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五部经:小部经典一
南传五部经:小部经典一
目 次
小部经典一 悟醒 译
小诵经………………………………………………………………………………………一
本经位于小部经之最前面,甚为简短的集录,亦可称为“小读本”。最适于新入道者
之学习,为精要文及佛教仪式的礼赞文。由九部份而成的,最初之四部份,为甚简要的
[pada]诵文,因此,本经名为小诵经。后之五部有 sutta[经],其中第五、第六、
第九之三经,和存在于经集[汉译南传藏二十七卷]是同一,第七户外经,出于饿鬼事
经[汉译南传藏二十七卷]。
本经于斯里兰卡甚受尊重,现在为斯里兰卡佛教徒之仪式及生活,长久以来所采用
而不可或缺的,除第七、第八之两经外,其他七经为佛教徒Palita[所护]式所念诵,
目 次 一
--------------------------------------------------------------------------
小部经典一 二
新建之家屋,或死亡、生病等一切机会,读诵为降魔、祈福之谓。
西元一八六九年依志鲁达须以本文为英译,刊载于王立亚细亚协会之杂志。然,以
前除第七、第八二经外,于一八三九年,由锡郎富连多志之毗利多之翻译,揭于伍奢利,
然后,塞殿须智加及近帝鲁尼兹,以此翻为德文。北传汉译无相当于本经的。
一 三归文………………………………………………………………………………一
二 十戒文………………………………………………………………………………一
三 三十二身分…………………………………………………………………………二
四 问沙弥文……………………………………………………………………………二
五 吉祥经………………………………………………………………………………三
六 三宝经………………………………………………………………………………四
七 户外经………………………………………………………………………………七
八 伏藏经………………………………………………………………………………九
九 慈悲经……………………………………………………………………………一一
法句经……………………………………………………………………………………一三
法句经是依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偈所集成,由世尊金口无问自说的“法句”,即称为
宣示佛教之妙谛,分类所搜集之胜句。行文简洁平易,且参与巧妙之譬喻,不使之枯燥,
其中教以佛教之道德观、社会观之根本意义而为佛道入门的指南,于南传三藏中,特珍
重为珠玉之字。于此,附上因缘谭及注解,有觉音浩瀚之注释(Dhammapadatthakatha
ed.by H.C.Norman,PTS 1906-1915;tr.by E.W.Burlingame;Buddhist Legends,3
vols.,Cambridge Mass.1921)亦广流于世。
西历一八五五年瑞典之硕学富宇须麦鲁出版法句经,以此翻译为拉丁文,且添上上
记拔粹之注释,为学界不朽的贡献。Dhammapadam Ex tribus codicibus Haunien
sibus palice edidit,latine vertit,excerptis ex commentario palico notisque illus-
travit V. Fausboll,Hauniae 1855.其第二版于一九00年在伦敦出版,更于一九一四年
依须利耶伍达、斯曼伽罗、帝罗再出新版。The Dhammapada. New edition by Sur-
iyagoda Sumangala Thera,PTS 1914. 至翻译移植为欧洲之主要语相当多,现在为
最重要可以举F.Max Muller:The Dhammapada.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Vol.X,
目 次 三
--------------------------------------------------------------------------
小部经典一 四
Oxford 1881,2nd ed.1898,New ed.1924;R.Otto Feanke: Dhamma-Worte,jena 1923。
日本亦有立花俊道教授[国译大藏经、经部第十二卷、大正七年],长井真琴教授[世
界文库、大正十三年],荻原云来教授[岩波文库、昭和十年]等等之翻译。日文版之
翻译,自由参考利用此等先觉巨匠之劳作,而忠实地由于P.T.S版本译出而成的,误植
句读等些细点之外,依此而得二、三地方附上注释以加说明。
相当于南传法句经之北传梵本是法救(Dharmatrata)撰,称为优陀那瓦鲁伽
(Udariavarga),近代中亚细亚发掘研究之结果,亦不少原本之断片出现于世,其概
要是不难于仿佛的。即由三十三品之构成,其偈数比南传法句多甚多,见其内容,此是
别部所传是很明白的。特别于参照Sylvain Levi: L.Apramada-varga.Etude sur les
recensions des Dharmapadas,journ. Asiatique 1912 II,p.203-294;P.N.Chakravarti:
L,Udanavarga sanskrit Tome I.(chapitres I-XXI),Paris 1930。还有由梵语翻译
的西藏语优陀那瓦鲁伽(Ched-du-brjod-pahi tshoms)是由三十三品而成,含有九八
五至九八九偈(有少部份散文),不唯在康奢鲁部,亦收入在檀奢鲁部。早从英译得知
(W.W.Rockhill:Udanavarga. translated from the Tibetan of the Bkah-hgyur
With notes and extracts from the commentary of Prajnavarman, London 1833,
Trubner,s Or.Ser(1892))到后来亦出版原文(H.Beckh: Udanavarga.nach dem
kanjur und Tanjur...herausgegeberi , Berlin 1911)与巴利语法句经,有优陀那偈文
之大部份相当之偈颂,于此等中不能看出的偈颂,亦既相应于南传三藏他经中之颂文。
特别参照L.de la Vallee Poussin: Essai d'identification des gathaset des udanas
en prose de l'Udanavarga de Dharmatrata,journ.Asiatique 1912 I,P.311-330
其次,汉译经典中法句经或与优陀那瓦鲁伽类似相应者,有如次之四经。一、法句
经(法救撰、吴、继只难等译、西元三世纪初、三十九品七百五十二偈)、二、法句譬
喻经(西晋、法炬.法立共译、西元二九○---三○六年、四十二品)、三、出曜经(后
秦、竺佛念译、西元三九八---三九九年、三十四品)、四、法集要颂经(法救集、宋、
天息灾译、十世纪末、三十三品、约九百五十偈)就是。此中之第一唯偈颂而成,第二
是于其小数偈加上因缘谭。第三不仅是偈颂,还含有因缘谭及注解,第四于大体上,不
过是唯改正颂文而集录的。对颂文之观察所见,第一、第二的一类和第三、第四的一类,
与其原文有差异,后者是近于梵语、西藏语优陀那瓦鲁伽。
目 次 五
--------------------------------------------------------------------------
小部经典一 六
以上之外,于种种宗派亦进行法句之集录,有用西北印度方言之鬼语(Prakrit)
写的法句经,发见于于阗地方,其写本用加罗修谛文字写的,想是属于西元一世纪乃至
三世纪的,内容不同于梵、巴两本,为一独立之一的异本。参照E.Senart:Le manuscrit
Kharosthi du Dhammapada.Les fragments Dutreuil de Rhiris,journ.Asiatique
1898 II.193 ff.;Benimadhab Barua and Sailendranath Mitra:Prakrit Dham-
mapada based upon M.Seriart's Kharosthi manuscript,With text,translation and
notes,Calcutta 1921同样mahavastu有举法句经(Dharmapada)之名,引用千品
(Sahasravarga, ed.Senart vol.III,P.434-6)及其他数偈。亦足以知道大众部也有独
立的异本。
最后优陀那瓦鲁伽于中亚细亚亦受爱好,所谓多加罗语之写本中,不只有偈颂之翻
译断片,亦证明其注解书(Udanalamkara)之断片亦确实存在。乃方言即龟兹语。特
别参照Sylvain Levi: Fragments de textes kontcheens , Udanavarga ,Udanalam
Kara et Karmavibhanga, Paris 1933; E.Sieg und W.Siegling:Udanavarga Uberset-
zungen iri, Kucischer Sprache,'Volume Rapson, London1931,P.483-499 A方言即焉
耆语,参照E.Sieg und W. Siegling:Bruchstucke eines Udanavarga-Kommentars
(Udanalamkara) im Tocharischen,Festschrift fur M .Winternitz,Leipzig 1933,
P.167-173。
一 双品………………………………………………………………………………一三
二 不放逸品…………………………………………………………………………一五
三 心品………………………………………………………………………………一六
四 华品………………………………………………………………………………一七
五 愚品………………………………………………………………………………一九
六 贤品………………………………………………………………………………二○
七 阿罗汉品…………………………………………………………………………二二
八 千品………………………………………………………………………………二三
九 恶品………………………………………………………………………………二五
目 次 七
--------------------------------------------------------------------------
小部经典一 八
一○ 刀杖品…………………………………………………………………………二六
一一 老品……………………………………………………………………………二八
一二 自己品…………………………………………………………………………二九
一三 世品……………………………………………………………………………三○
一四 佛陀品…………………………………………………………………………三一
一五 安药品…………………………………………………………………………三三
一六 爱好品…………………………………………………………………………三四
一七 忿怒品…………………………………………………………………………三五
一八 垢秽品…………………………………………………………………………三七
一九 法住品…………………………………………………………………………三八
二○ 道品……………………………………………………………………………四一
二一 杂品……………………………………………………………………………四二
二二 地狱品…………………………………………………………………………四四
二三 象品……………………………………………………………………………四六
二四 爱欲品…………………………………………………………………………四七
二五 比丘品…………………………………………………………………………五○
二六 婆罗门品………………………………………………………………………五二
自说经……………………………………………………………………………………五七
本经于小部经典十五经中,位于第三,次于法句经,而在如是语经之前。部份的如
注释所记载,于汉译经藏中虽亦存在,但其全部的,为见出有相当之经。原来优陀那
(Udana)是从佛陀发感兴之偈,所以一般感兴偈又称为自说经。现在自说经,由菩提
品、目真邻陀品、难陀品、弥醯品、苏那长老品、生盲品、小品、波吒离村人品之八品
所成的,各品含有十经。故全部由八十经之集成。各经分为长行(散文)和所谓优陀那。
长行是说其发优陀那的因缘。更于一品之终,加上摄颂,于第八品摄颂之尾末,添上总
括各品之颂。各品之名题,未必代表一品全部之内容,不过是依撰其中一经、或二三经
而已。但第七品,一般是由短经而成的,所以得名为小品。如对第一品是成道、第八品
是涅槃之叙述,本经主要的多收集佛陀的传记。然,于律藏的大品、小品、长部经典之
大般涅槃经,及其他佛传等之文献,有一致的存在。觉音解释九分教,其中对于优陀那
目 次 九
--------------------------------------------------------------------------
小部经典一 一○
据于欢喜知偈,随伴八十二经,应知是言此优陀那。觉音谓八十二经,若非其所误,与
现存之八十经之间,不得不言有多少之变化。第五品六经,大迦旃延之侍者苏那诣佛陀
之处,可看出闇诵八八品十六偈之记述。此记述对本经成立问题,可言是唯一之示唆。
关于此等,尚留有议论之问题,然,本经于上述之意义,不失为原使佛教研究,一贵重
的文献价值。本经之发行,由一八八五年之Steinthal一八九○年之Windisch而完成,
英译本由一九○二年D.M.Strong.德文译本是由一九二○年之Seidenstucker印行的。
第一品 菩提品………………………………………………………………………五七
第二品 目真邻陀品…………………………………………………………………六八
第三品 难陀品………………………………………………………………………八一
第四品 弥醯品………………………………………………………………………九六
第五品 苏那长老品………………………………………………………………一一二
第六品 生盲品……………………………………………………………………一三一
第七品 小品………………………………………………………………………一四八
第八品 波吒离村人品……………………………………………………………一五六
如是语经………………………………………………………………………………一三七
本经之经名由其说相而来的。即每一节以连接iti(如是)之语,于每卷之开始Vuttam
hatam bhagavata vuttam-arahata ti me suttam (我闻世尊已说,应供如此说)开
始,至于此前后合为 iti vutta-ka (所说---如是说、如是语)。
本经有一百十二小经,由法数之顺次集成为一集、二集、三集、四集、各小经由经
序、本文、偈文、结尾之形式而构成的。其中虽亦有不依此形式,但撰者想有此顺次的
意图。本文和偈文,虽含有同一之内容,但其成立,非是先述本文然后颂出偈文,是两
者各别之成立后,才整理为现在之形式,于其次第,想偈颂比本文早成立吧!
内容如目次所示,三毒、五盖、六结等,取合一法至四法而说。对告诸比丘,未必
完全限于对比丘的说法,如第百零六经,存有向在家者之教说。又不单是法数之罗列,
亦含有如第八十二、八十三经、第百零九经的教说。
北传汉译,亦有类似本经的本事经。此由第一法品至第三法品止,总计有一百三十
八经。由内容去看,很明的非依现形之巴利本的翻译。若概言之,由有冗长的某点上看,
目 次 一一
--------------------------------------------------------------------------
小部经典一 一二
原文想有的是梵文的。汉巴对照,请参照本译文之注记。
一集
第一品(十经)………………………………………………………………………一三七
一贪 二嗔 三痴 四忿 五覆 六慢 七一切 八慢 九贪 一○嗔
第二品(十经)………………………………………………………………………一八一
一一痴 一二忿 一三覆 一四无明 一五爱 一六·一七学 一八破僧
一九僧和 二○污心
第三品(七经)………………………………………………………………………一九一
二一净心 二二福 二三二利 二四山 二五妄语 二六施 二七慈
二集
第一品(十经)………………………………………………………………………二○○
二八·二九 根门·饭食 三○·三一 善恶 三二·三三 戒·见 三四 无勤·
无愧 三五·三六梵行·非梵行 三七动乱·精进
第二品(十二经)……………………………………………………………………二○九
三八安稳·孤独 三九见·厌 四○ 无惭·无愧 四一灭·不灭 四二 惭·
愧 四三无生·生 四四涅槃 四五独居 四六学胜利 四七悟 四八无
幸处 四九见
三集
第一品(十经)………………………………………………………………………二二二
五○ 不善根 五一 界 五二·五三 受 五四·五五 求 五六·五七 漏
五八 爱 五九 无学
第二品(十经)………………………………………………………………………二三○
六○ 福业事 六一眼 六二根 六三时 六四恶行 六五妙行 六六净
六七 寂 六八·六九 贪等
第三品(十经)………………………………………………………………………二三七
七○恶行 七一妙行 七二出离界 七三色等 七四儿 七五人 七六乐
七七身等 七八众生 七九法
目 次 一三
--------------------------------------------------------------------------
小部经典一 一四
第四品(十经)………………………………………………………………………二四九
八○不善寻 八一恭敬 八二天声 八三天 八四三人 八五不净观等
八六法 八七寻 八八贪等 八九提婆
第五品(十经)………………………………………………………………………二六三
九○胜信 九一托钵 九二和合衣 九三火 九四考察 九五欲生 九六
欲系 九七善戒等 九八施等 九九三明
四集
第一品(十三经)……………………………………………………………………二七五
一○○梵志 一○一四事 一○二漏 一○三沙门 一○四比丘 一○五
起爱 一○六尊敬 一○七外护 一○八欺瞒 一○九河 一一○ 行等
一一一具足戒 一一二如来
一 中文索引………………………………………………………………………………(l)
目 次 一四
--------------------------------------------------------------------------
小 诵 经
1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正觉
一 三归文
我归依佛,我归依法,我归依僧伽。我再归依佛,我再归依法,我再归依僧伽。
我三再归依佛,我三再归依法,我三再归依僧伽。
二 十戒文
一、禁杀生学处我受持。二、禁不与取学处我受持。三、禁非梵行学处我受持。
四、禁妄语学处我受持。五、禁沉醉谷酒、果酒、酒类学处我受持。六、禁非时食
学处我受持。七、禁舞诵、唱歌、音乐、观剧学处我受持。八、禁持华香、薰香、
2 涂香、扮饰、装饰学处我受持。九、禁高床、大床学处我受持。十、禁领受金、银
小诵经 一
--------------------------------------------------------------------------
小部经典一 二
学处我受持。
三 三十二身分
于此身体有[如次者:]毛发、体毛、爪、齿、外皮、肉、筋、骨、骨髓、肾
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肺、脏腑、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汁、
汗、脂肪、 血、汗、脂肪、泪、血浆、唾、鼻液、关节滑液、尿,于头有头脑。
四 问沙弥文
一者为何?一切众生依食而住。二者为何?名与色。三者为何?三受。四者为
何?四圣谛。五者为何?五取蕴。六者为何?六内处。七者为何?七菩提分。八者
为何?八支圣道。九者为何?九众生居。十者为何?具足十支1 谓之阿罗汉。
注1 在汉译经典有一切入,举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无边处、识无
边处之十偏处定。
五 吉祥经1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一甚美之神,深夜光辉全
祇树园而近至佛所。至已向佛问讯,立于一隅。立一隅彼神以如是之偈白佛言:
3 一 多神与众人,祈求最上福,思惟于吉祥,请佛示说最吉祥。
二 [佛言:]“远避愚痴者,交往贤圣人,敬应尊敬者,此为最吉祥。
三 住于适当所,过去积善业,己持正誓愿,此为最吉祥。
四 广学长技艺,善学诸律仪,能语彼言辞,此为最吉祥。
五 善能事父母,养护己妻子,安住于生业,此为最吉祥。
六 净行行布施,爱护诸亲族,生业无非难,此为最吉祥。
七 远离诸恶趣,仅慎勿饮酒,于法无放逸,此为最吉祥。
八 虔敬而自逊,满足且知恩,随时闻正法,此为最吉祥。
九 谦恭有忍辱,诣会于沙门,随时为法谈,此为最吉祥。
小诵经 三
--------------------------------------------------------------------------
小部经典一 四
一○ 修道行梵行,[审实]见圣谛,实证于涅槃,此为最吉祥。
一一 虽依世间法2,其心不动摇,安稳无忧垢,此为最吉祥。
一二 能为如此者,何处无不胜,到处皆多幸,彼等最吉祥。”
注 1 Suttanipapa, Mahamangalasutta(汉译南传藏、二七卷参照)。
2 云得、不得、毁、誉、称、讥、苦、乐之八法。
六 三宝经1
一 集于此处诸鬼神,无论地上者、空中者一切诸鬼神,欢喜热心闻我之所说。
4 二 [受我教而来],是故一切鬼神!皆须谛听。垂慈昼夜奉献供祭之人众,是故有
意护彼等。
三 于人间世界,或于他世界,虽有如何之财宝,或则天上之胜宝,亦无比拟于如
来,此于佛为最胜宝。此为真理故,一切有幸福。
四 寂静释迦牟尼世尊,已至尽烦恼、离贪欲、成不死、殊胜法,任何亦无比拟此
法者,此亦于法最胜宝。此为真理故,一切有幸福。
五 最胜之佛所称赞,谓清净不断之三昧,无有等此三昧者,此亦于法最胜宝。此
为真理故,一切有幸福。
六 于诸善人中,被称赞者有八人2,此等是四双。彼等善逝之弟子,有受供养价
值人,布施此等有大果,此亦僧伽最胜宝。此为真理故,一切有幸福。
七 专念而持坚固心,信奉瞿昙之教者,何得最高之[涅槃]、入不死、获无偿,享
受寂静乐,此亦僧伽最胜宝。此为真理故,一切有幸福。
八 譬如市门之巨柱,钉入大地时,如于四风不动摇,我说犹如甚深观察圣谛人,
此亦僧伽最胜宝。此为真理故,一切有幸福。
九 依甚深之智慧,善能理解妙说圣谛人,则使大为放逸者,亦决不受第八生3。
此亦僧伽最胜宝。此为真理故,一切有幸福。
5 一○ 彼俱成就正见舍三事。即为身见、疑、戒禁取见。彼离四恶趣4,不犯六逆
罪5,此亦僧伽最胜宝。此为真理故,一切有幸福。
小诵经 五
--------------------------------------------------------------------------
小部经典一 六
一一 彼虽为身、语意恶业,不于隐匿彼;此称为见涅槃人,此亦僧伽最胜宝。此
为真理故,一切有幸福。
一二 犹如夏初,林中诸树之开花,如是彼为施最上之利益,说至涅槃最胜法。此
亦于佛最胜宝。此为真理故,一切有幸福。
一三 最胜而知最胜、与最胜、运最胜之无上士,说最胜之法,此亦于佛最胜宝。
此为真理故,一切有幸福。
一四 尽前之生,不起新生,于未来之生无贪求生,断“生”之种子,不望生长,贤
人之彼等如灯尽而涅槃,此亦僧伽最胜宝。此为真理故,一切有幸福。
一五 集此处诸鬼神,地上者、空中者一切诸鬼神,如是归命神人所尊佛。愿彼等
有幸福。
一六 集此处诸鬼神,地上者、空中者一切诸鬼神,如是归命神人所尊法。愿彼等
6 有幸福。
一七 集此处诸鬼神,地上者、空中者一切诸鬼神,如是归命神人所尊僧伽。愿彼
等有幸福。
注1 Suttanipata, 同于 Rattanasutta (参照汉译南传藏二七卷)。
2 云四向四果之八。四双云向果各四。
3 见道十五心之间断三界之见惑,于十六心之无间成就正见得预流果者,尽七生欲界之生,
云不受第八之生。
4 云地狱、饿鬼、畜生、修罗。
5 于北传之五逆罪加“从他师”之一。
七 户外经 1
一 彼等于[我]住家之外,立于街路口,或往[旧有]各自家,彼等立于门外。
二 缘过去之业,受供诸多食、饮乃至硬食、软食时,[此世]谁亦无回忆此等之有
情者。
三 如是有慈悲之人,为有亲缘者供以清净而优胜,时与适当之食、饮。
小诵经 七
--------------------------------------------------------------------------
小部经典一 八
四 “此为施[逝]亲缘者,”“愿亲缘者得满足!”彼等已逝亲属诸鬼等,乃集于此
处。
五 对诸多食、饮非常之喜悦:“由彼等诸人受此等之物,我等亲缘者将得长生!
六 为我等而行供养,施主无不得熟果。”实则在此[死]世界,既无耕作,亦无牧
畜。
七 亦无商业,无以金钱买卖事。由此世所受业,死之饿鬼世界而存活。
八 如处高之水向低流,如是由此世之施物对饿鬼有利益。
九 如溢川流满诸海,如彼由此世之施物对饿鬼有利益。
一○ “施与我对我为善业,彼等以我为亲缘者,为友、为伙伴。”忆起过去之业,
为饿鬼行布施。
一一 如是等亲者所为之事哭泣、悲哀、其他叹息,对逝去之鬼不成任何益。
一二 然则将此施物与僧伽,告被使用,则长久成为死者之利益,以善利彼。
一三 此处应被记,此为对亲缘者之义务,向饿鬼行大供养,与力于比丘,又此,
对彼等能得不少福。
注1 Petavatthu, 同于 Tirokuddapetavatthu(参照汉译南传藏二八卷)。
7 八 伏藏经
一 人埋财宝于深穴,思:“生起某事之时将可为助我事。
二 或为王责时,或为盗贼夺掠时,或为借财之脱困,或于饥馑、不幸之时。”为此
等之目的,所谓世间财宝被蓄积。
三 于深穴中虽何多所埋积,然一切常非被有用。
四 财宝由彼处之消失,所有者意识之迷惘,或为龙1持去,或为药叉之取去。
五 或敌于彼不见时继承者之掘取。[彼生]福尽时,此等一切即消失。
六、七 无论妇人、男子,或在支提,或在僧伽、或在个人、新人者,或在母、父,
或对兄,以布施、戒行、自制、从顺,如善积财宝。
八 此善积财宝,无依力而被夺,为死时伴随物,虽舍离此世之富而行,此将持行
小诵经 九
--------------------------------------------------------------------------
小部经典一 一○
于[他世]。
九 不得为他分与之宝,亦为盗者所不能盗之财宝。贤者善行诸福业,成为死后随
行之财宝。
一○ 此乃神人一切快乐之财宝。彼等愿望者一切由此[财宝]得。
一一 美、美声、丽姿、美形、权力、侍从者,一切由此[财宝]得。
一二 或地方之王权、主权、转轮王之悦乐,或对诸神天王权、一切由此[财宝]
得。
一三 又人间界之幸福,或神世界所有之悦乐,又,涅槃所有之乐,亦一切由此[财
宝]得。
一四 拥有修行之善友,专心于正理,明与解脱,具明与解脱之境地,一切由此[财
宝]得。
一五 无碍解、[八]解脱、声闻波罗蜜、缘觉、佛地,一切由此[财宝]得。
一六 成此福业者,如是有大不可思议果,是故,贤人贤者赞福业。
注1 naga 之译语,在此场合被用为使用魔术妖精之意。
8 九 慈悲经1
一 完全了解寂静境,善利乃为智人之所为,彼堪能、率直、正直、善感,柔和无
高慢。
二 知足易养,生活简素,护根、贤明,温和谦虚,于[信者]之家无贪求。
三 不为智者所非难,不作任何卑贱行。愿诸有情有幸福、安稳而安乐。
四 诸一切生物,或弱、或强者,或长或大、或是中等者,或短、或细、或粗等,
包括尽无余。
五 或现或不现,或住远、近、或已生终、或有生[因]之生物,愿诸有情有安乐。
六 人勿互毁谤,勿轻何处谁。勿怒勿气忿,勿互咒愿苦。
七 如母护爱独子赌己命,于诸有情修习无边之[慈]心。
八 于诸世界修习无限之慈心,于上下十方无怨意、敌意以达无碍。
小诵经 一一
--------------------------------------------------------------------------
小部经典一 一二
九 或立、或步、或坐、或卧,只要目醒觉,应确立此念。于此之教,是云梵住。
9 一○ 勿陷于[妄]见,护持戒德,具有正见,制伏贪求欲事,彼决不再宿母胎。
注1 Sutanipapa,同于 Metlasutta(参照汉译南传藏二四卷)。
1 法 句 经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正觉
一 双品
一 诸法意为导,意主意造作。人若染秽意,或语或[身]行,苦事则随彼,如轮
随兽足。
二 诸法意为导,意主意造作。人若清净意、或语或[身]行,乐事则随彼,如影
之随形。
三 “彼骂我掷我,败我夺取我”,于怀如此念,忿怨事不息。
四 “彼骂我掷我,败我夺取我”,不怀如是念,忿怨终自息。
2 五 实于此世中,非以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为古常法。
六 彼人不晓悟:“我等终毁灭”。惟有此悟者,彼诤自然息。
法句经 一三
--------------------------------------------------------------------------
小部经典一 一四
七 唯求享乐事,不摄护诸根,饮食无限度,怠惰不精勤,彼实为魔服,如风吹弱
树。
八 不求享乐事,善护摄诸根,饮食有限度,信念又精勤,魔王不胜彼,如风吹岩
山。
九 虽为缠袈裟,不脱垢浊者1,无真实克己,不应缠袈裟。
一○ 离弃诸垢浊1,善住于戒律,真实以克己,彼应缠袈裟。
一一 非真思为真,真实为非真,住于邪思惟,则不达真实。
一二 于真知为真,非真知非真,住于正思惟,能达于真实。
一三 粗茸劣家屋,必受雨漏浸,如此不修心,贪欲则浸入。
3 一四 善茸精家屋,不受雨漏浸,如此善修心,贪欲不浸入。
一五 现世于此悲,死后他世悲,造诸恶业者,两世皆忧悲。见自秽业已,彼悲彼
苦恼。
一六 现世于此喜,死后他世欢,造诸善业者,两世皆欢喜。见自净业已,彼乐彼
欢喜。
一七 现世于此苦,死后他世苦,造诸恶业者,两世皆受苦。谓:“今悲我作恶,堕
恶趣更苦。”
一八 现世于此喜,死后他世欢,造诸善业者,两世皆欢喜。谓:“今造善业喜,往
善趣更喜。”
一九 纵多诵经典,放逸不实行,如牧算他牛,不入真沙门。
二○ 虽诵经典少,举止遵法行,具足正智识,弃灭贪嗔痴,善净心解脱,舍离此
世欲,此世或他世,入真沙门列。
注1 原文 Kasava-(污浊)与 Kasava-(袈裟)之音韵类似。
4 二 不放逸品
二一 不逸不死道,放逸为死路。不放逸不死,逸者如死尸。
二二 智者悟此理,所行不放逸。不放逸者乐,喜乐圣者境。
法句经 一五
--------------------------------------------------------------------------
小部经典一 一六
二三 贤者常坚忍,勇猛修禅定,离轭获安稳,得无上涅槃。
二四 奋励常正虑,净行能制己,正法而生活,不逸善誉增。
二五 奋励不放逸,胜己自调御,贤者自作洲,免没于瀑流。
二六 痴钝愚昧人,耽溺于放逸,智者不放逸,如[护]最上宝。
二七 勿耽于放逸,勿嗜爱欲乐。唯勤住禅定,始得大安乐。
二八 智者无放逸,除逸时无忧,圣者登慧阁,观察愚多忧,如立于高山,俯视地
上物。
5 二九 放逸中无逸,睡众中独醒,智人如骏马,驽駻所不及。
三○ 摩伽婆无逸,得天之主位。人赞不放逸,放逸常被责。
三一 比丘乐不逸,又畏于放逸,犹如猛火炎,烧除大小缚。
三二 比丘乐不逸,又畏于放逸,彼既近涅槃,决无退堕事。
三 心品
三三 摇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智者令调直,如匠矫直箭。
三四 水中鱼离栖,弃投陆地上,如是心战栗,离脱魔世界。
三五 心轻随欲转,操动难制服,善哉心调御,调御得安乐。
6 三六 心转随欲转,微妙猛难见,智者当护心,护心得安乐。
三七 远行与独动,无形隐胸窟,若谁制彼心,脱出魔系缚。
三八 若心不安定,不辨于正法,信念不坚者,智慧不成满。
三九 若得心无恼,亦无思虑惑,超脱善与恶,觉者无恐怖。
四○ 知身如水瓮,心安如城廓,慧剑击魔王,守视真懈怠。
四一 此身实不久,当置于地上,被弃无意识,无用如木片。
四二 仇敌对仇敌,怨家对怨家,若心住邪行,恶业更增大。
四三 [善]非父母作,亦非亲属作,若心住正道,善业更增大。
7 四 华品
四四 谁服此地界,阎魔与天界,谁集妙法句?如熟匠[摘]华。
四五 有学服地界,阎魔与天界,有学集法句,如熟匠摘华。
法句经 一七
-------------------------------------------------------------------------
小部经典一 一八
四六 知身譬泡沬,悟此同幻影,灭魔王华箭,将无死王见。
四七 摘集诸华人,其人心贪著,死神将捉去,宛如眠村落,瀑流[漂荡]去。
四八 摘集诸华人,其人心贪著,贪欲无厌足,实被死王伏。
四九 圣者入村落,犹如蜂采华,不害色与香,唯取甘蜜去。
五○ 不[观]他人过,他人作不作,唯观自己行,或作或未作。
8 五一 犹如美妙华,色艳而无香,善说无实行,彼终无结果。
五二 犹如美妙华,色艳而芳香,善说有实行,彼终有结果。
五三 如由堆诸华,得造众华鬘,一生之为人,应作诸善事。
五四 华香不逆风,栴檀多伽罗,末利香亦然。德香逆风芬,彼正人之薰,普闻一
切方。
五五 栴檀多伽罗,越系基青莲,此等诸香中,戒香最为胜。
五六 栴檀多伽罗,此等香轻微,持戒香最上,薰香诸天间。
五七 成就诸戒行,住于不放逸,正智解脱者,魔王不能近。
五八 犹如尘秽聚,被弃于大道,莲华生其中,悦意而芳香。
9 五九 如此尘聚等,盲昧凡夫中,正觉者弟子,以智慧光辉。
五 愚品
六○ 不眠者夜长,疲者由旬长,不知达正法,愚者流转长。
六一 若得不胜己为友,与己相等者亦然,宁可坚决之独行,不与愚者为伴侣。
六二 “此我子我财”,愚者常烦恼。我且非有我,何况子与财?
六三 愚者自知愚,彼已是智人,愚者自为智,实称真愚者。
六四 愚者虽终生,亲近于贤人,不了达正法,如匙尝羹味。
10 六五 纵然须臾间,亲近于智者,能达于正法,如舌尝羹味。
六六 愚者之无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赍得众苦果。
六七 自作不善业,作已生后悔,哭泣泪满面,当得受业果。
六八 若自作善业,作已不后悔,欢喜而愉悦,应得受善果。
六九 恶业未熟间,愚者思如蜜,恶业成熟时,愚者彼受苦。
七○ 愚者月复月,虽唯取少食,似草之尖端,[功德]不值思法者,十六分之一。
法句经 一九
-------------------------------------------------------------------------
小部经典一 二○
七一 犹如拘牛乳,不立即凝固,愚者造恶业,不即感恶果,业力随其后,如火灰
复燃。
七二 愚者求知识,反而成灾厄,破碎彼头首,毁灭其幸福。
11 七三 愚者欲虚名,僧中作上座,僧院居上位,他人求供养。
七四 “僧俗皆共知,此事由我作,无论大小事,应从于我意”,此为愚者想,贪慢
心增长。
七五 一则导世利,一则导涅槃,佛弟子比丘,如是应了知,莫贪世尊敬,专注于
远离。
六 贤品
七六 如见彼智者,能指责罪过,当与彼交往,犹如知识者,能指示宝藏。常与彼
交往,有善而无恶。
七七 训诫与教示,阻不当恶事。善者爱此人,而成恶人憎。
七八 勿与恶友交,勿友下劣者,应与善友交,应友最上士
12 七九 以饮法[水]者,清澄心快适,贤者常喜乐,圣者所说法。
八○ 治水者导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贤者自调御。
八一 犹如坚居岩,不为风所摇,毁谤及赞誉,贤者不为动。
八二 犹如深之池,静明而澄清,贤者闻法已,如是心澄清。
八三 善人离诸欲,不语诸欲事,苦乐所不触,贤者无喜忧。
八四 无论自或他,不求子与财,及望诸国土,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荣。此为彼
具戒,智慧正法人。
八五 于此人间中,达彼岸者少,其他诸众生,徘徊此边岸。
13 八六 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将能达彼岸,度难度之境。
八七 应弃黑恶法,贤者修白法,由家到无家,喜独处不易。
八八 应求是法乐,弃欲无所有,智者自清净,心离诸垢秽。
八九 菩提之支分,正心而修习,弃舍诸执著,远离爱贪欲,灭尽而光耀,现世得
涅槃。
法句经 二一
--------------------------------------------------------------------------
小部经典一 二二
七 阿罗汉品
九○ 有为路尽无忧患,一切[烦恼]已解脱,断尽一切之系缚,此人已无忧苦恼。
九一 正念出家者,彼不喜在家。如鹅离池去,彼等弃水家。
14 九二 彼等无蓄积,于食知正念1,空无相解脱,为彼所行道,如鸟飞虚空,足迹
不可得。
九三 彼灭尽烦恼,亦不贪饮食,空无相解脱,为彼所行迹,如鸟飞虚空,足迹不
可得。
九四 诸根归寂静,如御善调马,断慢无烦恼,天人所羡慕。
九五 敬虔之圣者,忍辱如大地,又似坚居幢,如无污泥地,斯人无轮回。
九六 圣者意寂静,语与业寂静,正直而解脱,如是得安稳。
九七 无信2悟无为,断系因永灭,舍弃诸贪欲,实成最上士。
九八 于村落森林,平地或丘陵,阿罗汉住处,其地则可爱。
15 九九 森林其可爱,众人所不乐,彼喜离欲乐,不求诸欲乐。
注1 所谓正念食者(parinnata-bhojana-)当对食物知食物之为何物,知彼之不净,此为悟者
对食事无真正之悦乐。
2“无信”谓圣者自证知,悟不由他。
八 千品
一○○ 纵聚一千言,若无意义者,不如一义语,闻而得寂静。
一○一 纵聚千句偈,若无意义者,不如一句偈,闻而得寂静。
一○二 虽诵百句偈,若无意义者,不如一句偈,闻而得寂静。
一○三 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
一○四 能克服自己,实胜过他人。若有克己者,常为自制御。
一○五 天神乾闼婆,魔王或梵天,皆遭于败北,不能胜此人。
16 一○六 月月投千金,供牺祀百年,不若须臾问,供养修己者,如是此供养,胜祭
法句经 二三
--------------------------------------------------------------------------
小部经典一 二四
祀百年
一○七 若人于林中,事火一百年,不若须臾间,供养修己者,如是此供养,胜祭
祀百年。
一○八 若人于世间,求福一年间,供牺牲祭祀,彼一切功德,不值四分一,礼敬
正直者[阿罗汉]。
一○九 守乐敬礼者,常尊于长上,增长四种法:寿、美、乐与力。
一一○ 若人百岁寿,破戒无三昧,不如生一日,持戒住禅定。
一一一 若人百岁寿,无智无三昧,不如生一日,具慧住禅定。
一一二 若人百岁寿,怠惰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坚固行精进。
一一三 若人百岁寿,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得见生灭法。
17 一一四 若人百岁寿,不见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见不死道。
一一五 若人百岁寿,不见最上法,不如生一日,得见最上法。
九 恶品
一一六 应急速为善,远离罪恶心。懈怠作善者,其心则喜恶。
一一七 人纵作恶已,不应重重作;勿喜于作恶,积恶则受苦。
一一八 若人作善已,应复重重作;应喜于作善,积善受快乐。
一一九 恶业未成熟,恶者见为福,恶业成熟时,恶人始见苦。
18 一二○ 善业未成熟,善人见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方见福。
一二一 勿轻视小恶,云:“我不招报”,依水点滴落,亦可满水瓶。愚者盈其恶,
微微少许积。
一二二 勿轻视小善,云:“我不招报”,依水点滴落,亦可满水瓶。贤者盈其善,
微微少许积。
一二三 商人避危道,伴少财宝多,受生避毒品,避恶业亦然。
一二四 若如无疮手,其心可捉毒,无疮毒不患,不作者无恶。
一二五 若害无邪人,清净无秽者,恶反及愚人,如逆风扬尘。
法句经 二五
--------------------------------------------------------------------------
小部经典一 二六
一二六 有人宿胎中,造恶堕地狱;正直升天界,漏尽证涅槃。
19 一二七 无论虚空及海中,或入山间之洞窟,欲求逃脱恶业者,世间实无有是处。
一二八 无论虚空及海中,或入山间之洞窟,欲求不为死魔制,世间实无有是处。
一○ 刀杖品
一二九 一切畏刀杖,一切皆惧死,以自量比较,勿杀教他杀。
一三○ 一切畏刀杖,一切皆爱生,以自量比较,勿杀教他杀。
一三一 欲自安乐者,刀杖害有情,但求自己乐,后世乐难得。
20 一三二 欲自安乐者,不以刀杖害,以求自己乐,后世得安乐。
一三三 对人莫言粗暴语,汝已言者返言汝。忿怒之言实甚痛,刀杖互击可触汝。
一三四 汝若破铜锣,自默而不言,既得涅槃道,汝无忿怒诤。
一三五 如牧者以杖,驱牛至牧场,如是老与死,驱逐有情命。
一三六 愚者作恶业,却不能自知,痴者感业苦,如以火自烧。
一三七 若以刀杖害,无罪无邪人,十事中一事,忽然彼应遇。
一三八 剧烈苦[失财],身体受毁损,或为重病逼,乃至心错乱。
一三九 或由王迫害,或遇诬重罪,或亲族离散,或破灭财产。
一四○ 或彼之家屋,遭遇却火烧,愚者身灭后,堕入于地狱。
21 一四一 裸行螺髻者1,污泥及断食,卧地自尘身,蹲踞不住立,不断疑惑人,无
得清净事。
一四二 其身住寂静,调御心自制,必然持梵行,不以诸刀杖,加害诸有情,彼为
婆罗门,彼则是沙门,彼则是比丘。
一四三 惭愧自制者,此世所少有,如良马避鞭,彼善避诽辱。
一四四 如良马加鞭,当奋励努力,以信戒精进,乃至住禅定,善识别正法,以及
明行足,汝念当勿忘,消灭大穷苦!
