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密大师: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下卷之一
宗密大师: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下卷之一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次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证言别明者有其二意一则由前一类人已依前门证入不必修此故此名别二则此门各各自别如三观或则一人具三或二或一单复交络成二十五种人各应一机故云别也其所离障亦各不同且如四相或一人具四或三二一其四病者人各有一定不兼余以相违故故此两四皆是别相不同前无明及爱但是凡夫悉有故前通此别矣然通别观行中皆与惑障同科段者由是障观行之惑惑除则成观行故若约四分科经即当第三明行谓从弥勒终于净慧始终因果理智昭彰即之于心方成真解(华严中间六会修因契果五十二位总名为解)依此解力三观修行(故一一标云悟净圆觉也)除障成功正是行也文中二初二问答三观修行后二问答两重除障初中二初示三观行相后明单复修习初中文四初三之初。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同上也次陈词句二一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解曰分别随顺觉性者领前依位渐证不因修习等者领前忘心顿证亦可通述闻时已益不待修之方得善利非不拟修二请后文二一问所修二明所为初中二一立理。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解曰谓前说修行观行理趣分明今复咨询恐涉非分故先立理请更投机于中前喻后法喻中大城喻圆觉四门喻行门如从东来不可西入法合可知二正请。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解曰言方便渐次者所修之行并修等者能修之机二明所为。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后三展虔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赞许。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三伫听。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正说长行中四一标本举数二正示观门三引例彰圆四校量显胜初二一约称性之行以标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解曰初明所称之性言出生如来者十方诸佛同证同修证义如前此问修矣与一切法同体平等者色心不二凡圣无差皆依觉性故云同体平等智论云此真如者在众生数中名为佛性在非众生数中名为法性后修行无二者能称之行即如前二空观门根尘普净贪爱俱寂悲智双行离相离性常无所得一切菩萨无不如斯随事虽差此意无二故佛顶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二约随机之行以举数。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解曰初总显多门(佛顶又云归源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然众生根性利钝不同烦恼厚薄沉掉不等随其根性设教多端不尔难为趣入故楞伽云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彼彼诸病人良医为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后圆摄下摄归三种众生根性虽有万差而此三门一切收尽必须三者义如下释循者随也性谓根性。
二正示观门文二一泯相(身心客尘永灭)澄神(取静澄念)观(心冥所观之境更不异缘)二起幻销尘观(经文甚显)三绝待灵心观(非关真妄不对有空直照灵知而为观行文云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又云超过碍无碍境又烦恼涅槃不相留碍皆绝待义也言无知觉明即灵心也)然禅观纲领已具悬谈修习菩提非此不证但以教随机异展转殊途邪正凡圣小大权实事理渐顿有共不共今此托法进修以成圆顿观行即事理定慧俱无碍也与论中修习真如三昧体相大同小异小异者彼不开为三也今初泯相文自有三一标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解