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八)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6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八)

 

  济诸剧难,诸闲不闲。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

  “济诸”等两句指与会菩萨实践大悲救苦的普贤大行。堕在三恶趣里的众生,受苦极其深重,基本上没有闲暇,叫做“不闲”。相比而言,人天受的苦就轻微得多,所以人都有休闲的时间,天上无忧无虑,享受的时间就更长,这叫做“闲”。不管是有休闲的人天众生,还是无休闲的三恶趣众生,都是在相续不断地轮回生死,都有无穷无尽的苦难,所以都是“剧难”。为此,诸大菩萨以大悲心遍入一切众生界,以演说正法来救度众生。

  对与会的菩萨自身来说,确实已经消尽妄念,十方三世的法在一念心中全部显现,得了“一切种智”。但是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在做着轮回迷梦,对自性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浑然不知,他们一直不断地在妄动轮转,做着无休止的迷梦。所以诸大菩萨以无缘大悲的力量,遍入在一切众生界里普做救度!怎么救度?就是经中所说的这一句“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就是对各类的众生,分别地以语言、譬喻等的种种方便来显示究竟实相。“真实之际”,就是指实相妙理到了究竟之处。

  真理有相对和绝对的差别。相对的真理,是指比原来更对一些,实际上还没彻底,只是就“接近真理”这一点安立“真理”的假名。比如:原来颠倒善恶,现在认识了善恶因果的法则,就是见到了一分真理,但这还只是缘起上粗显的一分;进一步,见到轮回里只是蕴的现相在相续,就只是不断地由因位的蕴产生果位的蕴,从始至终只有一种因缘生的现相,里面丝毫没有“人我”,这就看到了“唯法、无我”,比前面看得更真实了,但还没彻底;进一步:凡是由因缘显现的法都是假相,而没有实体,这样在认识上又进了一步,但是还没彻底;再认识到虚妄的客尘法本来无有,转过来,以心地法眼亲见到不二的、周遍的本性,这就是真实之际,就是佛成道时三叹“奇哉”的知见,就是究竟实相。

  与会的大菩萨转正法轮救度众生,就是要显示这个“真实之际”。至于教授的方法,那是因才施教、因人而异,既有方便法、也有真实法。但究竟的目的就是这一个——使一切众生悟入真实之际。

  为了对众生显示真实之际,就需要有无碍的辩才。所以又说:“得诸如来辩才之智”。智慧是辩才的体,辩才是智慧的用,也就是内有证得诸法实相的智慧,发之于外,就有无碍演说蕴界处等广大义以及空性等甚深义的辩才。这又有法、义、辞、乐说无碍四种,叫做“四无碍辩”。具备了这四无碍辩,就能自在无碍地说法,断除一切众生心中的一切疑惑,使他们都顺利地悟入佛法真实义。

  “入众言音,开化一切”,就是指与会的菩萨能宣说无数种众生语言,来开明众生的本心,达到转化其心的效果。“入众言音”,是指通达各种众生语言。“众言音”,是说法的工具;“开化一切”,指正式以语言发起说法;“开化”,就是开示佛的知见,也就是开示众生心的本性。

  “如来辩才之智”指以如来的无碍智慧,能兴起四种无碍辩才:

  一、义无碍辩:了知万法的义理而通达无碍。说起万法的义理,其实就是指万法的自相和共相。每一个法它自身的体相如何?众多法共同的体相如何?对于万法的自相和共相无不透彻了知,就是“义无碍辩”。

  二、法无碍辩:就是了知万法的名字,包括万法有哪些种类,其中每一个法又有哪些名称的种类,都无碍了解;对任何一个法用什么名相来表达,也毫无障碍。比如“烦恼”可以说是“结”、是“结使”、是“系缚”、是“尘劳”……;“佛”可以说是“如来”、是“世尊”、是“天人师”、是“调御丈夫”……对万法的种类以及一一法的多种名相都透彻了知,无有障碍,叫做“法无碍解”。

