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六)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6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六)

 

  戊二、明权实二德

  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进一步再详细地开演这些大菩萨的修证功德。

  “其所修行,清净无秽”,指已经了达万法如幻,没有执著的心,如果著了我相、人相、众生相等等,心就有著相的染污。了达人我、法我皆空,而不住于空边,能够随缘起无边的妙用;虽起无边的妙用,心里根本不会粘著,这就是清净无秽。

  这里举幻师的比喻。在印度幻术盛行,人们对于幻术非常了解,所以一举幻术就明白:虽然有一个相,其实不可得;虽然不可得,还可以化现。古印度有很多善于幻变的人,什么东西都能变,能变宫殿、城市、庙宇,他结一个手巾能变一只兔子;把带子往下一甩,能化一条蛇……,所以,人、动物、建筑物、城市都可以化出假相来。所以这里讲“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能够变现各种不同的像,人的像里头可以变男变女,动物里变象变马等等,什么都能变。

  “本学明了,在意所为”,这是幻师起初他要学习幻术,到通达明了时,就叫“本学明了”。他对于怎么掌握幻术、怎么来变、变的事物是什么性质,都清清楚楚的。他精通这一套幻术,所以就随心所欲地作种种幻变,这叫“在意所为”。

  菩萨是大幻化师,起初他要学一切变化之道,就是菩萨首先自己要证得根本智,之后心得自在了,能够起无量无数的幻变。最后对于如何安住三摩地、变无量的身、说无量的法、怎么调化有情,整个这一套都贯通、融会、熟练,这样叫“贯综缕练”(对应前面说的“本学明了”)。

  到了已经完全纯熟,就是无功用行、任运而做,所以是“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就是住于甚深的三摩地,是真实安住,没有丝毫的移动,这样就能遍于一切处,随着众生的机感而千变万化。这里只要还处在分别执著的状态里,就做不出来,因为这是在一念顷变现无数身。这不光是烦恼去除了,连很细的刹那的生灭心都要消尽,微细流注永尽,就能变现千百亿化身。这是从法身中流出无数应化身,普遍在无数佛土里做无数的幻变。这无数的身、无数的语言、无数的表现,全部是以一个本源流出来的,所以叫大幻化师。

  刚才说的起幻化的像,对应前面“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这是表示普能化现、周遍化现。

  “在意所为”,表示菩萨通达如幻的法,到了完全纯熟的时候,就不必要先做加行、安住什么状态、再怎么样来变化,他已经到了无功用地,所以是任运地化现,不用隔一个刹那就能化无数身。比如说阿弥陀佛一时化无数身,接引无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说有实体的身来了,这是已经到了无功用地,所以一切变化随意自在。就是当心已经不被分别心的迁流所束缚,就达到了彻底的自在。因此就是“在意所为”,就是随心所欲,没有心不自在的、做不了的、感觉困难的。

  “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就像幻师知道这些都只是幻影,由于这些相都是自己幻变出来的,所以在这些幻相里什么也得不到,心不会著在上面,作各种颠倒想。菩萨就像这样,自己不会迷失在幻相当中,不会因为变了一个身体或者说了什么语言,自己就迷在里面,不会这样。就像幻师幻现各式各样的事物,观众是被迷得如痴如醉,眼睛傻傻地盯在那里!那是他的眼识被迷惑了,认幻像为实,才有这种表现。但幻师幻变之后,心里是不执著的,不会动心。

  所以《宝积经》上说:“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以知幻虚故,佛观事亦然。”好比幻师变现了各种的象马等,他知道这些都只是虚幻,自己不会迷惑,也不会因此而起各种贪嗔等的心念。这样就知道,“菩萨作幻,自于幻不迷”,并不会因此而起骄慢的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能化这么多身,能度这么多众生。这是说菩萨知道了虚幻,所以他度一切众生,不见有一个所度的众生。他说一切法,不会以为自己说了什么法。本来就是虚幻的,而且完全现证了,怎么会执著我化了什么身、度了什么人?众生相也是假的!实际没有众生,但是在众生心前不无众生。

  像这样会不会住在空边呢?不会的。所以紧接一句说:“愍伤众生。”就是由于众生还在做迷梦,还有迷梦里的受苦,需要唤醒他,让他离苦。所以,“愍伤”就是以大悲心遍入一切众生界,起无边的妙用,度无数众生。

