的道路。

  已永断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

  这个七觉支,成就了七觉支有什麽功德呢?「已永断灭」:不是暂时的,永久地消除了见道位所摄的一切烦恼,把这个见道的烦恼完全消灭了;简单说就是身、见、戒、取、疑这三种。

  唯馀修道所断烦恼,为断彼故,修习三蕴所摄八支圣道。

  见道的烦恼:身见戒取疑灭掉了,还剩下来修道所断的烦恼还在。「为断彼故」:为了消除去修道所断的烦恼,就是要修习三蕴所摄的八支圣道。三蕴就是戒定慧。

  未二、配释

  此中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慧蕴所摄。

  第二科配释,用三蕴配释八圣道。这八圣道里面有正见、正思惟、正精进这三法,是属于智慧这一类的。

  正语、正业、正命,戒蕴所摄。

  八正道里面还有三个,就是正语、正业、正命,在三增上学里面是属于戒蕴的,属于戒法。这正语、正业、正命是属于戒,在三学里面属于戒。

  正念、正定,定蕴所摄。

  八正道里面有正念、正定,那是属于定蕴所摄的。

  午二、释得名(分二科) 未一、问

  问:何因缘故,名八支圣道?

  第二科解释得名,得名圣道的原因。

  未二、答(分二科) 申一、总

  答:诸圣有学已见迹者。

  答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总。「诸圣有学已见迹者」:这一切圣人,而不是无学,这是有学的圣人;「已见迹者」:他已经证入了见道的境界,见道位,就是初果圣人。

  由八支摄行迹正道,能无馀断一切烦恼。

  他是成就了七觉支之后,还要继续地用功修行,怎麽修行呢?就修这个八圣道,属于八圣道摄。「行迹正道,能无馀断」。「行」:有四种行;「迹」:有四种法迹。这个四种法迹是什麽呢?就是无贪、无瞋、正念、正定。这个无贪、无瞋、是戒、定、慧的迹,是成就戒的道路,成就这个戒,成就这个毘奈耶的一条道路。受了戒而能持戒清淨,就是因为不贪、不瞋的关係;若是犯戒呢?由贪心而犯戒,由瞋心而会犯戒。现在没有贪心、也没有瞋心,所以这个戒增上学就会守护清淨了。所以从无贪、无瞋就看出来戒清淨,它是戒清淨的迹。这是无贪、无瞋。

  第二个就是正念。这个正念是增上定的行迹,你成就了增上定,就是因为有正念的关係,因为有正念就使令你这个心能够安住在所缘境不动。有正念,常念、常数数忆念所缘境,心就不乱。那麽这个正念是一种法迹。

  其次是正定。你成就正定了,你就能容易成就智慧,所以得正定是正智的一种迹。这是迹,四种法迹。

  还有四种正行,四种正行就是苦迟通行、乐迟通行、苦速通行、乐速通行。这苦乐都有迟、都有速。修行人如果他成就了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里面修四念住的时候,因为定力浅的关係,他就辛苦一点,想要得圣道就辛苦了一点。辛苦了一点,那就叫做「苦迟通行」,他就是慢。这是根性若钝的话,他就会慢;根性若利也可能会快,苦也有迟、也有速。

  若是在无色界四空定里面修四念住,他并不苦,因为无色界四空定里面没有苦。但是根性钝的人,也是很慢才能得圣道;根性利,也就会很快;也有迟、有速的不同。但是若是得无色界的四空定,定力是很深,但是影响了他的观,使令这个观不那麽锐利,所以也可能使令他慢;若是他的根性利,也可能会快一点;所以这里面也有迟、也有速。

  若是得到色界四禅的话,这是乐。这个乐,也分根性有利、有钝的不同。如果根性利,他就会很快地得圣道,如果根性钝也可能会很慢,所以苦乐都有迟、都有速。这是四种正行的不同。

  这个八支圣道,包括了这些事情,所以「能无馀断一切烦恼」。这个,「诸圣有学已见迹者」:就是七觉支,已经见到圣道以后,「由八支」:由八圣道所摄的有四种正行、有四种法迹的正道,「能无馀断一切烦恼」:能够没有残馀地断除一切烦恼。

