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通禅师:自觉手册 附录
隆波通禅师:自觉手册 附录
附录一
内观目标
(内观目标是精神的目标,不断培养自己的觉性,修行者将证悟这些目标。)
基础阶段:「身心目标」
身、心、身动、心动、身病、心病
苦-无常-无我
名相
宗教、佛教
过失、功德
看念头(心)阶段:「胜义目标」
所依(事物)、胜义(实际存在)、变易
瞋-痴-贪
受-想-行-识
烦恼-渴爱-执取-业
戒蕴-定蕴-慧蕴
欲漏-有漏-无明漏
身恶业
(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裡多久?)
语恶业
(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裡多久?)
恶业意
(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裡多久?)
综合身、语、意恶业
(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裡多久?)
身善业
(它如何是乐?若有天堂或涅槃,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久?)
语善业
(它如何是乐?若有天堂或涅槃,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久?)
意善业
(它如何是乐?若有天堂或涅槃,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久?)
综合身、语、意善业
(它如何是乐?若有天堂或涅槃,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久?)
此生已尽阶段:苦灭
附录二
佛在《葛拉玛经》中的开示
不可只因它是口传已久,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奉行已久,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道听涂说,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载诸典籍,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我见,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哲理,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顺乎我思,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合我理论,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说者看来可信,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导师所说,就信以为真。
葛拉玛人!
每当你亲身体验到:
这些是不善、有害的、为智者所斥、遵行后得到无益或痛苦的,就要弃捨这些。
葛拉玛人!
每当你亲身体验到:
这些是善的、无害的、为智者所讚、遵行后得到有益或快乐的,就要实行这些。
附录三
曼谷邮报之节录(1993年1月4日)
当你开始研究自己时,你已在研究法;
而后每个人皆能熄灭自己的痛苦。
那个时候,我还是在家居士。
有一天晚上,当我练习行禅和观照念头时,
突然感到身体毫无重量而且开始漂浮…
我已经完全死去…
这样鲜明地重生…
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当晚,一位不识字的农夫成为泰国非常重要的禅师之一。
隆波田禅师后来将他的经验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教导大众,传达这共通的讯息。
研究法,基本上就是研究自己,
也就是观察自己的感受和念头。
这跟信仰、仪式没有关係。
你的国籍,你讲什麽语言,
穿什麽衣服都不重要。
你有没有出家,你是年轻或年纪老,
或者你信仰什麽宗教也都无关。
如果你开始研究自己,
开始观察念头,
你已经是走在研究法的道路上。
而后每个人将可以熄灭痛苦。
虽然不同的宗派有各种禅修和观照的方式,但这些就像是走不同的道路而目标却是一致的。隆波田的教导强调自觉(Sati)。有别于传统的静坐和经行,他提出了在动中培养觉性的方法。
动时,知道在动。
停止时,知道停止。