一四五 治水者导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德者自调御。
注1 裸行以下皆为苦行之种类。
法句经 二七
--------------------------------------------------------------------------
小部经典一 二八
22 一一 老品
一四六 世常燃烧中,有何喜1何叹!汝等黑暗蔽,何不求光明?
一四七 汝观粉饰身,疮伤骨积集,病患多思惟,非坚常住者。
一四八 此衰老形骸,病巢而易坏,秽聚必毁灭,有生终必死。
一四九 犹如葫芦瓜,秋至将散弃,骸骨成鸽色,观此有何乐?
一五○ 此城骨所造,涂以血与肉,藏著老与死,及虚伪与慢。
一五一 美饰王车亦必朽,肉体老迈终亦然,唯善人法无老事,善人相传与善人。
一五二 寡闻之愚人,生来如牡牛,增长彼筋肉,无增彼智慧。
23 一五三 经多生流转,予求作屋者,但未得见之,受苦再再生。
一五四 已见作屋者!勿再为造屋,椽桷皆毁坏,栋梁被摧折,得灭尽爱欲,心既
证无为。
一五五 壮时不得财,亦不修梵行,如池边老鹭;无鱼而死灭。
一五六 壮时未获财,亦不修梵行,卧如破折弓,思叹于过去。
注1 hasa-=skt.har.sa-(欢喜)或“笑”=skt.hasa-但 N.P.Chadravati:L'Udanavarga
Sanskrit P.1~2 参照。
一二 自己品
一五七 若人知自爱,应善自保护,三时中一时,智者应觉醒。
一五八 首先于自己,安置正法道,然后诲他人,贤者将无过。
24 一五九 若欲诲他者,应如自己行,自制可制他,制己实最难。
一六○ 自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自己善调御,获得难依所。
一六一 恶业由己生,由自生自起,摧坏于愚者,金刚破宝石。
一六二 破戒如蔓草,覆缠沙罗树,自己求此作,以快仇敌意。
一六三 不善事易行,有害于自己,善及有益事,实为极难行。
一六四 愚痴恶慧者,持执邪见故,讥蔑罗汉教,乃至尊者教,及正法行者,而自
法句经 二九
--------------------------------------------------------------------------
小部经典一 三○
取破灭,宛如佳他伽,结果而自亡。
一六五 恶是由己作,污法亦由己,自己不作恶,清净亦由己,净不净由己,他无
净他事。
25 一六六 即他有大事,勿为己利益,善知己利事,当专心利益。
一三 世品
一六七 勿从下劣法,勿住于放逸,勿随于邪见,莫为世俗徒。
一六八 奋起勿放逸,行正法善行,随法善行者,此彼世安乐。
一六九 应行法善行,不行恶法行,随法行善者,此彼世安乐。
一七○ 视如水泡沫,见如蜃气栖,如是观世者,死王不见他。
一七一 来观此世间,犹如饰王车,愚者湎此中,智者不执著。
26 一七二 若人先放逸,而后不放逸,如月出云翳,照耀于此世。
一七三 若作恶业人,覆之以善业,如月出云翳,照耀于此世。
一七四 此世间黑暗,善知此者少,少有升天者,如鸟之脱网。
一七五 天鹅飞行太阳道,以可神通行虚空,贤者破魔王眷属,得以脱离此世间。
一七六 违犯一者法,及说诸妄语,不信来世人,无恶而不作。
一七七 贪不生天界,愚不称扬施,贤者随喜施,来世得安乐。
一七八 地上王权者,或趣天界者,一切世界主,不及胜预流。
27 一四 佛陀品
一七九 彼之胜利无能胜,败者此世不能随,佛[智]无边无行迹,汝以何法欲诳
惑?[此佛对魔女说]
一八○ 不具于结缚,缠爱难诱使,佛[智]无边无行迹,汝以何法欲诳惑?
一八一 智者专禅定,喜出家寂静,正念正觉者,天人且羡敬。
一八二 得生人道难,生得长寿难,得闻妙法难,遇佛出世难。
一八三 不作一切恶,应当行诸善,自净之己意,此为诸佛教。
一八四 诸佛说涅槃最胜,忍辱为最上苦行,出家实无害他者,恼他不称为沙门。
一八五 不诽及不害,严守戒律仪,饮食知足量,静处坐独居1,专念增上定,此
法句经 三一
--------------------------------------------------------------------------
小部经典一 三二
为诸佛教。
28 一八六 虽天雨金钱,欲心无满足,贤者知淫欲,甘少而苦多。
一八七 故虽于天乐,彼不喜悦求,正觉者弟子,喜灭于爱欲。
一八八 恐怖所驱使,去归依山岳、森林或园苑、种种树支提
一八九 此非安全依,非最上依处。如此之归依,不离一切苦。
一九○ 若人归依佛,归依法及僧,依于正智慧,得见四圣谛。
一九一 苦与苦之因,以及苦之灭,及八支圣道,灭尽一切苦。
一九二 此为安全归依处,此为最上归依所。若人如此之归依,由此解脱一切苦。
一九三 圣者极难得,彼非随处生,贤者所生处,彼家蒙惠荣。
一九四 诸佛出现乐,宣说正法乐,僧众和合乐,诸人修行乐。
一九五 供养应供者,脱离于虚妄,超越诸忧患,供佛及弟子。
29 一九六 如此之供养,寂静无畏者,其所得功德,甚难被计量。
注1 Pantham ca(ed PTS) 应读为Pantan ca(Fausb,comm)。Diet.PTS:Pattha之项
下参照。
30 一五 安乐品
一九七 我等实乐生,憎怨中无憎,于怨憎人中,我等无怨憎。
一九八 我等实乐生,苦恼中无苦,于苦恼人中,我等无苦恼。
一九九 我等实乐生,贪者中无贪,于贪欲人中,我等无贪欲。
二○○ 我等实乐生,无有何物障,如光音天神1,我等喜为食。
二○一 胜利生怨憎,败者卧苦恼,胜败两具舍,寂静住安乐。
二○二 无火如贪欲,无恶如憎恨,无苦如五蕴,无胜乐寂静。
二○三 饥饿最大病,行为最大苦,如是实知此,涅槃最上乐。
二○四 无病最上利,知足最上富,信赖最上亲,涅槃最上乐。
法句经 三三
--------------------------------------------------------------------------
小部经典一 三四
31 二○五 已饮独居味,乃至寂静味,喜饮于法味,彼去怖离恶。
二○六 善哉见圣者,与彼共住乐,由不见愚者,彼常为安乐。
二○七 与愚者共行,实为长忧愁,与愚共住苦,如与敌共住,与贤者共住,乐如
会亲族。是故实如:
二○八 贤智博学者,诚持戒圣者,如随善良游,此贤明之人,如月从星道。
注1 光音天又称极光净天。为色界第一禅天之第三天。
一六 爱好品
二○九 专注不当事,不专于应作,弃道取爱欲,却羡成就者。
32 二一○ 勿与爱者会,勿会不爱者,不见爱者苦,见憎人亦苦。
二一一 是故勿爱者,爱别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人无桎梏。
二一二 由爱生忧患,由爱生畏怖,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怖畏?
二一三 由爱生忧患,由爱生畏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怖畏?
二一四 由贪欲生忧,由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怖畏?
二一五 由欲乐生忧,由欲乐生怖,离欲乐无忧,何处有怖畏?
二一六 由爱欲生忧,由爱欲生怖,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怖畏?
二一七 具戒与正见,住法知真实,圆满自己行,彼为世人爱。
二一八 希求不可说[涅槃],富有思虑心,诸欲心不缚,被称上流人[近涅槃者。]
二一九 久在异乡者,由远地安归,亲友及知己,羡喜欢迎彼。
33 二二○ 作福业亦是,由此生彼世,福业如亲族,迎彼爱来者。
一七 忿怒品
二二一 应去于忿怒,应弃我慢心,解脱一切缚,不执著名色[精神、物质],彼无
一物者,无苦相随事。
二二二 止勃发忿怒,如止急行车,是名善御者,余为执缰人。
二二三 由忍胜忿怒,由善克不善,以施胜吝啬,由实胜虚妄。
法句经 三五
--------------------------------------------------------------------------
小部经典一 三六
二二四 语实不嗔怒,分与施乞者,人由此三事,得至诸天前。
34 二二五 圣者不杀生,常摄制护身,则达不死境--彼无忧患处。
二二六 恒常觉醒者,昼夜勤勉学,志于涅槃者,终息其烦恼。
二二七 阿托罗[优婆塞]应知!此非今日始,由古来即然,默然被人诽,多言被
人诽,寡言被人诽,不为诽谤者,是世极少有。
二二八 只被人诽者,或只被褒人,过未已无有,现在亦应无。
二二九 智者日日善反省,行无过失有贤明,智慧持戒具行者,彼为智人所赞叹。
二三○ 质如阎浮金1,有谁得诽彼,彼为婆罗门,诸天所称赞。
二三一 摄护身忿怒,制御于身行,弃身之恶行,依身修善行。
二三二 摄护语忿怒,制御于语行,弃语之恶行,依语修善行。
二三三 摄护意忿怒,制御于意行,弃意之恶行,依意修善行。
二三四 智者制御身,亦复制御语,于意亦制御,实成善御者。
注1 nekkho jambonadassa 用由阎浮河所采之金制造之良质货币。
35 一八 垢秽品
二三五 汝今已似焦枯叶,阎魔使者近汝边,汝已立于死门前,然汝旅途亦无粮。
二三六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拂除心垢无烦恼,汝将到达天圣地。
二三七 汝今寿命行既终,汝已近于阎魔前,途中汝无停住所,汝之旅途亦无粮。
二三八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拂除心垢无烦恼,不复再来生与死。
二三九 刹那刹那间,智者渐次断,拂除自垢秽,如冶工锻金。
二四○ 如铁自生垢[锈],生已自蚀铁,恶业者亦然,自业导恶趣。
36 二四一 不诵圣典秽,不修为家屋,懈怠为美秽,放逸护卫秽。
二四二 邪行妇人秽,吝啬施者秽,此世及彼世,恶法实为秽。
二四三 此等诸秽中,无明秽为最,汝须弃此秽,成无垢比丘。
二四四 无惭愧厚颜,暴戾与大胆,傲慢罪恶者,其人生活易。
二四五 有惭求清净,不执著谦逊,营清净生活,富有见识者,其人生活难。
法句经 三七
--------------------------------------------------------------------------
小部经典一 三八
二四六 若人于此世,杀生说妄语,取人所不与,侵犯他人妻。
二四七 沈于窣罗酒[谷酒]、及迷丽取酒[果酒],是人于此世,毁掘自善根。
二四八 如是汝应知,不制则为恶,勿贪与非法,自陷于永苦。
二四九 人实由谛信,所乐而施与,若得食不满,昼夜不得定。
37 二五○ 断除如此心,由根灭绝者,无论昼与夜,得入于三昧。
二五一 无等贪欲火,无等执著嗔,无等网愚痴,无等流爱欲。
二五二 易见他人过,难见自过失,揭发他人过,如撒布糠谷,己过则隐匿,如狡
赌博者,覆蔽其格里。
二五三 诠索他人过,心常易怒者,增长于烦恼,彼远漏尽事。
二五四 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众生喜虚妄,如来无虚妄。
二五五 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诸行不常住,诸佛无扰乱。
38 一九 法住品
二五六 急燥处事故,非为法住者,智者应辨别,正邪之两者。
二五七 导他不燥急,如法而平等,智者护正法,若有贤虑人,是为法住者。
二五八 不以多言故,彼即是贤者;平静无怨怖,则称为智者。
二五九 不以多言故,彼即持法者;彼虽闻少分,但以身见法,于法不放逸,实为
持法者。
二六○ 不因头发白,即称是长老;彼年之[虚]熟,空为长老名。
二六一 于彼具真实,具法不杀生,制伏与调御,彼具清净慧,弃心之垢秽,被称
为长老。
二六二 嫉妒悭怪伪者,虽以辩舌才,或以容色美,非是端正人。
二六三 若断此[恶德],除根以绝灭,弃过彼智者,是名端正人。
二六四 破戒妄语者,剃发非沙门;欲贪具充满,云何为沙门?
39 二六五 彼镇1灭诸恶,不分大与小,镇1灭诸恶故,是名为沙门。
二六六 唯向他行乞2,非即是比丘2,奉行诸法仪,亦非为比丘。
二六七 以弃善与恶,勤修梵行者,慎重行此世,彼实为比丘。
二六八 愚昧无知者,不以寂默3故,而名为牟尼3,贤者知权衡。
法句经 三九
--------------------------------------------------------------------------
小部经典一 四○
二六九 舍恶取其善,彼得为牟尼3;彼知于善恶,故称为牟尼。
二七○ 以害生类4故,彼非为圣者;不害4诸生类,是名为圣者。
二七一 不依戒律行,或由于多闻,或由于禅定,或由于独居。
二七二 谓:“非凡夫得,享受出家乐”,汝比丘!汝烦恼未尽,勿生安意想5。
注 1 “沙门”samana-=skt,s’,ramana-(√sram)恰为√sam=skt,√sam 如由镇静所造,Samiti
“使镇静”由samitatt-“镇静”说明。
2 “比丘”bhikkhu “行乞”bhikkate。
3 “牟尼”muni本质非为寂默而有muuati,“知”之意在语源的假面之下说明者。
4 “圣者”ariya-非为由以杀生(himasati.himsa)为事之敌(ari)而来,a-rya=ahinsa
可解为“不杀生”之说明云。在此场合恐将成为如rissati=skt,risyati(Dhatup IV.120:
risa himsayan 参照)置动词于念头。
5 vissasam apadi(ed.PTS) 应正为 vissasa mapadi(=vissasam ma afadi)。
40 二○ 道品
二七三 道中八支圣道胜;诸谛中四句最胜;诸法中离欲最胜;二足中具眼者胜。
二七四 无余知见净,实唯此一道,汝等顺此道,惑乱1魔王者。
二七五 汝等顺此道,可使苦终尽,知我所说道,得除去欲箭。
二七六 汝等自努力,如来唯说示,住于禅定行,可脱魔王缚。
二七七 “一切行无常”,依智观照时,则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
二七八 “一切行是苦”,依智观照时,以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
二七九 “一切法无我”,依智观照时,以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
二八 ○ 应努力时不努力,少壮时陷怠惰,意气销沈又懦弱,懒惰不以智得道。
41 二八一 慎语善制意,不以身作恶;净此三业道,得圣所说道。
二八二 由瑜伽智生,无智灭瑜伽,知得此两道,及其得与失,应自努力行,可增
大智慧。
二八三 当伐欲稠林2,但勿伐树木,欲林生畏怖,应脱欲密林。
法句经 四一
--------------------------------------------------------------------------
小部经典一 四二
二八四 男女欲微少,彼心被系缚,如饮乳犊子,不离彼母中。
二八五 自己断爱情,如手折秋莲,勤修寂静道,善逝宣涅槃。
二八六 “雨季我住此,冬夏不住此”,此为愚者想,不觉死到来。
二八七 溺爱子家畜,彼心执著此,死神将捉去,如睡村瀑流。
42 二八八 子亦不能救,父子及亲戚,莫为能救护,彼为死神捉,亲族非能救。
二八九 知此之意义,智者持戒律,应速令清净,至达涅槃道。
注 1 Pamocanam(ed. PTS)应改为Pamohanam.Diet.PTS:Pamocana- 项下参照。
2 Vana“井”及“欲”,Vanatha-“丛”及“欲”,nibbana-“由林脱出”及“离欲”之两义兼有。
nibbana- 与nibb-ana“涅槃”之音韵相似。第三四四颂(本卷七0页)参照。
二一 杂品
二九○ 若弃于小乐,得见于大乐,智者弃小乐,当见于大乐。
二九一 施与他人苦,离求自己乐,彼为嗔系缚,怨憎不解脱。
二九二 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作,傲慢放逸者,彼增长烦恼。
二九三 常勤以念身,不作不应作,应作则常作,念者烦恼尽。
43 二九四 杀母1[爱欲]与父[我慢],杀刹帝利族二王[断见、常见],灭王国[十
二处]杀从臣[喜食],行无苦患婆罗门。
二九五 杀母1与慢父,杀婆罗门族二王[同上],杀虎第五者[五盖、虎-疑盖],
行无苦患婆罗门。
二九六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常称念佛陀。
二九七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常称念达磨。
二九八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常称念僧伽。
二九九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则常念于身。
三○○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常念不杀生。
三○一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心常乐静虑。
三○二 爱乐出家难,在家生活难,非辈2共住难,轮回往来苦,故不应往来,然
法句经 四三
--------------------------------------------------------------------------
小部经典一 四四
将陷于苦。
三○三 正信而具戒,得誉与财者,彼至于何处,到处受尊敬。
三○四 善名扬远方,光耀如云口,恶者夜放箭,虽近不得见。
44 三○五 独坐与独卧,独行而不倦,彼独自调御,可乐于林中。
注1 从注释解为譬喻的说法。十二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及色、声、香、味、触、法,
五盖为五种之障盖云为贪欲、嗔恚、睡眠、掉举恶作、疑。
2 或与“不同辈共住事”(a-)Samanasamvaso(ed.PTS)但N.P.Cnakravarti:Ludanav.
Sanskrit P.129~130参照。
二二 地狱品
三○六 语不实者堕地狱,或自作言我无作,此两恶业者死后,他世地狱同受苦。
三○七 多袈裟缠颈,不节制恶行,恶人由恶业,终堕于地狱。
三○八 破戒无节制,享受檀信施,勿宁吞铁丸,热由火焰出。
三○九 放逸犯他妻,遭次之四事;获罪卧不安,诽三地狱四。
45 三一○ 罪业堕恶趣,恐怖得乐少,国王加酷杖,则莫犯他妻。
三一一 不善执茅草,则伤割其手,沙门修邪行,则趣入地狱。
三一二 懈怠诸行为,污染于戒行,逡巡修梵行,斯者无大果。
三一三 应作所当作,遂行必卖刀,懈怠游行者,增多于欲尘1。
三一四 不为恶业胜,作恶业受苦;为善业者胜,为善无苦事。
三一五 犹如边境城,内外皆防护,护自亦复然。刹那勿轻过,刹那轻忽者,地狱
受忧患。
三一六 不应羞而羞,应羞而不羞,怀此邪见者,众生达恶趣。
三一七 不应怖见怖,应怖见不怖,怀此邪见者,众生达恶趣。
46 三一八 应罪思为罪,是罪见无罪,怀此邪见者,众生达恶趣。
三一九 有罪知有罪,无罪知无罪,怀此正见者,众生达善趣。
法句经 四五
--------------------------------------------------------------------------
小部经典一 四六
注1 raja,兼有“尘埃”与爱欲之两义。
二三 象品
三二○ 如象于战场,堪忍弓箭射,我堪忍诽谤,世多破戒者。
三二一 调御象可往战场,调御象可为王乘。若能堪忍人诽谤,人中最胜调御者。
三二二 调御之骡为优良,信度骏马亦优良,侨罗大象亦为良,调御自己人更良。
三二三 实非此等之车乘,到达难到之境地[涅槃],若人善调御自己,由此调御得
到达。
三二四 如象名财护,发情暴难制,繁缚不少食,唯念于象林。
47 三二五 懒惰又贪食,多眠辗转卧,如猪饱无厌,愚者再入胎[即轮回]。
三二六 以前我此心,随欲乐徘徊,今我悉制御,如持钩象师,制御发情象。
三二七 乐时不放逸,常护自己心,救自出难处,如象出泥坑。
三二八 若得同行伴,正行富智虑,征服诸危难,欣然与彼行。
三二九 若无同行伴,正行富智虑,应如王弃国,如象独行林。
三三○ 独行为殊胜,以不愚为伴,独行离恶事,如象独游林。
三三一 现时得友乐,满足适当乐,命终善业乐,弃一切苦乐。
48 三三二 世中敬母乐,敬父亦为乐,世敬沙门乐,敬圣者亦乐。
三三三 至老持戒乐,安立信仰乐,得有智慧乐,不作恶业乐。
二四 爱欲品
三三四 若行于放逸,爱增如蔓草,彼生而此生,如猿求林果。
三三五 若于此世界,为欲所征服,忧患日增长,如毗罗得雨。
三三六 若于此世界,征服恶欲者,忧患自离去,如水滴莲叶。
三三七 我告此善事:汝等集于此,掘爱欲之根,如求毗罗那,掘取其饴根,勿使
为魔王,再再坏汝等,如流毁华苇。
49 三三八 不伤深固根,虽伐树再生,爱欲不断根,亦然[苦]再生。
三三九 彼具三十六爱流,盛势奔向于乐境,彼具如是邪见人,思惟为欲漂荡去。
法句经 四七
--------------------------------------------------------------------------
小部经典 四八
三四○ 欲流到处流,蔓草茂发芽,汝见此蔓生,以慧断其根。
三四一 人喜爱滋润,亦喜逐六境,向乐求乐人,实尝生与灭。
三四二 驰逐爱欲人,驰回如罠兔,系缚于执著,再再常受苦。
三四三 驰逐爱欲人,驰回如罠兔,比丘求离欲,故除其爱欲。
三四四 去欲喜林间1,离欲又向欲,诚实观此人,脱系又向缚。
50 三四五 铁木麻作绳,智言非坚缚,贪恋妻子财,是实为坚缚。
三四六 贤者谓:能引恋著者,是为坚牢缚,断此无恋著,弃欲而出家。
三四七 彼著于欲流,蜘蛛自结网,断此离欲著,弃苦而游行[出家得解脱]。
三四八 弃过现未来,而达于彼岸,意脱一切处,无再受生老。
三四九 疑恶所扰乱,炽烈求享乐,爱欲愈增长。如是此类人,自作坚系缚。
三五○ 喜静止恶想,常观身不净,当灭诸爱欲,不为魔王缚。
51 三五一 达究竟处无畏,离爱欲无罪秽,断除生有之箭,此为彼最后身[即不更轮
回]。
三五二 离爱无染著,通晓圣典语,善知法与义,及字之顺序,彼为最后身,被称
大丈夫,及为大智者。
三五三 我征服一切,我了知一切,一切法无染,舍弃于一切,灭欲而解脱,自悟
谁称师?
三五四 法施胜诸施,法味胜诸味,法乐胜诸乐,灭爱胜诸苦。
三五五 毁灭财愚者,决非求彼岸。愚者财欲害,自害如害他。
三五六 杂草毁田地,贪欲损世人。施与离贪者,故得大果报。
三五七 杂草毁田地,嗔恚损世人。施与离嗔者,故得大果报。
三五八 杂草毁田地,愚痴损世人。施与离痴者,故得大果报。
52 三五九 杂草毁田地,欲望损世人。施与离欲者,故得大果报。
注1 Vama- 兼具“林”及“欲”之二义。第二八三颂(本卷四一页)参照。
法句经 四九
--------------------------------------------------------------------------
小部经典 五○
二五 比丘品
三六○ 善哉制于眼,善哉制于耳,善哉制于鼻,善哉制于舌。
三六一 善哉制于身,善哉制于语,善哉制于意,善哉制一切,制一切比丘,解脱
一切苦。
三六二 善调手足与言语,最善调御身与首,心喜善住于三昧,独居知足是比丘。
三六三 比丘调于语,贤明而寂静,明正法与义,所说甚柔软。
53 三六四 住法之乐园,乐法与随法,思惟忆念法,比丘不退堕。
三六五 勿轻自所得,勿羡他所得,比丘羡他得,不入三昧地。
三六六 比丘虽得少,不轻嫌所得,清净活不怠,诸天实称赞。
三六七 若于名及色,不著我我所,非有故无忧,彼实称比丘。
三六八 比丘住慈悲,信喜佛陀教,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界。
三六九 比丘汲舟水,水出则舟轻,若断除贪嗔,汝证得涅槃。
三七○ 五断与弃五1,五种善勤修。越五著比丘!名为渡瀑流。
三七一 修定勿放逸,勿使心迷欲,勿待吞铁丸,烧然而叫苦。
三七二 无慧者无定,无定者无慧。具定与智慧,实彼近涅槃。
54 三七三 比丘入空屋,彼心之寂静,谛观于正法,享超人界乐。
三七四 人若常正念,诸蕴之生灭,获得喜与乐,已知得不死[涅槃]。
三七五 有智慧比丘,于现世作是:摄根及知足,随护戒律仪。
三七六 态度尽好谊,行为应善行。依此彼多乐,至灭尽诸苦。
三七七 如夏之生花,枯萎而凋落,汝等诸比丘!须弃贪嗔恚。
三七八 身静及语静,意静住三昧,弃俗乐比丘,称为寂静者。
三七九 汝当自警策,自行自省察,自护与正念,比丘住安乐。
三八○ 自为自护己,自为自依怙。故须自制御,如商调良马。
三八一 比丘具喜心,乐教信佛陀,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境。
55 三八二 比丘虽年少,精勤佛陀教,如月离云翳,照耀于此世。
注 1 若从注释,“五”之顺次为:五下分结(欲界五种之烦恼)即欲界贪、嗔、身见、戒取见、
法句经 五一
--------------------------------------------------------------------------
小部经典一 五二
疑;五上分结(色界无色界之烦恼)即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五根即信、
勤、念、定、慧;又五著指贪、嗔、痴、慢、见。然大约“五”应成为五著者之意味,此时
uttari- bhavaye 非为“勤修”之意,应解为“克服”之义。
二六 婆罗门品1
三八三 勇敢断“欲”流,弃欲婆罗门!若知灭诸蕴,汝则知无作。
三八四 若常住于二法[止观],婆罗门达彼岸,如是彼智慧者,息灭一切系缚。
三八五 无彼岸此岸[现世],两岸皆悉无,离若无系缚,是名婆罗门。
三八六 彼人入禅定,安住无垢秽,应作皆已作,去诸烦恼漏,到达最上义[阿罗
汉果],是名婆罗门。
三八七 日照昼月明夜,刹帝利武装耀,婆罗门定光辉,然佛陀其光明,普照全昼
全夜。
56 三八八 除弃恶业者,是名婆罗门2,所行清净者,则称为沙门2。自去垢秽者,
是名出家人2。
三八九 勿打婆罗门,婆罗门勿嗔。打婆罗门者,忿嗔灾极甚。
三九○ 婆罗门若制其心,此对彼不少利益。随时消灭于害心,亦随得止于痛苦。
三九一 不以身语意,行作诸恶业,制此三处人,是名婆罗门。
三九二 正觉所说法,不论从何闻,向彼宣说者,恭敬与敬礼,犹如婆罗门,恭敬
于圣火。
三九三 不因螺髻及种族,亦非生为婆罗门,谁知真实及法者,彼为幸福婆罗门。
三九四 汝愚螺髻者!衣羊皮何用 6?内心具欲林,汝仅外严饰。
三九五 诸著粪扫衣,瘦而露脉管,林中独入定,是名婆罗门。
57 三九六 所谓婆罗门,不由母始生。执著世富裕3,但名说“普”者,不著任何物3,
是名婆罗门。
三九七 断一切结缚,彼实无畏怖,离无著系缚,是名婆罗门。
三九八 断纽与带绪,及断网所属4,除障碍觉者,是名婆罗门。
三九九 能忍骂与打,刑缚忍强军,如是安忍者,是名婆罗门。
法句经 五三
--------------------------------------------------------------------------
小部经典 五四
四○○ 无嗔具德行,持戒远离欲,调至最后身,是名婆罗门。
四○一 如水落于莲叶,如介子在锥尖,不染著诸欲者,称名为婆罗门。
四○二 若人于此世,觉悟灭自苦,舍重担离缚,是名婆罗门。
四○三 有甚深智慧,善辨道非道,证无上义者,是名婆罗门。
58 四○四 不混在俗者,亦不杂于僧,无家寡欲者,是名婆罗门。
四○五 一切强弱有情中,彼人尽弃于刀杖,不杀不教他人杀,是名为之婆罗门。
四○六 于他敌中无害意,于持刀杖有温顺,执著者中无执著,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七 食欲嗔恚与慢心,以及虚伪皆脱落,犹如介子落锥尖,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八 不言粗暴语,说益言实语,不触怒于人,是名婆罗门。
四○九 于此善或恶,长短与粗细,不与而不取,是名婆罗门。
四一○ 对此世彼世,均无有爱著,离系解脱者,是名婆罗门。
四一一 不存执著者,了悟无疑惑,到达甘露地,是名婆罗门。
四一二 若于此世间,超脱善与恶,无忧清净者,是名婆罗门。
四一三 如月净无垢,清净而澄明,灭尽再生欲,是名婆罗门。
59 四一四 超越泥泞难行道,并越愚痴轮回海,得渡得岸住禅定,无欲而又无疑惑,
无著证涅槃寂静,我称之为婆罗门。
四一五 舍弃欲乐于此世,出家游行成无家,灭尽欲乐生起者,我称之为婆罗门。
四一六 舍弃爱欲于此世,出家游行为无家,灭尽爱欲生起者,我称之为婆罗门。
四一七 远离人间缚,超脱天上缚,断除诸缚者,是名婆罗门。
四一八 舍弃乐不乐,清凉无烦恼,勇者胜世问,是名婆罗门。
四一九 若遍知一切,有情之生灭,无执善逝佛,是名婆罗门。
四二○ 诸天乾闼婆及人,具不知彼所趣道,灭尽烦恼阿罗汉,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二一 前[过]后[未来],与中间[现在],无有任何物,不著一物者,是名婆
罗门。
60 四二二 牡牛最胜勇猛者,大仙无欲胜利者,洗涤心垢与觉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二三 牟尼知前生,见天界恶趣,达生之灭尽,业成无上智5,一切圆满者,是
名婆罗门。
法句经 五五
--------------------------------------------------------------------------
小部经典一 五六
注 1 于本品之婆罗门指去烦恼灭罪业之人。既已于第一四二颂被用于此之意义。
2 “婆罗门”brahmana-:“除恶业者”brhita-papa-。“沙门”:Samana-:“行寂静之人”
Sama–cariya-(第二六五颂注1参照),“出家”;Pabbajayam(attano malam)去自
己之垢秽。以上之语源的说明之中最后者,至少动词之语根为共通。Pabbajita-:pabba-
jati,Pabbajayam(pres,nom.):pabbajeti (Caus.) Pali pabbaj.=SKT. Pra + Vray-。
3 原文使Sa-kincana- Cana 与akincana 对立。若从注释在kincana- 有“贪欲、执著”等义,
Sa-kincana-兼有“富裕”“执著”之两义,akincana- 兼有“无一物”“无执著”之两义。亦须
参照第四二一颂。尚有 Sa ce hoti (ed. PTS)改译为 Sa ve hoti (Fausb.)。
4 若从注释,“纽”为忿怒,“绪”为爱著,“网”属于此者为六十二邪见,“障碍”指无明。或许
纽、绪、网皆应成为譬喻系缚、缠结而言者。
5 译文不依abhinna,vosito (ed,PTS)而从于adhinna-vasito(Fausb.)。
6 叶均译为鹿皮,依原文 ajjna,应是羊皮或羚羊皮。
1 自 说 经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第一品 菩提品
一 1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初成正觉,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尔时,世
尊结跏趺坐,继续坐享七日间解脱乐。七日已,世尊由禅定起,于夜之初分,顺观
缘起诸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
色,缘名色而有六入,缘六入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
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忧、悲、苦、恼、愁闷。如是生起此苦聚。”
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自说]:
自说经 五七
--------------------------------------------------------------------------
小部经典一 五八
“实亦有精勤,禅定婆罗门,领悟诸法时,彼知缘起法2,消除诸疑惑。”
2 二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初成正觉,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尔时,世
尊结跏趺坐,继续坐享七日间解脱乐。七日已,世尊由禅定起,于夜之中分,逆观
缘起诸法:“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缘无明灭而行灭,缘行灭而识灭,缘识灭
而名色灭,缘名色灭而六入灭,缘六入灭而触灭,缘触灭而受灭,缘受灭而爱灭,
缘爱灭而取灭,缘取灭而有灭,缘有灭而生灭,缘生灭而老死、忧、悲、苦、恼、
愁闷灭。如是此苦聚灭。”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实亦有精勤,禅定婆罗门,领悟诸法时,彼知诸缘灭,消除诸疑惑。”
三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初成正觉,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尔时,世
尊结跏趺坐,继续坐享七日间解脱乐。七日已,世尊由禅定起,于夜之后分,顺逆
观缘起诸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缘无明而……
3 (一之一同)……如是生起此苦聚。缘无明灭无余而行灭……(一之二同)……如
是苦聚灭。”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实亦有精勤,禅定婆罗门,领悟诸法时,如日照太空,彼破魔军立。”
四3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初成正觉,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羊牧尼拘律林中。尔
时,世尊结跏趺坐,继续坐享七日间解脱乐。七日已,世尊由禅定起。时,有一憍
慢性4 婆罗门,来至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互相交换礼5[让]喜悦之语后而立
一隅。立于一隅彼婆罗门向世尊如此问曰:“瞿昙!如何谓为婆罗门,如何谓为婆罗
门之法?”世尊知此问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任何婆罗门,以除邪恶法,无憍慢之心,亦无污垢秽,制服自己心,修行通
吠陀,唯彼婆罗门,得称婆罗门。则于任何处,彼无有慢心。”
自说经 五九
--------------------------------------------------------------------------
小部经典一 六○
五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
4 目犍连、尊者大迦叶、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大拘絺罗、尊者大劫宾那、尊者大淳陀、
尊者阿菟楼驮、尊者离越、尊者提婆达多、尊者阿难等诣世尊之处。世尊见此等诸
尊者由遥远而来,见已告比丘等:“汝等比丘!此等之婆罗门来。汝等比丘!此等之
婆罗门来。”如来告已。有婆罗门族出身之一比丘以如是言问世尊曰:“大德!如何
谓是婆罗门,如何谓是婆罗门法?”世尊知此问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弃除邪恶法,而常为正念,生死系缚尽,而成为觉者,彼等于此世,实为婆
罗门。”
六6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迦园。尔时,尊者大迦叶住毕钵罗
窟,而已病笃疾苦,其后病愈。病愈已,尊者大迦叶作如是思:“我当入王舍城托钵。”
时五百诸天众,使尊者大迦叶尽量得食。尊者大迦叶斥退五百诸天众,晨时著内衣
持钵衣,入王舍城之贫民、机织业者所住之街乞食。世尊见大迦叶往王舍城之贫民、
机织业者所住之街乞食。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自知不受他供养,能自制御精勤立,诸惑嗔恚除尽者,我称之为婆罗门。”
七7
5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波吒梨羊群夜叉处之羊群祠堂。尔时,世尊于暗夜降
雨已,坐于屋外。羊群夜叉将欲令世尊恐怖,使身毛僵硬直立,而近于世尊,近于
世尊已而三再云恐吓之言“阿库罗8--叭库罗”,为恐吓,如次呼叫曰:“汝沙门!此
是汝之恶鬼。”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婆罗门已于诸法,到达于彼岸之时,无畏此恶鬼妖魔,及超汝[叭库罗]音。”
八9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战胜为礼世尊来
自说经 六一
--------------------------------------------------------------------------
小部经典一 六二
至舍卫城。时尊者战胜之旧妻10闻尊者战胜来至舍卫城,伴其儿赴祇陀林。彼时,
尊者战胜为日中休息,坐于一树下,尊者战胜之旧妻近至尊者战胜而告彼曰:“沙
门!我养小子。”虽如是言,尊者战胜默然。尊者战胜之旧妻再告彼言:“沙门!我
养小子。”尊者再度默然。尊者战胜之旧妻三告彼言:“沙门!我养小子。”尊者战胜
6 三再默然。尊者战胜之旧妻如是云:“沙门!此为汝子,汝养此子。”彼舍儿于尊者
之前而去。尊者战胜不看其儿又不与语。彼之旧妻稍稍前行回顾,见尊者不看其儿
又不与语,彼女即自思惟:“此沙门,子为无用。”彼女还来,携儿而去。世尊以清
净超人之天眼,见尊者战胜旧妻之为难。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不喜旧妻来,不悲旧妻去。战胜离爱著,彼为婆罗门。”
九11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伽耶象头山。尔时,众多之结发外道,在伽耶河寒冬
之夜、中间之八日12,雪降之时,或浮或沈,或沈或浮,自淋水为火神之祭,依此
而思为清净。世尊见此众多结发外道于寒冬之夜、中间之八日,雪降之时,在伽耶
河或浮或沈,或沈或浮,自淋水为火神之祭,依此为清净。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
优陀那:
“13诸人多浴河,清净不因水;若有谛实法,[身心]得清净,是为婆罗门。”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著树皮衣之婆醯住苏
波罗哥海岸,受诸人尊重、供养、敬奉多得衣服、饮食、坐卧具及病用药等。时,
7 著树皮衣之婆醯心起如是念:“任何人为世之阿罗汉者,入于阿罗道者中,我亦为其
中之一耶?”彼时,前世著树皮衣婆醯兄弟之天人,是同情者、利益者,以己之心,
知婆醯之心念,近彼如是言曰:“婆醯!汝非阿罗汉,亦非入阿罗汉道者,因汝不修
阿罗汉行,不得阿罗汉道。”婆醯曰:“然,现前何人是人天世界之阿罗汉者,证阿
罗汉道者?”答曰:“婆醯!北方有城名舍卫,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住于此城。
婆醯!彼世尊实是阿罗汉,且正说成阿罗汉法。”著树皮衣之婆醯为天人所动,立即
离去苏波罗哥,诣舍卫城,经一夜宿而至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世尊之处。尔时,
自说经 六三
--------------------------------------------------------------------------
小部经典一 六四
众多比丘于屋外经行。著树皮衣之婆醯至彼等比丘前,如是问言:“诸大德!世尊、
应供、正等觉者今住何处?我欲敬礼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诸比丘曰:“婆醯!
