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空法师:禅修开示(二十一)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二十一)
五、四圣谛(sacca)
苦、集、灭、道四圣谛是佛法的中心,是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的内容。为什麽称为「圣谛」呢?因为圣人才能够觉悟它们,完全了解四圣谛是如来的境界。经典以譬喻说明四圣谛甚深难解,犹如把一根头髮剖裂为一百根,然后用弓箭去射那百分之一的髮,很不容易射中,要彻底了解四圣谛很难。了解四圣谛,是最大的福报。不断地修习善法,克服五盖,了解五蕴,培育菩提分,当善法成熟,才能了解四圣谛。四圣谛有二种:有为四圣谛、无为四圣谛。有为四圣谛是用世间的慧去了解四圣谛;无为四圣谛要有出世间的智慧才能了解。
《无碍解道》注释说明以四方面了解四圣谛:
(一)「如」义,四圣谛是「如」,是平等无差别;
(二)「谛」义,四圣谛是真理;
(三)「无我」义,四圣谛是缘起、是无我;
(四)「通达」义,四圣谛是完全的智慧。《清淨道论》说:有苦,但没有受苦者;有作,而没有作者;有灭,没有灭者;有道,没有行道的人。
有很多方法了解四圣谛,例如:可以用十二因缘的道理来了解。《无碍解道》说明,老死是「苦」,老死的因是生,生是「集」,若无老死与生,便是「灭」,引导我们朝向灭的境界是「道」。
同样的,生是「苦」,有是「集」,无「苦」、「集」二者是「灭」,领导我们朝向「灭」的是「道」。
然后,有是「苦」,取是「集」,无「苦」、「集」二者是「灭」,领导我们朝向「灭」的是「道」。这样可以继续往上溯到无明。四圣谛的内容,在讲解《转法轮经》时说明得很详细,这裡不在重覆了。
【注解】
(1) 何孟玲,〈《中部.念处经》四念处禅修方法之研究〉,页113 。
(2)《杂.第706 经》,《大正藏》册2 , 页189 下。
(3) 即一种有识不淨相加九种无识不淨相。
(4) 致力界(ArambhadhAtu)是初步的努力。精勤界(nikkamadhAtu)是比致力界更强的精进,精进努力将懈怠抛在后头。不断精勤界(parakkamadhAtu 勇勐界)比精勤界更强,不断精进,修习善法。通过数数如理作意这三层次的精进,就能灭除昏沉与睡眠。参阅《正念之道》,页247 。
(5) 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282 。
(6) 根据《南传阿毗达摩》有52 心所法。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60 。
(7) 参阅《转正法轮》,页101 。
(8) 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232 。
(9) 参阅《转正法轮》,页102 。
(10) 乃释尊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所度化之憍陈如、跋提迦、卫跋、摩诃那摩、阿说示五位比丘。
(11) 五蕴的譬喻见《杂.第265 经》,《大正藏》册2 , 页69上。
(12) 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234 。
(13) 参阅《清淨道论》,页498 。
(14)《杂》第1172 经,《大正藏》,册2 , 页313 下。
(15) 六种动物:狗、鸟、蛇、野干、鳄、猕猴。《杂.第1171 经》, 《大正藏》,册2 , 页313 上。
(16) 参阅《清淨道论》,页498 。
(17) S.35.191 Kotthiko.;何孟玲,〈《中部.念处经》四念处禅修方法之研究〉,页120 。
(18)《杂.第721 、722 经》,《大正藏》册2 , 页194 上-195上。
(19) 参阅《清淨道论》页196 、293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