曰谓发心修行欲趣佛果先须了悟身中净圆觉性以为行本本即解也(即是通明观行)依解而修方为妙行膏明相赖目足更资此金刚观割烦恼障此牢强足越生死野下标本等皆同此矣若约能修方便准天台止观总有十门具缘第一谓具五缘一持戒清净(是定因故)二衣(一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二如迦叶粪扫三衣不畜余长三多寒国土忍力未成亦许三衣外百一资身说净知足)食(一上士绝世食果草等随得资身二常行头陀受乞食法能破下仰维方四邪三阿兰若处檀越送食四僧常食及受请)具足三闲居(不作众事)静处(离愦闹故一深山二离聚落三二里三远白衣舍处清净伽蓝也)四息诸缘务(一生活二人事三工巧技术四学问读诵也)五近善知识(一外护经营供给二同行互相勤发三教授禅定法门也)诃欲第二欲谓色(如热金丸等又王入敌国淫房及截仙人手)声(如毒涂鼓又仙人闻迦罗女兽失定)香(如弊龙气莲池神嗔责也)味(如热密涂刀沙弥酪虫)触(如卧师子骑颈独角仙人失通)为欲所恼而犹求之得之转剧如火得薪枯骨风炬梦得假借等弃盖第三谓贪(内发烧身得怖失恼亦如食吐)嗔(煞安隐无忧毒根灭善)睡(抱尸卧偈)掉悔(掉谓身口心三此由悔故成盖悔谓因掉生悔或造罪怖悔也)疑(疑有种种未必障定障定者有三谓疑师疑自疑法)弃之如脱债病差饥食等调和第四谓调食(饱则气急脉塞心闷饥则心悬意虑不固等)睡(丧功心暗常悟无常调之令神清心明不抑不恣也)身(常须动止详审出入有度坐不低昂宽急)息(息有风喘气息四相风散喘结气劳息定息者出入绵绵若存若亡不涩不滑)心(乱心不起浮沉宽急须令得所然身息心三事虽有初后方便不同而乃合用用之则发戒定慧也)方便第五谓行五法五法者欲(欲离世倒欲得清净智欲亦名志愿乐等佛言一切善法欲为其本也)精进(初中后夜专精不废如钻火未出等)念(念世可贱禅定可贵)巧慧(筹量世乐禅乐得失轻重)一心(依止念慧明见可恶可尊故当一心决修止观心如金刚)觉魔事第六谓烦恼阴死及鬼神魔鬼神魔三一精魅(十二时兽依本时说其名诃责即灭)二堆惕鬼(如虫缘人头面等闭眼阴骂或诵戒等即去)三魔罗多作违(虎狼等也)顺(父母男女佛像等)平平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人善心行者既觉即修止观却之(止者悉知虚诳不怖不爱不舍不取亦不分别息心寂默观者反观能见之心谁爱怖等)智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起信亦云现形恐怖(违情)现男女(顺情)等(平平)当念唯心境界即灭又云现佛等像说施等法无相等理令知宿命他心辨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名利或数嗔喜进怠无准疑虑故业定中得食颜色改变等常应观察不取不著则能远离(若见善相以三法验之一以定研磨二依本修治三智慧观察如人欲知真金三法试之谓烧打磨)治病第七然诸病者不过四大(肿瘦痰胀热痛烦呕)五脏(心寒热口燥肺支疼鼻塞肝忧愁眼暗脾身痒痛失味肾喉噎耳满)增损乖摄理故或业招鬼作今明治法不过止观止者安心病处或脐下足下或了法空不取病相寂然止住故净名云何为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观者心用六气谓吹(去寒)呼(去热)嘻(去风)呵(去烦下气)[唬-儿+丘](去痰)呬(去劳治风)又十二息谓(一一云息)上(沉重)下(虚悬)满(枯瘦)燋(肿满)长(羸损)坏(治增)暖(治冷)冷(治热)卫(壅结)持(战动)和(通治四大)神(资益四大)善用则治众患失所则更增诸病又假想观谓身中火能治冷等又推身心病不可得众病自除然上所说但具十法无不有益谓信用勤(待汗为度)住(不异缘也)别病(如上)方便(吐纳运想)久行(不计日月)取舍(益用损舍)将护(犯触)遮障(益不外说损不疑谤)或禁咒修善治鬼业等正修第八即当释经文也然且先叙彼所修法修有二种一者坐修谓行掉卧沉立又疲倦故坐为胜初坐时乱心粗故应当修止止有理事事谓系心一处随起即制理谓体真知心本寂止若不除应当修观观亦理事事谓对治助道(五停)理谓观法实相(正道)此有三观如前已说又修止观者对治浮沉故随自便宜故对破定见细心故均齐定慧故二者历缘对境修历缘者谓历行住坐卧作语等六缘皆作是念我今为何而欲行等对境者即根尘六对谓知色本空干城水月爱厌不生是名修止了无见相是名修观声等例之具如彼说善根发第九证相第十皆如下说二正释三一起行。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解曰以净觉心者约其所悟而起行也以者用也凡夫用妄菩萨用觉迷悟异故悫云标乎创智者即初悟也取静为行者虽悟即动即静为欲对治动乱之习一向以静境安心渐渐修行方得成就悫云然觉心初建力尚尪征理宜处静安详方能展照问如何得心静耶答既悟万法唯识识唯真心真心不生于法斯为至静安心住此为取不取于法名为取静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数息观境)形(骨锁等也)色(青黄赤白)虚空地水火风见闻知觉(识也通前是十遍处观也)乃至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等澄念觉动者由前以静澄心诸念不起心合静源体非分别故见分别之识烦劳动扰若自是识则不能见识如眼不自见今由念澄智显故觉识也二功成。