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黄念祖: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前 言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原为黄老居士生前于北京居士林所讲,原讲共为七讲,惜当年第二讲录音丢失,故至今海内外只保留有六讲磁带,通过整理现编辑成此书。
为便于阅读通顺,同时依据‘依义不依语’的原则,编缉时于个别口语及无关义理之言外话,均做了适当删节,于语法上也做了调整补充。如果仅依录音而实录文字,读者会发现所云诸语不知源于何处。幸好于整理中发现黄老所讲,主要参考《弥陀要解》及其个人所写《大经解》等著书,此发现为整理文字带来了很大方便,也避免了许多错误的发生。但因整理者水平有限,肯定于个别处有所纰漏,还希大家予以指正。
第一讲
作为佛学漫谈,我这次来可不是来说法的,更不能说是来向大家开示的,只是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看经、实修方面的一些体会而已。既是漫谈,那我们从今天开始谈什么呢?就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吧。大家也许觉得这两部经很不相同,怎么能联系到一块讲呢?所以,这里有三个因缘,先跟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个因缘:正果法师一直在这个道场讲《金刚经》,现在正果法师生病了,委托我来代替他,所以这里有个接续的意思,因此还是先从《金刚经》谈起。大家都知道本人写了一部《无量寿经》的注解本,而且三月份的时候我就准备来向大家谈这个,后来就广济寺增信班的需要,我就到那边去讲《无量寿经》及净土法门了。当然我们这里接续正果法师的《金刚经》还是要谈到《无量寿经》以及《阿弥陀经》的。也就因此从‘般若’谈到‘净土’。此为第一个因缘。
第二个因缘:咱们居士林一恢复以后,开始印经,所印所念的那个经本,是本人所印,供养居士林的。而居士林所印的第一部经就正是这《金刚经》。秦译、唐译的两种版本,老居士们都得到了。接著所印的就是三种版本的《阿弥陀经》,应王居士所提议,我写了一篇序,其中就说明了这两部经先后印是很有意义的,这也说明了我们修行人所要走的修行途径——‘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
我们修行拿什么来做导引呢?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导航、一个方向、一个指南针,这要靠什么呢?靠的就是这‘般若’——《金刚经》之类。但是我们要走到哪去呀?总要有个归宿吧!以什么为归呢?就是以净土为归!
我写的这篇序题就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其中,这个‘归’字有几种解释:
一是‘归宿’。总在外头跑要有个宿处回归呀!不然住在哪呢?这是‘归’的第一重含义。二是‘究竟终极’之义。如何能究竟、圆满呢?要究竟、圆满就要以净土为归,汇归大海。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才成,净土就是我们所要归的那个海!
‘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我们为什么要‘以般若为导’呢?因为我们修菩萨道都要修‘六度’。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就是‘般若’。我们要修‘六度’,就必须知道:前五度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目。对此,《金刚经》中有此证明。所以,正如有人批评人时常说的:‘你是盲修瞎练’。因为他没有目标,可不就是盲修吗!如果没有‘般若’,行五度也如盲,那就免不了被批评为‘盲修’了!‘以般若为导’如有眼目。一个人要行路,没有眼睛不辨方向怎么能行?佛经上也说:‘入佛宝藏,智慧为目’。到了宝藏里头,你要拿宝,你得先能用眼睛看见宝才成。什么是你的眼呢?智慧就是你的眼睛!不然,即使进了佛的宝藏,你看不见,不知拿什么,你若有‘般若’,才知道拿什么。那又用什么去拿呢?‘信为手’。信心就是手。用‘信心’去拿!所以,‘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以般若为导’呀!
反过来说,咱们许多在迷中的人,就如同‘大富盲儿’一样。拥有财富但却瞎了眼睛的孩子。‘日坐宝中,为宝所伤’。天天坐在宝藏里头,珊瑚树、水晶瓶、大金元宝……可偏就让珊瑚树扎破了脸;让水晶瓶碰破了脑袋;让金元宝拌摔了跤……整天在那儿受伤。所以‘般若’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为目,为目才能为导,其中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什么是‘净土为归’呢?最高的经——《华严经》,八十卷中的最后,讲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再现成再好不过的证明了!整个佛法的宗旨就在这。所以,佛开始就讲《华严经》,一开口告诉众生的就是这个,也就是把佛的全部所得都给了众生了。最后导归到哪?归的就是‘极乐世界’。普贤菩萨是‘华严’的长子,是第一位的大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以净土为归就是‘华严’的宗旨!也就是普贤菩萨所给我们示范带头的——以净土为归。为什么我们今天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这就是第二个因缘。
第三个因缘:就是我自己本人的因缘。有许多老同修总问我:‘你是因为什么而学佛的?’这就要让我首先感激《金刚经》了,是《金刚经》救了我!不然我已经是‘叛徒’了。我这‘叛徒’又转变为‘信徒’,就是由于《金刚经》的缘故。
我小时候常跟著家长到广济寺来,可以说寺院里没有一处角落我没有走到的。在我十一岁的时候,那是腊月初八的夜里头,晚上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那天的道场非常庄严,从大殿绕著念,一直念到第二天凌晨。当年这地方有条甬道,一直通到天王殿,人就从这到天王殿来回地绕著念佛号。当时钳锤也好,钟鼓声也好,念的也好。夜里了,我母亲她们都走了,我还不肯走,还跟著大家绕,后来到了十二点多,才把我叫走......这些都是往事,所以小时侯是佛教家庭,一开始的印象很深。那么,为什么又成为了‘叛徒’呢?慢慢的,由于知识增加了一些,于是我就觉得不是仅仅参加参加道场、拜拜佛、念念佛就可以了,于是就想看看这些佛教徒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和行动。结果发现许多有名的法师、大居士,他们的名利心还是不淡,在人我是非上还是有很多分别,还是有时嗔恨,有时贪,贪、嗔、痴心都不淡,总还有一些计较分别,佛教圈内还是有勾心斗角的现象出现。由于看到有名的在家、出家人的这许多情况,于是便产生了一个错误结论,我以为:‘这些人修行几十年,看来修行是不管事的,要真管事怎么还是这样呢?’正好当时看过蔡元培先生的一篇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所以就更以为这些人这么拜、这么念,实际上根本没起作用。
直到我上大学三年级考试完了的之后,书也不想再看,也不愿出去玩,于是把母亲的佛书拿了两本来看,一本是《灵魂论》,另一本就是带注解的《金刚经》。这本《金刚经》看过后,不知有多少次地,一次又一次地,从身而心,从顶到踵,如同甘露灌顶一样,一阵一阵的清凉,一阵一阵的清凉……一切世间的事情都不能比的。我这才一下子明白了《金刚经》的道理,恍然而大悟:不是佛法不灵啊!是这些修行人辜负了佛法!
通过重新认识佛法,也就从中看到了一部《金刚经》的宗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到这时我才思想转变了,也不再是‘叛徒’了!同时,自己也有一个体会:这‘无住生心’可不是一般主观愿望所能达到的。如果想要‘无住生心’,一旦‘生心’了,你也就‘有住’了,也就不是‘无住’;一旦‘无住’你就不能‘生心’……
那时,第一遍看《金刚经》的时候,我刚二十岁,当时还有一个体会:看来这念佛法门很巧妙呀!你念佛的时候就容易达到‘无住生心’。所以,就我个人而言,也就是从《金刚经》才到了《阿弥陀经》,也就是到了净土念佛法门。也就是从《金刚经》才体会到了净土法门的道理。这个道理的体会是第一次的开蒙,是开蒙的第一课。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就深化得多了。下面我要谈的就是深化后的一些体会、感想。这是第三个因缘。
通过对许多大德的论著、遗教的学习,多少年后回顾起来,当年我思想上的这一转还是正确的!当然,当年的体会、感想还毕竟很幼稚、很肤浅。其实,基本上说,一部佛法的道理也就是如此一回事!
关于‘无住生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因缘事迹中看得很清楚!六祖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劳动者,很孝顺!自己用砍柴担水挣钱来养活母亲。他之所以信佛就是因为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也就是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当时,六祖给小旅店里头送水来正欲出门,一个店客在念经,他就听,当他听到此人念到‘无住生心’的时候,心中豁然,于是便问:‘你这经是从哪来的?’客人告诉说是从五祖黄梅处听来的,于是六祖便要去黄梅。从广东(岭南)去黄梅路还不是太远。六祖就是听了这一句‘无住生心’便去了黄梅的。
一个不识字的,也从来没听到过佛法的人,就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样一个基础水平,可是大家都知道他后来见到五祖时的对答的这宗公案,我也常提起这个公案,因为这则公案实在太有意思了。不老去提,咱们总是体会得不亲切。
我们看,六祖当时就是这么个水平,既没有多少年的修持,也还是一个字都不识的劳动者。等他见了五祖,五祖一看他就说:‘你这茖獠,你也来学佛呀!’‘茖獠’当时是骂南方少数民族的话,好比‘南蛮子’之类的歧视的话。言外之义:你一个不开化的野蛮人,你也来学佛呀!
梅山五祖弘忍是禅宗祖师,所以说起话来都带有禅机机锋在内的。六祖当时就回答了:‘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人是可分南北的,但佛性即不分呀!人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难道还分南北吗?你看看这是什么水平!这么一问一答,六祖便显出了真水平。五祖就说了:‘这个根基还是很利的,你到操场上去劳动吧’。六祖后来又回答过一句话,这话就更利害了:‘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为甚再做何物?’他自称自己是‘阿那’,阿那每天都生出智慧来,除了我每天生智慧外,我不知道你还要让我干什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该是什么人啊!仅仅听了半部《金刚经》,仅仅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所以,《金刚经》的殊胜功德,我们一定要深刻体会,道理就在这!五祖讲:‘这个根基太利,快去快去!’后来六祖做了个偈子,对于这个偈子,当时很多人都误会了,其实在修证上他已经超过了神秀。这就说明有许多人不相信顿法,这是很可惜、很遗憾的!你能不相信顿法吗!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事实,你不能不信呀!神秀能讲多少部的经论,那《楞严经》在皇宫中第一次讲,就是神秀给武则天讲的。神秀是五祖弟子五百人中的善知识,是首座,所以五祖一宣说:‘你们谁来做个偈子,我就传衣钵给他。’听了这话,五百人中没有一个敢做的。因为他们都以为,当然非神秀莫属了,众望所归嘛!我们就不必再做了。由此可见,当时神秀是有这么高的威望了。
虽然神秀最后做了个偈子,但他还是没有得到衣钵,倒是让一个劳动者,一个南方来的,还没锑头出家呢,只是寺院里一个干苦活的人给得了去……后来众弟子追衣钵,对此很多人都误会了,认为佛教徒怎么还抢衣钵?不应该呀!其实不然,佛教徒水平不是低到这个程度,咱们可不要低估了、错解了!我要在此给五祖的众弟子们平反!他们之所以追钵,是因为这些佛教徒就是想不通呀!怎么一个在家人把衣钵拿去了?想想看,连戒都没有受,连和尚也不是,他竟成了六代祖师了。现在能有这事?!所以大家想不通呀!他们追慧能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
那么,慧能他虽然超过了神秀,但毕竟还没有‘见性’。五祖所以夜里才又把他找来,又给他开示,于是便讲到这《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无住生心’是一部《金刚经》的宗旨。现在香港出了一本《金刚经》的注解,其中对‘无住生心’这句话,一句也没发挥而加以再说明,这是很遗憾的事!
在那个时候,六祖是第二遍听《金刚经》,他没有别的基础,也没有见过别的经典,他就是因为《金刚经》最后才大彻大悟的。大彻大悟之下他感叹:‘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是这么一个文盲,他给我们以启示,告诉大家不要总以为‘我不识字’就学不了佛,其实大家怕什么?学佛开不开悟,不是考状元。大家要知道没有什么可怕的,你的佛性一点不减,一点没减啊!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哪里想得到呀!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何其’是哪里想得到的意思。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
‘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个‘自性’本来就是具足的,一切都是具足的,没有任何欠少,一点都不缺呀!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咱们这个妄心有动摇,但哪里想得到,这个‘自性’却从来不增不减而没有动摇过呢!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真正认识了‘自性’,一切万物皆由‘自性’变现出来的!
五祖也对六祖说了:‘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不认识你自己的本心(自性),你再怎么学法也没有用处!当然,不是说一点用处也没有,毕竟还是种了‘福’,但是,对于解决你个人的生死根本,就必须要开智慧,明心见性!你如果总愚昧,这就达不到了,所以也就学法无益了。
‘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倒过来说,你如果能识得本心,见自本性,怎么样呢?那你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世尊……佛’了。所以,这是顿法,正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五祖没有全说,言下之义:你是这样的大丈夫、天人师,我就把衣钵传给你。所以,这部《金刚经》的殊胜,也就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上,道理也有于此!
关于‘般若’的重要性,在此有必要重申,也就是上面所讲过的‘如聋如盲’。多少人能有目呢?《金刚经》有言:‘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心里有所住,你虽然行布施,但行的却是什么呢?就像一个人进了黑屋子似的,什么也看不见。所以,你即便是行布施,如果没有‘般若’,等于进了黑屋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又如《金刚经》所言:‘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能无所住而行布施,就才真是‘生其心’了。你如果真‘无住生心’又怎么样呢?那就是‘如人有目’了。‘般若’就是目呀!有‘般若’才有眼睛。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地在‘眼睛’上用功夫!现在大家都是愿意‘练腿’,想跑本来是好事,但是先别光‘练腿’呀!你跑得再快,如果眼睛看不清楚,是要摔交的。所以‘眼睛’太重要了,若人不住于法而行布施,那就是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在日光明照之下,见种种色,也就是‘无住生心’。
‘般若’的重要,从经文中也可以看到。正如经文所说:‘若是无量百千亿劫以身布施,’早晨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中午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晚上还是这么布施……这么布施了百千亿劫,而且还是拿生命来布施,一般人根本是做不到的!这福报大不大呢?这要看跟什么比了,如经所说:‘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如若有个人听了《金刚经》能相信,心不矛盾,信心不逆,那他所得的福超过了这个百千亿劫以来能拿生命布施的人。
所以,《金刚经》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你拿这个去行一切功德,就如行人而有目,见种种色。你不如此,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入暗无所见’了。总之,《金刚经》的功德就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是什么人呢?根据蕅益大师的《破空论》所讲,这是‘地上菩萨’的境界。他说:‘罗汉能够无住,不能生心’。所以只见到了‘我空’,真正没有‘我相’了,但他证的是‘有余涅槃’,他证了‘真谛’,就入了‘大般涅槃’了,也就生不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心了。所以他虽是‘无住’了,但不能‘生心’呀!所以,释迦牟尼佛呵斥这些声闻乘的菩萨为‘娇芽败种’。其实,他们已经入圣人流了,但就是因他们发不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些事度的菩萨,他虽也发了大乘心,比如:拿些脑髓来施舍,拿种种修忍辱……这些事度的菩萨他虽是发起了这个大乘心,但是他不能‘无住’,而是‘有所住’。那么只有到了‘地前’的‘三贤’才成。(几十个圣位,“十信”之上有“十住”;“十住”之上有“十行”;“十行”之上有“十回向”;“十回向”之上才是“十地”。)‘地前三贤’是什么情况呢?‘十住’、‘十行’、‘十回向’,他们只能有时候是‘无住’,在‘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而有时倒是‘生心’了,但又不能‘无住’。相交换的,一段时间‘无住’,一段时间‘生心’。只有是登了地,破了‘无明’的菩萨,才真能做到:生心时即无住,无住时即生心。
《金刚经》的殊胜,前面我们通过蕅益大师的《破空论》了解了:虽是如此殊胜,但要知道这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罗汉的境界;也不是事度菩萨的境界;也不是三贤菩萨的境界,而是登地菩萨的境界!虽然我们如此赞叹《金刚经》,大家是不是认为高不可攀呢?
刚才不是说过吗,在我二十岁的时候就体会到,当你这么单单纯纯地、老老实实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句又一句,一句又一句……这时你心里没有想别的,所以,念佛的人应当万缘放下,什么功名富贵,什么考级,什么家庭纠纷……这一切都应当放下,你万缘放下了,不就是‘无所住’了吗!于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声声不已,相续不断,这不就是‘而生其心’了吗!你的妄心毕竟还没有断灭,所以佛经告诉我们:以凡夫的生灭心要入诸法实相,唯有以念佛是最容易的。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是不好的。但以我们这种生灭的妄心,就此水平要入诸法实相,那就只能是以持名或持咒才成,因为这种方法是最容易的!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念佛之法是‘即事持达理持’,也就是说:你就这样去事念,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有极乐世界,这就是事持。不想别的,就这么念、就这样持名号,再从这个事持便可达到理持,也就变成了实相念佛。蕅益大师这样的大德,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德?就是因为这一句的佛号,而暗合道妙的。你虽然不懂得《金刚经》,但是在你念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你就合乎了‘无住生心’这个无上的道妙,也可说是妙道了!
蕅益大师说过:‘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一个人能够信愿持名,便完全可以把佛的功德全摄成自己的功德,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们能从《金刚经》谈净土宗的《阿弥陀经》(即同《无量寿经》),就是全摄自己的功德!我们虽然知道了《金刚经》有如此的殊胜,但还要知道这并非是我们的境界所能达到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净土法门所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下面就我们所念过的《阿弥陀经》的最后一段,结合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来向大家做一汇报。
刚才所说:从《金刚经》谈到《阿弥陀经》,其实《阿弥陀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所以也就是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最后部分有这样一句:‘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十方的佛都在赞叹这部经,这也就是佛在赞叹一切诸佛。‘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这说明十方的佛都在劝大家一定要信这部经。同时也在称赞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而作是言,’十方的佛都是这么说的。说什么呢?‘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到非常难得、非常稀有、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在娑婆国土,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五浊恶世’是什么呢?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就是在这样一个恶世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个世界上示现成佛。‘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为这个世界的众生说一切世间人都太难相信的法。大家在赞叹释迦牟尼佛!大家为什么做这样的赞叹呢?蕅益大师就把这个原因告诉我们清楚了,下面就拿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中的话来供养给大家听。
蕅益大师的这个《要解》是九天中写出来的,完全是三昧境界!完全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的文句!所以近代大德印光大师,咱们现在推崇他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就曾赞叹:‘所有的注解之中,唯有蕅益大师的这本注解最好!而且这一本注解,即使是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这话只有印光大师才敢说,正是他说这话,我们对于他,被称为现代中国三大高僧而深信不疑!确实是和虚云老、谛闲老并列。印老,过去我个人总觉得印老‘弱’一点,当然这也是我的妄见。现在才觉得不是,可以并列的!
蕅益大师这些话说得太好了:‘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籍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意,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弥陀要解》。虽然佛所施的教化是有难有易的,实际上佛之功德是没有不同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结合到具体情况,就可以比较了。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本药方书,里面的药方没有一个不是好的,都能够治好病的,收集起来都是经验的总结。你不能说某一个药方好,除非你有科学试验的证实,随便说是不成的。虽然都是好的,都是经验的总结,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病人来说,那就可以说:你用这个药方最对,而用别的药方对于你是不对症的。就如人参是好的,但你患感冒发高烧,你吃人参这样就会死的,所以这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说药好就什么病都能治。那个砒霜能治病,一结合到具体的病这个有比较了。
回过头来,结合咱们这个具体的修行实际,就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便可以说,称赞净土法门最得当!施化有难有易。为什么称赞释迦牟尼呢?是因为他给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出了这样殊胜的法。给五恶众生说一般的法容易,说些渐法也已经就很难了,但是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他还要给众生说顿法,告诉大家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就可成佛。这话信起来可就太不容易了!《大乘起信论》就是讲‘三大阿僧祗劫’才可成佛,这个还是渐法。但是众生信起来已经不容易了!所以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容易的。在这个五逆、十恶都有的世间,一个人于临终能十念,便能往生极乐世界,生了极乐世界,你就等著成佛,这是顿法!禅宗当下开悟就成佛,这也是顿法。这个不容易说呀!难呀!难有人信呀!佛说‘三大阿僧祗劫最后才能成佛’,他(泛指有些人)以为说得对,他还能慢慢修去,所以他能接受。而佛说到‘当下就成佛’,那他就不能接受了,佛给咱们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其他的顿法,比如禅宗、密宗、天台……这些个还容易接受,而说净土法门,这种横超的法,就不容易说、不容易信了!佛给众生说一般的净土法门中的法,比如念法有四种念法: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要说前三种大家信起来还比较容易,可是你要是给他单说是‘持名’,‘说此无籍劬劳修证’,告诉大家:不需要怎样闭关、不需要多少多少的修证,‘但持名号’就成了,只要去念,你就‘径登不退转’,直接达到‘阿鞞跋致’了。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转直到成佛。‘奇特胜妙’,出奇、特殊、殊胜、微妙的。‘超出思议’,不是众生的思想、言论所能达到的。‘是第一方便’,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这是难中之难。所以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甚难稀有’,能做这样的事情,给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说这样的殊胜之法,真是‘难中之难’!‘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所以,没有一位佛不推崇我释迦牟尼能做这样的殊胜的事情,真是太勇猛了!
下面《弥陀要解》解释’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劫浊’是个总的名词,就是这些浊法都聚汇了。见也浊了、烦恼也浊了、众生也浊了、命也浊了,这些浊都聚汇了,这样一个时代就叫做劫浊。那么在这样一个一切浊法聚集的时代,你一定会被这个时代所逼、所限制,为苦所逼,有种种的苦来逼迫你,你必然要受到时代环境的限制。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所以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的!谁都是‘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苦在心里头了。所以在这种时候,劫浊谁都不例外,要不是带业往生,这种‘横出’的修行方法必不能度,这是肯定的!
结合这个时代,这个‘药方’也就出来了。佛法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的,你要是跑到药师琉璃佛世界,或是跑到其他别的什么国土,那可不一定能实现呀!但是净土法门不然,《要解》这就绝对肯定了,这个净土法门最殊胜!否则‘必不能度’。没有这个法绝对不能得度!而且这个法殊胜就在于可以带业‘横出’。现在有人在国外反对‘带业往生’的说法,还写了许多著作。这还是一个修学密教的人,也可以说是我的一个师兄弟。但是他背叛了我的师父,密宗修行最要紧的就是‘尊师’,可他却背叛了师父,这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这么样的一个人,他忽然写了些文章,而且还办有他的杂志,大肆反对‘带业往生’。有些人也写文章跟他辩论,但这些人说:‘带业往生是指带善业往生’。其实这么说也不对。所谓‘带业’指的就是带恶业。业深罪重不容易消,所以佛大慈大悲,让你罪业不消的情况下也可以往生。这也才是佛的大愿,也才是净土宗的根本!殊胜就殊胜在这!可是就是有人反对,我们看这就是劫浊时代的特点呀!