  三、辞无碍辩:就是无论说什么语言都没有障碍。

  教法摄在“名”和“义”当中,名是能诠,义是所诠。能诠的名相清清楚楚,该怎么表达,毫无障碍;所诠的义理,对于诸法的自相和共相无不透彻了知。接着就要做到自在无碍地运用各地区、各种类众生的语言而宣说。比如到了美国,就说英语;到了日本,就说日语;到了旁生界,又说旁生的语言;到了天上,又会用天人的语言说法等等。对于世间无数种的语言,都一一通达,能自在无碍地宣说,叫做“辞无碍解”。这样运用众生同类的语言进行说法,就能使众生顺利地接受到法义。

  四、乐说无碍辩: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他喜欢听哪一类的法,要相应他的心。说法不对机,等于对牛弹琴。所以要了解众生的根性,要说得对机,让他听得喜欢、受用,这就好啦!

  总之,这是指与会的菩萨以内在契合圣智,后得位获得无碍辩才,因此能顺应一切众生的根机,宣演四无碍辩,这叫“得诸如来辩才之智”。

  再讲“入众言音”,唐译说到:“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密迹经》讲得详细:“三千大千世界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众生种类,所说语言各不相同,一切都同归一义,就是最真实的智慧。菩萨顺应各处的众生,宣说种种不同的语言,这样来说法,开导、教化众生。”又说:“此菩萨能入种种言音,能说法开化。”

  总之,以上说到与会菩萨遵修《普贤行愿品》所说“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等的普贤大行。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一切因缘所生法(或者有为法),总的称为“世间”。有为法里依、正、善、恶、因、果等一切种类的法,叫做“诸所有法”。以总、别来分,“世间”是总体,“诸所有法”是差别。菩萨见到世间诸所有法虚妄不实,既不取著,也无舍离,常在世间随缘度生,这就是“超过”或“超越”。

  凡夫都陷在虚假的世间法里,过世俗的生活,过的全都当真了!所以是凡庸!而菩萨住在世间,心是超越的,没有凡夫心里的种种执著、妄想、七情六欲,他是自在潇洒,游戏人间。这也就是“普贤愿王”恒顺众生的展开,众生有种种的身体、习气、服装、相貌、生活、语言……所谓的恒顺,就是只要能利益众生,无论什么身份都可以现,无论哪种世间生活都可以随顺,这就是“超越”。既不像小乘著在空边,也不像凡夫著在有边,不挂在任何地方,犹如虚空鸟飞,没有痕迹。

  “世间”这个词,可以说:“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表一切时间;“间”是指东、南、西、北等方隅,表一切空间。这世间范畴里的一切法,或者时空所摄的一切显现,就叫“世间诸所有法”。它的内容就是一切因缘所生的根、境、识等。由于它自身没有自性,只是以因缘的作用而现出了它,所以只是虚假一现,没有自体。

  以前讲过多次,要常常想一想“电影”这个比喻。这跟目前虚妄分别显现的世间万相,性质完全一样。电影你好理解,之前银幕上根本没有所放映的种种影像,但在因缘和合时就一刹那一刹那地现起影像,这些影像是真实存在银幕上的法吗?有在银幕上呆住一个刹那吗?其实,这里只有因缘和合现起的一个个错觉,说到它的内容就只是这么一点,就好比以揉了眼睛的因缘,而见到空花那样。这里所见是假的,能见也是假的,但人入了错乱的状态,都浑然不知。

  银幕上有城市高楼、车水马龙、秀丽山水等的景观,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兴衰成败等的情节,有喜怒哀乐等的表现……这就是一切世间相的缩影。电影是二维的影像,人世间的一切现象是三维的影像,周遭的所有一切都是在不断地放“立体电影”!

  像这样,菩萨完全知道“世间法”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菩萨知道这所有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没有丝毫的自体,都是“电影”。像电影是由胶片、放映机、光线等因缘和合,而不断地现假相,在这些假相上一点真实性都得不到,菩萨像这样见到世间法全无自体,所以菩萨的心是超越的。所谓:“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指的是菩萨自心的境界。“度”是超出的意思。“度世之道”,是指超出世间的妙道。超越了颠倒妄想,处在真实的无为道中。“心常谛住”,就是指心恒时安住于无生无灭的实相妙理而无动摇。这是指超出有为法的假相,证得了无为法性,既不会执著有所度的众生,有所说的法,也不住在无为空里,仍然不断地说法度生,这叫做“谛住”。