  能于解脱究竟作证,是故名为八支圣道。

  「能于解脱究竟作证」:对于解脱一切烦恼、见到真理,能够究竟圆满地成就了。这两句话实在是一回事:「能于解脱究竟作证」、「能无馀断一切烦恼」,断了烦恼就得解脱,其中的原因,就是能见到无我的真理,才能有这两句话的成就的。「是故名为八支圣道」。这是总说的,下面别别地说,分五科,第一科正见。

  申二、别(分三科) 酉一、正见

  当知此中,若觉支时所得真觉,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证而觉,总略此二合名正见。

  八圣道里面第一个是正见,这个先解释正见。

  「当知此中」:这个八正道里面这个正见是什麽意思呢?「若觉支时」:就是在七觉支的那个时候,所成就的真觉,就是见到无我的真理,那是真实的智慧。「若得彼已」:你若成就了那个真觉,那个真觉是无分别的智慧。「以慧安立如证而觉」:但是你自己成就了以后,你还应该利益他人,所以应该用你后得的智慧,用这个语言文字来表达你的真觉的境界;就是「如证而觉」,如你所证悟的真理,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来觉悟他人,那麽这是后得智。这个后得智加上所得的无分别的真觉的智慧是根本智,这两个「总略此二合」起来,「名」叫做「正见」。这个正见,就是根本智和后得智合起来,名为正见。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九页:

  若觉支时所得真觉等者:此中真觉,谓根本无漏智,于圣谛理证现观故。从此无间,得唯法智、得非断智、得非常智、得缘生行如幻事智,善为他说,宣扬开示。是名以慧安立如证而觉。当知此即后得无漏智摄。

  「若觉支时所得真觉等者:此中真觉,谓根本无漏智,于圣谛理证现观故」:这里面说那个真觉,这是真实的觉悟。这个《三国志演义》,刘备三顾茅庐,他说,「大梦随心觉!」我看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真觉,谓根本无漏智」:这是根本的无漏智,无漏智是根本的,后得智是由根本智流出来的。所以对后得智来说,这个真觉是根本智。它是无漏智,这个根本智是清淨无染污的,叫「无漏」。「于圣谛理」:他对于苦集灭道的四谛理,「证现观故」:成就了无分别的智慧了。这是解释这个真觉。

  「从此无间,得唯法智、得非断智、得非常智、得缘生行如幻事智。」「从此无间」:从这个根本智不间隔,就是出观、出定的时候;出定的时候,这个后得智就是有分别了。有分别的时候,「得唯法智」:就是唯独是正法没有我可得,只是色受想行识,只是眼耳鼻舌身意,我是不可得的。「得非断智」:这一切法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因缘是相续下去的,不会作善没有善报,作恶没有恶报,不是断。「得非常智」:一切法都是有生灭变化的,所以也不是常。有生有灭就是不常,相续所以是不断。「得缘生行如幻事智」:这个非断、非常的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都是如幻如化不真实的。所以这个时候,这个圣人才有这种智慧,通达了无我的空性、也通达了缘生行是如幻如化的,这都是圣人的智慧,凡夫这两种智慧都没有成就。

  「善为他说,宣扬开示」:圣人因为自己觉悟了,他能善巧地为别人去宣说这个道理,「善为他说,宣扬开示」。这个「善为他说」这句话是总说的,「宣扬开示」是别说的。能宣扬这样的苦集灭道的道理。开示,就是有疑惑也能解释,这叫开示。

  「是名以慧安立」,这就叫做「以慧安立」。由他的智慧能把他所觉悟的道理表达出来,叫做「安立」。「如证而觉」:那麽别的人跟他学习,也能如他所证的也可以觉悟、也能证得。「当知此即后得无漏」的「智」慧,属于这一类的。那麽这可见八正道的正见,是包括两种智慧,这个和七觉支那个择法觉支有一点不同,择法觉支是根本智。

