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一)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一)
子二、修菩提心次第分三:一、修七种因果教授 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三、摄义[1]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从大觉沃所传来者分二:一、修七种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今初】
从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菩提心修法,总共有两种:一、修习七种因果的窍诀;二、出自寂天菩萨《入行论》中自他相换的修法。
七种因果教授,是由佛陀传给弥勒菩萨,再传无著菩萨,后传至金洲大师。自他相换教授,是由佛陀传给文殊菩萨,再传寂天菩萨,最后传至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在金洲大师前求得此二教授,再传到西藏。
当年在印度,尊者是位大善巧的班智达,对显密教法都圆融精通。为何要不远万里去印尼金洲岛依止金洲大师,求受菩提心的教授呢?
一次,尊者在绕菩提迦耶金刚座的大佛塔时,心想:修什么法才能快速成佛?
这时,小佛像站起来问大佛像:“若欲速疾成佛,应修何法?”
大佛像说:“应修菩提心。”
尊者听后生起了定解,原来成就佛道最重要的是菩提心。
于是,尊者到处询问何处有真正教授菩提心的传承者,当他打听到真正的持有者是金洲大师之后,就历尽千辛万苦去求法。
他到了印尼金洲后,就向金洲大师求受菩提心的教授。
金洲大师问:“你修学菩提心能贯彻始终吗?”
尊者答:“我能。”
金洲大师又问:“你能用十年时间来修学吗?”
尊者坚定地回答:“可以!”
于是,尊者依止大师修学菩提心的精髓,历经十二年。尊者所修的发菩提心法,即以下两种教授。
丑一、修七种因果教授分二:一、于其渐次令发定解 二、如次正修
【七因果者,谓正等觉菩提心生,此心又从增上意乐,意乐从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从念恩,忆念恩者从知母生,是为七种。】
“七因果”,具体是:正等觉佛果从菩提心生,菩提心从增上意乐生,增上意乐从大悲生,大悲从大慈生,大慈从报恩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总共有七对因果。
【此中分二:一、于其渐次令发定解;二、如次正修。】
寅一、于其渐次令发定解分二: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初中分二: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卯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分五[2]:一、大悲初时重要 二、大悲中时重要 三、大悲后时重要 四、总示大悲三时重要 五、特别教诫应以大悲与菩提心的教授为中心
【初中有三。】
即大悲初时重要、中时重要、后时重要。
辰一、大悲初时重要分四:一、荷担尽度众生的重担依赖大悲 二、佛子行之前导为大悲 三、大悲是能发起菩萨行之处 四、大悲是能趣入菩萨行的依处
【初重要者。】
巳一、荷担尽度众生的重担依赖大悲
【若由大悲发动心意,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尽度众生重担,赖此悲故,不荷此担便不能入大乘数故。】
由大悲的力量,就能推动自心,为了从生死海中拔济一切有情,而发起决定的誓愿;若悲心下劣,就不能如是发愿。因此,荷担度尽众生的重担完全依赖大悲,不荷担度生重担,毕竟不能入于大乘。因此,大乘最初以大悲最为重要。
大乘最初以大悲最重要,因为:不能荷担尽度众生的重担,则不能入大乘数,而荷担度生的重担又完全依赖大悲,若悲心下劣则不能立誓荷担。
巳二、佛子行之前导为大悲
如命根前导为呼吸,佛子行之前导是大悲。
【悲初重要,如《无尽慧经》云:“大德舍利弗,又诸菩萨大悲无尽,所以者何?是前导故。”】
大悲初时重要,如《无尽慧经》中所说:大德舍利弗!诸菩萨的大悲没有断绝之时。为什么呢?因为大悲是佛子行的前导之故。
【“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导,如是诸菩萨所有大悲,亦是成办大乘前导。”】
大德舍利弗,犹如呼吸是人命根的前导。同样,菩萨大悲也是成办大乘的前导。
由于大悲的牵引,才引发大乘的六度万行,故说大悲是成办大乘的前导。
巳三、大悲是能发起菩萨行之处
【《伽耶经》[3]云:“曼殊室利,诸菩萨行,云何发起?何为依处?”】
《伽耶经》中,天子提问说:文殊菩萨,如何发起菩萨万行,什么是菩萨行的依处?
