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第四金刚句:如来藏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5日
来源:   作者:无著论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第四金刚句:如来藏

 

  (一)总说

  【释论】上来说真如杂垢,谓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然则此何义耶?偈言——

  27

  佛法身周遍 真如无分别

  具佛性有情 说有如来藏

  世尊说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略说有三义:佛法身周遍一切有情;佛如如无有差别;有情皆具佛性。下来将依《如来藏经》①广说此三义。经中复有余义说如来藏相,下来亦将广说。如论偈言②[1]——

  28

  种种有情入佛智 以无垢性故无二

  于佛性上现其果③有情故具如来藏

  (二)别说

  一 如来藏十义

  29

  以性以因果及用 相应行相与差别

  遍处不变及无二 十义以说如来藏

  【释论】此偈言如来藏有十义,为如来藏种种相,此为第一义智谛界[2]。1其性;2其因; 3其果;4其用;5其相应;6其行相;7差别;8遍一切处性;9不变性;10无二。

  1 性及因

  【释论】今先说其初、二两种义理。论偈言——

  30

  如宝如空如净水 自性恒常不污染

  由信法及由般若 由三昧及大悲生

  【释论】此初半偈示现何义?偈言——

  31

  如宝自在力 如虚空不变

  如水之普泽 法身体相似

  法身三种体性,上来已说④,依其别相及共相而言⑤,说如来藏与如意宝珠相似、与虚空相似、与水相似。

  详言之,以佛法身具有力用,能满一切愿,故说与如意宝珠相似;以真如自性一味无异,故说不变如虚空[3];以如来藏之普施润泽,大悲利益诸有情,故说平等如水。复次,依共相言,以其本来清净圆满,不染垢障,故依相似法说为如宝、如空、如水。

  此后半偈示现何义?偈言——

  32

  谤法及我执 怖畏世间苦

  舍离诸有情 如是四种障

  33

  阐提与邪见 声闻及缘觉

  以信等四法 作为清净因

  略言之,世间有情具三种差别——一者执著世间法;二者求离世间法;三者不执世间亦不求舍离世间。

  执著世法者复有二种差别——一者谤解脱道,无涅槃性而常求住世间,不求证涅槃。如是虽受教法,仍堕轮回[4]。二者恶大乘法。此如《不增不减经》言⑥——

  舍利弗,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起一见、若起二见,诸佛如来非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弟子。舍利弗,此人以起二见因缘故,从冥入冥、从暗入暗,我说是等名一阐提。

  求远离世法者亦有二种差别——一者无求道方便;二者有求道方便。无求道方便者,有种种邪见差别,谓欲乐唯物师(Carvaka)、婆罗门乞者(parivrajaka)、耆那师(Jaina)及余种种外道等。或于佛法中行同外道,虽信佛法而颠倒取。彼何者是?谓见身中有我,不信胜义谛,如犊子部,佛说彼人无异外道。

  复有执著空见,计唯空无实,而自憍慢谓入空解脱门。以执空为有而陷邪见,为彼人故,佛于《大宝积经》中言⑦——

  迦叶,宁见计我如须弥山,而不用见憍慢众生计空为有。迦叶,一切邪见解空得离,若见空为有,彼不可化令离世间。

  若有求道方便者,亦有二种差别。一者声闻乘,畏世间苦;二者缘觉乘,舍离众生。皆唯执定法而行[5]。

  不执著于世间亦不舍离世间但求自觉者,谓深信大乘法且具足善巧方便之有情,所谓第一利根诸菩萨摩诃萨,以诸菩萨不求有如一阐提,又不同无方便求道种种外道,亦不同有方便求道之声闻辟支佛等,何以故?以诸菩萨见轮回涅槃法平等故;以不住涅槃见故;以行世法而世法不能染故;其修世间行以无缘大悲,而善住圆满清净法中。

  彼执有有情一阐提人,及佛法中同一阐提位者,名为“邪见聚有情”;彼离执有,而落无方便求道者,名为“不定聚有情”;彼离执有,求离世间,有方便求道之声闻辟支佛,及不求彼二,具平等智之菩萨摩诃萨,名为“正见众有情”。

  除无障碍见大乘有情外,余有四种有情:一者一阐提;二者外道;三者声闻众;四者辟支佛众。彼四有情有四种障,故不能证、不能会、不能见如来藏。何等为四种障?——

  1、谤大乘法一阐提障,谓于世法执有。对治之道,须如诸菩萨之信奉大乘法。

  2、横计身上有我诸外道障。对治之道,须如诸菩萨之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3、怖畏世间诸苦声闻人障。对治之道,须如诸菩萨之修行虚空藏等诸三昧⑧。

  4、背舍利益一切有情舍大悲心辟支佛障。对治之道,须如诸菩萨之修行大悲。

  如是四种障,障四种有情。为对治彼四种障,诸菩萨修行信等四种大乘对治法,由此定力得无上清净法身,到第一彼岸。以依此四种法能得四种究竟清净,成法王子,作佛眷属。此如偈言⑨——