他建议初学者以渐进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个身体动作保持觉知。
当你举起手时,知道你在举手。
当你翻掌时,知道你在翻掌。
当向前走和向后走,左转和右转,
往上看和往下看,或是你动眼皮时,
口张开时,呼气和吸气时,都要觉知。
清楚地觉知每一个身体的动作,
这就是唤醒自觉的技巧。
然而知道每个身体动作只是观察心念起伏的第一个步骤。当练习动中禅时,念头当然会生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心是如何运作,也不能看清自己的念头。
当一个念头生起时,
知道它生起并且让它灭去,
藉着观察每个身体的动作,
可以让你看见念头。
当念头起时,立刻看见,
不管想的是什麽,都能如实观照。
隆波田教导了「知道」和「看见」念头的不同,如果只能知道在想什麽,你还是会被这些念头困住,对它们认同,而被念头带着跑,不断延续。
但是「看见」是指在念头外面做有距离的观察,这能令你立刻觉知每一念头的生起,而不使它再延续不断。
如果你想明瞭念头的结构,以及贪心和慾望是如何地牵动并带来痛苦,他建议:
从自己的所有念头中解脱,
这需要练习不被它们困住,
而不是尝试着去除它们。
这种分离式的观察,每个人随时随地皆可练习。
根据隆波田的教法,经过持续地练习后,你应有圆满的觉性,而这觉性将带领你达到单一的境界,内心超越了对戒、定、慧的执着。
练习隆波田教导的动中禅,你不需要经过禅修的不同步骤─像是喜与捨的境界─因为经由不断地观照念头, 你将会亲证到如同隆波田所形容的,当他证悟到内心淨化时「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人与念头
念头是自然的,而且对人的生活和内心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有念头,但却很少知道它们,不了解它们的把戏或心念结构的运作。因为念头速度快过闪电,像溪水不断地流动,让我们无法赶上。
有两种念头:
第一种是刹那生灭的妄念,
带来了贪、瞋、痴。
第二种是我们作主的念头,
它不会引发贪、瞋、痴,
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痛苦与烦恼的产生源自于无法看清念头。念头本身并不是苦。当念头来时,我们无法同时知道、看到和了解它,因而陷入其中,贪、瞋、痴随之而来,并令人感到痛苦。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问题,妄念将不断生起,不论是在吃饭、坐着、睡觉或走到任何地方。苦将会是心的对象。
念头和觉性是人的两种本质,当其中之一强时,另外一个将变弱。
假使我们能不断地培养自觉,当念头来时,我们立刻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心在此时会改变。「正道」从此开始,这就是涅乐(苦灭)的起点。
动中禅
禅修最直接的方法是知道身体的每一个动作,知道心念的起伏。
动中可以发展觉性,如果静坐不动,当念头来时,很容易进入念头中而不自知。因此我们应经常移动身体的部位,而且要知道每一个动作。当念头来时,我们将看见并了解。
隆波田禅师建议我们练习动中禅,他介绍了开启自觉的技巧,包括来回经行和一套手部规律的动作。
人本身即是宗教,
而佛教是觉、定、慧。
过失是黑暗、无明、苦。
功德是光明、正知、不苦。
戒 (sila)指平常心,
超越了善与恶,是一种中性的心境。
每当我们无法处于此境时,当下就是死了、
没有戒、只有苦。
毗婆奢那 (vipassana)指内观或是如实正观
(往内观看身心的实相)。
如果有内观智慧,心将会完全地转化。
圣者的境界是将心的品质从粗重转为轻细,
从晦暗转到清澈,从无明转到开悟。
佛性是清、明、静、淨、亮、敏的心,
这心人人都有。
佛陀只教导如何灭苦,
因此,佛陀的教法与仪式或神祕无关。
苦的生起源自于未能看清念头。
念头极快速,快过闪电或其他。
念头如同溪水般恆常地流动。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
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可以向你保证。
附录四
为何修行?(隆波田讲)
用心听啊!各位出家的比丘、沙弥、比丘尼:
有些人对 「修行」这个名词还不是很清楚。「修行」的要点在于 「动机」。为了什麽而修行?我们应该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明见真理,体证佛陀的教导而求法 。各位必先建立起这点知见,而不是看见他人修就跟着做,懈怠时停,精进心起就修,一天做一点点,这表示我们的信心还不够,道心还不坚强。
