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菩萨戒指要 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适应 七、由易而难的三聚净戒
圣严法师:菩萨戒指要 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适应 七、由易而难的三聚净戒
七、由易而难的三聚净戒
同属于从《瑜伽论》抽出,由刘宋求那跋摩所译的一卷本《善戒经》,对于菩萨的三聚净戒,称为:1.戒,2.善戒,3.利益众生戒(注一)。在其授菩萨戒问答文中,则有另外的名称,其内容如下:
(授戒师问:)「汝今真实是菩萨否?真实发于菩提心否?汝今具足三种戒否?能舍内外所有物否?惜身财否?」
(受戒者一一答:「是。」)
戒师另问:「汝能从我受一切菩萨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利益一切诸众生戒,是戒如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戒,汝能持否?」
(受戒者答:「能。」如此问答三遍)(注二)。
由此可知,此经对于三聚净戒有两种称呼,若将《瑜伽论》、《地持经》及《善戒经》各个所示三聚净戒的名目,对照它们的同异,可列表如下:三聚净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持经》《菩萨善戒经》律仪戒律仪戒戒一切菩萨戒摄善法戒摄善法戒善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饶益有情戒摄众生戒利益众生戒利益一切诸众生戒
若根据大野法道氏《大乘戒经の研究》第七章所列诸种大乘经论对三聚净戒的标名,多达十四种(注三)。可见其纵横流传于印度及中国的时空面,相当深远辽阔。
不过,从《善戒经》对于求受菩萨戒者的资历要求而言,似乎仅有出家的比丘,才能合格。因为此经将七众戒及菩萨戒合计分作四层等级:1.优婆塞戒,2.沙弥戒,3.比丘戒,4.菩萨戒。若不具前三种戒而得菩萨戒者,乃不可能事,并且举喻云: 「譬如重楼四级次第,不由初级至二级者,无有是处,不由二级至于三级,不由三级至于四级者,亦无是处。菩萨具足三种戒已,欲受菩萨戒,应当至心,以无贪着,舍于一切内外之物,若不能舍,不具三戒,终不能得菩萨戒也。」(注四)
将菩萨戒罝于第四层次的最高级数,若非逐级而上,不得受菩萨戒。这等于说,只有出家受了比丘戒者,始够资格求受菩萨戒。致有现代学者佐藤达玄氏认为,《善戒经》的菩萨戒,是仅为出家人受的(注五)。其实此经之中也曾三度说到,菩萨戒是出家及在家两种人所受:
「出家在家,若能舍能施,深心立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若有同菩提心、同法、同意,能说能教,善知义者,欲受戒人,应往其所(求作授菩萨戒师)。」(注六)
「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在家六重,出家八重。」(注七)。
「何故名为一切戒?总说出家在家戒故。」(注八)
由此证明,此经的菩萨戒也是在家出家同样可受的。此两段文字与《瑜伽论》及《地持经》所持立场是相同的,只是跟它自己所说「重楼四级次第」的比喻, 互相抵触罢了。照其原意若将「重楼四级」的比喻,说成:「初登一层楼,可受菩萨戒,若登四层楼,层层可受菩萨戒。」便可解除此经的自相矛盾,也跟《瑜伽论》系统诸经的持论相一致了。
不过,《善戒经》对于菩萨戒所要求的程度,的确难于《瑜伽论》及《地持经》,且举三个例子:
菩萨重戒:前二经论,都是四重禁戒,此经则说在家菩萨有六重,与《优婆塞戒经》相同,出家菩萨为八重,与《璎珞经》及《梵网经》的十重相似而略去酤酒及说四众过的两条。
「难戒」第一条的说明,可以表列对照来看:《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持经》《菩萨善戒经》 诸菩萨,现在具足大财大族,自在增上。弃舍如是大财大族自在增上,受持菩萨净戒律仪是名菩萨第一难行戒(注九)。菩萨具足大财大势力,能舍出,受菩萨戒,是名第一难戒(注一○)。菩萨有大自在,财富无量,悉能舍离,受菩萨戒,是名难戒(注一一)。
以上可知,《瑜伽论》说「弃舍大财大族自在增上」,《地持经》则说「能舍出家」,《善戒经》在此处未说出家,却在经文第一段要求「菩萨具足(五戒、十戒、比丘戒)三种戒已」,「舍于一切内外之物」方许得受菩萨戒(注一二)。这无异是说:若不出家受了比丘戒者,便与菩萨戒无缘。
受戒是否须见好相的说明:《瑜伽论》及《地持经》均未说须见好相,始得菩萨戒(注一三)。《善戒经》则规定于三番乞戒之后,「十方诸佛菩萨即作相示,当知得戒」;又说要待「诸方有凉风起」始「知十方诸佛菩萨僧,施是人戒」(注一四)。换言之,若不见十方诸佛菩萨作相示,若不见诸方有凉风起,便不能证明此人已得菩萨戒了。
大致来说,菩萨戒是自无而有,由易而难的,从《般若经》、《华严经》、《维摩经》、《法华经》等诸经的观点,菩萨即是以发菩提心、观无相之空就好。到了《瑜伽论》,方以三聚净戒衍生出重戒及轻戒的详细条文。早期的大乘诸经,无不贬斥声闻乘,到了《瑜伽论》竟又将舍弃声闻乘列为禁戒而须兼学(注一五)。这一点影响到西藏的阿底峡及宗喀巴的菩萨戒思想,使他们均主张菩萨戒律仪当以声闻戒律为基础。在《瑜伽论》卷四一轻戒九条及十条之间,菩萨可为悲心而开身口七支(十善业的身三口四)性罪(注一六),到了《地持经》及《善戒经》的相同位置,便将此项开缘删除。所谓「七支性罪」,是指不论或受戒或不受戒,若以身做杀生、偷盗、邪淫;以口语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者,均有应得果报。所谓「开缘」,是指以戒而言,本不应做,若做即算破戒犯戒,若由于无法克服的困难,以及菩萨为了大慈悲心,纵然做了也不算犯戒。
批注
《菩萨善戒经》开头即说:「菩萨摩诃萨成就戒、成就善戒、成就利益众生戒。」(《大正藏》三○.一○一三页下)《大正藏》三○.一○一四页中。《大乘戒经の研究》一八六-一八七页。《大正藏》三○.一○一三页下-一○一四页上。《中国佛教にあける戒律の研究》三五七页有云:「《善戒经》が,在家直ちに菩萨戒を受けるてとがごきないという立场を示し。」(《善戒经》表示的立场是在家人无法直接受菩萨戒)《大正藏》三○.一○一四页上。>《大正藏》三○.一○一五页上。《大正藏》三○.一○一七页下。《大正藏》三○.五二二页上。《大正藏》三○.九一七页中。《大正藏》三○.一○一七页下。《大正藏》三○.一○一三页下-一○一四页上。
《瑜伽师地论》卷四○。(《大正藏》三○.五一一页中)
《菩萨地持经》卷五。(《大正藏》三○.九一七页上)《大正藏》三○.一○一四页上、中。《瑜伽师地论》卷四一。(《大正藏》三○.五一九页上)《大正藏》三○.五一七页中-五一八页上。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