  34

  大乘信为子 般若以为母

  禅胎大悲乳 诸佛如实子

  2 果及用

  【释论】今复说次下二种义理。即此清净佛性宝之果及其力用。如论偈言——

  35

  净我乐常等 胜义功德果

  其用为厌苦 愿成就寂静

  【释论】先言其果,谓有四种功德。偈言——

  36

  四种功德果 于佛法身具

  其于四颠倒 实为对治法

  四种功德果须以信起,故说信为佛性宝清净因。于法身中具四种胜义清净功德,即为清净果。四种功德别别对治四种颠倒法。

  于色等无常法起常想;于唯是苦受起乐想;于无我起我想;于世间不净起净想,是即名为四颠倒。别别以四法对治,即无常、苦、无我、不净等,如是认知色等世间法。

  然如是四种对治颠倒之法,依佛法身四种功德而言,则复是颠倒。佛法身所具四种胜义功德为胜义常(常波罗蜜);胜义乐(乐波罗蜜);胜义我(我波罗蜜);胜义净(净波罗蜜)四者,此具如《胜鬘经》中所言——

  世尊,颠倒有情于五取蕴,无常常想、苦为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声闻独觉所有净智,于如来境及佛法身所未曾见。或有众生信如来故,于如来所,起于常想、乐想、我想及于净想,非颠倒见即是正见。何以故?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世尊,若诸有情作如是见,是名正见。若正见者名真佛子。从佛口生,从正法生,从法化生,从佛法分。

  此佛法身四种胜义功德,从因向果次第而说,其次第为净我乐常。

  诽谤大乘教法之一阐提,心乐著于取世间法,故具不净障。此障对治,谓诸菩萨修行唯信大乘法,故得胜义清净果。

  诸外道于五蕴中见有神我,故具我障。此障对治,谓诸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故证胜义我果。

  一切外道执著色等本非真实事,以为有我,然我之种种性相实皆虚妄。故佛以如实智作如实说,知一切法无我而证究竟。佛说无人相无我相,以一切时如实见知,非颠倒虚妄故。然则缘何义以无我名为有我?无我者,无彼外道虚妄神我。名有我者,佛陀有得自在我。是故经言——无所住而住。偈言[6]——

  如清净真空 得第一无我

  诸佛得净体 足名得大身⑩

  此偈何义?

  以如来得胜义清净真如法身,彼即诸佛如来真实我。以得自在体(11),以得胜义清净身故。依于此义,诸佛如来无漏界中得胜义最自在我。又依如是义,故如来法身不名为有,以无我相无法相故。如来法身亦不名为无,以唯有彼真如我体,是故不得言无法身。依此义故,诸外道问佛死后为有身耶、为无身耶?佛唯不记不答。

  诸声闻人畏世间苦,唯求于苦寂息,为对治故,诸菩萨修虚空藏三昧等,故证得世间出世间无上大乐。

  辟支佛人弃舍利益一切有情,乐住寂静,为对治故,诸菩萨修行大悲,由是圆满清净为有情作事业,无有休止,故证得胜义常果。

  如是,菩提萨埵依信、智、定、悲四法修行,即分别得佛四种胜义功德名净、我、乐、常。

  依此四种法身功德,故说如来得无上佛性、究竟如虚空,且尽未来际[7]。

  以信入无上大乘教法,证佛圆满清净究竟真实,此为胜义,故说已证无上佛性。

  修行般若无上智,内自证情器世间究竟不实无我,故名究竟如虚空。复以修行虚空藏等三昧,得无上力用,知周遍一切法皆如虚空。以此之故,是名一切显现究竟如虚空。

  修行无上大悲,于一切众生得平等慈悲心,而无时限,是名尽未来际。

  唯住无漏界中之声闻、辟支佛众,以及具十力之菩萨众,欲证佛法身四种胜义功德,则仍具四种障。其名为:具缘、具因;生相、坏相。

  具缘之障,为无明习气具力略如无明,是故仍有缘生行业之力。(12)

  具因之障,谓其无漏业力虽已离烦恼,然仍以无明习气为因,故其业力尚能缘生行、识等。

  生相者,谓其尚具分别生起三种意生身之性(13)。此以无明习气之力,及不依烦恼染之无漏业力为生因。此亦如三界有情,以有漏业力,取四种缘而生三界。

  坏相者,谓其仍具不可思议变易死性(14)。此如有情之依生缘故有老死,三种意生身缘不可思议变易死亦如是。

  一切烦恼染皆依无明住地以为根本,声闻、辟支佛及具大力菩萨众,未远离无明住地垢,以此之故,未得胜义清净。

  又以依彼无明住地为缘,仍衍化微细相戏论身,是故未得离因缘胜义我。

  复以彼微细相衍化身,及无明习气为因缘,引生无漏业。依无漏业,则仍有除色以外诸蕴生起。以此之故,未得圆满胜义乐。

  佛性永灭烦恼及业力,远离生死,若未能圆满证得,即不能远离不可思议变易生死。以此之故,未得胜义常。是谓烦恼染无明习气、无漏业、三种意生身、不可思议变易生死,仍属生死污染。