‘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汨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见浊’呢?‘见浊’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见惑,又称为‘五利使’。因为它非常之迅速、灵利,所以它比谁动得都快。所谓‘见’,就是你的观点、看法。对于一件事,你是怎么看的、你是如何看待问题的,这都属于‘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但这个‘见’是‘五利使’,也就是见惑的前五种。
第一个就是’身见’。也就是说我们常把一个本来由‘五蕴’假合而成的血肉之身当作真实的自己了,贪爱这个身体,想种种办法来营养它、保护它。特别是女同志,‘身见’更重些!她总觉得我这个身很美,留恋它、装饰它……有很多修练的人,比如练气功或是练这练那的人,又是想通大周天吧,又是想通经通脉吧……而且产生了奇异功能使得这个身体有了些变化,便以为如之何了,这些人都属于‘身见’。这也是‘见惑’里的第一惑。‘惑’就是惑乱,就是迷惑。‘浊’是混浊,都是贬义词。
第二,什么叫‘边见’呢?所谓‘边’就是指落到了边上。一个事情要一分为二,一分成二,那两边就出来了。一个球就没有边,你用刀子中间一切,就分成两边了,也就出来‘边’了。一边是‘空’,一边是‘有’。有的人持‘空见’;有的人持‘有见’。比如,有的人把一切都执为是实有,一切都看成是真实的:人民币是真实的,彩电、冰箱也是真实的……,直到临死的时候都还留恋而舍不得。这些人所持的都属于‘有见’。另有些持‘空见’的外道,看什么都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这是断灭,也属于‘边见’。
再有些人执断执常,这也是执两边,是‘断’、‘常’二见。有些科学家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断见’。现在,国外大量的试验资料已经证明了人有前生。可就是有人还持这种‘断见’。‘断见’当然就不对了!还有人持‘常见’,特别是一些宗教徒说‘常’。比如耶教(天主教 )讲:人死之后将来要等待耶稣来审判,有罪的人就入地狱了,而且是永远地入地狱;善人行善就升天,而且是永远的升天了。这是常见,老是如此也是错误,是边见,不落断就落常,种种边见,这个见浊里面有许多是是非非的边见,这里就不多举了。见浊就是这样一个性质,蕅益大师说:在见浊中决定被邪知所缠。所以现在有很多练气功的想和我谈谈,我说这样的一位也不接见,因为现在他们连外道也不是了,他们走的不是老子和庄子的道路,这些人只能称为养生家气功师,都被邪知所缠。在这种情况之下有身见边见怎么办呢?如果不加方便,他已经被邪知所缠没有智慧了,你没有特殊方便的办法叫他修行,他就不能得度,他还觉得很艰苦,那么度他就没有这个心了,这是见浊。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烦恼浊’呢?就是‘见惑’中的‘贪、嗔、痴、慢、疑’。‘贪、嗔、痴’是‘三毒’。‘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用‘戒、定、慧’这三无漏学去对治人心的‘三毒’。‘慢’就是‘我慢’,这个‘我慢’仅次于‘贪、嗔、痴’。我们人人都想一想:总觉得自己不错,如果两个人发生点意见 ,总觉得自己对而别人错,总觉得自己的修行比别人强……这些都属于‘我慢’。还有一种‘大我慢’,就是‘未得言得;未证言证’。
‘疑’就是怀疑。对什么事都不信,总要有点怀疑,尤其是对正法加以怀疑,这就最不得了的!‘疑根未断,即是罪根’。‘疑’的那个根没有断,就是犯罪的那个根没有断!‘贪、嗔、痴、慢、疑’称为‘五利使’,就是我们的‘烦恼浊’。‘烦恼浊’就是烦动恼乱。‘烦’是烦燥;‘动’是乱动,这个人喜欢热闹,静不下来。‘恼’就是苦恼;‘乱’就是心里很乱。人人种种的心情,实际说起来就在‘烦、动、恼、乱’这四个字里头。很烦燥,心里总不安,心里老在动,这样很苦恼,因为心都是散乱的,所以叫做‘浊’,又称它为‘钝使’。因为痴钝、痴重,所以就好像有了惯性一样,贪就让你老贪;嗔就使你老嗔,总也转不过来。那么,处在‘烦恼浊’之中是如何呢?蕅益大师说:‘处于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所限。’你在烦恼浊中,一定被贪欲陷进去,像陷井一样把你陷进去。各种的‘贪’:贪吃、贪色、贪享受、贪舒服、贪名利、贪人家的恭敬……。你如果被贪欲所陷,为恶业所蜇,就如同蝎子、黄蜂蜇了一样,决定有这样一种遭遇。
在这种情形下的众生,若不是‘即凡心是佛心之行’,那是不成的。这个念佛之心是什么心?就是’即凡心是佛心’。这句话我们要好好的慎重地理解!也就把你这个凡心变成为佛的心了。若不是这样的妙行‘必不能度’。‘必’字很肯定。如若不是把你的凡心当下就成为佛的心,没有这样的妙行,你决定不能得度的!所以这也是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的道理所在。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这样的妙法,怎么说是’即凡心是佛心’呢?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能成为佛,而出现这句佛号,是万德的一个果实,是万德之所庄严。由于是万德成了这个名号,所以这个名号之中就包括了万德。当你念这句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在你心里头,也就是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万德庄严了你自己的心,也就因此而全摄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
大家注意: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在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把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摄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这也就是密宗的道理。所谓‘密宗’就是把凡夫的‘三业’(身、口、意造业叫做三业),使之顿然同于佛的‘三密’。念佛就是这个方法,使你的口业同于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庄严了你的‘意密’,你的‘意业’同于佛的‘意密’,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你的凡心成为佛心。若不是这样的妙行,不能得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众生浊’呢?你又是见浊又是烦恼浊,这样所感便形成了‘五蕴’假合的这个肉身,所以‘色’跟‘心’都痞劣。身色就是这样,一旦把这个肉身之皮扒开,人就成了一个行动的厕所。这个身很劣呀!那么‘心’呢?也就是‘见浊’、‘烦恼浊’,同样也是很劣的!所以众生身心都痞劣就叫‘众生浊’。这个五蕴假合的身体,假名为‘众生’。在‘众生浊’中,你也决定安于臭味而不能洞觉,因为你是‘浊’的,所以安于这样臭味的环境之中而不会洞觉到。昨天晚上,我还批评我的两个女儿,我老是这么举例,我说:‘大家就是粪坑里的蛆。’从农村来的人或在农村劳动过的人都知道,这粪坑里的蛆,就在那忙忙乱乱的,争呀!这块粪好,那块粪不好,我丢掉这块粪去奔那块粪,那个蛆不如我这个蛆,我比它强……争来争去,想来想去,可就是不想著我如何出粪坑。对此,蕅益大师说了:大家在烦恼浊中,你决定安于臭味!你不认识这粪坑,就在这争,这个是大富翁的营养充足的粪;那个是病号的粪,我要补充这个粪,换那个粪……甘于劣弱而不能奋起。有人很自卑,总以为自己不行,要问:‘我还能往生吗?我念佛就只求一个好死。’我妹妹就是这种人,她念了一辈子佛,用她的话讲,就是求一个好死。还有一位居士跟我说:‘我念佛就希望我的一个亡者(她死去的一个亲人)。’这些人就是不想:我们自己的佛性和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我们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摄成为自己的功德。
所以我们决定是可以往生的!我们决定如阿弥陀佛一样,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但这些人不能担负起如来家业。所以很多人虽然都关心佛教,如若真关心佛教,你第一件事就应该把你自己这个‘灯’先点燃!你不要去管别人!这个寺院怎么样、那个和尚又如何如何了……你最好先管管你自己,只有这样,你这个‘灯’才能先放光。可有人就是不想奋飞,而只想管别人的事,这就是‘众生浊’的表现。如果在这种情形下,就没有弃厌之心。因为众生陋劣,他没有这个雄心壮志,没有广大的愿力,所以他安于这个臭味。其实这个弃厌,是苦空无常的啊!一定要厌离呀!极乐世界你可以欣厌,这个弃厌中也就包括了‘四弘誓愿’,包括了‘苦、集、灭、道’四谛。一般人没有这种弃厌之情,其实它应该对我们的人生是很实际的!人生无常,翻看年轻学生时代的照片,我一看呀,这照片上的人到老的时候,现在一半都变为鬼了。所以只有到这个时候,说到弃厌,我想大家才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也就提醒我们一定要求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呀!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命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再有就是这‘命浊’。因为你因很劣,所以果也就很沩。感受的寿命就不满百岁。现在到一百岁的人很少很稀有,所以称‘命浊’。我们最苦的就是‘命浊’。学佛也发心了,也懂了如何去修行,但是寿命却没有了。很多很多人都是知见错误而不觉悟,等到当他也明了、理解力也强了、决心也有了……可是身体却不顶劲了,人也老了。释迦牟尼佛曾告诉我们:人老之后,修行就如同那个吃过后已经没水分的甘蔗。所以希望年轻人可要及早努力,莫在老年方学道。《涅槃经》讲:老年人修行如挤过水的甘蔗。到了糖厂,把甘蔗挤出水后,剩下的只是甘蔗渣了。老年人修行就如同吃甘蔗渣。所以‘命浊’就是这样。
在‘命浊’之中,蕅益大师说:‘决定为无常所吞。’‘无常’是很快的事,就像打石火闪电光一样措手不及。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你既便不花多少时间,比如修密宗的人,有时十二年闭一次关,一个关接一个关,那已经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做不到。现在不需要让你费时节,像明真长老,他一天修‘十念法’,修‘十念法’照样也可以往生的。比如你早晨起来向著西方念十口气佛号,特别是像退休的同志,你并没有别的事,你完全可以这么念,但你还是不想念呀!明真长老是修禅的人,他还禅净双修,他这’十念法’也可以往生。所以,不是让你工作很多,能否往生决定你的‘信、愿’有无!而往生后的品位则决定于你平时念佛的水平。所以你不需要多少时节、多少勤苦。也只有这个法你才能得度。现代人命浊呀!生命很短暂。尤其是在家的居士,社会上的事、家族中的事……我们不能不管,也是我人菩萨道修行的一部分。净土宗的好处就在于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世间法所应该做的事,我们一样也不要废除,还能证佛法。这句话最妙了:‘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没有离开佛法行世间法,你在炒菜时何尝不可以念佛,你在带孙子,拍孙子睡觉的时候何尝不可以念佛,而且对你的孙子有很大的加持。可谓一举两得。如果没有这个就不能得度。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弥陀要解》。你有信、有愿,用信、愿的心来庄严你的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念佛必定是信愿持名!只是持名而没有信、愿,不能往生,这是最要紧的!用信、愿来庄严你的这一声‘阿弥陀佛’能怎么样呢?‘五浊恶世’就可以转了!
‘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这个时代是‘劫浊’,一切环境都很浊:核战争有可能爆发,到处闹各种灾荒,恐怖分子到处搞爆炸……这些都是实情,很普遍。但你如能坚持这一声‘阿弥陀佛’,就把这些变成你的清净海会。只要你真能往生了,这个是很好体会的。诸善人聚会一处了,也就清净海会了。大家要知道:你一声正念的时候,当下对于你来说,就是清净海会。
‘转见浊为无量光’。所谓‘见浊’就是污浊,就变成智慧之相。‘无量光’是照用,是智慧。你就把这‘见浊’完全变成‘无量光’,把‘烦恼浊’变成‘常寂光’了。《金刚经》不是讲‘无住而生心’吗,你念佛的时候,什么都不想,这就是‘寂’呀!你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照’呀!这不当下就是‘常寂光’了吗!‘寂而常照,照而恒寂’。‘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现在众生这样一个污垢之体,成了莲花化生了。‘转命浊为无量寿’。人本来不过百岁,这一句佛号就这么庄严之后,你就把‘命浊’变成了‘无量寿’了,就是无量寿佛了!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念一声‘阿弥陀佛’,今天我来以此供养大家,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拿这句话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声‘阿弥陀佛’即是释迦牟尼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什么呢?就是咱们的本来的导师释迦牟尼在这个世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现在把佛所得的这个果实的觉悟,全体授给浊恶的众生,一点没有保留地授与浊恶的众生。
(第一讲结束,由于第二讲没有被录音,故下接为第三讲,特此敬告,敬请谅解)
第三讲
还是继续上次那个题目,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也就是上次提出来的‘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我们要依靠般若作为我们导航的方向,引导我们,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我们还是以净土作为归宿。所以我们就从这《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
《金刚经》的经题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没有适当的中国字可以翻,因此就翻译了它的音,而没有翻译它的意思。这是古时候译经家的一种规定。咱们国家没有适当的名词恰好跟这个‘般若’一样,但是这个音有点走了样,注了这个音,这个音还是接近的。要是翻译了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有的翻译的是音,有的翻译的是意思。‘般若’就是音。因为我们中国没有适当的字相当于‘般若’,勉强叫做智慧。这很容易混,因此就需要‘般若’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深智慧或者大智慧,以区别于咱们一般所谓的智慧。尤其是要区别于咱们所谓的世智辩聪,这两个词的意思恰恰有天渊之别。我们如果把世智辩聪当作了般若,那就是禅宗的话:‘把驴鞍桥当作阿爹的下巴颌(铠Kai)了’。那个桥跟下巴颌没有共同之处,如果把般若体会成世间的学问、世间的聪明能干,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世智辩聪是佛教所讲的‘八难’之一,学佛是有八种人是很困难学的:聋子、瞎子、哑巴......。哑巴,他就不能问话;如聋如盲,他就看不见、听不见。还有神经病等都属于‘八难’之一。这个世智辩聪是跟‘八难’并列的。我们有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有的人还以此自负,不知道这是一种缺点。所谓‘般若’既不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也不是指学问,而是一个大智慧,极深的智慧。‘六度波罗蜜’里头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只是这前五度而没有般若的话,不能称为‘波罗蜜’。你只是布施,就是布施,不能成‘布施波罗蜜’。忍辱,只是忍辱,而不能成为‘忍辱波罗蜜’......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彼岸到’。外国文法是倒过来说的,咱们的话就是‘到彼岸’。众生生生死死轮回不断,这生死是一岸。我们在这岸里头,八宝山一烧,又不知驴胎马腹哪里去了,轮回不休。现在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这种轮回是事实!很多人都记得他前生的事情,还出了大量专书,是外国人写的书。生死这一岸是可怕的,我们死是很苦的,这个死是无穷尽的死。一个人说:‘我难过的要死’,那就是用这个‘死’来形容难过到极点了。这个死是极难过的,如果只死一回就空了,这事情也好办了,但是这种死是无穷尽的。而且这‘六道’里头还有‘三恶道’,‘三恶道’苦趣的时间就更长了,三途一报就是五千劫呀!释迦牟尼佛修精舍的时候,很多大阿罗汉看见蚂蚁就哭了。因为前一个佛在这说法,这些蚂蚁当时就是蚂蚁,它们一直到现在还是蚂蚁。你看前一个佛过后,另一个佛出世得多少年时间呀!可它们还是蚂蚁。所以堕入这种恶趣就很难得再从这恶趣里头出来呀!因为它结的缘只是这个缘,它思想里头只是这个东西,它就出不去了。所以这生死之岸很可怕。
那么我们都希望永远离开这个生死。所谓‘涅槃’就是彼岸。但中间还有个中流,这个中流是什么?就是烦恼,烦恼是中流。度过这个烦恼的‘中流’这才能到‘彼岸’。那么,要想通过‘六度’到彼岸,就必需哪一度中都不能离开‘般若’。般若是大智慧,甚深的智慧,不是我们所谓的世智辩聪。就是‘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有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写成文字的、写成书的、写成经的、写成论文的,这都属于‘文字般若’。用文字来表达‘般若’的。那么仅仅是文字行吗?底下第二就是‘观照般若’。‘观’就是‘观自在菩萨’(《心经》语)的那个‘观’;‘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照’。你这读了经之后,闻到文字般若了,你得实修,要实践哪!
学佛和佛学是两件事,佛学只是佛教的学问,还要真学佛呀!学佛就是学佛的大慈大悲、六度万行。佛学院曾有一个学生问我:‘我们到底要不要搞佛学?’我说:‘既然名子叫做佛学院,当然要研究佛学了。’但是要知道,佛学里头真正的内容都是告诉咱们怎么去学佛的。
你这么去研究佛学就对了!不是给你写一篇论文,考个博士,而是告诉你如何去修行,如何去成佛的。我们要学佛吗,学佛就要‘观照般若’。‘观’就是‘观自在’的那个‘观’,‘观自在菩萨’的意思很深!老要观自己的自性在不在、你自己的妙明真心是不是当家做主。你的‘主人翁’在不在?你这烦恼一来就跟它跑了,音乐一响,你就想到音乐上去了,你这‘主人翁’就不在了。再加上一些分别颠倒,那就不自在了!所以要老‘观自在’才行!这是‘观’。《心经》还有‘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那就是‘照’。我们要学佛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学佛怎么‘观’?怎么‘照’?。所以这里头就需要实践,不光是懂得理论就完了。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你要去做才成。要去做当然很难了,上头说了‘无住生心’,这个凡夫是做不到的。我再举一个例子,证明我们也还是可以做得到的。比方《金刚经》里头大讲‘忍辱波罗蜜’。释迦牟尼佛讲:‘我前生为忍辱仙人,那时歌利王出来打猎,带了多少宫娥彩女,他打猎之后睡了个午觉。这些宫娥彩女没有事就出来转转看。附近有一个青年男子在那打座,很庄严很清净,有人过去问问他在做什么?他就回答了。于是大家就觉得他这些话都很有道理,便请教他,他就给大家讲。人越听越多,很多人都围过来了,听他说法。歌利王他睡醒一觉一看,宫娥彩女都没了,唉?大吃一惊,于是去找,发现都围著一个青年男子坐在那听他说话,歌利王这时,男人的那种嫉妒心就起来了。
‘你是干什么的?什么妖鬼?你敢调戏引诱我的妇女。’。
‘我哪里是引诱,是她们自己来找我,听我讲话的……’
‘你是干什么的?’
‘我在修忍辱,我是忍辱仙人,’
‘你修忍辱?那我拉你一刀你忍不忍?’
‘你拉我一刀,我,无我相无人相,不生嗔恨。’
于是歌利王给他一刀,拉下一块,‘你恨不恨?’
‘不恨!’于是再拉一刀,‘不恨!’于是就节节支解……
《金刚经》里谈到这个具体的一个事例。节节支解之后,歌利王看这个忍辱仙人始终不生嗔恨。佛就是这么大慈大悲。但是,我们现在要学当年的忍辱仙人,捅你一刀,你也不生嗔恨,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做不到的。因为这要有个程度。
这个‘忍’有‘六忍’,今天我们谈谈这‘六忍’。对于我们生活一切还都有关系。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
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别人无缘无故打我一拳,唾我一脸唾沫,我当然是生了气了,动了真心了,但是自己要克制自己。我是修行人,我不应当跟他一般见识,自己努力克制,这样也就不思报复了。他骂了我,我没骂他,他打了我,我没有打他,他批评我向上级汇报我,我不打击报复,这样不报复就叫‘力忍’。我受了,但是我生了气了,还是动了心,动了烦恼,但是不去回报他,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忘忍’,凡事我就把他忘了,这就高了一步。度量很大,宰相肚里好撑船,你对于我如何,我从不计较,于是就把这个事给忘了。过去有个宋襄公,他手下的元帅把敌人的元帅抓了来,因为他把敌人的元帅都给放了,于是自己的元帅就生气了,‘啊!我这么辛苦把他抓来,你却给放了’,说著就在宋襄公的脸上唾了一脸唾沫。而这个宋襄公度量很大,唾面自干。唾了一脸唾沫他擦都不擦一下,让它自己干,把这事给忘了。这又进步了。
再进一步叫‘反忍’,虽然人家对我无理横加种种事情,我回头想是我不对,责怪自己,一定是什么什么原因,由我引起来的,这是第三种叫‘反忍’。
第四种就是‘观忍’。那就用上了咱们的《金刚经》所讲的道理了。这个来侮辱我的、我受的侮辱以及我被受的人,都是肥皂泡,将来都是要破灭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一观,也就没有什么可计较的了,总之是肥皂泡。这个肥皂泡还是红的,还是绿的,还是蓝的,各种的颜色,有种种的差别,这差别反正是转眼就空的,这么一观,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一观照,一空就度一切苦厄。这是第四个忍。我们学佛,‘忍’不是无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乐法门。咱们对于‘忍’受用一点,就能安乐施慧。你就变了,种种问题就改了。
第五种是‘喜忍’。碰见种种无理横加的事,别人忍受不了,我却很欢喜。没有苦这个事怎么能锻炼我的忍呢!欢喜有这么个机会,那就不是生气了,排除了烦恼,一步一步高上去了。
第六步就是慈忍。对我的种种无理取闹,是愚痴的人所为,我要怜悯他,因此我就要度他。这就不是要报复了,最初一步只是不报复,后来想让对方得到好处,得到度脱。
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不是空谈,他都是自己先做到的。这个歌利王,后来他是谁呀?世尊睹明星悟道,首先度五比丘。五比丘之中最著名的,大家都知道是乔陈如。乔陈如就是当年节节支解世尊的那位歌利王。
我们就是念经,当然得好处,念经之后,你还要在一切日用中,能够用心去观行、去觉照。这是第二种‘观照般若’。
第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之后,最后所证的就是证‘实相般若’。‘实相’就是真如、佛性、果觉等等,都是‘实相’。说到‘实相般若’,这里不免首先要强调一点,就是现在对于‘文字般若’,大概有两种不正确的对待:
第一,研究的人只是重视了‘文字般若’,以为从这经典上我懂了,看了一些注解明白了,我也会跟人家说了,这就是‘实相般若’了。其实一切文字,不管你是经典,还是禅宗老和尚的语录,总之,就如禅宗的一部书《指月录》所喻的那样,文字的一切一切不过是给你指一指这个‘月’。‘文字般若’起的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你指一指这个‘月’。对此不认识就会产生二种错误:一种错误认为:既然实相是离开这一切,就不要‘指’了,对于经典我也不用去看了,这是个错误。这个茫茫太空之中,哪个是月亮?从来没见过,你哪里去找啊?所以需要一个指,才能得到很大的方便哪。连指都不要了,看‘月’就困难了,所以不要‘指’的人是一个错误。再一种错误更严重,以为这个‘指’就是月亮。错把指月亮的手指当成了月亮。虽然我这些话都是对的,我用手指著月亮的样子说‘这就是月亮,月亮就在那’。我这句话跟我的指都是对的,可误解的人就以为我的话及我的手指就是月亮了。正是由于这样去认识月亮,才把经典上的文字错当作‘实相’。那么这样就有二个严重的问题:一个严重问题是,再也看不见月亮了,因为把手指当月亮了。第二个严重错误就把月亮认为是指月的样子。
对于般若,如果我们只是从自力来悟入‘实相般若’,是很不容易的事。因此,我们再引证一下蕅益大师话,深入地解释这个‘实相般若’。‘实相’是什么呢?‘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离一切相,遍为一切诸法作相’。那到底是有?是无?是非有非无?还是又有又无……?这些都不是,所以‘实相’是离开了一切相的。我们总是在这些相之中,为之迷惑,是有?是无?是非有非无?还是有无具相?……都没有了,才离开这一切相。那么如果‘实相’就是离一切相,这就又跑到‘执空’的另一边去了,众生虽好懂,但是底下还有一句话:‘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一切法都依这个实相而成相,所以这才叫做‘实相’。
打个比方:就如这个水上生波,这个水本来无所谓有一定的什么波相。没有这些相,但是因为风动之后,水可以出现种种的波,种种波都是实相,因为风吹动之后而显的相,所以水就遍为一切波作相。水本来没有这个波相,但是它给一切波作相,这个话好懂吧!‘实相’是离一切相,可是‘遍为一切诸法作相’,所以就能显现一切相,无相而能显现一切相,佛法的道理就在于此。‘此实相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体,体自寂照,照不可思议,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寂而常照’空寂之中而常起无边无尽的照用。所以空到了极点,彻底了。而这个用也就无穷了。我们现在就是因为不能空其心,不能无所住,所以我们的妙明真心就不出生,就像阴天的太阳被云遮了。
这个‘实相’是什么呢?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本体。那么《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刚才说的‘实相’。在《弥陀要解》里头,蕅益大师说:《阿弥陀经》以什么为本体呢?就是‘以实相为体’。那些水、鸟、树林等等事相都是依止这个‘实相’而成的。‘寂照’就是本体,就是实相般若。如果契悟到这个‘离一切相,遍一切诸法作相’,这个实相也就‘实相般若’。能够稍微证一点‘实相般若’那就是地上菩萨了。这个体本来就是‘寂而常照’,所以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土,最高是‘常寂光土’,本体就是自然而然的,本来就是。‘寂而常照’是不可思议的。
这个‘观照般若’是什么呢?‘如理而照,照不异寂’。我说众生若真正像我刚才说的那个‘观照’,那还只是个初步,还是粗浅的。真正的‘观照’是很深的境界。‘即理而照’完全是合乎这个本体的去照。这个‘无住生心’就是‘理’,用这个事照,我这个心寂然无住,又不断灭,以这个为我们心的镜,这就是‘即理而照’。‘照不异寂’,在照的时候,跟这个‘寂’并没有不同,所以这也就合乎了‘无住生心’。在照的时候跟那个寂,跟那个空寂没有相异。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很寂,它可是能照,镜子并无心,而它能照,而且镜子的照就比我们高,它不留一点痕迹,你什么人来,给你反映的真真实实,一点不错,毫厘不爽,只有在空寂之中才有这种作用。这个镜子就是我们很好的一个譬喻。所以这样叫‘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是什么呢?‘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就是‘如这个实际的理体’来表明什么叫做‘寂’。无有音声,无有所住心,应生清净心。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是修一切善法,无住而生心,用这些来表达这个‘寂’。那么在‘寂’不离开‘寂’而能够做一些表示说明,这就叫‘文字般若’。这个‘文字般若’,用我自己语言粗浅的说,也就是说是从‘实相般若’中所流出来的,‘实相’就是咱们‘观照般若’的本体、‘文字般若’的本体。这三个是互相联系的。
那么‘观照’是观照什么呢?‘观照’也就是照实相、照文字。那你观照什么?也就是照‘实相般若’、照‘文字般若’去。那‘文字’是干嘛的呢?‘文字’是表达‘实相’的,表达如何‘观照’的。说这三个般若,一也就是三,三也就是一。因此我们读经,我们思维,这里能起很大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为什么说你早上拿多少生命布施,中午拿多少生命布施,晚上又拿多少生命布施,这么布施多少千年万年,还不如对《金刚经》的道理你能相信、你能不违反,而没有信这《金刚经》的福气大呢?就是因为这个‘文字般若’,它也即是表达了‘观照般若’、表达了‘实相般若’。你只要读‘这就是月亮’这句话,就认为‘这就是月亮’这句话就是‘实相’!这么你只要这样去执著,那么你所积的福就胜过拿多少生命去布施所得来的福。这个道理就在这!