  酉二、正思惟

  由此正见增上力故,所起出离无恚无害分别思惟,名正思惟。

  下面是第二科正思惟。「由此正见增上力故」:这位圣人他有正见的强大的力量的原因,他所生起的这个出离的思惟、无恚的思惟、无害的分别思惟,就叫做「正思惟」。因为这里边没有错误的成分在里边,就是因为有正见的力量,他生起的思惟都是清淨的。这上面就是出离的思惟,出离就是没有欲,没有贪欲,也没有恚、也没有害,也没有伤害人的这种分别心,这样的分别思惟就叫做正思惟。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九页:

  所起出离无恚无害分别思惟者:谓即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出离伺、无恚伺、无害伺应知。

  寻和伺就是粗细的不同。

  若心趣入诸所寻思,彼唯寻思如是相状所有寻思。

  这一段就是解释前面这句话的。说是若是这个圣人他出定了以后,他若在定里边,他在根本智的时候是无分别的;他若出定的时候,他心里面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他心里面也会有分别,有分别就是由无分别的境界趣入到有分别的境界的时候,他心里面也有寻思。他的寻思,「彼唯寻思如是相状所有的寻思」:只是这样子而已。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八页:

  彼唯寻思如是相状所有寻思者:谓唯寻思出离无恚无害分别相状故。

  是这样的清淨的思惟,对人都是有利益而无有伤害的。就是众生触恼他,他心里面还是清淨无染污的。

  酉三、正语业命(分二科) 戌一、第一义(分三科) 亥一、正语

  若心趣入诸所言论,即由正见增上力故,起善思惟,发起种种如法言论,是名正语。

  但是初果圣人,因为他欲界的欲还有多少,他也会有一点烦恼,但是不会那麽严重。下面是第三科正语业命,分两科,第一科是第一义,这解释的不同;分三科,第一科是正语。

  「若心趣入诸所言论」:前边是内心的思惟;假设这个圣人他由不言说进入到言说的境界的时候,「即由正见增上力故,起善思惟,发起种种如法」的「言论,是名」叫做「正语」。他说出来的话都是合道理的,但是合道理的话不一定是好听的,不一定好听,「是名正语」。

  亥二、正业

  若如法求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于追求时,若往若还,正知而住。

  这是第二科,说到正业。「若如法求衣服饮食」:就是这位圣人,因为他这个身体还在,他还是有衣食住的这件事。他去如法,不违背佛法,他去求、寻求衣服、寻求饮食、或者诸坐卧的这些资具,还有病缘的医药、供身的什物,就是各式各式的用品。「于追求时,若往若还,正知而住」:他去,然后回来,这一来一往,他心里面总是清淨的,总是安住在清淨无染的情况下,而不会有染污。就是好的、坏的他心里面总是平静的。

  若睹若瞻、若屈若伸、若持衣钵、及僧伽胝、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正知而住。

  这些差别的种种的情况,他心里面也都是清淨的。

  或于住时,于已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广说乃至若解劳睡,正知而住。是名正业。

  「或于住时于已追求衣服等事」,「或于住时」这些事情都办完了,回到他的住处了,对于已经追求来的衣服饮食等事,他在他住处也可能是有行有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或者是行、或者住、或者坐、或者是卧。「广说乃至若解劳睡」:解劳睡就是疲倦的时候打一个盹,解劳睡,解除劳倦的睡,这个睡是解劳的。「正知而住」:也是正知而住,那麽这叫做正业。这个正业是这样意思。

  这个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正知而住,这叫做正业。若是我们从早晨起来的时候,乃至到晚间休息,中间这个时候,你试验、试验,一直地保持正知而住,看看怎麽样!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页:

  或于住时于已追求衣服等事等者:前说追求衣服等事,行时业摄。既追求已,于其住时有五种业:一者、身业,二者、语业,三者、意业,四者、昼业,五者、夜业。谓若说言,若行若住若坐,此言显示住时身业。若复说言,若语,此言显示住时语业。若复说言,若卧若默若解劳睡,此言显示住时意业。若复说言,若习悎寤,此言显示住时昼业、夜业、身业、语业。又若卧者,此言显示住时夜业。当知是名住时五业,如前正知而住中说(陵本二十四卷二十页)。此应准知。