我开始修行时,观念就不正确,认为成果一定有权威或神通,起了错误的观念,在修行上就会偏差。修行的出发点要向内返照认识自心。从书本学的知识也一样,用它来照见自己,不要执着或在文字上打转,因为这样我们就没办法认识自心。现在有很多位善知识在教导,每位的教法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深思他所说的话,是否他能保证自己所说是绝对的真理,否则的话,表示他所说的还有疑问,是不是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是似懂非懂。这点对于初学者非常重要。各位要好好地思考。
佛陀虽然知识渊博,广学多闻,但未成道前不曾教化过任何人。后来自己精进向内观照培养自觉,见法后对正在生死苦海中轮迴的众生起大悲心。他自语:「从今开始我将宣说真理。」当时有位正在求道的婆罗门叫优婆伽遇到佛陀,请佛陀为他开示真理,但他却无法理解而离去。我们现代人也同样想求真理,但是遇有善知识讲真理时,却听不进去;不论任何人,若对他讲真理后,他还沉溺于无意义的事,喜欢玩乐,表示他对佛法不够理解或还不想从痛苦中解脱。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修自己。在课诵时有一段经文说:「吾人勿放逸。」所谓放逸就是忘记自己,没有觉性,也就是不研究自己,能研究自己就是不放逸的人。
研究自己是指觉知自己的身心。首先要培养自觉,知道身心的一举一动,这是研究也是修行,不同于一般的往外研究。所谓研究与修行是在自己的身心,知道自己正在做、说、想什麽,这点我们要有透彻的知见,才能真正地了解。
知道、看见、明瞭有二种。听他人说而知,这只是思想,不足以依赖,并不能彻底灭苦或解决生命的问题。另一种的知道是从心中生起,叫做内观智慧而不是知识;有了觉性,智慧就跟着来,叫做内观智慧,也叫毗婆奢那(如实往内正观),所以能熄灭痛苦。
今天我说的修行法不论在家、出家都能做得到,而且有同样的效果,因为每个人都有身与心。佛陀的教导,我可以保证,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已经向我们保证,佛陀的教导非常简单,就是用来解除自心的苦恼。既然道理明了,就要用它来做消除苦恼的工具,自己灭苦后,也要帮助他人从苦恼中解脱。
人会痛苦烦恼是因为看不见念头。其实念头本身并没有烦恼存在,会苦恼都是因为有我在妄想,但却不知、不见、不明白它,就转换为贪瞋痴,痛苦也随之而来。这是为什麽佛陀教我们要善护念己心。然而大部分时间我们时常忘记向内观照,有些人甚至一生从未观照自己的心。
若往外求法,依照他人所说,到深山修行,闭目打坐,或是禁食等方法,表示他还不知,因为不知就跟着他人修,想到什麽就做什麽,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告诉各位,其实修行不一定要到山洞、深山或道场,重要的是不论到什麽地方都能随时觉知自己的身心。托钵时看自心的动态,吃饭时也如此,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这就是修行。在家居士也一样,工作时观照自心,休息时也看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是正道的修行;若认为修行就不用做什麽、不用工作、不用谋生,这是不正确的,而这些我都经历过。
隆波田:在座的人现在起瞋心吗?
听众答:没有。
隆波田:有的时候你们会生气吗?
听众答:会。
隆波田:你们有看见它从什麽地方来?
听众答:不知道。
隆波田:根据佛陀的教导,不知道就是忘记自己,没有觉性的人。你们持戒,瞋心就没有了吗?
听众答:还有。
隆波田:既然如此,你持的戒算清静吗?
听众答:不算。
隆波田:就是这样。
「戒」译为清淨心,现在你们的心清淨平稳,表示你们的戒存在着。心如果不在这种状态,就是没有持戒。假使修行禁食禁水,却不知反观自心,那麽,修到死也不会见法。
当我还在家时,斋日就到佛寺持八关斋戒,以为自己有持戒,后来才知道真正的戒是指清淨心,心不平静表示没有持戒;当贪心起,想佔有他人的东西时,就没有戒了。瞋心起,忌妒他人也是如此。愚痴不知事实真相也是如此。各位要有这样的知见。
戒是指平常心,超越善与恶,现在这个时刻,各位的心无贪瞋痴,就表示你们此时持戒清淨。没有戒的保护,就不是真正地活着,无明烦恼会随之而起。
能保持平常心的人,不论是工作、说话、思想绝不会有差错。心无法清淨平稳的人,做什麽都不会有百分之百的效益。
隆波田:各位都知道戒是用来消除粗重的烦恼?
听众答:是的。
隆波田:那麽瞋心是粗还是细?