世尊今入城托钵。”著树皮衣之婆醯即出祇陀林,入舍卫城,见世尊于舍卫城次第托
钵,甚可崇敬,镇静诸根,意达最上调御安息,自制自护,为制御诸根之龙象。婆
醯近世尊已,以头面礼世尊之足,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世尊!请为我说法,善逝!
请为我说法。彼法为我长夜之利益安乐。”
彼婆醯如此言已,世尊告彼14曰:“婆醯!今非是时,我次第托钵故。”彼再白
8 世尊言:“大德!世尊有命障,我亦有命障之不测。大德!世尊!请为我说法,善逝!
请为我说法……利益安乐。”世尊再告彼曰:“婆醯!今……非时。”彼三再白世尊
言:“大德!世尊有命障,我亦有命障之不测。大德!世尊!请为我说法……利益安
乐。”时,世尊则宣说:“然则婆醯!汝应如是学:‘见则如见,闻则如闻,思则如
思,知则如知。’婆醯汝应如是学:‘汝见唯如见……知唯如知故。’ 婆醯!汝则
非在其处,婆醯!汝非在其处故,婆醯!汝则非在此世亦非在彼世,又非在于两世
之间。如是则苦终尽。”
依世尊之略说法要,时,婆醯之心立即无执著,烦恼解脱。世尊以此略说法要
已而去。世尊去后不久,有一伴犊牝牛,触倒彼[婆醯]而命终。世尊于舍卫城托
钵,饭食已由托钵归来而与众多比丘俱往城内,见彼之死,言比丘等曰:“汝等比丘!
持彼之躯体,乘卧榻运附荼毗,为彼设立塔婆。汝等比丘!此为汝等同梵行者之死。”
[诸比丘曰:]“唯然!大德!”则乘彼躯体于卧榻,运附荼毗,为彼造塔后,诣世
尊之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彼等比丘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我等焚彼之
9 体,为彼造塔已。彼之未来如何?彼之来生如何?”世尊曰:“汝等比丘!彼是贤者,
行大小之法,为法问法无恼烦我。汝等比丘!彼已入涅槃。”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
优陀那:
“15无水地火风住著处,星无有光日亦无辉,[彼]无月光亦无黑暗。
自证[涅槃],圣婆罗门,依智、解脱色、无色、乐苦。”
“我闻此优陀那为世尊之所说。”
菩提品第一
摄颂曰:
自说经 六五
--------------------------------------------------------------------------
小部经典一 六六
菩提三与尼拘律,诸长老与(大)迦叶,
波吒梨、战胜尊者,结发外道与婆醯。
以上共成为十经。
注 1 由第一经至第三经 Mahavagga I,1,1-7.PP.1-2参照。五分律十五卷(大正藏、二二卷一
0二~一0三页),四分律三十一卷(大正藏、二二卷七八一页、七八六页),根本说一切
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五卷(大正藏、二四卷一二六页),众许摩诃帝经七卷(大正藏、三卷
九五二页),佛本行集经三十一卷(大正藏、三卷七九九页)等参照。
2 Sahetudhamma 亦可成为有因之法。
3 Compare:MV. l.2.1-3.PP.2-3。
4 憍慢性[者]之原语为huhunajatika,huhunka 如见闻他之言动而为“忿”之声音谓甚
为憍慢。Seidenstiicker 在德译(Das Buch der Feierlichen worte des Enhabenen)
之三页译此为 standesstolz。尚于注释Paramattha-dipani P.52 详之。
5 “交礼”亦可译为交好。
6 前半见 Compare:S.N.Vol.VP.79。
7 杂阿含四十九卷(大正藏、二卷三六二页),别译杂阿含十五卷(大正藏、二卷四八0页)
参照。
8 akkulopakkulo 为恐吓之言。见注释六六页。
9 杂阿含三十八卷(大正藏、二卷二七八页),别译杂阿含一卷(大正藏、二卷三七六页)
参照。
10 旧妻之原语 Purana-dutiyika 谓为出家前之妻。故二、本二即为此。见注释七二页。
11 Compare: MV.L.20,15 P.31。
12 “中间之八日”之原语为amtaratthaka 如依注释七四页云为磨伽月之最终四日与颇勒寠
孥月之最初四日。此时期为印度之极寒期成为修习行宗教祭事。
13 Campare: M.N.7 Vatthupama Sutta Vol.I.P.39 杂阿舍四十四卷(大正藏、二卷三二一
页)参照。
14 著树皮衣婆醯之略。
15 Compare:D,N.7 Kevaddha Sutta vol.I.P.223;NI.3.T.Sara Vol,I.P.15.长阿含十六卷
自说经 六七
--------------------------------------------------------------------------
小部经典一 六八
坚固经(大正藏、一卷一○二页)一部参照。
10 第二品 目真邻陀品
一1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初成正觉,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目真邻陀树下。尔时,
世尊结跏趺坐,继续坐享七日间解脱乐。时,非时云起,七日之间,大雨续降,寒
风袭来。目真邻陀龙王,由自栖出,来至佛处,以身七层绕世尊,镰首张立,[后于
佛顶而思惟:]“寒气勿触世尊,暑气勿触世尊,虻、蚊、风、热、蛇勿触世尊。”
七日已,世尊出定而起。目真邻陀龙王知空霁云去,由世尊身解槃蜷,变己为儒童
之姿,合掌续礼世尊,立于佛前。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知足而闻法者,智见者独居乐。于世不害生命,为无嗔自制乐。离贪及离欲
者,是为世之快乐,调伏我慢为最上之安乐。”
二2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托钵食后归来聚集于
集会堂众多比丘之间,引起如是话题:“诸法友!摩揭陀之洗尼耶频毗沙罗王与憍萨
11 罗之波斯匿王,此等二王之中,何者多蓄财、多用财、多伏藏、有大国土、有多乘
物、有大兵力、有大神通、有大威力?”彼时,彼诸比丘之间所起话题尚未终止。世
尊至日暮由独坐而起,至集会堂,著所设之座,坐已,世尊言诸比丘曰:“汝等比
丘!汝等今依如何话题而聚集?汝等比丘!汝等之间引起如何之话题未至终了?”[诸比
丘]答曰:“大德!食后……于我等之间引起如次之话题:‘诸法友!摩揭陀之洗尼
耶频毗沙罗王与憍萨罗之波斯匿王,此等二王之中,何者多蓄财……有大威力?’
大德!在我等之间所起之此话题尚未终了。然此时,世尊进来。”世尊曰:“诸比丘!
作如此之谈话,对汝等善男子以信出家而为无家之身者为不适合。诸比丘!对汝等
聚集者应为二事,即法谈与尊贵之沉默。”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3此世诸欲乐,与及天上乐,不值爱尽乐,十六分之一。”
自说经 六九
--------------------------------------------------------------------------
小部经典一 七○
三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众多小儿在舍卫城与
祇陀林之间以杖杀蛇。世尊晨早,著内衣持钵衣,往舍卫城托钵。世尊见彼众多小
12 儿等在舍卫城与祇陀林之间,以杖杀蛇。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4为求己安乐,以杖害生类5,此等于未来,无得安乐事。
续求已安乐,不杖害生类,此等于未来,将得安乐事。”
四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被尊重、敬重、
贵重、供养敬奉,多得衣服、饮食、坐卧具及疾病医药等资具,[一之一0参照]比
丘众亦被尊重、敬重……乃至得……疾病医药资具。然外道普行沙门不被尊重,
不被敬重,不被贵重,不被供养,不被敬奉,不得衣服、饮食、坐卧具及疾病医药
等资具。彼外道普行沙门等,因世尊及比丘众之受尊敬为不得安稳忍,则于里巷及森
林见比丘等以不净粗暴语,怒恼诽骂。众多比丘诣世尊之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
坐于一隅彼诸比丘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世尊今被尊重、敬重……乃至得……资
具,比丘众亦被尊重或敬重……乃至得……资具。然外道普行沙门等不被尊重,不
被敬重……乃至不得……资具。大德!彼外道派普行沙门等以世尊及比丘众之受尊
敬为不得安忍……乃至……怒恼诽骂。”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里巷与森林,己触乐苦者,其勿归于己,又勿归于他。触依本质6而有触,
无本质者依何触而有触?”
l3 五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伊车能伽罗村一优婆
塞,因有事来至舍卫城。彼优婆塞于舍卫城事毕诣世尊之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
世尊告坐于一隅之优婆塞曰:“优婆塞!汝久念来此得否闻法耶?”优婆塞答曰:
“大德!我久念欲来此处拜谒世尊。然为诸种事务所阻,未能即来。”世尊知此已,
彼时唱此优陀那:
“多闻之人能觉法,未持何物亦安乐。汝见!人对人恋著,为有一物续著恼。”
自说经 七一
--------------------------------------------------------------------------
小部经典一 七二
六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婆罗门族一普行外道
沙门妻,怀妊将出产。彼妻7告[外道]夫言:“婆罗门!汝往得供妾出产用胡麻油。”
如是言已,彼夫告妻云:“然我由何处可为汝得胡麻油?”彼妻再言夫曰:“婆罗门!
汝往得供妾出产用胡麻油。”彼夫再告妻云:“然我由何处可为汝得胡麻油?”彼妻三
14 度言夫曰:“婆罗门!汝往得可供妾出产用胡麻油。”彼时,憍萨罗波斯匿王布施醍
醐味胡麻油,沙门婆罗门欲饮8可至饱足,不许携出。彼普行外道作如是思惟:“憍
萨罗波斯匿王……不许携出。我往憍萨罗波斯匿王施处,欲饮胡麻油至饱归家吐出
如何?以供妻出产之用。”彼普行外道则赴憍萨罗波斯匿王施处,欲饮胡麻油,至饱
已,急速归家,然坐立不能,痛苦其极,辗转反侧。世尊晨早著内衣持钵衣,入舍
卫城托钵,世尊见普行外道痛苦其极,辗转反侧。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实无何物是安乐,通吠陀者无一物。人向人有恋著心,为一物而所烦恼。”
七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一优婆塞有一人独子,
甚为钟爱,甚是喜乐,而死去。时,优婆塞等,衣服濡湿,毛发濡湿,于晨早诣世
尊处,礼敬[世尊]而坐一隅。世尊向坐于一隅之优婆塞等曰:“汝等优婆塞!汝等
何故衣服濡湿,毛发濡湿晨早而来此处?”如此言已,彼优婆塞如是白世尊言:“大
德!我一独子甚为钟爱,甚是喜乐,而死去。是故我等衣服濡湿,毛发濡湿,晨早
而来此处。”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15 “诸天群与诸多人,俱缚爱相必有苦9。福报尽时死王擒。
[智者]日夜不放逸,舍弃可爱之色相,掘死王饵超苦根。”
八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军持城军持处林。尔时,拘利人女子名苏婆波娑怀妊
七年难产七日。彼女痛苦剧烈,然彼依三意念,忍耐此苦:“念世尊实自证悟,宣说
自说经 七三
--------------------------------------------------------------------------
小部经典一 七四
舍苦法之正等觉者。念彼世尊诸弟子众,实有善行舍苦法者。念彼涅槃,无有众苦,
实为安乐。”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呼己夫作如是言:“夫!汝赴世尊之前。赴而依我
语头面礼世尊之足。奉问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安,有气力,住于安乐否?告[世尊
言]:‘大德!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头面礼世尊足。奉问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安,有
气力,住于安乐否?’更如是白世尊:‘大德!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怀妊七年……
乃至……出产难涩。彼女辛苦……乃至虽觉烈痛,依如是三意念耐忍彼苦。即世尊
实自证悟……乃至念涅槃无有众苦,实为安乐。’”“诺!”彼拘利人应诺彼女子苏婆
波娑而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彼拘利人如是白世尊言:“大德!
16 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头面礼世尊足。奉问世尊少病少恼……住于安乐否?更如是白
世尊:‘大德!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怀妊七年……乃至……难涩。彼女辛苦……乃
至虽觉烈痛,依如是三意念忍耐彼苦。即念世尊实自证悟……乃至念涅槃无有众苦,
实为安乐。’”世尊白:“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安乐、无痛将产无病之儿。”拘利人女
子苏婆波娑因世尊之语安乐无痛产下无病之儿。“诺!大德!”拘利子欢受世尊之所
说,随喜起座,礼敬世尊,行右绕之礼,归自己之家。拘利子见拘利人女子苏婆波
娑安乐无痛产无病之儿,作如是思惟:“[噫!]实不可思议,[噫!]实未曾有,如
来有[如此]大神力,大威力。实此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因世尊之语安乐无痛产无
病之儿。”大为欢喜,快心满足。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呼己夫作如是言:“夫!汝诣
世尊之前,诣已依我语头面敬礼世尊足,而如是白世尊:‘大德!拘利人女子苏婆
波娑头面敬礼世尊足。’更如是白世尊:‘大德!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怀妊七年七
日出产难涩。今女安乐无痛产无病之儿。彼女以七日之食将供养比丘众。大德!世
尊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欲供比丘众俱受七回食供养。’”“诺!”彼拘利子应诺拘利人
女子苏婆波娑而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彼拘利子如是白世尊言:
“大德!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头面礼世尊足。而如是白世尊:‘大德!拘利人女子苏
婆波娑怀妊……难涩。今彼女安乐……乃至……供养比丘众俱请受之事。’”
然彼时以佛陀为上首与比丘众已受一优婆塞招请明日之[供养]食。彼优婆塞
17 为尊者大目犍连之侍者。世尊言尊者大目犍连曰:“目犍连!汝往彼优婆塞处如是语
彼言:‘法友!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怀妊……乃至出产难涩。今彼女……乃至……
欲为供养。’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行七回供养食已,汝侍者可行供养。”“唯然!大
自说经 七五
--------------------------------------------------------------------------
小部经典一 七六
德!”尊者大目犍连应诺世尊,往彼优婆塞,作如是言:“法友!拘利人女子苏婆波
娑……乃至……将行供养。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乃至……行食供养已,汝可行
之。”优婆塞曰:“大德!尊[师]大目犍连若为我财、命、信三法之证者,拘利人
女子苏婆波娑可行七回供养食已,我亦欲行。”尊者大目犍连如是言:“法友!我于
彼等之中,将为财、命二法之证者,信之证者实为汝自身。”优婆塞曰:“大德!尊
[师]大目犍连若为我财、命二法之证者,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行供食……
我当后行。”尊者大目犍连使彼优婆塞满意,诣世尊处如是白世尊言:“大德!彼优
婆塞满意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行七回供养食,其后彼当行。”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以
佛陀为上首七日间,以优良之硬软食物10,用己手供养比丘众至饱谢,使彼儿礼拜
世尊及诸比丘众。尊者舍利弗告彼儿言:“儿!汝身体成为健康耶?所得饮食足系命
耶11?无苦耶?”彼儿曰:“大德!舍利弗!我七年间在血壶中12。然身体将如何健
康耶?如何[所得]饮食将足系命耶?”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云:“我儿与法将续有
18 谈论。”大为欢喜快心满足。世尊言拘利人女子苏婆波娑曰:“苏婆波娑!汝再望得
如是儿耶?”苏婆波娑答曰:“我望再得如是七儿。”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由不快者成快相,不喜者而成喜相,放逸者苦为乐相,克制放逸苦为乐。”
九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尔时,鹿母毗舍佉因有公务为
憍萨罗波斯匿王所系,憍萨罗波斯匿王之裁判,不随鹿母之望。鹿母毗舍佉于日中诣
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世尊向坐于一隅之毗舍佉曰:“如何?毗舍佉!何
故日中而来?”毗舍佉答曰:“大德!妾于此因有公务……乃至不随所望。”世尊知此
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从他之事总为苦,一切主权成为乐。若人有愿为所恼,盖为难超束缚者。”
一○ 13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阿菟夷之庵摩罗林。尔时,迦利瞿陀子尊者跋提梨迦,
或入森林,或坐树下,或入空屋,常如是唱优陀那言:“实亦乐哉!实亦乐哉!”众
多比丘等常闻迦利瞿陀子尊者跋提梨迦,或入森林,或坐树下,或入空屋,皆唱
自说经 七七
--------------------------------------------------------------------------
小部经典一 七八
19 优陀那曰:“实亦乐哉!实亦乐哉!”闻此而彼等思惟:“汝等法友!迦利瞿陀子跋
提梨迦,彼为上流俗人时,如有王者之乐,今修梵行必为不喜。彼忆念此故,或入
森林……常如是唱优陀那曰:‘实亦乐哉!实亦乐哉!’”诸比丘等诣世尊处,礼敬
世尊,坐于一隅。彼诸比丘如是白世尊言:“大德!迦利瞿陀子尊者跋提梨迦,或入
森林……常如是唱优陀那曰:‘实亦乐哉!实亦乐哉!’迦利瞿陀子尊者跋提梨迦,
彼为上流……必为不喜。彼忆念此故,或入森林……常如是唱优陀那曰:‘实亦乐
哉!实亦乐哉!’”世尊言一比丘曰:“比丘!以我语言比丘跋提梨迦,汝如是云:
‘法友跋提梨迦!师招汝。’”“诺、大德!”彼比丘应诺世尊,往迦利瞿陀子尊者跋
提梨迦,作如是言:“法友跋提梨迦!师招汝。”“诺、大德!”迦利瞿陀子跋提梨迦
应诺彼比丘,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世尊向坐于一隅之迦利瞿陀子尊者
跋提梨迦如是言:“跋提梨迦!汝或入森林……常如是唱优陀那云:‘实亦乐哉!实
亦乐哉!’为真实耶?”彼答曰:“然,大德!”世尊曰:“[若然]跋提梨迦!见如何
理,或入森林……常如是唱优陀那云:‘实亦乐哉!实亦乐哉!’”彼答曰:“大德!
我为彼上流俗人欲求王者之乐时,宫殿内守备善设,宫殿外守备亦善施设。城内守
备善设,城外守备亦善施设。国内守备善设,国外守备亦善施设。大德!虽有如是
守备警护,此我恐怖疑栗度日。然大德!今我或入森林,或坐树下,或入空屋,唯
20 是独身,无恐怖疑栗,乐虽少而从顺活泼,以如鹿之心度日。大德!我见此理,故
或入森林……常如是唱优陀那云:‘实亦……乐哉!’”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
那:
“内心无怒离怖畏,超越此生与彼生,安乐而为无忧者,诸天尚不能得见。”
目真邻陀品第二
摄颂曰:
目真邻陀、王与杖、尊敬、优婆塞、孕妇、一人子、苏婆波沙,
毗舍佉、跋提梨迦。
注 1 Compare:MV.I,3.1-4 P.3五分律十五卷(大正藏、二二卷一0三页),四分律三十二卷
(大正藏、二二卷七八六页),四分律十二卷(大正藏、二二卷六四七页)(只有优陀那),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经五卷(大正藏、二四卷一二五~一二六页),佛本行集经
自说经 七九
--------------------------------------------------------------------------
小部经典一 八○
三十一卷(大正藏、三卷八00页),众许摩诃帝经七卷(大正藏、三卷九五二页),方广
大庄严经十卷(大正藏、三卷六0一页),修行本起经下(大正藏、三卷四七一页),过去
现在因果经三卷(大正藏、三卷六四四页),太子瑞应本起经下(大正藏、三卷四七一页),
过去现在因果经三卷(大正藏、三卷六四四页),太子瑞应本起经下(大正藏、三卷四七
九页)等参照。
2 杂阿含十六卷(大正藏、二卷一一0页)一部参照。
3 佛本行集经三十一卷(大正藏、三卷八00页),众许摩诃帝经七卷(大正藏、三卷九五
一页)参照。
4 Compare:Dhammapada 131,PP.19-20,法句经刀杖品(大正藏、四卷五六五页)参照。
5 “求安乐生类]之原语 Sukhakamam,bhutam 在底本亦无,依暹罗本附加于此。
6 “本质”之原语 upadhi 依奇鲁达斯释有五蕴、欲、烦恼、业之意义。元来此语为烦恼或
取之意,后来关系于涅槃依此语译,遂至为指身体又身体之本质。如此在此语之解脱明显
得见出变迁之迹象。
7 妻女为女人普行沙门之略。夫则为普行沙门之略。
8 “限欲饮”可译为至饱。
9 注译一、二一页有 Parijinna(老、朽)。德译一、一四页参照。
10 硬或软食物,可译为嚼食或啖食。
11 “身体为健耶,(所得之)饮食足以系命耶”可译为起居安否,身体安泰耶?
12 “我七年之间,在血壶之中”原文虽在后有,为明其意义先行译出。
13 Compare:Cullavagga VII,I,5 PP,183-184;Jataka 10 Vol.I.P.140,佛本行经五十九卷
(大正藏、三卷九二四页),撰集百缘经九卷、八九(大正藏、四卷二四九页)参照。
21 第三品 难陀品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一比丘在世尊之近处,
结跏趺坐,保持直身,继续忍耐前世业果所生剧烈苦痛,正念正智,无恼而坐。世
自说经 八一
--------------------------------------------------------------------------
小部经典一 八二
尊见彼比丘在己之近处结跏趺坐……乃至……继续忍耐疼痛,正念正智,无恼而坐。
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舍弃诸业之比丘,振落前世诸尘垢,竖立我无所见心,无有与人俱语要。”
二1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之叔母子尊者难
陀,如是告诸比丘言:“汝等法友!我不喜梵行,不能保梵行,我欲舍戒还俗。”时
一比丘,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彼比丘如是白世尊言:“大德!
22 世尊之叔母子尊者难陀,如是告诸比丘言:‘汝等法友!我不喜梵行……乃至……
我将还俗。’”世尊令一比丘曰:“比丘!汝以我语招比丘难陀云:‘法友难陀!师招
汝。’”“唯然,大德!”彼比丘应诺世尊,往尊者难陀处,如是言:“法友难陀!师招
汝。”“唯然,法友!”尊者难陀应诺彼比丘,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世尊
向坐于一隅之尊者难陀如是言:“难陀!我闻汝言诸比丘:‘汝等法友!我不喜梵行
……乃至……我欲舍戒还俗。’为真实耶?”难陀答言:“然,大德!”世尊曰:“难
陀!何故汝谓‘不喜梵行,不能保梵行,欲舍戒还俗’?”答曰:“大德!我出家时,
见释迦族姓美女梳半发,如是言我曰:‘王子!速归来。’大德!我思彼女,不喜
梵行,不能保梵行……欲还俗。”世尊捉尊者难陀之腕,犹如力士之伸曲腕、曲伸腕,
迅速消失于祇陀林出现于三十三天。尔时,五百鸠足天女奉侍释提桓因而来。世尊
如是招难陀言:“难陀!汝未见此等五百鸠足天女耶?”答曰:“唯然!大德2!”世
尊曰:“难陀!汝如何思之?释迦族姓美女与此等五百鸠足天女,何者较美丽可
23 爱?”答曰:“大德!释迦族姓美女恰如手足被烧,耳鼻被割之牝猿,大德!释迦族
姓美女比此等五百天女不及四分之一,亦不值四分一之半,实不可较量。此等五百
天女实较美丽可爱。”世尊曰:“难陀!可喜,难陀!可喜。为得此等五百鸠足天女,
我将为汝保证。”难陀曰:“大德世尊!若为我保证将得此五百天女,大德世尊!我
将乐梵行。”世尊捉尊者难陀之腕恰如……乃至……速由三十三天消失,出现于祇陀
林。比丘众闻此言曰:“世尊之叔母子尊者难陀为天女故而行梵行,为得此等五百鸠
足天女,世尊为彼保证。”尊者难陀之友比丘等呼尊者难陀为佣人、为小商人,如是
言之:“尊者难陀非谓佣人耶?尊者难陀非谓小商人耶?尊者难陀为天女故非谓行
自说经 八三
--------------------------------------------------------------------------
小部经典一 八四
梵行耶?为得五百鸠足天女,世尊非为彼保证耶?”尊者难陀烦恼愤嫌友等之谓为佣
人,又谓为小商人之语,独自远离而不放逸,转心精勤自信,不久善男子善出家而
为无家之身,穷极无上梵行之目的,于现法住自证知、实现逮达。即知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尊者难陀成为阿罗汉之一人。天女等于夜更时,
更美丽照耀全祇陀林,诣近世尊,礼敬世尊,立于一隅。立于一隅之彼天女等如是
24 白世尊言:“大德!世尊之叔母子尊者难陀诸漏灭尽,于现法心解脱、慧解脱,自证
知逮达实现而住。”世尊亦如是以生智谓:“难陀灭尽诸漏而无漏……逮达实现而
住。”尊者难陀于彼夜更后,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尊者难陀
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为得五百鸠足天女,世尊为我保证。然大德!我向世尊欲解
彼约。”世尊曰:“难陀!以我心已知汝心,‘难陀灭尽诸漏而……逮达实现而住。’
天人等亦告我云:‘大德!世尊之叔母子尊者难陀诸漏灭尽而……逮达实现而住。’
难陀!汝无执著,心解脱诸漏,然我将解约。”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越泥土之沼,破诸欲之荆,达愚痴之灭,无栗苦乐事,如是出家者,彼成真
比丘。”
三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以野输阇为上首与五
百比丘等欲礼拜世尊来至舍卫城。如是诸来比丘与住园比丘等互相问讯,设坐卧具,
整诸钵衣,立大音声。世尊告阿难曰:“阿难!犹如渔师以大音声争鱼时。究竟为何
者?”答曰:“大德!以野输阇为上首与五百比丘等欲礼拜世尊来至舍卫城。彼诸来
比丘等……乃至整钵衣,立大音声。”世尊曰:“阿难!然以我语,言彼比丘等曰:
‘师招尊者等。’”“唯然,大德!”尊者阿难应诺世尊,诣言彼比丘等曰:“师招尊者
25 等。”“唯然,法友!”彼比丘等应诺尊者阿难而诣见世尊,敬礼世尊,坐于一隅。世
尊向坐于一隅之比丘等言曰:“诸比丘!汝等何故立大音声,犹如渔师之争鱼?”如
此言已,尊者野输阇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此五百比丘等欲礼拜世尊来至舍卫城。
此诸来比丘等……乃至……整衣钵,立此大音声。”世尊曰:“汝等比丘!我斥汝等,
汝等当速去,汝等勿傍我住。”“唯然,大德!” 彼比丘等应诺世尊,从座起礼敬而行
右绕之礼,整坐具,携钵衣为往跋阇国游行而出发。次第游行至跋阇国婆求末河,
自说经 八五
--------------------------------------------------------------------------
小部经典一 八六
于河畔设置草屋入雨安居。住雨安居时,尊者野输阇如是告比丘等言:“汝等法友!
世尊望我等之利益,以我等之图利益,同情我等,仁慈追放我等。如何汝等法友!
我等应如世尊之欢喜,营造我等之住居。”“唯然,法友!”彼比丘等应诺尊者。彼比
丘等住不放逸而精勤专心,在雨安居之间,皆悉逮得三明。时,世尊随意住舍卫城
后,向毗舍离游行而出发,次第游行来至毗舍离。世尊住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世
26 尊以己心忖度思惟而言尊者阿难曰:“阿难!依我所见,彼方向存光明。阿难!我感
彼方光明。彼方是婆求末河畔比丘等居住之处。我不厌思欲赴彼处。阿难!汝遣使
向婆求末河畔比丘等前作如是云:‘师招尊者。师欲见尊者等。’”“唯然,大德!”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至一比丘作如是言:“法友!汝往婆求末河畔比丘等前作如是
云:‘师招尊者等。师欲见尊者。’”“唯然,法友!”彼比丘应诺尊者阿难,犹如力
士伸曲腕,曲伸腕,由大林重阁讲堂消失,而出现于婆求末河畔比丘等前。彼比丘
告婆求末河畔比丘等言:“师招尊者等,师欲见尊者等。”“唯然,法友!”彼比丘等
应诺彼比丘而整坐具,携钵衣,犹如……速由婆求末河畔消失,而出现于大林重阁
讲堂世尊面前。彼时,世尊坐入不动三昧。彼比丘等思惟:“世尊今在何方而住耶?”
彼比丘等又复思惟:“世尊今入不动三昧。”彼等亦坐入不动三昧。尊者阿难于更初
分已过之时,即从座起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作如是言:“大德!今夜更初分已过,诸
来之比丘等久坐。大德!请世尊与诸来比丘等共言说!”虽如此云,而世尊默然。尊
27 者阿难再于夜更中分已过时,即从座起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如是白世尊言:“大
德!今夜更中分已过。诸来比丘等久坐。大德!请世尊与诸来比丘等互共言说。”世
尊再次默然。三度尊者阿难于夜更后分已过,夜明日升之时,即从座起偏袒一肩向
世尊合掌,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今夜更后分已过,夜明日升。诸来比丘等久坐。
大德!请与诸来比丘等互共言说。”时,世尊即从三昧起如是言尊者阿难曰:“阿难!
汝若有所知,当无所答。阿难!我今与五百比丘等俱坐入不动三昧。”世尊知此已,
彼时唱此优陀那:
“克服欲之荆,亦克服恶口,杀生与束缚,均亦被克服,斯人于苦乐,如山不
动摇。如是出家者,此为真比丘!”
自说经 八七
--------------------------------------------------------------------------
小部经典一 八八
四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近于世尊
结跏趺坐,端身正念。世尊见尊者舍利弗于近己而结跏趺坐,端身正念。世尊知此
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犹如磐石山,竖立不动摇,比丘断愚痴,似山无动摇。”
五
28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大目犍连于近
尊结跏趺坐,善竖立向身内念。世尊见尊者大目犍连近己……善竖立向身内念。世
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善竖立向身念,善自制六触处。常入定之比丘,将知己之涅槃。”
六3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尔时,尊者毕陵迦婆蹉以贱人
呼比丘等。时,诸比丘诣往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比丘等,如
是白世尊言:“大德!尊者毕陵迦婆蹉以贱人呼比丘等。”世尊告一比丘:“比丘!汝
以我语呼毕陵迦婆蹉云:‘法友毕陵迦婆蹉!师呼汝。’”“唯然,世尊!”彼比丘应
诺世尊,往尊者毕陵迦婆蹉处,向彼如是言:“法友!师呼汝。”“唯然,法友!”尊
者毕陵迦婆蹉应诺彼比丘,即诣佛所,敬礼世尊,坐于一隅。世尊向坐于一隅之尊
者毕陵迦婆蹉言:“婆蹉!闻汝以贱人呼比丘等,为真实耶?”答:“唯然,大德!”
世尊思惟毕陵迦婆蹉之前生,如是向比丘等言:“汝等比丘!对比丘婆蹉勿愤。汝等
比丘!婆蹉无有嗔恚汝等,呼比丘等为贱人。汝等比丘!比丘婆蹉五百生续生于婆
29 罗门家。此贱人之语为彼长久所惯用,是故婆蹉以贱人呼比丘等。”世尊知此已,彼
时唱此优陀那:
“无谄无慢贪尽,无我所见无欲,舍忿镇心之人,彼可为婆罗门,惟彼可为比丘,
自说经 八九
--------------------------------------------------------------------------
小部经典一 九○
惟彼可为沙门。”
七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迦园。尔时,尊者大迦叶住毕钵罗
窟,结跏趺坐入一三昧七日间。尊者大迦叶经七日后,即从定起。尊者大迦叶从定
起而自思惟:“我将往王舍城托钵。”时,五百诸天众使尊者大迦叶易得食。尊者大
迦叶斥彼五百诸天众,晨早著内衣携钵衣,入王舍城托钵。彼时,释提桓因欲施尊
者大迦叶食,化作织工人。阿修罗女善生化作纺织人4。尊者大迦叶于王舍城次第
乞食,近于释提桓因之住居。释提桓因见尊者大迦叶由远而来,由家出迎,亲手取
钵入家,馈取食物,满钵与尊者大迦叶。此施食中:有种种羹、种种副菜、种种羹
30 味副菜食等。尊者大迦叶自思惟:“有如此神力,此者为何人?”尊者大迦叶又复思
惟:“此为释提桓因。”如此知之,尊者大迦叶言释提桓因曰:“拘翼[帝释]!此汝
所为,勿再为此。”释提桓因曰:“大德,迦叶!我等亦须[积]功德,我等亦应作
福。”释提桓因礼敬尊者大迦叶,右绕为礼而飞上空中,于空中三度唱如是优陀那:
“实施,向迦叶善行最上施。实施……善行……。”
世尊以清净超人天耳,闻释提桓因飞上空中唱优陀那:“实施……善行……。实
施……善行……。”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比丘依托钵而生,自养不畜养他人,寂静常住于正念,诸天尚更羡此人。”
八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托钵食后归来,于迦
里梨树[傍]圆形尖顶屋堂,聚集众多比丘等引起如是之话题:“汝等法友!比丘托
钵,出行乞食,往来屡屡眼见快色,屡屡耳闻快声,屡屡鼻嗅快香,屡屡舌味快味,
屡屡身触快触处。汝等法友!出行托钵,比丘受人尊重,恭敬供养,而行托钵。汝
等法友!我等亦欲成托钵者。屡屡眼见快色,屡屡耳闻快声,屡屡鼻嗅快香,屡屡
31 舌味快味,屡屡身触快触处。我等亦受人尊重,恭敬供养,而行托钵。”尔时,彼比
丘等所起话题未终了。世尊于日暮从独坐而起,至迦里梨树傍之圆形尖顶屋堂,坐
所设之座。就座已,世尊如是言比丘等曰:“汝等比丘!汝等所起如何话题未终了。”
自说经 九一
--------------------------------------------------------------------------
小部经典一 九二
答曰:“大德!由托钵食后归来,于迦里梨树[傍]圆形尖顶屋堂集坐,我等所起如
是话题:‘出行托钵……乃至……而行托钵。’大德!我等所起话题未终了。[然]
尔时,世尊进来。”世尊曰:“汝等比丘!如此谈话,汝等善男子由信心出家而为无
家者为不适当。汝等比丘!汝等聚集应为二事,即为法谈与圣者之沉默。”世尊知此
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比丘由托钵而生,自养不畜养他人,诸天尚更羡此人。若彼不恃声赞辞。”
九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国祇陀林给孤独园。时,托钵食后……[参照前
经]……众多比丘等引起如是话题:“汝等法友!谁知技艺?谁学技艺?何人为技艺
中第一者?”于此处某者如是5 云:“御象术为技艺中第一者。”某者如是云:“御马
术为技艺中第一者。”某者如是云:“御车术为技艺中第-者。”某者如是云:“印契
术为技艺中第一者。”某者如是云:“算术为技艺中第一者。”某者如是云:“数术为
32技艺中第一者。”某者如是云:“书术为技艺中第一者。”某者如是云:“诗术为技艺
中第一者。”某者如是云;“顺世术为技艺中第一者。”某者如是云:“田相术为技艺
中第一者。”尔时,于彼比丘等所起话题未终了。世尊于日暮……乃至……[参照三
之八] 如是言比丘等曰:“汝等比丘……未终了。”答曰:“大德!食后……乃至
一……[如前经] 引起如是话题:‘汝等法友!谁知技艺?……为技艺中第一者?’