  「或于住时于已追求衣服等事等者:前说追求衣服等事行时业摄」:前边的文,要如法求衣服饮食,这是到聚落去了、到城市里、或其他地方去了,是「行时业摄」。「既追求已于其住时有五种业」。什麽呢?「一者、身业,二者、语业,三者、意业,四者、昼业,五者、夜业」,有这五种不同。「谓若说言,若行若住若坐,此言显示住时身业。若复说言,若语,此言显示住时语业。若复说言,若卧若默若解劳睡,此言显示住时意业」,这是意业。「若复说言,若习悎寤,此言显示住时昼业、夜业、身业、语业。又若卧者,此言显示住时夜业」,就是中夜的时候才会休息。「当知是名住时五业,如前正知而住中说」,在「陵本二十四卷二十页」,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这看出来,圣人是这样的,他入定也是清淨的,出定也是清淨的。

  亥三、正命

  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

  第三是正命,前面是正业,现在这是说正命。「如法追求衣服饮食」:就是他有这样的需要,他很诚实地去追求衣服饮食乃至食物。昨天有人把「什」这个字念「ㄗㄚˊ」,我常常查字典的,我今天早晨又特别去查一查这个字,我看见字典上这个字是念「ㄕˊ」,不是念「ㄗㄚˊ」。「远离一切起邪命法」:就是不虚妄,不表示自己有道德,没有这个意思,就诚实地向人有所求,那就叫做「正命」,如果其中有欺诳性就变成邪命了。

  戌二、第二义(分三科) 亥一、标远离摄

  若远离摄正语业命,彼于证得无漏作意诸觉支时,先已获得。

  前边把正语、正业、正命解释完了,这是第一种解释。下面有第二义,第二种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标远离摄。

  「若远离摄」:若是远离欺诳,就是实实在在的、很诚恳、很真实地那样的正语、正业、正命。「彼于证得无漏作意诸觉支时,先已获得」:那个修行人,在七觉支的时候,就成就了无漏的作意,他一入定的时候,他这个清淨心就现前了。「诸觉支时」,七觉支那个时候,「先已获得」,在八正道之前就已经成就了、成就了这个正语、正业、正命。

  但是《俱舍论》上,他把七觉支放在八正道的后面,八正道放在七觉支的前面,八正道是见道、七觉支是修道;现在这里的文,七觉支是见道、八正道是修道。但是《俱舍论》那个文和《大智度论》是相同的,《大智度论》也是八正道是见道,七觉支是修道,和这里正是相反;但是它就是两个解释,一个解释和这里相同,一个解释和这里是相反的。这里只是一个解释,七觉支是见道、八圣道是修道。这里边这个第二个解释是说,在见道的时候,这个正语、正业、正命就已经成就了。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页:

  若远离摄正语业命者:谓即诸语恶行、诸身恶行、诸邪命事,不作律仪,此亦名为无漏律仪,由彼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永害故。

  「若远离摄正语业命者:谓即诸语恶行、诸身恶行、诸邪命事,不作律仪」,这个远离摄这句话,「若远离摄正业命者」,这个远离摄是什麽意思呢?「谓即诸语恶行、诸身恶行、诸邪命事,不作律仪」:他不作这种事。这就是得了圣道的人的道共戒,这个不作律仪就是道共戒,不是凡夫这个摄律仪戒,也不是那个定共戒,现在这是道共戒。「此亦名为无漏律仪」:就是道共戒。

  「由彼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永害故」:因为得了初果以后,他不到三恶道去了;不到三恶道就不会有这个邪命的这件事,这个邪命的行为、欺诳人是要到三恶道去受苦的啊!邪命是要到三恶道受苦的,欺诳人这件事是有罪过的!得了初果以上的圣人,他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那就表示他没有三恶道的罪业,所以他的正语、正业、正命都是清淨的,他没有欺诳性,不会为了吃这一碗饭说话骗人,不会这样子。

  亥二、释圣爱名(分二科) 天一、问

  问:何故此名圣所爱戒?