听众答:粗的。
隆波田:就是这样。它是粗的,假使有瞋心,你持的戒清淨吗?当然不清淨。
定是用来平息中等的烦恼,也就是散乱心。慧是用来对治细微的烦恼、痴心。觉知与贪瞋痴是相对的,若有智慧我们称之为无贪瞋痴。当念头生起时,我们能知道、看见,久而久之自然习惯;知道自己的心无贪瞋痴,因为有觉性在保护我们,过境时能及时觉知,懂得如何解决,这是修行的初步。
所以修行就是要识己心,不要分心想知道外在的事物,想知道天神、天堂、地狱;凡事不要向外。课诵时,有一段经文说:「智者自证」;从书上知道不是真正的智慧,所谓智者是指自知、自见、自证,毫无惰性,不限时地都能精进用功的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努力,修行不是光说就可以达到的事。
举例来说,我们想要有钱,但却不工作,怎麽会得到钱呢?修行也是同样道理,想要体悟佛法,光说不练如何能得。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拿来思维,并不表示真正知道,自己用思想来推测,也还不是智慧。当念头生起,还会生气,那些所学算什麽?对自己一点也没有帮助,因为即使学再多,触境时仍然会生气。
隆波田:生气是苦还是乐?
听众答:苦。
隆波田:既然是苦,你喜不喜欢?
听众答:不喜欢。
隆波田:既不喜欢,要怎麽做才不会生气?
听众答:提起正念,觉知念头。
隆波田:这样就不会生气吗?
听众答:是的。
隆波田:这就是修行的开始了!出家做大比丘还会生气吗?
听众答:仍会生气。
隆波田:身为在家居士会生气吗?
听众答:也一样会生气!
隆波田:看见了吧!它手下毫不留情,不管谁都受它影响。有钱人是不是也会生气?
听众答:同样会生气。
隆波田:穷人是不是也会生气?
听众答:是的。
这表示了修行不限任何人,出家可以修,在家也可以修,而目的都是为了解除心中的痛苦。如果没有苦恼就没有必要修行了。现在虽然没有烦恼,但境界来时还会被境转,所以在顺境时我们要先修练,当发生任何事情时,能及时地解决,这才叫做有修行的人。若解决不了,表示修行功夫还不够。
教导他人前,要能百分之百保证自己所说的话。光是思维、推测还是没有用。我能保证我所教的法,其实不要学得太多,能向内观照(自己的身心)就对了!要这样的修:时时刻刻都保持觉性、觉醒,清楚地知道身体的一举一动,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压抑妄念,念头生起让它起,持续不断地这样练习。当觉性强到能知道并看清念头时,妄念就不会持续,苦恼也无法生起。
隆波田:譬如我们处在黑暗中,想要光明时,不知道的人用手去摸灯泡、转灯泡,灯会亮吗?
听众答:不会。
隆波田:那麽知道的人用手去按开关,灯会亮吗?
听众答:会亮。
隆波田:贪瞋痴也是如此,不要想对治的方法,只要有觉性,注意自心,念头生起时,知道、看见,光明就会出现在心中,就不住于黑暗了。这与持戒或禁食无关。持戒、禁食是好,但还只是修行的外表。如果能自己知道或有智者指点,体会到修行的要点就能受用,不论做什麽都应用得到。
隆波田:心起念想偷他人的东西就是犯戒。如果自己被偷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当我们偷他人的东西,他人会高兴吗?
