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古仁波切文集:月灯 法身·第二十五章 入行正确之辨识
创古仁波切文集:月灯 法身·第二十五章 入行正确之辨识
第二十五章称为<入行正确之辨识>,内容包括方才提到的四种辨识。
第一种是“法之正确辨识”。正确的辨识意味著见到事物之真实状态,即通常所称的究竟真理。在此,佛陀清楚地说道:“勿视正觉有别于色相,勿在色相之外寻求正觉,勿以为正觉存于色相之外。”佛陀在此处所说的真义是:色相的本质就是正觉。这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教示非常相似,尤其是此经最广为人知的“空性之四重意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第一句“色即是空”表示:“色”或形相自身原本就不具有任何独立、具体的存在性。换句话说,它的本性是空性的,因此它自然是空性的。
第二句:“空即是色”表示:排除色相之后,在其他任何地方也都找不到空性。这是因为空性就是色相的究竟体性,不须要为了使空性显现而铲除色相。色相和空性并不是相抵触或矛盾的。如果空性是存在色相之外的某种事物,那么,色相就必定具有真实的独立存在性;但是,事实上,它并不具有。因此,空性就是色相。
第三句“色不异空”表示:空性并不是和色相分离或色相不同的某种事物或状态。空性和色相并不是对立的。
第四句:“以不异空”表示:没有任何色相是和空性相离或相异的。
如此,“空性之四重意义”表示:空性就是色相的究竟体性,而且,由于其体性是空性的缘故,我们所觉知的物理形相从一开始就和空性不可分离。从四种正确之辨识的观点,我们应该了解:一切现象都和空性合一不二,且相对与究竟的模式并非两种不同的本体。
佛陀以描述空性与色相之关系的同样方式,继续解释其馀四蕴: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例如,在受蕴方面,他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知觉的体性或本质是空性的;“受不异空,空不异受”——知觉和空性是合一不二的。
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禅修经验中了解其馀四蕴亦是如此,因为它们都是心的层面;种种知觉皆不具有任何具生的真实本体,它们都是空性的。同时,不论我们谈到的是想蕴或行蕴,我们称之为“心”的一切,其本性皆是空性,我们无法找到任何可称之为“心”的具体实质。然而,空性这个字的定义起于某种不具本质的事物——某种存在于肤浅、错误经验中的事物。换句话说,空性和我们所谈论的对象——其馀四蕴——的本质是不可分离的。空性并不存在于我们的幻惑觉受的体性之外。
这表示我们的心、我们的经验无异空性,且空性并不存在于我们的经验之外。
我们不仅能从知识的角度或经由推论的方式去了解这个论点,也能在禅修中观见及体难空性——它存在于我们的经验之中。
这完成了《三摩地王经》第二十五章的讨论。
同时,我也必须说:由于这部《三摩地王经》被用为大手印修持的背景或辅佐性法教,所以,我们必须以超越仅止于学术性探讨或研究文字意义的方式来研习这部经典,应该由实修三摩地境界而融会贯通这部经典的意义,应该试著从我们自己的禅定修习中去体验此经所阐述的意义。到目前为止,我都只是以枯燥的学术角度在谈论空性及三摩地。这当然是不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实地禅修吧!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