关于般若的妙用,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举六祖慧能的一个事。上次我们讲过六祖的水平,他得了衣钵。他只是听人念过半部《金刚经》。他给一个小饭店送水,有个客人念经,他旁边听了,就大悟,这就是他的全部理论基础。他的修行经过就是这样。到了黄梅去,他劳动,最后做了个偈子,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又是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小段,他大彻大悟,于是得了衣钵。这是六祖,因此禅宗才‘一花五叶’。
现在外国人非常重视咱们中国的禅宗,他们把佛学归为是印度的,这是应当的,确是印度的!对于中国的学问,外国人最重视的、在世界上最推崇的就是禅宗和老子。老子是中国的。这禅宗在中国是大放光明,所以他们把禅宗归为中国,其实也还是印度的,也还是达摩祖师传来的。他们之所以没有把禅宗归到印度,是因为印度没有这么发扬光大。只是到中国才‘一花五叶’,流出这么多公案。所以他们把这禅宗列为中国的。六祖就是这么一个水平,他得衣钵之后,有多少人在六祖这开悟啊!我们底下就举他的一则公案:
这个人叫法达,从七岁就出家,他一辈子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法华经》。《法华经》很厚的,有七卷,他念了三千遍。那么六祖就问他:‘你念《法华经》,法华是以什么为宗呢?’同样的,我们讲《阿弥陀经》,一部《净土资粮》就讲了《阿弥陀经》的‘宗’。《阿弥陀经》的‘宗’就是‘信、愿、持名’。可见这个‘宗’很重要,我们要研究什么经,先要知道这个经的‘宗’是什么。这个念《法华经》的人来,六祖就问他:‘你念法华以什么为宗呢?’他就回答说:‘弟子根器很愚、很钝,从来我就是按著经文念,我不知道什么叫宗。’(有些修行人,能做到这样还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了。)那么六祖就说:‘我是不认识字的’(一个比丘尼也曾请教六祖《涅槃经》,他也说:‘好,你问吧,你念念给我听,我不识字’,那比丘尼说:‘你不识字怎么讲’,六祖当时说:‘字我是不识,道理你只管问’,所以证悟佛道可不是什么搞学问的事,有学问更好,没学问一样。六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些人一有点学问就以为,我这个比别人强,其实不见得。你有学问,很容易生所知障)。‘你把经念念,我可以给你讲’,于是法达就高声念,念到〈方便品〉时,六祖说了:‘好,不用念了’,他就给法达讲这个经是‘以因缘出世为宗’。佛为何因缘而出现于世?佛为什么到世间来?也就是说:佛出世是因为一个大事因缘,而不是一个普通的事,是一个大事、大因缘。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成佛了,给我们说法四十九年,最后给我们说《法华经》,说明一个大事因缘。什么大事因缘呢?就是开佛的知见。就是把佛的所知、佛的所见让众生都知道。所以这个《法华经》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令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个法达念了三千遍,他还始终不知道什么叫‘宗’。他还没有念完,六祖就给他开示了,而且开示得非常好:’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空,于空离相,即是内外不迷。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
在世间的,教外的人容易迷于著有相,执迷于世间种种身色、货利的繁荣相;教内的人则迷于著空。我要空,放下一切。其实不用空呀!见色闻声你只管见色闻声好了,离相就完了吗!用不著你空,用不著你躲著。那么于相就要离相,于空就要离空,所以‘空异空’。如果你要死守著一个空,那这就叫做‘转到阴山背后’,是很可怕的事!只有‘于相离空,于空离相’才可以‘内外不迷’。‘悟此法’你对于这个能够悟入,‘一念心开’,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我们这个念佛跟禅宗是一回事,六祖也就是从这里头‘悟入心开’的。咱们净土宗念佛就是要像母亲想孩子或孩子想母亲那样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只有这样你才会‘自得心开’。你一旦‘一念心开’,就是开了佛的知见了。有的人会说:‘《法华经》也讲了佛的知见,这是佛的事,我们没有份’。说这话可就错了,你这么去理解就是谤经毁佛。有的说:‘我怎么能谤法呢?’其实有的人是整天在谤法,你这么认识本身就是谤经毁佛。六祖都是佛了,他已经是佛知见了,他要开佛知见,悟佛知见,示佛知见使大家入佛知见。示佛知见干什么呢?就是给我们听的,让咱们自己要信佛知见。那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也就是直指人心。这跟净土宗《观经》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一致。你作佛是谁在作佛?是心在作佛!这个作佛的心就是佛。
‘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不二,故云开佛知见。’所以,一切众生是因为自己障蔽了光明,贪爱尘境而受到外缘内扰的。外头有种种缘,心里头自己干扰著自己,甘受驱驰,就这么整天跑来跑去。所以,世尊才从三昧境界中出来,种种苦口劝勉大家:不要向外求,你本来跟佛无二。你要是真正能够信受了,你就开了佛的知见了。‘吾示劝一切世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这个‘吾’就是六祖,他也劝一切世人,如若把佛的知见都推到佛那边去,于自己无关,这样学佛那至少得‘三大阿僧祗劫’。其实‘刹那即成佛’!这话是大圆满的话,密宗叫‘大圆满刹那即成佛’。六祖接著又说:‘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惨躏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口上说的都很好,好话说尽,但心中却很恶,坏事做尽,心里想的却都是坏事。轻视别人,害己夺物……种处的干扰,使得一切都不安宁。为什么这么做?就因为你是众生之见而不是佛知见。所以昨天我还跟别人讲:我们修行,就是把我们众生的知见换成佛的知见,也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佛已经在《法华经》上把道理都说了,对于我们来说,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马上放弃自己的众生之见,变成佛的知见,这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
这是通过《金刚经》谈到三种般若的关系及般若所起的功用,六祖就是我们最好的一个事例。现在有的人,他就是不大相信,这六祖是中国历史事实,这不是咱们随便捏造的,非得捏造出个六祖来不可。其实唐朝就有,多少论著都记载了,这是事实啊!
我们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就要谈到我们的净土法门。代表禅宗的《金刚经》讲般若有三种,而净土法门讲念佛,也有四种念佛。四种念佛是:第一种大家都知道了——‘持名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二种叫‘观像念佛’,我供一尊像,我整天看这个像,观了这个像心里也就想著佛,这个叫观像念佛。第三种是‘观想念佛’,就是在《观经》里边讲的十六观:先观这个太阳,然后观水,观地……一步步观。但是这个《观经》的观想念佛方法很难。真正要做到《观经》的观,那就要观一朵莲花有八万四千个花瓣,你想一朵莲花都这么难!我的能力有限,要观一朵莲花,顶多也只能观一百花瓣,就是观这一百个瓣我也还是很困难的。你们也许比我水平高,能观得到更多,但我想真要观八万四千瓣,诸位恐怕还办不到吧!一朵莲花八万四千瓣,这就很难观了。一瓣莲花还要观八万四千脉,莲花却有一条条纹,每一个瓣上有八万四千条脉,每一个脉要放八万四千种光……这就超乎咱们众生观的能力了。所以《观经》就开了第十三观,叫‘略观’。观丈六或八尺的佛像,是略像。因为这像有多少多少万万里高,是报身像,咱们凡夫见不著,做不到那么微妙地观,基于根本连一个汗毛也看不清,既使上了白塔,你观到了一个圆圈,三四里这么个半径为一个圆圈,再远你瞧不见了。所以这样的眼力看佛的像,一根汗毛也看不见的,怎么能看见佛有多大呢。那都是佛的报身,凡夫没份,甚至阿罗汉也无份,只有地上的菩萨才能见。所以只能‘略观’,‘略观’就是观佛有丈六八尺。但是这么观也有难度,比如你要观这个白毫光相,白毫光相是八轮中空,右绕几匝,然后下垂于地,很不容易观的。
第四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修行的方法,说到究竟处其实是一样,禅宗谈到般若,有三种般若,最后般若是‘实相般若’。而念佛法门的念佛也有四种念佛。第四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也就是‘念实相’。念念入于实相,凡夫更无份了。虽然法门分了二种,但到了最高究竟的境界其实都是一回事。当然还不仅仅就是一回事,因为净土法门之方便中最方便之处就在于,可以使咱们凡夫甚至下愚的凡夫,也可以通过念佛,而不知不觉的符合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不知不觉的进入了‘实相般若’。在不知不觉的持名念佛过程中,相契了‘实相念佛’,念佛法门最微妙的地方就在这!最方便之处也在这!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大慈大悲,而且阿弥陀佛是‘大愿之王’,原因也就在这。
许多经典、许多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好的。但是尤其是到了末法时代,末法的众生要依仗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之外的其他方法去解决问题,那就太困难了!正如《观经》中释迦牟尼佛也说的: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成万成亿的人去修行,很少有一个人能得道,释迦牟尼佛早说过了。那些法不是不行,可那是在佛世界,比如药师佛世界或其他种种佛世界,那些大菩萨们修行都可以得度,那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水平高的太多了!而我们这些末法的众生如果也依他们的法子去修,那是亿万人去修,很少有一个人能成功。我们现在只有通过念佛才可得度。所以,我们所有的一切人都要懂得这‘实相念佛’的般若道理!我们要用这个‘念佛’法去求生净土。以这个为归宿,我们必定可以往生。
‘持名念佛’分二种念法:一种叫‘事持’;一种叫‘理持’。得到‘一心’之后,一种叫‘事一心’,一种叫‘理一心’。这也是我们应当知道的。那么什么叫‘事持’呢?‘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蕅益大师语)‘事持’就是在事相上,你在那儿持念、持名。这个‘事持’同样是极其殊胜、相当宝贵的。我们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但是如果你不能够深深的了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对于这个殊胜的般若,你就不能有很真实的理解。就像有的人所说的:‘我也就是这样念念罢了’,尽管于文字他也能讲,就觉得自己是理解了,就像考卷子似的,其实并没有成为他自己的智见。得真正的成为自己的智见才成。要真正相信承认了,成为自己的见地,那才算是了达了。如果听了某个法师讲经,自己按著他所讲的能复述地讲一遍,那只是鹦鹉学舌,不能算有了见地,了达了佛法。但是不了达不要紧,你只要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就成,你决志愿求生,死心踏地,不贪恋这个世界,愿意尽一切努力,争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可以成功!这一点很要紧!关键在于你愿意不愿意!如果表面上我也愿意,但实际上三心二意的话,那么来了一点别的事,他就把这个‘愿意求往生净土’给忘记了,就会被眼前的事所转,也就不能成功了。
所以,要真正下决心发愿求生。‘如子忆母,无时暂忘’。你会这句佛号,就像儿子思念母亲那样,无时无刻不忘地念,没有什么时候把这句佛号忘了,这才叫‘持’。所谓‘持名’,我们要注意,并不是说我这一天念一千佛号或念上三千五千的就算是‘持名’了。真正的‘事持’,就是在你时时都能想著你所修的这个法门,想著你所持的名号。但是,我们大家往往智慧不够,没有了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般若深义。
再高水准就是‘理持’。‘理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正如天台宗所讲的‘心具心造’。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我本心所具有的。阿弥陀佛也是我本心所具有的,这叫‘心具’。不在我心之外,我心里本来具有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造的!从前的耶稣教讲上帝造万物。我就问:‘谁造上帝呀?’这么讲本身就说明了不平等啊!只许上帝造咱们,咱们不能造上帝?你要跟信者讲‘我造上帝!’他会认为你很不恭敬。而佛教是平等的。这个佛就是我心造的!所以‘十法界’就是从我们一念心中所流现出来的。这是难信之法呀!有人会说:‘你这么讲太我慢了吧!’其实他不知道,他只是重视了‘佛’,而没有重视‘心’。寺院一进山门就是那个大家称为的‘弥勒佛’,其实这么称是错误的,称为‘弥勒菩萨’还可以。那个造像实际上是唐朝的布袋和尚,大家说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有一个偈子告诉我们什么是‘佛’:‘只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这三个‘心’字是佛,十方世界最灵敏的东西了。虽然你有多少神通妙用纵横自在,但这些事情可怜得很,还算不了什么,一切一切世间、出世间没有一样能比我们自心更真实的。
所以,我们要开佛知见,就是让大家明白‘自心’,我们念佛还是念的‘自心’。夏老师的《净修捷要》,我不是跟大家汇报了一遍了吗,其中讲了这个念佛法门,讲的十分透。‘《无量寿经》是我本觉’。‘阿弥陀佛’可以翻成‘无量光无量寿’。本来可以翻成无量的名子: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的无量……可以翻无穷的名子。但一个‘光’一个‘寿’就统摄了一切。光就遍满虚空,寿就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不可穷尽了。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是谁呀?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我们人人所有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我们发起了愿心来念佛,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无量寿佛’时,这才叫‘始觉’,即开始的觉悟。这个‘始觉’必须得合乎‘本觉’才叫‘觉悟’。怎么合乎‘本觉’呢?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是谁呀?念的就是自己的本觉吗!‘始觉’要‘念阿弥陀佛’,所念的这个佛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这个‘始觉’跟这个‘本觉’自然不就合起来了!不是念的别的。这叫‘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必然觉悟的!‘暂尔相违,便堕无明’。你不念了,不念了整个就又堕到‘无明’里去了。所以,所谓‘理持’就是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之所本具,是我心之所造、所显现。就拿自心所具所造佛,这一句法名为系心之净土。我的心就住于这一句上。而这一句住既然是‘觉悟’,就离开了‘四句’,离开了‘百非’。而这个心也就不断灭了!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令无暂忘矣’,没有一会把这句佛号忘掉。能做到这一点,是我们修行人的一个关键问题!
大家也信佛了,也念佛了,这个怎么样?能不能成功呢?能不能就像上次我给大家看的那个照片,那位八十多岁老修行,女居士那样,一天念八万佛号,念到无念而念?八三年冬天老人跟孙媳说:‘你不要给我送饭了,我见佛了,我就要往生了。’于是她就不吃饭了。不吃饭还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但是她单腿盘坐昼夜念佛不断,又念了八天八夜,所以她说见佛见光。有人还否定这件事,不相信,说她见佛见光,是她自己在吹。这么认为可以,也有理由这么说,做为众生可以这么说,说她临终时神经错乱,她看的幻境。但是有个事实你不能否认,那就是一个老太太八天不吃饭,八天八夜念佛。反对的人做得到吗?你拿一天来试试?拿一天不吃饭,并且不住声的念,恐怕半天的功夫也做不到吧!甚至三个小时都也做不到。他就是念不了!所以老太太的行为是事实,只这个事实就够了。在最后一天,老太太跟她的儿孙说:‘佛这个白毫之相,特别的殊胜,没有法比喻!’她在这之前就见佛了,她知道自己要往生了,就不叫孙媳妇送饭了。到了往生这一天,她再一次说:西方三圣来接了。所以临终佛来加被、来接引,这样的事例八三年就出现在福建了。我看过老太太临终时的照片,还是死后合掌很恭敬虔诚的样子,不是一般人的形象。死后又坐了七天,我看不是坐不住了,倒是街道居委会不答应了。街道要考虑再坐下去是不是不符合公共卫生了,因为一般人死后放两三天都不行,那就不要说死七天还不烧的,肯定有人会来管的。老太太烧的时候,大家都闻著奇异的香味,并烧出了三十多颗坚固子,也就一般俗称的‘舍利’。因为‘舍利’只有佛的可以称为‘舍利’。所以佛以下的人再烧出来的叫‘坚固子’。烧出三十多颗坚固子,这都是事实!坚固子摆在那,有这个东西在,这是‘唯物’的见证吗!那个所谓的坚固子,拿锤子砸都砸不破,所以称为‘坚固子’。
老太太为什么能往生?主要是她做到了不忘!她时刻不忘念佛。我们念佛应当是到一个什么程度才成呢?我们既然都在世间,总有些事情要做,但是我们应当怎样不忘念佛呢?打了一个譬喻,就像母鸡孵蛋一样,它不能离开这个蛋去找食,而把这个蛋忘了。在外边找食不回来了,就会让鸡蛋冷了,鸡蛋要一冷了就孵不出小鸡了。所以,我们就要注意这个不断暖气的道理。现实生活的事情未了,还要有很多事做,这就念不成佛了。但这个时候就要像母鸡出去找食一样,一旦回来后就又马上想到这个蛋,我还得焐,不能让暖气断了。你这样去念佛就行!关键就怕你留恋忘返,忘了不知哪去了,你再回来,再焐也不管用了。所以,蕅益大师说的很好:‘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佛,皆理一心。’不管你是事持到理持,你要能够把见惑、思惑都先断尽了才成。所以念佛到了这一步就很高了,但只要你‘不断暖气’,那必定得受用。这一点是多少事实经验证明了的,自己的、别人的,多少的事实证明了不是一句空话。要实践才能真正达到‘事一心’。之后自然而然地见惑、思惑就尽了。见惑思惑断尽了这就叫‘事一心’。不管是事持还是理持,你都能够开悟了,这叫做‘理一心’。这话说起来很深!不要想象地认为:要达到‘理一心’的一定得理持,事持只能‘事一心’,理持才能‘理一心’。那可不一定!事持和理持都可能先达到‘事一心’。事持的人也能够‘明心见性’,也能够达到‘理一心’。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念佛法门所具有的最方便之处!这其中有暗合道妙的道理。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花了五劫的时间才想出这‘四十八大愿’、想出这个极微妙的法门。这个法门‘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潜通佛智就是与佛智相通,暗暗地合乎道妙,巧入无生就是得无生法,证‘无生法忍’。正所谓‘花开见佛悟无生’。有人就是不能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其实能真正事念的人,一样可以达到‘理一心’。为什么?因为事念照样可以暗合道妙!持名念佛的人,通过念佛不知不觉中也就能达到‘实相念佛’,令得自己万缘放下什么都不想了,就是一句佛号,明明朗朗现前,无住而又生心,这是极殊胜的‘实相般若’,能在暗中就通了就合了。所以这个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就在于此。
同样的道理,密法中的持咒,也要发大菩提心持咒才成。要知道,净土宗就是密教的显说!二者是相通的。也就是说:般若有三个般若,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而念佛也有四种念佛,我们是‘持名念佛’,通过‘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在你持名之中不知不觉就暗合了‘实相念佛’。因此我们要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老实念佛,‘如子忆母,如母忆子’,一会也不忘,同样也可以‘明心见性’,这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说的。蕅益大师的话与大势至菩萨的话完全相合。
有的人往往自己喜谈高妙,其实他并不知道,他所谓的高妙反而是走了弯路。所以有的时候反而不如我刚才说的那位老修行人。她虽然不识字,但通过念佛她至少是达到‘事一心’,不达到‘事一心’是做不到的。因为咱们凡夫的这个肉体,你怎么使横劲,多少天不吃饭,多少天念佛不断,困也把你困死了,饿也把你饿坏了。所以只有到达了‘事一心’之后,那才能有所突破!这是我们最近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把《要解》里头现成的话汇集成了一幅对联,这个上联是‘从事持达理持’
就从这个‘事持’,也就是刚才所讲的‘事持’,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我就这么如子忆母一样,真正下决心求往生,就这么念,老这么念,老这么念,不忘,一会儿也不忘,这就是‘事持’。‘事持’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达到‘理持’,那也就趋向于‘实相念佛’,或者完全‘实相念佛’了。当然这就要看个人情况而定了。这是蕅益大师的话。这个净土法门之妙,就在于‘从事持达理持’。有的人说:‘我智慧不高,这个道理我还不十分懂’,但你只要跟蕅益大师的话相合,即‘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对于这世间我不贪恋,我就决心要求生净土,去度众生,将来‘花开见佛’。你就这么老实地念就成!
蕅益大师是明朝人,他跟唐朝道绰大师的话也是一致的:念佛人不要一上来就求离相,所谓‘离相’,大家做不到!又要离相、又要不著相、又想什么金刚智慧……你这个头绪太多了,其实但能一向专致,就住于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住于阿弥陀佛这个像上,住这个像而专心致至去念佛,那你决定能往生。道绰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跟蕅益大师的话是一致的。所以,念佛的妙又妙在什么呢?它不要求你离相,就这么念就可以了!念念之中,他自然而然暗合妙道。所以巧妙就在这!方便就在这!阿弥陀佛的大智慧大慈悲也就在这!谁都可以这样下手。不比别的法门,非要你得悟道了之后才能修。而这个法门你不悟也能修。因为能悟道的人太少了!你不悟能修,所以大家都能使得上。佛要度众生,就必须给个方法,让大家能用,不仅是给一个方法,就像咱们一群人都得了癌症,但这个病不用发愁,美国有一个医院,你去了那保准治好。但是,对于咱们来讲没用!因为咱们到美国去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又要有美金、又要考虑是不是能接收你……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有方法而你又没法使也不成!如果方便到街道上就有一个大夫,现成的药方,他就能给你治。你就吃,吃了准好。这下子咱们都能方便受用了。所以佛尽管开了八万四千法门,他其中也开了最方便的法,使末法众生受益,这个法门就是净土念佛法门。
第四讲
今天是第四讲,我们从另一部经谈起,这部经很重要,但是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这部经的经题就是:《大方等如来藏经》。这部经最早翻译于南北朝之前的东晋时期。是由北天竺,也就是印度的三藏法师佛陀拔陀罗翻译的。到了唐代,由密宗大德不空金刚阿阇黎又翻译了一次。他译成的经名就是《大方广如来藏经》。其中‘大方等’与‘大方广’是一个名词两种翻译。
‘方等’这个词大家应当是很熟悉的。例如,佛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方’通俗的话解释就是方正;‘等’就是平等。等到‘方等’时佛就说大乘法了,并且‘谈偏斥小’,就是呵斥偏、小的小乘,称小乘为‘焦芽败种’,是长黑了的芽、腐败了的种子。因为小乘人不能生起大菩萨心,故而佛就呵斥他们而反过来‘赞大褒圆’,赞叹大乘、褒扬圆法。所以,‘方等’代表著大乘佛法,而小乘中没有‘方等’。所谓‘大方等’是指方等法中最为殊胜、最为稀有、最无上的法。‘大方等’的经题就是这个含义。
至于‘大方广’呢,是一个名词,也就是甚深广大之法来教导众生。其中最殊胜称为‘大’。我们也知道《华严经》的经题上面也有这三个字,所以由此可见,这部经与《华严经》是同宗旨的。
‘如来藏’在《大乘起信论》中讲的特别多!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呢?众生烦恼之中就包含‘如来法身’的功德。这是最不可思议的!是最难的法!在《大乘起信论》中,马鸣菩萨就是为了大家对此有信,所以才造了这部论。众生的情见对此很难相信呀!现在信小乘法的人很多!信大乘法的人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和日本。因为大乘法很难让人信。其实,在你的烦恼之中,就有‘如来法身’的功德!所谓‘藏’者,是‘藏(cang)’之意。即藏在里头。每个众生的本心里头,都包括‘如来藏’的智慧功德。在这一部经中,佛就直接地说明了众生的‘如来藏’,以种种的善巧方便为我们打了不少的譬喻,由此可以使我们明白:无论是《金刚经》还是《无量寿经》乃至净土法门,之所以殊胜,就是因为佛所演说的,都是以这个‘如来藏’(这部经)为根本的。
今天我们不是讲解这部经,而是侧要地向大家来做个汇报,做些贡献。下面所涉及的一段经文是很多古大德都引证过的。当时这个法会,是为众菩萨们说的,‘大比丘众百千人俱’。注意!这部经没有具体说讲有几个人参加法会,而只有《金刚经》里讲是千二百五十人。至于参加会者有多少人?中间有谁?名子叫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以‘大比丘’这几个字就全概括了,这说明对于这部经,‘声闻乘’不是当机者,当机者是什么人呢?是‘菩萨摩诃萨’。所谓‘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这些位菩萨,众生哪怕只要听一听他们的名子,你都可以在天道上得不退转。这样的菩萨有多少呢?有六十亿恒河沙那么多。一个恒河里的沙子多得不清,更何况有六十亿个恒河那么多,可见有那么多得数不清的菩萨。这些菩萨的功德都是极其殊胜的。只要听到过他们的名子,你无上道都不退转。其中有我们熟知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虽有那么多的菩萨,但阿罗汉却一个也没列席!所以我们说,今天咱们大家在一块能闻到此经,已经不是小缘了!