  前边是标远离摄,现在第二科释圣爱名。分两科,第一科是问。「何故此名圣所爱戒」:这个正语、正业、正命在三增上学里边是属于增上戒。这个增上戒,又名为圣所爱戒,圣人对这个戒很爱护的。现在说为什麽叫这个名字呢?这是问,下面第二科是答,分两科,第一科明获得。

  天二、答(分二科) 地一、明获得

  答:以诸圣者贤善正至,长时爱乐欣慕悦意;我于何时当正获得诸语恶行、诸身恶行、诸邪命事不作律仪?

  「以诸圣者」:这一切成就圣道的人,这个成就圣道的人,都是非常得贤善,他的心是非常得贤善,不是那麽样的啊…没有这些烦恼的污染。「正至」:就是灭除了各式各样的烦恼。「长时爱乐」:是长时期地、不是短时期,「爱乐」这个戒法。「欣慕悦意」:关于戒,非常得欢喜。这个圣人他对因果有决定的信心,对于善恶果报有决定的信心。作恶会得恶报,心里不欢喜;做善能得善报,心里欢喜,生欢喜心。所以对戒有欢喜心。

  凡夫如果对于佛法没能深入地学习,对于因果的道理不十分分明。你不学习经论,什麽是善、什麽是恶,小小地明白一点,多数还不知道什麽是善、什麽是恶,还不知道这个事;对于作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心里面模煳,有多少模煳,就是不知道恐怖,不知道恐怖这件事。

  现在圣人不是,圣人知道这件事,所以他若是感觉持戒清淨,生欢喜心,他生欢喜心。所以他长时地爱乐欣慕悦意,说「我于何时当正获得诸恶语行、诸身恶行、诸邪命事不作律仪」:我什麽时候能成就这样的功德?当然,在《大智度论》里面提到,谁能够没有过失?到佛的境界才能达到这个地方!所以圣人他还是有这样的心情,总感觉自己持戒还不足,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什麽时候我才能成就语恶行、身恶行、邪命的事情不作律仪。

  我曾经说过,这个阿罗汉,譬如说你要去拜见这个阿罗汉,不是假名阿罗汉,是真实的阿罗汉;你要去拜见他呢,他若是穿衣服的时候,把衣服整理、整理,把衣服整理、整理啊,弄的好像清爽一点,这就有多少邪命的味道!当然他心是清淨,但是就有这种类似的情形。所以我们说这个邪命,只要我不欺诳,我就不是邪命了!这也是的,但是若说到微细的境界,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喔,不容易的!所以这个圣人说,我什麽时候能得到这个不作的律仪。

  由彼长夜于此尸罗,深心爱乐欣慕悦意,故获得时名圣所爱。

  这叫做「长夜」。长夜这个「夜」这个字,或者说在凡夫的时候,没得圣道之前,在加行位的时候,他就「于此尸罗,深心爱乐欣慕悦意」:所以得入圣道的时候,他获得圣道的时候,「名圣所爱」。这是名获得,名获得这个戒的时候。下面第二科明不作。

  地二、明不作 获得如是圣爱戒已,终不正知而说妄语。

  圣人就是得入圣道之后,「获得如是圣爱戒已,终不正知而说妄语」:就是很分明地知道是这麽回事儿,但是说谎话,那麽叫做正知妄语,圣人决定不这样子。

  终不故思害众生命。

  我们说过,天旱,很久不下雨,就有人问目犍连尊者,说:「什麽时候会下雨?」目犍连尊者说:「七天以后下雨。」人听见了心里很欢喜;到了七天以后没下雨,这时候人就讥嫌了,比丘去乞食时听见了街上的人讥嫌:「你们出家人说谎话。」回来就向大众僧报告,大众僧就把目犍连请来了,要作羯摩,叫他忏悔。目犍连尊者不承认:「我没有说谎话。」大家就争论,这时候佛天耳遥闻,佛就来了,在大众中坐下来,说:「你们吵什麽?」那麽就是如此如此向佛报告。佛就问目犍连尊者:「你说七天以后下雨,你是用什麽心说的?」我明知道七天以后不下雨,我说七天下雨,你是这样说的吗?目犍连尊者说:「我不是,我是用诚实心说的,我认为七天以后下雨。我心里这样想,我嘴这样说。」佛这时候对大众僧说:「这不是妄语」。