听众答:当然不高兴。
隆波田:啊!看见了!如果我们打人,对方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跟别人发脾气,受气的人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会。
隆波田:那麽别人生气,我们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这就是修行,我们时时刻刻要有这样的知见,我很简单地说了,接不接受要看个人。
我们说给他人听,但对方无法理解,反而指责、批评我们,当他指责批评时心中已有苦恼了,但他却不明白。被指责、批评时,心能镇静;被称讚时,也能平静,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苦恼不是由他人造成,而是自己心念所反应出来。他人批评或讚叹我们时,心不受影响,因为我们能看见自己的念头,因而不会有痛苦。这是佛陀的教导,是修行的要点,是修行时必须要有的知见,如果能明白此点,其他要点就能逐渐了解。
各位不要以为来这裡住,想要做什麽就做什麽,随心所欲。不用功修行是没有效果的。有人非常认真来求法,但住两三天后就跑了,这是不精进的人。精进的人话很少,时间到就很用心练习,和大众在一起时也只是默默地修行,觉知自己的心念,不要太多话,有些人只是一时认真,然后就去找朋友聊天。我们可以用底部破洞的水桶来比喻,把水倒下去,水永远也不会满,因为桶底有漏,没有水就没得喝,口渴想喝水,但却无法有水喝。会储水的人(不漏洞)独处时能有清淨心,和大众相处时也能收摄自心,注意观照心念,不多话,听朋友说话也同时注意自己的念头。我们的心可比喻成水桶或其他水器,倒水下去能够存水,因为它已没有漏洞了。
真正修行应该能持续不断像环锁一般。观察自己的念头,不是只有一两天的功夫。心念连续不断的生灭就像溪流一样恆常流动,因此我们要懂得预防,要及时知道、解决,久而久之自然能突破,能够清楚地知道、看见、明白贪瞋痴,这是修行的关键。如果突破这一关,我们才是真正百分之百的出家人。比丘、沙弥、比丘尼可以成为真正的出家人。居士也可以做出家人。禅宗说五、六岁孩童、九十高龄老人皆能做出家人。
隆波田:各位有听过佛陀时代沙弥也能证果?
听众答:有听过 。
隆波田:身出家只是世俗表相。但心却是超越了表相。身可以出家然后还俗又再出家,所以说它只是表相。
我们要对表相有相当的认识。大部份人,尤其佛教徒对表相不大理解。为什麽呢?因为一般的教法都着重在表相,非常地普遍。我以前还没有智慧,以为佛像本身是神圣的东西。现在我对佛像,有也可以,没有也无所谓,这些都是表相,佛像本身不能传法。
隆波田:各位有看过佛像?
听众答:有。
隆波田:它有对你开示吗?
听众答:没有。
隆波田:有没有和它话说
听众答:不曾。
隆波田:所以佛像有和没有都如此。重要的是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出家人。
真正的出家人意为圣弟子。佛像不能教我们,因为它只是表相、是物体。
我们来出家也一样只是表相,可以用肉眼看得见。能破除贪瞋痴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这境界超越了名相,肉眼看不见,称之为真理。它本来就存在每个人的心中,但我们却没有注意到。瞋心一动,就随着转,来不及看清,苦恼已经生起。譬如有人骂我们是狗,就认为他是在说我,但事实上讲我们的人才是狗,因为他看不见人是人,他的内心是狗。因为能有这样的见解,就能放下,这叫如实正观;如果认为他是在说我,就是愚痴的人。
修行的方法其实不多,今天所讲的话各位要铭记。简单的修行方法是要不断地练习,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出家人。身为出家比丘、沙弥、比丘尼,住在寺裡修行,而在家居士在家裡也能做真正的出家人,这是通往淨土、走向涅槃的道路。假使身是出家人但仍有贪瞋痴,也会走向地狱。古人就曾说:「天堂在心,地狱在心。」天堂与地狱都在心中,但我们却没看见。希望各位要好好地理解。
老师及教导摘要(隆波田讲)
1.如果我们想弘扬佛陀的教导,我们必须依佛练习。我们将使佛法一直存在。
2.当我们了解,我们就能做,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那就像不知而教。
