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圣严法师:菩萨戒指要 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 一○、以十善法为菩萨戒是印汉藏诸大论师的共识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5日
来源: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圣严法师:菩萨戒指要 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 一○、以十善法为菩萨戒是印汉藏诸大论师的共识

 

  一○、以十善法为菩萨戒是印汉藏诸大论师的共识

  据印顺法师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四章,认为日本佛教学者平川彰的《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主张依据「十善」戒解说,初期大乘的菩萨为在家生活,是在家立场的宗教生活;像这种观点,尚「值得审慎的研究」(注一)。因为十善法不是七众戒,而是七众戒以外的伦理轨范,传说中的菩萨身分,可具七众的立场,也可不具七众的立场,但要成为菩萨,必然受持十善戒。虽然《善戒经》卷四有说:「菩萨摩诃萨若欲受持菩萨戒者,先当净心受七种(众)戒。」(注二)。可是在藏传阿底峡的《菩提道灯释》主张,七众的别解脱戒,一开始就需要,而它正是受菩萨戒的前行。唯对于已经住于大乘种性者和已经在他生修习过大乘的人,自然不行恶事,因此,这些人虽然一开始就受菩萨戒,也没有过失(注三)。也可以说,不论有佛出世或无佛出世,凡是菩萨,或在家身或出家身,必受十善戒,菩萨不表示是一种佛教教团内外的地位及身分,而是必然受持十善行的有德之人。所以初期的大乘菩萨,未必拘限于出家生活或在家生活。十善的第三不邪淫,当然是对在家男女而订,出家男女若增受菩萨十善戒者,自然仍得遵守出家梵行的不淫戒,为了菩萨十善戒是适应僧俗七众的律仪,故也可以在僧则僧,在俗则俗;佛在经中若对在家男女说十善,便谓不邪淫,若对出家男女说十善,也会交待受持不淫戒(注四)。

  以十善作为菩萨戒,有其包容性及弹性,故在许多大乘经论中,喜以十善为菩萨的尸罗波罗蜜多(注五)。在瑜伽唯识系的诸论典中,也以十善列为增上戒学,例如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本》卷下(注六)、《摄大乘论》卷下(注七),无性菩萨造《摄大乘论释》卷七(注八),均在「三聚净戒」项下,论列了十善与菩萨戒的关系。因为正如《瑜伽论》卷四○〈菩萨地戒品〉所言:「谓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注九)把十善法作为菩萨戒,便可适应在家及出家的二种分了。

  不像是中国汉传系统所受的《梵网经菩萨戒本》,共有十重四十八轻的五十八戒,虽为在家出家乃至异类众生普授,可是其中十重戒的第三条淫戒是「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是菩萨波罗夷罪」(注一○)。这明明是修净梵行或已离欲的出家戒,凡夫位的在家菩萨怎么可能受持清净呢?又如《璎珞经》卷下所列十条,皆是四十二贤圣法的菩萨戒,在其受戒之前,先忏悔身口意十恶法,得三业清净后,即受菩萨十重戒,然其第三条也是:「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淫,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注一一)这种菩萨戒,要求从今身至佛身不得故淫,比较《梵网菩萨戒经》的不得故淫还要难持,应是离欲的圣位菩萨才能做得到。于是形成了中国传授的菩萨戒,要求从严而实践从宽的弊端。

  因此,印顺法师主张:「对佛有了充分的信解,就得从十善菩萨学起。」他说:「以菩提心去行十善行,是初学菩萨,叫十善菩萨。」他又说:「十善正行,是以发大悲心为主的菩提心为引导,所以即成为从人到成佛的第一步。」(注一二)可知,十善既是初发心的菩萨戒,也是通于在家出家的菩萨戒,更是从人间的贤者直到成佛为止的菩萨戒,乃是最能普及又是最有弹性适应和实用的菩萨戒。故在《璎珞经》卷下,也重视十善,而说:「一切大众,皆应发三菩提心……复有八部阿须轮王,各舍本形,入十信心,行十善行。」(注一三)虽然《优婆塞戒经》说:诸佛如来未出世时,菩萨摩诃萨以十善法为戒(注一四),其实有佛住世时,也应以十善法为初发心者的菩萨,否则便会为授戒的菩萨法师及求戒的初发心菩萨,造成故妄语的犯戒行为了。菩萨法师明知初发心的在家菩萨,不可能终身受持乃至尽未来际受持「不得故淫」的誓愿,竟又为他们请圣授戒;新发心的在家菩萨,也明知不可能终身受持乃至尽未来际受持如此严格的菩萨戒,竟然又在问及「能持否」时,答言「能」。岂不是于受持的同时,便在犯戒!