某者云:‘御象术为技艺中第一者……乃至田相术为技艺中第一者。’ 大德!在我
等所起此话题未终了。尔时世尊进来。”世尊如是曰:“汝等比丘!……乃至……[参
照三之八]为法谈与圣者之沉默。”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6不依技艺而生存,轻欲利事制诸根,当于诸事得解脱,为无家者而行脚,
无我所见亦无欲,杀恶魔而独行者,如是出家之行者,乃为真正之比丘。”
一○ 7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初成正觉,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尔时,世
尊结跏趺坐,继续坐享七日间解脱乐。经七日后,世尊从定起而佛眼遍观世间,见
诸有情或由贪、嗔、痴所生诸苦所恼,受诸热恼所烧。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
自说经 九三
--------------------------------------------------------------------------
小部经典一 九四
那:
“此世间为热苦性,为触所累谈己病,盖此为此能思事,终而有与相异事。
变化世间达生有,而为生有之所累,虽然世间诸有情,而惟喜彼之生有。
人若喜时是怖畏,若有怖畏是为苦,惟欲舍离此生有,必当惟修此梵行。
无论沙门婆罗门,如依生有语离脱,我云此等梵行者,皆由生有未脱离。
无论沙门婆罗门,如依非有语出离,我云此等梵行者,皆由生有未出离。
此苦8皆由本质生,由取灭尽苦无生。
广见如此诸世间,生类所累由无明,一切世间诸有情,喜生不得解脱者。
不论成为任何物,随方随处皆生有,此等生有无常苦,成为一切转变法。
如是依正智,如实见此者,生有渴爱灭,非有渴爱喜9。
诸渴爱之灭,灭贪为涅槃,入涅槃比丘,无取不再生,恶魔被战败,超越诸
生有。”
难陀品第三
摄颂曰:
业与难陀、野输阇,舍利弗与拘律陀,
毕陵迦、迦叶、托钵,技艺、世间此为十。
注1 增一阿含九卷惭愧品(大正藏、二卷五九一页),出曜经二十四卷(大正藏、二卷七三九
~七四0页),佛本行经五十七卷(大正藏、三卷九一五~九一六页)参照。
2 “否、大德!”之本文虽为 evam bhante 对否定之问从和文之例而译。(应作唯然,暹罗
本亦作唯然)
3 增一阿含三卷弟子品(大正藏、二卷五五八页)一部参照。
4 梭之原语在协会本虽有品 vasala 而可为暹罗本之 tasala。
5 “某者如次] 亦可为某者等如是。今为使易解如是译之。
6 瑜伽师地论十九卷偈(大正藏、三十卷三八五页)参照。
7 佛本行经三十二卷(大正藏、三卷八0五页)参照。
8 在协会本意难通。仍从暹罗本。
9 暹罗本脚注,在本经注释二一五页有“不喜非有”。
自说经 九五
--------------------------------------------------------------------------
小部经典一 九六
34 第四品 弥醯品
一 1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奢利伽之奢利伽山。尔时,尊者弥醯为世尊侍者。尊
者弥醯诣世尊处,礼敬世尊,立于一隅。立于一隅之尊者弥醯如是白世尊言:“大德!
我欲入阇斗村托钵。”世尊曰:“弥醯!今正思善时2,汝可为之。”尊者弥醯晨早持
钵衣,入阇斗村托钵。往阇斗村托钵,食后由托钵归来,往金鞞河畔散步往来、逍
遥、休息于金鞞河畔,见庵摩罗林可爱可乐而自思惟:“此庵摩罗林,实可爱可乐。
此林实是精勤善男子修行最适之处。世尊若听许我,我当入此庵摩罗林精勤修习。”
尊者弥醯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尊者弥醯如是白世尊言:“大
德!我晨早著内衣持钵衣,入阇斗村托钵。往阇斗村托钵,食后由托钵归来,近于
金鞞河畔,散步往来、逍遥、休息于金鞞河畔,见庵摩罗林可爱可乐而自思惟:‘此
庵摩罗林实是可爱可乐。此林实是精勤善男子修行最适之处。世尊若听许我,我当
35 入庵摩罗林精勤修习。’”彼如是言已,世尊言尊者弥醯曰:“弥醯!今我一人。于他
比丘之来前,[暂]待之。”尊者弥醯再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世尊更无应为之事,
为无积此之要。然大德!我更有应为之事,为有积圣道之要。大德!若听许我,我
将入庵摩罗林精勤修行。”世尊再如是言彼曰:“弥醯!今我一人。……他比丘来前,
[暂]待之。”尊者弥醯三度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世尊……我将入庵摩罗林精勤
修行。”世尊曰:“弥醯!汝谓精勤修习,弥醯!汝今正思善时,汝可为之。”尊者弥
醯从座而起,礼敬世尊,右绕而去,彼则往庵摩罗林,遍行林中,为日中休息坐于
一树下。住于彼庵摩罗林之尊者弥醯愈益起三恶不善之觉3,即欲觉、恚觉、害觉。
尊者弥醯起如是思惟:“实不可思议。实为未曾有。我由信心出家而为无家之身。然
受此三不善觉所袭,即欲觉、恚觉、害觉。”尊者弥醯日暮由独坐而起,诣世尊之处,
36 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尊者弥醯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我住庵摩罗林起
三恶不善觉,即欲觉……大德!我起如是思惟:‘实为不可思义……乃至……受
此三不善觉所袭。’”世尊言彼弥醯曰:“弥醯!有五法使未熟之心圆满解脱。何为五
自说经 九七
--------------------------------------------------------------------------
小部经典一 九八
法?(一)于此弥醯!比丘有善友,有善伴。弥醯!此能使未熟之心圆满解脱,是第一
之法。(二)复次弥醯!比丘持戒依波罗提木叉摄护为节己,有[正]行处亲近处,见
小罪亦怖畏,为受持学处者。弥醯!此能使未熟之心圆满解脱,是第二之法。(三)复
次弥醯!比丘排除烦恼,适于开心且对厌嫌、离欲、灭尽、安静、正智、等觉、涅
槃导为十全之话,即少欲之话、知足之话、远离之话、与他不杂处之话、精进之话、
戒法之话、禅定之话、智慧之话、解脱之话、解脱智见之话等,得如此之话者,亦
得无烦者,亦得无苦者。弥醯!此能使未熟之心圆满解脱,是第三之法。(四)复次弥
醯!比丘住于勇猛精进,舍不善法而为欲行善法,有决断而勇健,成不舍善法者。
弥醯!此能使未熟之心圆满解脱,是第四之法。(五)复次弥醯!比丘为智者,如实知
起灭之智慧、为圣洞察之智慧、正导苦灭尽之智慧具足者。弥醯!此能使未熟之心
圆满解脱,是第五之法。
弥醯!有善友、善伴、善友人之比丘,被期待为如次之事。即彼为持戒者、依
波罗提木叉之摄护为节己,有[正]行处亲近处,见小罪亦怖畏,此为应学习受持
37 学处者之事。弥醯!有善友……之比丘被期代待为如此之事。即被排除烦恼适于开心
且对厌嫌、离欲、灭尽、安静、正智、等觉、涅槃导为十全之话,即少欲之话、知
足之话、远离之话4、与他不杂处之话、精进之话、戒法之话、禅定之话、智慧之
话、解脱之话、解脱智见之话等,得如此之话者,亦得无烦者,亦得无苦者应为之
事。弥醯!有善友……比丘被期待为如次之事。即彼住于勇猛精进,为舍不善法,
欲行善法,有决断而勇健,此为善法,不舍善法者之事。弥醯!有善友……比丘被
期待为如次之事。即彼为智者,此为具足[如实]知起灭之智慧、成为圣洞察之智
慧、正导苦灭尽之智慧者之事。然弥醯!比丘立此等五法,更应修习四法。即为舍
贪应修不净观,为舍恚应修慈悲观,为灭觉应修数息观5,为根绝我慢应修无常观。
弥醯!然,有无常想者竖立无我想,有无我想者于现法根绝我慢即达涅槃。”世尊知
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觉为卑小者,觉为微细者,为心之喜悦,以从于此行。不知觉心者,而为摇动
心,由生趣向生。
知此等觉心,有正念之人,精勤而自制。佛从此等行,从心之喜悦,舍弃尽无
余。”
自说经 九九
--------------------------------------------------------------------------
小部经典一 一○○
二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拘尸那罗末罗族沙罗林之和跋单。尔时,众多比丘等
住近世尊之森林洞窟,自高、憍慢而浮薄,多言、多辩而忘念,缺正智,不镇心,
38 迷心而不制诸根。世尊见众多比丘等住近森林之洞窟,自高、憍慢而浮薄,多言、
多辩而忘念,缺正智,不镇心,迷心而不制诸根。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不护身而陷邪见,昏沉睡眠所战胜,憍慢浮薄多饶舌,终为恶魔所征服。
正思惟为清净处,正见为先护心者,知生灭而胜昏沉,比丘皆舍诸恶趣。”
三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往憍萨罗国。世尊由道路而下,往一树下
设座而坐。时有一牧牛者,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牧牛者,
依世尊之法话,教示激励欢喜,使牧牛者喜悦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世尊与比丘众
明日俱受我供养食。”世尊默然承诺。彼牧牛者,知世尊已应诺,即从座起,礼敬世
尊,行右绕礼而去。彼牧牛者夜更后,于己家准备多水少粥及新醍醐味,而往告世
尊:“大德!今正调食事已。”世尊晨早著内衣持钵衣,与比丘众俱至彼牧牛者家坐
39 于所设座。彼牧牛者以多水少粥及新醍醐味,以佛陀为上首用己手供养至诸比丘众
饱谢。彼牧牛者于世尊之食终离钵,取一低座,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牧牛者,依
世尊法话,教示激励欢喜,使彼牧牛者喜悦,从座起去。世尊去后不久,有一男子
于国境内杀害彼牧牛者。众多比丘等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今日以佛陀为上首及比
丘众等,牧牛者以多水少粥及新醍醐味,用己手供养至饱谢。大德!彼牧牛者被一
男子于国境内杀害。”世尊知此已,彼时唱起优陀那:
“6恶者向恶行,为此欲为彼,恨者向恨者,为此欲为彼,由彼恶导心,欲彼
更为恶。”
四7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迦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
目犍连住迦布德迦。尔时,尊者舍利弗于明月之夜,剃发而坐屋外入一三昧。时有
自说经 一○一
--------------------------------------------------------------------------
小部经典一 一○二
二友夜叉,因事务由北方而赴南方。彼夜叉等,见尊者舍利弗剃发坐于屋外入一三
昧。见之一夜叉如是言他夜叉曰:“友!我思向此沙门之头欲加一击8。”如此云
40 已,彼夜叉如是言此夜叉言:“友!请止!勿击沙门。友!彼沙门伟大而有大神力、
有大威力。”彼一夜叉再如是告他夜叉言:“友!我思向此沙门之头欲加一击。”彼夜
叉再如是告此夜叉言:“友!请止……有大神力、有大威力。”三度彼夜叉如是告他
夜叉言:“友!我思……欲加一击。”一夜叉不顺从他夜叉,彼夜叉以击长老舍利弗
之头。彼一击已为七拉陀那又七拉陀那半之象沈地中,或打壤大山顶之力。然彼夜
叉言:“热!热!”而立即陷入大地狱中。尊者大目犍连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彼夜
叉向尊者舍利弗之头加以一击。见而诣舍利弗处,作如是言:“法友!身体为健耶?
[所得]饮食足系命耶?无苦耶?”答曰:“法友目犍连!我身体为健。法友目犍连!
我所得饮食足为系命。但我头有微痛。”尊者目犍连作如是言:“法友舍利弗!为不
可思议。法友舍利弗!为未曾有。汝舍利弗有如此大神力,有大威力事耶?法友舍
利弗!此处有一夜叉向汝头加以一击。彼实为一大击。彼一击为七拉陀那……为打
坏大山顶之力。然尊者舍利弗乃如是曰:‘法友目犍连!我身体为健。法友目犍连!
我[所得]饮食足为系命,但我头有微痛。’”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法友目犍连!
为不可思议,法友目犍连!为未曾有。尊者大目犍连有大神力,有大威力。汝实得
见夜叉。然我今尚不能见泥鬼。”世尊以清净超人之天耳闻此等二大龙象如此对谈。
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41 “9 譬喻为磐石,彼心无动摇。应染无染著,应怒而无怒。如此修练心,何处
苦将来?”
五10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憍赏弥瞿私多林。尔时,世尊住烦11扰中。即为比丘、
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王者、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等所烦扰,居住苦恼而
不安乐。世尊如此思惟:“我今为烦扰而住。即为比丘、比丘尼……外道弟子等所烦
扰,居住苦而不安乐。我将独自离群而住。”世尊晨早著内衣持钵衣入憍赏弥托钵。
往憍赏弥托钵食后由托钵归来,自折坐卧之具持钵衣,亦不告侍者,亦无暇告比丘
众,独自无二往赴波陀林游行,次第游行入波陀林。于此,世尊住波陀林之所护林
自说经 一○三
--------------------------------------------------------------------------
小部经典一 一○四
跋陀沙罗树下。时,有某贵象12,己为牡象、牝象、少象、幼象等之烦扰。彼食尖
端切断之草,彼等食彼挠折之枝,彼饮浊水,彼由河上来时,牝象等即行摩触其体。
如是彼贵象被烦扰,居住苦而不安乐。彼贵象如是思惟:“我今为牡象、牝象、少象、
幼象等所烦扰。我食尖端切断之草,彼等食我挠折之枝,我饮浊水,我由河上来时,
牝象等即行摩触我体。如此我被烦扰,居住苦而不安乐。我欲独自离群而住。彼贵
42 象由离群而住波陀林所护林之跋陀沙罗树下,赴世尊之前。赴而彼贵象在世尊住在
彼土地,以鼻拔草,并为世尊调饮水及用水。独坐思惟之世尊心起如是念:“我先所
烦扰而住。即为比丘、比丘尼……外道弟子等所烦扰,居住苦而不成安乐。我今住
于不为所烦扰。即不为比丘、比丘尼……外道弟子等所烦扰,居住幸而安乐。”彼贵
象亦起如是心念:“我先住于为牡象、牝象、少象、幼象等所烦扰。我食尖端切断之
草,彼等食我挠折之枝,我饮浊水,我由河上来,牝象等即行摩触我体。如此我被
烦扰,居住苦而不安乐。此我今为不被牡象、牝象、少象、幼象等烦扰而住。我食
尖端未断切之草,彼等无食我挠折之枝,我不饮浊水,我由河上来,牝象等不行摩
触我体。如此我不被烦扰,居住幸而安乐。”世尊知己之远离,又以彼之心,识彼贵
象心之所念,彼时唱此优陀那:
“有牙长如辕,象优此之心,独乐在林间,优者13心一如。”
六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宾头卢颇罗堕誓
于世尊之近处结跏趺坐,端身正念。彼已为森林住者、托钵者、粪扫衣者、持三衣
者、少欲者、知足者、远离者、不与他之杂处者、勇猛精进者、头陀说者、增上心
43 定专念者。世尊见尊者宾头卢颇罗堕誓之近己结跏趺坐,端身正念,彼为森林住者、
托钵者、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者、知足者、远离者、与他不杂处者、勇猛精
进者、头陀说者、增上心定专念者。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14无诽无害事,波罗提木叉,自制食节度,坐卧于闲处,专念增上心,是为诸
佛教。”
自说经 一○五
--------------------------------------------------------------------------
小部经典一 一○六
七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于世尊之
近处结跏趺坐,端身正念。少欲知足,远离不与他杂处,努力精进,增上心定专念
者。世尊见尊者舍利弗在近处结跏趺坐,端身正念。少欲知足,远离不与他杂处,
努力精进,增上心定专念者。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有增上心不放逸,牟尼学于寂默15 道。如此之心为静止,常有正念无忧事。”
八16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被尊重、被恭敬、
被供养多得衣服、饮食、坐卧具及疾病医药品等资具。比丘众亦被尊重……得……
等资具。然普行外道等不得忍世尊及比丘众之受尊敬,近于普行外道孙陀利女作如
是言:“妹!有为亲族图谋之心耶?”答曰:“尊师等!将欲妾为何?妾得适于何
耶?妾为亲族亦可舍命!”普行外道等作如是言:“妹!若然常赴祇陀林。”“唯然!
44 尊师等!”普行外道孙陀利女,应诺普行外道等而常赴祇陀林。彼普行外道等,知普
行外道孙陀利女常来祇陀林,已被诸人等所见,于是夺彼女之命埋于祇陀林之沟坑,
往见憍萨罗之波斯匿王,对王作如是言:“大王!我等不见彼普行沙门女孙陀利。”
王曰:“然汝等思[彼女]在何处?”外道普行沙门等答曰:“大王!将在祇陀林。”
王曰:“然汝等可搜寻祇陀林。”彼外道普行沙门等搜寻祇陀林,将舍弃之死体由沟
坑中拉起乘于卧榻,持运于舍卫城由街路至街路,由巷而赴巷,于诸人之中如次小
声传言:“尊师等!试观释子等之所为,无耻之此等沙门释子,乃污戒者、恶行者、
妄语者、非梵行者。然此等自称为法行者、和平住者、梵行者、实语者、持戒者、
善行者。此等者无沙门道,此等者无婆罗门道,此等者灭沙门道,此等者灭婆罗门
道。如何此等而有沙门道耶?如何此等而有婆罗门道耶?此等远离沙门道,此等远
离婆罗门道。何男子之所为事17而夺女人之命耶?”彼时于舍卫城诸人见比丘等,以
不良荒谬之语诽骂已,使怒使恼而如是言:“为无耻事,彼沙门释子等,乃污戒者……
乃至……夺女人之命耶?”时众多之比丘等晨早著内衣持钵衣,入舍卫城托钵。往舍
45 卫城托钵,食后由托钵归来,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彼比丘
自说经 一○七
--------------------------------------------------------------------------
小部经典一 一○八
等白世尊言:“今于舍卫卫城,诸人见比丘等以荒谬之语诽骂已,使怒使恼而如是言:
‘为无耻事,彼沙门释子等,乃污戒者……乃至……夺女人之命耶?’”世尊如是曰:
“汝等比丘!此一音声,将不久,恐有七日间。过七日后,即自消失。此诸人见比丘
等,以不良荒谬之语诽骂使怒使恼,汝等以次偈非难彼等。”曰:
“语虚言者赴恶趣18,言非我为者亦同,两者相同行来世,卑行诸人他[亦然]。”
彼比丘等于世尊前学习此偈,对于见比丘以不良之语使恼诸人,则以偈非难之:
“语虚言者赴恶趣,……乃至……他人[亦然]。”诸人如次思惟:“此非彼等沙门释
子所为。此沙门释子非为彼事,彼等自誓。”其音声已不久,于七日过后消失。众多
比丘等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彼比丘等如是白世尊言:“大德!
实为不可思议。大德!实为未曾有。大德!世尊如是善说:‘汝等比丘!此一音声
将不久,七日过后,即自消失。’大德!彼音声今已消失。”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
陀那:
“诸人不自制19,以语伤他人,恰如来战场,以矢20伤象军。比丘闻粗语,应忍
无秽心。”
九
46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迦园。尊者优波先那婆檀提子,独
坐思惟,心起如是之念:“实我得,实我善得。我师是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我已
于善说法、律21出家而为无家之身。我同梵行者,是持戒善法之人。我于戒为充足
者,我心已镇定,我心成一境为漏尽阿罗汉。我有大神力,我有大威力,我生也善,
我死也善。”世尊之心知尊者优婆先那婆檀提子心之所念,彼时唱此优陀那:
“生命若无苦22,死终亦无悲,贤者若见道,悲中无悲事。比丘断有爱,其心能
镇静,生生尽轮回,再无受生事。”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近于世尊
处,结跏趺坐,持身正直,观察己心安静而坐。世尊见尊者舍利弗近于己处结跏趺
坐,持身正直,观察己[心]安静而坐。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自说经 一○九
--------------------------------------------------------------------------
小部经典一 一一○
“得心之安静,比丘折支柱23,生生尽轮回,解脱恶魔缚。”
弥醯品第四
摄颂曰:
弥醯、憍慢、牧牛者,月夜第五为贵象,
宾头卢与舍利弗,孙陀利为第八经,
优婆先那檀提子,最后舍利弗为十经。
注 1 中阿含十卷弥醯经(大正藏、一卷四九一页),Compare:A.N.IX,3,Vol.IV PP.350-359。
2 “今正思为善时”可译为今正思为适时。
3 三恶不善之觉即欲觉、恚觉、害觉,亦可译为如汉译三恶不善之念即欲念、恚念与害念。
4 “知足之话”“远离之话”之原语 Santutthikatha,Pavivekadatha 底本虽无,依暹罗本而
补足。
5 数息观之原语 anapanasati 若按文字译之为出息入息念。
6 Compare:Dhammapada 42 P.6。
7 杂阿含五十卷(大正藏、二卷三六七页),别译杂阿含十五卷(大正藏、二卷四八五页),
增一阿含四十五卷不善品(大正藏、二卷七九三页)参照。
8 “击”之原语 asadeti 存有使辱之意。
9 Compare:Theragatha V,191,P.25 前记杂阿含、别译杂阿含参照。
10 MV,X,II,6-7 PP.352-353.五分律二十四卷(大正藏、二卷一六○页)参照。
11 “烦”之原语 akinna 此处亦可译为被围绕。
12 “贵象”之原语 hatthinaga 亦可译为大象。
13 “优者”naga 指佛。
14 Compare:Dhammapada V.185,P.27;D.N.X IV Mahapadana Sutta Vol.II.PP.49-50 法
句经述佛品(大正藏、四卷五六七页)参照。
15 “寂默”之原语 mona 亦可译为智。
16 义足经须陀利经三卷(大正藏、四卷一七六页),六度集经五卷(大正藏、三卷三○页)
参照。
17 “男子所为事”之原语 Purisakicea 在注释二六○页译有 methuna Patisevana。此即为
自说经 一一一
--------------------------------------------------------------------------
小部经典一 一一二
淫行。
18 Compare:Suttanipata 641,P.127;Dhammapata 306,P.44;Itivittaka 4.P.42.法句经地狱
品(大正藏、四卷五七○页)参照。
19 前记义足经参照。
20 “以矢”之原与语 Sarehi 在底本虽无有,采用注释二六三页。前记义足经译为箭。
21 “法、律”dhammavinaya 为教之意。以下同断。
22 “生命若无苦”为生而不苦之意。
23 “支柱”为渴爱之意。
47 第五品 苏那长老品
一1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憍萨罗国波斯匿王与
胜鬘王妃2俱已升最优宫殿之上层,憍萨罗之波斯匿王如是告胜鬘王妃云:“胜鬘!
汝亦增己爱者,其他尚有谁?”答曰:“大王!我亦增己爱者此无其他。然则大王!
大王亦增己爱者,其他尚有谁?”答曰:“胜鬘!我亦增己爱者此无其他。”然后憍萨
罗之波斯匿王由宫殿降下,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憍萨罗波
斯匿王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我今与胜鬘王妃俱升最优宫殿之上层,告胜鬘王妃
云:‘胜鬘!汝亦增己爱者……乃至……尚有其他耶?’ 如此云已,胜鬘答我云:
‘大王!我亦增己爱……乃至……此无其他耶?’大德!如此云已,我答胜鬘云:
‘胜鬘!我亦增己爱……乃至……此无其他。’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心虽历诸方处所,何处更有爱己者,此己各各如他人,然而爱己不害人。”
二
48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尊者阿难日暮从独坐起,诣
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为不可
思议。大德!为未曾有。大德!世尊佛母如此短命耶?世尊佛母,于世尊生后,七
自说经 一一三
--------------------------------------------------------------------------
小部经典一 一一四
日寿终而生于兜率天3!”世尊曰:“然,阿难!菩萨之母为短命,菩萨生七日后,
寿终而生于兜率天。”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虽为如何之生类,舍身将行未来世。此等皆知所失事,善巧热意修梵行。”
三4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迦园。尔时,王舍城有名善觉癞患
者、贫人、乞食、不运者。尔时,世尊受大群众围绕而说法。癞患者善觉遥见彼多
人群集,如是思惟:“彼处必将分配硬软食物。我亦欲往彼众人之间。思于彼处将得
硬软之食物。”癞患善觉近彼人群,见世尊为群众围绕而说法,如是自思惟:“彼处
49 非有硬软食物之分配。此是沙门瞿昙为群众说法。我亦欲听法。”彼云:“我亦欲听
法而坐于一隅。”世尊以心知群众之心而思惟:“此处有谁得知法者?”世尊见癞患善
觉,坐于群众中而如是思惟:“于此处此为知法者。”而为癞患善觉如是之次第说法
曰:是“布施之话、持戒之话、生天之话、出离之利益、欲望过多卑秽之事”等。世
尊调癞患善觉之心,心谦柔和、心无覆盖,知心澄静,于诸佛所说法,即说苦、集、
灭、道。犹如清净无垢之布,善受染色,癞患善觉于此“凡任何集法皆为灭法5”彼
即座离尘垢而法眼生。癞患善觉见法、达法、知法、通法、超疑、离惑、达绝对信,
依师之教不依他者,从座起而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癞患善
觉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为不可思议。大德!为未曾有。大德!犹如扶起倒者、开
露覆者、示迷者以道,于闇中持灯火,使有眼者将见色,世尊以种种方便说法,大
德!我归命世尊,归命于法,归命于比丘众。世尊!愿容纳我为优婆塞,由今而后,
乃至命终以见归命。”癞患善觉依世尊之说法所教示、激励、鼓舞、使喜悦,随喜欢
50 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起,礼敬世尊,行右绕礼而去。时,牝牛伴犊触倒癞患善觉而
命终。众多诸比丘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彼诸比丘如是白世
尊言:“大德!彼名善觉癞患,依世尊之法教示、激励、鼓舞、使喜悦,既已命终。
彼未来如何?彼来生如何?”世尊答曰:“汝等比丘!癞患善觉为贤者而行大小之
法。为法问而无恼我。汝等比丘!癞患善觉灭尽三结而入预流,得不退转法,达于
正觉者。”如是言已,一比丘如是白世尊言:“大德!癞患善觉为贫人、乞食、不运
者之因缘如何?”世尊答曰:“汝等比丘!癞患善觉前生实已为此王舍城长者子。彼
自说经 一一五
--------------------------------------------------------------------------
小部经典一 一一六
游于乐园,见多迦罗支弃辟支佛入城托钵,彼自思惟:‘此癞患往于何处?’吐唾
轻辱而去。为此业果,几年、几百年、几千年、几百千年于地狱受苦已。实为彼业
之余果,于此王舍城为贫人、乞食、不运者。彼依如来之所教法、律得信、得戒、
得闻、得舍离、得慧而身体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为三十三天众之伴。彼于彼
处依颜色与称誉,优辉其他之天。”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有眼知不平,犹如克战胜,贤者生此世,全然当避恶。”
5l 四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众多儿童于舍卫城与
祇陀林间捕鱼。世尊晨早著内衣,持钵衣,入舍卫城托钵。世尊见彼众多儿童于舍
卫城与祇陀林间捕鱼,近彼等而如是言:“汝等童儿!汝等畏苦耶?苦于汝等为不快
耶?”答曰:“然!大德!我等畏苦,苦于我等为不快。”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
那:
“苦于汝等若不快,无论公私勿为恶。
若为恶事,或已为,虽依逃避苦不脱。”
五 6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尔时,世尊于布萨日为比丘众
所围绕而坐。时,尊者阿难于夜更初分过后,即从座起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如是
白世尊言:“大德!今夜更初分已过,比丘众久坐。大德!请世尊为诸比丘说波罗提
木叉。”虽如此云已,世尊默然。尊者阿难于夜更中分过后,即从座起偏袒一肩再向
世尊合掌,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今夜更中分已过,比丘众久坐。大德!请世尊为
52 诸比丘说波罗提木叉。”虽如此云已,世尊唯默然。尊者阿难于夜更后分已过而夜明
日升,即从座起偏袒一肩,三度合掌向世尊,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今夜更后分已
过,夜明日升,比丘众久坐。大德!请世尊为比丘众说波罗提木叉。”世尊如是曰:
“阿难!此会众不净。”尊者大目犍连自思惟:“世尊言:‘阿难!此会众不净。’世
尊为何人而如是云。”尊者大目犍连以己心思惟统含比丘众之心。尊者大目犍连已见
污戒为恶法、有不净邪恶业行,隐蔽己行,非沙门自称沙门,非梵行者自称梵行者,
自说经 一一七
--------------------------------------------------------------------------
小部经典一 一一八
内心腐败满漏,持不净性者坐此比丘众中。见而起座近于彼者,作如是言:“汝起法
友!汝为世尊所看破,汝勿住与比丘众俱。”彼唯默然。尊者大目犍连再如是告彼曰:
“汝起法友!汝为世尊所看破,汝勿住与比丘众俱。”彼再唯默然。尊者大目犍连三
度如是告彼言:“汝起法友!……乃至……勿住与比丘众俱。”三度彼唯默然。尊者
大目犍连捉彼腕驱出门外而下闩。诣世尊前,如是白世尊曰:“大德!彼为我所驱
出,会众清净。大德!请世尊为比丘等说波罗提木叉。”世尊曰:“目犍连!为不可
思议。目犍连!为未曾有。能取其手留愚者之座。”世尊更如是告比丘曰:“汝等比
53 丘!从今而后,我不行布萨,不说波罗提木叉。从今而后,汝等应自行布萨,说波
罗提木叉。如来于不净众中行布萨说波罗提木叉者,此非正理,为不可能。汝等比
丘!于大海有此等八种不可思议未曾有法。见此阿修罗为乐大海。何为八?
(一)诸比丘!大海为次第而凹,次第而倾,次第而低,非如断崖而忽深。汝等比
丘!大海为次第而凹……非如断崖而忽深,汝等比丘!此于大海为第一不可思议未
曾有法。见此阿修罗为乐大海。
(二)复次诸比丘!大海有一定之法,则水无越岸。汝等比丘!大海有一定法,则
水无越岸,诸比丘!此为大海第二不可思议未曾有法。见此阿修罗为乐大海。
(三)复次诸比丘!大海不住死尸。若大海有死尸,则速使漂至岸上。诸比丘!大
海不住死尸……漂至岸上,诸比丘!此为大海第三不可思议未曾有法。见此阿修罗
为乐大海。
(四)复次诸比丘!虽任何之大河,例如恒伽、摇尤那、阿夷那和提、萨罗游、摩
企,此等若流至大海,舍原有族名而唯称大海。诸比丘!虽于任何之大河,例如恒
伽……乃至……舍原有族名而唯称大海,诸比丘!此为大海第四不可思议未曾有
法。见此阿修罗为乐大海。
(五)复次诸比丘!于世界之诸流而入大海,雨由空降,而此大海未见减少亦未见
54 增加。诸比丘!于世界之诸流……乃……至未见减少亦未见增加,诸比丘!此为大
海第五之不可思议……乃至……阿修罗为乐大海。
(六)复次诸比丘!大海一味,即为咸味。诸比丘!大海一味,即为咸味,诸比丘!
此为大海第六之不可思议……乃至……阿修罗为乐大海。
(七)复次诸比丘!大海有甚多宝、无数之宝。彼处之此等宝,例如有真珠、摩尼、
自说经 一一九
--------------------------------------------------------------------------
小部经典一 一二○
琉璃、砗磲、壁石、珊瑚、银、金、红玉、玛瑙等物。诸比丘!大海有甚多宝……
乃至……玛瑙等物,诸比丘!此为大海第七之不可思议……乃至……阿修罗为乐大
海。
(八)复次诸比丘!大海为多数生类之住处。彼处之此等生类,即有帝麑、帝麑伽
罗、帝麑罗频伽罗、阿修罗、龙、乾闼婆。大海更有百由旬之巨物,二百由旬之巨
物,三百由旬之巨物,四百由旬之巨物,五百由旬之巨物。诸比丘!大海为多数生
类即……乃至……巨物,诸比丘!此为大海第八之不可思议……乃至……阿修罗为
乐大海。
诸比丘!与此相同,于此法、律亦有八种之不可思议未曾有法。见此,诸比丘!
为乐此之法、律。何为八?