  总之,与会的菩萨恒时安住于无住处涅槃,称为“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

  《法华经》说:“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就是指一切烦恼结都解开来了,心得到自在了。凡夫日夜都在受烦恼驱使,所以都不自在。像这样里面的烦恼结没解开,再怎么向外追求,也还是不自在,不可能有丝毫的自在。反过来,一切烦恼心结都解开来了,那就无时无处不自在。

  “自在”又有神通自在的意思,指无论做什么都无阻碍、无拘束。如果心被拘束,随物而转,那就成了被外物奴役的人。

  凡夫是执著实有,见什么都认为这是真实的存在。二乘人又住在空当中。这两种都是虚妄分别,都是心随物转。无论心随人而转,或者随相而转,都是于万物不得自在。但是诸大菩萨已经彻见法性,当相离相,不随物转,没有什么能迷住他、捆住他,这就是随心自在。凡夫呢,见到美色、见到黄金,马上就入圈套,因为凡夫心里有贪欲。你说这些我都不贪,就只爱古玩,那拿古玩放到你面前,马上就被迷住了。如果这些都不贪,但还贪法,那又著在法上。总之,这些都是有执著。到了心不被任何东西、任何假相所转时,就是真正得自在了,以真心当家做主人了。不再入圈套,不再随着假相而转,这才真正有了自在。如果入了圈套,不管是大圈套、小圈套、是金子做的圈套、银子做的圈套、还是黄铜烂铁做的圈套,反正是入圈套了!入了圈套,就迷失了自己。时时自己都在,不随物转,就是“自在”。

  与会的菩萨不仅做到了“不随物转”,还做到了“物随心转”,能够自在无碍地变化。就是神通自在,对万物心无拘系,能随缘变化,利益众生。真正实现了“普贤行愿”:“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等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庶类”,就是一切众生种类。)

  “不请之友”,《维摩诘经》上讲:“众人不请,友而安之。”就是不必三请五请,以真诚的利他心主动做众生的善友,把他们安置在解脱的安乐中。肇公说:“真友不待请,譬慈母之趣婴儿。”菩萨不是要众生如何恭敬、供养他,才利益众生。就像母亲爱护婴儿,是源自母爱的天性,自发的、心甘情愿的去做的。不必说什么,自然会利益自己的孩子。不是还要等孩子请她,才去做利益。这就是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的意思。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这就跟声闻的表现截然不同。声闻只顾自己一个人解脱,不想担起普度众生的担子。而菩萨以勇猛的心力承担起普度众生的重担,这是一切担子中最重的担子。比如一家之主要养好几口人,只是养几口人的负担,而菩萨的重担是要把法界一切众生都度到涅槃彼岸。这样以极大的心力担起救度法界众生的重担,就叫“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大法炬陀罗尼经》里说:“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富乐具悉该与之,无有疲倦。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乐具,尽皆与之,乃至令入无余涅槃。是故名为荷负重担。”所谓的荷担普度众生的重担,就好比一位家境富裕的长者有许多珍宝,他只有一个独子,爱如掌上明珠,就什么财富、什么能得快乐的东西都愿意给这个孩子。菩萨就像这样,对众生有极大的慈悲心,下至点滴利益功德,都要回向给众生,乃至让众生都证入无余涅槃,得到究竟安乐。这叫“荷负重担”。

  以上的经文总的是说参与本次法会的诸大菩萨,都成就了“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等的极广大的普贤行。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如来甚深法藏”,就是指如来藏。“甚深”是指即使十地菩萨也测不到它的底蕴,只能像夜晚见色法般模糊的了解。因为这是“唯证方知”,只有完全证到、本性彻底显发了,才知道自性有多么微妙,有多么不可思议,有无量恒河沙数的智慧德相,所以这叫“甚深法藏”。诸大菩萨消尽了无明,彻底亲证了本心,彻底现证到了甚深法藏,叫做“受持”。自领受叫做“受”,不迷失叫做“持”。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就是指恒时护持本性,常观自在,不令迷失。“佛种性”指法界和诸度,法界指深,诸度指广。实际上众生都本具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又叫“法界”,是万法的根源,这就是佛种性。因为有佛的种性,所以都能成佛。