  所以,「正知而说妄语」:就是你心里这样想,但是心不这样说,那就叫做妄语。现在圣人终不会这样子的,「终不正知而说妄语」,不会、不会这样说的。「终不故思害众生命」:他决定不会故意地把众生命杀害了,不会有这种事情。

  终不故思不与而取,终不故思行欲邪行,终不非法求衣服等。

  「终不故思不与而取」:不会偷盗人家东西的。「终不故思行欲邪行」:当然这是说在家居士,在家居士得了圣道,他也是,他不会这样子。「终不非法求衣服等」:不会,在家居士得了圣道,他也守法、不违犯国家的法律,他也不违犯佛法中的戒律,在家居士要得了圣道的人也是这样子。这是明不作,这时候是得了圣道以后,就是道共戒的这种事情,是这样子。

  亥三、结通修道

  即由如是圣所爱戒增上力故,于修道时乃至所有语业身业养命事转,亦得名为正语业命。

  这是第三段结通修道。「即由如是圣所爱戒增上力故」:圣人持戒是这样有强大的力量,你怎麽样地苦恼,他不犯戒的。「于修道时乃至所有语业身业养命事转,亦得名为正语业命」:因为见道以后他就是这样子,所以到修道的时候乃至到所有的他的语的业、身的业、养命的事业这些事情现前的时候,亦得名为正语、正业、正命,也是这样子。初见道的时候成就了圣所爱戒,所以到修道的时候,一样也是圣所爱戒。

  酉四、正精进

  依止正见及正思惟正语业命勤修行者,所有一切欲勤精进、出离勇勐、势力发起、策励其心,相续无间,名正精进。

  这底下解释正精进。正精进也还是以正见、正思惟为依止,正见、正思惟是它的意业。

  「正语业命勤修行者」:这是不断地老是这样修行的人;「所有欲勤精进」:他要对其他的事情,想要修八解脱、修殊胜的法门的时候,他也是要有欲、也要有勤、也要精进和有出离的勇勐,还有势力发起,这个勇勐的势力,发起这件事,他能够策励其心,相续无间断的,这就叫做正精进。这个正精进修行一个法门的时候,还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的,还是不违背这些事的。

  酉五、正念正定

  成就如是正精进者,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无颠倒九种行相所摄正念,能摄九种行相心住,是名正念及与正定。

  这是第五科正念正定。「成就」了这样「正精进」的圣者,「由四念住增上力故」:也还是前面最初发心修四念住,到现在还是四念住。四念住就包括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的这些事情。由这样强大的力量故,「得无颠倒九种行相所摄」的「正念」:不颠倒的、没有错误的;昨天提过,九种行相所摄的正念,「能摄九种行相心住」,由这个正念成就那九种行相的心住,「是名正念及与正定」。就是有这样的戒,也有这样的慧,也有这样的定,就是三学。

  午三、明建立(分二科) 未一、遍摄一切(分三科) 申一、标

  如是一切八支圣道,总立二种。

  这是第三科明建立,分两科,第一科遍摄一切;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如是一切八支圣道,总立二种」:这八支圣道是八支,但是也可以分为二种来表示它的意义的。这是标,下面列,那二种呢?