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解曰静慧发生者由前念澄觉识慧性开明因静生慧故云静慧比隐今显故云发生身心等者由慧发生身心相尽尘妄不起名为永灭客非本性尘污自体悫云慧光圆发根识俄消便能等者由离根境内心自闲寂静清虚轻安调畅喧尘永息粗重长袪轻安者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昏沉转依为业三感应。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解曰初句蹑前功用余正明感应先法后喻法中如来心者真净心也亦即法身故论中说色性即智性智性即色性于中现者众生圆明心性与佛无殊但以妄情凡圣似隔今身心相尽妄念不生圆觉妙心凡圣交彻理实而言我之身心亦遍现十方佛中今但约入观者为主故云诸佛于中显现后喻如诸镜入一镜中诸镜即成影像故诸佛心入行人观心如影像也然尘镜之性本明磨莹即呈物像众生自心亦尔心净即现如来故论问云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云何世间多不能见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经云佛心论云法身身心一也皆据能现之本若就所现应云应化此乃镜明则像像历然智显则心心交映此约心静故则知佛心亦然故名为现非谓佛心有所现也故净名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解曰此翻云止定之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灭一切烦恼故)能调(调诸根恶不善故)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能清(清贪嗔痴三浊故)结云以是义故名为定相二起幻消尘观文三初标。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二正释中五一起行。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解曰于中初蹑前成解心性是识识与根尘三和合有各无自性但是无明迷真而起故名幻化后即起下正明起行诸幻即幻智也幻者即根本无明是能幻之者除者依如幻始觉力分觉根本不觉始息灭相终息生相即是除幻具如普眼章中二空观也然彼与此有三意异彼明称理圆观以成顿悟此明克体进修坚持不舍又彼是总相观行普被诸根此是别相方便别对一类彼上根入此中根入变化等者变起差别幻智遍观自他八万尘劳幻众一一称真清净非障非蔽即为开也又变起种种方便应机说法开示如幻众生又对上二句有四对别谓自行化他除障起行止持作持除遍计执翻染成净一一配之可知二功成。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解曰根尘既销自他无二故能内发同体大悲(知贵种成贱方可愍伤也)又有数意故大悲发谓幻无怨亲应等度故伤他执实(不知是幻)枉受苦故我幻身心何所惜故不怖幻生死故不贪幻佛果故轻安者由悲从定起非其爱见故轻安畅适三结通。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解曰谓诸菩萨从二利观门方能对境对机起于二行乃至佛果四拣滥。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解曰初二句拣识殊智能所胜劣异故后二句亦拂幻智五总结。
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解曰初法结成非幻称真之行后喻如种谷等依土长苗收子之时苗土俱弃种喻觉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谓以净觉心对诸幻法而起智从幻智而忘心入觉入觉则前二皆袪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解曰亦名三摩钵底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胜位故又等谓齐等离沉掉故至谓至到到胜定故故前文有如幻三昧涅槃云毗婆舍那名为正见遍见次第见别相见即是观也意亦同此三绝待灵心观文三初标。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二正释中三一起行。