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果钦哲法王:觉醒的勇气 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第七章 修心的指导
顶果钦哲法王:觉醒的勇气 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第七章 修心的指导
以下是更进一步的教导,让我们了解如何运用修心法门,让慈悲和菩提心凝聚增长。
一切修行只有一个动机。
要培养利他的动机。以饮食穿着来说,当我们得到美味的食物,要心想:“愿众生能够享用相同的美食;愿我能够与一切饥饿的人,共享这美好的一餐。”获得好衣服的时候,同样想:“愿所有的人能够享用这样的好衣服。”
一切困境只有一个对治。
当我们在修心过程中生病,或被负面力量纠缠;当我们名声狼籍而失宠受苦;当我们的烦恼日渐增强,对修心失去兴趣的时候,要想世界上有很多人面对相同的困境,行为有违法教。在此时,即使我们向他人解释法教,教导别人如何培养美好的功德,也没人想要听——仿佛在对牛弹琴。另一方面,人们不需要教导,自然就会说谎、偷窃。他们的行为完全与他们的渴望相抵触——他们除了轮回及下三道之外,还有何处可去?因此,我们应该为他们感到难过,承担他们的过患,祈愿他们立即停止负面行为,走向解脱之道。我们应该祈愿,愿他们对轮回生起出离心,愿他们发菩提心,并由自己承担他们的怠惰、忽略佛法的一切果报。换句话说,我们要不断修持自他交换。
初后做二事。
早晨起床时,我们应该发下如此的誓言:“我今天一整天将记得菩提心。吃饭、穿衣、禅修时,不论我到哪里,将持续修持。如果一时忘记,要提醒自己。时时专注于菩提心,不让自己堕入贪、嗔、痴的状态中。”我们应该集中意志,努力持守这个誓言。晚上就寝前,检查自己:我发了多少菩提心?我对他人有多大的帮助?我的行为是否依循法教?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行为违反法教,要心想,虽然自己已经进入了佛法,从上师处领受了大乘的法教,我们仍然没有能力付诸实修。这是因为无数轮回以来,我们背离法教之故。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们将永远无法停止在轮回和下三道中流转。我们应当如此责备自己,忏悔一天的过错,并下定决心从第二天开始,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或一个月之内,或至少一年之内,必须要看到自己进步的征兆。要铁了心,不要因为过去除过患是庞大的工作而气馁。反过来说,如果在一天之内,我们的行为没有背离法教,维持利他的态度,就应该欣喜,心想:“今天是有用的一天,我记得上师的教导,如此完成了他的愿望。明天我还要更进步,后天还要更进步。”如此可以保证菩提心的增长。
二境皆应忍。
透过对三宝的信心和慷慨布施,我们或许会因为业果的成熟,而变得富裕,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等等。此时,我们可能会想:“我有钱,我有地位,我最厉害,我出类拔萃。”如果我们这些修行者具有这种骄慢,对此生的执着将会增加,邪魔将会进入我们的心。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享受快乐、财产和影响力,而不起骄慢,我们将了解,这些事物不过是幻象、不具实质的梦,有朝一日都将消逝。对于所有聚合而成的事物,有一句话说:“有所积聚,必有所用尽;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
我们应该告诉自己:“谁知道?或许明天我就要向这一切说再见。因此,我要把我最满意的事物、最好的财富供养上师和三宝。愿他们欣喜地接受,并加持我,让我在修行道上没有障碍。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美梦,但愿一切众生能够享受如我这般的快乐,甚至于更多的快乐。”