【“曼殊室利告曰:天子,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为依。”】
文殊菩萨回答:天子,菩萨万行是由大悲而发起,以有情为依处。
心不缘有情,便不会有菩萨行。比如,离开有情这个所缘境,如何发菩提心、行持布施等六度呢?所以说,菩萨行是以有情为依处。
巳四、大悲是能趣入菩萨行的依处
【若不修学至极广大二种资粮,终不能满如是誓愿,观见是已,转趣难行广大资粮,故为转入诸行所依。】
如果不修学最极广大的福慧二资粮,终究不能圆满度尽众生的誓愿,观见此点后,菩萨转而投入积集难行、广大的资粮,故大悲是令身心转入菩萨万行的所依。
辰二、大悲中时重要分二:一、若不数数修习大悲则堕小乘 二、以大悲坚固而不厌离利他并易圆满资粮
【中重要者。】
巳一、若不数数修习大悲则堕小乘
【如是一次发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数量众多、行为恶暴,学处难行、多无边际,经劫无量,见已怯畏退堕小乘。非惟一次发起大悲,应恒修习,渐令增长。】
虽然一次发起如是的大悲心,而趣入了利他正行,但因为有情数量多于恒沙、行为恶劣粗暴,菩萨学处难以行持、多无边际,而且要经历无数劫恒常精进,见到这种情形后,菩萨胆怯、畏惧而退堕到小乘中。
因此,不是仅仅一次发起大悲心,就能真正荷担起救度群生的重担,而应恒时修习,使大悲逐渐增长。
《大智度论·第十二卷》记载:舍利弗曾在六十劫中行菩萨道,当时有人向他乞讨眼睛。
舍利弗说:“眼睛没什么用,要它干什么?我的身体和财物,可以给你。”
来人说:“我不要身财,我只想得到眼睛。如果你是布施度的行者,就应施舍给我。”
于是,舍利弗便挖出一只眼睛给他。那人用鼻子嗅了一下,嫌眼睛臭,便丢到地上,又用脚去踩。
舍利弗心想:“这种恶人真难度化!眼睛用不上偏要讨,得到后又抛弃、践踏。这种人我度不了,不如自调身心,早日脱离生死。”
于是,舍利弗又从菩萨道退到小乘中。
由这则公案可见,如果大悲没有增长坚固,在遇到艰难困苦或者众生的邪行时,极易从大乘道中退转。
巳二、以大悲坚固而不厌离利他并易圆满资粮
【于自苦乐全不顾虑,于利他事毫无厌舍,故易圆满一切资粮。】
由于大悲坚固,则能在实践菩萨道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苦乐完全不顾虑,对一切利他之事毫无厌舍,因此极容易圆满一切资粮。
【如《修次初篇》云:“如是菩萨大悲所动,全不自顾,极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极难行,长夜疲劳集聚资粮。”】
如《修次初篇》中说:如是,菩萨由大悲心推动,完全不顾自己,极其渴求利益众生,由此便能趣入极其难行的菩萨行中,安忍长夜的身心劳苦,精勤集聚资粮。
【“如《圣发生信力经》说,其大悲者,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无苦生是所不受,全无乐生是所不舍。”】
如《圣发生信力经》说:菩萨由于大悲,为了成熟一切有情,没有一种苦不能接受,没有一种乐不能舍弃。
【“若趣如是极大难行,不久即能圆满资粮,决定当得一切智位。”】
如果趣入这样的极大难行,不久就能圆满资粮,决定获得一切智智的佛位。
【“是故一切佛法根本惟是大悲。”】
因此,一切佛功德法依赖大悲,一切佛法的根本唯独是大悲。
《菩萨本行经》中有一则公案:
过去南赡部洲有个叫不流沙的国家,国王名婆檀宁,夫人叫跋摩捷提。
当时,市场上米价昂贵,人民饥饿,加上瘟疫流行,国王也身患重病。
有一户人家,丈夫出门在外,家中妇女刚生完孩子,身体虚弱饥饿,无以充饥,便想以刚诞生的孩子充饥。当她正取刀想杀婴儿时,不觉黯然神伤,放声大哭。
当时,王后独自出门祭天,在返回皇宫的途中,路过她家,听见女人悲切的嚎哭声,心生怜悯,便驻足静听。
女人举刀又想杀孩子,但实在不忍吃自己的亲生骨肉,便又是一阵痛哭。
王后走进房间,问她:“你为什么哭?你想做什么?”女人便实话相告。
王后心生悲愍,说:“别杀自己的孩子,我回宫后就给你送食物。”
女人回答:“您是贵人,也许会忘记,而我危在旦夕,实在等不及您的食物,不如吃了孩子还可以活命。”
王后问:“吃其它肉可以吗?”