关于在这个法会上,如来现出极殊胜的瑞相,经文上讲了,我们在此不多说了。下文是菩萨请问于佛,然后佛就做答复。这其中有四位大菩萨是最突出的:金刚慧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四大菩萨在久劫以前,在‘常放光明王如来(佛)’说法的时候,那时无量的闻到法的人都已成佛了,但还有四大菩萨为救度众生而没有成佛,就是这四大菩萨:金刚慧、文殊、观世音、大势至。这时金刚慧菩萨又来问法,其实释迦佛就是后来闻到这个法而成佛的。‘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经名如来藏,将欲演说故现瑞相,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对大乘说的法,对菩萨说的法,我们应当极其殷重地来听授如来的开示。他说有一个‘方等’经,名叫‘如来藏’,将要演说给大家所,所以现出瑞相:有种种的花、种种的化佛、种种的放大光。目的是要让大家都能认真地听、认真地思悟。接下来就是经文:‘如是善男子,我从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疑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佛有‘五眼’,这在《金刚经》中讲过,只有佛眼才能见,其他一切都不能呀!见什么呢?能见众生的贪。‘贪欲’就是贪;‘恚’就是嗔恨;‘痴’就是愚痴。此为‘三毒’,存在于种种烦恼之中。而这种种的烦恼之中,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眼目、如来的身,在那结成‘跏趺坐’俨然而不动。这些个烦恼却与他无关!所以称之为‘如来藏’。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俱足如我无异。’这一段话给我们做了极大的说明,这是佛眼所见,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而悟道,悟的也就是这回事。所以一代世尊的教化就是这一件事,也就是这样一个大事因缘,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给我们开示佛的知见。什么是佛的知见呢?‘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跟以上经文所讲的意思一致!‘唯有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问题就出在这了!你出了个妄想、有了执著,因此你才不能现证!那么‘一切众生虽在诸趣’,其中‘诸趣’是指‘六趣’,在‘六趣’之中,虽然是在‘地狱、饿鬼、畜牲’这三恶趣中,但仍然于你的烦恼中有‘如来藏’存在,你的那个‘如来藏’是常无染污的!种种烦恼染污在缠的众生,你的‘如来藏’并没有染污,是‘德相俱足’的,而且是‘如我无异’,与我释迦牟尼现在三觉圆满成就的佛一样,这个‘德相’是没有分别的!所以佛为我们说‘大方等’,就是大平等法。正如《华严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这个大平等法是佛在这一段经文中开示的主要内容。
下面,世尊非常慈悲,给我们打了种种的譬喻,以说法让众生知道这个道理:
‘譬如淳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时有一个巧智方便,先取彼蜂乃取其蜜,随意食用惠及远近。’树上有许多蜜,但有许多蜂围著,你要吃蜜,蜂就要蜇你,这该怎么办呢?你得要先把蜂去掉才可以取蜜。蜜是现成的,你得的就是这个吗!这里‘蜜’譬喻的是‘如来藏’;‘蜂’代表的是‘烦恼’。你是要除了烦恼,这个‘如来藏’、一切功德、一切受用都是现成的。这个譬喻如同《圆觉经》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一样的。许多人对于这个‘本来成佛’的这个‘成’字极为不信呀!甚至连古大德也有信不及的。如果说‘本来是佛’还可以,而说‘本来成佛’这话可不敢相信。所以我们在这部经中再选几个譬喻,以此证明佛所说的这个话没错!
因为佛在说《圆觉经》时说的这句‘本来成佛’,是佛的本意!不是哪个翻译的人给翻译错了!上面的那个譬喻不是讲了吗,‘蜜’是已经有了的,不是蜂还要采花,而是因为蜂围在那才使你没法吃那个蜜。众生本来有‘如来自性’、就有‘如来藏’,如来的德相与释迦牟尼佛的一样!但你的烦恼就像许多蜇人的蜜蜂一样,所以才不能受用他,这是一个比喻。下面的比喻就更妙了:‘譬如粳粮未离皮糠,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这是说,吃饭的人,他们饭上还带著稻子壳,不管是掏米的人还是吃饭的人,只要见了带壳的米粒,一定是带著米一起扔了。给国王做的御用饭与咱们吃的饭都一样。这也是个比喻,那壳子里的米就是‘如来藏’;种种的烦恼就是那稻米壳。你只要把壳子去掉就可以给国王吃了,没必要偏得连壳带米一起扔掉呀!
以上两譬喻说的就是这个‘成’。就是多了点‘皮’罢了,我们要是有去皮、去壳的机器,倒进去皮壳就会脱了,也就成了好东西了。所以,我们学佛,特别是有学问的人,越是知识份子,学起佛来越是变成所知障、理障!不能如实领受佛法的真意,往往是按照研究学问那样去研究佛学,所得恰恰是相反的东西。‘为学日增’,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搞学问嘛!你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增长,学问要是越学越不会了,比如本来会高等数学,越多就越只会加减乘除了,那不就是白学了吗!所以,为学当然是越学越增长。‘为道日减’,有很多人肯读书、肯读经,但是他就不知道这读经的要旨是‘日减’。减什么呢?正如刚才所说的,你要把壳去掉!而没有什么可增的!就像淘米一样,你只要把米壳去掉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加什么了,也没有什么可加的。下面的经文中许多譬喻都是在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只是要去东西,而不是要得东西。就拿有些人来说吧,总是想得点神通、得点什么定、得点什么奇异功能……对于奇异功能,我曾在一次佛学会上讲过:‘这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有个人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因为他在这大讲什么奇异功能。其实,你真的把你的‘壳’去了之后,如来的智慧德相完全是本有的!
‘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知。’这第三个譬喻,是以真金为喻。真金你把它掉到胙昀地方,多少年也没有人能知道。这个金子怎么样呢?这个金子不坏呀!金子掉到粪坑里,多少年后,你把它拿出来洗干净,金子还是金子,从来没被染污!这就是譬喻:这些脏东西、粪便就是我们的烦恼;其金就是我们的‘如来本性’。所以,有人一听说,说我自己本来是佛?那不就骄傲自大了吗!对此有两点可以把这种错解打破!头一点,不是说了吗,虽然是金子,但这金子是掉进粪坑里的金子,如果不清洗,那连用手接都不敢接的,所以这个金子不比首饰店里的那个金子,就这一点,我们当然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因为虽是金子但还是带粪的。再有一点,你也是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一切众生都是这样,你也是,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所以也不值得骄傲!这是大平等法——全是金子。
‘譬如贫家有珍宝藏,宝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无语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譬如咱们造佛像,有个模子,把金子烧红成水后倒入模子,要造一个真金的佛像,当然最好宝贵,可是等你把成水的金子倒入模子后,只有等到冷却后佛像才能造成功。这时候你还看不到佛像,因为祖模子包著呢!所以,只有你必须把模子去了后才能见到佛像。金色光明、种种庄严相好也就显现出来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就说:‘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如来看一切众生,不光是咱们人,还有苍蝇、蚊子、蚂蚁……乃至地狱中的众生,一切都是众生。)佛藏在身,(都有佛藏在里头。)诸相具足,(如来一切相,不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言的,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释迦牟尼佛在尼泊尔出生后,示现给众生的相,实际上菩萨看到的是无量的相、无量的好。这是很难形容的。而这个无量的相好,咱们众生身体里头本身都是具足的!)如是观已,(还么看了之后怎么样呢?)广为显说,(佛就广泛地普遍地跟大家显示这个道理,说了干什么呢?让大家)得息清凉。(让他的心得到休息,得到清凉。)
以‘金刚慧’这种智慧来认识自己,也就是在我们贪、嗔、痴之中、烦恼之中、勃然大怒之时,种种的愚痴之中,而如来却是常照放光转大法轮的!对此,禅宗祖师就悟到了这一点,比如德山禅师,临终大病,‘嗳呦!嗳呦!’病痛得叫个不停。于是有徒弟问了:‘和尚疼吗?’回答是:‘有个不疼的’。他这个肉身还是疼,但他却答有个东西不疼。徒弟就又问了:‘那个不疼昀东西,他还来看老和尚吗?’德山就又回答:‘老僧看他有份!’。我看他还有份。这就是禅宗的大祖师的一宗公案。如来观一切众生都有疼!大彻大悟的德山禅师,他临命终也在病疼之中,但他还知道有个不疼的,这就是‘金刚智慧’,这个‘金刚慧’能摧破烦恼。(金刚智慧不同于其他外道的智慧。有的人学著佛还总不放心,还想找谁学点气功,或看些外道的书,不是看点这,就是看点那。他根本不知道,这样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只有金刚智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这一部经以金刚慧菩萨为当机,是经中的主角,就像经中佛所打的这些譬喻。)开净佛身如出金像。(佛的智慧就打开了,就好像把模子里的金像打开了,金像也就做成功了。所以,事情也就容易多了,就如同有人所讲的“只要去东西”。释迦成佛了,我们这些佛也成佛了。)
有一位佛学院的学生,他曾经对我说:‘我体会这个“佛性”,就是有这个“性”,而不见得人人都具有佛的智慧。’要是按他这么一说,当然也就好讲了,大家也就容易懂了,他就没有什么怀疑了。但是他却没注意到释迦牟尼佛成佛时曾说过的那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现在你如果认为凡夫只有佛性而没有智慧(佛),那不就如同在与释迦牟尼佛抬扛吗!这说明什么?说明难信呀!虽然佛学院毕业了,但他还不懂这个道理,而做自我发挥呢。这都说明这个法是难信之法呀!虽然难信,但你信了,你就有这个智慧!
对于顿法,许多人只能信渐法,而不能信顿法!因为他的根器只能信渐法,顿法他不能承认。你把模子一去,佛就出来了,这就是顿法!现在有些修禅宗的人,也不相信顿法,他还在那整天地打坐,只是第五度的禅,而不能相信顿悟。所以,盛教之衰就表现在这呀!
底下,我们讲持这部经的功德。‘若持此经者,当礼如世尊。若得此经者,是名佛法主。则为世间护,诸佛之所叹。若有持是经,是人名法王。是为世间眼,应赞如世尊。’(经文)‘若持此经者,当礼如世尊。’(我们对于这部经的礼敬,就当跟礼敬佛一样。)‘若得此经者,是名佛法主。’(得到这部的人,如能真懂,那么他于佛法就不是门外人了,不但是门内人,而且这是佛法的主人了!)‘则为世间护,诸佛之所叹。’(一切世间、天人、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护持于他。十六诸佛也都给予赞叹。)‘若有持是经,是人名法王。’(如若有人能够持这部经,他就是“法王”了。这个“法王”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的这个“法王”)。‘是为世间眼,应赞如世尊。’(他就是这个世间的正眼,我们对他的赞叹应该像赞叹世尊一样。)
今天我们讲这部经,并不是让大家连《金刚经》、《阿弥陀经》都不念了,而去精进念此经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们要通过这部经中的几个譬喻,以及如来开示,使得我们把金刚智慧带到我们天天所念的《金刚经》、《阿弥陀经》乃至一句佛号中去,这就是‘持是经’。如此,你就是‘法王’,你就会被一切世间所护念,一切佛所赞叹。这也就是我们的目的!这部经,前面也谈到了,不空三藏法师也曾翻译过,叫做《大方广如来藏经》。如若能够得到,有此因缘应该读一读!他为什么要再翻译一遍呢?不空阿阇黎翻这部经,说明他是密宗,中国的密宗称为‘唐密’。密宗在唐代盛世一时。日本的密宗,现在日本高野山还有,这很盛!当年就是从唐朝学去的。在中国没能流传至今,而在日本却一直流传到现在,这说明此经和密教有著极深的关系!不然不空三藏为什么还要翻译呀!对于密宗,大家存有很大的误解。以为所谓‘密’就是‘秘密’,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窍门。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所谓‘密’是指道理太深了!大家不能领会,即使给你说了之后,你也跟没听一样,因而称为‘密’。密宗的道理就是《大方等如来藏经》的道理,也就是《金刚经》的道理。近如密宗经典《大毗卢遮那成佛经》所说,密宗最根本的五个字可以包括就是‘如实知自心’。就是如那个实际、实相来知道自己的心。通过不空阿阇黎的翻译,就把这个‘心’告诉你了。你的心就是已成佛的心!你的心,所有的功德跟释迦牟尼弗是没有分别的!可是你就是总在那儿贪嗔痴、烦恼炽盛而不能自主。
我们对于‘如实知自心’这样的佛的开示,就应该知道我们每个人现在这个身就是一个模子,在种种的愚痴和烦恼之中,这个‘模子’是很容易去掉的!就像外头那个壳,这个‘模子’里头就有佛。我们知道了这件事,这是一大殊胜的‘因’!如道没有听说过,你就不知道,你就不敢相信!有时还觉得‘我这么想是多么“我慢”呀!’其实,我自心中已成就了佛!有人就不敢这么想呀!而佛就希望你敢于这么想。大家要知道这就是修行的‘因’呀!你要先知道你这个“模子”里头就有佛嘛!这才能有下文,下文是什么呢?就是要去掉这个‘模子’。这就很简单了,你就不用再去买金子,也用不著你再去刻‘模子’,也不必再去烧什么了!都不用了。你只要把‘模子’去掉,打开‘模子’就可以了!这是很现成的事吗!‘模子’也不是整个的,是两片合在一块的,把它掰开就完成了吗!是徒手之劳的!什么是‘正修行’,这就是正修行!你知道了这个‘模子’里就有佛,这就是正知见,有了正知见才能有正修行!而不要去搞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了。很直接了当、很简单的。‘模子’一打开,佛就出来了,也就成就了,证得佛法了!这就是‘如实知自心’。
第一步先知道、先产生正知见,刚掰开一点你就见到了,也就放心了,你努力继续去掰开,第一次见一点,就是‘悟’;整个都掰开了,全部修行也就圆满了。掰开同时佛成了!这个‘因’与‘果’是同时的。所以‘性修不二’呀!‘性’与‘修’不是两回事呀!‘修’就修在‘性’上;从‘性’上起‘修’。我知道了什么是佛了,就从‘性’上起修,修什么?把‘模子’掰开这佛就出来了。修在‘性’上,就叫做‘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上,这样修就快了!珠子放了光,光就照珠子,直接了当、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现现成成,没有那么多啰嗦,那么多繁琐。所以这就称为‘无上法’、‘顿法’。密宗所讲的就是‘一生成佛’,就是刹那即成佛。密宗的‘无上’就表现在这!‘红教’的特点也就在这!
从道理上懂得了‘如实知自心’,这是彼量的知。真正到了最后,‘佛像’被打开出来了,你是佛了,这是现量的知。有三量:非量、彼量、现量。这个‘知’,是指从彼量的知到现量的知。所以,我们一生参学佛法,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到了这就功德圆满了。密宗的精华就在这,所以不空阿阇黎要翻译这部经,因为它跟密法极其密切。禅宗经典《金刚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佛性’、‘如来藏’,但是从禅宗的公案中,你就明白了。六祖于《金刚经》只听了半部,他就压倒了神秀。所以,渐法和顿法,大家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只抓住一个渐法把它定死了。应该是有渐有顿呀!渐法也是对的,我们也应赞叹,但是你要是因此而排除顿法,那就不合适了!六祖慧能大师就示现在咱们中国,离咱们的年代也只一千多年的唐代,有历史记载的!虽然他的修证超过了神秀,而得了衣钵。但五祖的座下五百人各个都尊敬神秀,有神秀在,当然是他得衣钵。他继承了五祖的法脉,其他人没份的,他的威望就那么高!他还做了四句偈。而慧能呢,因为听了半部《金刚经》而来到寺院,因为只是个居土,还没资格上殿,只是在食堂里劳动,他的本钱就那么点,还只是从别人那听得的半部经,而他也做了四句偈,却被五祖所看重。而神秀呢,能够到皇宫给武则天讲经,被奉为‘国师’,可想而知他是一位什么水平的人。可是偏就是被慧能所压倒,他的四句偈压倒了神秀的四句偈。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却能说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看这四句好不好!这智慧是怎么来的?!
‘人有南北,佛性何分南北。’
‘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为甚再做何物。’
这些话是普通人所能说得出来的吗?咱们普通人难能‘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恐怕是日生烦恼吧!这件事一来就烦恼了;那个事一来就生烦恼了……我们如此,而六祖是‘无住生心’。‘无住生心’就是顿法;无住了就是去了‘壳’了。烦恼就是你的妄想执著,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若离了这‘四相’,能够‘无所住’,他本来的佛,他自然就是了!六祖的话是活泼泼的,既不是断灭也不是死的,而是把‘如来藏’的精神完全显示了出来!当六祖写了此偈之后,五祖就叫他夜里来方丈室,再给他讲《金刚经》,这第二次讲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是六祖便大彻大悟了,也就是见性了,‘壳’完全打开了!于是他说了一句话:‘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大地山河种种一切,乃至‘十法界’都不离开我们自己当人的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六祖完全开悟了!五祖曾说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要知道‘本心’就是‘如来藏’。如果不知道这个,那么你学法无益。学也只种点福田罢了!福享完了,你也就完了,所以五祖说‘学法无益’。‘若识自心,明白本性,’那么怎么样呢?‘是名大丈夫、人天师、佛。’这就是顿法,如果你不识,就学法无益!识了之后,你就是大丈夫、人天师、佛。以上所讲说明了,我们通过学习《金刚经》要‘明自本心’;要知道这个‘模子’中就有佛;打开‘模子’就见了佛。在咱们这个世界上,六祖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对于我们来讲,这个‘无住生心’,不是一般人境界所能达到的!在‘别教’而言,天台宗分为:藏、通、别、圆四种判教。
‘藏教’:就是经、律、论三藏,全称‘三藏教’。要知道‘藏教’属于小乘,(即为三乘人等分别说生灭之“四谛”法,以析空观同断思惑,令入“无余涅槃”)。
‘通教’:指般若类经典义通大小乘而不定,有的道理深,有的道理浅。
‘别教’:专属于大乘,(即专为大菩萨所说无量“四谛”令证“但中”之理。)
‘圆教’:就是无上圆满之教。
在‘别教’里立‘三贤十地’之位,但这‘三贤’都不能做到‘无住生心’。‘三贤’就是指修行大乘的三个阶位,即:十住(十地)、十行、十回向。其中,‘十地’中的每一‘地’又分出来四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别教分菩萨修行为四十二个阶位。别教的‘地前三贤’,只能做到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生心的时候就不能无住。心须到了‘初地’菩萨以上,才能实际做到‘无住生心’这句话。六祖是特殊根器的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们听了以后,只能帮助我们起到熏习的作用,得到无上的启发。
那么,我们当前众生到底该怎么办呢?
笫一个,首先‘知有’。虽然《金刚经》是破空论,教我们离相,讲什么是无相、无为,但很容易使人错体会到一个‘空无’上去,而偏空了!偏于空,就促二乘,是阿罗汉所证的‘偏真’。实际应该是‘中道’而不落两边。因此,我们读了《金刚经》,又举了六祖的例子,又通过《如来藏经》,而要珍惜‘知有’呀!知道我们本心之中有‘如来藏’。所以禅宗最强调这个‘知有’!必须‘知有’始能知道我们有‘如来藏’、我们有‘佛性’。对于这个‘知有’,我这里再打两个比方,一个比方举的是古大德,另一个比方举大家所接近的许学为例。
梁武帝执政的时候,有个大菩萨叫傅大士,现的是居士身。一次,梁武帝请他讲《金刚经》,他上了座便把戒尺一挥,然后就又下座了。他还么一挥戒尺,整部《金刚经》也就讲完了。他曾著有一本书为《兴亡铭》,其中就有几句话:‘水中碱味,色里胶青,’(水里的碱味,要上颜色就要往里面搁一点胶呀,这样染色画出来才能粘住呀,但碱味依然是有的!不然你尝怎么能尝得出来呢!(白水就不碱。)虽然有碱味,(知道实有)但是我们不见其形,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不可以形象来求!所以《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以见如来。所谓‘如来法身’,佛经中打过种种的比喻来说明,都不可能于各个方面表达恰当,而只是表一方面的意思,一分的表述,但现在告诉了你‘实有’,这就达到了一万分的表示。再把《金刚经》的道理结合进去,如释迦牟尼佛所说,我们能圆融起来理解,就好懂多了!这个‘见’,不是以色见声求得来,就如同水中碱味一样,决定是有,但不见其形。这个‘碱味’比喻的就是‘佛性’。这个‘佛性’,众生决定是有,但是无形的,你偏要把他找出来,看看是个什么形象,那你就是执著了!你用执著的心去找是永远找不到的。所以,以色见声求的方法是邪法,是不行的!
对于什么是‘佛性’,我们再举个常见的例子:谁都见过指南针,因为磁性作用,所以与地球两极磁性相吸,也就起到‘指南’的作用了。这是科学的发现,还有就是知道吸铁石可以吸起针来,为什么?因为针与吸铁石都有磁性。不仅如此,人类的科学发现,已经在利用这个磁场,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你拿一个能导电的金属物,让它在磁场里头转,这就起到发电的作用。发电机的原理就是这么来的:能导电的铜线在磁场里面转,电能就产生了。作用就这么大!大到工厂的发电机、飞机,小到家用的电扇、电吹风机……靠的都是这种发电方式来运作的。总之,靠的不过是这个‘磁场’的磁性作用!那么,这个磁场的磁性作用这么大,而磁性是个什么样子呢?不可得呀!这个‘见磁性’就如同禅宗所讲的‘见性’,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有朝一日,觉得能看到一个特殊的相出来,见光见色了,还搞得自己很紧张。其实,所谓‘见性’的‘见’是不可以色见声求的。‘佛性’虽然决定是有,但色见声求是求见不到的。这一点在此有必要重申!
对于净土宗来讲,这部《如来藏经》与之关系更为密切!净土宗最关键的两句话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老实说,这两句话大家听得都耳朵磨出趼子了!但是否能真得相信——这个心就是佛!倒过来说,有人才能信,‘我是作佛’,我这念著佛号,身在作佛,在这念佛,我才能是佛呀。通过这么理解才能有所信,而直接了当地就讲‘是心是佛’,这就不大敢相信了。
今天我们讲了这部《如来藏经》,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说的!众生就是在贪欲、嗔恚、愚痴之中,但你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眼、如来身、跏趺坐、俨然不动。如果把释迦牟尼佛的话放在这个开示之前,咱们结合起来看,对于‘是心是佛’你信得就会更真切的多了。当然,‘是心是佛’这句话,我们要真正能够很深的信入,那就太了不起了!但是,释迦牟尼佛虽打了这么多譬喻,每个譬喻都说得很清楚,但并没说完。当时古佛为解释这句话,光打譬喻就打了‘五十劫’。用了无数的譬喻来说明这句话,可想而知这句话该有多难信!通过引入《如来藏经》中佛所说的开示,结合起来也许大家会比以前多信了一些,信得深一点了,这也是一大进步!