另一方面,当情况糟到无法修行,心中生起强大的烦恼和烦躁的情绪,与所有人争吵的时候,我们要想:“我知道一切如幻;因此,我不会让自己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我不做弱者!我要把他人的过患、贫困、疾病和死亡背负在自己肩上。”简而言之,我们要如是思维,只要珍贵的菩提心不退减,谁在乎堕入下三道?谁在乎失去财产?无论如何,我们要像握有珍宝的乞丐,绝不放弃菩提心。
二事舍命护。
一般说来,这指的是声闻乘、大乘和金刚乘的誓言,尤其是修心的特殊誓言。修心的誓言是:把所有胜利和利益归给他人,自己承担所有的亏损和失败,尤其是敌人的亏损的失败。如果我们正确地修持,修心将会有成果。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持守这两种誓言,我们既无法获得今生安乐、投生天道和人道的短期利益,也无法具足往生净土的长期利益。我们要不顾任何代价,遵守这些誓言,如同走在森林中,要保护自己的眼睛,免得让刺跑进去。
当学三种难。
这三种是比较进阶的修行:正念的修行、去除的修行,以及“断念”的修行。
第一个是正念。这是非常难的修行。我们要在烦恼生起的那一刹那,立即察觉。刚开始,我们很难保持足够的觉察力,来认清烦恼的生起。然而,当负面情绪生起,我们要分辨它们是贪、嗔或痴。即使我们能加以辨识,也不容易用对治来去除它们。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无法控制的强烈情绪生起,我们无助地被它控制,但我们仍然要面对它,质疑它。它的武器在哪里?它的力量在哪里?它伟大的军队和政治强权在哪里?我们会发现,情绪只不过是一些不具实质的念头,本质是空的:无来处,无去处,无停留处。当我们有能力去除烦恼之后,接着就是困难的“断念”修行。这意味着,我们依据所叙述的对治方法去除烦恼,如同一只鸟飞过天际,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要努力从事这些修行。
取三主要因。
成就佛法的三个主因是:遇见合格的上师;透过他的开示,培养正确的动机;最后,具备必要的资粮。
如果不跟随真正的上师,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如何修行。如果释迦牟尼佛没有转*轮,我们不会知道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该避免。我们已经没有福报亲见佛陀,如果又不跟随上师,我们要如何修持解脱之道?如何认出错误及劣等的道路?如同我们用油来处理僵硬的皮革,使其滑润有弹性,我们要用平静谦虚的态度,正确地修持佛法,不受干扰。最后,我们目前生活在欲界中,如果无法填饱肚皮,没有衣服蔽身,是不可能修持佛法的。
如果俱足三种根本条件,应该感到欣喜,因为我们拥有一切修持佛法的条件。这就像在爬坡时有一匹好马,路途就不会太困难。同时,我们要祈愿所有众生皆能同样幸运。
如果我们不具备这三种根本要素,应该省思,虽然进入佛法,领受许多法教,但我们仍然缺乏修行的适当要件。
事实上,有许多弟子正因为此而无法正确修行。他们就是所谓的“善业转恶业。”如前面所述,“老瑜伽士发财;老上师结婚。”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感到怜悯,并祈愿他们得不到顺缘的因,能在自己身上成熟,因而改善他们的情况。
修三种不可退减。
即虔诚、热忱和菩提心。
对上师的虔诚心,是大乘一切功德的泉源。如果释迦牟尼佛本人现前,而我们缺乏虔诚心,就无法看到他的功德,也无法领受他的加持。佛陀的亲戚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没有把佛陀视为觉醒的人;他们误会并批评佛陀的一切行为,被自己的忌妒心战胜,最后往生地狱道。如果能够对上师生起圆满的信心和虔诚心,把上师的一切事业视为正面的,那么就算上师不是无上觉醒者,自己心中也会油然生起了悟的智慧。如同常啼菩萨27,透过对上师的虔诚而成就了空性。因此绝不能让自己的虔诚心退减。