  此如《胜鬘经》中广说——

  世尊,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

  以此应知阿罗汉、辟支佛、具力菩萨三种意生身无净、我、乐、常等无上功德,如《胜鬘经》所言,唯佛法身始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如偈言(15)[8]——

  37

  佛法身圆满清净 具清净性离染故

  以寂静故证一如 常我无我故无二

  38

  于诸意蕴及其因 悉根除得无上乐

  轮回涅槃同一味 如是证境是为常

  偈言佛法身依二义说为清净——一共相,谓其本来自性清净;二别相,谓能远离一切世法污染。

  复依二义说为有我——一者不落外道边,以离虚妄常我戏论;二者不落声闻边,以离无我戏论故。

  更依二义说为大乐——一者离一切苦及苦因,永除烦恼习气;二者证一切世法灭,即使意生身亦不起。

  又依二义说为有常——一者既不落断边,以不舍一切有为法故;二者亦不落常边,以不取无为涅槃故。此如《胜鬘经》言——

  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槃常,是常见、非正见。妄想见故作如是见。

  盖依不二胜义法门,世间法之究竟真实显现即是涅槃,以圣者直证无住涅槃故(16)。说有二义,仅就圣者不即不离世间法而言。然则二法究竟为何?菩萨不即世间法,故由般若离世间法诸烦恼;以大悲故,亦不舍有情而不离世间法。如是证不即不离圆满无上菩提。菩萨虽以般若离世间法烦恼,仍不舍有情,教导令人涅槃,故菩萨不住世间,实非仅为希求救渡之诸有情而作事业。复次,菩萨以大悲故,不舍受苦有情作利他事业,以此之故,其事业实以世间为基,是故即不取寂灭。如是菩萨两种功德,即说为无上菩提正因。偈言——

  39

  由般若故离世法 由悲悯故离寂灭

  智悲双运即菩提 不舍世间不舍觉

  然则后半偈明何义?(17)此明上来已说之力用。偈言——

  40

  若然无佛性 则不厌诸苦

  既不希涅槃 亦不欲不愿

  此如《胜鬘经》言——

  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

  是故不希涅槃、不求涅槃、不欲涅槃,以至不愿涅槃。要言之,佛性圆满清净宝于不定聚有情能作二种事业:一者依见世间苦,及诸损害有情苦恼,故生心欲离世间中一切苦恼。二者依见涅槃乐,故生希、求、欲、愿涅槃心。前前皆为见后后利乐因。希者,具意欲故;求者,一心趋向,求圆满所欲故;欲者,于所求法作方便追求,圆满所求故;愿者,心起现行,圆满所欲故。是故偈言——

  41

  心知世苦涅槃乐 且知其弊及其利

  都缘具有佛性宝 若无此宝心不起

  有情具足正法,故见世间法苦及其害,见涅槃乐及其利。其所以能起如是心,即以具佛性宝故。此非离因缘而有。何以故?若无因缘而能生如是心者,则一阐提等无涅槃性者亦应得发菩提心。唯若未曾亲近善知识,于三乘中又未曾具信任一乘者,则此心不生。

  然如《华严经·性起品》(18)言——

  次有乃至邪见聚等众生身中,皆有如来日轮光照,作彼众生利益,作未来善根,增长诸白法故。

  于《大涅槃经》(19)等诸经皆言,一阐提不得成佛,不入涅槃,无涅槃性。其义云何?实无非欲回转彼等诽谤大乘教法者而作是言。以其诽谤为恶业所生,故有时限。然佛性宝则法尔圆满清净,故不得谓不净有情即不具足也。世尊见一切有情无有差别,皆能成就圆满清净,故言[9]——

  世法无始而有终 胜义性常且清净 无始时来污垢障 致不见性如埋金

  3 相应

  【释论】依相应义,论偈说云——

  42

  大海无尽藏 宝具庄严性

  复如灯明色 是无分别性

  【释论】此初半偈示何义耶?偈言——

  43

  佛性宝具佛法身 复具智慧及大悲

  如藏如宝如海水 是故说为如大海

  说佛性宝相应义,即谓其与圆满清净之因相应。依此说其与大海有三种相似。然则何等为三?一者法身清净因、二者集佛智因、三者得如来大悲因。

  法身清净因者,以信大乘教法故;集佛智因者,以修证般若及作修习止观故;得如来大悲因者,以具菩萨大悲心故。

  信大乘教法,相似宝藏,以如实般若及无量无尽如水大悲,皆为所摄;修证般若及止观,相似如意宝珠,以其具无分别不可思议力用故;菩萨大慈悲心,与水相似,以其于一切有情平等润泽故。