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解曰于中三节初句所依次明所离不取幻化者离第二观及静相者离第一观了知等者释离所以谓见身心即著我相著我则起过故前静之次又观之今了是碍故皆不取又身心是妄无可了知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托所起能故亦皆碍后明所用于中又三谓法喻合法中无知觉者异乎身心谓身触为觉心缘曰知由此分别障正知见正知见是无知觉明明字正显灵妙之体然此灵心上而无顶下而无底傍无边际中无在处既无当中何有东西上下欲言空寂不似太虚欲言相用不从缘起欲言知见异于分别欲言顽碍异于木石欲言其觉不同醒悟之初欲言其明不同日月之类故诸经教于寂静空无诃为邪小于知见明觉互泯互存各有深意今此欲入观门恐知字引分别念故宜但云明也诸碍者身心能所不依者直造灵明永得者究竟之词超过者迥殊对待碍者幻涉烦恼无碍者静同涅槃(金刚三昧云不动不禅等)受用者属己资缘世界者共居国邑身者宛然形质心者还有见闻相在者不异寻常尘域者不离旧处比由执认没体同他今不生情岂拘灵照喻中锽者分二先释喻依后正释喻喻依者锽字不定恐译人错遂为三释一依锽字(音横)准切韵训和训乐不是器中之声今率愚详之取其声势不取训字此应是金等器中声相也今且现闻击钟磬之类其声锽锽然即知锽是此类声之相状译人回润稍拙应云如金器声锽锽出外二作鐄字(音同)即大钟也是诸器中之一数故云如器中鐄准此即顺本经文回润非失但笔授或写录错误以鐄为锽耳三者作簧(音黄)即笙簧之类以有簧之器非一故不局云如笙中簧乃云器中簧也亦如管籥之属皆能发声出于外故准此则译人不善此方声韵文字故字与音俱错耳后正释喻者前三虽异合法皆通皆器喻世界身心声喻灵明观智谓声从器出器不能拘故声闻四远器局本处以喻观智约身心修得身心所不能拘观智廓尔无边身心不离旧处但约所喻相当何争喻所依物悫云如万钧之镛星楼受碍摇杵一击声振寰区自体兼他不能留碍岂以楼拘钟相使响不通形碍管声令音不透观此文势未免怀疑复不能决通媕婀邈之而已意亦同前仍法合最具谓加楼喻世界余准上知二功成。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解曰寂灭者谓不取幻化幻化即寂不取静相静相即灭亦可反此亦可俱通又但是真心实理非指静幻故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心此非息动之寂生已而灭故云内发也轻安同前静与寂异者静是二乘境亦是禅定寂灭是佛境亦是涅槃故前数云如来寂灭仁王此忍当其位满妙觉等者在观之时用心同佛故云随顺自他等者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故他不及自己心识之量亦不能造如萤烧须弥必须离情方契故自不及又依体起智为自根尘发识名他不可识识智知故皆不及众生等者寿命本无实体但为浮想任持故华严云一切众生但想所持其犹空云是空之浮气了虚空者即知浮云毕竟非空众生寿命是真之浮想了真寂者知众生毕竟非真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解曰此云静虑义如前释即虑而静故无散动即当定义即静而虑故非无记即当慧义故四静虑定慧平等问既是定慧平等云何科云绝待灵心答正由不滞此二直造心源故定慧等释相文中绝待之义甚明固无疑矣故涅槃中名为舍相然释相中指修行者忘情用心故显双非绝待后但约义以结故取双是齐融齐融绝待双是双非皆是中道故释相与结名互显三显文初皆标悟者闻前经故谓初静观修文殊中解次幻观修普贤章全普眼前半之解后寂观修普眼后半刚藏全章之解对配前经照然可见。
然此三观与涅槃经(三十三十一)三相大同小异彼经云无十相故(色声香味触生住坏男女)名大涅槃若有比丘时时修集定慧舍相(即三相也)则断十相定名三昧若不取色相不能观色常无常相是名三昧若能观色常无常相是名慧相三昧慧等(驾驷迟疾)观一切法是名舍相(二乘定多菩萨慧多世尊等故明见佛性见佛性者名为舍相)奢摩他者名为能灭(云云如上所引)故名定相毗钵舍那名为正见(遍见次第见别相见)是名为慧忧毕叉者名曰平等(不静不观不行)是名为舍若菩萨善知定时(生大憍慢非修慧时)慧时(精勤未益故悔心非修定时也)舍时(定慧不等不宜修舍等则修之)及知非时(各如上注)是名行菩提道言小异者彼则初定次慧后等此则三门皆含定慧言大同者此初名止取静澄神定相增胜(彼云但不取色相此云取静为行皆定境也又彼次后文云修集定者能见五阴生灭之相此云由澄诸念觉识烦动也)次了根尘起幻除幻慧相增胜后绝待双融即全同彼彼云平等名舍相也(等即双融舍即绝待)彼虽初定次慧亦是从增胜说岂实教中有偏定偏慧耶又此三门与天台三观(依璎珞经)义理则同意趣则异同者一泯相即空观也二起幻即假观也二绝待即中观也异者此明行人用心方便彼则推穷诸法性相此多约心成行故不立所观之境彼多约义生解故对所观三谛(真俗及第一义本业经云无谛有谛中道第一义谛亦全同也)又