27.常啼菩萨(Sadaprarudita):法上菩萨(Dharmodgata,或昙无竭菩萨)时代的一位伟大菩萨,因自己的勇气、精进及对法的追寻而著名。
修心是大乘法教的精华。它是从法教的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在佛陀开示的八万四千法门中,如果我们能够修持菩提心,就已足够。事实上,菩提心如同不可缺乏的药丸,我们不能没有它。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结晶。能够听闻菩提心,是多么幸运。宣说菩提心的上师,其仁慈亦无与伦比,因为菩提心本身是无比的伟大。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运用四种密法事业28,是为了让自己长寿或战胜敌人、土匪等等,那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目前的生活而已。
28.四种密法事业(Four tantric activities):又被称为四种证悟事业,即息灾、增益、怀爱、及解脱(也就是强迫将意识送往更高的存在境界)。
菩提心的法教是多么殊胜呀!只要能够在心中体验一点点都不得了!一刹那的负面念头,将使我们承受无数轮回的苦。反过来说,一刹那的菩提心,可以摧毁无数劫以来,一切恶行的果报。一念的菩提心,能够聚集一切功德和净行。出自这种动机的任何行为,都是属于海洋般广大的大乘事业。我们应当用欣喜和热忱的态度修持菩提心,这种热忱永不能退减。
让自己习惯于菩提心,如同保持花园整洁般,不让杂草、昆虫、木屑泛滥。让我们一起来修持菩提心,结合大乘和声闻乘的功德,使我们变成可以渐渐装满稻谷的容器,或渐渐滴满水的水皿。无论我们是在修持声闻乘或菩萨道的法门,或密咒乘的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一切行为都应成为菩提心誓言的支柱。就算在修行密咒乘,也应保证并肯定我们的菩萨戒。
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听闻、思索及禅修,都应被视为修心的助力。如果能运用菩提心,把一切纳入修心的道路,我们可以培养出不可思议的正面心态。用这个对治方法,可以改变一直以来所生起的负面情绪。用这种方式,让菩提心做为我们经常的朋友。
成就三无离。
身、语、意要永远从事正面的行为。当我们在做大礼拜、绕行佛塔之类的正面行为时,心意、语言应当与身体同步。当我们积聚语的善行时,例如念诵咒语,身与心要同时参与。当我们生起善念,身和语也要同时参与。如果做大礼拜或绕行佛塔时,我们聊天,或心中充满各种负面情绪,就如同在吃有毒的食物。所以,当我们做出正面行为时,身、语、意要一体行动。
修心无偏颇;
修行要遍彻。
修心不能有分别心,不要挑选对象,要针对一切,不论对象是否有生命。任何念头的生起,都应该成为修行的道路,而不是修心的障碍。这不能随便说说,要深入自心,真心实践。
恒修所无能避免。
对于无法逃避的困难,我们应当经常禅修。很多人要害我们,要与我们竞争,上一刻友善,下一刻没有任何理由就背叛我们;有时候,没有任何明显的理由(也因为自己的业),我们就是不喜欢一些人。对于这些人,更要生起菩提心,尤其在困难的时刻。
要尊敬、服侍长辈、父母及上师。莲师曾说:“不要成为长辈心中之痛;恭敬地服侍他们。”帮助他们及任何需要帮助的人,就是走上菩萨道。不要从事任何与此态度相左的行为。
不依赖余缘。
当我们拥有足够的衣食,健康良好,拥有一切所需,无忧无虑时,我们不应执着,也不该依赖这些好处。反过来说,当我们无法享有这种条件,一切不如意时,我们应当利用这种情况来激励自己的勇气,把困境当做菩萨道路。困难的时候,不能放弃;这反而是我们修持两种菩提心,把一切经验带到修行道上的最佳时机。
今当修主要。