  如是三种法与此三因和合,故谓如来藏与清净因相应。

  此后半偈又示现何义耶?偈言——

  44

  神通与漏尽 以及无漏智

  如灯焰热色 不分离相似

  此云相应,乃指佛性与其清净果相应。果之三法喻之为与灯相似。然则何谓三法?一者五种神通;二者无漏智;三者漏尽。

  神通说如灯之焰,以其具足驱散黑暗本能,黑暗则为妨碍通达真谛之因;无漏智除烦恼业力如热,以其能尽焚业力及烦恼如烧油;漏尽为薰习,可比为灯之色,以其具无垢圆满清净光明故。无垢者,以除烦恼障故;圆满清净者,以除所知障故;光明者,以无有片时为二障所障故。

  如是,不为污垢所染之五通,能除一切垢染之无漏智,及尽除二障之漏尽,七者皆为与无垢一真法界无二之无学圣者所具。故说如来藏与无二真如相应。

  于如来藏相应义,具如经(20)云——

  舍利弗,如世间灯所有明色及触不离不脱。又如摩尼宝所有明色形相不离不脱。舍利弗,如来所说法身之相亦复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

  4 行相

  【释论】以次,有一偈颂说如来藏行相义——

  45

  证行有差别 凡夫圣者佛

  如实见者言 都具如来藏

  【释论】此偈示现何义?偈言——

  46

  凡夫颠倒行 见实者异彼

  如来如实证 无谬离戏论

  依般若波罗蜜多及自证智法门,佛为诸菩萨说圆满清净一切法真如共相,即名为如来藏。此有三义——凡夫未能见实;圣者已证真如;佛则毕竟成就如来法身。由是即有三种相应行相:取颠倒、离颠倒、离分别戏论。

  取颠倒者,谓凡夫种种虚妄及虚妄见;离颠倒者,谓圣者远离虚妄;离分别戏论者,谓诸佛如来永断虚妄分别、烦恼习气,及无明暗。[10]

  5 差别

  【释论】下来广说如来藏余四种义(21)。今先以一偈说其依三种行者,相应有三种差别。

  47

  不净与染净 及圆满清净

  次第相应者 凡夫菩萨佛

  【释论】此偈示现何义?偈言——

  48

  如来藏具足 体等六种义

  依三种境界 立三种名字

  世尊于诸经中广说无垢藏六种义理,即性、因、果、用、相应、行等。此皆可依三种境界,立三种名字——一者,境界不净者名为世法有情;二者,境界有净及不净者名为菩提萨埵;三者,境界圆满清净者名为如来。如《不增不减经》言——

  舍利弗,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

  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弃舍一切诸有欲求,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

  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离一切世间烦恼使缠,过一切苦,离一切烦恼垢,得净、得清净,住于彼岸清净法中,到一切众生所愿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达更无胜者,离一切障、离一切碍,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为如来应正遍知。

  6 遍一切处性

  【释论】下来依如来藏三种境界差别,说其遍一切处性。论偈言——

  49

  如空遍一切 而空无分别

  自性无垢心 亦遍无分别

  【释论】此偈示现何义?偈言——

  50

  遍一切处法共相 过失功德及究竟

  恰如虚空中色法 有劣有中有最胜

  所有凡夫、圣者,及诸佛如来自性清净心平等无分别。依三种境界,则可分别说为具过失、具功德,及究竟圆满。然其遍一切处性、平等性、恒常性则无别。此如瓦、铜、金三种器中,其虚空平等无异无别。

  以是义故,经中说有三种不同境界(22)——

  舍利弗,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界。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

  舍利弗,此二法者,义一名异故。

  7 不变性

  【释论】如来藏于三境界中遍一切处,此外,复具不变易性,无论其为染为净皆然。下来十四论偈即说明此义。初偈为总说。今先说释偈——

  51

  过失似客尘 功德应其性

  本初及后际 不变其胜义

  论中以十一偈说不净境界,以一偈说有净有不净境界。此二境界具根本烦恼与随烦恼为因。于最末偈中说圆满清净境界,为诸佛自性,过于恒沙不离不异。前二者与后者其如来藏不变如虚空。

  今依不净境界说其不变不易,共十一偈。论偈云[11]——

  52

  如虚空遍在 体妙尘不染

  佛性遍众生 诸烦恼不染 (总偈)

  53

  如于虚空中 世法有生灭

  依于无漏界 有诸根生灭 (1)

  54

  劫火不能烧 坏此虚空界

  老病死诸火 佛性烧不坏 (2)

  55

  地界依水住 水复依于风

  风依于虚空 空不依地等 (3)

  56

  如是蕴处界 住烦恼与业

  诸烦恼与业 住执实作意 (4)