3.人们对法有不同的了解,而我不是责备任何一个人,因为我自己也一样。有的人了解法为颜色、光、水晶球、日、月或佛像飘入他们的身体。看是真的,但是所看的不是真的(所有那些东西都不是真的)。
4.佛陀对一位名为跋迦梨的比丘说:「如果一个人看到法,就看到我。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到法,就没有看到我。」如果你看到法(真理),你就看到自己在做、在谈、在想。佛陀说如果你看到你自己,那麽你就看到法。要看我们自己,而不是佛陀、不是水晶球、不是日、不是月。这些不是真的。下列这些才是真的东西:看我们自己真正在做、真正在谈、真正在想。看到法就是看到自己。
5.佛陀教导我们要觉知我们的四种姿势:当我站时要觉知、当我走时要觉知、当我坐时要觉知、以及当我卧时要觉知,对我们身体移动的认知不只是本能而已,而是必须以觉-定-慧来认知。但此仍不够,他强调我们甚至要觉知微小的动作,例如:弯曲、伸展、身体的任何移动。这是他的教导,这是练习正法的道路。这是方法。这是佛陀的教导。
6.有一个方法。我实践它并且了解,而后我教导这方法,并且我能保证它。它遵照佛陀的教导:「要觉知四种姿势:站、走、坐、卧。而后要觉知弯曲、伸展和移动 。」
7.要觉知:当你坐下,要以规律的方式坐下,而非只以本能的方式坐下。当你卧时,你也要以规律的形式移动,并且在入睡前规律地移动肢体的一部份。当你醒来,以规律的方式弯曲、伸展、坐着;以规律的方式从坐姿到跪姿到站立,而后走动。佛陀说,要规律的站立、坐下并且以觉知行走。佛陀是这样教导,但今日我们并未了解此方法。
8.我将介绍培养觉性的一条捷径。它合乎自然而且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练习,不管他是泰国人、中国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柬埔寨人、越南人、寮国人等等。佛陀是印度人,生在印度,知道相同的「真理」。法(真理)存在于佛陀之前,使他成为佛陀。我们以前都曾听到这个。
9.培养自觉的这个方法是一条捷径。它很完美而且合乎自然。觉悟者教导我们要觉知四种姿势:站时要觉知、走时要觉知、坐时要觉知、躺时要觉知。而后要觉知微小的姿势:弯曲、伸展、任何形式的移动。佛陀所教的这个方式称作「捷径法」。不管受过或没受过教育的人都可练习而了解。富人或穷人都可练习,因为它是自然的方式。
10.我敢保证这个方法。其他方法也好,我曾练习过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我不能明瞭,因为没有生起内观智慧。只有当我练习这个方法,我确实彻底明瞭了,因为生起了内观智慧。
11.我寻找到了技巧。它是规律的。要慢慢地规律移动。以规律的方式站起来。以规律的动作行走。自然地走,但是要觉知移动。坐下,但要规律地坐。躺下,但要规律地躺下。躺时,规律地移动你身体的任一部份。你所做的任何方式,都要觉知你的动作。经由如此练习,效果将产生。这是智慧,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
12.「知道」的第一阶段是知道色(身)、知道名(心)、知道身动、心动。而后知道身病及心病。
13.有二种疾病(身病及心病);身病时我们需要医生来诊断。如果一位好医生说这个疾病不能用药物治疗,你可能需要动手术。如果他不是一个好医生,他可能只给镇痛剂。
14.心病需要如同佛陀所教的培养自觉来治疗它。我们说:「知道你自己」,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15.你知道心病之后,你将知道「苦、无常(不稳定)无我(不能掌控)」。知道「苦、无常、无我」的第一阶段就是知道身体不能被发展(我们不能改变身体的自然过程)。我们能发展的是能知的心。我们对物质(发展身体)并不感到兴趣,因为它顺着自然改变着。当我们出生后身体一定会改变:生、老、病、死以及动作。
16.当你完全知道苦、无常、无我之后,你将知道「假名」。你要知道所有的假名:地球、天空、鬼、神、地狱、天堂等等。
17.当你知道所有的假名之后,你知道宗教。宗教意谓着某位知道者的教导,任何一位知道事情的人将教导它。教导人们不要做坏事情而要作好事情,这就叫作宗教。
18.佛教意谓着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佛陀是指某位自己知道者,他知道、觉醒、喜悦于正法。因此,他真正知道法。知道法的方式不是知道自身之外的东西。不是知道鬼、神、地狱、天堂、日、月或其他自身之外的东西。