大家不要以为,我念佛可以念得入定了,如何如何了,这个是我的进步;或以为我能够讲多少多少部经了……这都是务外了。如果你真是对‘如来’所说法,从内心中把他接受下来,你坚信不疑,这才是‘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要在‘信’上加深认识。入‘宝藏’有没有空返呢?可别空入‘宝藏’呀!今天连我也在内,咱们也别空入‘宝藏’。要不空入‘宝藏’,要有两个条件:
一、要有智慧。智慧如眼睛,能看见哪个是宝,而不至于去拣破烂。只有把宝找出来了,才有可能去拿宝。但只有眼睛还不行,要拿还需要手。什么是手?‘信’为手!信心才是手,你才不会空入宝山。如果根本没到宝山,空手回来那才是错过,而你进到宝山,而却空手回来了,岂不如此太可惜了吗!‘是心是佛’,《净修捷要》说:‘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佛。‘无量光’就遍满虚空,没有一个地方不存在的。无量光它普照,你的身、你的智慧、你的一切都遍满虚空,这是本觉!‘无量寿’就是无穷无尽,没有终止。人要想求长寿,大不了活上二百岁。古大德之中有能活到一千岁的,但究竟是一刹那的事。这‘无量寿’才真正无穷尽。这个‘无量寿’也就是我们的‘本心’。从空间上说,哪也找不到边,东也无边,西也无边,上也无边,下也无边……从时间上讲,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尽头,不可穷尽。这样一个大觉的‘性’,就是我们的‘本心’。这‘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人人都有‘法身如来’,‘如来藏’我们已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什么意思呢?众生烦恼之中有‘如来法身’的功德!不是‘如来报身’的功德所化身的功德。而就是‘如来法身’的功德,所以才‘是心是佛’。我们的本心是佛,刚才的譬喻就说明了这点。
既然‘本心是佛’,有人说‘那就行了,我这真行了。’可是你要知道:我们凡夫就如同是那带壳的稻子、掉在茅坑中没洗过的金子、在这模子里没被打开的像,因此,要我们去修呀!天台宗有言‘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个‘修’也就简单了、直接了。不是从外面去修,而是你心中就有佛,佛外的有个壳(模),这个壳就是‘无明’。只要一分开壳就见佛了!所以,所谓‘修’就是开壳。修有八万四千个法门,但在这一切修行法门之中,我们要想直接了当地‘开壳见佛’,莫过于‘持名念佛’这个法门了!它最容易,也最稳当。因为这个‘无量光’就是你的‘本觉’!你在念念中,也就在‘无量光、无量寿’中。你也就是直接了当地开了这个壳。因此,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这一念相应一念佛,最直接、最了当!
念佛有四种念佛法。这四种念佛法跟别的法门比,都是捷径!而这四种之中,‘持名念佛’是捷径中的捷径。因为此法最为方便、最为简便、最为直接、最为稳当、最为现成。人人都能念,什么时候都能念。所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我们的‘本觉’,就是‘阿弥陀佛’。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所讲的‘宗’就是‘信愿持名’。‘信愿持名’这个‘信’有六信。往往我们有些修净土的修行人,他能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信念佛号能往生、信有因果,这叫‘信他、信事’,但是‘信自、信理’的就往往不够了。这部《如来藏经》和《金刚经》就是帮助我们产生‘信自’的!而且这个‘自’是平等的,一切众生都具。彼此之间没有什么不同。而同时,你的那个‘自’就是如截流大师所说的‘相信我跟佛是平等的’。只在于佛是已经成就了的,我还在迷、还与佛相差天渊。那你该怎么办?念佛吗!念佛的时候,因为佛就是我心中的佛,我就是佛心中的众生,我念佛就是佛念我。这样感应道交,不相间隔。对这话,大家可能也还是不太懂:‘啊!我是佛心中的众生?’那当然了!我是在佛心里头,佛光普照,照到我嘛!佛是我心中之佛,对不?现在打个比方:
你只要把头一点,承认下来,在烦恼之中你的‘如来藏’中的如来就与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那个‘如来’,便完全没有区别了!释迦牟尼佛就好比是那边的一盏灯;我们就好比是这边的这盏灯,他的灯当然就照到了我的这盏灯,佛光普照。所以,我们这些众生是佛心里头的众生、就是佛光中这个灯。而我们这个灯也在照,也可以照到那边佛的那个灯,所以佛就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佛,就在我的心之内。合起来讲,这就重重无尽了。照著我们的这个佛,同样也被照在我们心中,我的也照到了他,相互彼此间的关系。而且佛这个灯的光和我们这个灯的光是不可分的!是一体的!所以‘心作心是’就是这个道理!
念佛的时候,这两个‘灯’就互照。这样去修,就决定能往生!所以‘上者即生,证入无生法忍’。晋朝就有这样的人,现代也有人能证入‘无生法忍’,上面提到的那个福建的老修行人她能够多少天不饮不食,端坐念佛,见光见佛,正念分明,那要没有达到‘事一心’是很难得做到的。就是因为通过这个殊胜的法门才做到的。因此,这个法门是如此的殊胜!
最后,对于这个净土法门,我们还是用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的话做个总结。‘从事持达理持’所以你不要管念佛是否就是著相或不著相、离相或不离相,你只要好好去念就是了,这就是‘事持’。按蕅益大师的说法,念佛珠一天要念三万,而且三万是最起码的,最低的数。当然现在就不好说了,我老劝人念佛、要修行,一天如果还念不到一万,恐怕功效不会有大明显。当然能念上一句也是好的,但要想显著起作用的话,那你一天至少得念一万,这离蕅益大师的要求可就差三分之一了。蕅益大师提出至少要每天三万遍,大家从他的开示录中可以看到,他的数是三万、五万、八万、十万。蕅益大师拿著佛珠就是这么念的。拿佛珠念也有好处,可以起提醒我们的作用。就这么念,什么时候我们有这一句,这就是‘事持’。在事持之中就可以达到‘理持’。
所以,尽管我们‘无住生心’做不到,就像刚才所讲的连‘地前三贤’,成了圣贤的贤了、菩萨了,也还做不到呢,所以这个净土法门的妙就妙在,你这么去念佛,在暗中,不知不觉地就做到了。念来念去,你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念著念著,什么功名富贵、什么人我是非,都没有了!念来念去就不知谁在念了,能念与所念的分别也没有了,这时你也就‘无所住’了!我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相继不断,这不就‘无住生心’了吗!这个‘地上菩萨’才能达到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同样达到了。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所在!(第四讲完)
第五讲
今天,向大家汇报这个‘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这八个字代表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因为‘般若为导’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在‘六度万行’中,前五度如盲,从布施、忍辱、持戒、精进到禅定,这是前五度。为前五度就如瞎子一样,唯有第六度—‘般若度’,才是有目,才算是打开了眼睛,看清了方向。因此,我们才以‘般若’为导,不能以盲为导。无目就不能导航,所以我们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佛经中,最高是《华严经》,《华严》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同赞’。十方诸佛共同赞叹这个法门。‘千经万论共指’,就指示你到极乐世界去!既然是十方诸佛都赞叹,那我们究竟归到哪呢?当然也是‘极乐为归’!总的精神就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这两部经,般若类的《金刚经》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再有《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第一经。所以,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
‘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经典文字是文字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所流出来的,是极殊胜的文字。但它本身仅仅只是个文字的般若,而我们的文字又非常的有限,所以用语言文字表达起‘般若’来,便有它的局限性。仅仅是文字般若,而不能一写出来就是实相般若。既然有文字般若,那我们就该依于这个文字般若去‘用’呀!所以,这个‘信受奉行’在任何一部经的最后面都提到这句话。所谓‘奉行’,就是要按著「般若’这个道理去奉行,这也便是‘观照般若’。
‘观’就是看,‘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中的照。这个‘照’字蕴涵很深哪!我们也念过《心经》,也懂得‘五蕴皆空’,但是我们却度不了一切苦厄。问题在哪?就是因为我们不会‘照’!我们是‘想见五蕴皆空’,用我们的思想一想,啊!五蕴都空了,所以才接受了佛所讲的道理,但是却不是‘照见’而是‘想见’,因此力量很小、作用不大。‘苦厄’便不可能空!两者分别就在这。‘观照’,一上来我们就用‘照’,是不可能的,先练习著用‘观’。所谓‘观照般若’的‘观’,就是从这个文字入手,我们去观、去照 。说的俗一点,就是指我们如何去看待问题、怎样去对待问题。我们在生活中有种种的现实问题,怎么去对待呢?所谓‘修佛’,不是上座或在大殿上绕绕佛,这个时候是修持,但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呢,我们应该不断地修持呀!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我们都应该按‘如来’所教导的那样来看问题、对待问题。这是观照般若,由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在某一天触著碰著,就证实般若了,契入实相了。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谈一谈这个‘观照’。前面讲过:对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但凡夫没份做得到,就连‘三贤位’的菩萨也不能做到。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该从哪做起呢?我以为,我们下手的最好之处便是《金刚经》的四句偈中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从‘文字般若’进入‘实相般若’的下手之处!我们只有从这下手才对。就看这一切有为的世间法,不但世间法,你修桥、补路、上供、斋僧乃至练气功、入禅定……这一切一切都是‘有为法’。例如禅定,道理很深哪!有些人得了一点定或有了点特异功能,便以为很了不起了,其实还在‘有为法’中。关于‘特异功能’是存在的!钱学森(大科学家)发表了文章《奇异功能是事实》,肯定了它的存在,不能予以否定!但这一切还毕竟是‘有为法’!哪怕你入禅定,入到自己空了、床铺也空了、房子也空了……一无所有的境界,那也只是‘欲界’的定,连‘色界天’都不是,‘无色界天’就更达不到了!有些人得了一点定,便以为《金刚经》的道理, 我都证得了,我证到了般若,都能空了……其实还远著呢!这些还都属‘有为法’。不要说功名富贵、妻子儿女如梦幻泡影,就连这些修持、这种种的锻炼也都是‘有为法’!要知道‘有为法’皆如梦!我们都是在做梦中事,在梦中来了个大老虎,何尝有老虎?梦中捡了十万美金,其实根本没有美金,还是我自己,都是梦中事。
‘幻’是幻化,是变幻出来的。印度有许多的幻术,甚至能变出人来,变什么有什么,一看果然是这么回事,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泡’比喻得最好,就是个肥皂泡。小孩子吹的肥皂泡。用吹泡管一吹,吹出几十个泡来,五颜六色的,很好看。但是请问谁认真地曾把肥皂泡像藏钱一样放到保险柜里去的?因为它马上就破灭了吗!是不是?这是最好的比方!其实,功名、富贵、妻子儿女……种种一切都是肥皂泡!都要坏灭的!因此你有什么可执著的?啊!你抢了我的肥皂泡,我就跟你拼命,其实,这个肥皂泡不抢也是要破灭的。泡如人的身影,没有实际!
‘如露亦如电’,如早上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又如闪电,只闪了一下子就没有了。在《金刚经》中用了六个‘如’来形容‘有为法’。唐伯虎点秋香的唐伯虎,大家都知道他的一些风流事,但并不知道他是一个佛教徒。他的法名,如他自称的‘六如居士’。‘六如’就是《金刚经》里的‘六如’——如梦、如幻、如影、如泡、如露、如电。这个道理很好懂,在坐各位要讲起来比我讲的还要好,但据我默察这种种的因缘,就这四句是我们下手之处。讲虽好讲,但很不容易做到。我们不要小看这四句,它是《金刚经》里我们最易下手之处。但实际上我们很多人没有做到!
因为我写了一些书,于是便有人知道了我与居士林、佛学院有联系,因而有许多信通过居士林、佛学院转给我,各方面的来信,物件也多了,了解的实际情况也多了,我举一个例子 :一个女居士修行了一辈子,她的爱人抛弃了她,跟她离了婚,她抚养著两个儿子,现在她就是跟这个小儿子闹矛盾,烦恼的不得了。烦恼一来,就嚷嚷著打,打了之后就闹,闹得不可开交。她就很痛恨自己:‘我一个有修持的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都是她的原话。‘一点嗔心火能烧功德林,我修来修去,这一把火把功德林都烧光了,我又得从头修起,不知哪天又烧光了’,于是她就不断地在佛像前忏悔,不断地痛哭流涕,就这样痛哭流涕达三十多次。你说她对这些话不懂吗?这些道理不知道吗?但她还是不行,做不到呀!她说:‘我不能忏悔了,我变成了欺骗佛了,我说我改,但我又来犯了。’后来我告诉她说:‘你不能不忏悔,你要继续忏悔,《普贤行愿品》里普贤菩萨就有“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尽未来际”的话,普贤菩萨的忏悔都无有穷尽,我们岂能不忏悔呢!要接著忏!只要做了就再忏。’其实她的矛盾很简单,她的儿子收入不很多,想从母亲那里拿点钱,花得痛快一些,她就觉得儿子不应随便多花钱,应当体贴她,应养成简朴的习惯。就这个矛盾。打完之后,当妈的就哭,哭完了之后就又打。这说明什么呢?道理懂得很容易,但事情做到却很难。就这点事,所以她多生以来的习气,就如油入面。我们和面的时候,里面洒一点油,这油很容易就进到面里去了,但是你现在想去掉这个习气,就如同把这面里的油拿出来,这就困难到极点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高明容易解脱难。不但这个居士个别存在这个现象,我就听说到有许多的寺院,中间也是分了几派,彼此不团结,不是‘和合僧’。即是几派不团结,那只能说,这其中只有一派是好的,其余跟他不合的,那不就得有问题了。这些事情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把事情看得太认真了,你如果看到这一切一切,‘谁当方丈’是个肥皂泡;‘谁受到居士们恭敬’是肥皂泡;‘派谁出国去深造’是肥皂泡;‘给你个博士学位’是肥皂泡……这一切一切都按《金刚经》上这四句偈去看待,你的关系处得好是肥皂泡,处得不好也是肥皂泡。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可分别的、可执著的、可计较的、可留恋的了,道理就是这样!
但是大家就是过不去,‘看得破,忍不过!’。说起来都很高明,遇见了实际问题却很难。老实说,我们只有勤劳,只有常常提起,用《金刚经》这几句话来时刻提醒自己。有的时候难免就随境所转,当你随境所转的时候,要猛提‘如梦幻泡影’,这就在‘观照’。我们只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至于《金刚经》深入到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家还办不到,但是有一个殊胜的方便法,能够起到暗合道妙的作用,下面就要说了。
我们就是从这四句偈入手,要能够进入到‘无为’,而不是‘有为’!所以古大德有偈:‘十方同聚会,各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就如同我们今天在居士林,道场来了这么些位大德,‘十方同聚会’,都到这干什么来的?我们在这学‘无为’呀!我们不是来学有为的!‘各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这个地方是选佛的考场。什么人能考取呢?‘心空及笫归’,所以我们就从这能照破、看破这些‘有为法’,不为它所束缚,契入‘实相般若’,这就‘心空’了!也就‘及第’了,即当选了!
一再说过,要真入‘诸法实相’是多么的难!只有地上菩萨才有份。但是有一个最殊胜而方便的法,是什么呢?以我们众生的生灭心要入‘诸法实相’,就是以念佛(念咒)最容易!是殊胜的方便!这就叫‘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我们怎么能达到‘无住生心’呢?你越想‘无住’,你就越是在‘有住’,你一生心就是分别,完全没有一点《金刚经》的味道。但当你是真正在念佛的时候,你念得绵绵密密,念到最后不知谁在念,也不知道念的是什么,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正当这个时候,你什么都放下了,也就‘无住’了!但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朗朗现前,这个心是‘生’的,不是断灭的,所以既‘生心’又‘无住’。这就暗合道妙了!这是一个殊胜的方便法。
关于净土宗,有人在海外弘扬了一辈子密宗,最后他也认识到,要讲契机还是净土宗。刚才说了,要入‘诸法实相’最容易的是念佛(净土)和持咒(密宗)。这样可以不知不觉地暗合道妙,你就可入‘无生’。地上菩萨所能做到的事,你就不知不觉地也做到了,因此你的功德极大!因此念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因此在临终一念就能往生。它是‘诸法实相’的功德。这个功德是无限大的,不是其他一切所能比的!所以,一切法门之中,净土宗是最为容易,当然持咒也是如此。
说起密(宗)来,我是学密的,也是学净土的,也是学禅宗的。三者之中,最稳妥的就只有净土宗。密宗的师父非常难找,种种的邪说异端、魔子魔孙,在这里头冒充。大概去年北京就来了一位,他就召集有夫之妇、有妇之夫,在一起合修。还加上表演,就自称是密宗。对于这些,如果没有金刚正眼去辨别,就只是好奇,听说有点特异功能就赶去学,于是上当就上到极点了!一般人是没有这个金刚正眼的眼力,能认得清哪个是正的阿阇黎,哪个是冒牌的。你如果有这个眼力,那你也不是普通人了。所以不容易,一句活,就叫不容易!
净土宗就没有找师父的问题,你无需找师父,千经万论,你只要看了书,告诉你,你就念‘阿弥陀佛’,只要真正的去念,你就能解决问题。所以说,一切法门之中,净土宗最为契机、最为方便、最为稳妥!在现在这个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基有限,加上社会生活节奏快,种种的工作、种种的任务、种种的横祸,这个核电站泄漏了;那个地方又发大水了;又有哪地震了;还有恐怖主义分子到处制造的爆炸……你想像过去那样的条件下修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说这个净土宗是一切修行之中的易行道。这个话是龙树菩萨说的,可不是我说的。别的修行法门是难行道,这些路很难走!唯有修净土法门是易行道,这是一个平坦的、直的路。因此,我也不遗余力地来赞叹、弘扬这个净土法门。我写了一些书,花了多少年的精力,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重视这个法门。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而在净土宗的经典中,《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第一大经典,正所谓‘此是净宗第一经’。大家都念《阿弥陀经》,甚至有许多人还不知道有《无量寿经》,因为《无量寿经》很长,二万多字,而且文字又很繁杂。此经是曹操(三国)时代翻译的,因而文字很古老,大家念起来不像《阿弥陀经》那样方便。其实,《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是同一部经,古人把它们称为大经、小经(或称大本、小本)。大经就是《无量寿经》;小经就是《阿弥陀经》。就如同《金刚经》与《心经》的关系,大本《无量寿经》像《金刚经》;小本《阿弥陀经》像《心经》。《心经》就是二百六十个字,《阿弥陀经》字数也不多。倒不是字数多就好,少就不好,不一定!之所以称《无量寿经》为净土第一经,是因为此经中真正地把阿弥陀佛成佛的‘因’——因地的修行、因地的发愿,这一切都给我们介绍清楚了。于是我们才知道净土是怎么来的;佛是怎么成的佛;四十八愿都是什么;发这些大愿是怎么成就的……而在《阿弥陀经》里都没有介绍。极乐世界有种种庄严,跟《华严经》所述的庄严一样,事事无碍庄严的境界,少里有多、小中有大、一中有多、一秒中有万万年……这一切都无碍。《华严经》里所述的事事无碍境界,在《无量寿经》里都有。‘十玄门’在《无量寿经》中一门也不少。大家如果看到我写的《大乘无量寿经解》,可以发现这种种的具足。
而有关‘往生’,《阿弥陀经》只讲了一种:一日一夜至七日七夜念佛。《无量寿经》里却讲的就多了,如三辈往生、往生正因等。并且特别说出我们这个世界种种的恶因恶果,五恶、五痛、五烧……众生都行五恶,现生受苦痛,来生受五烧,这些都告诫大家:不是我们念念佛,将来死了就可生到极乐世界去(没那么简单),而同时也告诉我们,现在作为人,首先要把人先做好,所以此经是非常完备的一部经典。
通过对极乐世界的描述,让我们产生羡慕心,同时对比娑婆世界种种的恶、痛、烧,让我们产生脱离心。更重要的在于,阿弥陀佛的世界显现在大会上,让人人都得以见到,不然光说极乐世界,谁看到了?就是有人去极乐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去,谁见到了?在净土三经中,除《阿弥陀经》外,其余两部经大家都看见了,所以今天我要说一说《阿弥陀经》里没有涉及的部分。《阿弥陀经》与《心经》一样,都相对比较简单,作为常课可以读《阿弥陀经》,你要研究净土宗就不可不读其他两部经,因为它内容太少了。而且,将来一切经都灭了之时,最后只有这部《大乘无量寿经》独有。所以我们就知道《无量寿经》是净土第一经的重要性了。
《无量寿经》现在一共有九种会译本,这九种本子中,哪一种最好呢?就是最后由夏莲居老师所完成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现在海外的佛教徒已经评定,公认这九种会本之中,这一本是善本,并且收入到了新编的《大藏经》中。我所作的注解,就是依这个本子注的。所以,一切法门中,净土宗最为易行;而净土法门经典之中,又以《无量寿经》最为殊胜第一。由于这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善本,所以下面我们把重点从《金刚经》转到这一部经上来。
今天我们只谈这部会本的殊胜与重要性,以使大家都来重视此经。
第一点,说这一部经本的殊胜,就在于这一本《无量寿经》在第三品‘大教缘起’中,说明了净土这个教是以什么因缘而引起的。在法会上,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放大光明‘威光赫奕’,就像金子一样透过佛无碍之身,从里到外通体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变化不拘。阿难尊者作为佛的侍者就想了:‘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我跟佛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这个情况,这么殊胜、这么清净、这么光明。我今天能够这么瞻仰,真是让人生出稀有之心。于是:‘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曰: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愿为宣说。’阿难对佛说:您一定是入了大寂定,入了奇特之法,一定是住了诸佛所住的导师之行。今天不同往常,是最胜之道。过去、未来都是佛与佛彼此相念,世尊您现在是念现在佛呢,还是念他方佛呢?若不然的话,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光明、这么的殊胜!请佛告诉我。
阿难是了不起的聪明,他已经知道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殊胜、这么光明、这么功德庄严,一定是有念佛。这是阿难的智慧之处。那么,到底念的是什么佛?他方佛?过去佛?现在念的又是哪一尊?不是念佛的话,怎么会有这么殊胜的境界呢!因为这个问问题的人是很有水平的,所以佛听了之后就赞叹阿难:‘善哉善哉,当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你看阿难这个问题一提出来,这个功德比供养多少罗汉、累劫布施无量人民,要强百千万倍!因为这个问题问的好,佛回答了,大家都知道方法了,而得到度脱。于是佛就说出如来之所以出兴于世到底是为了什么。就是要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佛为什么要降王宫、出家、示现成佛?就是要给众生以真实的利益!所以这部经、这个法门就是如来的本愿——要给众生真实的利益。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有段故事在经文中没有,我下面引证一下:
父亲求法,他就教父亲念佛,父亲说:你释迦牟尼佛有好多实相、真如等等殊胜之法,为什么不教我修习而教我念佛呢?释迦佛就说:您岁数大了,那些法您修不起来,而这个法就能解决问题。你看,释迦牟尼佛对于父亲也是教他念佛,教导我们也是念佛。所以佛的大公无私、大慈大悲,我们是要知道的!佛并不是还有什么保密法告诉父亲,而是对待父亲一样也对待我们,没有把我们当作不堪造就的人。所以我们要感恩呀!感恩佛慈悲给我们说这个法。这是净土教的缘起。
佛在《无量寿经》中提了‘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日本的佛教就是以此作为根据,也就是完全依于善导大师的教化。善导大师是专弘《无量寿经》的。他把几种原译本都作以参考,加以配合,而特别提出第十八愿是作为一切圣教的中心!也就是说,众生听了佛的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阿弥陀佛说的,你临终有十念若不生的话,佛就不成佛了。其实,佛已经成佛了,拿此做保证,说明众生只要在临终能念十句‘阿弥陀佛’,甚至只有一念,只此句也能往生。这是《宝王三昧论》里讲到的。所以佛惠予众生真实利益。
在现实中,修这个法、那个法的人很多,我的朋友中修各种法的就很多。有观想的、有持名的,都很殊胜。《观无量寿经》就是用观想法,修过此观想的人都有这种经验,就是修过之后,全观不成,不但如此,当重病的时候观想观不成功。所以这就显出持名念佛的殊胜了,持名念佛就是为了使你到了临终之时而有受用。平常念佛虽然很好,一旦病到临终之时,最后都要咽气了,你如果一念不起来,那不就前功尽弃了吗!所以我们得说老实话,而不是只说好看就可以了,要真能做到‘十念必生’、‘一念必生’才成,这就需要平时多下功夫呀!