  57

  彼执实作意 住清净心中

  自性清净心 不住彼诸法 (5)

  58

  彼蕴处界等 可喻之为地

  诸烦恼及业 可喻之为水 (6)

  59

  彼执实作意 喻与风相似

  清净心如空 无依无所住 (7)

  60

  彼执实作意 依于清净心

  依此谬作意 烦恼诸业生 (8)

  61

  烦恼业力水 生起蕴处界

  有诸法生灭 如世界成坏 (9)

  62

  清净心如空 无因亦无缘

  复无和合相 无有生住灭 (10)

  63

  如空清净心 证明无易变

  谬作意所生 烦恼尘不染 (11)

  上来偈颂已以虚空为喻,申明自性清净心之无变易性已,今更以偈颂重申此义——(23)[12]

  64

  烦恼业力水 彼不为所生

  老病死诸火 彼不为所坏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喻如世间初成诸法,彼依烦恼业力水聚生起;而烦恼业力则由喻如风界之执实作意所生。而彼等诸法皆不能污染喻如虚空之自性心。

  如是蕴处界所成之世间,依实执作意而成办,依诸烦恼及业力而成办,如地之依风依水。此世间可为老病死所坏,然自性心则不为所坏。

  由是知不净境恰如器世间,受诸烦恼染、集染、生染,而有集有灭;而如来藏则如虚空,不生不灭,常不变易。

  此自性清净法门虚空喻,如《虚空藏经》中广说(24)——

  善男子,夫烦恼者无有方所,亦无住处,复无积聚,从不如理作意和合而生。若如理观察是杂染性,则为清净。然我密意说名邪见,若如实知则为正见。非邪正见过现实有,若于邪见正见,知已不生取著,是则名为入正见道。

  善男子,烦恼如皮,清净为性,由彼所覆,慧明无力,是故不见根本清净。复次,有分别者名为烦恼,无分别者名清净性。

  善男子,譬如大地依水而住,水依风住,风依空住,是四界中空无所依,以其虚空不坏不动无所积众。无积聚故住不生灭自性相应。是故三界不久不住,无常变异非虚空界。

  如是蕴处界依业烦恼而住,业烦恼依非如理作意而住,非如理作意依自性清净心住。是清净心不为客尘烦恼所染。

  所有非如理作意、业、烦恼、蕴、处、界等,一切皆是因缘和合故有,因缘若阙则不生起,彼清净性无有因缘,亦无和合,亦不生灭,如虚空性。

  非如理作意如风,业烦恼如水,蕴处界如地,由是一切诸法无有坚牢,根本无住,本来清净。善男子,是名自性清净法光明门。

  如是,已说不净境中,依无分别相,自性清净心如虚空;已说依执实作意如风;已说依执实作意之诸业烦恼如水;已说依诸业烦恼生起之蕴处界如地,唯未说死、病、老焚烧,坏诸法如火。以是之故,说偈言——

  65

  死病老三火 次第以相应

  劫火地狱火 以及世间火

  死病老如火,与三者相似。死火能摧坏有情六根;病火令有情受种种苦;老火具成熟变坏之力。如来藏纵使不净,亦不为死病老三火所变易。此如《胜鬘经》(25)云——

  世尊,死生者此二法是如来藏。世间言说故有生有死,死者,谓诸根没;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死。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

  今依圣者有净有不净境界,说如来藏不变易性,论偈云(26)——

  66

  菩萨已证真实性 遣除生老病死已

  复以悲悯有情故 由是示现有生死 (12)

  【释论】此偈所言何义?释偈言——

  67

  老病死等苦 菩萨永灭尽

  生依业烦恼 诸菩萨无彼

  于不净境界,老病死等苦依执实作意及业烦恼为根本而生,如世间火依薪等为根本而生。于净不净境界,诸菩萨取意生身,业烦恼等生缘毕竟永尽,故死等诸火即不燃烧。

  偈言——

  68

  菩萨证真实 故离生等苦

  唯以大悲故 示生老病死

  诸菩萨依善根于世间作事业,依心自在力生,依对有情之大悲力现于三界,故示现生老病死,而彼实无有生老病死诸苦,以已如实见真如佛性,不生不灭故。

  此菩萨境界,于经中已广说(27)——

  何者为住世间善根相应烦恼?所谓集诸善根无有厌足;以生心愿,摄取世间诸法;愿见一切诸佛如来;为成熟诸有情故不厌离世间;为求圆满正解波罗蜜多:于有情常作利益事业;常不舍离善念;于修观波罗蜜多无有厌倦。以是之故,海慧,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世间善根相应烦恼。依此烦恼,诸菩萨摩诃萨生于三界受种种苦,不为三界烦恼过患之所染污。