女人回答:“只要能活命,也不管好坏了。”
王后就取刀割下乳房,发愿说:“今天我以乳房施济苦难,我不愿做转轮王、帝释天王、魔王、梵王,我愿以此功德,成就无上佛道。”说完就把乳房送给女人。
当她刚要割下另一个乳房时,三千大千世界顿时剧烈震动。
天帝观见王后自割乳房救济危难,便与无数天人降临在空中,为王后舍身而落泪。
天帝上前问:“你今天施身,极为难得。你心中愿求什么?”
王后回答:“我以此功德愿求无上菩提,度脱一切苦难。”
天帝问:“怎么能证明你是如是发愿呢?”
王后当即立誓:“以我今天施身的功德,若能成佛,我的乳房应恢复如初。”不久果然恢复了。
天帝赞叹:“不久即将成佛。”
诸天欢喜,也现形赞叹道:“你今天施身,是否有悔恨,是否痛苦呢?”
王后答:“我施此身,唯求佛道,若我无悔恨痛苦,就转女身为男身。”誓毕,立即转为男子。
诸天赞叹:“不久即将成佛。”
这时,全国各种疾病都应时消除,五谷丰登,粮食便宜,人民安乐。
后来国王驾崩,王后拜为新国王。人民炽盛,国家繁荣富强。
当时的王后,就是释迦佛的前身。因为不惜身命,现已成佛。
《正法念处经》中说:“孔雀菩萨为诸天说:如有悲心,此人已离涅槃不远,名为大庄严。对五道众生,若起悲心,便能破烦恼。”
归纳:
大悲中时重要,因为如果不恒时串习大悲,遇逆境时易退堕小乘。相反,若中间串习大悲坚固,难行能行,则能迅速圆满成佛资粮。
辰三、大悲后时重要
【后重要者,诸佛获得果位之时,不如小乘而住寂灭,尽虚空住义利众生,亦是由于大悲威力,此若无者,同声闻故。】
诸佛获得果位时,不似小乘安住在寂灭中,而是乃至虚空界尽之间,恒时不断利益有情,这也是由于大悲的威力所致,若无大悲,必定与声闻一般,堕在寂灭边。因此,大悲后时重要。
【如《修次第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摄持故,诸佛世尊虽得圆满一切自利,尽有情界究竟边际而善安住。”】
就像《修次中篇》所说:正因为大悲心的摄持,诸佛虽已圆满一切自利,却仍然在有情界尽之间,安住于利乐有情。
【又云:“佛薄伽梵无住大涅槃,因即大悲。”】
“无住大涅槃”,即生死、寂灭二边都不住的涅槃。小乘涅槃堕于寂边,佛涅槃较其殊胜,故赞为“大”。佛无住大涅槃之因,即是大悲。
归纳:
大悲后时重要,“远离寂边而常作有情利乐”是由大悲之力故。
辰四、总示大悲三时重要分六:一、以比喻显示 二、以教证显示 三、以公案显示 四、诸佛因地皆以大悲为根而行菩萨道 五、诸佛以大悲愿力成为众生长时受用之处 六、摄义
巳一、以比喻显示
【譬如稼禾初以种子,中以雨泽,后以成熟而为最要。佛之稼禾,初中后三,悲为最要。】
如同庄稼在初中后三时,有三法最为重要,即最初以种子为要,中间以雨水为要,最后以成熟为要。同样,成就佛果庄稼,在初中后三时,都以大悲最为重要。
【吉祥月称云:“以许悲为佛胜苗,初如种子增如水,长时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赞大悲。”】
以下逐段解释《入中论》此颂涵义。
“以许悲为佛胜苗,初如种子”:对丰盛广大的佛果来说,大悲心最初犹如种子,是出生菩提心之要因。
“增如水”:中间以大悲水灌溉令菩提增长,犹如以水滋润。若不时常以大悲水灌溉,则不能修习广大的福慧二种成佛资粮,决定会现证小乘声缘涅槃。