在过去许多生世中,我们曾经历各种状况,曾经富裕,曾经被敌人战胜,失去一切。我们曾享尽天道的欢娱,也曾是政治迫害的受害者。我们曾是麻疯病患,或受其他疾病迫害。这一切快乐和痛苦的经验,并没有带给我们任何事物。此生,我们走上了佛陀阐述的道路,遇见许多有成就的心灵导师;这一次,我们要把握机会,让一切情境变得有意义,并且去做是最重要的事。
商人来到遍布珠宝的岛屿,却空手而返,他会无颜见人。对我们而言,也是如此。我们要善用现在修行的顺缘。如果能够让真实的菩提心生起,就算我们贫困、无名也没有关系。
佛法有两种面向:传授与修行。传授不过是嘴巴的工作,而许多听闻佛法的人却不修行。俗语说:“听法者多,修法者少。即使那些稍事修持的人,也分心而迷失。”
对佛法而言,修行重于传授和讨论。佛法要真的去“修”。就算念诵百万咒语、从事各种善行,但如果心是散漫的,就不会有任何利益。如此一来,法教对我们无益,菩提心也没有机会增长。在所有修行之上,要勤修菩提心。
一本尊,观世音,诸佛总集;
一咒语,六字真言,诸咒总集;
一佛法,菩提心,生圆二次第一切修行之总集。
知此,一切皆解脱,持颂六字真言。
菩提心是一切修行之主;此外,一心根据上师指示修行,胜过依赖书本的知识智力。黄金和钻石愈提炼愈精纯,因而愈珍贵。对于上师传授的法教,透过精进的修行,我们的领悟会愈来愈深。佛陀说:“把我的话当黄金,切它、熔它、提炼它;仔细检视我的法教,不要只因为尊敬我而接受它。”佛陀的法教如同熔化和提炼的黄金。透过听闻,我们开始了解;透过禅修,我们的领悟愈来愈深广。持续专注地修行,非常重要。在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就是静坐禅修。禅定时,不要到处动,要安静地留在座位上。站起来只会摔跤!要坐直,不要太僵硬。记住,上等修行者会磨破自己的坐垫,不会磨破自己的鞋底。
对治情绪比离家修行更重要。如果我们离家修行,却有着更强烈的贪、嗔、痴,那么我们的行为对修行而言,是有害而无益的。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善用对治。
勿犯错。
要防备自己犯下六种错误或误会。
错误的耐性或容忍。有些修行者缺乏衣物,受尽风寒,外貌可怜,但仍然坚持修行。他们或许缺乏物质,但不需要我们的怜悯。眼前的不舒适是短暂的,也是帮助他们未来解脱的方法。这是一种勇气,而且不同于一般英雄的勇气。一般英雄为了毁灭对手,保护同族,在与敌人相争时受尽苦难,或被敌人俘虏,受尽折磨。
错误的兴趣。一心一意为此生累积财富、权势和享受,而不去修持佛法,也是一种错误。
若欲正确修行,
以法维护己身,
以简朴生活维护法,
以死亡念头维护简朴生活,
在寂静山洞维护死亡之念。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要帮助所有如母众生,带领他们成佛。我们永远不能认为自己禅修有成、曾经闭关、娴熟仪式而自满;也不能因为会念诵,或知道一切关于修行的事而自豪。这些都是修道上的障碍。
勤修世间法而非佛法。这也是一个错误。要记得:“学习是从听闻法教而来;听闻法教可以扭转邪恶;听闻法教让我们唾弃无用的道路。”努力了解所听闻的法教是属于胜义谛或俗义谛,然后努力掌握语言背后的究竟意义,之后要全心修行。这就是进步的方法。许多“专家”尝到佛法的滋味,带着理性知识的武装,却让自己岔入歧途,不断和对手进行辩论,为的是得到世间的满足感。他们所尝到的佛法滋味,反而让他们走偏了。
错误的慈悲。在山间小屋修行的隐士,缺乏食物和温暖的衣物,为了佛法而历经各种艰辛。我们不应当怜悯这样的修行者。我们不应当操心:“可怜的修行人!他们会饿死!”反过来说,真正要可怜的是不断恶行的人,例如杀了成千上万人的军事将领,军事英雄;他们的嗔恨会把他们带入地狱道。我们应将慈悲给予那些真正需要的人。
帮错忙。如果努力让亲友享受世间的快乐和成功,而不让他们接触佛法,也是一种错误。如果真正关心他们,就应当协助他们认识心灵上师,教导他们如何修行。日复一日,要向他们指出解脱之道。好人就像能治病的树,经常接近他们,自己就能变好。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教导别人如何从商,如何欺骗他人,如何战胜敌人,他们也会变得跟我们一样不善。