  复言——

  海慧菩萨白佛言:此诸善根,以何义故说名为烦恼?佛告海慧菩萨言:海慧,彼实如是:依此烦恼性,诸菩萨摩诃萨能生三界,以生三界因缘,名为烦恼故。菩萨以方便及善根力,一心愿生三界,是故名为善根相应烦恼。故菩萨流转三界之中,非以污染心为因缘。

  海慧,譬如有长者家主唯有一子,甚爱甚念,见者欢喜。设若此予成长而能游戏,堕在极深粪厕中。尔时彼母及诸眷属见彼堕在大厕深坑粪中,唯歔欷悲泣啼哭,而不能入彼厕中而出其子。

  尔时彼父来至彼处,见彼独生子堕在深厕中,即疾救小儿出粪厕。其父此时曾无厌恶心。

  海慧,为说深义故作此譬喻。何者为深义?海慧,彼深粪坑者名为三界;此独子者名为有情,以诸菩萨视有情如独生子故;彼母及其眷属名为声闻及辟支佛众,彼等见有情堕入轮回唯悲泣啼哭而不能拔彼诸有情;彼长者则名为菩萨,离诸烦恼,清净无垢,以离垢心现证恒常无为,复自在现生三界,教化彼诸有情。海慧,是名菩萨摩诃萨大悲,毕竟远离诸有,远离诸缚而回生于三界有中。以依方便般若力故,诸烦恼火不能焚烧,欲令诸有情众远离诸缚而为说法。

  上来经文已说诸菩萨具自在力生于三界,利益一切有情,因其智慧善巧而不为烦恼所染。此即为有净有不净示现。

  菩萨以如实智知如来法身不生不灭,故毕竟能证无为。此于〈海慧菩萨品〉中已广说,经言(28)——

  海慧,汝观诸法无有实性、无作者性、无我性、无人性、无众生性、无寿者性、无主宰性。随欲所生,生已聚集,无所了觉,亦无分别。海慧,若能解了此诸法生,即诸菩萨于诸法中无有少法而生懈倦。若得如是知见清净,诸所作中亦无饶益无不饶益,即能如实了知诸法平等性已,常不弃舍大悲之铠。

  海慧,譬如世间琉璃珠宝,自体莹洁净无瑕翳,弃尘秽中经于千岁,过千岁已,取之治事,去其尘秽涤浣清净,依然莹洁离诸瑕翳。菩萨亦复如是,了知众生心之自性本来清净明澈洁白,但为客尘烦恼之所覆蔽。菩萨观已,即作是念:众生心性本来清净,但为客尘烦恼之所覆蔽,而彼烦恼实无所住,众生横起虚妄分别,我当为彼诸众生类宣说断除烦恼之法。起无懈心,于众生所转复增胜运心,普令皆得解脱。又复思维,此诸烦恼能坏众生诸有力势使令劣弱,此诸烦恼能令众生于无实烦恼中虚妄分别,若能如实深固作意如理伺察者,彼即不为烦恼所动。如所伺察已,即彼烦恼不复和合。若与烦恼不和合者,斯即为善(异译:以不生烦恼故生诸善法)。又复我今若与诸烦恼合,云何能为烦恼系缚诸众生等宣说断念烦恼之法?故我今时不与诸烦恼合,应为烦恼系缚众生说断除法。然我欲为化度众生于轮回中令诸善根相续不断,亦复应当与烦恼合。云何名为于轮回中与烦恼合相续善根?所谓勤求福行而无厌足。

  菩萨作是思维已,于三有中故现受生,愿值诸佛,誓度众生而无懈倦,护持正法,诸所施作勇进无退,常生法欲,永不弃舍波罗蜜多胜行。海慧,此即名为于轮回中与烦恼合相续善根。

  何者名为世法轮回?此谓于无漏法界中有三种意生身,与三界相应。彼因无漏善根所作,名为轮回;以离有漏诸业烦恼所作世间法,亦名涅槃。故《胜鬘经》言——

  世尊,有有为世间,有无为世间;世尊,有有为涅槃,有无为涅槃。

  以具有为无为心心所法故,说名为净不净境界。此境于菩萨第六现前地,说彼诸漏尽无障碍般若波罗蜜解脱现前,依修行大悲以为救护一切有情,故不现证菩提。此如《宝鬘喻经》中(29),依尽诸漏般若说入城喻——

  善男子,譬如有城纵广正等,各有一由旬,多有诸门。路险黑暗甚可怖畏,有人入者,多受安乐。今有一人唯有一子,爱念甚重,遥闻彼城如是快乐,即便舍子欲往入城。是人方便得过险道,到彼城门,一足已入,一足未举,即念其子,寻作是念:我唯一子,来时云何竟不与俱,谁能养护令离众苦。即舍乐城还至子所。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为怜愍故修得五通,既修得已,垂得漏尽而不取证。何以故?愍众生故舍漏尽乃至行于凡夫地中。