  要知道,众生本来是佛,只是现在暂时入了迷梦。比如地狱众生正当他们被烈火焚烧、痛苦惨叫的时候,他们心中的如来藏也没有丝毫损减。这心中的如来智慧德相,它不是由什么因缘新造出来的法,而是本自具足、本自成就的妙体,叫做“本自元成”。也因此丝毫不受因缘的影响,既不会随着万法的生而生,也不会随着万法的灭而灭,也不会随着因缘而有任何增、减、损、益,它是无生无灭、不增不减的妙体。跟它相比,根、境、识等的一切现相只是像浮云一样忽然显现的法,只是错觉里虚妄的显现,所以叫做“客尘”。这样,客尘只是以迷乱的力量暂时现起的错觉,所以一旦集聚了消除迷乱的因缘,就一定能无余消尽,所以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众生只是暂时入了迷梦,一旦醒了梦,见到自性本来是佛,就能成佛。)

  现在要知道凡夫是生死的现相都只是因缘生的假相,而这样的假相是真实中没有的。既然这只是无而现的假相、是实际无有的法,那就只是虚妄的分别。所以在《辩法法性论》里说:“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就是:实际没有“它”,还显现了“它”,所以是“虚妄”的。又说到:“唯计故分别”,就是:这只是自己的心在遍计,除了心遍计之外,一切时处都得不到它,所以只是“分别”。比如我们做梦,梦里显现了山河大地,很容易明白这些山河大地不是“实有而现”,而是“无而现”,所以这只是自己虚妄的分别!梦里只是自己的心在遍计:“这里有山、那边有河、远处有桥”等等,真实中这样的山、河、桥梁等一无所有。

  像这样知道了客尘法是本无之后,排除了客尘法,剩下的就是本有的法,也就是纯粹真实、不和虚妄法混杂的如来智慧德相。这里无论法、报、化三身的体性,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四智的体性,一切如来智慧德相都在里面圆满具足,丝毫不缺,而这是以如梦般的影像法丝毫破坏不了的,这就是常住不变的佛性,就是本性住的佛种性。

  再从“广”的方面解释佛种性,就是指布施等波罗蜜多。这是指觉悟之后,从觉悟的心中发出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多妙行,或者无量无边广大、周遍、妙善的普贤大行,以此而庄严佛果。这就是指世俗菩提心,世俗上要发无量行愿。

  胜义中,众生本具的妙明真心是显现万法的根源,称为“法界”。它是觉的体性,又称“菩提心”,这是指心的本性中法尔安住的佛种性,有它就能成佛,无它就不能成佛,就像芝麻里有油就能出油,沙子里无油就不能出油一样,所以是“佛种性”。

  对于“法界”和“诸度”这样两种佛种性,恒时护持,远离障碍,叫做“常使不绝”。

  接下来再从利他上解释这一句。这是指诸大菩萨护持众生心中的佛种性,使世间佛种性不断。众生心中都有如来藏,从本以来不变不坏,具足超过恒河沙数的自性功德,只是暂时被无明障蔽了而不起用。所以大菩萨们以大悲心教化众生,开发众生心中本具的如来藏,这就是“绍隆佛种”。说到世俗上的缘起,只有发起愿行菩提心才能成佛,愿行菩提心就是佛的种子,指的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誓愿和行动,以发起了上求下化的大愿大行,就能成就无上佛果。所以《华手经》说:“无牛就无醍醐,无菩萨的发心就无佛种子。有牛就有醍醐,有菩萨发心,佛种子就不断绝。”

  这样从利他上解释,就是指与会的大菩萨们为了普度众生,自己在心中受持一切诸佛法藏,由此在无佛法处宣说佛法,使一切有缘众生种下善根,久久成熟,从他内心里发起菩提心,迈上成佛的大道,以至最终开发本性,这样就是“护佛种性,而不断绝”。

  总之,与会的大菩萨真正成就了“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等的极深广普贤行愿。

  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三趣”指地狱、饿鬼、旁生三种恶趣,“杜”就是关闭、杜绝。)