《无量寿经》讲到‘礼佛现光’(三十八品),就是极乐世界现前了。这是一件大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观经》是在皇宫里讲的,当时只有韦提希夫人和她的一些侍女听,而没有四众弟子,所以听到《观经》的人很少。而说《无量寿经》的时候,就咱们这地球上的人而言,有大比丘万二千人,也就是有一万二千大比丘在法会上,没有退席的。不比说《法华经》时,还有五千人退席而听不下去了。此外,还有七千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总共二万人的大法会。这二万人大法会上,人人都见到了极乐世界。这是历史上记载的。所以你能说谁也没见过极乐世界吗!有这么多人看到了!说《观经》的时候,韦提希夫人及侍女们也都见到了极乐世界。所以净土三经中,有两部经记录听经人都亲见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
佛当时说:你们谁想见阿弥陀佛的话,你们应向西顶礼,念佛号。于是阿难就起身说了:‘我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当他顶礼之时,忽然显相了,看到阿弥陀佛容颜广大,‘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似大海’;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阿弥陀佛相好庄严,就像海上涌出的一个黄金山一样金色光明。看到了极乐世界、看到了阿弥陀佛,同时又闻十方世界诸佛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其实,即使是现在这个时候,十方诸佛也还在那称扬赞叹呢!只不过我们耳朵不行就是了。
接下来阿难又发愿,于是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使一切世界也明现。在这个法会上,不但见到了极乐世界,还听到了极乐世界以外的其他十方诸佛对阿弥陀佛的称赞。后来佛又放光,十方世界都见到了,咱们这个世界也完全是光明的,唯见佛光,阿弥陀佛的光明耀显赫。
再看底下,大家要注意,此法会中的四众包括‘声闻、菩萨、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所有的都在内了!刚才我说的那二万人外,还有他方的阿修罗、天人乃至各方的菩萨,那就无量无边了。最值此注意的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包括在内。此会中有一万二千个比丘、七千个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共二万人都看到了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看到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恭敬围绕。’所以,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证明!不要以为这只不过是个寓言、童话故事,是在安慰我们。孔子、老子,我们谁都没有见过吧,但是我们承认他们真实存在过,因为历史上记载下来的。而这个法会上,有那么多大众都亲见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并且有经典记载下来成为历史事实,所以我们要真实地相信极乐世界的存在呀!
《阿弥陀经》:有世界名曰极乐,其中有佛,号阿弥陀……两个‘有’字,有世界名曰极乐、其中有佛号阿弥陀佛,这两个‘有’字,刚才我们说的那一切都是为了证明这两个‘有’。
第二点,说明这部经的重要性。
大家看‘流通分’,所谓‘流通’就是劝大家都来流通。虽然在此我们不详细讲了,但是大家都要给以重视!只有你重视了,你才能去看这部经,才会去研究它。所以我们先要重视起来。
‘流通分’从第四十三品开始:‘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慈氏’是佛对弥勒菩萨的称谓。这一部经,前半部是阿难当机,后半部就是弥勒菩萨当机。这是很殊胜的!弥勒菩萨当机,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当来弥勒下生以后,还是要弘扬这部经。所以佛把这部经嘱咐给弥勒。大家要等‘龙华会’上才得见到,到那时靠救度众生的不是讲‘唯识’,而依然还是这部经。
当你闻听得此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能真实地心生一念欢喜之心,你起心动念,能引起这么一念,但这一念是很真实的一念、很清净的一念。‘归依瞻礼’,归依阿弥陀佛,愿意礼拜、愿意‘如说修行’,哪怕只是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你要知道这个人得了极大的利益!这个一心念佛的人,他就不是小乘道根气的人。因而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大乘根气的人。能往生到极乐世界的纯粹是大乘菩萨。既然是大乘菩萨,那么,经中又提到有许多‘声闻’,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声闻’虽是大乘菩萨,但他所证、所断惑的水平,才是刚刚断了见惑思惑,相当于阿罗汉。还有‘尘沙惑’未断、‘无明惑’未断,还需慢慢地断。所以,这就是所谓的‘带业往生’、‘带惑往生’。你如果发的是小乘心,那就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的!所以,发心不是小乘心,往生的也不是小乘根气的人。而是什么人呢?佛说了,是‘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法里头,这样的人是弟子中的头号人物,是第一弟子、笫一流的弟子。
现在是有许多的人不大重视净土法门,我跟朋友们讲过:我也不敢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信仰净土,但是我却有这么一个希望,就是希望每一位都不要轻视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说过,能这么信,哪怕是一念,清净单纯地一念,就这样便已不是小乘了!而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了。
佛告诉大家了:‘天人、世人、阿修罗等,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于此经中生导师想。’我们万劫千生轮转于‘六道轮回’之中,今天能遇到这个净土法门,听到这个净土法门,这是万劫千生稀有难逢的这样一个机遇啊!这就叫‘生希有心’。对于这部经里所说的话,应当把它当作导师,我们要依止。
‘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要劝众生信这个法门,所谓‘大乘’,就是念念不忘众生,不忘让大家接受这个法门。
‘无量亿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是故汝等应求此法。’还有许多菩萨想听、想学这部经还得不到呢!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求这个法呀!‘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劝令听闻,不生忧恼,乃至昼夜思维彼刹及佛功德,于无上道,终不退转。’这就是说,还有一亿个菩萨,由于不听闻这个法,还都是大菩萨,但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所以需要劝受呀!你如果能够信受、如法修行,那么这个人肯定已经蒙受过去佛给他受过记了,而且现在十方佛都要赞叹你的。
那么,劝大家信受要该怎样呢?‘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所以我们要信这个法门、接受这个法门、念这部经、执持佛号,不仅自己读诵并给他人听,还要真正修行,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念佛号。以上说的就是此经的重要性。
有生就有灭,佛经也都是迟早要灭了的,所以我们看佛教,很讲辨证法的!佛法也如此,佛经要一点一点的灭掉。有部经《法灭经》,说的就是哪部经先灭,哪部经后灭的问题。第一部先灭的就是《楞严经》。现在就已经有迹象表明了:有人已经著书说《楞严经》是伪经。其实佛早就悬记了,将来末法时期,这部经肯定先要灭,因为谤法的人说是伪经,人们也便慢慢相信这种说法,也都认为这部经是假的,谁都不去念了。所以,这批人是先走这条路了!
再有就是《涅槃经》,有极高深的道理!经中告诉我们,将来众生由于根器不够,所以此经也迟早要灭。那么,众生怎么才能得度呢?佛所以出兴于世,就是要惠予众生以真实之利。于是就把这个最殊胜方便之法,以佛的威力使此经独留于世。任何经都灭了,独有这部《无量寿经》留下来。留多久呢?不可能是无限期的。因为时间因缘,这就取决于众生的根器了!由于众生根器不断消弱,那就不能接受这个法门,既使经在,那也没人听信,也就跟没有一样的。所以‘止住百岁’,只住世一百年!由此可知,从现在算起,也只有百年,为什么呢?因为《无量寿经》才刚刚在咱们中国兴起。在日本早就‘放光’了,也就是说早就被重视了。在中国,净宗有段时间衰微了,现在又开始重兴。由此也提醒我们,现在能对此经读诵、演说、信受、依此修行,那是多么的可贵!可以说是佛的第一弟子。我们也因此而为如来护持这个法,使之于最后百年内,能存于世利乐众生!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喜欢密宗,那我就将诺那祖师的开示告诉给大家,他在香港传完法,在离开香港之时,所说的开示,就是有关净土宗的。我给大家介绍几句,才算是圆满了。诺那祖师所传是红教的法,也就是莲花生上师的法,是最古的法。这个法有很特殊之处,与其他法不大一样。这个法特别尊重‘阿弥陀佛’。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根机,都教他学‘金刚萨埵’,即是学阿弥陀佛的法。人人都要修呀!诺那祖师讲:‘念弥陀者,临终观佛在,信心不疑……弥陀法愿甚强’。也就是说,往生之时,能念阿弥陀佛的人,临终你一心观想佛就在头顶上接引你而不怀疑,这样你把自己都忘掉,自己忘了,你就跟弥陀的法身相契,才就得以往生了!由于‘法愿甚强’,所以无论你修何种法,无论你水平怎样,都能往生的!这样一来,诺那祖师的说法就和蕅益大师的话是一样的了。
现在有许多人追求功夫,错就错在,他总觉得自己下的功夫不够,于是把注意力都用在下功夫了,其实,不管你证到了什么程度,而决定你能否往生的不在于此,而正如蕅益大师所说:‘但凭信愿之有无!’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往生后,你生到的什么品位,才决定于你平时念佛的功夫之深浅!也就是修证的程度。因此,我们要深信切愿!临终之时,你能够忆念,佛就决定来接引你!你修持差也不要紧,根器差也不要紧,只要你肯去念佛,一心一念,临终还想著阿弥陀佛,那就可以往生!
诺那祖师还说:‘必三密具足来度。’你修其他法,修其他的本尊,比如修药师佛等,就必须得‘三密’全修才可以!所谓‘三密’:身密、口密、意密。密法的特点就是:让众生的三业,(身是造业的;嘴是造业的;意是造业的。)顿同于如来的‘三密’。你身结成释迦牟尼佛的印或是阿弥陀佛的印……,这身就是身密;嘴念咒念佛,这是口密;心想著般若《金刚经》、观想著「种子’字……这是意密。其他法门的修行,必须得‘三密’都具足才能得度!而念佛法门,唯有阿弥陀佛这一尊,一律不用去管它是一密,还是二密、三密,都一律平等普度啊!不论你修持水平怎样,只要你临终有意念,愿意往生,就可以!这是极殊胜的法!
诺那祖师最后开示:‘汝诸位不忘阿弥陀佛。’祖师在香港、澳门等处给许多人灌了顶,‘诸位’就是指大家,向大家临别之际,最后的开示就是让大家不要忘记‘阿弥陀佛’!他老人家是我师父的师父,所以,今天我也用师爷的这句话作为此讲的结束:‘汝诸位不忘阿弥陀佛!’(第五讲完)
第六讲
今天咱们就拿《无量寿经》中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来作讨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所共同赞叹、学习的阿弥陀佛的大愿。
一切法门中,净土法门是最容易的了,别的修行法门都是难行道,只有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修行起来容易成功。《无量寿经》是净土法门中的第一经,原因就在于其中讲述了阿弥陀佛是怎样发愿成佛的。他发的愿不是普通的愿,是大愿,而且是大愿中的王!是最尊、最高、最殊胜的!今天我们讨论的就是:大愿王怎么发的愿?四十八大愿的内容是什么?净土宗为什么这么殊胜?......
净土宗之所以是易行道,就在于大愿王有极为殊胜的大愿。首先我们就来介绍这个从出家到发愿的缘起。上一讲说了,阿难看到释尊放殊胜的光明,多少年来他跟佛在一起作侍者,参加过多少次法会,也见过殊胜的景象,而在这个时候佛现这光明,是多么的殊胜,是他从来也没有见过的。这也表明净土法门的殊胜便在于此。阿难是传佛心印的人,是集结经藏的人,智慧非同一般。他就想到,今天放这样的光,是不是世尊在念佛呀?于是就向佛提问:今天这么样的殊胜,这么大的光明,您念的是什么佛呀?这一问太好了!释迦佛就告诉说了,因为阿难你的这一问,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所谓‘当来’就是指自问话起开始。从此所有有灵性的众生都因为你这一问,而能够得以度脱。由于这一问的因缘,佛才说出了净土这个殊胜法门。
法门无量,没有一个不是好的。而我们特别对于净土法门,不能有足够的重视,所以我曾对佛学院的同学们讲过:‘诸位出家人,你们在座有五十人,我不敢奢望你将来都学净土,但是我就希望你们任何一位不要轻视净土、毁谤净土!这是我开净土课所作的最低的要求了。’我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有许多人轻视净土宗,而并不能知道,只有阿难的这一问,佛这一说,当来的含灵都因此而得度脱。这个重要性就在于此。
下面我们结合经文来讨论:
‘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不可说、不可数的无尽数之劫以前,有一尊佛在世,这尊佛的名号叫‘世间自在王如来’。
这个佛的名号很有深意!表明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是世间自在,也最契合我们现在这个机缘。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法。如果所有的佛教徒都是去入深山、住山洞、不生产、不劳动、不学习……那么佛教也就不能存在了!而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是‘世间自在’,而且是‘世间自在王’,最自在不过了!你干什么都行,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当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甚至当军事家,没有一件事情妨碍你修净土法门的。只要你有信愿,通过‘十念’就可以成功。‘世间自在王如来’,这个佛的名号具有很深的意思。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那时世间自在王佛(如来)正在住世说法,当时有一大国王名号世饶王,他治理国家国富民安,人民富足安康。他听见佛说法,就因开解佛义而非常欢喜。于是,国王发起无上菩提心,并弃国捐王,出家作沙门。作了沙门后,取法号为‘法藏’。我们常称的这位‘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在世间王佛那里发了心,出家了以后,他便‘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发广大愿 。’他的修行超于世间,一切都是第一。这时他就发起了大愿,就愿自己完全学习佛,愿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戒定、佛的清净……总之,能跟佛一样去救度一切众生。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一旦自己证得无上智慧,如佛一样的清净,如佛一样的普度众生。就愿自己有一个广大的处所,就像杜甫的诗中所言:‘愿得广厦千万间’一样,当然,法藏的这个愿要比得广厦千万间大得多!他愿有一个极乐世界,殊胜的国土,让轮回于六道诸趣的众生,不仅仅是含识(思想意识)上得欢颜,而且还要让六趣中的一切处于苦恼中的众生,都到我这里来,都生我佛刹,受到无上的安乐,清净修行,最终成佛。这个愿就是后面所讲到的‘四十八大愿’。用现代话讲,不过是‘四十八愿’的一个总原则。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法藏比丘发的大愿,愿这个佛国要殊胜得胜过一切佛国,所以才称他为‘大愿之王’,道理就在于此。于是世间王佛(如来)就把这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种种的佛国,其中有的纯粹是净土,有的就像咱们这个娑婆世界差不多,也有的就是污土,因为只有三恶道,所有的国土都给法藏比丘看。那就需要很长时间了,经过了千亿岁,后来法藏比丘集这‘四十八愿’用了五个小劫的时间,经历了千亿岁。之后他又到佛前向佛说,说什么呢?用现代的话讲就是:通过这五小劫的时间的观看与总结,我的愿已经具体化了。所谓具体化的愿,就是下面所要讲的‘四十八愿’。
我们都知道有‘四十八愿’,在没讲之前,我想谈一个问题:我刚从南方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抗战日本人投降,那时,就听到有一些老居士们讲:‘有个夏某人,他怎么把这佛的四十八愿改成了二十四愿了?’对此,梅光羲老居士曾在大经全集本(夏会本)的序中讲到了这个问题。大家对这个问题有大的误解,其中有两点错解:
一、夏(莲居)老并没有放弃‘四十八愿’而改成‘二十四愿’,其实早有古人就有放弃‘四十八愿’而改成‘二十四愿’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有五种译本,其中两种译本是‘四十八愿’;另有一种译本是‘三十六愿’;另还有两种译本是‘二十四愿’。此外,有一部《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也是‘二十四愿’。因此,说有‘二十四愿’的经本共有三种。对这些大家都少有所知,所以一听说‘二十四愿’就认为是荒谬的,而不知道‘二十四愿’出现于多种译本中。‘四十八愿’只出现于魏译本和唐译本中。宋译本是‘三十六愿’。所以,在不研究不考证的情况下,有些人说话没有根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没有发言权而发言,那就要犯错误了。所以,对‘二十四愿’大有疑议的人犯的就是这个错误!六种译本中,三本是‘二十四愿’;二种是‘四十八愿’;一种是‘三十六愿’。再会集时如何来用呢?先师夏老居士认识我的舅父梅老居士,这两位被尊称‘南梅北夏’的人物,再加上他们共同的老师——慧明老法师(即住广济茅棚的慧明法师),他们三位反复推敲得很哪!不是随便定的。老法师是开悟的人,已经圆寂了,另两位‘南梅北夏’都是大居士,他们一起研究定酌,于是这部新的会集本《无量寿经》成为二十四章,但依然保留了‘四十八愿’。每一章节中各有几愿,但加起来最后还是这‘四十八愿’。所以既合了‘二十四’又合了‘四十八’,于是也跟各种古译本契合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无量寿经》会集本是极为必要的!仅是在有几个愿上就有这么大的差别,是‘二十四’还是‘四十八’?再加上‘三十六愿’那差别就又多了!要知道,魏译本中的所谓‘四十八愿’,其实不够‘四十八愿’,因为有重覆的地方。而所谓的‘二十四愿’其实也不仅仅只有二十四个愿,其中一个愿中还包含一两个愿。以魏译本为例,其中就有重覆的地方。比如魏译本笫二十八愿:‘若我成佛,国中众生,读诵经典,教授演说,若不得胜辩才者,不取正觉。’意思是说:我要是成了佛,国中菩萨,受持、演说、诵经,如若有不得到智慧者,我不得正觉。诸菩萨有我国土都能得到智慧辩才。下面是第二十九愿:‘若我成佛,国中菩萨有不成就无边辩才者,不取正觉。’比较前后这两愿,前者是‘胜辩才者’后者是‘无边辩才者’。只是后者中前者稍微扩充了一点而已。所以这样分成两个愿,就使得‘四十八愿’不足四十八了。另外,在古译本中,只有吴译本中有‘国无女人,莲花化生’愿。都知道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了,都变成了三十二丈夫相了,而且不需要女人,都是莲花化生,都是莲花化身,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这个愿出自哪?只有吴译本中有。因此,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来,我们想要把各种译本中的精华都了解了,就必须要把这几种译本都看过才成!在新的夏会本上,既有‘二十四’也有‘四十八’,不仅避免了重覆,而且对各译本没有的重要的愿作以相互补充,‘国无女人愿’就是一个例子。因此说,公认这部夏会本是汇集了九种本之后的一个善本,是有道理的!
关于译本的出入处,属《无量寿经》最大,其他经典在译本上也存在出入,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翻译者每个人的译笔不同,而且古印度文,都是贝叶文,都是零散的一篇一篇的,没有装订成册。有可能翻译时,有的人依据的经文少了一篇或因树叶残破,丢了一块……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存在。另外,经文由人辗转抄写,也是造成各种译本不同的原因之一。但是尽管有这些原因,也不至于像《无量寿经》这样有这么大的出处,这也同时表明了此经的特殊性。说明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肯定不只一次!这次说法,弟子作了记录,阿难回忆起来第二次又说,如此,每次说此经的物件不同,这就可能大有出处了。
怎么证明佛不只一次讲过此经呢?唐译本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就是一个说明,此出自于《大宝积经》中的一段。这就说明在佛说《大宝积经》的时候又说了一遍《无量寿经》。只不过在说《大宝积经》时,没有提到咱们这个世界的‘五恶、五痛、五烧’罢了。因为说《大宝积经》时是个大法会,‘无量寿如来会’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没有全说。
因为《无量寿经》是净土第一经,所以佛很重视,而多次说,再有人多次译,这其中便有很大的差别了!把各种译本汇集起来的原因也在于此。这就是我对有些人犯的第一个错误认识给予的解答。
第二个问题:我们所说的‘四十八愿’,实际上还是‘四十八愿’,因为真正有‘四十八愿’,只不过夏会本中,把四十八愿分为二十四段,所以出现‘二十四’的原因。而且比之任何一本都完整。
在海外,有人反对‘带业往生’,这个人写了许多文章,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他说:‘经中没有出现带业往生的字样,因此带业往生是错误的!’这个人不是修净土宗的,当他看到有许多人修了净土宗,而不跟他修密宗了,所以他才问:‘为什么大家修净土呢?’有的人说:‘我们不可能一生成就,所以修净土可以带业往生。’于是他当然要破‘带业往生’,目的就在于此!因为他写了许多文章,著了许多书,流传影响得很大,所以这里提出来作为第二个问题来讨论。
这‘四十八愿’,我们把其中最殊胜的愿挑出来和大家一起研究。根据善导大师的说法,‘四十八愿’中,我们挑出五愿:1、定成正觉愿,2、光明无量愿,3、寿命无量愿,4、诸佛称叹愿,5十念必生愿。善导大师认为这五愿是愿中的精华,因此我们在谈到了‘带业往生’之后,就谈这五愿。我在拙作 《大经解》中都作了解释,这里就不多谈了。
那么,怎么证明可以‘带业往生’呢?在夏老的会本《无量寿经》,其中〈发大誓愿第六品〉第一条国无恶道愿、第二条不堕恶趣愿,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既然来了之后,他就不会再堕落到恶趣里去了,那么就是说,各种众生都可以来,极乐国土中根本没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没有三恶道。正如《阿弥陀经》所说:尚无恶趣之名,何况有实。所以,不像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苍蝇、蚊子什么都有。特别是畜牲、饿鬼、地狱,极乐世界是没有的!而且众生一旦生到极乐世界,他就不会再堕落回去。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不再回?是佛要发个愿不再回呢?还是他根本就没有业了呢?佛虽没有说,但他根本还是有业。这在《观经》中有所说明。在《观经》中说:罪恶之中,五逆十恶,临终地狱都现了,但只要你能念十句‘阿弥陀佛’,每一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也就因此而得往生。
那么这个往生后,到底彻底消业了没有呢?是消了不少的业,但还是没有消完啊!对此,蕅益大师讲过:每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是无论你早上念佛、中午念佛、晚上也念佛,这样念上一百年,无量劫以来的业,也只消得如手指盖内的土那么少呀!所以光有‘十念’是消不完所有的业的!而临终能‘十念’可以消八十亿劫的重罪业,那完全是感佛愿力加被的结果!佛接引你,尽管你还有很多业带著。否则,由这些恶业牵引你还是要堕恶趣的!就是由于佛的愿力才使你得以往生的。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我们罪业全消完了,根本也就没有再堕恶趣的可能性了,那么法藏比丘也就无需再发这个愿了!为什么还要发这个愿呢?道理就在于此!通过蕅益大师的话,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啊!
我们再看第二十一愿:悔过得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中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通过这一‘悔过得生愿’,我们就看得更清楚了!如果一个人宿恶有很多罪业,但‘闻我名字,即自悔过’听到我的名字就悔过了,改悔了,于是‘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其中这个‘愿’很重要!说明你光持经、持戒,这只能使你将来命终之时可以生天或生到别的道上去,而唯有‘愿生我刹’才可以‘不复更三恶道’。既使你有多大的罪业,命终之时也无需再经三恶道了。也就是说,你只要肯悔过、肯念佛号、愿生净土,你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了,而不需要再经三恶道了,因为你的这些罪业,由于佛的愿力超过了你的业力,所以可以往生,等到了极乐世界后继续修行,继续做功德,继续消宿业,所欠的债加倍奉还了,也就了清了。
在这个愿中,佛并没有说:你必须修到把业都消了才可以往生。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要往生,就只有这个法子最容易!我们是带著罪业往生的,带惑往生的。如若非要等断了见惑、思惑业,那就证了‘阿罗汉果’了,也就不再是易行道,而是难行道了。极乐世界也就不会再有‘凡圣同居土’了。而等你见惑、思惑都断了,证得阿罗汉,而发大乘心往生的话,生到的是‘方便有余土’。所以我们现在修行净土法门,一般往生后,生到的是‘凡圣同居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就是带业往生,带惑往生,见思惑都还没有断!所以我们才称凡夫。对此,蕅益大师说过:是凡夫,可是不退转。由于不退转,所以跟‘阿鞞跋致’、跟大菩萨一样,甚至等于‘一生补处’,而实际还是凡夫。而十方世界没有这种情况,这是特例,这种特例就是由于阿弥陀佛大愿所形成的,是大愿的结果。因而是不可思议的!