  善男子,城者喻于大般涅槃;多诸门者,喻于八万诸三昧门;路险难者,喻诸魔业;到城门者,喻于五通;一足入者,喻于智慧;一足未入者,喻诸菩萨未证解脱;言一子者,喻于五道一切众生(30);顾念子者,喻大悲心;还子所者,喻调众生能得解脱,而不证者即是方便。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如是,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大方便力、发大精进、起坚固心、修行禅定,得证五通。如是,菩萨依禅通业善,修心尽无漏灭尽定现前。如是,菩萨即得生于大悲之心,为救一切诸众生故,现前无漏智通,而回转不取寂灭涅槃,以为教化诸众生故,回取世间,乃至示现凡夫人地。于第四菩萨焰慧地中,为自利益,善起精进;为利益他,善取坚固,心漏尽现前;于第五菩萨难胜地中,依止五通,自利利他善熟,心行无漏灭尽现前;于第六菩萨地中,无障碍般若波罗蜜多起漏尽现前,是故于第六菩萨现前地中,得漏尽自在,说名清净。是菩萨如是自身正修行,教化众生令置彼处,得大慈悲心,于颠倒众生生救护心,不著寂灭涅槃,善作彼方便。现前世间门为众生故;现前涅槃门为菩提分满足故。修行四禅,回生欲界,以为利益地狱、畜生、饿鬼、凡夫种种众生,示现诸身已得自在故。

  上来第66颂余义,于下列诸偈颂中表明。偈云(31)[13]——

  69

  佛子已证得 不变真如性

  无明眼奇哉 却谓有生死 (一)

  70

  已证圣者位 仍现世间相

  示有情如友 大悲与善巧 (二)

  71

  已离世间法 仍住于世间

  于世间作业 不为世法染 (三)

  72

  如莲花出水 不受污泥染

  佛子住世间 不受烦恼染 (四)

  73

  智慧成事业 如火燃不熄

  双运寂灭境 不可思议境 (五)

  74

  以离虚妄故 以具誓句故

  能成熟有情 而无须造作 (六)

  75

  教化及神通 事业与方便

  善巧令皈依 菩萨皆通达 (七)

  76

  是于有情中 无尽若长天

  圣者常无碍 作利生事业 (八)

  77

  菩萨于世间 作业利有情

  如佛后得智 令有情解脱 (九)

  78

  菩萨比于佛 微尘比大地

  亦如牛蹄洼 比于大海水 (十)

  上来十颂,别别说由初登欢喜地至第十地菩萨。于十地中有四种菩萨,有净有不净,此已于颂中广说。四种菩萨者——

  第一,初证者;第二,作事业者;第三,已登不退转地者;第四,一生补处。

  初二颂说初登欢喜地菩萨之圆满清净性,以其初证前所未证之真如故。

  三四颂说作事业诸菩萨,由第二离垢地至第八不动地。以其作诸事业而不为诸烦恼所染。

  第五颂说已登不退转位菩萨之圆满清净性。以其于不动地中常修双运以期证无上解脱。

  第六至第八三颂,说第十法云地菩萨之圆满清净性,以其已具无量方便自利利他,一生补处,即能证无上正等正觉,圆成佛道。

  第九、第十两颂,分别说菩萨自利利他与佛之同异。

  今复依圆满清净境界之胜义,说其不变易性。论偈言(32)——

  79

  佛不灭故不变异 有情无尽皈依处

  常住离戏不二法 以不生故无有坏 (13)

  【释论】此偈云何?偈言——

  80

  不生及不死 不病亦不老

  以常及且恒 寂静无变易

  此偈明何义?偈言——

  81

  以常故不生 意生身亦离

  以恒故不死 不思议亦离

  82

  寂静故不病 无烦恼习气

  不变故不老 无无漏行故

  于佛地之如来藏,无垢圆满清净光明,无始以来即无生,以其为常故,即意生身亦不取。以无终故,以恒故,即不思议变易生死亦离,是故无死。以离生死故,即圆满寂静,离无明习气,是故不病。离无漏业力故,以不变易性,是故不老。

  复有偈言——

  83

  二句复二句 各有二句释

  以明如来藏 常等四句义

  如来藏之不变易性,具常、恒、寂静、不变四句义,每二句各以二句释之,具如经云(33)。偈言——

  84

  以其无尽故 不变法中常

  常作皈依处 无边法中恒

  以其无二故 究竟寂静性

  真实无作故 是为不变性

  此具如经中所言——

  舍利弗,如来法身常,以不异法故,以不尽法故;舍利弗,如来法身恒,以常可皈依故,以未来际平等故;舍利弗,如来法身清凉,以不二法故,以无分别法故;舍利弗,如来法身不变,以非灭故,以非作法故。