(一)诸比丘!犹如大海次第而凹,次第而倾,次第而低,非如断崖而忽深,诸比
丘!于此之法、律亦有次第学、次第行、次第道,非忽而能达证智。诸比丘!于此
之法、律亦……乃至……非忽而能达证智,诸比丘!于此之法、律,为第一之不可
思议未曾有法。见此诸比丘为乐此之法、律。
55 (二)复次诸比丘!犹如大海有一定之法,则[水]无越岸,诸比丘!我为诸弟子
制定学处,我诸弟子虽为命难亦无犯学处。诸比丘!我为诸弟子……乃至……亦无
犯学处,诸比丘!于此之法、律,为第二之不可思议……乃至……为乐此之法、律。
(三)诸比丘!犹如大海不住死尸,若大海有死尸,则速使漂至岸上,诸比丘!污
戒为恶法,有不净邪恶之业行,隐蔽己行,非沙门而自称沙门,非梵行者而自称梵
行者,内心腐败满漏,持不净之性,彼不与[大]众俱而住,集众而速斥彼。彼虽
坐于比丘之中,彼远离[大]众,[大]众亦远离彼。诸比丘!污戒为……乃至……
亦远离彼,诸比丘!于此之法、律,为第三之不可思议……乃至……为乐此之法、
律。
(四)诸比丘!犹如任何大河,例如恒伽、摇尤那、阿夷那和提、萨罗游、摩企,
此等若流至大海,舍原有族名7唯称大海,诸比丘!四姓即刹帝利、婆罗门、吠舍、
首陀罗之此等,向如来之教法、律而出家,为无家之出家身,舍原有族名唯称沙门
释子。诸比丘!四姓……乃至……释子,诸比丘!于此之法、律,为第四之不可思
议……乃至……为乐此之法、律。
自说经 一二一
--------------------------------------------------------------------------
小部经典一 一二二
(五)诸比丘!犹如于世界之诸流,入于大海,雨由空降,于大海亦不见灭少或增
加,诸比丘!众多比丘入于无余涅槃界,亦不见涅槃界减少或增加。诸比丘!众多
之比丘……乃至……减少或增加。诸比丘!于此之法、律,为第五之不可思议……
乃至……为乐此之法、律。
56 (六)诸比丘!犹如大海一味,即为咸味,诸比丘!此之法、[律]一味8,即为解
脱味。诸比丘!此之法、律一味9,即为解脱味,诸比丘!于此之法、律,为第六
之不可思议……乃至……为乐此之法、律。
(七)诸比丘!犹如大海有甚多宝、无数之宝。彼处之此等宝,例如有真珠、摩尼、
琉璃、砗磲、壁石、珊瑚、银、金、红玉、玛瑙等物,诸比丘!此之法、[律]10有
甚多宝、无数之宝,例如有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
道等。诸比丘!此之法、[律]11 ……乃至……八正道等,诸比丘!于此之法、律,
为第七之不可思议……乃至……为乐此之法、律。
(八)诸比丘!犹如大海为多数生类之住处,彼处之此等生类即有帝麑、帝麑伽罗、
帝麑罗频伽罗、阿修罗、龙、乾闼婆,更于大海有百由旬之巨物、二百由旬之巨物、
三百由旬之巨物、四百由旬之具巨物、五百由旬之巨物,诸比丘!此之法、多为善
者之住处,在彼处之此等善者即有预流向者,有为预流果之实现而修行者;一来向
者,有为一来果之实现而修行者;不还向者,有为不还果之实现而修行者;阿罗汉
向者,有为阿罗汉果之实现而修行者。诸比丘!于此之法、律,为第八之不可思议
……乃至……为乐此之法、律。
汝等比丘!于此之法、律为八种不可思议未曾有法。见此诸比丘而为乐此之法、
律。”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蔽者12将漏雨,不蔽者无漏,不蔽者开此,如此无雨漏。”
57 六13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大迦旃延住阿槃
提拘罗罗伽罗之波楼多山。优婆塞苏那俱胝耳,时为尊者大迦旃延之侍者。独坐思
惟之优婆塞苏那俱胝耳起如是之心念:“如尊[师]大迦旃延之说法,住于俗家者,
难完全清净,犹如削砗磲贝纯洁之行梵行。我宁剃除须发著袈裟衣,出家而为无家
自说经 一二三
--------------------------------------------------------------------------
小部经典一 一二四
之身。”优婆塞苏那俱胝耳诣尊者大迦旃延之处礼敬尊者,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优
婆塞苏那俱胝耳如是白尊者大迦旃延云:“大德!于此处独坐思惟,我心起如是之
念:‘如尊[师]大迦旃延之说法……乃至……为无家之身。’大德!尊[师]大
迦旃延请容受我出家。”如是云已,尊者大迦旃延如是告优婆塞苏那俱胝耳云:“苏
那!生涯中一食一卧之梵行非易行。苏那!望汝[于彼处]仍为在家人,而时行诸
佛教行一食一卧之梵行。”止彼怀出家希望之优婆塞苏那俱胝耳出家之念。优婆塞苏
那俱胝耳于独坐思惟如是心再起念:“如尊[师]大迦旃延之说法……乃至……为无
家之身。”优婆塞苏那俱胝耳再诣尊者大迦旃延……如是云:“大德!于此处独坐思
惟我……乃至……大德!尊[师]大迦旃延请容受我出家。”如是云已,尊者大迦旃
延如是告优婆塞苏那俱胝耳云:“苏那!生涯……乃至……行一食一卧之梵行。”再
止彼优婆塞苏那俱胝耳怀出家希望之[念]。优婆塞苏那俱胝耳于独坐思惟如是三度
心再起念:“如尊[师]大迦旃之说法……乃至……为无家之身。”优婆塞苏那俱胝
58 耳三度诣尊者大迦旃延……如是云:“大德!我于此处独坐思惟……乃至……大
德!尊[师]大迦旃延请容受我出家。”尊者大迦旃延使优婆塞苏那俱胝耳出家。彼
时阿槃提南路比丘甚少故,尊者大迦旃延经三年辛苦之后,由此处彼处集十群之比
丘众,为尊者苏那授具足戒。雨安居已,于独坐思惟之尊者苏那心起如是念:“我未
曾亲眼奉见彼世尊,惟闻彼世尊如斯如斯。和尚若听许我,我欲诣赴礼拜世尊、应
供、正等觉者。”尊者苏那日暮由座而起,诣尊者大迦旃延处礼敬尊者,坐于一隅。
坐于一隅之尊者苏那白尊者大迦旃延曰:“大德!于此处独坐思惟,我心起如是之
念:‘我未曾亲眼……乃至……和尚若听许我,我欲诣赴礼拜世尊、应供、正等觉
者。’”尊者大迦旃延曰:“善哉,善哉。苏那!汝为礼拜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汝
行!苏那!汝礼拜彼可爱、可信、镇诸根落意、达最上安息之统御、自制自护、御
诸根而为龙象之彼世尊。若然,依我语以头面顶礼世尊之足。而奉问白言,世尊之
少病少恼、起居轻安,有气力住于安乐与否,而白世尊:‘大德!我和尚尊者大迦
旃延以头面顶礼世尊之足。奉问世尊之少病少恼……乃至……住于安乐与否。’”“唯
然,大德!”尊者苏那随喜欢受诺尊者大迦旃延之言,即从座起,礼敬尊者大迦旃延,
59 行右绕礼,折坐卧具,持钵衣,往赴舍卫城游行。次第游行至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
园,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尊者苏那如是白世尊言:“大德!
自说经 一二五
--------------------------------------------------------------------------
小部经典一 一二六
我和尚尊者大迦旃延以头面顶礼世尊之足,奉问……乃至……住于安乐与否。”世尊
曰:“比丘!身体为健耶?[所得]之饮食足以系命耶?为旅途而无少疲耶?托钵亦
无所疲耶?”答曰:“世尊!身体健,[所得]饮食足以系命,旅途少疲,托钵无所疲。”
世尊命尊者阿难而如是曰:“阿难!为此远来比丘调坐卧处。”尊者阿难自思惟:“世
尊之为他人而命我:‘阿难!为此远来之比丘调坐卧处。’世尊言时,望与彼比丘
为同室。世尊即望与尊者苏那同室。”为此于世尊之住室,调尊者苏那之坐卧处。世
尊至夜迟,坐于屋外,洗足入室。尊者苏那至夜迟前……乃至……入室。世尊于夜
明时起出,呼尊者苏那如是曰:“汝无为比丘等说法之心耶?”“唯然,大德!”尊者
苏那应诺世尊而咏唱八八品中之十六偈14无遗。尊者苏那之咏唱已,世尊甚随喜如
是曰:“善哉,善哉。比丘!比丘善学八八品中之十六偈,得善记忆善理解。明白而
无误,意义明而有清声。比丘!法腊为几岁耶?”答曰:“世尊!我法腊为一岁。”世
尊曰:“比丘!汝何故而如是迟耶?”答曰:“大德!我久见于诸欲有患难事。若在家
之生活障碍多,所作多应为。”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无本质者,见世患难,圣者知法,于恶不乐,清净之人,于恶不乐。”
60 七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疑惑离曰于世尊
之近处,结跏趺坐,正身端直,观察清净超越疑惑而坐。世尊见尊者疑惑离曰在[我]
近处结跏趺坐,正身端直,观察清净超越疑惑而坐。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此世或彼世,他自抱何疑?禅思者清勤,梵行者舍此。”
八15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迦园。尔时,尊者阿难于布萨日之
晨日著内衣持钵衣,入王舍城托钵。提婆达多见尊者阿难往王舍城托钵,近尊者阿
难而如是云:“法友阿难!由今日而后,我在世尊之外,比丘之外行布萨,亦行僧伽
羯磨。”尊者阿难往王舍城托钵,食后由托钵归来而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
坐于一隅之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我晨早著内衣,持钵衣,入王舍城托
钵。大德!提婆达多见我往王舍城托钵,近我如是云:‘法友阿难!由今日而后……
自说经 一二七
--------------------------------------------------------------------------
小部经典一 一二八
将行……。’ 大德!今日提婆达多欲破僧伽。将行布萨及僧伽羯磨。”世尊知此已,
彼时唱此优陀那:
61 “善人为善易16,恶人为善难,恶人为恶易,圣者为恶难。”
九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憍萨罗国。尔时,众多之青年婆罗
门续立激音,过而近于世尊。世尊见众多青年婆罗门等,续立激音近于彼。世尊知
彼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17说辞之道人,贤语望多辩,为[人]所忘去,[自]不知由谁导。”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周利槃特近于
世尊,结跏趺坐,持身正直,心悬[正]念而坐。世尊见尊者周利槃特近于自己,
而结跏趺坐,持身正直,心悬[正]念而坐。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安住心身直,不论坐或卧,比丘念决定,得过未利益。过未利益比丘得,将往
不见死王处。”
苏那长老品第五
摄颂曰:
王、短命与癞患者,童儿、布萨与苏那,
离曰、难陀、青年,周利槃特共为十。
注 1 Compare:S.N.III,18 Mallika vol.I.P.75。
2 “胜鬘”之原名音译 Mallika 可为末利。
3 佛本行集经十一卷(大正藏、三卷七○一页),众许摩诃帝经三卷(大正藏、三卷九四○
页),过去现在因果经一卷(大正藏、三卷六二七页)等参照。
4 Compare:S.N.XI,2,4.Daliddo vol.I.PP,231-232.杂阿含四十六卷(大正藏、二卷三三三
页),别译杂阿含三卷(大正藏、二卷三九○页)一部参照。
5 Compare:S.N.I.VI,II,I Tathagatena vutta I,vol,P.423,MV I,6.29 P.11。
自说经 一二九
--------------------------------------------------------------------------
小部经典一 一三○
6 Compare:Cv.IX,1-2 PP.238-240;A.N.XIX vol.IV PP.197-204;A.N.XX vol.IV PP.204-
208增一阿含三十七卷八难品(四)(大正藏、二卷七五二~七五三页),增一阿含四十四
卷十不善品(二)(大正藏、二卷七八六页),中阿含八卷修罗经(大正藏、一卷四七五-四
七七页),中阿含九卷瞻波经(大正藏、一卷四七八-四七九页),中阿含二恒永经(大正
藏、一卷八一七页),法海经(大正藏、一卷八一八页),海八德经(大正藏、一卷八一九
页),五分律二十八卷(大正藏、二二卷一八○~一八一页),四分律三十六卷(大正藏、
二二卷八二四-八二五页),十诵律三十三卷(大正藏、二三卷二三九-二四○页),摩诃
僧祇律二十七卷(大正藏、二二卷四四七页)等参照。
7 “名与族”之原语 namagotta 亦将可译为姓名。
8 9 10 11 在底本虽单独只有 dhammo 在暹罗本则有 dhammavinayo。
12 在摩诃僧祇律五卷(大正藏、二二卷二六三页)亦有。
13 Compare:MV.V.13,1-10 PP.194-197.五分律二十一卷(大正藏、二二卷八四五页),十诵
律二十五卷(大正藏、二三卷一八一页),摩诃僧祇律二十三卷(大正藏、二三卷四一五
-四一六页)等参照。
14 在于 Suttanipata。
15 Compare:Cv.VII,3,17 P.198.四分律四十六卷(大正藏、二二卷九○九页)类似之文,在
佛传律本甚多。
16 五分律二十五卷(大正藏、二二卷一六四页)亦有。
17 Compare:Mv.X,39.149;Jataka IX,2.vol.III.P.488。
62 第六品 生盲品
一1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重阁讲堂。尔时,世尊晨早著内衣持钵
衣入毗舍离城托钵。往毗舍离城托钵,食后由托钵归来,如是告尊者阿难曰:“阿难!
取坐具,我为日中休息欲赴遮颇罗祠堂。”“唯然,大德!”尊者阿难应诺世尊,而持
坐具,从行世尊之后。世尊至遮颇罗祠堂,坐于所设座。就座已,世尊如是言尊者
自说经 一三一
--------------------------------------------------------------------------
小部经典一 一三二
阿难曰:“阿难!快哉毗舍离城,快哉优陀延祠堂,快哉瞿昙祠堂,快哉萨坦婆祠堂,
快哉多子祠堂,快哉萨兰达多祠堂,快哉遮颇罗祠堂!阿难!无论何人,增修、实
行、达成、完成、力行、积聚、实修四神足者,若望彼一劫间,或一劫以上住世,
应得延生。阿难!如来………实修四神足。阿难!若望如来一劫间,或一劫以上
住世,应得延生。”如是,尊者阿难虽世尊以明示其征,虽明点其示,然仍不了解,
未向世尊白如是之所望:“大德!为多人之利益,为多人之安乐,为慈愍世间,为人
天之便利、利益、安乐,请世尊住一劫,善逝住一劫。”彼心犹如为恶魔所凭借。世
63 尊再如是告尊者阿难曰:“阿难!快哉……乃至……如来一劫间,或一劫以上住世,
应得延生。”如是,尊者阿难虽世尊之以明示其征……乃至……住世一劫间。彼心犹
如为恶魔所凭借。世尊三度如是告阿难曰:“阿难!快哉……乃至……如来一劫间或
一劫以上住世,应得延生。”如是,尊者阿难!虽世尊以明示其征……乃至……住一
劫间。彼心犹如为恶魔所凭借。世尊如是告尊者阿难言:“阿难!汝行。如思今正是
时,则善为之。”“唯然,大德!”尊者阿难应诺世尊起座礼敬,行右绕礼而坐于近一
树下。
尊者阿难去后不久,恶魔波旬近于世尊而立于一隅。立于一隅之恶魔波旬如是
白世尊言:“大德!世尊今应般涅槃,善逝今应般涅槃。大德!今为世尊应般涅槃之
时。世尊曾言:‘波旬!我之比丘弟子等为得知能,善自修练,得信解,得[最上]
安稳,多闻而持法,行大小之法,行迹方正,为随法行者,学己之师而[向他]语,
说示、公开宣示、分别,尚未明白之间,我不应般涅槃。又善制御法,驳斥他人之
非难,未说法导向解脱之间,我不般涅槃。’ 然大德!今世尊之比丘弟子等得知能
……学己师之说示、语[他],公开宣示、分别明白。又善制御法,驳斥他人之非难,
导向解脱说法。大德!世尊今应般涅槃,善逝今应般涅槃。大德!今为世尊般涅槃
之时,世尊曾语:‘波旬!我之比丘尼弟子等得知能……乃至……为随法行者……
64 乃至……未说法导向解脱之间,我不应般涅槃。’大德!今世尊之比丘尼弟子等……
乃至……导向解脱说法。大德!世尊今应般涅槃,善逝今应般涅槃。今为世尊应般
应般涅槃之时。世尊曾语:‘波旬!我之优婆塞弟子等为得知能……乃至……未说法导
向解脱之间,我不应般涅槃。’然大德!今世尊之优婆塞弟子等已得知能……乃至
……导向解脱说法。大德!世尊今应般涅槃,善逝今应般涅槃。大德!今为世尊之
自说经 一三三
--------------------------------------------------------------------------
小部经典一 一三四
应般涅槃之时。世尊曾语:‘波旬!我之优婆夷弟子等得知能……乃至……未说法
导向解脱之间,我不应般涅槃。’然大德!今世尊之优婆夷弟子等得知能……乃至
……导向解脱说法。大德!世尊今应般涅槃,善逝今应般涅槃。大德!今为世尊应
般涅槃之时。世尊曾宣:‘波旬!我梵行之圆满,传布开展、为众人广知,人天尚
未能善说之间,我不应般涅槃。’然大德!今世尊之梵行圆满,传布开展、为众人
广知,人天已至能善说。大德!世尊今应般涅槃,善逝今应般涅槃。大德!今为世
尊应般涅槃之时。”如是云已,世尊如是告恶魔波旬:“波旬!勿忧。如来之般涅槃
应为不久,今三个月后,如来应般涅槃。”世尊于遮颇罗祠堂,正念正智,而舍生命
之素因2。世尊舍生命之素因,有令身毛弥立,可怖之大地震,天鼓自动鸣响。世
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3生有平等4不平等,牟尼舍生有素因。内心喜得安静者,破己之生如破
铠。”
二 5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尔时,世尊从日暮独坐而起,
65 坐于门屋外。时憍萨罗国波斯匿王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尔时,七人结
发外道、七人尼乾子徒、七人裸形外道、七人一衣外道、七人普行沙门之腋毛、爪、
体毛长伸者等,于天秤棒上担负种种荷物,行过世尊之近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见
彼等七人结发外道、七人尼乾子徒、七人裸形外道、七人一衣外道、七人普行沙门
之腋毛、爪、体毛长伸者等,于天秤棒上担负种种荷物,行过世尊之近处,而从座
起,偏上衣于一肩,右膝附地向彼等七人结发外道、七人尼乾子徒、七人裸形外道、
七人一衣外道、七人普行沙门等合掌,如次三度白己之名:“大德等!我为憍萨罗国
波斯匿王。大德等!我为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大德等!我为憍萨罗国波斯匿王。”憍
萨罗国波斯匿王于彼等七人结发外道、七人尼乾子徒、七人裸形外道、七人一衣外
道、七人普行沙门等去后不久,近于世尊礼敬,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憍萨罗国波
斯匿王如是问世尊云:“大德!彼等中是否有任何人为阿罗汉,或于阿罗汉道中,彼
自说经 一三五
--------------------------------------------------------------------------
小部经典一 一三六
等能为其数耶?”世尊答曰:“大王!汝在俗者享乐诸欲,为儿女所累而营生活,受
用迦尸国产之旃檀香,持华鬘、香、涂香,受纳金银者,而‘此等为阿罗汉,此等
为入阿罗汉道者’[此]为不易知之事。大王!依与人共住,或可能知彼人之戒德。
彼亦长久之间,[依共住]又非依少思惟,而况于不思惟!又彼依有智慧者而[可知]
非依于无智慧者。大王!依与人交友,或可能知彼人之清净。彼亦长久间依交友……
乃至……非依于无智慧者。大王!于不幸时,某人之坚忍为可能知之。彼亦长久间
66 ……乃至……非依于无智慧者。大王!依会话,某人之智慧为可能知之。彼亦长久
问……乃至……非依于无智慧者。”波斯匿王如是白世尊云:“大德!实为不可思
议。大德!实为未曾有。世尊之善说。即‘汝在俗者享乐诸欲……乃至……受纳金
银者,“此等为阿罗汉……乃至为入阿罗汉道者”[此]不易知之。依共住……乃至
……智慧可能为知。彼亦长久间……乃至……非依于无智慧者。’大德!彼等在我
臣下6而为盗人,为徘徊者7,迂回国中而还来。彼等先行,我将由后而行。大德!
然今彼等清洗尘埃,善沐浴,善涂油,调须发,著白衣,将耽具足五欲之乐。”世尊
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一切时份须努力,勿为他者之用人。勿依他人而生存,依法生勿行商估。”
三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自舍离诸恶不善
法,依修习圆满诸善法,继续观察而坐。世尊知自舍离诸恶不善法,依修习圆满诸
善法,彼时唱此优陀那:
“8在前已有,彼时非有。在前已无,彼时为有。在前已无,后亦应无,而今
亦无。”
四
67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种种外道,诸多沙门
婆罗门、普行出家徒等,为入舍卫城托钵,彼等有诸种之意见者,有诸种之信仰者,
有诸种之喜好者,已为依诸种之见处者。某沙门婆罗门等,已为如是语、如是见者:
“9世界为常住,此为真实而他为虚妄。”又某沙门婆罗门等,已为如是语、如是见
自说经 一三七
--------------------------------------------------------------------------
小部经典一 一三八
者:“世界为无常,此为真实而他为虚妄。”又某沙门婆罗门等,已为如是语、如是
见者:“世界为有边,此为真实而他为虚妄。”又某沙门婆罗门等,已为如是语、如
是见者:“世界为无边,此为真实而他为虚妄。”又某沙门婆罗门等,已为如是语、
如是见者:“命与体为一,此为真实而他为虚妄。”又某沙门婆罗门等,已为如是语、
如是见者:“命与体为异,此为真实而他为虚妄。”又某沙门婆罗门等,已为如是语、
如是见者:“如来10死后有,此为真实而他为虚妄。”又某沙门婆罗门等,已为如是
语、如是见者:“如来死后无,此为真实而他为虚妄。”又某沙门婆罗门等,已为如
是语、如是见者:“如来死后有,而死后亦无,此为真实而他为虚妄。”又某沙门婆
罗门等,已为如是语、如是见者:“如来死后非有,死后亦非无,此为真实而他为虚
妄。”彼等如是云而口论、议论、论难,各以锐利之舌锋对决而渡日,云:“如此为
法,如彼为非法;如此为非法,如彼为法。”
尔时,众多之比丘等,晨早著内衣持钵衣,入舍卫城托钵,往来舍卫城托钵,
食后由托钵归来,近于世尊,礼敬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彼比丘等如是白世尊言:
“大德!此处种种外道诸多之沙门婆罗门、普行出家徒等,入舍卫城托钵,彼等为有
诸种意见者……乃至……已为依诸种之见处者。某沙门婆罗门等为如是语、如是见
者:‘世界……乃至……此为真实而他为虚妄。’彼等如是云而口论……乃至……
各以锐利之蛇锋对决而度日,云:‘如此为法……乃至……如彼为法。’”世尊如是
68 言:“诸比丘!外道普行出家徒等,为盲目而无眼目,不知理、不知非理,不知法、
不知非法。彼等为不知理者、不知非理者,不知法者、不知非法者,如是云而口论
……乃至……以锐利舌锋对决而渡日,‘如此为法……乃至……如彼为法’诸比丘!
11往昔此舍卫城有一王。诸比丘,此王招集某家臣而如是云:‘[如何],汝家臣,汝
限于舍卫城之生盲,彼等总集于一处。’诸比丘!彼之家臣:‘唯然,大王!’应
诺彼王而带领居于舍卫城之生盲,近于王而云:‘大王!于舍卫城之生盲等已集。’
彼王如是云:‘然则,当使生盲等见象。’彼之家臣:‘唯然,大王!’应诺彼王
而使生盲等见象云:‘汝生盲等!象为如是。’向某生盲等使见象之头云:‘汝生
盲等!象为如是。’又向某生盲等使见象之耳云:‘汝生盲等!象为如是。’又向
某生盲等使见象之牙云;‘汝生盲等!象为如是。’又向某生盲等使见象之体云:
‘汝生盲等!象为如是。’又向某生盲等使见象之脚云:‘汝生盲等!……。’又
自说经 一三九
--------------------------------------------------------------------------
小部经典一 一四○
向某生盲等使见象之背云:‘汝生盲等!……’又向某生盲等使见象之尾云:‘汝
生盲等!……’又向某生盲等使见象之尾尖云:‘汝生盲等!……’诸比丘!尔时,
彼家臣向生盲等使见象,近于王如是云:‘大王!彼之生盲等已见象。今正善时,
如为思惟请即为之。’诸比丘!彼王近于生盲等云:‘汝生盲等见象耶?’生盲等
答云:‘然,大王!我等已见象。’王曰:‘汝等生盲!象为何物?试语之!’诸
比丘!见象头之生盲云:‘大王!象恰如瓮。”诸比丘!见象耳之生盲云:‘大王!
69 象恰如箕。’诸比丘!见象牙之生盲等云:‘……恰如犁尖。’诸比丘!触象鼻之
生盲等云:‘……恰如犁辕。’……体……‘……谷仓……。’……脚……‘……
柱……。’……背……‘……臼……。’……尾……‘……杵……。’……尾尖……
‘……筹……。’彼等如是云而互以拳争。‘象为如此,象非如彼;象非如此,象为
如彼。’
然诸比丘!彼王大喜。诸比丘!如是外道普行出家之徒众,为盲目而无眼目……
乃至……如是云而口论……以锐利舌锋对决而渡日,云:‘如此为法……乃至……
如彼为法。’”世尊之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实某沙门婆罗门,彼等执著此等[见]。唯只见到一部分,诸人为此生争论。”
五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国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种种外道多数之沙门
婆罗门、普行出家之彼等,入舍卫城托钵,彼等有诸种之意见者,有诸种之信仰者,
有诸种之好者,已成为依诸种之见处者。某沙门婆罗门等,已为如是语、如是见者:
“我与世界俱为常住,此为真实而他为虚妄。”[参照六品之四]某沙门婆罗门等……
“我与世界俱为无常……。”又某沙门婆罗门等……“我与世界俱为常住而亦为无常
……。”又某沙门婆罗门等……“我与世界俱非常住亦非无常……。”又某沙门婆罗门
等……“我与世界俱为自作……。”又某沙门婆罗门等……“我与世界俱为他作……。”
又某沙门婆罗门等……“我与世界俱为自作而亦为他作……。”又某沙门婆罗门等
……“我与世界俱非自作亦非他作,为无因而生……。”又某沙门婆罗门等……苦乐
为常住,我与世界亦俱为常住……。”又某沙门婆罗门等……“苦乐为无常,我与世
70 果亦俱为无常……。”又某沙门婆罗门等……“苦乐为常住而亦为无常,我与世界亦
自说经 一四一
--------------------------------------------------------------------------
小部经典一 一四二
俱为常住而亦为无常……。”又某沙门婆罗门等……“苦乐亦非常住亦非无常,我与
世界亦俱非常住亦非无常……。”又某沙门婆罗门等……“苦乐为自作者,我与世界
亦俱为自作者……。”又某沙门婆罗门等……“苦乐为他作者,我与世界亦俱为他作
者……。”又某沙门婆罗门等……“苦乐为自作者而亦为他作者……。”又某沙门婆罗
门等……“苦乐非自作亦非他作,为无因而生者;我与世界亦俱非自作,亦非他作,
为无因而生者……。”彼等如是云而口论……[参照六品之四]……“如此为法……
乃至……如彼为法。”尔时,众多之比丘等晨早[参照六品之四]……如是白世尊言:
“大德!此处众多之……为依诸种之见处者。某沙门婆罗门等……乃至……如是云而
口论……以锐利舌锋对决而渡日:‘为如此之法……乃至……为如彼之法。’”世尊
如是言:“诸比丘!外道普行出家之徒等,盲目而无眼目,为不知理、不知非理,不
知法、不知非法。彼等为不知理者、不知非理者,不知法者、不知非法者,如是云
而口论……以锐利舌锋对决而渡日:‘如此为法……乃至……如彼为法。’”世尊知
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某沙门婆罗门,彼云住著此等见,未达涅槃之渗润,彼等沈于此中间。”
六
[同六之五,但如次终了]
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此世人为念所囚,为他念所缚。彼等不知此:实未见彼矢,豫见矢之人,不起
我为念,不起他为念。此等之人皆持有慢心,有慢心之枷,慢新之系缚,见处
多争论,无超轮回事。”
71 七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须菩提近于世尊,
结跏趺坐,持身正直,达无寻定而坐。世尊见尊者须菩提近己结跏趺坐,持身正直,
达无寻定而坐。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寻12被灭而内无残,善能调整超执著,无色想而起四轭13,斯人无赴再生
事。”
自说经 一四三
--------------------------------------------------------------------------
小部经典一 一四四
八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迦园。尔时,于王舍城有二集团执
著恋慕一游女。彼等口论议论,论难互以手打、以土块打、以杖打、以刀打,彼等
于彼处近于死,又均逢死而苦。彼时,众多之比丘等,晨早著内衣持钵衣,入王舍
城托钵。往王舍城托钵,食后由托钵归来,而近于世尊,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
于一隅之彼比丘等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于王舍城有二集团……乃至……均逢死
而苦。”世尊知此已,彼等唱此优陀那:
“已拥有与应拥有,此等二者有烦恼,斥彼学者之尘堆。学执戒禁为生活14,梵
72 行成奉此一端;‘诸欲之中无过失’如是云者另一端。此二端为增墓场,墓场
成为增邪见,不知彼等之二端,某者执某者忽略。知彼不执彼思者,不自憍慢
渡轮回。”
九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黑闇之夜,坐
于燃胡麻油灯之屋外。彼时多数之蛾转落于胡麻油灯中,逢灾难、逢祸难、陷于自
灭。世尊见多数之蛾转落于胡麻油灯中,逢灾难、逢祸难、陷于自灭。世尊知此已,
彼时唱此优陀那:
“匆促接近且通过,然而不见于真实,唯有增长新系缚。犹如飞蛾陷火中,有者
执著所见闻。”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尊者阿难近于世尊,礼敬世
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言:“大德!如来、应供、正等觉者
未出现于世时,外道普行沙门之徒等,被尊重、恭敬供养、多得衣服、饮食、坐卧
具及病用药等之资具;大德!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出世故,彼时外道普行沙门之
自说经 一四五
--------------------------------------------------------------------------
小部经典一 一四六
73 徒等,不被尊重、恭敬供养,不得衣服……乃至……病用药等之资具。大德!今世
尊与比丘众俱被尊重、恭敬供养,多得衣服……乃至……病用药等之资具。”世尊曰:
“然,阿难!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未出世时,外道普行沙门之徒等,被尊重……乃
至……病用药等之资具;阿难!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已出世故,彼时外道普行沙
门之徒等,不被尊重……乃至……不得病用药等之资具。今世尊与比丘众俱被尊重
……乃至……得病用药等之资具。”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日未升[时]萤放光,日升摄光萤无辉。外道辉亦复如是,正等觉者未出世
时,愚者不净,弟子无辉,邪见之徒苦不得离。”
生盲品第六
摄颂曰:
“舍命、独坐、自舍离,外道终三须菩提,
游女、飞蛾为八九,世尊出生为第十。”
注1 Compare:D.N.XVI Mahapareinibbana-Suttanta vol.II.PP.23-26.S.N.LI.10 Cetiya
vol.V.PP.258-262;A.N.VIII 70,1-9 vol IV.PP.308-311.长阿含二卷游行经(大正藏、一
卷一五页)参照。
2 “生命之素因”之原语 ayusankikhara 为将生思想之意。
3 瑜伽师地论十九卷偈(大正藏、三十卷三八三页)参照。
4 “平等”之原语 tula 在德英两译虽俱解为短之意,今不从彼。而在用 Sambhavam 切断
而译。
5 Compare:S.N.III,2,I Jatilo vol.PP.77-79.杂阿含四十二卷(大正藏、二卷三○五--三
○六页),别译杂阿含四卷(大正藏、二卷三九九页)参照。
6 “我之臣下”之原语 mamapurisa 在右所引用之汉译为我家人、我所使人。
7 “徘徊者”之原语 ocaraka 得译为放浪人、侦探、搜索者。W.Geiger 此译为 die Spaher。
Editschrift fiir Buddhismus 1928(3)S.301。
8 Compare:Thera–gatha V.180 P.23。
9 Compare:D.N.IX Patthapada-Sutta vol.I PP.187-188;M.N.L XIII Cula-malunkya-
Sutta vol;I.PP.426-431.长阿含十七卷布吒婆楼经(大正藏、一卷一一一页),中阿含六十
自说经 一四七
--------------------------------------------------------------------------
小部经典一 一四八
卷箭喻经(大正藏、一卷八○四--八○五页)一部参照。11引用经亦有。
10 如来之原语 tathagata 为有情生类之意。
11 长阿含十九卷世纪经(大正藏、一卷一二六--一二九页),大楼炭经三卷(大正藏、一卷
三三五页),起世因本经五卷(大正藏、一卷三九○页)参照。
12 瑜伽师地论十九卷偈(大正藏、三十卷三八四页)参照。寻之原语 vitakka 旧译为觉。
13 “四轭”之原语 Catuyuga 与四流为同一内容。
14 用 anusikkino 切断 yeva 为 yeca。暹罗本参照。
74 第七品 小品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以种种方
便,法语教示、激励、鼓舞,使尊者罗婆那跋提喜悦。尊者罗婆那跋提之心为尊者
舍利弗,以种种之方便,法语教示、激励、鼓舞,使之喜悦而离执著脱除烦恼。世
尊见尊者罗婆那跋提之心,为尊者舍利弗以种种之方便,法语教示、激励、鼓舞,
使之喜悦而离执著,脱除烦恼。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上下一切处,不见此为我,如是解脱者,将不再受生。前未曾得渡,今已渡暴
流。”
二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尊者舍利弗以种种方便,法
75 语教示、激励、鼓舞被认为尚为有学之尊者罗婆那跋提使之喜悦。世尊见尊者舍利
弗以种种方便,法语教示、激励、鼓舞被认为尚为有学之尊者罗婆那跋提使之喜悦。
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彼断轮回入无欲,干涸瀑河不再流,能断轮回无再转,只此方为苦之终。”
自说经 一四九
--------------------------------------------------------------------------
小部经典一 一五○
三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舍卫城之人人过度执
诸欲,乐彼贪醉,渴望狂喜,住著诸欲而度日。众多之比丘晨早著内衣持钵衣,往
舍卫城托钵,食后由托钵归来,近于世尊,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诸比
丘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此处舍卫城之人人……乃至……住著于诸欲而度日。”世
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执诸欲著诸欲者,未见有过于结使,此盖执著结使者,未为渡此广大河。”
四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舍卫城之人人过度执
诸欲,乐彼贪醉,狂喜渴望,盲目住著诸欲而度日。世尊晨早著内衣持钵衣,入舍
76 卫城托钵。世尊见舍卫城此等之人人过度……[乃至]……度日。世尊知此已,彼
时唱此优陀那:
“盲目于欲者,为网所蔽著,蔽于爱欲者,放逸友所囚,恰如筌口鱼。盲目往诸
欲,终生赴老死,如犊向母乳。”
五1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罗婆那跋提从众
多比丘之后,诣近世尊。世尊见尊者罗婆那跋提从众多比丘之后,颜色丑恶,形体
矮小多受比丘等之嘲笑,以如此容貌遥远而来。见已,世尊如是言比丘曰:“诸比丘!
汝等未见彼比丘由遥远而来耶?”答曰:“否2,大德![我等见彼]。”世尊如是言:
“诸比丘!此比丘有大神力、有大威力。又此比丘未曾成就以外之定,实不易得。更
又善男子有目的而善出家为无家之身,而彼已穷极梵行,彼于现法成就,住自证知,
实现逮达。”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3无缺肢分有白盖,一辐车辆转前驱,断流无苦更无缚,汝比丘等见其
来。”
自说经 一五一
--------------------------------------------------------------------------
小部经典一 一五二
六
77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若憍陈如近于世尊,
结跏趺坐,正念直身,观察爱欲灭尽之解脱。世尊见阿若憍陈如近于[己]而结跏
趺坐,正念直身,观察爱欲灭尽之解脱。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地中无根无有叶,蔓树将有于何处?由缚解脱坚固士,谁能将为侮蔑彼?”