不妥的喜悦。因敌人受苦而感到喜悦是不妥的。我们应该随喜任何善德,以及该欣喜的事情。反过来说,当人们从事善行,当修行者实行无数八关斋戒29,或建造寺庙、佛塔、佛像,或印经文,我们要祈愿:“愿他们在此生及来世,能永远行善。愿他们的善行能让菩提心生起。”这是正确的随喜方式。当我们不喜欢的人被上司处罚,甚至被杀死,如果我们因此感到喜悦满足,认为他得到应得的报应,是错误的喜悦。
要走上无误之道,以上六者是要屏弃的错误行为。
29.八关斋戒(Nyungne):与观世音菩萨有关之严格清净修行。修行包含念诵咒语、严格进食及大礼拜。
修行要有恒。
当人生顺利,心满意足时,我们会倾向修行;当我们饿了,没有东西吃,就会失去修行的兴趣。这是因为我们对法教缺乏完整的信心。俗话说,:“肚皮饱了晒太阳,这是我们像修行者的的时候。一旦事情不顺,我们变成凡人。佛法无法和我们的心融合在一起。请加持我们,让心中生起正确的态度!”另一句话说:“落入凡夫行径的修行者,永不会解脱。为外表而念诵咒语,无益于修道”
修行要精进。
修行要全心投入,让自己完全浸润在修心之中:有时禅修空性,有时生起出离心,有时对众生发慈悲心。透过仔细的探索和检视,我们会更下定决心,愈来愈努力去修持修心的法门。
分析试验求解脱。
首先要分析我们哪一种情绪最强,然后专注而努力地去对治。当我们面对某些特定状况时,仔细检视这情绪是否增加。我们应该观察情绪是否会生起,生起时要能辨认出来,透过对治的协助,把它去除,然后持之以恒,直到情绪不再生起。
不应自持。
如果能帮助他人,提供食物和衣着,协助人出狱,或让他们升官,那么我们不应该期待获得他人的肯定。如果我们长期认真修行,或知识广博,严守戒律,也不应当期待他人的尊敬。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发现他人知识渊博,应当祈愿他们能够真正博学;如果他们严守戒律,应当祈愿他们能够像佛陀时代的弟子;如果看到他人修行,应当祈愿他们的心与修行合而为一,没有障碍,他们的道路能引领他们走向最后的目标。这应该是我们禅修的方式,关心他人胜过自己。如果我们能做到,也不应为自己庆贺,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瓦君30曾给过这样的忠告:“不要依赖他人;专心对本尊祈请。”不要依赖他人,认为他人会给我们食物、衣物等等。然而,要对三宝生起完全的信心。有一种说法:“相信上师是究竟的皈依;利益他人就是究竟菩提心,因此不要炫耀自己的成就。”永远持守这种态度,因为依赖他人,结果未必如我们所愿。
30.瓦君(Radreng):也就是种敦巴,见21.
不应暴戾。
如果我们在公众场合被忽略,不要认为自己是这么好的修行者,人们怎么不在乎我,不来供养或请求加持。此时,不能烦燥,不能严辞以待。此刻,我们还不能用法教来对治我执。我们忍辱的程度非常脆弱,如身上的水疱。我们易怒的程度,则像一只头痛的熊。这完全是因为无法用法教来对治。
不轻喜怒。
水晶球因自身的透明,而呈现各种颜色,放在什么上面就变什么色。同样的,有一种修行者得到很多金钱就会想:“哇,这是多么慷慨的功德主。”但如果得不到钱,就口出恶言,牢记在心。我们不能被如此微小的事情动摇。
莫期待回报。
如果帮助他人,或有机会修行,我们不应当期待他人的感谢、称赞或给予好名声。如果我们能够终身修持两种菩提心,在座上和座下皆正常禅修;如果我们能将心与禅观融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就不会是凡夫的经验。再说,如果不被日常生活干扰,有助于禅修的进展。但如果禅修时非常的专注,事后完全分心,就无法对禅观产生信心。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在座下培养许多正面习惯,但在禅修过程中不专注,修行同样是无意义的。要努力做正确的修行。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