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相美文:“四无量心”:净化心灵的助推器
邹相美文:“四无量心”:净化心灵的助推器
据佛经记载:昔佛在世时,曾授提婆达多盐汤,因提婆达多好酥腻食物,头痛腹满,受大苦恼,不堪忍受,呻吟称念:“南无佛!南无佛!”那时佛在其住处禅定中,听到此音声,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所,手摩提婆达多头腹,授与盐汤,令其服饮,得到病愈。而提婆达多叛佛害佛,佛不记冤而救之,以慈使其乐,以悲拔其苦,以其病痊而喜,不分冤亲而平等救治,即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
何为“无量”?“无量”是没有边际,没有衡量的标准,无穷多、无穷大。对一个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凡一切有情的众生,佛陀都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得乐,获得无量的福报,这就是“无量”。“四无量心”——慈(梵语maitra-citta)、悲(梵语karunya-citta)、喜(asanna-citta)、舍(梵语upeksa-citta),即是能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所生起的四种心。或者说是进入慈、悲、喜、舍的四种禅观,又称“四梵行”、“四等心”、“无量心解脱”、“无量心三昧”等。
“四无量心”最初可说起于人类良善情感意识之活动,然佛教所说四无量心,不仅仅立足于人类良善情感,而是要透过纯善的心性,将情感提升净化与空慧结合,乃至把众生所具有的悲智给圆满无碍地揭露出来。“四无量心”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以无量的予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度一切有情的众生。佛陀所成就的四无量心,不与三乘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共成就,能大慈以众生之乐为乐,能大悲以众生之苦为苦,能大喜以众生离苦得乐而喜,能大舍心无所住,运心平等,普度众生。“四无量心”正是伟大的佛陀慈悲为怀、悲悯众生最好的明证。实际上,社会发展到今天,“四无量心”的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来愈强,特别是在净化众生的心灵上,更是作用明显。
一、慈无量心
天台智者大师《法界次第初门》载曰: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故名“慈无量心”。“慈无量心”是一种希望众生得到快乐的心。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现代的大多数人只知自求快求,贪慕虚荣,图骄奢淫逸之乐,却不愿意与人共享快乐,更不会为他人提供获得快乐的方法。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们不但希望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乃至十方一切众生,都要得到快乐,还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也就是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以无穷无尽的快乐。
这种爱念的“慈”,是一种博大的爱,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慈”,一点“爱”,世界就是美好的人间。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等自然灾难发生后,世界各国人民前赴后继,源源不断地为灾区奉献爱心;玉树地震发生后,当地的僧侣们一边抢救灾民,一边抢救深埋于地下的佛教文物,不辞劳苦,毫无怨言,这就是“慈”。同样,不对人恶语相向,不干“坑蒙拐骗偷”的勾当,不去背后道人长短、落井下石,等等,这同样是“慈”。一旦慈心生起,我们的内心深处就充满正信与正念,就愿意为正义援手,抛却一切私心与杂念,心灵即在瞬间得到净化,无有挂碍。
二、悲无量心
《清净道论》“说梵住品”载曰:他人苦时,令诸善人的心震动(同情)为“悲”;或者拔除杀灭他人之苦为“悲”。《大智度论》云: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修悲心,为除众生中恼觉故。因为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名“悲无量心”。“悲”就是悲悯众生所受的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并致力于拔除众生的一切苦。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证得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能激发感同身受的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悲无量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
现在的人正缺乏这种“悲”心,如见到沿路乞讨的乞丐,毫无同情心;见到老弱病残者,毫无悲悯的情怀。即便是在公交车上,见到那些老人、抱着孩子的妇人及羸弱的病人,也不愿主动为其让座。这真让人心寒啊!人们只知一心为自己解除痛苦,却不顾别人的痛苦。若大家都能像地藏菩萨一样,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训诫,则人间的真情就更加温暖。当“非典”肆虐时,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坚守岗位,一次次与“死亡之神”擦肩;当洪水袭来时,官兵与民众携手,同仇敌忾,誓退“洪魔”,这就是“悲无量心”。一旦“悲”心生起,我们就能“铁肩担道义”,不斤斤计较、畏首畏尾,把我们无私的帮助提供给需要的人。于是,我们的心灵在瞬间便得到净化和提升。
三、喜无量心
《增一阿含》“安般品”曰:当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大智度论》卷二十说:“乐是在五尘(色、声、香、味、触)中所生的快乐,而喜是在法尘中所生的喜悦。”比如说,怜悯穷人,先施与财宝,是先给他快乐;然后教导他谋生的技能,则是使他在生活中产生欢喜。所以,乐是比较表相的感受,喜是深层的感受。因此,《大智度论》说:“初得乐时名乐;欢心内发,乐相外现,歌舞踊跃,是名喜。譬如:初服药时,是名乐;药发遍身,是名喜。”佛菩萨们见到众生离苦得乐,欢喜心油然而生,这就是喜众生之所喜的“喜无量心”。
我们能达到佛菩萨“喜无量心”的境界吗?世人只一心关注着自己或亲友,为自己或亲友的升迁、获殊荣或喜事而心生欢喜,很少见到别人的乐事而心生欢喜。甚至有一部分人,见到别人开心,嫉妒心反而生起了,闷闷不乐。这又何苦呢?如果我们能够与众乐,“见人乐而己乐”,则能放下一切恩怨情仇,一身轻安。发“喜无量心”不仅能让我们自在怡然,达到心广体胖的境地,还能让我们荡涤心灵,陶冶情操,寻得自性的常乐。
四、舍无量心
《大智度论》云:舍名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修舍心,为除众生中爱憎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曰:入舍无量具足住,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起厌麁想作意。《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曰:舍无量,以无贪善根为自性,对治贪故。……忘怀平等是舍相。谓菩萨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嗔、无恨、无怨、无恼,故名“舍无量心”。慈悲固然能使众生得到福乐,但是行慈心、喜心时,容易生贪着心;行悲心时,又容易生忧愁心,因此佛陀告诉我们:需要用舍心来除去一切分别、妄想与执着,并令一切众生都能以平等心进入佛道。
“舍”是一种至上的境界,常听人说:“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舍无量心”不仅要求我们“舍”,而且要求我们放下贪恋与妄想,不执着于“得”。再看看现代人,被无名妄想所扰,被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所扰,被形形色色的诱惑所障,这真让人慨叹啊!如大家都能发“舍无量心”,把别人看成自己,把自己看成别人,以一颗平常心应对一切人与事,就能达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自在境地。
纵观“四无量心”,不难发现它是佛教智慧的直接体现。“四无量心”本为一体,《大智度论》说:“慈是真无量,慈为如王,余三随从如人民。”由慈心而生悲心,因悲心而生欢喜心,因欢喜心而生大舍心,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华严经》云:“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慈、悲、喜、舍是我们依止、安住的所在,也是我们依法修行、证得般若的根本法门。当然,“四无量心”也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更是现代人净化心灵的助推器。
(邹相,2010-5-13于郑州,刊载于《报恩》2010年第3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