七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观察妄念之灭尽
而坐。世尊知己妄念之灭尽,彼时唱此优陀那:
“4彼之妄想5不竖立,系缚障碍亦皆离,往来离欲之牟尼,人天两界不得侮。”
八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大迦旃延近世尊
而结跏趺坐,身端正直,固立内念。世尊见尊者大迦旃延近己而结跏趺坐,身端正
直,固立内念。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78 “若人身向念,时常有确立,[我想]亦非彼,非我非[我想]。向念次第住,彼
既越执著。”
九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末罗国,至名为陀那婆罗门村。陀
那婆罗门居士等闻:“实由释迦族出之出家沙门瞿昙与大比丘众,俱游行到达陀那。”
彼等以草、谷壳布满井边云:“勿向彼秃头之徒,似是而非沙门之类施水。”世尊由
道路来近一树下,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如是言尊者阿难曰:“阿难!愿汝由彼
水井为我持水来。”如是言已,阿难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今彼水井由陀那婆罗门
居士等,以草、谷壳布满井边云:‘勿向彼秃头之徒,似是而非沙门之类施水。’”
世尊再如是言尊者阿难曰:“阿难!愿汝由彼水井为我持水来。”尊者阿难再如是白
世尊言:“大德!今彼水井由陀那婆罗门居士等,以草、谷壳布满井边云:‘勿向彼
自说经 一五三
--------------------------------------------------------------------------
小部经典一 一五四
秃头之徒,似是而非沙门之类施水。’”世尊三度如是言尊者阿难曰:“阿难!愿汝由
彼水井……持水来。”“唯然,大德!”尊者阿难应诺世尊而持钵近于彼水井。尊者阿
难近后,彼水井之草、谷壳皆由井边吹出,清而无浊,澄水至周边止,已为满流。
尊者阿难自思惟:“实为不可思议,实为未曾有。如来有大神力,有大威力。彼水井
79 当我来近,彼草、谷壳皆由井边吹出……已为满流。”以钵持水近于世尊,而如是白
世尊曰:“实不可思议……已为满流。世尊请用,善逝请用!”世尊知此已,彼时唱
此优陀那:
“若常时有水,云何将为井?爱由根本除,更何将步寻?”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憍赏弥瞿私多林。尔时,优填王往[王]苑时,后宫
失火,奢摩啭帝为首五百妇女皆死亡。尔时,众多之比丘晨早著内衣持钵衣,往憍
赏弥托钵,食后由托钵归来,近于世尊,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彼比丘
等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今优填王往[王]苑时,后宫失火,奢摩啭帝为首五百妇
女皆死亡。大德!彼优婆夷等未来如何?来生如何耶?”世尊言:“在此,彼优婆夷
等有预流者,有一来者,有不还者。诸比丘!是故,彼优婆夷等死而不无果报。”世
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世人愚痴缚,以见可能相6,愚人本质缚,为黑闇所覆。彼如见永恒,所见
无何物。”
小品第七
摄颂曰:
二人罗婆那跋提,执著诸欲有情二,罗婆渴爱之灭尽,妄想灭尽迦旃延,水井
之水优填火,以上合计共为十。
注1 Compare:S.N.XXI,6 Bhaddi vol.II P279.杂阿含三十八卷(大正藏、二卷二七八页),
别译杂阿含一卷(大正藏、二卷三七四页)参照。
2 对否定之同从和之例而译。
3 Compare:S.N.XLI.5 Knabhu vol.IV P.391 P.202.杂阿含二十一卷(大正藏、二卷一
自说经 一五五
--------------------------------------------------------------------------
小部经典一 一五六
四九页)参照。
4 瑜伽师地论十九卷偈(大正藏、三十卷三八四页)参照。
5 “妄想”之原语 Papanea 可译为戏论。
6 “可能之相”之原语 bhabbarupa 可译为善相。
80 第八品 波吒离村人品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以涅槃法语教示
比丘众,激励、鼓舞、使之喜悦。彼比丘等思惟理解彼意义,摄心专一,谛听闻法。
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诸比丘!此处有‘地水火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无此世他世,月日亦皆无。诸比丘!我对此:‘不言来,亦不言去,不言住,亦不
言死生。彼处无依护,无转生,无缘境处。’我云此为苦之尽。
二
[同八品之一]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难见为无我,真谛见不易。智人识破爱,彼见无何物。”
三
[同八品之一、二]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1诸比丘!无生亦无物,无造亦无作。诸比丘!若无生、无有、无造作者,则
81 所生、所有、所造、所作者,当不出现。诸比丘!无生、无有、无造、无作为
者故,生者、有者、能造者、作为者当不出现。”
四
[同八品之一、二、三]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有依止者有转动,无依止者无转动。若无转动有轻安,若有轻安无有喜,若无
自说经 一五七
--------------------------------------------------------------------------
小部经典一 一五八
有喜无去来,若无来去无死生,若无死生无此世,亦无他世之两者,两者之中
皆无有,此即成为苦之尽。”
五 2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末罗国而至波婆。在此处世尊住波
婆铁匠子淳陀之庵摩罗林。铁匠子淳陀闻云:“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末罗国而至
波婆,住波婆己之庵摩罗林。”铁匠子淳陀近世尊,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对坐于一
隅之铁匠子,世尊依法教示、激励、鼓舞铁匠子淳陀使之喜悦。铁匠子淳陀依世尊
所教示、激励、鼓舞而喜悦,如是白世尊言:“大德!请世尊与比丘众俱,明日受我
供养食。”世尊默然诺此。铁匠子淳陀知世尊之允诺,即从座起,礼敬世尊,行右绕
82 礼而去。铁匠子淳陀于彼夜更后,在己家准备硬软多量之食物及旃檀树茸3,如是
请世尊知是时:“大德!今正是时,已调食事。”世尊晨早著内衣、持钵衣,与比丘
众俱,至铁匠子淳陀之家,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如是言铁匠子淳陀曰:“淳陀!
汝调旃檀树茸唯供养我,调制他硬、软食供养比丘众。”“唯然,大德!”铁匠子淳陀应
诺世尊而调旃檀树茸供养世尊,调其他硬、软食供比丘众。世尊又告铁匠子淳陀言:
“淳陀!余之旃檀树茸,汝掘穴埋之。淳陀!我于人、天、魔、梵之世界,于沙门、
婆罗门、人、天,如来以外,食此,不见能消化者。”“唯然,大德!”铁匠子淳陀应
诺世尊,将余之旃檀树茸埋于[地],近于世尊,礼敬世尊,坐于一隅。世尊对坐于
一隅之淳陀,依法语教示、激励、鼓舞使淳陀喜悦,即从座起而去。食铁匠子淳陀
之供养,世尊引起激病,血痢而起近死强痛之程度,于此,世尊正念、正智、忍耐
而无苦。世尊如是告尊者阿难言:“阿难!我等赴拘尸那罗。”“唯然,大德!”尊者
阿难应诺世尊。
“如是我闻。雄者食铁匠子淳陀供养,罹患近死之重病。
食旃檀树茸,师起重病,世尊虽患血痢言:‘我赴拘尸那罗都。’”
83 时,世尊由行下道路,近一树下,如是言尊者阿难:“阿难!为我敷四层之僧伽
梨衣,我甚疲,欲憩息。”“唯然,大德!”尊者阿难向世尊应诺,敷四叠之僧伽梨衣。
世尊坐所设之座,坐已,世尊如是言阿难:“阿难!为我持水来,我甚渴。阿难!我
欲饮水。”如是言已,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今五百车辆通过,因水浅车
自说经 一五九
--------------------------------------------------------------------------
小部经典一 一六○
轮所过,搔乱而成浊流。大德!彼迦屈嗟河在近处,清净而甘美,清凉、透明、快
适为便。世尊于彼处饮水可冷肢体。”世尊再如是言尊者阿难:“阿难!为我持水来,
我甚渴!阿难!我欲饮水。”尊者阿难再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今……乃至……可
冷肢体。”三度世尊如是言阿难:“阿难!……乃至……我欲饮水。”“唯然,大德!”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持钵近彼河。彼河为车轮所断,水浅混乱,续有浊流,然尊者
阿难近之,则水流清澄而无浊。尊者阿难云:“实不可思议,实为未曾有。如来有大
神力,有大威力。此河为车轮所断,水浅混乱,续有浊流,然我接近,则水流清澄
84 无浊。”以钵持水近世尊,如是白言:“大德!为不可思议,大德!为未曾有!如来
有……清流无浊。请如来饮水!请善逝饮水!”于是世尊饮水。
世尊与大比丘众俱近迦屈嗟河,入迦屈嗟河水浴、饮水,再出近庵摩罗林,如
是言尊者淳陀:“淳陀!为我敷四叠僧伽梨衣,我甚疲,欲为静卧。”“唯然,大德!”
尊者淳陀应诺世尊敷四叠僧伽梨衣。世尊以速起之想,正念、正智、叠足,而右胁
为下,作狮子之卧。尊者淳陀坐于世尊之面前。
“佛陀赴清、甘、澄之迦屈嗟河,师即此世无双之如来,以痛疲之姿入水中,水
浴、饮水、于比丘众中尊师4出[河]水来。
于此师、世尊、转法人、大圣近庵摩罗林,呼淳陀比丘而如是言:‘为我扩展
四叠[僧伽梨衣],我将欲卧。’
[尊者]淳陀,承佛所示,速敷四叠僧伽梨衣5。师痛疲之姿而卧。
淳陀于此,坐于[佛]之面前。”
时世尊,如是言尊者阿难:“阿难!汝如是言铁匠子淳陀,或将有使起追悔之念
者:‘汝友淳陀!如来受汝最后供养,入于涅槃,为汝不利益,为汝之恶得。’ 阿
85 难!铁匠子淳陀追悔之念,如是云可灭除:‘法友淳陀!如来受汝最后供养入于涅
槃,为汝之利益,为汝之善得。法友淳陀!我于世尊之面前闻此、面前受纳:此等
二供养正有相等之结果、有果报,较他之供养有大之结果、果报。何谓二?如来食
彼供养,得无上等觉及食彼供养入于无余涅槃,此等二供养,正有相等之结果、果
报,较他供养有大结果、果报。铁匠子淳陀积得寿命增长之业,尊者淳陀积得美色
增长之业,尊者淳陀积得福乐增长之业,尊者淳陀积得生天之业,尊者淳陀积得称
誉增长之业,尊者淳陀积得增上尊贵之业。’如是铁匠子淳陀追悔之念可灭除。”世
自说经 一六一
--------------------------------------------------------------------------
小部经典一 一六二
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6与者必为增功德,自制者不积怨恨,依舍恶灭尽贪嗔痴,善巧者入般涅槃。”
六7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与比丘众俱游行往摩揭陀国,至波吒离村。波吒离村之
优婆塞等闻云:“世尊与大比众俱游行摩揭陀国至波吒离村。”波吒离村之优婆塞等
86 近世尊,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婆吒离村之优婆塞等如是白世尊言:“大
德!世尊受我等休息堂之供养。”世尊默然许诺。波吒离村之优婆塞等知世尊之允
诺,即从座起敬礼世尊,行右绕礼而去,至彼休息堂。至已,于休息堂铺一切敷俱,
设座、备水瓶、准备胡麻油之灯火,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隅。立于
一隅之波吒离村之优婆塞等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休息堂一切敷俱铺敷,设座、备
水瓶、备胡麻油之灯火已。世尊今正是时,即请[知时]。”世尊晨早著内衣,持钵
衣而与比丘众俱至休息堂洗足,入休息堂据中央柱面东而坐。比丘众亦洗足,入于
休息堂据中央之壁,以世尊为前,面东而坐。彼吒离村之优婆塞等亦洗足,入休息
堂,倚东方之壁,以世尊为前,面西而坐。
世尊如是告波吒离村之优婆塞言:“汝等居士!污戒者之破戒,此等有五种之患
难。五种为何?(一)于此,汝等居士!污戒者破戒者以放逸为因,逢大失财。此为污
戒者破戒之第一患难。(二)复次,汝等居士!污戒者破戒者恶名肆起。此为污戒者破
戒之第二患难。(三)复次,汝等居士!污戒者破戒者虽入任何之集会:虽刹帝利之集
会、婆罗门之集会、居士之集会、沙门之集会,羞耻无自信入此会中。此为污戒者
87 破戒之第三患难。(四)复次,汝等居士!污戒者破戒者迷惑而死。此为污戒者破戒之
第四患难。(五)复次,汝等居士!污戒者破戒者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
地狱。此为污戒者破戒之第五患难。
汝等居士!持戒者之成戒,有五种之功德。五种为何?(一)于此,汝等居士!持
戒者成戒者不放逸为因,得大积财。此为持戒者成戒之第一功德。(二)复次,汝等居
士!持戒者成戒者名闻肆起。此为持戒者成戒之第二功德。(三)复次,汝等居士!持
戒者成戒者虽在任何集会,彼无论刹帝利之集会、婆罗门之集会、居士之集会、沙
门之集会,无耻辱有自信入此会中。此为持戒者成戒之第三功德。(四)复次,汝等居
自说经 一六三
--------------------------------------------------------------------------
小部经典一 一六四
士!持戒者成戒者无迷惑而死。此为持戒者成戒之第四功德。(五)复次,汝等居士!
持戒者成戒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此为持戒者成戒之第五功德。汝等居
士!此等为持戒者成戒之五种之功德。”
世尊至夜之更深,依法语教示、激励、鼓舞波吒离村之优婆塞等使之喜悦,如
是云而使[彼等]离去:“汝等居士!夜已更深,今正是时,善可为之。”波吒离村
之优婆塞等欢受世尊之法语,随喜从座而起,礼敬世尊,行右绕礼而去。
波吒离村诸优婆塞去后不久,世尊入于空屋。彼时摩揭陀大臣须尼陀与禹舍为
88 防跋阇族,在波吒离村有续筑城。时,千多之天人,于波吒离村占有土地:于某场
所,有大力天人等占有土地,彼等使彼处大力王者与王大臣作住居为倾心之处。于
某场所,中力之天人等占有土地,彼等使彼处中力王者与王大臣作住居为倾心之处。
于某场所,力劣之天人等占有土地,彼等使彼处力劣王者与王大臣作住居为倾心之
处。世尊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此等所谓千多天人等占有波吒离村之土地:于某场
所,有大力……作住居为倾心处。于某场所,中力之……作住居为倾心处。于某场
所,力劣……作住居为倾心处。世尊夜明起出,如是言尊者阿难:“阿难!何人于波
吒离村欲筑城?”答曰:“大德!摩揭陀大臣须尼陀与禹舍为防跋阇族,于波吒离村
欲筑城。”世尊如是言:“阿难!恰如与三十三天之天子俱为协议,阿难!摩揭陀大
臣须尼陀与禹舍为防跋阇族,于波吒离村续筑都城。阿难!此处我以清净超人之天
眼见所谓千多天人等,于波吒离村占有土地:于某场所……为倾心处。[三度]阿
难!此处为贵人贤者之所、商贾之通路,此处将为货物[集]卸第一都城。阿难!
波吒离子[城]将有火水及离间三障难。”
摩揭陀大臣须尼陀与禹舍诣世尊处,而相互为礼,作喜悦之语、可记忆之语,
89 立于一隅。立于一隅之摩揭陀大臣须尼陀与禹舍如是白世尊:“尊[师]瞿昙与比丘
众俱,明日请受我等之食供养。”世尊默然诺此。摩揭陀大臣须尼陀与禹舍知世尊允
诺,则归己家。至已,准备优美之硬软食,向世尊通知是时,如是云:“尊[师]瞿
昙!今食已调。”世尊晨早著内衣持钵衣,与比丘众俱,至摩揭陀大臣须尼陀与禹舍
之家,坐于所设之座。摩揭陀大臣须尼陀与禹舍以佛陀为上首及比丘众,亲手供养
优美之硬软食至饱满而谢止。摩揭陀大臣须尼陀与禹舍见世尊食毕垂手,取一低座,
坐于一隅。世尊对坐于一隅之摩揭陀大臣须尼陀与禹舍以次之偈,述随喜之意:
自说经 一六五
--------------------------------------------------------------------------
小部经典一 一六六
“贤善性质者,某方定住居,有戒德自制,供养梵行者。
彼处天人等,奉献供养物;彼等受供养,亲行供养彼,彼等被尊敬,亲行尊敬
彼;恰如母爱子,而以怜悯彼。
享受天人惠,常见于善福。”
世尊对摩揭陀之大臣须尼陀与禹舍,以此偈表随喜之意,即从座起去。尔时,
摩揭陀大臣须尼陀与禹舍从世尊之后行,而如是思惟:“今日沙门瞿昙从何门出,彼
门则命名为瞿昙门;如由某渡场渡恒河,则命名为瞿昙渡场。”世尊已由门出,彼门
90 名为瞿昙门。世尊近恒河,彼时恒河乌得饮水之程度与岸同高,[水]已满岸。由此
岸将赴彼岸,诸人搜寻舟船,诸人探索木筏,诸人制作桴囊等物。世尊恰如力士之
伸曲腕、曲伸腕,速与比丘众俱,由恒河之此岸没而现立于彼岸。世尊见由此岸欲
渡彼岸之诸人,或搜舟,或寻筏,又或作桴囊,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某者作桥,跨沼渡河,世之愚人,作桴筏间,如是贤者,已为渡过。”
七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与随行僧那伽娑摩罗俱于憍萨罗国,步行于大道。尊者
那伽娑摩罗途中见有歧路,见而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世尊!彼为我等之道,我等将
行彼。”如是云已,世尊言那伽娑摩罗曰:“那伽娑摩罗!此为我等之道,我等行此。”
[中略]三度尊者那伽娑摩罗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世尊!彼为我等之道,我等将行
彼。”三度世尊云:“那伽娑摩罗!此为我等之道,我等行此。”尊者那伽娑摩罗云:
“大德世尊!钵衣在此。”将世尊钵衣舍弃于大地而去。尊者那伽娑摩罗行于其道,
91 途中盗贼出来,打其手足,毁钵裂僧伽梨衣。尊者那伽娑摩罗持毁钵、裂僧伽梨衣,
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尊者那伽娑摩罗如是白世尊言:“大德!
我行彼道,途中盗贼出来,打手足毁钵裂僧伽梨衣。”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俱行同一处,与他诸人混,智知恶苍鹭,弃水而饮乳。”
自说经 一六七
--------------------------------------------------------------------------
小部经典一 一六八
八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尔时,鹿母毗舍佉可爱可喜之
孙死。鹿母毗舍佉随以濡湿衣服、濡湿毛发于日中近于世尊,礼敬而坐于一隅。世
尊向坐于一隅之鹿母毗舍佉如是言:“毗舍佉!何故汝濡湿衣服、濡湿毛发而于日中
来耶?”答曰:“大德!妾甚可爱可喜之孙已死,妾以此故濡湿衣服、濡湿毛发而于
日中来此处。”世尊言:“毗舍佉!汝于舍卫城将欲得有限人数之子与孙耶?”答曰:
“世尊!将欲得有限人数之子与孙。”世尊宣:“毗舍佉!然则于舍卫城每日几多人死
耶?”答曰:“大德!于舍卫城每日有十人之死,或九人……八人……七人……六人
……五人……四人……三人……二人……大德!于舍卫城或每日唯一人死。大德!
于舍卫城无一人不死。”世尊言:“毗舍佉!如此,汝如何思惟耶?汝何时何处将不
92 著濡湿衣服、濡湿毛发事耶?”答曰:“大德!否,如此之事,此应有之8。大德!
多子孙妾为无用。”世尊如是言:“毗舍佉!持百爱者之人有百之苦,持九十爱者之
人有九十之苦,持八十爱者之人有八十之苦,持七十爱者之人有七十之苦,持六十
爱者之人有六十之苦,持五十爱者之人有五十之苦,持四十爱者之人有四十之苦,
持三十爱者之人有三十之苦,持二十爱者之人有二十之苦,持十爱者之人有十之苦,
持九爱者之人有九之苦,持八爱者之人有八之苦,持七爱者之人有七之苦,持六爱
者之人有六之苦,持五爱者之人有五之苦,持四爱者之人有四之苦,持三爱者之人
有三之苦,持二爱者之人有二之苦,持一爱者之人有一之苦,无持爱者之人则无苦。
予谓彼等无忧悲,无尘垢无苦恼。”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任何诸形于此世,此有忧悲苦存喜9,无喜之处此等无。是故此世任何处,无
喜安乐而无忧,然望无忧离尘者,此世何处勿生喜。”
九 10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迦园。尊者陀骠摩罗子近于世尊,
礼敬世尊,坐于一隅。坐于一隅之尊者陀骠摩罗子如是白世尊言:“善逝!今我为涅
槃时。”世尊言:“陀骠!汝今如思为正时,即为之。”尊者陀骠摩罗子即从座起,礼
敬
自说经 一六九
--------------------------------------------------------------------------
小部经典一 一七○
93 世尊,行右绕礼而飞上空中,于空中结跏趺坐,住于火大定,出而入涅槃。飞上空
中,在空中结跏趺坐住火大定,出而入于涅槃之尊者陀骠摩罗子身体被燃烧时,灰
尽不见。恰如醍醐与胡麻油燃烧时,灰亦无遗;飞上空中,在空中结跏趺坐,住于
火大定,出而入于涅槃之尊者陀骠摩罗子身体被燃烧时,灰亦不见。世尊知此已,
彼时唱此优陀那:
“身坏而想灭,受亦总烧失,诸行皆止息,意识达灭尽。”
一○ 11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言诸比丘曰:“诸
比丘!”诸比丘应诺世尊:“大德!”世尊如是曰:“诸比丘!陀骠摩罗子飞上空中
……灰尽已无。[同八品之九]恰醍醐与胡麻油之……灰尽已无,诸比丘!飞上空中
……入于涅槃陀骠摩罗子……灰尽已无。”世尊知此已,彼时唱此优陀那:
“铁砧所打有焰火,火花次第渐消失,何人不知之行方;如是若善得解脱,超
欲束缚之大海,无动摇者达安乐,不可知彼之行方。”
波吒离村人品第八
94 摄颂曰:
涅槃四度语,淳陀、波吒离、歧路、毗舍佉、陀骠以共十。
注 1 Compare:Itivuttaka 43 P.37。
2 Compare:D.N.XVI Mahaparinibbana-Suttanta vol.II.PP.41-43;47-48.长阿含三卷游
行经(大正藏、一卷一八~二○页)参照。
3 注释三九九页 Sukara-maddava 为豚之柔脂多生之肉与在大注疏(Mahatthakatha)
中所说。然某者云 Sukara-maddava 非为豚肉而为由豚所蹂躏之笋。又某者云为由豚所
蹂处而生之“蛇伞”蕈。然又某者有谓 sukara-maddava 为某种味美之物。然今在依长阿
含三卷游行经(大正藏、一卷一八页)为旃檀树耳(茸)。
4 “在比丘众之群中被尊之师”之原文 Sattha purakkhato bhikkhuganassa majjhe 可谓
为师在比丘众之群中为先立。
5 四层者为四层之衣。
自说经 一七一
--------------------------------------------------------------------------
小部经典一 一七二
6 瑜伽师地论十九卷偈(大正藏、三十卷三八五页)参照。
7 Compare:D.N.XVI.Mahaparinibbana-Suttanta vol.II.PP.10-15,MV.VI,28 pp.226-230.
长阿含二卷游行经(大正藏、一卷一二~一三页)参照。
8 “否、如是之事此应有”在本文虽为 no h'etam 在对否定之问从和文之例如是译。
9 喜之原语 Piya 可译为爱著。
10 11 杂阿含三十八卷(大正藏、二卷二八○页),别译杂阿含一卷(大正藏、二卷三七八页)
参照。
此之第一品为最上菩提,此之第二品为目真邻陀。
最上难陀品为第三,最上弥醯品为第四。第五之最上品为苏那,第六最上品为
生盲。第七最上品为小(品)。第八品为最上波吒离村人。
此之八品,在满八十之最上经此依无垢之具眼者,以信心被分类,被指示。此
云为自说经。
1 如是语经
归命彼世尊 应供正觉者1
一集 第一品
一2 (一、一、一)
然,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应断一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
3何者一法?诸比丘!所谓贪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世尊说此义,此处
如是说:
“贪焚有情 依贪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贪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如是语经 一七三
--------------------------------------------------------------------------
小部经典一 一七四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4 (一、一、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应断一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何
2 者一法?诸比丘!所谓嗔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嗔之有情 依嗔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嗔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 5(一、一、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应断一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何
者一法?诸比丘!所谓痴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痴之有情 依痴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痴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 6 (一、一、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应断一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何
者一法?诸比丘!所谓忿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忿之有情 依忿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忿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3 五 7(一、一、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应断一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何
如是语经 一七五
--------------------------------------------------------------------------
小部经典一 一七六
者一法?诸比丘!所谓覆法。我说法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覆之有情 依覆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覆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8 (一、一、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应断一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何
者一法?诸比丘!所谓慢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慢之有情 依慢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慢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 9 (一、一、七)
4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通知不遍知一切,不能自彼而抛弃,不
断心者,不能尽苦。然则,诸比丘!通知一切遍知一切,自彼而抛弃,断心者,得
尽苦。”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由一切知一切 任何时不贪者10
彼实为持遍知 得超越一切苦”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八11 (一、一、八)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通知不遍知慢,不能自彼而抛弃,不断
心者,不能尽苦。然则,诸比丘!通知遍知慢,自彼而抛弃,断心者,得尽苦。”世
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缠慢慢结 诸人喜有12
如是语经 一七七
--------------------------------------------------------------------------
小部经典一 一七八
不遍知慢 即将转生
5 无慢断慢 而解脱者
彼伏慢结 越一切苦”
我闻世尊说此义。
九13 (一、一、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通知不遍知贪,不能自彼而抛弃,不断
心者,不能尽苦。然则,诸比丘!通知遍知贪,自彼而抛弃,断心者,得尽苦。”世
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贪婪有情 依贪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贪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 14 (一、一、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通知不遍知嗔,不能自彼而抛弃,不断
心者,不能尽苦。然则,诸比丘!通知遍知嗔,自彼而抛弃,断心者,得尽苦。”世
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6 “嗔之有情 依嗔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嗔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成就者品第一
摄颂曰:
贪(一)、嗔(二)及痴(三)、慢(八)忿(四)、覆(五)、慢为(六)、一切(七),
慢(八)贪(九),嗔(一○)更为二说15,谓第一品。
如是语经 一七九
--------------------------------------------------------------------------
小部经典一 一八○
注 1 依 Visuddhimagga P.201 译为自觉者。
2 本事经一三(大正藏、一七卷六六五页),增一阿含卷第五,不逮品第十一·一(大正藏、
二卷五六六页)参照。
3 “成就者”为得不再来者,如债主由负债者得贷金而为证者之意(注释、暹罗版 Itivutta-
kavannana 四九页)参照。
4 本事经一四(大正藏、一七卷六六五页),增一阿含卷第五,不逮品第十一· 二(大正藏、
二卷五六六页)参照。
5 本事经一五(同上)增一阿含卷第五,不逮品第十一·三(同上)参照。
6 本事经一八(同上)参照。
7 本事经一六(同上)参照。
8 本事经二三(同六六六页)参照。
9 本事经四七(同六七○页)参照。
10 依过去等不贪一切诸种之有身法,为不生贪以达圣道之意(注释七○页)。
11 本事经四五(同上)参照。
12 蛆、蠕虫、蝗等虽各有自性,依慢而被束缚,与慢结相应。然住于长夜,依利己心而“此
为我物”非常执著于诸行。于此处以常、乐、我等之颠倒心为喜欲等之有(注释七○页)。
13 本事经三五(同六六八页)参照。
14 本事经三六(同上)参照。
15 “二”指第九第一○之二偈。此两偈为第一第二之再说。
一集 第二品
一一 1(一、二、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通知不遍知痴,不能自彼而抛弃,不断
心者,不能尽苦。然则,诸比丘!通知遍知痴,自彼而抛弃,断心者,得尽苦。”世
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痴之有情 依痴行恶
如是语经 一八一
--------------------------------------------------------------------------
小部经典一 一八二
胜观之人 正知断痴
7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二 2(一、二、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通知不遍知忿,不能自彼而抛弃,不断
心者,不能尽苦。然则,诸比丘!通知遍知忿,自彼而抛弃,断心者,得尽苦。”世
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忿之有情 依忿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忿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三 3(一、二、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通知不遍知覆,不能自彼而抛弃,不断
心者,不能尽苦。然则,诸比丘!通知遍知覆,自彼而抛弃,断心者,得尽苦。”世
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覆之有情 依覆行恶
胜观之人 正之断覆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四 4(一、二、四)
8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不观7 他5 之一盖6 如无明盖,依彼
[无明]盖所覆,众生长时驰骋流转生死。何以故?诸比丘!依无明盖所覆众生,
长夜驰骋流转。”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如是语经 一八三
--------------------------------------------------------------------------
小部经典一 一八四
“他无一法 有覆群生
日夜流转 如为痴覆
然如舍痴 破除闇聚
更不流转 亦无他因”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五 8(一、二、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不观他之一结如爱结,依彼结相应,有
情长夜驰骋流转。何以故?诸比丘!与爱结相应,有情长夜驰骋流转。”世尊说此义,
此处如是说:
9 “爱9为第二 长夜流转
生此生彼10 不超轮回
知此灾祸 爱之生时
无执爱心 比丘游行”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六11(一、二、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为有学、未得之人12,为续住希求无上
安稳13之比丘等,作内缘之言者14,诸比丘!我不观他有一缘如如理作意之饶益。
诸比丘!如理作意比丘舍离不善,修习善。”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10 “正当之作意 有学比丘法
他无斯至要 将为得最善
比丘已正勉 将成苦之灭”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七15(一、二、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为有学、未得之人,为续住希求无上安
稳之比丘等,作外缘之言者,诸比丘!我不观他有一缘如善知识之饶益。诸比丘!
如是语经 一八五
--------------------------------------------------------------------------
小部经典一 一八六
善知识之比丘舍离不善,修习善。”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善知识比丘16 从顺而恭敬17
守知识言辞 有正知正念
一切结缚灭 次第将遂愿”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八18(一、二、八)
11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世间有所生一法,为众生之不利,为众生
之不安乐,为众生之不义,为不利,为天、人之苦生。何之一法?为破僧伽。即,
诸比丘!僧伽之破坏时,有相互诤论事,有相互诃责,又相互凌蔑,又相互弃舍。
于此处,若未敬信者则不敬信,又既敬信者为不敬信19。”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恶者破僧伽 永劫生奈落
悦众住非法20 彼由安稳堕
破僧伽和合 永劫诃奈落”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九21(一、二、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世间有所生一法,为众生之利,为众生之
12 安乐,为众生之义利,为天、人之乐生。何之一法?为僧伽之和合。即,诸比丘!
僧伽和合时,无相互诤论,无相互诃责,无相互凌蔑,无相互弃舍。于此处若未敬
信者而起敬信,既敬信者而增敬信。”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僧伽和合乐 有和合之德
住法悦和合 不由安稳堕
僧伽为和合 永劫乐天界”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 22(一、二、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于世我以[自己]心24[差别智]25分析
如是语经 一八七
--------------------------------------------------------------------------
小部经典一 一八八
知有染污心23一类人之心,此人死时,如负重担,[将生于]地狱。所以者何?诸比
丘!实彼心污染。则,诸比丘!于世一类之有情,因心被污而身坏死后,生于无幸
处、恶趣、堕处、奈落。”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13 “知世一类人污心 比丘之前佛宣义
彼心污者应死时 将生奈落入地狱
如彼放置所拾物 实因心污行恶趣”
我闻世尊说此义。
摄颂曰:
痴(一一)、忿(一二)、及覆(一三)、痴(一四)、欲(一五)、有学(“二”一
六、一七),
破(一八)、悦(一九)、及人(二○),以称品第二。
注 1 本事经三七(大正藏、一七卷六六八页)参照。
2 本事经四○(同六六九页)参照。
3 本事经三八(同六六八页)参照。
4 本事经一(同六六二页)参照。
5 今除说无明盖为他之意(注释七二页)。
6 “一盖”为一障碍之法(同上)。
7 “随观”有见之随观与智之随观之二随观。其中以色为我,说随观等,此名之为见随观。更
随观无常说为非常等,此名之为智随观。今之场合为智随观之意(同上)。
8 本事经二(同上)参照。
9 以爱为友者之意。
10 以之人间世界与彼以外之有情居,或指有情有现在之自性与未来之自性等种种之意义(注
释七六~七七页)。
11 本事经五○(同六七○页)参照。
12 未得者为未得阿罗汉之意。
13 “安稳”不为欲、有见、无明之四流所恼事。
如是语经 一八九
--------------------------------------------------------------------------
小部经典一 一九○
14 指在自己内心存在之因。汉译有“内强缘”。
15 本事经四九(同上)参照。
16 亲近善知识比丘之意。
17 恭受善知识之教而为随顺尊敬事(注释八四~八五页)。
18 本事经九(同六六四页)参照。
19 原文 ehaeeanam annathattam hoti(有某变化),在注释为“有变化为凡夫欣乐信仰消
失之变化”(九○页)有,汉译有已敬信者还不敬信,以此意义意译为至不敬信。
20 于称之为破僧伽众(vagga)之悦(注释九○页)。
21 本事经一○(同上)参照。
22 本事经四(同六六三页),增一阿含经第四一子品五(大正藏、二卷五六二页),A.N.V○L.
I.P.8(南传藏、一七卷一二页)参照。
23 “污心”指嗔恚或贪等之心。
24 原文虽只为 cetasa(由心),依注释插入(注释九三页)。
25 依注释有 paricchinditva。将为精神分析之意(同上)。
一集 第三品
二一 1 (一、三、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于世我以[自己]心[差别智]分析知净
14 心一类人之心,此人死时,如舍重担[生]天界。所以者何?诸比丘!彼心之清净。
诸比丘!则因于世一类有情心净,身坏死后生往善趣、天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
是说:
“知世一类人净心 佛宣此义比丘前
彼心净者应死时 将生善趣往天界
如彼放置所拾物 实因有情心清净”
我闻世尊说此义。
如是语经 一九一
--------------------------------------------------------------------------
小部经典一 一九二
二二 2 (一、三、二)
15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勿畏于福,诸比丘!此为乐、希、欲、爱、
悦之同义语,此即是福。诸比丘!则我长时行作福时,能知长时之希、欲、爱、悦
果报之经验。七年间修习慈心,七坏成劫间不再来此世。诸比丘!于退转劫间,正
入光音天,于进转劫间,生于空梵天宫3。诸比丘!于此处我正见梵天、大梵天、
征服者、不被征服者,见一切之权威者。诸比丘!我已三十六次为诸天主帝释,更
为法法王,战克四方,使住民得安全,成就七宝转轮王已几百次。然对地方王国4
教说为何?诸比丘!于彼我如是思惟:‘今我已为如斯大神力5者、如斯大威力者
6,此于我为如何业果耶?为如何业之果报耶?’于彼我已如是思惟:‘今我已为
如斯大神力者、如斯大威力者,此于我为三业之果,为三业之果报,为布施、调御、
节制之[果报]7。’”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16 “彼学未来乐根福 又修施静与慈心
三之乐因修此法 无嗔乐界智者生”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三 8 (一、三、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有一法,若修习多作为者,摄持安住于现
法之利与未来[之利]。何之一法?为向善法不放逸。诸比丘!若修习此一法多作为
者,摄持安住于现法之利与未来[之利]。”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智者作福不放逸 智者摄持二之利
17 现法之利未来利 持现观利智者言”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四 9 (一、三、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一人于[一]劫驰骋流转者之骸骨、骨之
堆积、骨之积聚,如彼毗补罗山之大。若善集彼者,且不被坏者[可知此]。”世尊
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如是语经 一九三
--------------------------------------------------------------------------
小部经典一 一九四
“一人一劫所积骨 如山之量大仙宣
摩揭陀耆梨跋提 灵鹫山毗补罗山
比前者高后者大 如山之量大仙宣
圣谛苦与苦之集 苦灭之道超苦事
18 由观圣八支之道 最高七度驰骋后10
其人已无一切结 为灭苦者大仙宣”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五11 (一、三、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彼丘!有一法,我说犯此之人,无不为恶业。何
为一法?诸比丘!彼故为妄语。”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犯一法者为妄语 无不犯恶遮他世”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六12 (一、三、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如我所知,若众生知布施、均分之果报,
19 则不与而食将不存,不住怀悭吝之污心。即令彼最后一搏,虽有最后一口食,或有
可爱之物,将无不均分。何以故?诸比丘!如我所知,众生不知如此布施、均分之
果,故不与而食,住于怀悭吝之污心。”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均分果报有大果 如大仙宣众生知
以清心拂吝啬污 适时善施与圣者
与多人饭施应施 施主逝世到天界
行天上者满欲13喜 均分果报无吝啬”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七 14 (一、三、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一切之有依15福业,不彼慈心解脱16十六
如是语经 一九五
--------------------------------------------------------------------------
小部经典一 一九六
20 分之一值,惟彼慈心解脱光17辉18卓绝,且为照渡19。诸比丘!譬如一切星光不彼
月光十六分之一值,惟月光卓绝且为照渡。如是,诸比丘!一切之有依福业,不彼
慈心解脱十六分之一值。惟彼慈心解脱光辉卓绝,且为照渡。诸比丘!譬如秋季雨
期最后一月,清朗无云,太阳升空中,善灭空中一切暗,而光辉照渡。诸比丘!如
是,一切之有依福业,不彼慈心解脱十六分之一值,惟彼慈心解脱光辉卓绝,且为
照渡。诸比丘!譬如夜至晨时东方之明星,照渡光辉。诸比丘!如是一切之有依福
21 业,不彼慈心解脱十六分之一值,彼慈心解脱光辉卓绝,且为照渡。”世尊说此义,
此处如是说:
“若人无限修慈念 见生依灭有结少
人若有慈无邪心 由彼而得为善人
向一切人有愍情 圣者施行无限福
法治众生于满地 王施如仙20续游行
[21马之供牺人供牺 钉座强饮坐闩房]
此与善修慈者比 不值十六分之一
22 不为杀业不使杀 不为征伐不使征
一切众生使为慈 对于何人亦无怨”
我闻世尊说此义。
摄颂曰:
定心(二一)、福(二二)、二利(二三),毗补罗山(二四),知而故妄语(二
五),知布施(二六)、修习慈(二七)此七经等,与前二十,此对一法说,集
经二十七。
一集终了,有关二法于下叙之。
注 1 本事经五(大正藏、一七卷六六三页),增一阿含经卷第四、一子品六(大正藏、二卷五
六三页)参照。
2 本事经无。中阿含卷第三四、第二二福经(大正藏、一卷六四五页),增一阿含卷第四、
护心品七(大正藏、二卷五六五页)参照。
如是语经 一九七
--------------------------------------------------------------------------
小部经典一 一九八
3 在其处为任何众生不生之空之初禅地之梵天宫(注释九九页)。
4 “地方王国”为小王国 (khuddakarajja) (注释一○一页)。
5 以摩尼宝、象宝为始之宝之所有者及使住民之得安全者,如是为“大神力”(同上)。
6 以轮宝等为所有更亦不作如何之苦痛者受一切王之尊敬行于虚空等,如是为大威力(注释
一○一~二页)。
7 “布施”喜舍饭等之施物。“调御”眼根等之调御,而依取如此事调御贪等之烦恼。“节制”身
语之节制,在此处亦依调御有烦恼之调御,依彼之修习成为福(注释一○二页)在中阿含
有布施、调御、守护。
8 本事经一二(大正藏、一七卷六六四页),增一阿含卷第四护心品一(大正藏、二卷五六
三页)参照。
9 本事经一二(同六六二页),杂阿含卷第三四、九四七(大正藏、二卷二四二页),S.N.XV,
10(vol.II,p.185)参照。
10 指极七有或极七返。
11 本事经五四(同六七一页),中阿含卷第三、度经(大正藏、一卷四三五页),偈在法句经
世俗品(同四卷五六六页),Dhammapada.v.176(本卷四四页)参照。
12 本事经五一 (同上)参照。
13 “满欲”可求天之享乐等实现满足一切之欲自为浸于欢喜事(注释一一七页)。
14 本事经四八(同六七○页)参照。
15 “有依”,依(upadhi)即意味有蕴之事。
16 “慈心解脱”依慈之修习得第三第四之禅定。所以慈亦能言为近行(禅)upucara 或为得
安(定)appana事。“心解脱”只能言得安定事,所以由有关障碍等法依修习良解脱心能
言心解脱(注释一一八页)。就近行禅与安定详于清净道论。
17 “光”谓烦恼之清净。
18 “辉”于残余之一切法为等辉事。
19 “照渡”远离慈心解脱之烦恼譬如能言为在月世界。
20 原语 rajisi 为如仙之法王(注释一二三页)。
21 S.N.vol.P.76(汉译南传藏、一三卷一三九页)有同文。在英译之脚注参照佛音之注之
说明。
如是语经 一九九
--------------------------------------------------------------------------
小部经典一 二○○
二集 第一品
二八1 (二、一、一 )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于现法住于苦,有患,
23 有恼,有焦虑,身坏死后,恶趣当可期待。何之为二?为不护诸根门及食不知量。
诸比丘!成就此二法之比丘,于现法住于苦,有患,有恼,有焦虑,身坏死后,恶
趣当可期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眼耳鼻舌与身意 比丘不守此等门
食不知量不制根 身之苦受心之苦
日夜烧身又烧心 如此之人住于苦”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九2 (二、一、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于现法住于乐,无患,
24 无恼,无焦虑,身坏死后,善趣当可期待。何为二?于护诸根门,食为知量。诸比
丘!成就此等二法之比丘,于现法住于乐,无患,无恼,无焦虑,身坏死后,善趣
当可期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眼耳鼻舌与身意 比丘坚守此等门
食之知量制诸根 身之乐受心之乐
日夜不烧身与心 如此之人住于乐”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 3(二、一、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焦恼有二法。何之为二?诸比丘!此
25 处某者不作善4,不作拂恶5,不作护畏;作恶,作顽固,作罪过。彼谓:‘我已
如是语经 二○一
--------------------------------------------------------------------------
小部经典一 二○二
不作善’而烦恼,‘我已作恶’而烦恼。诸比丘!此等为焦恼之二法。”世尊说此义,
此处如是说:
“身为恶行 或语恶行
为意恶行 言他恶者
不为善业 多为不善
愚者身坏 生于奈落”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一6 (二、一、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有不焦恼之二法。二之为何?诸比
丘!此处某者作善,作拂恶,作护畏;不作恶,不作顽固,不作罪过。彼谓‘我已
26 作善’而无恼,‘我已不作恶’而无恼。诸比丘!此等为不焦恼之二法。”世尊说此
义,此处如是说:
“身断恶行 语断恶行
断意恶行 断言他恶
不为不善 多为善业
贤者身坏 超生天界”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二7 (二、一、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成就二法之人如负重担,如此[生]于地
狱。何之为二?为恶戒与恶见。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人如负重担,如此[生]
于地狱。”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恶戒与恶见 成就二法者
如彼之愚者 身坏生地狱”
我闻世尊说此义。
如是语经 二○三
--------------------------------------------------------------------------
小部经典一 二○四
三三8 (二、一、六)
27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成就二法之人如舍重担,如此[生]于天
界。何之为二?为善戒与善见。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人如舍重担,如此[生]
于天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善戒与善见 成就二法者
贤者身坏后 成就生天界”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四9(一、一、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无勤无愧之比丘不能[证]10 等觉,不能
[证]涅槃,不能证无上之安稳。诸比丘!有勤有愧之比丘,得[证]等觉,得[证]
涅槃,得证无上之安稳。”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无愧懒惰缺精进 无惭不敬惛眠多
如此比丘不努力 无上等觉不得至
28 有念有定有深虑 努力有愧不放逸
断除生死之结缚 无上等觉今可至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五11(二、一、八)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非为诡诈、矫妄、利养、恭敬、称誉、胜
利,非为众人如是知我言我,而住于梵行。反而,诸比丘!为律仪,为舍离,而住
于梵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为舍为律仪 梵行不患打12
沈行于涅槃 世尊之所说
如此之大道 大仙步行者
29 善守师之教 如佛之所示
遵彼之人人 将达灭苦边”
如是语经 二○五
--------------------------------------------------------------------------
小部经典一 二○六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六13 (二、一、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非为诡诈、矫妄、利养、恭敬、称誉、胜
利,非为众人如是知我言我,而住于梵行。反而,诸比丘!为通知为遍知,而住于
梵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为通知遍知 梵行不患打
沈行于涅槃 世尊之所说
此之为大道 大仙步行者
善守师之教 如佛之所示
踏彼之人人 将应为苦边”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七14 (二、一、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于现法住于快乐、欢喜,
30 对有漏之灭,有如理之努力。何之为二?15 忧可忧与对16 忧如理之努力。诸比丘!