  菩萨悲愍众生,普遍地使他们离苦得乐,这是一种真实的、平等的大悲心。虽然凡夫和二乘人也有悲心,但悲心不广大、不平等。比如凡夫对于怨敌不起悲心;二乘人只是在入灭前做一些慈悲利他的事,到了入灭后就不再起悲心;或者,只是对苦苦有情生悲,对坏苦有情、行苦有情不生悲心,这都不是广大、平等的悲心。

  《涅槃经》说:“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诸佛都是以拔济众生苦难的大悲为根本。《入中论》讲到:“初如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到菩萨最终成佛时,以大悲心自然成了无量众生的受用处,就像一棵果树到了成熟、果实累累的时候,就能常时给予众生受用。与会的大菩萨就是这样“兴大悲、愍众生”的。

  “演慈辩,授法眼”,就是指诸大菩萨以慈心给予众生安乐。怎么给予众生安乐呢?就是为众生“演慈辩”,就是以大慈心给众生演说能够得利益安乐的妙法。结果如何呢?就是授予了众生法眼,意思是由开示佛法真实义,使众生生起慧解,而看清了万法的真相,这就是给予了他法眼。再看身心世界的现象,就都一清二楚了!没听佛法时好比瞎子,看不清有为法的体性、有漏法的体性、无为法的体性,轮回的真相、世间的事业、感情、根身、器界等等什么都看不清!整套的观念、行为都是颠倒的。而闻了佛法之后,就会在见解上发生全盘的转变。以前认为样样是实有的,现在认识到样样是虚假的!以前认为有很多独立存在于心外的事物,现在认识到世间万法都是空花幻影,一切只是虚妄的分别,求这、追那全都是捕风捉影。

  像这样授予众生法眼,使他看清万法的真相。这才是以大慈心利益他,不只是给他好吃、好穿、好住,而是给他法眼,让他看透世间的真相,从而远离妄想执著,真正得安乐。安乐不是在外面求得到的,要在里面止息了攀缘妄动,就有安乐!像这样开启了法眼,停下了妄想、执著,就得到大安乐。

  “杜三趣,开善门”,这是指这些大菩萨以大悲心饶益众生。众生最苦就是堕落恶趣,所以首先要关闭恶趣的门,要先引导众生断除恶业。要告诉他:身体做什么行为是恶,将来得什么恶果;口里说什么样的语言、心里起什么样的念头属于恶行,将来会遭到什么恶报。要让他认识因果规律,从心里真实生起断恶的决心,这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恶趣。

  进一步要开导他怎么积极地用自己的身、口、意来行善,告诉他善行有哪些种类,以及做了之后会得到哪些殊胜的安乐果报。通过循循善诱地启发,使他心里对行善发起真实意乐,逐渐地把身口意转在做善法上。又给他多讲因果的道理和事例,使他觉悟到:以前用口说了很多绮语、妄语、恶口、两舌,造了很多口业,一旦业力成熟,会显现很漫长、很惨重的果报。现在要把舌头转过来,常常说诚实语、柔和语、和合语、具义语,就会积累很多福德;过去都是颠倒的过生活,用这个身体不知道造了多少恶业,现在要好好用这个身体多多地行善积德;过去用自己的心不知道起过多少贪、嗔、痴的邪念、恶念,现在要尽量用自己的心发利他的善心、起慈悲喜舍的善念。这样教会他有意识地训练这个心,让心越来越习惯起善念,就是帮他打开了善门,把他送上了善趣和解脱的安乐之道。