  8 无二

  【释论】如来藏于圆满清净境界中极清净具无二性。下来偈颂,即说无二。论偈云——

  85

  法身及如来 圣谛与涅槃

  如光不离日 涅槃不离佛

  【释论】此初半偈示现何义?偈言——

  86

  无垢真如性 具有四句义

  有四相应名 曰法身等等

  略言之,无垢真如,即如来藏,具四句义,有四名与之相应。何者为四义(34)?偈言——

  87

  佛性无分别 法尔真如性

  离戏无虚妄 无始即寂灭

  说佛性无分别者,如《胜鬘经》言——

  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

  说法尔真如性者,如经云(35)——

  世尊,六根如是,从无始以来由真如法体生,展转相续。

  说离戏无虚妄者,如经云(36)——

  世尊,又第一义谛者,谓不虚妄涅槃。何以故?世尊,彼性本际来常以法体不变故。

  说无始即寂灭者,如经云(37)——

  文殊师利,如来应正遍知,无始以来即入涅槃,不生不灭。

  复次,依此四句义有四名与之相应。即法身、如来、第一义谛、涅槃。此如经云(38)——

  舍利弗,如来藏名为法身。

  世尊,不离法身有如来藏,世尊,不离如来藏有法身。

  世尊,依一苦灭谛说名如来藏。世尊,如是说如来法身无量无边功德。

  世尊,言涅槃者即是如来法身。

  此后半偈示现何义?偈言——

  88

  佛证无上觉 涅槃离习气

  故佛与涅槃 同属第一义

  此四名相于无漏界中唯同如来藏一义。以此之故,圆证无上觉及离一切烦恼即名为佛,即名为涅槃。以证觉即自然同时离烦恼习气[14],故二者于无漏界中无有差别,不离不异。故偈言(39)——

  89

  无量种功德 一切不思议

  不差别解脱 解脱即如来

  故言及声闻与辟支佛之涅槃,如《胜鬘经》言:世尊,言阿罗汉辟支佛得涅槃者,是佛方便不了义说,此如为长道倦旅方便造作化城。如来如是于一切法中得大自在大方便。经言——

  世尊,唯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涅槃,成就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功德,所断者皆悉已断,究竟清净。

  如是即明四种义(40)。证一味无差别涅槃即名成佛。故佛与涅槃实不相离,若离佛地即更无所谓涅槃。

  诸佛所证真如,为一切种智。此可以画师喻喻之,偈言(41)——

  90

  譬如众画师 各擅画一份

  彼人所擅者 余众皆不晓

  91

  有具权国王 召众师画像

  众师听令已 即便下手画

  92

  众中有一人 以事离他往

  画像遂不成 以缺一份故

  93

  此中众画师 喻持戒等等

  此中国王像 喻殊胜空义[15]

  《宝鬘喻经》言[16]——

  善男子,我说此喻其义未显。善男子,一人不来故不得言一切集作,亦不得言像已成就。佛法行者亦复如是,若有一行不成就者,则不名具足如来正法,是故要当具足诸行,名为成就无上菩提。

  又此布施、持戒、忍辱等波罗蜜多,一一差别唯是如来所知境界。如来知彼种种差别无量无边,以彼算数力视为不可思议。以彼分别对治悭等诸垢,是故能成清净布施等诸波罗蜜多。

  以修行一切种一切空智及种种三昧,于第八菩萨不动地中,证无分别智,无间自然依止道智修行,得无生法忍,具足如来无漏戒,成就一切功德。于第九菩萨善慧地中,依无数三昧陀罗尼海门,摄取无量无边诸佛之法,依止解一切有情根本智,成就无量无边空智,得无生法忍。于第十菩萨法云地中,依止一切如来现前空智,证不可思议佛性,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聚,得无生法忍。次后为成佛故,得诸三昧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依止诸解脱门智,成就清净彼岸功德,具足得一切种一切空智。

  以如是四种地智,非声闻辟支佛地。以彼声闻辟支佛等去之甚远。以是义故,说彼四种成就不差别涅槃界。偈言——

  94

  般若圣智与解脱 光辉清净无分别

  此如光辉与日轮 亦与大日无分别

  般若智与(佛)一切种智及解脱,成就四种功德,为无分别涅槃性,此如大日,有四种相似相。一者佛法身依出世间无分别智,能破无明黑暗,与光明相似;二者依智故,得一切智智,知一切种,照一切事,与光网相似;三者依止彼二智,自性清净心解脱,无垢离垢,与光明轮清净相似。四者,即此三者不离真如,故与大日光、辉、日轮三者不相离异相似。

  是故偈言——

  95

  不证诸佛身 涅槃不可得

  恰如舍光辉 即不见大日

  无始以来,诸佛法身中无漏诸法一切功德不相离异,是故若非成佛道,具无障无碍法身智,离一切障,则不得证涅槃。此即如离日辉焰光明,日轮即不可见。此如《胜鬘经》言——

  法无优劣,故得涅槃;知诸法平等智,故得涅槃;解脱平等,故得涅槃;清净平等,故得涅槃。是故世尊,说涅槃一味平等,谓智与解脱一味故。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