“长时受用如成熟”:最后以大悲成为众生常时受用之处,犹如果实的成熟。即:如果成佛后远离大悲,必定不能尽未来际作为有情受用之处,也不能令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圣众辗转增上;若在果位有大悲相续不断,则以上一切都能成办。
“是故我先赞大悲”:因为大悲初中后三时重要,故月称菩萨首先礼赞大悲心。
【由见此义,《正摄法经》云:“世尊,菩萨不须学习多法。世尊,菩萨若能善受、善达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谓大悲。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来菩萨手中。”】
由于观见大悲在佛果的初中后三时最为重要,《正摄法经》中便说:世尊,菩萨不需学习很多法。世尊,若菩萨能好好受持、做到一法,则一切佛法都会在他手中。这一法是什么?就是大悲。世尊,由于大悲,一切佛法都会自来菩萨手中。
【“世尊,譬如转轮圣王轮宝所至,一切军众皆至其处。世尊,如是菩萨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
世尊,譬如转轮王的轮宝所到之处,一切军队都来到轮宝之上。同样,菩萨的大悲在何处,一切佛法也都聚集在此处。
【“世尊,譬如命根若在,余根亦在。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当生起。”】
世尊,譬如命根在,其它眼、耳等根也在。同样,大悲若在,其余菩提分法[4]也会生起。
巳二、以教证显示
《无热者请问经》中也说:“若菩萨具备一法,就能护持一切佛法。一法为何?即不舍众生之善心。”
《大智度论》中引《网明菩萨经》说:“菩萨处众生中,行三十二种悲,渐渐增广,转成大悲。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作佛。”
《大日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
《普贤行愿品》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又说:“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又具大悲,便能成就最胜供养如来。《行愿品》说:“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因缘品》说:“每日千供施,连续百年者,不及悯众生,十六分之一。”
阿底峡尊者说:“若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和实修空性大悲藏相同。”
巳三、以公案显示分三:一、大悲是极稀有之正法 二、大悲是净障最胜之法 三、修习大悲终得成就
午一、大悲是极稀有之正法
以前三同门和卡隆巴格西的一位徒弟,去拜见仲敦巴格西。
仲敦巴格西问:“博朵瓦在干什么?”
他回答:“他在给几百个僧众讲经说法。”
格西说:“稀有!稀有!那也是一种正法。普穹瓦格西在做什么?”
回答:“他在积累自己和他人的许多资具,建造三宝的所依。”
格西还是说:“稀有!稀有!那也是一种正法。滚巴瓦在干什么?”
有人说:“他唯一是静修。”
格西还是如前一般赞叹,并询问:“卡隆巴在做什么?”