  我们再看藏传的大乘佛教,对菩萨戒的立场,他们未用《梵网经菩萨戒本》,倒极重视身三口四意三的十种善业,例如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提及十种善法,既能成办二乘圣果,也能成办一切种智的佛果(注一五)。又说六波罗蜜多中的第二尸罗波罗蜜多,虽有三聚,而「此约律仪尸罗增上,说为断心。此复若具等起增上,断十不善,是十能断。……故具等起尸罗增上,说十善业道。」(注一六)又说:「月称论师于尸罗波罗蜜多时,亦说是断十种不善。《十地经》等多如是说。」(注一七)

  文中的十善,即是菩萨的戒增上学,又名尸罗波罗蜜多,菩萨持戒以「心地犯罪为重」(注一八),以「尽心为体」(注一九),故说菩萨以「能断心」为尸罗,由此心能断十不善法,便成尸罗波罗蜜多(注二○)。尸罗波罗蜜多虽然总为三聚净戒,而此能断心,即是约律仪戒的十善法说,于此若具备了等起增上缘时,便断十不善行,而为十种能断心,因此要在具足等起戒增上缘时,才名十善业道。

  至于文中所引月称论师之说,即出于他的名著《入中论》,根据法尊法师译出的《入中论》卷一,有关菩萨尸罗波罗蜜多与十善法的结合,有如下的一段论文:

  「此以七能断(身三口四)为相,无贪、无瞋、正见三法是七能断之发起,故约能断与发起而言,即十善业道也。戒圆满、戒至极,德净即清净功德,净字亦通戒,谓圆满清净也。」

  因此而以偈颂卅: 「身语意行咸清净,十善业道皆能集。」(注二一)

  文中所言发起,与等起增上类似,宗喀巴说,断身口七不善业是自性增上,若无意三不善的等起增上,即无因缘完成身三口四的七不善业,故须以自性增上的七善业,配以等起增上的三善心,便成十能断心而为十善业道(注二二)。《入中论》以三种意善业,为发起身三口四七善业的动力。以身三口四为七能断,以无贪、无瞋、正见之三法为发起,即能圆满十善业道的菩萨戒波罗蜜多,那时已是菩萨十地之第二菩提心离垢地的圣者阶段(注二三)。因为这是已履圣位的菩萨,才能「戒圆满,戒至极」。若在凡夫位中,虽受菩萨十善戒,还是不能持戒清净,所以月称论师又以偈卅: 「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净;彼如秋月恒清洁,寂静光饰极端严。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故彼恒于三轮中,二边心行皆远离。」(注二四)

  十善法的菩萨戒,虽系凡圣同归、大小兼备的法门,若要能做到持戒清净圆满,必须位登二地菩萨,故劝受持菩萨十种善业戒法的人,于我能持戒、有戒让我持、我有持戒功德的三轮之中,当离我与戒及我与持戒功德的相对执着之心,便离我执,方成持戒清净。

  批注

  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一一九○页及一二○六页的注一、注二两条。《大正藏》三○.九八二页下。陈玉蛟译注,东初出版社一九九○年十二月初版《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一四二页。参考本文第七节十种经论数据对照表中所列《寂志果经》及《弊宿经》,均将十善的不邪淫,说为不淫。

  八十卷本《华严经》卷三五〈十地品〉的离垢地。(《大正藏》一○.一八五页)

  《十地经》卷二〈离垢地〉。(《大正藏》一○.五四二-五四三页)

  《十地经论》卷四〈离垢地〉,将菩萨的三聚净戒称为离戒净、摄善法戒净、利益众生戒净,其「离戒净者,谓十善业道。」(《大正藏》二六.一四五页下)《大正藏》三一.一四六页中-下。《大正藏》三一.一二六页下-一二七页上。《大正藏》三一.四二六页中-四二七页上。《大正藏》三○.五一一页上。《大正藏》二四.一○○四页中-下。

  《大正藏》二四.一○二○页下-一○二一页上。印顺法师《妙云集》下编之一《佛在人间》一三七-一四一页。《大正藏》二四.一○二二页中。《大正藏》二四.一○六六页下。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一五二页。《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一.三○九页。同上书三一三页。《摄大乘论》卷下有云:「菩萨有治身口意三品为戒,声闻有治身口为戒,是故菩萨有心地犯罪,声闻则无此事。」(《大正藏》三一.一二七页上)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众受学品〉也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大正藏》二四.一○二一页中)《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一.三○九页。台湾新文丰一九七五年七月影印版《入中论》卷二.一七页正面。参阅《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一.三○九页。《入中论》卷一.一六页背面及一七页正面。《入中论》卷一.一九页正背两面。

返回目录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