  再按净土法门来解释,怎么是“杜三趣、开善门”呢?就是指这些大菩萨都在引导无量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只要把众生安置在极乐世界里,以佛力加持,净土的功德力加持,就自然关闭了恶趣,打开了善门。阿弥陀本愿里说:“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再堕恶道,我就不取正觉。”所以只要使众生生到净土,就让他永远不堕恶趣、不堕生死、不退失大乘。一往生就圆证了三不退:所谓位不退,不堕生死;行不退,不堕小乘;念不退,念念流入一切智海。这就是真正的“杜恶趣、开善门”。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这是以大慈心的驱使,在有因缘的时候,一定会主动地为众生讲解佛法。“黎庶”就是指黎民百姓,引申为普天下的众生。一切众生都需要佛法,只要有合适的时机、因缘,就把最能利益到他的佛法布施给他,把他带上安乐之道。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菩萨对待众生就像孝子爱敬自己的父母那样。“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是指众生受苦就像苦在自己身上,表示与会的大菩萨们都有同体大悲心。人最宝贵的莫过于自身,现在把众生看成自己,那就永远不会舍弃众生。因为众生苦就是自己苦,自己被一根刺刺到都绝对会尽快想办法拔掉,如果众生苦像苦在自己身上一样,那绝对会为众生拔苦,恒时会为众生拔苦。所以《涅槃经》里讲到:“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一切众生身心上受的种种苦,都是如来一人苦)。由于受这样的同体大悲所驱使,会永无停止地救护众生。

  总的要知道,参与法会的诸大菩萨都真实成就了“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等的广大普贤行愿,真实做到了、彻底实现了“恒顺众生”这一普贤愿王。《普贤行愿品》里说:“能令众生欢喜,则令诸佛欢喜,诸佛都以大悲心而为体故,若能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熟诸佛菩萨智慧花果”等等。与会的大菩萨都成就了这样以同体大悲恒顺众生的普贤大行。

  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这一句是总结参与法会的诸大菩萨圆满地成就了权、实二德。

  总之,诸大菩萨一切善本都修到了究竟之处,都证得了究竟涅槃,都具足诸佛无量的福德和智慧庄严,都是从果向因的大菩萨。“智慧圣明,不可思议”,按照肇公的解释:“智慧,体;圣明,用。无事不照,谓之圣;菩萨权实灵照,不可以言思拟议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议。(意思:智慧是本体,圣明是妙用。一切事无不照见通达,叫做‘圣’。菩萨的权智和实智所生的灵明照用,以语言和思维无法揣摩、无法议论它的情形,所以叫做‘不可思议’。)”

  丁三、结说

  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像这样从果向因、德遵普贤的大菩萨,有不可计数那么多,都一时同来参与法会。

  这不光只是肉眼能看到的会场里的大众,肉眼看到的只是前面讲的一万两千等大众,而这里说的是无量无数。可见这不是同一层次、同一境界的事,虽然人类的肉眼见不到,实际上有无数从果向因的大菩萨一齐降临会场。

  为什么这些大菩萨一时同来参与法会呢?因为这些大菩萨为法的心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德遵普贤的大菩萨,都有本愿:一是有愿要听闻净土妙法,二是有愿要广弘普贤行愿,三是有愿要普度十方三世的一切有情往生净土、究竟涅槃。以这个缘故,同心同德、一时前来集会。

  要知道修持净土法门有入有出,在回向上有往相和还相两种,往相指入净土,还相指出净土。入净土是指回向时以作愿摄持一切众生同生净土,由此就能往生净土,圆成自利功德;在净土得到大成就之后,就以本愿出净土普度众生,这就是指还相的回向在净土成就后出净土门,化现在十方世界里,摄持无量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行愿也是这样,前面发广大愿王,之后以导归极乐来成满普贤行愿。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是一条速疾成就普贤行愿的捷径。

  要知道: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这期间有无数菩萨已经成佛。既然他们得到弥陀本愿慈恩的摄受,由于往生了阿弥陀佛的净土而迅速成佛,所以一定都有护持弥陀愿海法门的大愿;也因此,当释迦佛即将宣说净土第一经时,都以本愿力同来听法。

  讲到这里就很清楚,当年世尊传授《无量寿经》的大法会上,不是只有人间一万二千比丘等少数有情在听佛说法,而是极其盛大的法会。既有人间能看到的丈六比丘身的化身佛以及在场的声闻等听众,还有无数大菩萨同时莅临会场听佛说法。这就不是人间的境界了。

  总之,由以上经文可以证实这部经是当年殊胜的因缘会遇时,世尊对无数菩萨众和人天宣说的净土大法。而且从“参与法会的菩萨众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一点,证明了修持净土法门能快速圆成普贤行愿而成佛。所以《普贤行愿品》里说:“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