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三·一、第八心所相应门——别解触(注解)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3日
来源:   作者:韩镜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三·一、第八心所相应门——别解触(注解)

 

  注解

  1 “二段”,谓所缘门与行相门。

  2 谓第二颂第二句。

  3 “五受”,见下文。

  4 智周《演秘》云:

  举初阿赖耶﹝识﹞狭名,释异熟识宽体也。

  5 谓五数中各有二。

  6 见《显扬》卷一。

  7 如理《义演》云:

  略释体业,要具三义为触自性:一者、“三和”,二者、“分别变异”,三者、“令心、心所触境为性”。“与受、想、思等所依为业”,如下广释。

  就解触中,大文有三:初、释体业,次、引证成,三、释违文。释体业中有二:初、总,次、别。此即总也。

  8 《对法》卷一原文:

  依三和合,诸根变异,分别为体。

  9 智周《演秘》云:

  依大乘义,以第七识俱时有故。

  10 “果”字,疑为“因”。

  11 “功能”二字,天海本有,余无。

  12 “与”字,《义演》作“以”。

  13 智周《演秘》云:

  受等心所全不能生余心所故,不名分别﹝或领似﹞。触异受等,得“分别”名。

  道邑《义蕴》云:

  此意说如受等法不能生余作意等,即不随受领似三和之上生作意等功能。今触既不能触,亦不似三和之上生触功能。

  14 智周《演秘》云:

  识但生余心所,识不能自在,触亦不能自生也。

  15 《对法》卷一。

  16 “于”字,《集论》原文作“诸”。

  17 谓《集论》次说“根变异力引触起时”等。

  18 见《集论》卷一、安慧《唯识三十论》,及《大乘五蕴论广释》。

  19 即《对法》卷一。

  20 “根”字,金陵本误作“于”。

  21 见《对法》卷一,及安慧释卷一。

  22 “不言生余心所”。

  23 “能”,谓功能。

  24 “常”字,除《续藏》引古本无重“常”字,余有。

  25 “缺偏”,《义演》引智周云“缺偏”应作“缺遍”,即应缺遍义。

  26 灵泰《抄》云:

  今说根境等是识亲依,不说余空明等疏依;又不说识种子——种子依是识因依;今说增上缘依。然此中但说亲缘,即不说亲因也。

  27 及《对法》卷一。

  28 即“云何建立行蕴”?

  29 《集论》原文:

  然思最胜,与一切行为导首故。

  30 见《集论》卷一、《对法》卷一。

  31 如本论卷三云:

  若似触生,名领触者,似因之果,应皆受性!

  32 《顺正理论》卷十云:

  由根、境、识和合而生,能为爱因,有所触对,说名为触。

  又云:

  触体实有,以有用故,如眼等根。谓眼等根,虽非现见,能取境故,知有自体。

  《俱舍论光记》卷三十八云:

  说一切有部师言:根、境、识外别有触体。

  33 谓“然触自性是实非假”。

  34 见《顺正理论》卷十。

  35 《俱舍》、《正理》原文:

  谓佛于彼《六六经》中说如是言:有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

  二论“六爱身”均在最后。本论《述记》则置在“六触身”前。

  36 见《界身足论》卷一。

  37 灵泰《抄》云:

  经部计余心所为思分位,此爱依思,思合是有体假为所依。所依思是实,能依爱亦是实。

  智周《演秘》云:

  假实之义,形待不定。如大乘种,真俗相对,种非唯真,即名为假。有无相对,种非全无,复名为实。爱亦同之,为喻何失?对彼所立三和假触,爱得名实,初因无过。

  38 即简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

  39 《顺正理论》卷十有长文辨触心所别有自体。如上所引虽不现见,亦可知有。

  如彼论续云:

  又如思等虽非现行,但由思构知有此法。谓有能成意业等用,由此用故,知有自体。若心所法现可见者,应无有执彼即是心。触亦应然,虽非现行,以有用故,知有自体。又曾未见诸圣教中,于无体法说有别用。唯于有体,说有用言。既于触中,说为有用,故知彼触别有自体。

  若言眼等六处差别,即能生受,无别触用。谓即内处与外境俱能发生识,互为因果,和合名触,此即生受。故于此中无别触用。此言非理,先已说故。

  又经重言,应无用故。又爱等应有即受等过故,谓先已说。非彼宗中不许俱起互为因果,义可成等。

  又经重言三和合触,应成无用。谓经先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由此眼等体及因果,其义已成。复说俱起受、想、思故,即分明证眼等因果和合生彼。是则重言三和合触,定应无用!由先所言眼等因果义已成故,岂不若说眼等因果和合而生别体触者,三和合言,亦成无用?......

  40 灵泰《抄》云:

  然经部虽许粗食是假,其香、味、触极微,皆是实故。又触中唯取四大为实触也,不取触中涩滑等触,涩滑等触是假故。

  41 灵泰《抄》云:

  又解:不取段食为喻。或立量云:触定是实有。四食之中,心所性故。如思食。

  42 “彼”,谓经部师。

  43 道邑《义蕴》云:

  许爱少实,即余触不成假。俱是心所无异因故。

  44 “爱”字,金陵本作“受”。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