  申二、列

  谓无所作、及住所作。

  这二种,这是列。下面第三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解释无所作。

  申三、释(分二科) 酉一、无所作

  无所作者:谓正语、正业、正命。

  这是无所作。他自然地就不会有邪语、邪业、邪命的,他正见、正思惟的力量,自然不会有恶语业、恶身业、和这些不法的事情。

  酉二、住所作(分三科) 戌一、标

  住所作者:复有二种。

  这是第二科,解释住所作,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复有两种,「复有二种」。

  戌二、列

  谓奢摩他、毘钵舍那。

  这二种,安住在…这是应该做的事情。下面第三科是配。

  戌三、配

  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是毘钵舍那。正念、正定,是奢摩他。

  「正见、正思惟、正精进」:这「是毘钵舍那」,就是修观,精进地修观,正见、正思惟都是观。「正念、正定,是奢磨他」,是止;这位圣者他若得了初果,当然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成功,还要继续地修止观,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阿罗汉还是止观,他心里面还是这样修行的。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一页:

  谓无所作及住所作者:不作律仪,名无所作。住时所作,名住所作。

  未二、料简无作(分二科) 申一、显修道摄

  如是清淨正语业命为所依止,于时时间修习止观,能断诸结。无馀永断,能得最上阿罗汉果。长时相续,名为修道。多时串习断烦恼故。

  这是第二科料简无作。分两科,第一科显修道摄。

  「如是」:像前面文说的,「清淨」的「正语」、正「业」、正「命为所依止」,就是以戒律为所依止,「于时时间修习止观,能断诸结」。为所依止,就是安住在戒里面,安住在清淨的律仪里面;「于时时间修习止观,能断诸结」:他时时地还修习止、修习观,他能断各式各样没有断的烦恼。「无馀永断」:把所有的烦恼,没有剩馀地都断除去了。永久的断,就是要断种子了。「能得最上阿罗汉果」:烦恼都断除去了,当然是得到四果阿罗汉了,阿罗汉果在四果里面是最殊胜的,所以是「最上」。

  「长时相续名为修道」:这个修道时间是很长的,不会一下子就成功的,时间久。「多时串习断烦恼故」:因为得了初果的圣人还有欲界的烦恼,也有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有爱烦恼、还有见烦恼,所以不是短时间就能断掉的,是「多时」:要长时间、不断地修习,才能断烦恼故。这样子,他就有出定入定的问题,有时候出定、有时候入定、有时候要和人说话,所以里边也有正语、正业、正命的这些事情。所以在八正道、八圣道里面有正语、正业、正命。

  申二、简除见道

  率尔智生,名为见道。暂时智起,即能永断诸烦恼故。由是因缘,正语业命,于修道中方始建立。

  这是第二科,简除见道。

  「长时相续」叫做「修道」,那麽见道是什麽意思呢?「率尔智生」:忽然间,无我无漏的智慧出现了,那麽叫做「见道」。「暂时智起,即能永断诸烦恼故」:见道时间是很短的;时间很短,「暂时」:就是很短的时间,这个「智」慧现「起」,就是在定里边,没有出入定的分别。「即能永断诸烦恼故」:就是把见道所断的烦恼完全断掉了,他入在定里边一直地没有出定,当然这里面没有同人说话的问题,没有正语、正业、正命这种事情。「由是因缘,正语业命,于修道中方始建立」:在八正道里面才安立出来,在七觉支里面没有安立正语、正业、正命,原因就在这里。

  卯三、结

  由如是等渐次修习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加行方便,是名菩提分修。

  这是第三科把这一大段结束。

  「由如是等」:由前面这麽多的这一大段文里面说到「渐次修习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加行方便」:加行就是努力地修行,以此为方便。「方便」这个字有的时候表示智慧,有的时候表示行动;这里就是表示行动,加行、努力修行的行动,这就叫做「是名菩提分修」。有想修、有菩提分修,合起来名为瑜伽修。这是把这一大段文结束了,这是菩提分修。

  子十三、修果(分二科) 丑一、正明修果(分五科) 寅一、徵

  云何修果?

  前边是第十二科,瑜伽修,这一科讲完了。下面是第十三科是修果。修果分两科,第一科是正明修果,又分五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修果?」三十七道品、三十七种菩提分法这是因,修三十七道品会得果,得什麽果呢?云何是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的果呢?

  寅二、标

  谓四沙门果。

  第二科是标出来,四沙门果是什麽呢?

  寅三、列

  一、预流果。二、一来果。三、不还果。四、最上阿罗汉果。

  就是得这四种果。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