下面正式接著谈善导大师关于阿弥陀佛大愿核心的这五大愿:
一、第十二愿:定成正觉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定成正觉,就是所有众生,生到我的国土之后,他就远离分别了。说起‘分别’来,我们这些凡夫都是在虚妄分别之中。我在《净土资粮》里就曾举了例子:把金子打制成盆、碗、瓶子、宝塔……,于是你开始分别了,这是盆、这是碗、这是塔……,如果都拿到火炉中一化,哪里还有这些东西呀!全一样,都是金子。这些分别是你虚妄分别出来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就离开了这些分别。人之所以成为众生,之所以有十界、六道,都是因为虚妄分别的结果!‘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真如法是一(不是二),你不如实于真如法上安住,你就会起分别心,有了分别就成为了凡夫!也就是迷惑颠倒。要想成佛,当然要舍离这些分别,除去这些分别之后,诸根才能得以寂静。‘诸根’就是指眼、鼻、耳、舌、身、意这六根。这一切诸根都寂静了。‘寂’是离开烦恼的意思,‘静’是没有苦患的意思。、现在有些人错解了‘寂静’二字的含义,认为越清静,环境没有声音才叫‘寂静’,那是《新华字典》的解释,不是佛教的解释。这不生分别,诸根寂静,就决定你成等正觉、证大涅槃,乃至决定成佛!‘涅槃’也是佛的一种称谓,‘大涅槃’是佛果的称谓。因为‘涅槃’分为小乘的涅槃、大乘的涅槃两种。《贤首心经略疏》曰:‘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一切德行具备了称‘圆’;一切障碍(理障、事障)消除了称‘寂’。所以‘圆寂’、‘涅槃’的含义就是万德具备,诸障俱空。
大乘涅槃不同于小乘的涅槃。大乘涅槃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而小乘涅槃只具备‘解脱德’,他虽解脱了,但并没有证‘法身’,还没有证得‘无上智慧’,因而只有一德。大涅槃是‘常、乐、我、净’,而小乘涅槃只有‘常、乐、净’而没有证得法身的‘真我’。因为他还没有恢复就已经寂灭了。
知道了什么是‘圆寂’,什么是‘涅槃’,还要了解什么是生死。
生死分为两种:一分段生死,二变异生死。证得阿罗汉果,只能离开了‘分段生死’,虽然出于生死,但还是像一般凡夫一样,还是要一段一段地了生死。而只有到了菩萨果位,才有‘变异生死’。从初地菩萨到二地菩萨也叫‘生死’。从初地死后入二地就是‘变异生死’。跟咱们一般凡夫的生死完全不一样!小乘的涅槃还达不到这一步。所以,我们说要证大涅槃,就是要成佛,这也是佛的一个本愿!
生到极乐国土,所有的人都在内,不管你带业不带业,不管你带业多少、带惑多少,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一步步的,最终各个将来能够彻底远离分别,诸根都能彻底寂静,最后都能证大涅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我们看,弥陀‘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众生,头一愿就是愿一切众生都生到极乐去,这个极乐国没有三恶道,你不必再受苦了。这念念为众生成佛呀!不是为了得一种安乐、得一种享受,而是究竟的觉悟。念念为正觉,为菩提,这才是法藏比丘初发此广大殊胜、利益彻底究竟的大愿。是最容易的法,让众生最苦的罪都避免了,不再入三恶道、再不退转了、永远不退转了,而且个个来后个个成佛!这个愿是善导大师所指出的,五个愿中的核心
二、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我要是成了佛,我的光明是无量无边的,普照十方,‘十方’包括东西南北四方,以及四角、上下共为十方。这一切的地方,我光明都能够普照得到,没有一处不照到的!‘绝胜诸佛’就是说,我一定要超过一切佛的光明。对此话,大家一定要小心领会,不要错解!不小心可就变成‘修罗’(六道之一)了。为什么呢?逞强好胜是‘修罗’的特点。佛说这话可不是这个意思。佛是愿意这个光明能够有更大的饶益性,使众生更能够受真实之利,而给众生利益更大,这个愿望要胜于诸佛。所以这不是逞强好胜的意思,而是表明阿弥陀佛的悲愿更大!对此,后面‘光明遍照品’中便有说明。经中说,诸佛的光明是有大有小的、有远有近的,而只有这阿弥陀佛号无量光。为什么会这样呢?佛与佛是平等的,法与法也是平等的。为什么光有不同呢?就是因为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每位所发的愿有大小不同,因而最后成就所发之愿后,这个愿力也就有大小的不同了,所现的光明当然也大小不同了,原因就在于此。所以阿弥陀佛称为大愿王,就是因为法藏比丘在因地发愿最大,一旦成佛后当然光明也就最为无量了!
日本有古大德写有一本《甄解》,其中说明这个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为真正的报身佛的功德。’又说此光寿无量二愿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也就是法身行方便,是佛大慈大悲的根本。所以发愿要达到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这完全不同于‘修罗’的好胜。
因为无量寿命竖穷三际,佛身常住,所以众生才有所依靠;无量之光横遍十方,可以照到一切处而无遗漏,且德用遍周,功德达到任何一方,所以能使众生当即便可因加持力而离开苦恼得以安乐。我们能有今天,其实都是在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摄受之下,才得以这样(地球因有光方显此地球世界)。所谓‘无量光’就是无量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世界都被摄受教化无尽。所谓‘摄受’,就是说像吸铁石一样,而我们就是这被吸的铁。所谓‘教化’,就是说我们虽然是铁了,但还在愚痴沉迷之中,佛要把我们这些无量无尽的众生叫醒。要想叫醒,就必须‘无量光’,这样才能够去摄化无尽,德用遍周。这是佛的用心之处!我们如果只知道佛如何殊胜、如何光明无量,而不知道他为什么发这个愿,是因为我们没有体会到佛的用心。只有体会了佛的用心,我们才知道感恩啊!才知道在心上用功啊!
日本还有一位法师,他曾著有《望西楼》一书,他的名子也叫‘望西’,就是老望著西边。法师说:‘横摄十方虚空无边,故国土亦无边。国土无边故众生亦无边。众生无边,故大慈亦无边。大慈无边,故光明亦无边。光明无边,故摄取亦无边。以要言之,欲益无边,故光无边。’意思是说,佛所摄受的虚空是没有边的,所以国土也就没有边,国土中的众生也没有边了,由于众生无边,你要大慈大悲也就没有边,所以光明也就没有边。这个‘光明’,我们就可以体会为‘慈心’的意思。佛发出光也就是要摄受我们,给我们利益也是无边的。总之,想要利益无边的大众,就要光明无边。
最近我接到过一封来信,来信人说:“我们这里有许多的黑教,我不信,他们就用什么东西来降服于我,我应该怎么办?’其实念佛的人怕什么呢?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人来信说,他身边有个外道,总要对付他……这说明这些人信心不足,你要是真正念佛,那就真如《十往生经》上所说的,阿弥陀佛从极乐世界派二十五位菩萨随时随地都在护持你,所以你根本用不著再念一个什么咒,以求得一个咒的方法来对付那些邪道的外侵,否则就是多事了。
所谓‘光明无边、摄受无边’,总结起来说,就是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所以功德才无边。这就是法藏比丘发此大愿的根本所在!因而也就是要胜于诸佛千万亿倍。
三、第十五愿:寿命无量愿。‘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我作佛时寿命无量,这与释迦牟尼佛不一样,阿弥陀佛是不涅槃的,所以寿命无量。国中有无数的声闻,所谓‘声闻’就是断了思惑,但这里所指的‘声闻’不是真正的就小乘而言的声闻,因为发小乘心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对此,《往生论》有所论证,正所谓‘小乘种不生’。所以这里指的都是大乘,达到了断思惑的水平。所谓‘天人’,指的也不是六道之天人道,而是泛指凡人生到极乐世界,我们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天人’。‘声闻’、‘天人’无数,并且往生后,跟佛的寿命一样,也是无量的。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佛的寿命无量,才能使我们能永久的有所依止。在地球,我们这个世界是做不到的,如能有佛长久住世该有多好啊!而现在我们这个世界已经到了‘末法时代’,连‘像法时代’都已经不是了,佛法将来还要有灭的时候。而西方极乐世界则永远是保持‘正法’。佛永远在世,人民寿命因而也就无量!日本高僧澄宪有云:‘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寿命无量,这是第一德。你去了之后,就会寿命无量,就没有什么‘死’可言的了,你只有证‘大涅槃’,而没有‘死’了,因而寿命是第一德!又云:‘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修行佛道的人,‘分段生死’这个现像是退转的根本。今生虽好,但来生可就保不准了!历史上的‘三车和尚’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车和尚’生前与玄奘大师约好了,转世后他是要出家的,可等他转世投胎到了富贵的官宦人家后,他却今非昔比了,花天酒地的他根本就不想出家了,还是玄奘大师让皇帝下令逼著他才出了家,等他出家之后,他还跟玄奘大师提出条件说:‘皇帝有圣旨我才不得不出家,可是你得允许我一件事,就是要一车的美女陪著我,我还离不开美厨,我若每天没有燕窝、鱼肉,我就活不下去……’我们看就是这样的人一转世后,前生的事也都忘记了。他当年在雪山修行,一‘定’就是多少劫,等遇到了玄奘大师才出了定,并答应大师:‘等你从印度回来,到皇宫里去找我,我定会跟你出家……’结果一转世就全忘记了。于是玄奘大师答应了他的要求。所以称为‘三车和尚’,就是一车是美女、一车是厨房,再一车是经书。后来他遇到了文殊菩萨,经过教化才使他把那两车不要了。这其间经过了多少的挫折,要知道他生前是很有修行的呀!有很深的定力,他能自在地转世,但来生还落得如此,所以对这个‘退缘’,有的人说:‘修行就是今生为来世修。’而来生你很不保险呀!大家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可要问你一些经历过的事,你不见得想得起来,甚至全忘了。这辈子的事还有记不清的,连自己的事都有时忘得一干二净,你还能等到下辈子还记忆起来,这很困难的!所以,生死间隔是退缘的根本。
既然到了极乐世界,又见了佛、又闻了法、又有圣众、又有善友、又有快乐、又无诸苦……,可是寿命很短,那就像没有底的杯子,是没有用的!无论怎样,必须得有寿命才成,因而这‘寿命无量’是净土第一德!寿命无量,我们才能彻底地成就,因为没有使你退转的缘!到了极乐世界,你不必为生活等等问题而苦恼,而处处都能使你精进。而且,佛的寿命无量、你的寿命也无量,这就保障了你迟早定能成佛!
四、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我作佛时,十方诸佛,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量诸佛,都在称叹我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都在称叹我极乐国土的庄严殊胜,如若不是这样,那我便不能成为佛。前面提到的望西和尚对此解释说:‘六八愿中,此愿最要。’所谓‘六八愿’,就是指‘四十八愿’。他说这个愿最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要是没有这个愿,那么我们今天还能知道有净土、有西方极乐世界吗?就不知道了呀!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愿,所以释迦牟尼佛才给我们讲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不然,十万亿国土的事情,我们怎么会知道呢!就是阿罗汉也不可能知道呀!只佛说我们才知道,而佛为什么说呢?就是因为法藏比丘当年发了这个愿。
所以,《阿弥陀经》里也说,六方佛都赞叹,都于他的国土,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赞叹这个极乐世界,也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也赞叹释迦牟尼佛。‘六方佛赞叹’,实际上是‘十方佛赞叹’,这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时简化了一点。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摄受经》里是‘十方’。其实‘十方’、‘六方’都是一样的意思,都表示所有的空间。总之,我们之所以得闻这个净土法门,今天都知道这本《无量寿经》,就是这个愿的效果。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这部《无量寿经》。日本的大德写有一本专门注疏《无量寿经》的书,名为《会疏》,其中对于‘称我名者’,解释说:‘称我名者,此有三义:(1)诸佛称扬彼佛德号;(2)诸佛咨嗟称名之人。如彼小经诚证护念称名之人;(3)诸佛亦咨嗟,亦自称彼佛名。‘第一个意思是:十方的佛各个都在称赞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万德庄严。第二个意思是:十方的佛称赞念佛的人,如果咱们念佛,也会被称赞的。因为我们能念佛很不容易呀!咱们国家有十二亿人,其中信佛的有多少?而且肯修净土法门的人又有多少?既使有信净土法门的人,而真正能落实的有多少?大多是有名无实,根本不懂得持名念佛,真正能持名念佛的人不多!如果你能真正地持名,十方诸佛都会赞叹你的,而且包括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都来护持你,’共同护念’。第三个意思:十方诸佛也都在念阿弥陀佛!也在持名念佛,所以十方称赞。
为什么十方诸佛都来赞叹佛名呢?就是要让十方的众生都能得度。由此也可看出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来。诸佛都在赞叹阿弥陀佛,诸佛都在劝各方的众生,让大家都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去。这就跟其他宗教不一样了,其他教都是宣传‘我这好,其他的地方你不要去,你要到我这来才好,其他地方都不好,就我这好’,这样宣传的人,还是凡夫众生呀!凡是佛就不是这样,比如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但他就不说:‘你们都在我这呆著,当我的教徒,老老实实地只给我礼拜、烧香……’不是这样吧!而是让大家都到极乐世界去,不仅释迦牟尼佛,而且是十方诸佛都在共同地劝大家去。由此我们对于净土宗,不管你信不信,都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对待,我们不能和这些经论上所讲的不一致!佛教经典很多,信这本经或那本经都可以,但是不能去违反,十方诸佛都在赞叹净土法门,我们如果不信净土,而是信禅宗或密宗或其他宗,这都可以,比如密宗一派中的‘红教’,要是信了‘红教’,那就肯定要信净土宗,因为根据教义,你不能轻视其他法门,这是与经义不合的,是违反佛的旨意的,是不如法的。
五、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方的众生听到‘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能够以至诚心相信,并且欢乐心喜,以一切的善根,一心一意地,至纯地、相继地在回向,愿到极乐世界去,乃至你只有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不能因此而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我法藏比丘就永远不成佛了。言外之义,你这样去做,一定能往生!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五逆’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犯有这五逆,罪恶可就大了!不仅五逆,还加上诽谤佛法,这就往生不了极乐世界了!
以上粗略地解释。如果再说得更细致一点:‘至心’,就是最真诚、最真实地至了极点,‘心’,就是我们的自心,也就是心的‘种、识’。‘信’,就是真正地相信。‘乐’,就是欢喜。‘至心信乐’,就是拿一个真实的、真诚的、圆满的、愿意的、欢喜的、庆幸的心,来信这个极乐世界的存在,而且愿意去。‘善根’,就是身、口、意三业所做的善。这个善是坚固不拔的。你做到了这个善,它就会产生力量,产生结果、果实。这个结果分二点:一是你做这一切善事,这个善能生出一个根,有了根就会使你不动摇,所以称‘善根’;二是你做这一切善,有了根必然会结出众善果来。‘心心’,就是纯一的心。两个心搁在一块就非常纯一了,而别无他心!也就是净念相续,心心相续,一心接一心地只有一念。‘回向’,‘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趋向。正如昙鸾大师著《往生论注》所说:‘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把自己的功德回向到众生那去,回向极乐世界去,让众生和自己一起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十念’,其中‘十念’就是十句阿弥陀佛圣号。《笺注》曰:‘十遍称名也’。望西大师说:‘经十念顷,专称佛号,为十念也。此言念者,谓称阿弥陀佛。’由此可见两者所说意思相同。
也许有人会疑问:经文中的‘十念’,何以就是指念阿弥陀佛圣号?这种解释有根据吗?我们可以用经典来证明,这个‘十念’就是指念‘阿弥陀佛’。宋朝译本《无量寿经》中说得很清楚:‘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这其中当然是指念佛洪名。又《般舟三昧经》云:‘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又《观经》言,如果下品地狱相现,叫他观想观不成了,这个时候就让他‘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由以上诸经义可见,所谓‘十念’,实际就是指称念‘阿弥陀佛’。特别是《观经》对此说得更清楚不过了!把‘十念’解释为完全是念佛号,这是有经典依据的。《观经》中有‘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无量寿经》中也说‘至心信乐’,都有‘至心’二字,我们怎么念才算是‘至心’呢?又如何能‘具足十念’呢?对此,鸠摩罗什大师有个最极精要的譬喻:譬如有人,在旷野中遇上了强盗恶贱,挥戈拔剑来杀他,这个人赶紧跑,前面见到一条渡河。若不渡河,自己的脑袋就会保不住了。这时跑的人心里会怎样想呢?就想著我怎么过这条河——我是到了河边穿著衣服过呢,还是脱了衣服过,我穿著衣服过,伏水不方便,我要是脱衣过河,强盗追上来该怎么办……这时,这个跑的人心里没有功夫再想别的了,而只会想著自己如何过河的事。绝对想不起来:人家让我买彩电,我买不买等等其他的事。
举这个例子,很简单也很生动亲切。我们念起佛号来也是如此,念佛时没有其他事可想,就像被强盗所追而只想著如何渡河一样,我就只想著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别的,这样能念十句,就是十念。实际我们真要做到这样才成,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到了这时,万缘都放下了,就等于过河了。什么功名富贵、什么这个那个、什么是非人我……这一切都没有,才是万缘放下!万缘放下,就包括一切缘,就好像这个过河的人,没有别的法了就是要过河一样,要一念单提。所谓‘一念’不是指‘我们要过河’,及‘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而是指‘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
怎样才能做到万缘放下呢?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梦幻泡影。’把一切放下,不能只是等到临终的时候,我才一切放下,要养成于平时,才能用之于临时。平时就应当多多看破、多多放下。也多多想想这个譬喻。所谓‘至心念佛’,什么是至心?万缘放下就是至心。
下面讲关于不能往生的两种情况:
所谓‘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既犯‘五逆’又诽谤正法的人,才不能往生。只是犯‘五逆’而不诽谤正法,这样的人可以往生。对此,《观经》有所证明。单是诽谤正法,而不犯‘五逆’者,不能往生,这话在《往生论注》中有所提到。但是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另有一种见解,他认为:‘五逆’加上谤法的人,如果他于临终之时,真的能忏悔,真的能好好念佛,佛还是摄受的。《往生论注》与《观经疏》之说,并不矛盾。《论注》之说,说明谤法罪业深重,因而令人慎莫谤法;至于《观经疏》则正显弥陀悲愿无尽。果真能临终念佛、忏悔发心,这太难得了,所以佛慈悯,仍然摄受。
善导大师,日本人最为尊崇至极。认为阿弥陀佛是净土第一祖师,第二祖师就是善导大师了。善导大师专弘《无量寿经》,而且特别赞成这第十八愿。他说:‘一一愿言,引第十八愿。’意思是说:一切的愿,都出自这第十八愿。日本人所著《甄解》一书也说:‘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因为这个愿,众生才能生到没有三恶道的国土去,才能不再堕三恶道 ,虽然你还带著业呢,但你照样可以三十二相好、照样可以有种种神通、照样可以成佛、照样可以入无量光无量寿的智慧海中。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有这第十八愿。
所以,丁福宝所著《笺注》中也说:‘故知四十八愿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而为本愿中之王也。’念佛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功效?这么大的力量?用密宗的话讲,名号是万德所成就,因为万德所成就,才成了这句名号。名号之中含万德。同时,根据密宗大圆满的道理,‘声’、‘字’都属于‘实相’。所以,念的既是佛号,也是万德。也就是既具万德的同时,又在念实相。
这一讲重点讲的是‘五大愿’,就讲到此。(第六讲完)
第七讲
作为最后一讲,从《金刚经》我们完全谈到《无量寿经》了,今天所要讲的是《无量寿经》的宗要,即它的宗旨、要领。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第一经。关于净土法门的殊胜,在《无量寿经解》第一卷开头有这样几句话予以说明:‘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净土法门是一乘法,是了义法。佛所说的法中,许多是三乘法,让大家证阿罗汉、证圆觉、修菩萨道。所以,‘声闻乘’、‘圆觉乘’、‘菩萨乘’这三乘称为‘三乘法’。等到最后,佛说《法华》的时候,就汇三为一了,也就不再说‘三乘法’了。‘三乘’是一种权说,是权巧的说法,因为佛初转法轮时,众生根器还不够,不能把真实的法向大家和盘脱出,所以给众生先讲‘三乘法’。说到最后究竟处,那就是‘一乘法’。统统都要成佛,这就叫做‘一乘法’。它是最究竟的法!佛最真实的说法!不是佛为了将就众生的根器而说的权巧法,而是表佛境界的法!《无量寿经》则正是这‘一乘法’。因为对于‘极乐世界’,在《往生论》里有这样的话:‘二乘种不生’。只是为了自觉而发的二乘种性的愿心,是不能往生的!到了极乐世界,纯粹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转)。诸上善人都是发心的大菩萨!大家经常所说的‘有声闻乘’,这个‘声闻’,不是就他发心而言的,而是就他的断惑而言的。他的断惑水平相当于‘声闻乘’的水平,但实际他所发的心却是‘大乘心’,是一乘法。因此净土法门与《法华》所说的‘一乘法’,两者是一回事。都是最殊胜的、最圆满的、最究竟的、最真实的法!
佛所教的法中,分有‘了义教’与‘不了义教’两种。‘了义’就是彻底的;‘不了义’就是不彻底的。那么,怎么叫‘了义’,怎么叫‘不了义’呢?凡是讲‘诸法实相’的经典,就是‘了义’的经典;凡是没有讲到‘诸法实相’的经典,就不是‘了义’的经典,即是‘不了义’。
因为众生根器、水平都各不相同,所以佛说的法也各不相同。对水平低的,就讲‘不了义法’;水平高的就讲‘了义法’。所以,常常你会发觉这部经与那部经好像有冲突而不一样,按现在的话讲,就是有矛盾,原因就在于此!那么,两部经有了矛盾怎么办呢?都是佛说的,我听哪个呢?其实,佛早就告诉我们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要依止于那个‘了义’的教说,而不能依止于‘不了义’的教说。也就是说,哪本经是了义经,就依止于哪本经。
净土法门是‘了义’的教。《阿弥陀经》中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十方诸佛都来赞叹阿弥陀佛,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乘了义’的教!‘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永明延寿大师有一部《万善同归集》,说一切善最后所得的果,都是要汇到‘阿弥陀佛’这个大愿之海中,就像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中一样,一切善行最后所归宿的,你要得到的最终善果,就是要最终都归宿到弥陀的愿海之中。
有许多法,只是上根之人修起来合适,下根人就很困难了,比如参禅,许多人就不相信有‘顿法’,甚至有些修禅宗的出家人也不相信,那就不好办了!由于根器的原因,所以不可能人人都接受顿法,学密法也是如此。包括前面提到过的我那个师兄弟在内,许多人学了密法之后,发神经病的人不只一个二个,有很多。这倒不是因为‘法’有问题,而是因为修法的人根器不够造成的。根器不够就会生出障碍,引起魔障,下场很惨!
只有净土法门,才能三根普被。你再没有水平的也可以往生。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太太,往生之时很安祥的,比活著的人都要安祥,她虽然大字不识,就这样的水平,她却往生得很好。所以,不是只有永明大师、智者大师乃至文殊菩萨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三根普被’。
有的法,你叫上上根的人修,他还不耐烦、不愿意修呢!我个人就是个狂妄的人。当年,对于有些说法,我还听不进去,觉得不入耳,后来是《金刚经》才把我给折服了。所以说有的法不是三根普被。而净土法门则不然,唯独净土法门,最上根器的人学也不屈才,最下根的人学,也可以入门,真正是凡圣齐收。
‘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净土法门的特殊之处,在于横超三界,这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要离开这个欲界,按普通的修行方法是很难的!‘欲界’包括欲界天,佛教称之为‘帝释’。即是欲界,那还有男女之情。‘欲界’上面就是‘色界’,色界成为梵天。梵天修梵行、清净行。要按普通的法门来说,一个人在一生中,只要有一次男女行为,就已经不清净了,就不能再生梵天了。生天就这么难!‘色界’之上还有‘无色界天’。要想竖出‘三界’,就要把见惑、思惑完全断尽才成。不仅是咱们人类的见惑、思惑,‘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的见惑、思惑统统都要断得干干净净。高了不说,就拿咱们人类而言,思惑中的‘贪、嗔、痴、慢’这四个字,谁敢说自己已断尽了一种?我看不见得有吧!连‘欲界’中的‘贪、嗔、痴、慢’都没人敢说断尽,那就更不要说‘色界’、‘无色界’的‘贪、嗔、痴、慢’这四毒了,所以,这个竖出‘三界’是太难了!
