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十、中道的人生观——缘起法则之体现(7)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十、中道的人生观——缘起法则之体现(7)
自古以来许多人都抱着“自我受苦”可以净化心灵的想法,故做出许多让自己很苦的事情。以为这样做是清净的、神圣的。这个想法在古印度很流行。在今天虽没有那么多人行苦行,但它仍然是佛教中颇为流行的想法。只是现代的人吃不了那么多苦,做不出那么多自苦的事罢了。但问题是只要人仍有这种想法在,就表示了他仍未了解缘起法,仍未能掌握中道。大家想一想,现在的佛教徒是不是多少都有一点“吃苦就是偿业”的思想?这个思想和过去印度人的苦行有很大的差别吗?当时的那些人都是些文化素养很高的宗教家,他们也有他们的一套业报思想。他们也都认为自己的所行是有实益的,可抵消业报的。如果当时佛已指出了他们的苦行是无意义的,今天的学佛人如果还有吃苦就是偿业的思想,难道就是对的吗?
事实上这种思想并不符合缘起法则,也不符合因果律。因果律讲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却并没有“苦有乐报”或“苦有消业报”。依缘起正见来看,人苦了解四谛,修中道行,种下了解脱因,才会有解脱之乐。而当“业障”来时,要能善巧地用智慧及中道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才有可能“消业”。否则光是靠吃苦,种下的只是“吃苦因”,修行人很有可能会一直吃苦下去而永无了期!
若深一层来说,禁欲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激进主义”,为了达到一种自以为是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在极端的情形下它也就是一种“暴力主义”,只是受其害者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但我们若进一步再问:“受害的真的不是别人吗?”则我们又会发现往往并不尽然。“禁欲者”往往会有“傲慢”及“不够温柔”的性格,而对于自己周遭的人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
我所说的“禁欲主义”与“禁欲者”,指的并非是独身主义或出家人。我指的是一种想在极短期内使自己由“有欲望”转为“无欲望”的急进心态。这一种心态本身就是未了解缘起法则的产物,当然也就不能行中道。不能行中道则不能不能落实修行。结果不是对自己过于“失望”,就是对自己过于“肯定”。皆成为二边而为障解脱因。
佛法的中道不主张禁欲,也不主张纵欲,而是在认清了执著是苦的根源后,用智慧对欲望采取一种合理的态度与立场。因缘所生的东西,不是光靠一些“想法”或“情绪”就能改变的。你如果真的能想要没有欲望就没有欲望,那大家何必还要修行呢?问题是欲望及喜怒哀乐种种,事实上就是一个人的人生。人生是一样想没有就可没有,说不存在就不存在的东西吗?如果不是,那这些构成人生的“缘”也一样,不是想没有就可没有,说不存在就不存在的。出家人有人戒行守得好,过着无染着的生活而仍然生活得很愉悦,没有傲慢,心地慈悲柔软。但人能有这种体验及境界,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而是靠由因缘所生的“善根”、“慧根”及今世的修行。我们学佛人见到这种能离欲无染又自在无碍的修行人,当然应生恭敬仰慕之心。但当学的是人家的“因地所行”,而不仅是现在呈现在目前的表相。否则人家说什么你也说什么,人家做什么你也做什么,事实上只是学到了修行人的一些皮毛,有文而无质。用中国人较尖刻的成语“沐猴而冠”来形容,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