成就此等二法之比丘,于现法住于快乐、欢喜,对有漏之尽,如理之努力。”世尊说
此义,此处如是说:
“对可忧事智者忧 有勤观慧贤比丘
以此勤静住无慢 苦尽相应心寂静”
我闻世尊说此义。
品第一
31 摄颂曰:
两种之比丘(二八、二九),焦恼不焦恼(三○、三一),
善恶依他世(三二、三三),有勤与无诈 (三五、三六),
快乐与欢喜,此等共为十。
如是语经 二○七
--------------------------------------------------------------------------
小部经典一 二○八
注 1 本事经六一(大正藏、一七卷六七三页)参照。
2 本事经六二(同上)参照。
3 本事经六三(同上)参照。
4 善(Kalyana)与拂恶(Kusala)为同义语,前者生利事,未来之乐,幸福之义。后者
意味拂恶事(Kucchitasalana)。
5 护畏苦畏轮回事(注释一三四页)。
6 本事经六四(同上)参照。
7 本事经六七(同六七四页)参照。
8 本事经六八(同上)参照。
9 本事经八二(同六七九页)参照。
10 “等觉”圣道之义,“涅槃”烦恼之绝对休止之不死大涅槃,“无上之安稳”意味阿罗汉果(注
释一三九页)。
11 本事经七四(同六七六页)参照。
12 “不患打”为 anitiha 之译文,读为 an+iti+ha(n)。在渴爱等之杂染于现世、来世无
被患事之意(注释一四七页)。
13 本事经七三(同上)参照。
14 无汉译相当经。
15 怀畏生老病死之苦及对 过去、现在、未来之根本苦(注释一五一~二页)。
16 为观生出苦等,依精进方便,依正精勤,舍不善法而修习善法(同一五二页)。
二集 第二品
三八1 (二、二、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如来、应供、正自觉者多修行二寻思,为
安稳寻思与孤独寻思。诸比丘!如来无害之欣喜且无害之悦乐,诸比丘!如来多修
行此无害之欣喜与无害悦乐处之寻思:‘我依此威仪,对任何有情与非情,无有害
事。’诸比丘!如来有孤独之欣喜与孤独之悦乐。诸比丘!如来多修行此孤独之欣
如是语经 二○九
--------------------------------------------------------------------------
小部经典一 二一○
32 喜与孤独悦乐处之寻思:‘舍离不善者。’是故诸比丘亦应住于无害之欣喜与无害
之悦乐。诸比丘!汝等之中住于无害之欣喜与无害之悦乐,则将多修行寻思:‘我
等依此之威仪,对任何有情非情,无有害事。’诸比丘!应住于孤独之欣喜与孤独
之悦乐。诸比丘!汝等之中住于孤独之欣喜与孤独之悦乐者则将多修行寻思:‘我
等舍离所有不善,所有未舍离者。’ 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耐无可耐如来佛 修行彼之二寻思
一思安稳二孤独 消暗大仙行彼岸
得利得力无有漏 竭尽渴爱解脱者
33 惟牟尼得最后身 断慢老达彼岸者
立于山颠之岩者 下见每人于四方
彼之每有一切眼 贤者登上法之殿
彼无忧者沈于忧 下见生者恼人人”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九2 (二、二、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如来、应供、正自觉者有二种之说法差别。
何之为二?言:‘见恶知恶’,此为第一之说法;言:‘由见恶知恶而嫌厌、离、解
脱’,此为第二之说法。”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愍诸众生如来佛 见差别教说二法
34 见恶能知故离心 是为苦之将有终”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 3 (二、二、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无明为到达不善法之先驱,于后有无惭与
无愧。然则,诸比丘!明是到达善法之先驱,于后有惭愧。”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
说:
“此世彼世诸恶趣 无明为根望欲累
如是语经 二一一
--------------------------------------------------------------------------
小部经典一 二一二
无惭不敬有恶欲 由彼生恶堕地狱
是故离贪欲无明 生明比丘断恶趣”
35 我闻世尊说此义。
第一诵品
四一4 (二、二、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甚不足者,乃圣慧不足之众生,彼等于现
法住于苦,有患、有恼、有焦虑,身坏死后,恶趣当可期待。诸比丘!其非不足者
非圣慧不足之众生,彼等于现法住于乐,无患、无恼、无焦虑,身坏死后,善趣当
可期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以慧不足执名色 见世同天思为真
良慧洞察世未来 生存之亡为正知
36 有思念者自觉者 羡有慧者最后身”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二5 (二、二、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二种白法为护世间。何之为二?为惭
及愧。诸比丘!若此等二种白法不护世间,在此世母或叔母或外叔母或阿阇梨之妻
或师之妻,将无被识[差别],恰如山羊、羊、雄鸡、野猪、犬、豺,世间将陷于混
乱。是故,诸比丘!此等二种之白法护世间,故有母或叔母或外叔母或阿阇梨之妻
或师之妻被识[别]。”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若人常知惭与愧 白法为根免生死
37 若人常近惭与愧 增长梵行尽后有”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三6 (二、二、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7诸比丘!有无生、无有、无作、无为。诸比丘!
若无无生、无有、无作、无为,于此处应不能知生、有、作、为之出离。是故,诸
如是语经 二一三
--------------------------------------------------------------------------
小部经典一 二一四
比丘!有无生、无有、无作、无为,故应能知生、有、作、为之出离。”世尊说此义,
此处如是说:
“生有起作为不定 老死所袭病巢脆8
渴爱导因不得悦 安越静疑出离彼
38 无生无起无忧染 诸行静安苦法无”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四9(二、二、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有二涅槃。何之为二?为有余依涅槃
界及无余依涅槃界。诸比丘!有余依涅槃界为何?诸比丘!于此应供之比丘已尽
漏,住于[梵行],办应作之事,舍负重担10,证得自义11,以尽有结,依正智而解
脱12。彼五根安立,无伤彼事,故经验喜与不喜,能感乐与苦。彼为灭贪、灭嗔、
灭痴者,诸比丘!说彼为有余依涅槃界。然,诸比丘!无余依涅槃界为何?诸比丘!
于此应供之比丘已尽漏,住于[梵行],应作已办,舍负重担,证得自义,以尽有结,
依正智而解脱。诸比丘!然于此生所觉知者已为无喜悦而清凉,诸比丘!说彼为无
余依涅槃。诸比丘!此为二涅槃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此等二种涅槃界 具眼者12依无依明14
初界导者现法有 灭尽[爱等]有余依
39 他灭未来一切有 成为临终无余依
知此无为之道者 尽导有者心解脱
逮达法味悦灭者 彼已舍此一切见15”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五16 (二、二、八)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心喜独居,悦乐独居,内住于心寂静与随
顺,不离静虑,成就胜观,增长空处。诸比丘!心喜独居,悦乐独居,内心寂静与
随顺,不离静虑,成就胜观,增长空处而住者,可期待二果中之一果,于现法智[阿
罗汉果]或有烦恼之余依成不还果。”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如是语经 二一五
--------------------------------------------------------------------------
小部经典一 二一六
40 “心静慎思专念者 胜观正法离诸欲
悦不放逸安稳者 因得减损近涅槃17”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六 (二、二、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有应学18 者之胜利,有最上之慧,有解脱
味,应住于四念处观19。诸比丘!有应学者之胜利,有最上之慧,有解脱味,住于
至上四念处观者,可期待二果中之一果,于现法智[阿罗汉果]或如有[烦恼之]
余依成不还果。”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圆满有学不断法 生之灭尽最上慧
彼牟尼持最后身 舍慢老之达彼岸
41 是故静虑悦等持 热心者见生灭尽
拥兵制魔比丘众 超越为逾生死者”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七20 (二、二、一○ )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应住于觉悟、正念、正知、等持、悦豫、
胜观此等,于诸善法胜观时宜而住。诸比丘!觉悟、正念、正知、等持、悦豫、胜
观此等,于诸善法胜观时宜之比丘,二果中被可期待一果,于现法智[阿罗汉果]
或有烦恼之余依成不还果。”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醒者闻此眠者觉 醒而胜寝醒无畏
42 醒为正念为正知 使胜观者悦等持
彼于时宜修正法 集中于心可消暗
是故实而得觉醒 热心成为有静虑
生死断绊贤比丘 无上菩提此将证”
我闻世尊说此义。
如是语经 二一七
--------------------------------------------------------------------------
小部经典一 二一八
四八21(二、二、一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彼等二人以不舍彼,为堕无幸处奈落者。
二人者谁?22 凡非梵行者称为梵行者,又凡以无根23 非梵行诽谤修圆满清净之梵行
者。诸比丘!此等二人以不断彼,为堕无幸处奈落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将言为而不为人 伪言堕落奈落人24
43 此之二人身逝后 他世等为恶业者
颈披袈裟守恶法 恶人恶业生奈落
破戒无惭食团饭 如火灼热之铁丸”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九(二、二、一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依二见所障碍之人与天或执著,或超越,
而具眼者得见。然则,诸比丘!执著者为何?诸比丘!喜有,受天与人[之身],享
乐有,说彼灭有法时,心不踊跃,不晃耀,不成安稳,不成爱著,如是,诸比丘!
或为执著者。然则,诸比丘!超越者为何?为有所恼,惭耻于[有],续为嫌厌,欢
44 喜有灭。此见真实,身坏死后,被切断而失,无再度死事,可谓安稳;此最胜,此
为真实。诸比丘!如是或者成为超越。诸比丘!具眼者见为何?诸比丘!于此,见
存在者为存在,见使存在者为使存在,成为入于存在之嫌恶、离贪、灭尽。诸比丘!
具眼者如是见。”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若见存在超存在 如实解脱尽有爱
知离有非有之爱 比丘灭于无后有”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集终了
摄颂曰:
二根(二八、二九)二焦恼(三○、三一),依戒他世二(三二、三三),无愧
(三四)二诡诈(三五、三六),可忧此等十(三七)。
45 寻思(三八)教说(三九)明(四○),慧(四一)依法(四二)第五。无生(四
如是语经 二一九
--------------------------------------------------------------------------
小部经典一 二二○
三)界(四四)独居(四五),学(四六)及依觉悟(四七),无幸处(四八)
及见(四九),被明共十二。
注 1 本事经八六(大正藏、一七卷六八○页)参照。
2 本事经七六(同六七六页)参照。
3 本事经九○(同六八一页)参照。
4 无汉译相当经。
5 本事经八五(同六八○页)A.N,vol.I.P51(汉译南传藏,一九卷六八页),杂阿含卷第四
七(大正藏、二卷三四○~一页),增一阿含卷第九惭愧品(同五八七页)参照。
6 汉译无相当经。
7 在 Udana,VIII,3(P.80-81)有同文(本卷一三六页)。
8 在底本虽有 jaramaranasanrkhatam 依暹罗本之注改为 Sanghatam。
9 本事经七八(同六七八页)参照。
10 “重担”指蕴、烦恼、现行(现前之诸行)。
11 “自义”意味阿罗汉果。
12 “阿罗汉”依诸行无常与如实智为知见,成为有断尽一切烦恼心解脱及涅槃解脱(注释二一
七页)。
13 有佛、法、天、慧、一切眼之五眼者。
14 不依忧与见者或不依贪结等者。
15 原文虽有 pahamsu(已打)在注释“已打为已舍”(pajahamsu)(注释二一九页)。
16 本事经八一 (同六七八页)参照。
17 “减损不可得”,为寂静(止)与胜观(观),或依道与果故不能退步事,未达者之进而成
满事(注释二二三页)。
18 指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19 在底本虽只有“念”,依注已补。
20 本事经八○(同六七八页)参照。
21 本事经九三(同六八二页)参照。
22 A.N,vol.I.P.266 参照。(汉译南传藏、一九卷三八○页)。
如是语经 二二一
--------------------------------------------------------------------------
小部经典一 二二二
23 “无根”以无见等之根已疑见、闻所谓依其等应非难根以为遮(注释二三○页)。
24 Dhammapada VV.306-308 参照。
三集 第一品
五○ (三、一、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不善根。三之为何?为贪不善
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诸比丘!此等实为三不善根。”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1贪嗔痴害恶心者 如竹自果自身生2”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一(三、一、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3此等为三界。三之为何?为色界、无色
界、灭界。诸比丘!此等实为三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能识色界者4 不停无色界
46 解脱灭界人 已为舍死者
无漏正自觉 身触不死界
舍死离依著 现依著之舍
善说此三界 无忧离染道”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二 (三、一、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5此等为三受。三之为何?为乐受、苦受、
不苦不乐受。诸比丘!此等实为三受。”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专念熟虑佛弟子 思念受与受之生
知导灭道止心时 灭受无欲入涅槃”
我闻世尊说此义。
如是语经 二二三
--------------------------------------------------------------------------
小部经典一 二二四
47 五三(三、一、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 此等为三受。三之为何?乐受、苦受、不
苦不乐受。诸比丘!此等为三受。诸比丘!乐受由苦可见,苦受由投枪可见,不苦
不乐受由无常可见。诸比丘!比丘之乐受虽由苦见,苦受由投枪见,不苦不乐受由
无常见者。诸比丘!正见断渴爱,退转结缚,洞察正慢6,灭苦处之比丘为圣者。”
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由苦能见乐 由投枪见苦
贤者由无常 见不苦不乐
此正见比丘 此处解脱受
悟神通贤者 离世成牟尼”
我闻世尊说此义。
48 五四(三、一、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7此等为三求。三之为何?为欲求、有求、
梵行求。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求。”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专念熟虑佛弟子 思念求与求之生
知导尽道止心时 尽求无欲入涅槃”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五(三、一、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求。三之为何?为欲求、有求、
梵行求。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求。” 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欲求有求梵行求 贪等见处之堆积
由此执之以为真 解脱尽爱离诸贪
49 离欲舍求灭见处 尽求比丘无疑欲”
我闻世尊说此义。
如是语经 二二五
--------------------------------------------------------------------------
小部经典一 二二六
五六(三、一、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8此等为三漏。三之为何?为欲漏、有漏、
无明漏。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漏。”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专念熟虑佛弟子 思贪漏与漏之生
知导灭道止心时 尽漏无欲入涅槃”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七(三、一、八)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漏。三之为何?为欲漏、有漏、
无明漏。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漏。”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50 “尽欲漏舍无明 破有漏无依著
解脱者服魔象9 得成为最后身”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八(三、一、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爱。三之为何?为欲爱、有爱,
非有爱。诸比丘!此等实为三爱。”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与欲之世相应 心染有与非有
已结于魔之世 人人不得安静
迷于生死众生 死后将赴轮回
是故应须断离 有与非有之爱
能使达于漏尽 此世渡彼岸者”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九10 (三、一、一○)
51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超越魔域,如太阳之光
辉。三之为何?诸比丘!于此,比丘成就无学之戒蕴,成就无学之定蕴,成就无学
如是语经 二二七
--------------------------------------------------------------------------
小部经典一 二二八
之慧蕴。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超越魔域,如太阳之光辉。”世尊说此义,
此处如是说:
“持戒定慧者 超魔域如日”
我闻世尊说此义。
品第一
摄颂曰:
根界(五○、五一)及受二(五二、五三),且求二(五四、五五)漏二(五六、
五七),爱(五八)更魔之域(五九),始终最上品。
注1 杂阿含卷第三八(大正藏、二卷二七七页),S.N.vol.I.P.70;98(汉译南传藏、一三卷一二
页、一六六页)参照。
2 在杂阿含卷第二八有譬如芭蕉竹芦生果即死,来年已坏,在法句经一六四偈有“竹芦之果
唯有自灭之实”。
3 中阿含第四八多界经(大正藏、一卷七二三页),杂阿含卷第一七(大正藏、二卷一一八
页)参照。
4 杂阿含卷第一七(同上)参照。
5 杂阿含卷第二八(同一九九页),S.N.vol.V.P.21等参照。
6 所谓“正”为由于原因。所谓“洞察慢”,为洞察慢之见解又洞察舍离(注释二九八页)。
7 D.N.vol.III.P.216(汉译南传藏、八卷二三三页),A.N.vol.II.P.42(汉译南传藏、一八卷
七六页)等参照。
8 S.N.vol.V.P.56,中阿含卷第七(大正藏、一卷四六二页)参照。
9 魔乘于象。Dhammapada V.175 (本卷三○页)参照。
10 本事经一二一(大正藏、一七卷六九三页)参照。
如是语经 二二九
--------------------------------------------------------------------------
小部经典一 二三○
三集 第二品
六○ 1 (三、二、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2此等为三福业。三之为何?为布施福
业,戒福业,修习福业。诸比丘!此等实为三福业。”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52 “未来乐根将学福 又施与静修慈心
三之乐因修斯法 无嗔乐世智者生”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一(三、二、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眼。三之为何?为肉眼、天眼、
慧眼。诸比丘!此等实为三眼。”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肉眼天眼与慧眼 此等三眼为佛说
肉眼之生天眼道 无上慧眼以智生
得此慧眼比丘众 此世将脱一切苦”
我闻世尊说此义。
53 六二3 (三、二、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根。三之为何?为未知根、已知
根、具知根。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根。”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勤学有学者 彼行直道者
灭尽烦恼智 由彼有知[根]
斯知解脱者 有世之灭尽
解脱成不动 我有无上智
贤者具此根 喜静道[涅槃]
服魔与其象 成得最后身”
我闻世尊说此义。
如是语经 二三一
--------------------------------------------------------------------------
小部经典一 二三二
六三(三、二、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时。三之为何?为过去时、未来
时、现在时。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时。”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54 “想名4之众生 而立名之上
不识圣名者 为死所绊缠
是故识名者 不思为说者
识者心解脱 触无上静道
贤者实畏名 悦静道[涅槃]
住法慎从戒 识者5不入数”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四6 (三、二、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恶行。三之为何?为身恶行、语
恶行、意恶行。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恶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身为恶行或语恶 为意恶行言他恶
55 不为善业多不善 愚者身坏生奈落”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五7 (三、二、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妙行。三之为何?为身妙行、语
妙行、意妙行。诸比丘!此等实为三妙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舍身恶行语恶行 舍意恶舍语他恶
不为不善多为善 贤者身坏生天界”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六(三、二、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清静。三之为何?为身清静、语
如是语经 二三三
--------------------------------------------------------------------------
小部经典一 二三四
清静、意清静。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清净。”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56 “身语意净三无漏 离一切者持白净”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七(三、二、八)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8此等为三寂默。三之为何?为身寂默、
语寂默、意寂默。诸比丘众!此等实为三寂默。”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身语意静三无漏 谓无罪者持寂默”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八(三、二、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断贪欲,不断嗔恚,不断愚痴者,诸比
丘!此为魔所缚,[陷于]不解脱之魔网者,云为恶之傀儡。诸比丘!断贪欲,断嗔
恚,断愚痴者,诸比丘!此不为魔所缚,不[陷于]魔网之解脱者,谓非恶之傀儡。”
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57 “贪嗔无明之已去 修为如来梵天者
断一切者超怒怖 不陷魔网为所缚”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九(三、二、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断贪欲,不断嗔恚,不断愚痴之比丘、
比丘尼,诸比丘!此有波浪,有涡卷9,有种种之罗刹,言非渡海者。诸比丘!断
贪欲、断嗔恚、断愚痴之比丘、比丘尼,诸比丘!此无波浪,无涡卷,无种种罗刹
而渡海,渡于彼岸,立于陆地,言为婆罗门。”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贪嗔无明已离者 种种罗刹有怖浪
58 今已渡过难渡海 脱世断死止烦恼
已离苦者无后有 彼已逝者不还生
在世清静修行者 我云死亡增困惑”
如是语经 二三五
--------------------------------------------------------------------------
小部经典一 二三六
我闻世尊说此义。
第二品
偈颂曰:
福(六○)眼(六一)及根(六二)时(六三),行二(六四、六五)为清净(六
六),寂默(六七)贪欲二(六八、六九)最上第二品。
注 1 本事经一三四(大正藏、一七卷六九六页)参照。
2 有关三福业事详细于增一阿含卷第十二、三宝品(同二卷六○二页)。
3 本事经一三○(同六九五页)参照。
4 S.N.vol,I,P11(汉译南传藏、一三卷一五页),杂阿含卷第三八(大正藏、二卷二八二页)
参照。
“想‘名’”(akkheyyasannino)能告,能语,慧之动为“名”(已被宣之事)言于论事。
作为“义”则为色等之五蕴……于五取蕴则为想众生、人等者之义(注释二七六页)。见
Kathavatthu vol.I.P.140-1;S.N.vol.III,P.71。
5 识者(vedagu) 应能了解四谛之行于彼岸故为 vedagu(注释二七八页)。
6 本事经六九(大正藏、一七卷六七四页)参照。本事经六九、七○相当于巴利文六四、六
五两经之合揉者,增一阿含卷第一二、三宝品八(同二卷六○四页)两经成为一经。A.N.
vol.I,P.49(汉译南传藏、一九卷六四~六五页)参照。
7 本事经七○(同上)A.N.vol.I,P.49(同上)参照。
8 A.N.vol.I,P.273(南传藏、一七卷四五○页)参照。
9 波浪、烦恼、涡卷为五欲乐,海意味轮回海(注释二八三页)。
三集 第三品
七○ (三、三、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见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
行,谤圣者,怀邪见,受邪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
如是语经 二三七
--------------------------------------------------------------------------
小部经典一 二三八
59 落。诸比丘!实我说此,沙门婆罗门之任何者亦未曾闻。诸比丘!我见成就身恶行,
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谤圣者,怀邪见,受邪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无幸
处、恶趣、堕处、奈落。诸比丘!实亦唯我完全知此,完全见,完全理解。诸比丘!
我见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谤圣者,怀邪见,受邪见业之众生,
身坏死后生无幸处、恶处、堕处、奈落。”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此处邪心谈邪语 在身有为邪业者
短生学显甚+少为不善 愚者身坏生奈落”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一(三、三、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见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
60 行,不非难圣者,怀正见,受正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善趣、天界。诸比丘!
我实说此,沙门婆罗门之任何者亦未曾闻。诸比丘!我见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
成就意妙行,不非难圣者,怀正见,受正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善趣天界。诸比
丘!实唯我完全知此,完全见,完全理解。诸比丘!我见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
成就意妙行,不非难圣者,怀正见,受正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善趣天界。”世尊
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此处正心谈正语 在身有为正业者
多学为善短生涯 贤者身坏生天界”
我闻世尊说此义。
61 七二(三、三、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出离界。何之为三?欲[界],
出离此为舍弃;色[界],出离此为无色;所有存在者、已作者、依缘起者,出离此
为灭尽。诸比丘!此等实为三出离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欲界之出离 知已越色界
勇猛者常触 一切行之静
正见之比丘 解脱在此处
如是语经 二三九
--------------------------------------------------------------------------
小部经典一 二四○
贤者悟神明 离世成牟尼”
我闻世尊说此义。
62 七三(三、三、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由色无色胜,由无色灭尽胜。”世尊说此
义,此处如是说:
“入[色]界众生1 停无色界者
不知有灭[界] 唯知往他生
认识色[界]者2 不停无色[界]
解脱灭界人 成为舍死者
无漏正自觉 身触不死界
离依舍依者 无忧离染道”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四3 (三、三、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三儿存在。三之为何?为优
63 生、随生、劣生。然则,诸比丘!优生儿为如何者?诸比丘!此处有儿童之父母,
不归依佛,不归依法,不归依僧,不慎杀生,不慎不与取,不慎欲邪行,不慎嘘言,
不慎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为犯戒成恶法者;对彼等之子为归依佛,归依法,
归依僧,慎杀生,慎不与取,慎欲邪行,慎嘘言,慎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为
具戒成善法者,诸比丘!如是实为优生儿。然则,诸比丘!随生儿为如何者?诸比
丘!此处有儿童之父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慎杀生,慎不与取,慎欲邪行,
慎嘘言,慎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具戒,成就善法者;彼等之子亦为归依佛,
归依法,归依僧,慎杀生,慎不与取,慎欲邪行,慎嘘言,慎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
行为。诸比丘!如是实为随生儿。然则,诸比丘!劣生儿为如何者?诸比丘!此处
有儿童之父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慎杀生,慎不与取,慎欲邪行,慎嘘言,
64 慎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具戒,成就善法者;然而彼等之子不归依佛,不归依
如是语经 二四一
--------------------------------------------------------------------------
小部经典一 二四二
法,不归依僧,不慎杀生,不慎不与取,不慎欲邪行,不慎嘘言,饮谷酒及果酒之
放逸行为,犯戒,成恶法者。诸比丘!如是实为劣生儿。诸比丘!于世间知此等三
儿之存在。”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智者欲儿优随生 不欲劣生损善家
世间儿等具信戒 不吝成为美信士
如同清净之明月 出于丛云之上端”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五(三、三、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于世间存有此等三者。三之为何?为旱魃
者,一处降雨者,一切处降雨者。然则,诸比丘!如何人为旱魃者?诸比丘!于此,
此种人对一切人非为施与者,[即]对沙门、婆罗门、贫民、旅人、乞食、饮物、衣
服、乘物、华鬘、香油、香水、卧床、住居、灯明之不与者,诸比丘!如是之人为
65 旱魃者。然则,诸比丘!如何之人为一处降雨者?诸比丘!于此,此种人对部份人
为施与者,对部份人为非施与者,[即]对沙门、婆罗门、贫民、旅人、乞食、饮物、
衣服、乘物、华鬘、香油、香水、卧床、住居、灯明之与者或不与者,诸比丘!如
是之人为一处降雨者。然则,诸比丘!如何之人为一切处降雨者?诸比丘!于此,
此种人向一切人施与,[即]对沙门、婆罗门、贫民、旅人、乞食、饮物、衣服、乘
物、华鬘、香油、香水、卧床、住居、灯明之与者。诸比丘!于世间知有此等三者
之存在。”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沙门婆罗门 贫者与旅人
66 不施饭水食 被拟恶旱魃
不施与某者 某者则被施
贤者拟此人 一地降雨者
总怜一切人 约泽乞食人
觉悦与夸赞 彼云多施与
雨云立升起 严轰空降雨
霁晴路流水 如浸高与低
如是语经 二四三
--------------------------------------------------------------------------
小部经典一 二四四
此世之某者 所为乃如斯
彼以法为集 勉励得富时
67 正以饭与水 将悦旅众生”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六4 (三、三、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希求此三乐,智者应护戒。三之为何?谓
与我名誉,智者应护戒;谓使我生富,智者应护戒;我身坏死后欲生天界,智者应
护戒。诸比丘!希求此等三乐,智者应护戒。”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智者应护戒 续求之三乐
彼得誉与富 逝将乐天界
纵然不为罪 如交已犯者
如将被疑罪 更为生非难
所有已犯者 如交为恶友
68 彼为如斯者 共住实如斯
于交者交 于触者触
染污之箭 渎净箭束
智者如耀岩 非是为恶友
吉祥草之叶 人喜欲包鱼
草亦放恶臭 亦似如交愚
然以叶之人 欲包多揭罗
叶亦如放香 亦似交贤者
是故善与恶 自知叶笼中
69 智者交善人 不与恶人交
恶被曳奈落 善被导善趣”
我闻世尊说此义。
如是语经 二四五
--------------------------------------------------------------------------
小部经典一 二四六
七七 (三、三、八)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色]身毁灭,识为染法,一切依著5
为无常、苦、转变之法。”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知身之破识移易 见畏依著知生死
最胜寂静克己者 为待涅槃之时至”
我闻世尊说此义。
70 七八6 (三、三、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世诸众生界相等、同类相亲往,谓劣习之
众生,必交劣习众生7,8胜习之众生,必交胜习众生。诸比丘!虽于过去时,世
诸众生界相等,同类相亲往,谓劣习之众生,必交劣习众生,胜习之众生,必交胜
习众生。诸比丘!劣习众生,必交劣习众生,胜习众生,必交胜习众生。诸比丘!
虽于现在时,世诸众生界相等,同类相亲往。劣习众生,必交劣习众生,胜习众生,
必交胜习众生。”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由交杜下生 不交则被芟
71 如枰木片者 将沉于大海
营生虽正直 将沈于懈怠
应避懈怠者 远离无精进
禅思之圣者 智者应共住”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九9 (三、三、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三法为导于有学之比丘之退失。三之
为何?于此,诸比丘!有学之比丘有喜业,享乐业,耽于事业;有喜谈话,享乐谈
话,耽于谈话事;有喜睡眠,享乐睡眠,耽于睡眠。诸比丘!此等三法为导于有学
之比丘退失。此等三法为导于有学之比丘不退失。三之为何?于此,诸比丘!有学
72 之比丘无喜业,无享乐业,无耽于事业;无喜谈话,无享乐谈话,无耽于谈话;无
如是语经 二四七
--------------------------------------------------------------------------
小部经典一 二四八
喜睡眠,无享乐睡眠,无耽于睡眠。诸比丘!此等三法为导于有学之比丘不退失。”
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乐谈喜事业 喜眠为不逊
如斯比丘者 不得证菩提
然实无斯务 不耽亦无夸
如斯比丘者 得证正菩提”
我闻世尊说此义。
第三品
摄颂曰:
二见(七○、七一)出离(七二)、色(七三)、儿(七四)及旱魃拟(七五),
乐(七六)及断灭(七七)世(七八),退失(七九)共为十。
注 1 最初之一行 S.N.vol.I.P.131 出于(汉译南传藏一三卷二二二页)。
2 以下出于第五一经。
3 本事经一二四(大正藏、一七卷六九四页)参照。杂阿含卷第三一(大正藏、二卷二二○
~一页)有相当经。
4 本事经一二二(同六九三页)参照。
5 所谓“依著”(upadhi)指蕴依、烦恼依、行依、五欲乐依。
6 本事经一一一 (同六八九页)参照。
7 倾向于五欲乐者(注释三二○页)。
8 倾向于善出家者(同上)。
9 本事经一二七(同六九四页)参照。
三集 第四品
八○ 1 (三、四、一)
73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有三不善寻思。三之为何?无轻蔑相
如是语经 二四九
--------------------------------------------------------------------------
小部经典一 二五○
应之寻思,利养、善称誉、名声相应之寻思,希求世利相应之寻思。诸比丘!有此
等三不善寻思。”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亲富誉敬受拘泥 与友共悦绊远离
舍种种物离童兽 如斯比丘证菩提”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八一(三、四、二)
“诸比丘!我见由恭敬而已被服[慢心],使心消耗之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
幸处、恶趣、堕处、奈落。诸比丘!我见由不被恭敬事而已被服[憎心],使心之消
耗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诸比丘!我见由恭敬、由不被
恭敬,由彼之两者被服,使心消耗之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
74 奈落。是故,诸比丘!实我说此,他之沙门或婆罗门无有说:‘诸比丘!我见由恭
敬已被服,使心消耗之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诸比丘!