此不立三止者(体真止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一一门中即含止观故也(论亦先修止次修观后双修亦大同小异)然此彼经及天台教数皆三者(论及本业亦应同此标举)由法性之体本具三大(体用相也)迷起三道(惑业苦)今依三大显三佛性(了因缘因正因)修三止三观观三谛净三聚戒(摄律仪众生善法)灭三道回向三处(实际众生菩提)成就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具足三德(断恩智)得三菩提(实相方便实智)证三涅槃(性净方便净圆净也)安住三种秘密藏故(般若解脱法身)问若尔即应一人具修三观何故经文单复皆许答约修习门随宜渐入理实圆证方名究竟故次文云此三法门等三引例显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解曰此三门皆依悟净圆觉而起观行观行亦皆趣入圆觉始终不离故云亲近随顺佛及菩萨同证同修随机随事行相各异或多人同修一门(万行中一)或一人具修多行若三五若百千同之与异随类难准然必皆依此三种业三种业中或具依三或一或二同时前后单复绮互具如二十五轮所明此是修行人之事业矣证成觉者趣入虽从一门功成则三皆圆证若偏修一行但名亲近若三事圆通名证圆觉四校量显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解曰初举劣后不如下显胜且如劝得一人二人持于五戒十戒据诸教说福已甚多况令尔许亿人成就辟支罗汉具足六通八解永超三界十缠而乃不如有人暂习圆觉时中极促唯一刹那岂况长时圆修妙观悫云牛迹巨海何可校量闻此等者闻慧随顺者思慧修习者修慧偈赞中三初七句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次六句三观。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后七句引例。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槃
余校量显胜长有偈无上来三观竟。
自下第二明单复修习文四初三之初。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之如上次陈词句中二初庆前。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解之可知二请后有二一问所修。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解曰此诸方便者指前三观圆觉门者指前所依行本有几修习者前说三观虽行相分明未审诸菩萨所修为复一人具三为三人各一为前后为同时为依次为超次二明所为。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解之可见后三展虔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赞许。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三伫听。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正说长行中四一举意标数二观网交罗三结成正因四总示修习今初。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解曰于中初举意后标数初中又二先明所依之本后一切菩萨下正明诸轮大意无修之修义同前段后尔时下举数轮者摧辗义能摧惑障令正智转故名为轮二观网交罗于中三初有三轮单修三观次有二十一轮交络三观后有一轮圆修三观悫疏于此二十五观约喻各立一名除初三轮余并不释今全用之兼解其意初中三轮者还是三观亦不异前但为分成二十五数故略明之以显单复之相言单修者标云唯结云单也意显不兼余二三者初澄浑息用观。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干座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解曰此下二十五轮皆有标列结亦应一一标云悟净圆觉以为起行所依为前有故经恐文繁故略不载澄浑息用者澄浑浊令清息作用令静唯取极静者不兼余观次三句者由静心之力觉身心相空瞥念尚无烦恼何据烦恼不起即是觉心故云究竟成就后两句不起法空之座便入寂灭涅槃二庖丁恣刃观。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解曰庖丁者是晋时屠子十九年以一刀解牛锋刃不损喻菩萨利众生修万行应缘入俗自智无伤前开幻众及内发大悲此以佛力即当大智变化世界者如前变诸幻也种种作用含于逆顺自他之行备行等句则唯顺行于陀罗尼下总明动而常寂寂念静慧即定慧也三呈音出碍观。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解曰取前锽声出外作此观名彼自释云然器质音融随犍应响形拘性寂妙用无方智德深妙证道遗骸性光圆照埃氛永寂唯灭等者幻境无边难可穷究故须直灭(灭者绝念)作用施为又妨禅寂故云不取入佛境界经云诸法犹如幻如幻不可得离诸幻法故敬礼无所观独断烦恼者不假诸行独者正是绝待中道之义断尽便证者所断既尽能断即空便为证矣然每说此观行相皆云断烦恼者寂灭涅槃相故生灭灭已名寂灭故照彻灵心穷惑源故。
