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金刚经注疏十二 化无所化 法身非相 无断无灭 不受不贪
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金刚经注疏十二 化无所化 法身非相 无断无灭 不受不贪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古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①。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注解]
①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这里说如来度众生,指化度众生。不等于灭度众生。灭度的对象限于心中众生,化度的对象包括心中众生和世间诸人。前边大乘正宗分第三,已明心中众生,各各自性自度。而世间人等,又靠谁度?说到实处,还是各各自度。如果不发心自度,无人能帮你度。如来佛也度你不得。所以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释净慧注疏]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前约法身因断疑,今约法身业断疑。法身以一切善法为因,以解脱众生为业。疑曰:菩提平等无高下者,何得以如来为能度,众生为所度?能所既异矣,何平等之有哉!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莫谓我道自然成,故为能度;他道由我得,故为所度也。
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如来不离法界所以无能度;众生不离法界,所以无所度。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有度则有执,圣与凡同也。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无度则无执,凡与圣异也。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不得圣法名曰凡夫,凡夫者,执我之物耳。凡夫无者,我亦无也。
[白话解]
“须菩提,你们不要说如来心中想着要化度众生。
须菩提,不应当有这个想法。为什么?实在没有什么众生被如来所度。
如果认为有众生被如来所度,这如来便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执着这四种有为相的不能说是如来。
须菩提,如来有时说有我,并不是有真实的有我相。凡夫却以为有真实的我相,偏执有一个实在的永恒不变的我。
须菩提,所谓凡夫,在如来眼中亦非凡夫,如来说的凡夫也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法身①非相分第二十六
[古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②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③。
[注解]
① 法身 各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就是法身。如果自性清净,智如日,慧如月,天常清,日月常明,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现,就是清净法身佛,又称法佛,即是如来佛。
② 转轮圣王 佛经一般称人世间的国王为转论王,具有七宝、能行大道的最理想的国王称为转轮圣王,
③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楞严经》分析色阴区宇中出现的种种邪魔景象指出:“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金黄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意译光明遍照)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花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释净慧注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五眼以来依果断疑,从此以去推因断疑。疑曰:前说如来不可以相见,应可以相知。譬如火体不可以烟见,然可以烟知。若可以相知,应可以福感。佛欲断此执,故为断问。汝以同凡之伪相,观异化之真体不也?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欲引后难之深旨,且依前问而浅答,言可以妄内之粗相,观真中之妙体也。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若以相而比真,则轮王应是佛。若轮王非佛者,则睹相不知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既审轮王之非佛,方悟睹相不知真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二乘观佛约二境成:一见相好,二闻说法。若有相而不能说,不异转轮圣王。若能说而无有相,不异声闻弟子。夫证真如者无分别智,取色声者即分别之心。若以分别之心求真如之体,此既僻矣,岂见佛乎?若尔,如来不可以相知,即菩提不可以福感,亦已断矣。
[白话解]
“须菩提,你想想,可以拿三十二相做标准衡量如来吗?”
须菩提说:“是的,可以拿三十二相衡量如来。”
佛说:“须菩提,如果拿三十二相衡量如来,便把转轮圣王看成如来了。”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依我理解佛说的真实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衡量如来。”
这时世尊说偈言:
若以色身见我身,或以音声求我义,此人修行入邪道,永世不得见如来。
无断无灭①分第二十七
[古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②。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注解]
① 无断无灭 外道不识如来藏的作用,以为六识灭,则诸法断灭。其实,六识灭时,藏识不灭。外道及二乘,不断谓断,不灭谓灭,执断灭见;以少为足,认为断了分段死,便是涅槃。如来,非有相非无相,无生亦无灭,非断亦非常。佛法所说的无上菩提,与世人追求的崇高的真善美境界非一亦非异,不应有断灭相。
② 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文说:“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么,随随便便,胡思乱想能见如来吗?能得无上菩提吗?无有是处。如果无发心,怎能证果?
[释净慧注疏]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断执因以比果,今断谤因而无报。疑曰:若福德之因不感菩提之报,是则为善虚其功,断灭而无果。佛欲断此执,故言莫作是念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说断灭者,则不成发心。成发心者,则不说断灭。
[白话解]
“须菩提,或许你现在会想,不必具足修习如来乘的根本法相,便能修得无上菩提。
须菩提,不要这样想,不能说不具足如来法相,能锈得无上菩提。
须菩提,如果抱着这样的观点发无上菩提心,便堕于外道所说的诸法断灭论,不能这样想。
要明白,发无上菩提心的修行者,不应说诸法有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古文]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①,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②。是故说不受福德。”
[注解]
① 得成于忍 得无生法忍。离心离想,即相离相,任运泰然,名无生法忍。
② 不应贪着 世法、小乘、大乘都要戒贪,只是层次不同,所戒的重点也不同。在欲界修行,着重戒杀、盗、淫、大妄语;小乘着重戒贪禅乐,贪涅槃乐;菩萨还要戒贪法乐。如果菩萨贪着法乐,极易堕入邪魔外道。
[释净慧注疏]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欲显不灭义,故格量以喻之。夫有我即有生,无我即无生。若菩萨证无我理,得无生忍者,登初地也。夫地前之福,既资忍以冥空;地上之智,亦导福以成,胜则得无垢果,劣则得有漏报。果无垢者因虽少而不灭,报有漏者行虽多而有尽。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前约不灭以明得,今约不受以明舍。即以不受显不灭,受则终灭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不受是何义也。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受福因为贪,取福报为着。不贪因,不着果,此不受之义也。
[白话解]
“须菩提,如果有菩萨以满恒河沙数那么多世界的七宝,用作布施佛菩萨僧众和贫苦众生。又有修菩萨行的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无生法忍,这菩萨所得的功德胜过前半所说的那位菩萨所得的功德。
为什么会是这样?须菩提,因为修习菩萨行的人不受福德。”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怎么说修习菩萨行的人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不应有贪爱心,不应贪着福德相。所以说修习菩萨行的人不受福德。”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