而现在这个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是依仗佛的愿力加被的方法出‘三界’。就好比一个竹竿,里面有个小虫子,它要沿著这个长竿一节一节地咬出去,那就太困难了!竖著咬,不知要咬到何时才能出去,而如果要横著咬呢,只要横著咬个窟窿不就出来了吗!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一生勤苦,老老实实地修持,认认真真地念佛,你咬通了,就可以出‘三界’了,这种出‘三界’是‘横出三界’。顺著竹竿一节节地咬出来,这是‘竖出三界’,横著咬出来是‘横出三界’,这一生就可以办到!
我曾经问过贡噶上师:‘咱们密宗都是即身成就,也就是即身成佛,往生净土算不算是即身成佛?’他反问了我一句:‘你说的是哪个净土呀?’我说:‘我问的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他说:‘啊!那就是、那就算!’所以,我们一生中便能得到大成就,唯有这个净土法门是最易行道!
所谓‘迳登四土’,就是说你一旦到了极乐世界,到了‘凡圣同居土’,不可思议处就在于,它与‘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是同等的,你生一土,就等于是生四土,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这个‘同居迳登四土’,不但是圆教,而且还是‘极圆极顿’之教。
天台宗判教:藏、通、别、圆。其中最高者是‘圆教’。藏教(三藏)是小乘;通教是通于大、小二乘;别教单指大乘;圆教最高,称为圆教。有的是渐法,有的是顿法,称之为渐教、顿教。华严宗就分为五教:小、始、终、顿、圆。这个净土教,不但是圆是顿,而且是‘极圆极顿’之教。对此,我在《大经解》中引证得很多了。有中国的、有外国的论注,都说明了净土教是‘极圆极顿’之教。用蕅益大师的话讲,《法华经》和《华严经》的精髓都在《阿弥陀经》里体现了。这两部经典是最圆最顿的经典。既然它们的精髓都在《阿弥陀经》中有所体现,这不正说明净土教也是最圆最顿的吗!不可思议呀!《阿弥陀经》的经名就叫‘不可思议’。
我们修任何法门没有不好的,但是对于净土宗,特别提醒一句,千万不要轻视净土,你愿意修其他什么法门,可以接著修,我从来不喜欢劝人说:‘你这个法门修不好,换换样’。既然抱定一个法门,那你就要努力去修。但是最好你要求生净土,你不求生净土,也千万不要诽谤净土,你要是诽谤了净土宗,那就是在诽谤‘如来大法轮’!你要是这样地谤法,那比‘五逆十恶’的罪还大!有些人还自以为自己修得很精进、很不错了,但就是因为你谤法而已经上了谤法的名单。所以,这一点今天提出来向大家作为供养,希望大家千万在言谈举止上注意,不要流露出轻视净土的言论。
净土宗是如此殊胜的,别的法门都是难行道,唯有净土宗是易行道。我们要重视这部《无量寿经》,好好去研究它,要依止这个法门。那么,净土法门的经典中,哪一部是最重要的呢?古人早已替我们作了选择,《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净土三经、净土四经、净土五经,这其中都有《无量寿经》。大家念的《阿弥陀经》是其中之一,还有《观经》也是其中之一。净土这三经是根本的经,有的加上了《普贤行愿品》,还有的加上了《大势至圆通章》,各个选择不一,于是才有‘四经’、‘五经’之说。另外还有《后出阿弥陀佛偈经》。尽管许多经典带著说了西方极乐世界,千经万论之中,唯有这《无量寿经》最为重要!在日本非常重视此经,但在中国,念此经的却很少。中国历史上注解《无量寿经》的,从古至今也只有两部:一部是隋朝的慧远大师(还不是净土宗的那个慧远);另一个则是三论宗的祖师,唐朝的嘉祥大师。此外再没有注解《无量寿经》的了。
为什么注解《无量寿经》的本子很少呢?这是因为《无量寿经》的翻译本太多,没有一个最理想的译本,所以尘封于‘大藏经’中,就是因为缺少一个善本。至今流传下来的各个译本之间出入很大,出入的程度远远大于《阿弥陀经》、《金刚经》的译本。例如:此经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发愿’,而这五种译本之中,记录‘四十八愿’的有两种,即魏译本和唐译本;记录‘三十六愿’的有一种,即宋译本;最古的译本汉译本和吴译本,是‘二十四愿’。由此可见,有‘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等数量不一。平时大家只知道有‘四十八愿’,而不知道还有‘三十六愿’、‘二十四愿’之说。由于没有善本,所以大家不知道读哪一本为好。后来,经过王龙舒居士(著《龙舒净土文》)作了汇集;彭绍升对魏译本也作了删节,称之为‘节本’。再加上清咸丰年间的魏莫申(音)汇集的一本,一共形成有八个汇集本。但是这些汇集本都有缺陷,特别是有些汇本,好些文句是汇集者自己写进去的,与原译本不符。有鉴于此,先师夏莲居居士才又汇集了一本,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一本是抗战日本投降之后才定稿的,是最新的,至今成为佛教界公认的一个善本。我所发心注解的也正是这个善本。
一旦‘法运’到了,有些经典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这个善本的出现与‘法运’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常常也感叹,后人的因缘比古人强的地方也有,这部善本的出现就是一个说明。再比如,当年智者大师听说有《首楞严经》,他整天向西顶礼,希望他能读到《首楞严经》,还是智者大师呢,但他一辈子也没能看到《首楞严经》。他是隋朝人,而这部经直到唐朝武则天时代才传入中国来。好困难呀!是搁在肉里藏著带进来的,经过手术从肉里才取出来。所以,我们今天读《首楞严经》,读得很方便,不知道当年来之不易呀!所以说,有时候后人的福报还胜过古人。今天这部《无量寿经》善本的出现,确实是我们当代人的一种殊胜因缘福报。善本的出现,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它是关系到今后众生得度的一件大事。我们谈到《无量寿经》,当然就要依据这部善本,我所注解的《无量寿经》,依的也是这部善本。
我们研究这部经,首先要研究经的玄意,而不是一上来就看这经的正文。要先深入研究这部经有几重玄意。天台宗为解释各经内容之深义,立有五种义解法:
第一,释名。就是一部经为什么它叫这个名子,这个名子有什么含义。
第二,解体。就是一部经,以什么为体。我们知道谈实相的才称作‘了义教’,不谈实相的就不是‘了义教’。它是以什么为体?它是不是谈实相的,是不是以实相为体?这就叫‘解体’。比如 《阿弥陀经》,蕅益大师便指出:此经的体就是实相。
第三,明宗。阐明一部经的宗是什么。也就是此经的宗旨是什么。所谓‘宗’,就是修行的要径。宗就是告诉你修行的路应该怎么走。‘宗’分三层意思:一是修行的要径,重要的途径怎么走。二是契合本体,契合实相,契合真如的关键。三是‘六度万行’的纲要。因此我们了解‘宗’是很重要的!
第四,论用。要知道一部经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判教。知道它属于哪一教。
在《净土资粮》中谈到了《阿弥陀经》的宗,它的宗是‘信、愿、持名’。《阿弥陀经》称为小经,《无量寿经》称为大经。这部大经以什么为宗呢?大经就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大经、小经,实际上是一部经。古德有时称为‘大本、小本’,《阿弥陀经》被称为‘小本’或‘小经’;《无量寿经》被称为‘大本’或‘大经’。就《华严经》而言,《法华经》就是‘大经’;《无量寿经》就是‘中经’;《阿弥陀经》就是‘小经’。是属于‘华严’的同类。
既然知道了这部经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那么什么是‘发菩提心’呢?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这个‘菩提’可以翻译成‘道’,‘菩提心’就是‘道心’。也可以说是‘正觉’、‘佛’。发心是因果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就得‘菩提’。佛法是心地法门,不是别的,完全是你心地上的事情。你如果发了‘菩提心’这个因,必然成就‘菩提’的果。通俗地讲,这个‘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这三者圆融为一体的心。三者为一体的,不是大拼盘,而是‘三即是一,一即是三’。
再深入地讲,如《往生要集》所言:菩提心分为二种:一种叫做‘缘事发心’。一种叫做‘顺理发心’。就是顺著这个实际的理体而发的心。这两种发心正好与密教相合:这个‘缘事发心’,在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即所发的广度众生的种种大愿,是随著事而发的心。第二种‘顺理发心’,在密宗称为‘第一义谛菩提心’或‘胜义谛菩提心’。名词虽然不一样,但显密圆融起来,这两种叫法是一致的。据我本人发现,在密教里许多不好懂的地方,都能从这个显教的大乘经典里找到根据。
所谓‘随事发心’,就是烦恼无量誓愿断(法身成就之因)、善法无量誓愿修(报身成就之因)、众生无边誓愿度(应身成就之因)、佛道无上誓愿成(求证佛果之因)。这样一个发心,搁在一起就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因。这个因果是不可思议的!正如经上所说:‘发心毕竟二无别,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心与最终成佛,两者是无分别的,一切平等吗!虽然是一切平等,但先发心与后成佛的那个心比起来,前者难呀!为什么呢?因为众生都在迷惑颠倒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能生起一念清净的正信之心,是极不容易的呀!所以说:‘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不是为了救自己)‘是故我礼初发心’(所以我要顶礼初发心的人)。我们不要轻视自己,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们就叫他初发心菩萨,称菩萨了。你要学般若,就称学般若菩萨。你应受顶礼,给你顶礼的人都是菩萨,都是菩萨给你顶礼。
真是如此,这个心的果报,当然成佛。种菩提得菩提,虽是菩提,但华报生净土,是先生净土,然后成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菩提心的心量是广大无边的,长远无限的,所以能感得广大无边的依报净土、长远无量的正报寿命。这样的一个果报,除非是发菩提心,否则不可能承当得起。这是‘缘事发心’的心相。也就是我们的‘四弘誓愿’,在密宗称之为‘行愿菩提心’。这个发心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
第二种,所谓‘顺理发心’,就是真正信解‘诸法皆如幻梦’的道理。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讲到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是真正发心之后,就会把一切的事情都看得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也就不会对此执著而较真了。我常给大家打比方:见到这一切功名富贵、一切一切妻儿老小,都只当成是肥皂泡。因为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灭掉的,所以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要知道一切事物没有灭的时候其实就是虚妄的,表面肥皂泡是个球,但根本就没有球的存在,当你认为存在的那一刹那,其实当体便是虚妄的!不要等泡灭了才看出它的虚妄性。一切都如梦幻,一切就是指‘诸法’,它包括了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情。有的人修定得了点境界,出现了一些奇异功能,于是便觉得这是得了真实受用,其实这样认为就耽误了大事了。要知道一切皆如梦幻,你依然还在诸法的范围之中,所以是非有非无的。
大家习惯于执著,不是执有就是执无。要是‘有’就不可能是‘无’;要是‘无’就不能是‘有’,这是形式逻辑思维而不是辩证思维。诸法实相是离于有、无的!佛法难懂之处就在于此。经中一讲‘无’,于是大家就以为什么都没有;以为一切色都是空,那么既是如此,这些摆在眼前的东西怎么不空呀?经中的真正意思是,有与无都离开,而是‘非有非无’的,是离言绝虑的。离开了言语,用言语是表达不出来的!如以电视来说,它是把一个图像分成许多小格,汇集到电视萤幕上,从而形成完整的图像。如果是一个完整的图像传送过来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佛法要想全部用语言表现出来摆在你面前,也是不可能的。也等于给你分成了许多小格子,还需要你像电视一样把它们还原,通过你的还原才能显现出佛法的真相。所以,什么开悟?所谓‘开悟’,就是你跟佛同步了,你能把零散的小格还原成完整的图像,这就是开悟了!
发菩提心不仅是‘离言’的,还是‘绝虑’的。不是思虑所能达到的。用研究、用思想的方式,那是意识而不是绝虑。既是意识,那就是分别识,凡是分别识都是错误的。我们要修佛法,就是要成就,就是要转识为智,把这个识转成智慧才是成就!现在,人都是在这意识分别中修行,所以《四十二章经》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离言绝虑的,非思虑所能及的。从此去信、去理解,发广大心,不见有烦恼可断,不见有善法可修,善法与烦恼都是平等。然而它不是没有可断、可修的,虽然知道要度无边无量的有情,可是不存能度和被度的心,能随顺于空无相、随顺于无愿。就如《金刚经》所说的:‘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由此可见,这样地发心是不可思议的!是真正明白了顺理发菩提心的心相,也就是《金刚经》的境界!
这个‘随事发心’,是可以退转的,这是因为不定性的人也可以‘随事发心’的结果。所谓‘不定性’就是指道心不强,还没有定性,愿心忽升忽降的人,这样的人也能发心。而‘顺理发心’就没有退转可言,因为凡是顺理而发心的,肯定都是菩萨性的人才能发起,已经决定是大乘心,以菩萨为性,这样的发心功德无边!
所以,什么是‘菩提心’,我们通过元晓大师(唐朝高丽国的大德)的话,知道这个发心有多大的功德:‘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一个人发了菩提心,即使诸佛拿多少劫来给你讲说他的功德,也还是说不完的。所以这个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再有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发菩提心是诸善中王。’什么是‘善中之王’?彭二林居士在《无量寿经起信论》中说:‘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 。以与佛智、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菩提心是什么?是诸佛的本源!诸佛都是以菩提心为本的;是众生的慧命。你发了菩提心就有了智慧的生命。咱们只知道这个寿命,可你还不知道自己有慧命,其实你若真正修持,发心之后,你就有了慧命。才发此心,你就已成佛了,正如经中所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由此可见,净土宗是圆教,是最圆顿的教,不立阶梯,直下成佛!《无量寿经》中讲‘三辈往生’,不论上辈还是中辈、下辈,都是因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结果。由此可见发菩提心的重要。
很多人都对密宗感兴趣,其实密宗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她强调发菩提心。修密宗之所以成佛快、得果大,就是因为发菩提心的关系!我们对此可以用密宗的经典作以引证。《菩提心论》说:‘此菩提心,能包括一切菩萨功德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现代科学界最新发现:一个细胞包括了一切细胞的资讯,细胞间不是隔裂的,一跟一切都是贯通的。发菩提心也是这个道理,你发心就包藏了一切菩萨的功德。若修证就会出现,现在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你没有发心,一旦发心于修证中就会出现,你则成为一切有情的导师。若归本,那这个发心的本是什么呢?就是‘密严国土’。就是‘大日如来’的国土,在《华严经》毗卢遮那称‘华严世界’,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就是‘密严国土’。只要发了这个菩提心,你不用下座,就是坐著便能成就一切事。一切佛所做的度化众生的愿都能圆满成就了。这是极其赞美了发心的功德。另一部密宗经论《菩提心意》又说:‘菩提之心是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是。’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佛为什么出世?就是这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因缘就没有比发菩提心更大的了。谁能真正发起了菩提心?这是了不起的事情!我们看经中常常说的,有多少多少人发菩提心,证明就是难得呀,记载下来。发了菩提心,就会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与《弥陀要解》以及《净土资粮》所讲的信、愿、持名是一致的!
下面我们再说说,为什么只提倡要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其中有许多原因:
第一,在一切方便之中,用蕅益大师的话讲就是:‘一切方便之中,求其最直接、最圆顿者,莫若念佛。’最直接,张口就来,而且最圆顿,这一句佛号功德无量,‘莫过于念佛求生净土了’,因为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至稳当者,莫过信愿专持名号’,所以这是比较来比较去,最简单、最圆顿、最直接、最稳当的!
第二,最为稳当。对此大家要注意!我们这个修持,不要搞得很冒风险。现在许多修密的人,得了神经病,发狂昏乱,不是一个两个人,也不止三个四个人犯。如果这么修就不稳当,莫若专持佛号。又‘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它是由于万德成就,才成了‘阿弥陀佛’,为什么成就了呢?因为种种功德都成就了,种种誓愿也都成就了,所以这个‘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就成就了。这个名号是万德所产生出来的,因而我们念这个佛号,就把德给召来了。比如我这有一串念珠,是由种种的宝所成就的,那么这串念珠中当然也就包含了种种的宝。如果其中有珍珠、玛瑙所成就,那么这串念珠肯定包含了珍珠和玛瑙。同样的,这句佛号由于是万德所成就的,所以这句佛号就包括了万德。念佛就是借这句名号把这万德便叫了出来。
再打个比方:人们修房子,房顶上有个师傅,房下有个徒弟,师傅说‘我要瓦刀!’,徒弟就拿瓦刀上去;‘要灰浆!’于是又把灰浆送上去;‘沙土!’,沙土就又上去了——名子吗,你要什么来什么,这就是以名召德。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召来的是什么呢?召来的是阿弥陀佛的万德。所以,持名不必再需要观想、参禅等等。最简单、最直接不过了!《圆中钞》说:人人都有嘴,人人都有心,初发心的凡夫,你只要有嘴,就可以只持名号,不论是困还是忙,是动还是静,行、住、坐、卧都可以修,所以最为方便啊!尤其是现在,大家都很忙,让大家一天上三课,每课三个小时,那你的生活家庭就没法照顾了。而现在你完全可以在生活之中、劳动之中、在排队之中......你都可以念佛。我常说,咱们就是要变废时为有用时,即不管你是男是女、是智慧是愚痴、是有地位还是下贱,都可以如元晓大师在《游心安乐道》中的话:咱们所造的这个恶业,是从妄想生的。它没有真实的根,所谓‘妄想’就是虚妄;所谓‘无明’就是没有无明。那么咱们为什么成为众生,是因为‘无明’。而《心经》不是告诉我们‘无无明’吗!正如《涅槃经》也讲到的:当佛就要涅槃之前,入了种种的禅定,入了种种的世界,给大家找‘无明’,但最后告诉大家,找无明不可得!没有无明!所以众生所自造的一切恶业,都是从妄心生的,因而是虚妄的。
念佛的功德是从真心而起的,从妙明真心起来的。真心就像太阳,妄心就如黑暗,不管黑暗持续多少年,哪怕是上千年,只要光明一现,黑暗就消了。所以念佛就是用真心去破妄心,这是很直接的,是不是!正如《观佛三昧经》上所讲:释迦佛去度自己的父亲,教父亲念佛,于是父亲就说:‘诸佛的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谛,这些为什么不让弟子我去修呢?’佛的父亲在佛面前也自称自己为弟子。于是佛就告诉他:‘这些不是不好,但并非凡夫所行境界’。凡夫做不到的,所以才劝他行念佛三昧的方法。释迦牟尼佛在劝说他的父亲时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很大的臭树林,我们闻著都生病,里头只要长出一棵旃檀,整个一百多里的林子便都变成香的了。这个念佛法门就是如此。你种种的烦恼妄想就如同一个大臭树林子,但只要你念佛,它就转变了。这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太阳破黑暗的道理一样。所以咱们通过譬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念佛法门。
再深入一点讲,就是念佛的功德。念佛中,能念与所念都是实相,所以《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说:‘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一切能所),无非实相之印之所印也。’无量光横遍十方,阿弥陀佛称为无量光佛,无量光十方遍满,横满空间。无量寿,即是寿命无量、时间无量,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有。这个宇宙的存在不就是因为有时间和空间吗!而阿弥陀佛在空间上即是无量光,在时间上又是无量寿。横竖都交彻。横竖交彻就是无量光,就是法界的本体遍布虚空。三际一如就是无量寿,是法界的本体。那么把这个本体作为阿弥陀佛的身、阿弥陀佛的国土,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法界的本体,也就是众生的本来理性、众生的妙明真心。对此,夏(莲居)老说过:‘一声佛号一声心。’你念一声佛号的时候,就是你的妙明真心的体现。持名就是始与觉合本。念佛是始觉,众生在不觉之中,无明妄动而不能觉悟,开始念佛了,就是开始觉悟了!念的是什么呢?念的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是众生的本体、是咱们的本觉。始觉一念就合了本觉,始觉与本觉就合二为一了。
始觉很重要!始觉要合本,咱们念佛就是始觉合本的最直接的方法了!始、本不二之后,当下虽是众生你也就是佛了,因为这时的众生与佛不二!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念‘阿弥陀佛’,一念相应,离开了能念与所念,清清净净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当下就是佛呀!如此一念一念地下去,念念相应了,你就念念之间都是佛了。这就是殊胜之所在嘛!
我们再用密宗来引证:密宗是很殊胜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因而当许多人看到有荤的东西来供佛,便对密宗产生了怀疑。不大好懂,但是对于殊胜的密宗,我们不能随便就加以批评!(编者注:供养之有无在于一心,以何供佛并不重要,重在一心。一心诚净即是佛心,何需荤、素之分别。密宗之殊胜即在于此!)日本真言宗高僧空海大德,在显密诸教的教判上立十种住心(指心之十种状态),密宗即被判为‘第十住心’,认为在‘华严’之上。当时,日本的华严宗不服气,到淳和天皇那里告状,天皇就只好把大家都请来。华严宗的大德对空海僧说:‘你立这个十住心,我们华严宗不同意!’空海说:‘我反正是从中国学的这个法来,我就是按此修持的。’于是他就放大光明,这一放大光明,把整个的皇宫都照亮了。这时,反对的人都顶礼而不再反对了。皇帝便也起来向空海高僧献袈裟。所以这个‘十住心’也就被认可而成立了。
日本所传是‘唐密’,为龙树菩萨那一支。龙树菩萨和莲花生大士是一致的,互为师祖。龙树菩萨亲见金刚萨埵得了法,莲花生大士是从阿难那得到的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法,并从空行母那里得了法。这两个人都是了不起的祖师!而且彼此间有交流。中国内地的‘唐密’是属于龙树菩萨所传的一支,所以对莲花生上士知道的比较少,而在西藏地区则主要是莲花生大士的传法。日本的兴教大师说过:‘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自陀罗尼出一切佛。’日本密宗最高的法就是‘阿’字观。越高的法就越简单。大家总喜欢繁琐的,越繁琐便越以为这样的法才是高深的。他不知道,诺那祖师有过这样的话:‘愈高深的法、愈殊胜的法,愈简单!’‘阿’字生出一切陀罗尼,这一切陀罗尼从这‘阿’字生出,这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所以这一切就从这‘阿’字出来的。又说:‘“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又‘毗卢遮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又‘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广赞此法功德,闻名触耳,诸罪冰消。唱声见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直游净土,深修圆智,现证佛道。’这三身的佛——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只说‘阿’字这一法。你闻到了这个‘阿’字,就会诸罪冰消了;见了这个字,一切德就汇集了。浅浅地观想一下,你只要能这么信,都可以生净土,你深修,有圆满的智慧,现身即可证佛道。极赞这‘阿’字的功德,由此也可知佛号之功德。
兴教大师还说:念佛号功德之好,就在于佛号包括了这个“阿”字。所以,我们修的这个净土法门,它是密教的显说。凡对密宗有怀疑的,到此就不要再诽谤密法了。‘阿弥陀佛’的‘阿’字如此殊胜,就在这一句佛号中,你去念就是了!
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一上来就谈‘体’。‘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真体’是什么呢?‘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灵明,不仅是明,而且是灵明,明到了极点,光明至极!彻,透彻,不但透彻,而且是洞彻、彻悟到了极点!是湛寂常恒,这个寂净,是湛然寂净,是常恒的!无生无灭,这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离开一切向背、一切染净,就是我们当人的自性。怎么能恢复我们的自性呢?大哉妙用是什么呢?就是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就能把浊变成清,把背觉变成向觉。一句佛号,‘齐诸圣一片言,越三祗于一念‘。十方诸圣,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都是诸圣,念这一句佛号,即与他们看齐,称为‘齐诸圣一片言’。‘片言’,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当下就与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看齐,要有这样的信心。相信你只要念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成果、这样的功德!如果你不能相信,认为‘我哪有这么大的功德呀?’于是便只以为我这样只是念念,只是种种善根罢了,那么你用这样的心去念,那也就只是种种善根罢了!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是这样,你的心与佛的心是一个本体,佛也不能勉强你。‘越三祗于一念’,三大阿僧祗劫通过这一念便被超越了。所以这是顿法!大家要知道,这是极圆极顿之法!这是最后一讲,以此作为对大家的供养。
下面是结束语:我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宗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发菩提心有如此殊胜的功德,念阿弥陀佛又是如此殊胜的功德。而且这么方便!我愿大家都能以此遵循这个宗,我们去修持。如果觉得这其中的理深了点,不是那么好体会,那大家就按小经(《阿弥陀经》)的信、愿、持名,完全是一样的!小经有《弥陀要解》、《净土资粮》可以作为参考。谢谢大家!耽误了大家很宝贵的时间。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