次交络三观每以一观为头兼于余观交络成七三七故有二十一轮兼前三单及后一圆足二十五然每一观为头七段之中皆有四节初两段二二共合(各兼其一)次两段三行次第(次兼余)次有一段先一后齐(齐兼余二)后有两段先齐后一(齐兼一)今每观为首之中但长科七段又缘每轮辨其先后一一须牒观名今文句太繁每观但各举一字号谓初云静观次云幻观后云寂观寂兴静殊前已具辨文三初七轮静观为首兼于幻寂次七轮幻观为首兼于静寂后七轮寂观为首兼于静幻初中七观一运舟兼济观。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佗后修三摩钵提。
解曰菩萨修定以出尘即运舟发慧以化物即兼济先取至静者标首以者运也静慧心者舟也照诸幻者下兼修幻观照之欲化化即兼济也若无静慧则自居幻化何能照幻者而度脱之如舟自沈焉能救溺二湛海澄空观。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解曰湛海即波澜不动先静观以反流澄空则水性清明后寂观以显性以静慧故者标首证至静性者蹑静而兼修寂也性即是寂后两句二观功用断烦恼是因亡出生死是果丧三首罗三目观。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解曰三观俱修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以寂静慧标静也复现下次幻也后断下寂也四三点齐修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解曰三点者梵之伊字悫云意者但一人具修三观即名为齐非谓同时以至静力标也断烦恼已寂也后起下幻也此含二利谓净行度生烦恼既寂爱见已无故所起行无不净妙可度众生五品字单双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解曰上单静观如上一口后双明寂幻如下两口故云单双以至静力标也心断下三句齐兼幻寂初句是幻内除烦恼外度众生具悲智也故净名云若自无缚能解他缚斯有是处六独足双头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解曰白泽图中有山精头如鼓有两面前后俱见此喻静幻双照二利齐运如双头也单寂如独足也此与前异前则上单下双此则上双下单初二句齐标静幻以至静力资助策发变化之力以度众生也后句寂兼前二利备故入中道七果落华敷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境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解曰即以静定之树结寂灭中道之果后敷华者复以幻观入有情界度诸众生同令获得涅槃之果初齐寂(二句)后兼幻(二句)次七轮幻观为首一一标幻为初次兼余二今初先武后文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解曰武王代纣后铸戈戟为农器喻此菩萨先变化种种已后入静观初幻(二句)后静(一句)二功成退职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解曰菩萨发慧利物即是功成习寂内修名为职退初幻(二句)后寂(一句)三幻师解术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解曰先起变化术法后归空体寂故云解术初幻(二句)次静(一句)后寂(一句)四神龙隐海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解曰起幻化生如神龙布云雨归体入静如隐海也初幻(二句)次寂(一句)后静(一句)五龙树通真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解曰先起假幻后归空寂如龙树初行幻术广化邪途后习真乘自阶圣果初幻(二)后齐兼静寂(二)六商那示相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解曰商那和修即优婆鞠多之师也先以神力示相降伏鞠多弟子慢心后乃入定归寂初齐静(三)后兼寂(一)虽化众生不生于化即是资于至静七大通宴默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