知道法就是知道自己的行为、言语和思想。
19.就像佛陀对跋迦梨说:「看到法的人就是看到我的人;看不到法的人就是看不到我。即使你抓住我的手指、脚趾或衣袍,你并没有看到我,因为你没有看到法。」这不表示去看佛陀本人,它表示要在此刻看我们自己的行为、言语。以往,我也认为看见法就是去看佛陀本人;或看见法是看见光、颜色、水晶球或佛的影像飘入身体。我以往真的用这方式来理解。但是现在我知道真理。它不是那样,我们思考的方式是与真理背驰。这就是为什麽佛陀教我们要从我们的思想、见解逆流而上。以这方式练习,我们将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
20.好好知道宗教和佛教之后,我们将知道过失与功德。我们知道、看到、了解并且密切触及这个智慧。过失是黑暗、无知、痛苦。功德是光明、不是痛苦,它是如此。
21.前代的人教导我们天堂在心裡、地狱在心裡和涅槃也是在心裡。觉悟者这样教导。但是我们不了解这些字。我们想天堂应该是这样、地狱应该是那样、涅槃应该是这样或那样。去做功德、持戒、专注,禅修必须是这样或那样。这一类的想法是不可依赖的。我们必须有内观的智慧去清楚地知道、真正地看到。「内观」只是一个名称或字而已。内观,指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清楚地知道是「知道你自己」,真正地知道是「知道实相」。
22.因为它是如此,你将知道相同的事(真理),不管你是一个小孩、青年、妇女或老年人。不管你是谁,你是人类;不管你的宗教是什麽,你衣服的颜色是什麽,你将知道相同的事(真理),因为我已证实了它,而且我能真正地保证它。
23.当我练习这个方法,没有费多少时间(就达到目标了),因为我下定决心要如同佛陀所做的:我要真正地知道、真正地如实看清事实。就像我以前告诉你们的:真正的智慧(以身心为目标)生起了。当时,我以为我已知道高层次的法,但实际上,它是基础阶段。
24.在早晨,我知道了它(身心阶段)。知道了功德与过失之后,一种智慧生起了,但却把觉性推到一边,我未觉知身体。
25.在晚上洗过澡之后,我在两棵树的中间来回经行。过了一下子,念头生起了。我只知道它而未觉知它。第二次生起时,我觉知到:「哦,念头」。在第三次,我看到、知道并了解念头。而后,我不再直接看念头,当它生起就不管它,一次又一次。就好像猫与老鼠。
26.我继续来回经行一阵子,我已看到、知道并了解,有内观智慧清楚地知道并且真正地如实看清事情。
27.而后我看到、知道、了解并触及贪瞋痴。当我看到、知道、了解并触及这些事情后,「受」不再是苦,「想」不再是苦,「行」不再是苦,「识」不再是苦。我突然体验了这条道路。
28.此后,我继续来回经行,并体认到:「哦,我是圣者了」。虽然我是在家人,头髮很长,而我觉得以前像有一百公斤重,现在突然消失了六十公斤。内心脱离了贪、瞋、痴,因为这些不是我们的。
29.当我了解这个,我对这方法有信心。我将教这个方法,解说这条道路,使佛法复兴并长久延续。
30.依照经典,初禅有五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二禅有三支:喜、乐、心一境性。三禅有二支:乐、心一境性。四禅有二支:捨、心一境性。有人认为身心阶段是初禅,也许是对的,但是,我要说说我自己对我所保证的真理的经验。
31.初禅五支是指知道五蕴:色、受、想、行、识。二禅四支是指真正知道受、想、行、识。三禅三支是指真正知道戒蕴、定蕴、慧蕴。四禅二支是指真正知道寂止与内观。
32.就好像我们将一条绳索紧紧绑在二根柱子上,而后从中间将它断成两截,这二截不能再重结了【根尘二支不再连结了】。知道这个,就称做第五禅那。五蕴不再造作了。
版权宣告
自觉手册
出版者:中华民国正念动中禅学会
书名:自觉手册
编译者:正念动中禅学会编译组
版次:第一版
出版日期:2004年5月
助印划拨帐号:
22470992 中华民国正念动中禅学会
流通处:
台北:台北市信义区吴兴街284巷14号5楼
TEL:02-27388596
台中:台中市北屯区河北路2段50号
TEL:04-22365428
台北共修处:
台北市文山区指南路2段45巷10弄11号3楼
TEL:0925990073
本书已获隆波田基金会授权编译
版权所有,请勿翻印
免费赠阅,欢迎助印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