有人答:“他总是到一个蚂蚁窝的旁边蒙头痛哭。”
这时,仲敦巴格西马上脱帽,边流泪边说:“极其稀有,他是真正在修持正法,这是有很多功德可以宣说。现在说,卡隆巴格西会不高兴。”
卡隆巴格西蒙头痛哭,是因为他当时想到轮回中受苦的众生,生起了大悲心而流泪。
金厄瓦格西在讲解许多慈悲心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时,朗日塘巴尊者恭敬顶礼,并说:“我从现在开始,唯一修持慈悲心。”
金厄瓦格西一边脱帽,一边连续说了三遍:“非常好。”
午二、大悲是净障最胜之法
据传记记载,当年无著菩萨前往鸡足山,想见弥勒菩萨请求窍诀。
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上住了十二年整,观修弥勒本尊,却毫无成效,连一次吉祥的梦兆也没有。因成就无望,菩萨伤心地离开鸡足山。
路上,他看见一只双足残废母狗,整个下身密密麻麻地爬满了小虫。母狗处境虽然悲惨,却仍满腹嗔心,它拖着下身疯狂乱叫,上前咬人。
无著菩萨看到这种情形,顿时生起了无法抑制的大悲心,割下身肉施给母狗,而且想清除它下身的小虫。因怕用手去抓,会捏死小虫,便决定用舌头去舔。但母狗全身糜烂,恶脓腥臭,实在不忍目睹,无著菩萨便闭上眼睛伸出舌头。
结果舌头没碰到母狗身体,反而触在地面上。无著菩萨睁眼一看,却不见母狗,只见至尊弥勒菩萨金光灿灿地出现在眼前。
无著菩萨说:“您的大悲心实在微弱,一直也不显现尊颜。”
弥勒菩萨说:“其实,我与你从未分离过,只因为你罪障深重,才不见我。后来你经过十二年修行,罪业稍微减轻了,所以只看到这只母狗。现在因为你生起大悲心,业障彻底清净,才真正见到了我。”(大悲心生起,菩萨就在眼前。)
《法苑珠林》中记载:
唐代,范阳的卢元礼,曾因重病而昏绝。过了一天后醒来说:
有人把元礼引到了一所府宅。当时,元礼见一位官人经过,身边没有侍卫,就到官人的座位上,蹲坐在床上。
这时官人以目示意,让侍者一手抓头、一手抓脚,把元礼扔下台阶。
良久,元礼才起来,走到另一所大院,向南进了一间大殿堂,内有几十百口灶,灶上热气腾腾,如云雾般直往上冲,沸声喧杂,似有数千万人。
元礼抬头仰望,只见一种似蒸笼般的东西装着人,悬在热气流的上方,听说这是蒸罪人的地方。
元礼遂发大愿,大声说:“愿我代一切众生受罪。”
说完便自己投身在大锅中,因神智昏迷,也不觉得有痛苦。
不久一位沙门挽着元礼出来,并对他说:“知道你是至诚心,才送你回来的。”这时,元礼忽如梦醒。
午三、修习大悲终得成就
唐朝,智岩法师出家后到石头城的疠人街[5],为病人传讲佛法,并且无微不至地关怀病人,亲自为他们吮吸脓水,洗涤疮口和衣物。
后来唐高宗永徽年中,他圆寂在疠人街,脸色丝毫不变,身体散发异香,持续了十多天。
唐朝益州福感寺,有位道积僧人,生性慈悲。凡有厉疾、脓血、秽气的人,都把他们召集在一起,亲自给他们洗补衣服,治疗疾病,和他们一起吃饭,毫不嫌弃。
有些人不理解,他说:“境界上无染净,染净都由心。不起分别念,爱憎从何处生呢?”
后来,他圆寂在本寺中。当时正值炎夏,天气异常炎热,但他的法体不臭不坏。过了一百天,还是结跏趺坐,与最初无异。
--------------------------------------------------------------------------------
[1] 此科判系本讲记所擬。
[2] 四、五科判系本讲记所拟。
[3] 《伽耶经》:“伽耶”全称“伽耶果日”,是一地名。此经以地方取名为《伽耶经》。
[4] 菩提分法:成就菩提的道法。
[5] 疠人街:长疥疮或麻风病患者居住的地方。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