解曰大通如来先化用利物后归寂静初齐寂(二)彼兼静(二)后七轮寂观为首一一标寂为初次兼余二此初宝明空海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解曰佛顶文也宝明是慧空海是定经云同入如来宝明空海今灵心观即本觉明如宝明也后静观如空海也初寂(一)次兼静(二)二虚空妙用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解曰灵心之体如虚空起化即妙用初寂(一)后兼幻(三)三舜若呈神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解曰舜若即虚空神遇日光映之暂现如此先寂次空后幻初寂次静(一)后幻(一)四饮光归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解曰大迦叶也先证体次起神通后乃归定初寂(二)次幻(二)后静(一)五多宝呈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解曰多宝佛先成道证如体后于塔中发起法华如静幻无碍初寂(二)后齐兼静幻(二)六下方腾化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解曰即法华菩萨六万恒沙从下方现初齐静(二)后兼幻(一)七帝青含变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解曰帝青之宝含诸物像对则变应应而还空如灵心观成包含德用应缘起幻而复安静初齐幻(一)后兼静(二)后有一轮如意圆摄圆修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解曰此名如意圆修观谓如意宝珠四方俱照大智顿觉三观齐修圆觉慧者称圆觉而发慧故圆合一切者圆融和合一切事理性相真妄色空等类举体相应是为圆合谓由圆觉合理即非理故全即事又由此觉合事事即非事故全即理余性相等皆同此说中道义谛于是现焉非理非事双遮显中即理即事双照显中遮照同时是为圆觉言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者性即静观相即幻观觉性即中道寂灭观故云圆修三观矣又以圆觉合一切是从体起用性相无异觉性是会用归体体用无碍寂照同时是为圆满无上妙觉三结成正因。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解之可见四总示修习。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解曰(示修习者修此二十五轮之时于事中威仪法式及用心方便三业事理具足修习之意)当持梵行者戒也寂静者定也思惟者慧也具戒定慧心在观门如是修行必定成佛忏悔三七日者多生业累恐障净心忏悔求哀发露先罪日数若少虑不精诚三七日中已彰恳祷忏悔之义下道场加行中当释各安标记者书此二十五轮名字文句安置道场之中礼念虔诚精祈一行随手结取者若自的乐一门随便即习若胜劣难分不能自决即凭圣力以卜应修信手取之不宜拣择依结等者依所捻结开而视之顿渐自知无贪余观一念等者心怀疑阻并失前功纵使再修稍难成就据根验理必在于兹无得等闲轻于事相偈中亦四初一偈举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其标数者长有此无言无碍慧依禅定生者令修观之人先以所依之体为本而起观行长行云圆觉清净无能所修心冥此理即禅定义二一偈观网。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 有二十五种
长广此略三一偈半结因。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解曰长略此广于中二初一偈正结所为后二句拣非所为此文长无偈有今为二释一者两句皆作上根释谓唯除上根圆顿悟解之人并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顺者(大品云不信一切法名信般若)则不必具依二十五轮及道场探结等不随顺法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觉此乃顿入圆明独自合道不可加之绳索伤乎无疮是前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等类故除之矣二者下一句作无信下根释谓都不信者闻之不能随顺依此即上智与下愚不移也前释不随不随倒法此释不随不随正法四一偈半总示。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
可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