我见由不被恭敬事而已被服,使心消耗之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
处、奈落。诸比丘!我见由恭敬、由不被恭敬,由彼两者已被服,使心消耗之众生,
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是故,诸比丘!实我完全知、完全
见、完全理解者,为如是说:‘诸比丘!我见由恭敬而已被服,使心消耗之众生,
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诸比丘!我见由恭敬、由不被恭敬,
由彼两者已被服,使心消耗之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
“续有被敬时 又不被尊敬
虽依彼两者 不动三昧入
75 入于彼三昧 致密为胜观
悦者尽执著 斯谓为善人”
八二2 (三、四、三)
“诸比丘!于诸天中,时时生此等三种天声。三种为何?诸比丘!圣弟子之剃
发、须,著黄衣,思将出家为无家时,彼之心专,诸比丘!于诸天中生天声:‘此
圣弟子已思与魔斗。’诸比丘!此于诸天中,时时生第一天声。复次,诸比丘!圣
如是语经 二五一
--------------------------------------------------------------------------
小部经典一 二五二
弟子住于相应,住于行七菩提分法修习时,彼之心专,诸比丘!于诸天中生天声:
‘此圣弟子开始与魔斗。’诸比丘!此于诸天中时时生第二天声。复次,诸比丘!
圣弟子住于现法、自证通达,以尽无漏,无漏心解脱与慧解脱时,诸比丘!彼之心
专,于诸天中生天声:‘此圣弟子战捷,住于征服彼之战线。’诸比丘!此于诸天
中时时生第三天声。实诸比丘!于诸天中成为生此等三种之天声。”
76 “我见战胜者 自觉之弟子
诸天亦常誉 业话将称赞
打胜死之军 解脱无障碍
赞此气高者 ‘汝已捷难捷’
实续有得彼 诸天之称赞
如服死之力 彼等将赞彼”
八三3 (三、四、四)
“诸比丘!天子将殁天身时,显五前兆:‘花鬘萎,衣服破,腋下汗流,体成丑,
天子已不欣天之座’。依此,诸比丘!诸天知:‘此天子将死’,而以三种语鼓舞之:
77 ‘君!行于善趣,行于善趣而得善得,得善得君将成善安立。’”被如是言,有比丘
如是白世尊言:“世尊!诸天称为善趣者,为何处耶?又世尊!诸天之称为善得者,
为何物耶?又世尊!诸天称为善安立者为何事耶?”“诸比丘!唯人间界称为善趣
者。为人得信如来所说之法与律,诸比丘!此为诸天称为善得者。而其信安立,根
深定著,于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或由任何者坚固而无被舍去,诸比丘!
此称为诸天之善安立者。”
“天子天身命终时 诸天勉励三声起
君行与人亲善趣 人得正法无上信
78 此外立信定生根 克知正法命不摇
身断恶行语断恶 意断恶行断言他
身善语善以为行 以意为善不依身
由施依身为大福 使他亦死入梵行
天子死时诸天知 几度勉励天子行”
如是语经 二五三
--------------------------------------------------------------------------
小部经典一 二五四
八四4 (三、四、五)
“生于世间此三种人为多数人之利,为多数人之乐,为对世中之哀愍,为天人义
79 乐而生。三之为何?诸比丘!于此,如来、应供、正自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佛于始善、中善、终善开阐善法,
说具义、具文、具法,明无比类完全清净梵行。诸比丘!此为生于世间之第一人,
为多数人之利,为多数人之乐,为对世中之哀愍,为天人之义乐而生。复次,诸比
丘!彼师之弟子有阿罗汉,尽诸烦恼,已无所作,舍重担,得自义利,离诸有结,
依正智而为解脱。彼于始善、中善、终善,说具义、具文、具法,明无比类完全清
净梵行。诸比丘!此为生于世间之第二人,为多数人之利,为多数人之乐,为对世
中之哀愍,为天人之义乐而生。复次,诸比丘!彼师之弟子有有学者,多闻修道具
戒行,彼于初善、中善、终善,说具文、具义、具法,明无比类完全清净梵行。诸
比丘!此为生于世间之第三人,为多数人之利,为多数人之乐,为对世中之哀愍,
为天人之义乐而生。实诸比丘!生于此世间此等三种人,为多数人之利,为多数人
之乐,为对世中之哀愍,为天人之义乐而生。”
“师为世大仙 从彼者心厚
80 有学者克学 多闻且具戒
天人师三人 与光与宣法
开不死之户 诸人将尽绊
无上之导师 示以攀寻道
善逝之教真 成为苦之终”
八五5 (三、四、六)
“诸比丘!应修不净观,汝等紧持出入息念于内心之前,就诸行住于无常观。诸
比丘!若住不净观,则应于净界舍贪心,若贤持出入息念于内心之前,则由外无有
81 碎寻思者,若对诸行住无常观,则舍离诸无明成为生诸明。”
“思身不净念呼吸 诸行之静常熟见
正见比丘实解脱 贤者离世成牟尼”
如是语经 二五五
--------------------------------------------------------------------------
小部经典一 二五六
八六6 (三、四、七)
“比丘入于法7、随法,有此随法8,如说明所谓此‘入于法、随法’,彼唯续
说法而不说非法,或唯继续法之寻思而不寻思非法之寻思,灭此两者而住于忍辱、
正念、正知。”
82 “乐法欣法随念法 顾法比丘持正法
若行立坐又亦卧9 调整内心入安稳”
八七10 (三、四、八)
“诸比丘!此等三不善寻思,为作诸闇黑者,不作[慧]眼者,作无智,慧尽者,
碎[恶]之灭者,不资[烦恼之]寂灭者。三之为何?诸比丘!欲寻思作诸闇黑,
不作慧眼者,作无智者,为慧尽者,碎[恶之]灭者,不资烦恼之寂灭者。诸比丘!
恚寻思作诸闇黑者,不作慧眼者,作无智者,为慧尽者,碎恶之灭者,不资[烦恼
之]寂灭者。诸比丘!害寻思作诸闇黑者,不作[慧]眼者,作无智者,为慧尽者,
碎[恶]灭者,不资[烦恼之]寂灭者。实诸比丘!此等三不善寻思作诸闇黑者,
不作[慧]眼者,作无智者,为慧尽者,碎[恶之]灭者,不资[烦恼之]寂灭者。
诸比丘!此等三善寻思不作诸闇黑者,作[慧]眼者,作智者,增长慧者,不碎[恶
之]灭者,资[烦恼之]寂灭者。三之为何?诸比丘!出离寻思不作诸闇黑者,作
[慧]眼者,作智者,增长慧者,不碎[恶之]灭者,资[烦恼之]寂灭者。诸
83 比丘!无恚寻思不作诸闇黑者,作[慧]眼者,作智者,增长慧者,不碎[恶之]
灭者,资[烦恼之]寂灭者。诸比丘!无害寻思不作诸闇黑者,作[慧]眼者,作
智者,增长慧者,不碎[恶之]藏者,资[烦恼之]寂灭者。然诸比丘!此等三善
寻思不作诸闇黑者,作[慧]眼,作智者,增长慧者,不碎[恶之]灭者,资[烦
恼之]寂灭者。”
“怀三善寻思 更舍三恶者
彼静寻伺事 如雨之除尘
寻思之静心 彼入安稳道”
如是语经 二五七
--------------------------------------------------------------------------
小部经典一 二五八
八八(三、四、九)
“诸比丘!此等有三内之污,内之敌,内之敌忾心,内之残忍性,内之反对性。
三之为何?诸比丘!贪欲为内之污,内之敌,内之敌忾心,内之残忍性,内之反对
性。诸比丘!嗔恚为内之污,内之敌,内之敌忾心,内之残忍性,内之反对性。诸
比丘!愚痴为内之污,内之敌,内之敌忾心,内之残忍性,内之反对性。实诸比丘!
此等有三内之污,内之敌,内之敌忾心,内之残忍性,内之反对性。”
“贪者招不义 贪者心跳跃
由内心起畏 而人不自觉
贪者不知义 贪者不见法
84 贪已服人时 有盲与闇黑
是故舍贪心 应贪不贪者
由彼能舍贪 如由莲落露
嗔心招不义 嗔使心跳跃
由内心起畏 而人不自觉
嗔者不知义 嗔者不见法
嗔已服人时 有盲与闇黑
是故舍嗔心 应嗔不嗔者
由彼能舍嗔 多罗果落枝
愚者招不义 愚者心跳跃
由内心起畏 而人不自觉
痴者不知义 痴者不见法
愚已服人时 有盲与闇黑
85 是故舍愚痴 应痴不痴者
彼总断愚痴 如日升于闇”
八九(三、四、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由三恶法所征服,心消耗之提婆达多,难
如是语经 二五九
--------------------------------------------------------------------------
小部经典一 二六○
免永劫住于恶趣、奈落。三之为何?诸比丘!恶欲所征服,心消耗之提婆达多,难
免永劫住于恶趣、奈落。诸比丘!恶友所征服,心消耗之提婆达多,难免永劫住于
恶趣、奈落。且[未达]最上应作之事,仅依此世事11,又彼停止修习[上人法]
12,功终于半13。实诸比丘!由此等三恶法所征服,心消耗之提婆达多,难免永劫
住于恶趣、奈落。”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心怀恶欲者 勿生任何世
如复为恶欲 彼应知恶趣
86 彼提婆达多 我闻谓智者
崇为修身者 誉己高如焰
一切为懈怠 彼恼佛如来
可怖阿鼻狱 彼入四之门
以谓无恶业 背反清静者
心污失恭敬 只将触恶果
思将以毒瓶 沾污大海人
以彼应不得 实海较彼大
彼以恶言辞 损害如来者
87 行正心善佛 彼之言不及
智者作斯友 一切应从彼
成道之比丘 将成苦之灭
我闻世尊说此义。
第四品
摄颂曰:
寻思(八○)恭敬(八一)声(八二),死(八三)世间(八四)不净(八五),
法(八六)闇黑所作(八七),污(八八)提婆达多(八九)以上第四品,此等
共为十。
注 1 本事经一二六(大正藏、一七卷六九四页)参照。
2 本事经一三七(同六九八页)参照。
如是语经 二六一
--------------------------------------------------------------------------
小部经典一 二六二
3 杂阿含卷第二六见品三(大正藏、二卷六九三~四页)参照。
4 本事经一三六(同六九七页)参照。
5 本事经一三二(同六九六页)参照。
6 本事经一二五(同六九四页)说尊重正法之点一致。
7 在此处造名为法为九种之出世间法(四向、四果、涅槃)。彼法之随法为戒清净之前分修
行之法(注释三五二页)。
8 所谓“此有随法”为彼相应之自性、适当之自性(同上)。
9 A,N,vol,II,P.14(出于汉译南传藏、一九卷二二页)。
10 在本事经一○○、一○一于说同法数之点类似。
11 指由不放逸之单禅智。
12 指上人法。
13 虽思未有义务然已为多义务为堕沙门法之失(注释三六五页)。
三集 第五品
九○ 1 (三、五、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有三胜信。三之为何?诸比丘!于无
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非想、非非想之诸有情中,
88 应供、正自觉者、如来宣说为胜者。诸比丘!信佛之人为信最胜者,更有信最胜之
胜果。诸比丘!于有为、无为之诸法中,离贪宣说为最胜者。彼已离慢无渴、舍执
著、断流转、尽爱、无贪灭尽之涅槃。诸比丘!信法之人为信最胜者,更信最胜之
胜果。诸比丘!于诸僧伽众中,为四双者、八辈者如来之弟子僧伽,宣说为胜者。
此世尊之弟子僧伽被尊敬、被恭敬、被供养、应被合掌,为世间无上之福田。诸比
丘!信僧伽之人为信最胜者,更信最胜之胜果。实此等三之胜信。”世尊说此义,此
处如是说:
“信最胜者知胜法 无上应施信胜佛
如是语经 二六三
--------------------------------------------------------------------------
小部经典一 二六四
无贪安静信胜法 无上福田信胜僧
89 施与胜者增胜福 胜寿色誉增悦力
贤人胜法与胜者 为天或人悦胜果
我闻世尊说此义。
九一3 (三、五、二)
“诸比丘!此最后之生活即为托钵。诸比丘!此托钵者,手持钵游行世间之谓,
诸比丘!此贤善男子为[胜]义4 而成行。不曾被王捕者5,不曾被盗贼拉致者6,
不为负债[而为出家者],不为怖畏[而为出家者],不为生息[增加气力]而为者,
不只如此,已使陷入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苦者为灭苦者。是故,应
知此无比类苦蕴之终。诸比丘!若出家之善男子而有切望,对欲而怀剧情,怀恚心,
90 怀邪思,为放逸而无知解,不坚固,怀惑心,有自性根者,譬如,诸比丘!如火葬
场之炬火,两端已燃,其中间涂粪,于聚落不为薪之用,于林间[不为木材之用]。
同样,诸比丘!我为此说,此者[一方]为舍在家之享乐,而亦[另一方]未成满
沙门之胜义。”
“世间人之乐 恰舍沙门义
续被失弃舍 如舍烧场火
破戒无惭者 将食国之饭
灼热如火焰 不外食铁丸”
九二(三、五、三)
91 “诸比丘!若比丘执和合衣之裳由后随行,将亦踏我足迹,彼若有切望,对欲怀
剧情、怀恚心、怀邪思惟,放逸而无知解,不坚固,怀惑心,如有自性根,则彼由
我,或我由彼相远。所以者何?诸比丘!彼比丘不见法,不见法者则不见我。诸比
丘!若彼比丘虽住百由旬之处,彼若无切望,对欲不怀剧情,不怀恚心,不怀邪思
惟,不放逸而为知解,坚固而为一境心,若有护根,则彼于我或我于彼相近。所以
者何?诸比丘!彼之比丘见法,见法者则见我。”
“若彼虽随者 大欲心颠倒
如是语经 二六五
--------------------------------------------------------------------------
小部经典一 二六六
欲求由无欲 清凉不清凉
贪婪由离欲 更应见远离
解法善学法 斯则为智者
92 如深池之底 无欲者镇心
无欲者无欲 清凉者清凉
离欲者离贪 更应见接近”
九三(三、五、四)
“诸比丘!此等有三火。三之为何?为贪火、嗔火、痴火。实诸比丘!此等为三
火。”
“贪之焰染欲 烧人已麻痹
嗔之焰杀生 [烧]怀恶心人
痴之焰烧迷 不知圣法者
悦我身之人 此等不知焰
奈落与傍生 修罗恶鬼境
93 彼等被魔缚 诸苦不得脱
日夜依法者 正自觉之教
常由不净想 消灭贪之焰
胜人以恩慈 消灭痴之焰
以证所得慧 [消]灭痴之焰
贤者消灭彼 日夜不厌倦
无残越诸苦 无残为圆寂
有识圣见者 智者依正智
善知生灭者 不行于后有”
九四 (三、五、五)
94 “诸比丘!比丘应以种种方法考察,彼考察彼知解不流于外,[不使颠倒],不安
立于内,不取爱等,不怖未来,无有生老死之苦因。”
如是语经 二六七
--------------------------------------------------------------------------
小部经典一 二六八
“断除七之绊7 比丘切诱因
破彼生流转 于彼无后有”
九五8 (三、五、六)
“诸比丘!此等有三欲生。三之为何?为现欲、化乐[欲]、他化自在[欲]。实
诸比丘!此等有三欲生。”
“有现在欲者 向他受用欲
他化自在天 与化乐诸天
智者于欲乐 此处彼处有
天与人舍离 断除一切欲
95 切爱喜执著 切断难越流
无残为圆寂 无残越诸苦
有识圣见者 智者依正智
善知生灭法 不行于后有”
九六 (三、五、七)
“诸比丘!与欲之系缚相应,与有之系缚相应为再来者,彼归来此世之生。诸比
丘!不被欲系缚之束缚,不与有之系缚相应为不还,彼不归来此世。诸比丘!不被
欲系缚之束缚,不被有系缚之束缚为阿罗汉[应供],有漏尽。”
“欲绊与生世 两者缠众生
96 生死于轮回 断欲未尽漏
缠绵于生世 言为不还者
如是断轮回 无慢与后有
能得漏尽者 此世达彼岸”
第三诵品
九七 (三、五、八)
“诸比丘!戒善、法善、慧善比丘,完全住于此法、律而可谓上人。然则,诸比
如是语经 二六九
--------------------------------------------------------------------------
小部经典一 二七○
丘!戒善比丘为如何?诸比丘!此处有有戒比丘住于波罗提木叉律仪之抑制,具足
行与行处,对微细罪亦见畏,怀学学处。如是,实诸比丘!为戒善比丘。此为善于
97 戒者。又法善者为如何?诸比丘!于此,比丘住于相应七菩提分法之修习行。如是,
实诸比丘!为法善比丘。此为善于法者。又慧善者为如何?诸比丘!于此,比丘尽
诸漏,于现法自以通知,住于实证,到达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如是,实诸比丘!
成为慧善比丘。如是戒善、法善、慧善者完全住于此法、律而言为上人。”
“身语意无恶 言为善戒者
知惭之比丘 善法达正觉
随念之比丘 言为善法者
知苦舍此世 言为善慧者
无漏之比丘 无恼断轮回
一切世间闇 言为皆舍者”
98 九八9 (三、五、九)
“诸比丘!有此等二施,是财施及法施。诸比丘!此等二施中,法施为最胜。诸
比丘!此等有二均分,为财均分及法均分。诸比丘!此等二均分中,法均分为最胜。
诸比丘!此有二摄益,为财摄益与法摄益。诸比丘!此等二摄益中,法之摄益为最
胜。”
“世尊宣均分 胜施言无上
心静得胜觉 智者常不祀
谈善逝之教 闻者心安静
善逝教厚者 可净彼胜的”(阿罗汉果为胜的)
九九 (三、五、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识婆罗门依法证三明,非唯用口语。然
99 诸比丘!我识婆罗门依法证三明,非唯用口语为何?10 诸比丘!于此,比丘随念种
种之宿住,譬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
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几坏劫、几成劫、几坏成劫,我于彼处如是名、如
如是语经 二七一
--------------------------------------------------------------------------
小部经典一 二七二
是姓、为如是族,如是[吃]食,受如是苦乐,为如是寿限,彼由其处殁已,生于
彼处,我于彼处如是名、如是姓、为如是族,如是[吃]食,受如是苦乐,为如是
寿限,彼由彼处殁而生于此处,如是彼忆相状而随念种种宿住,此为彼证第一之明。
无明灭而明生,闇黑拂而光明生,彼不放逸、勇猛如舍己而住时。复次,诸比丘!
比丘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众生之死、生、劣、胜、妙色、恶色、善趣、恶趣之业而
知众生之生。实此等之众生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谤圣者,怀邪
见,受邪见之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或实此等众生
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谤圣者,怀正见,受正见之业,彼等身
100 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以清净超人天眼……乃至知应众生……业而生,此
为彼证第二明。无明灭而明生,闇黑拂而光明生,彼不放逸、勇猛,如舍己而住时。
复次,诸比丘!比丘住于到达实证,于现法以自通知尽诸漏,无漏之心解脱、慧解
脱,此为彼证第三明。无明灭而明生,闇黑拂而光明生,彼不放逸、勇猛,如舍己
而住时。如是,我非唯用口语,依法识[证]三明婆罗门。”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
说:
“非只唯口[语] 随念为宿住
我知婆罗门 天界恶趣知
种种宿住知 天界恶趣见
或者得尽生 神通为牟尼
101 三明婆罗门 依此三之明
我非只唯口 言彼为三明11”
我闻世尊说此义。
第五品
摄颂曰:
胜信(九○)与生活(九一),和合(九二)火(九三)考察(九四),生(九
五)欲(九六)善(九七)施(九八)法(九九),此等共为十。
三集终了
注1 本事经一三五(大正藏、一七卷六九七页),A.N.vol,II,P,34-5;vol,III,P.35-6(汉译南传
如是语经 二七三
--------------------------------------------------------------------------
小部经典一 二七四
藏、二○ 卷六二~六三页、同二一卷四○~四一页)参照。
2 胜果(aggappatta)言于各众生类所生者证各为胜生为秀生,或证为胜生之出世间之道
果而悦、欢喜、快乐(注释三七八页)。
3 本事经九二(同六八二页),中阿含一四○至边经(大正藏、一卷六四七页),杂阿含卷第
十(同二卷七一~二页),S.N.vol.III,P.93(南传藏、一四卷)参照。
4 Milindapanha,P.31说出家之目的同于说“般涅槃为我等之胜义(paramattha)”。
5 食王之所有谓系于牢而逃走者怖王之捕缚而出家(注释三九一页)。
6 谓为被贼拉致于森林将被杀时向贼约定出家,约定供养佛,约定与财之事而被许可而后出
家(同上)。
7 指爱、见、慢、忿、无明、烦恼、恶行之七系缚(somga)(注释三九一页)。
8 本事经一一四(同六九○页)参照。
9 本事经九七(同六八三页)惟说施。增一阿含卷第七、有无品三~五(大正藏、二卷五七
七页),A.N.volI.PP.91,92(南传藏、一七卷一四八、一四九页)参照。
10 A.N.vol.I.P.164(汉译南传藏、一九卷二三七页),D.N.vol.I.P.825(汉译南传藏、六卷
九一~九二页)参照。
11 “宿住……为牟尼”S.N.vol.I.P.175(汉译南传藏、一三卷二九四页)Dhammapada V.423
出自(本卷五五页)。“宿住……言为三明”A.N.vol.I.P.165;PP.167-8出自(同一九卷二
三九页)。
四集
一○○ (四、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为净手之乞者,最后身之婆罗门,为无
上之内科医、外科医。汝等为我实子,由口生、由法生,依法为法之后继者,非财
之后继者。诸比丘!此等有二施,为财施及法施。诸比丘!此等二施中,法施为最
102 胜。诸比丘!此等有二均分,有财均分及法均分。诸比丘!此等二均分中,法均分
为最胜。诸比丘!此等有二摄益,为财摄益及法摄益。诸比丘!此等二摄益之中,
如是语经 二七五
--------------------------------------------------------------------------
小部经典一 二七六
法摄益为最胜。诸比丘!此等有二供养,为财供养及法供养。诸比丘!此二供养中,
法供养为最胜。”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一切有类如来愍 法之供养为不惜
有之彼岸人天到 有情归命于如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一1 (四、二)
“诸比丘!此等四为琐物而易得,且此等为无诃责者。四之为何?衣之粪扫衣为
琐物而易得,且此为无诃责之物。诸比丘!食物之饭团为琐物而易得,且此为无诃
103 责之物。诸比丘!坐卧树下为琐物而易得,且彼为无诃责之物。诸比丘!作家畜之
尿为药品是琐物而易得,且为无诃责之物。实诸比丘!此等之四为琐物而易得,且
彼为无诃责之物。是故,诸比丘!比丘依琐物且易得之物而满足,我谓此为沙门分。”
“不恶琐琐易得物 衣食卧药心满足
就此四物心离苦 快乐之敌无能击
比丘知足不放逸 沙门保法应修者”
一○二 (四、三)
“诸比丘!我说知者、见者有有漏之尽,非不知者,非不见者。然诸比丘!于知
何者、见何者有有漏之尽?诸比丘!此为苦!知者见者为尽有漏者。诸比丘!此为
104 苦之因,知者见者为尽有漏者。诸比丘!此为苦之灭尽,知者见者为尽有漏者。诸
比丘!此为到苦灭尽之道,知者见者为尽有漏者。实诸比丘!如是知者见者有有漏
之尽。”
“勤学有学者 能行直道者
灭尽[烦恼]上 知根第一智
更知解脱者 胜有解脱智
尽世离轮回 生智于漏尽
放任懈怠者 无智为愚者
一切绊离脱 不能到涅槃”
如是语经 二七七
--------------------------------------------------------------------------
小部经典一 二七八
一○三(四、四)
105 “诸比丘!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此是苦’ 不如实知,‘此是苦因’不如实知,
‘此是苦之灭尽’不如实知,‘此是到苦灭尽之道’,亦不如实知。诸比丘!我不以
彼等为沙门或婆罗门,于诸沙门中不思为沙门,于诸婆罗门中不思为婆罗门,且命
终之时,于现法彼等不能以自通知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2,未到达实证。是故,
实诸比丘!如何之沙门婆罗门若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因,如实知苦之灭
尽,如实知苦灭尽之道,诸比丘!以彼等为沙门或婆罗门,且于诸沙门中思为沙门,
于诸婆罗门中思为婆罗门,且命终之时,于现法彼等以自通知沙门之义、婆罗门之
义,住于到达实证。”
106 “不知苦与苦之因 何处皆苦无不现
又复不知苦灭道 心慧解脱遗失者
不得根绝生老到 虽然知苦与苦因
何处皆苦无遗者 又知苦灭之行道
能持心慧解脱者 不到生老得根绝”
一○四(四、五)
107 “诸比丘!具足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智见之比丘为说谕者、
教授者、说示者、训诫者、使感动者、使满足者、正法完全说明者。是故,诸比丘!
我告如是比丘众所闻之事甚为有益,又诸比丘!我告近如是比丘众甚为有益,诸比
丘!我告侍斯比丘众甚为有益,又诸比丘!我告随念斯比丘众甚为有益,又诸比丘!
我告模仿斯比丘众甚为有益。所以者何?诸比丘!对斯比丘众奉仕尊敬扈从者,若
戒蕴虽未圆成,则修习至圆成;若定蕴虽未圆成,则修习至圆成;若慧蕴虽未圆成,
则修习至圆成;若解脱蕴虽未圆成,则修习至圆成;若解脱智见蕴虽未圆成,则修
108 习至圆成。如是,诸比丘!彼等言为教师,言为商主,言为离过患,言为灭闇者,
言为与明者,言为荣光辉耀者,言为放光彩者,言为揭炬火者,言为与光者,言为
圣者,言为具眼者。”
“心镇气高正生者 知因而知悦之生
如是语经 二七九
--------------------------------------------------------------------------
小部经典一 二八○
照辉正法放光辉 与光与明贤伶俐
为具眼者离过者 持有正智实闻法
109 贤者深知生之灭 不往后有离生死”
一○五(四、六)
“诸比丘!比丘生起渴爱3处,此等为四爱生起之因。四之为何?诸比丘!比丘
因衣服生起渴爱处。或诸比丘!比丘因团饭生起渴爱处。或诸比丘!比丘因坐卧处
生起渴爱处。或诸比丘!因此处之有,彼处之有,比丘生起渴爱处。”
“4爱为第二者 长时有流转
此处彼处有 不超轮回有
于爱生之时 能知此过患
无爱心不执 比丘将游行”
一○六5 (四、七)
“诸比丘!于家父母,被子等尊敬,彼等之家同于梵天之家。诸比丘!于家父母
110 被子等尊敬,彼等之家同于古天人之家。诸比丘!于家父母被子等尊敬,彼等之家
同于先师之家。诸比丘!于家父母被子等尊敬,彼等之家同于应受崇拜者之家。诸
比丘!所谓梵天者,此乃父母之谓。诸比丘!所谓古天人者,此乃父母之谓。诸比
丘!所谓先师者,此乃父母之谓。诸比丘!所谓应受崇拜者,此乃父母之谓。所以
者何?诸比丘!父母是子等大照顾者、保护者、养育者、引导此世者。”
“梵天与先师 家庭之父母
子等应供养 爱愍子孙者
如此实智者 饮食与衣床
111 涂身与沐浴 以之清洗足
归命于父母 应与施恭敬
智者为如此 以之事父母
如是语经 二八一
--------------------------------------------------------------------------
小部经典一 二八二
为世所称赞 逝将乐天上”
一○七 (四、八)
“诸比丘!婆罗门及居士为卿等之大援助者,彼向卿等供养衣服、团饭、坐卧处、
疾病之药品道具等,诸比丘!虽然卿等亦为婆罗门及居士之大援助者。不论如何?
初善、中善、终善指示彼等之法,具义、具文使知无比类圆满清净之梵行。如是,
诸比丘!相互支持和合,将横断瀑流,为正灭苦而住梵行。”
“有家与无家 互相合支持
无此之安逸 为悟正法者
112 住家衣资具 由有家者济
危害之避难 由无家者受
有家在家者 善逝为凭借
信阿罗汉者 圣慧入三昧
于是应修法 往至善趣道
乐往天界者 怀望自成悦”
一○八 (四、九)
“诸比丘!若比丘众欺瞒、任性、多言、虚伪、不为专心处者,诸比丘!此非我
113 比丘。诸比丘!彼比丘由此离法、律,又诸比丘!彼比丘于此之法、律不增长、发
达、开发。然,实诸比丘!不欺瞒、不多言、贤慧、不任性,为专心处之比丘,诸
比丘!彼等实是我比丘僧。诸比丘!彼比丘僧不离此法、律,诸比丘!彼比丘僧于
法、律达增长、发达、开展。”
“诈顽喧虚伪 高傲不专心
正自觉者示 于法不进步
不诈无骚贤 不顽为专心
正自觉者示 于法为进步”
如是语经 二八三
--------------------------------------------------------------------------
小部经典一 二八四
一○九 (四、一○)
114 “诸比丘!犹如人于河流乐气嬉气前行时,岸边站立之具眼者曰:“君!君何故
从河流乐气嬉气前行耶?此河之下有波、有涡、鳄鱼栖、夜叉栖、河下有湖水,君!
君至其处,死或可受死等之苦。”彼时,诸比丘!彼人闻彼之声,以手足横断水流[而
出]。实诸比丘!我说此譬喻欲为教之义。此为如斯之义:诸比丘!所谓河流,即此
爱之谓。诸比丘!所谓乐气嬉气,即此六内处之谓。诸比丘!所谓河下之湖水,即
此五下分结之谓。诸比丘!所谓有波,即此忿与绝望之谓。诸比丘!所谓有涡,即
此五欲乐之谓。诸比丘!所谓鳄鱼栖、夜叉栖,即此女人之谓。诸比丘!所谓横断
115 流,即此出离之谓。诸比丘!所谓手足横断水流,即此精进努力之谓。诸比丘!所
谓立于岸边之具眼者,即此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谓。”
“如舍诸欲苦与共 来世将有静安宁
心解脱者有正智 到处解脱触涅槃
住于梵行识6[四谛] 识世之终到彼岸”
一一○ 7(四、一一)
“诸比丘!比丘若步行时,生欲寻思、嗔寻思、害寻思,诸比丘!若比丘怀彼不
断、不拂、不除、不灭,诸比丘!如斯比丘虽步行亦言为无勤、无愧、因循、常为
懒怠,缺精进者。诸比丘!比丘若立时,生欲寻思、嗔寻思、害寻思,诸比丘!比
丘若怀彼不断、不拂、不除、不灭,诸比丘!如斯比丘虽立亦言为无勤、无愧、因
116 循、常为懒怠,缺精进者。诸比丘!比丘若坐时生欲寻思、嗔寻思、害寻思,诸比
丘!比丘若怀彼不断、不拂、不除、不灭,诸比丘!如斯比丘虽坐亦言为无勤、无
愧、因循、常为懒怠,缺精进者。诸比丘!醒卧之时,比丘生欲寻思、嗔寻思、害
寻思,诸比丘!比丘若怀彼不断、不拂、不除、不灭,诸比丘!如斯比丘虽醒卧亦
言为无勤、无愧、因循、常为懒怠,缺精进者。然则,比丘若步行时生欲寻思、嗔
寻思、害寻思,诸比丘!比丘若不怀彼,以断、拂、除、灭之,诸比丘!如斯比丘
虽步行亦言为热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果断者。诸比丘!若立时,生欲寻思、
嗔寻思、害寻思,诸比丘!比丘若不怀彼,以断、拂、除、灭之,诸比丘!如斯比
如是语经 二八五
--------------------------------------------------------------------------
小部经典一 二八六
117 丘虽立亦言为热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为果断者。诸比丘!比丘若坐时生欲
寻思、嗔寻思、害寻思,诸比丘!比丘若不怀彼,以断、拂、除、灭之,诸比丘!
虽坐亦言为热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为果断者。诸比丘!若卧醒时,生欲寻
思、嗔寻思、害寻思,诸比丘!比丘若不怀彼,以断、拂、除、灭之,诸比丘!如
斯比丘虽卧醒亦言为热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果断者。”
“亦行亦立 亦坐亦卧
基于恶家 怀寻思者
入于恶道 已痴且弱
比丘不胜 不证菩提
亦行亦立 亦坐亦卧
118 止寻思者 乐寻思止
入于善道 已智且强
比丘已胜 证大菩提”
一一一8(四、一二)
“诸比丘!住具足戒,具足波罗提木叉,住调御波罗提木叉律仪,具足行与行处,
虽对微细罪亦见怖畏,应学自学处。诸比丘!住具足戒,住调御波罗提木叉律仪,
具足行与行处,虽对微细罪亦见怖畏,对学自学处者,诸比丘!此上当有何所作。
119 诸比丘!若步行时,比丘已灭贪欲,已灭嗔恚,已灭惛沈、睡眠,已灭掉举、恶作,
已舍疑,为勤精进而为正直,念安立而不惑乱,身静然而不粗暴,心专心成一境,
诸比丘!如斯比丘虽立亦言为热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为果断者。诸比丘!
比丘若立时已灭贪欲,已灭嗔恚,已灭惛沈、睡眠,已灭掉举、恶作,已舍疑,勤
精进而为正直,念安立而不惑乱,身为静然而不粗暴,心专心成一境,诸比丘!如
斯比丘虽立亦言为热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为果断者。诸比丘!比丘若坐时
120 已灭贪欲,已灭嗔恚,已灭惛忱、睡眠,已灭掉举、恶作,已舍疑,勤精进而为正
直,念安立而不惑乱,身静然而不成粗暴,心专心成一境,诸比丘!如斯比丘虽坐
亦言为热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为果断者。诸比丘!比丘若卧醒时已灭贪欲,
如是语经 二八七
--------------------------------------------------------------------------
小部经典一 二八八
已灭嗔恚,已灭惛忱、睡眠,已灭掉举、恶作,已舍疑,勤精进而为正直,念安立
而不惑乱,身静然而不成粗暴,心专心成一境,诸比丘!如斯比丘虽卧醒亦言为热
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为果断者。”
“若为步伫与坐卧 [肢]可屈伸比丘心
进于前横后地时 五蕴之法见生灭
121 如此笃境静直常学 心为心静直常学
如斯比丘谓断除 被人称为果断者”
一一二9 (四、一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如来完全自觉世间,如来为离世间者。诸
比丘!如来完全自觉世间因,如来是舍世间因者。诸比丘!如来完全自觉世间灭,
如来实证世间之灭者。诸比丘!如来完全自觉世间灭之道,如来修至世间灭之道者。
诸比丘!如来完全已自觉与天俱、魔俱、梵天俱、沙门婆罗门之族俱、天及人俱,
对世间能见、能闻、能思、能识、能达、能遍求、能回想、能思考,故言为如来。
122 又诸比丘!如来由完全自觉为无上正等觉之夜,至般涅槃于无余依涅槃界之夜,于
此之间已说一切法语为如而非不如,故言为如来。诸比丘!如来说如、行如;行如,
彼之为如说。是故说如,彼之行如;行如,彼之说如,故言为如来。诸比丘!如来
与天俱、魔俱、梵天俱、沙门婆罗门之族俱、天与人俱,于世间为征服者、非被征
服者,见一切之权威者,故言为如来。”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一切世间为如实 遍知一切之世间
已由一切世间离 一切世间无比者
贤者世间胜一切 脱离一切世间累
彼为最上之寂止 彼悟无畏之涅槃
123 一切无恼尽有漏 切断轮回此之佛
一切之业已得亡 灭尽烦恼为解脱
此之应供无上佛 演说胜法狮子吼
与天俱世转梵轮 天与人信佛之教
御者中之优御者 隐者中之寂静仙
如是语经 二八九
--------------------------------------------------------------------------
小部经典一 二九○
解脱中之最上者 度脱中之最胜者
群行归命大无畏 与天俱世无等者”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集终了
摄颂曰:
婆罗门(一○○)四(一○一)知(一○二),沙门(一○三)戒(一○四)爱
(一○五)梵(一○六),大之援助者(一○七)欺骗(一○八)与诸人(一○
九),步行(一一○)具足(一一一)世(一一二),此等为十三。
在于如是语经为一一二经。
注 1 A,N.vol.II.PP.26-7(汉译南传藏、二○卷四九~五○页)参照。
2 所谓“沙门之义”,称为沙门之意义,云为四沙门果之意。所谓“婆罗门之义”为与彼为同义
语。又所谓“沙门之义”四圣道,所谓“婆罗门之义”言为四圣果(注释四三一页)。
3 uppajjamana 为 uppajjanasila(注释四三七页)。
4 同于第一五经之偈。
5 A.N.vol.I.P.132;vol.II.P.70(汉译南传藏、一九卷一九二页、同二卷一一八页)参照。
6 A.N.vol.II.P.6(同一八卷一○页)参照。
7 A.N.vol.II.PP.13-14(同二二~四页)参照。
8 A.N.vol.II.PP.14-15(同二五~六页)参照。
9 A.N.vol.II.PP.23-24(同四二~四页),中阿含世间经(大正藏、一卷六四五页)参照。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