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星云法师:佛光教科书 第六册 第十二课 佛教的事亲之道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2日
来源:   作者:星云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星云法师:佛光教科书 第六册 第十二课 佛教的事亲之道

  花草树木,扎根于厚实的土地;溪流江河,溯源于雪岭山脉的蕴藏。乌鸦孝亲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亲恩;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从‘上代而来,从己而出’的血缘关系中,延续世代相传的伦理之情,稳固了人类纲常秩序。

  中国是一个重视孝道的民族,‘父子’被列为五伦之首;青年守则中有‘孝顺为齐家之本’;《孝经》中说:‘孝是德之本,依教而生。’显示中国人以‘孝’为人格养成,也是伦理道德实践的根源。

  佛教初传中国,曾受到儒家学者的非难。他们常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来攻击佛教僧侣剃发出家乃不孝之举。事实上,佛教是一个重视孝道的宗教,例如:《父母恩重难报经》以母亲怀胎生产的艰难、危险以及养儿育女的艰辛,而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足见佛教对孝道的重视。

  儒家的曾子说:如果没有特殊缘故,而轻易杀害一只昆虫蚂蚁,就是不孝;没有特殊缘故,随意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层次提升到对动物、植物的爱护,乃至对一切众生的爱心,这种无私广被的慈悲仁爱,就是孝顺。曾子能将孝顺诠释得如此周全,无怪乎日后能成为孔子门人中弘扬《孝经》的传人。中国传统社会主张三纲五常,主要以孝为中心,扩而充之,对国家的孝顺就是忠,对兄弟的孝顺就是悌,对朋友的孝顺就是义,乃至对众生的孝顺就是仁。佛教更将人性的真爱与善美发挥到极致,推及对一切众生的悲愍,是一种发自至真情感的流露,心甘情愿的付出。《大无量寿经》云:‘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菩萨的慈悲是愿承担众生的苦难,不舍弃一切众生,犹如孝子对父母的爱敬表现。佛门中的孝亲事迹不胜枚举,如佛陀为父担棺、为母说法,克尽人子之道;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幽冥之苦,而‘盂兰盆’胜会也从此流传于千年;舍利弗入灭前,特地返回故乡,向母辞别,以报亲恩;明朝蕅益大师四度割臂,为病危的母亲求寿;民国的虚云和尚,三年朝礼五台山,为报父母深恩。综观佛门的事亲之道,除了一般世间的甘旨奉养和功成名就的光宗耀祖外,更进一步的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令先远宗亲得度,永断三途辗转之苦,是乃上上之大孝。

  佛教认为克尽孝道应该注意下面三点:

  一、孝顺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的奉养,使其无缺,而不是一时的情绪喜恶。《长阿含经》说,子女应以五事敬顺父母:1.供奉能使无乏;2.凡有所为,先白父母;3.父母所为,恭顺不逆;4.父母正令,不敢违背;5.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心地观经》也说:‘孝养父母之福与供佛同等,应当孝敬恒在心。’佛教不仅报现世恩,甚至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对父母的追思与感恩。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得以世世‘借假修真’,听闻佛法,圆满菩提。《分别经》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舍,使其学道,累劫精进,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所以尽孝如同学佛一般,不能间断。

  二、孝顺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除了物质生活不虞匮乏,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乐,也是孝顺的表现。《父母恩重难报经》载:‘若父母无信,教令信;无戒,与戒教授;不闻,使闻教授;悭贪,教令好施。’《本事经》及《孝子经》说:‘能开化其亲,才是真实报父母恩。’《五分律》中,佛陀嘱咐比丘应‘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贤愚经》、《睒子经》谓‘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由此可知,无论在家或出家,实质上能解决父母的需要,且能导其正道,这是无比的重要。

  三、孝顺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佛教中,广义的父母恩还包括‘师长恩’,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更进一步来说,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重恩’之一便是‘报父母恩’;修行者以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最为上行。《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如果一个人懂得孝道,敬爱父母,必然能持戒;能以善法制止身心恶行,就不会侵犯他人,进而尊重万物,更能了解同体共生。所以太虚大师将孝道扩大为‘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孝顺业因、孝顺圣教、孝顺法性、孝顺佛心’。佛教不仅是重视孝道,更将孝道的积极意义与精神发扬光大。

返回目录

----------------------------------------------------------------------------------------------------------------

更多星云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