  这样就可以看到菩萨智悲双运,“智不住三有”,不著一切相,所以没有骄慢、自以为是等的心念;“悲不住涅槃”,所以能够顺应因缘、化现无量来度众生。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这是总结上面所说的化现在十方刹海里无穷的幻化相、无穷的事业,表示与会的大菩萨们具足权、实二德,“实”是指自己已经证到了空性,“权”是以悲心能够做无穷的化现。

  实际上,整个佛法也都统摄在这里面。所谓的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在证得根本智之后,起无边的化用。这是没有任何局限、没有任何疲厌、没有任何间断的,自然就会化一切相,度一切众生。

  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

  再从自利和利他来讲。

  自利方面,对菩萨的法已经无碍地究竟通达了,佛法的要领得到了,知道它的妙义,这叫“究畅要妙”。以这个缘故,就能善巧地说法,滔滔不绝。这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掌握了心要,已经决定地认识了,这样就没有障碍,可以横说竖说、略说广说,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度众生也就能够观机逗教,一看就知道学人是什么根性、什么意乐,然后就知道怎么样设立方便,恰如其分地引导他、开示他。

  “名称普至,道御十方”,就是指菩萨的教化事业非常兴盛,无论他到哪里都有大名闻,名声传遍了整个世界。这样作为大向导,能带领十方有情步入安乐之道,把他们引导到解脱、到成佛中来。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菩萨自身深入了佛境界,所以就为无量诸佛共同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就是菩萨内证跟诸佛一样,诸佛都是住于真如而行,菩萨也是住于真如而行。“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就是讲菩萨的教化事业同于诸佛(大圣指佛)。法界、诸度是佛设立的教法,菩萨也是这样设立。

  佛施设的无量无边的教法,归纳在两个要点当中,就是甚深的法界、广大的诸度。法界就是万法的本体或根源。“界”,解释为因。一切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无不还归此法界,法界即是心,心即是法界,这就是甚深。这里面的秘密不是以语言分别能够测知,所以称为“深”。所谓的悟道,无非是悟此本性;成佛,无非是证此本性。这是一切万法的根源,一切法都是从这里流出,只不过随着迷惑因缘就出现凡夫的不清净显现;随着觉悟的因缘,客尘逐渐消尽,就现出它的清净来,所以就出现圣者的清净显现。

  总之,不论清净或不清净,任何法都是从这个根源出来的,离开这个根源就什么也不可能有,所以这叫万法同源。为什么佛教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和佛平等呢?像基督教,即使生天了,也不可能成为上帝,永远只是上帝的子民。但是佛法是彻底的平等观,就是因为本体上众生和佛是平等的。所以这个叫甚深。

  然后,就是从这个体中起妙用,起无量无边的行海,这叫做波罗蜜多行。通常说的六度、十度,或者展开来无数的度,都是到彼岸的意思。

  我们佛法有甚深和广大两方面,“甚深”是指根源、指本体,本来具有法界如来藏性,因此就能成佛;“广大”就是从这里启发出无量的波罗蜜多行(也就是普贤行海),从这里会回归到法界,会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佛法归纳起来,也就是“法界、诸度”。三世诸佛是这样子设立教法,菩萨也是这样子设立教法,所以就可以看到都是如此。

  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

  这一句是讲利他的情形。

  “如来道化各能宣布”,就是如来教化众生的妙法,都能够如实地开演,所以说法等同于佛。“为诸菩萨而作大师”,就是能像佛那样利益众生,能实行佛那样的教化事业,能给菩萨众作大导师,引导菩萨成佛。

  怎么教化?“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这是一个简要的说法。因为众生有无量病,所以菩萨开无量药,宣说无量法门来引导众生。归纳起来,无量法门不出“禅、慧”二字。禅慧就是止观。对于要证得什么佛法,可以广说,也可以略说。虽然广说是无量,略说就不出禅、慧二字。也就是要证得什么呢?就是要有定慧的成就,定则一念不生,慧则了了分明;而且是定慧等持,止观不二,一念不生时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时一念不生,这就是“不二”。

  “开导众生”,就是指众生不落在昏沉里,就落在散乱中,要他不起念头,他就落在昏沉里;要他去起观照,他又落在妄想里。这样就脱离了本位,就做迷梦了!所以,所谓的引导众生,无非就是要止息他的妄分别,要回归到寂照不二的本具的心体上。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一切法的自体叫法性,或者本性。这些桌椅板凳、山河大地、男女老少这一切的相,它没有自体,它要有自体就是实法了。就像梦境里变出的种种相,它是没有自体的。由于这是心变的,所以就是以心为体。

  《起信论义记》里说:“法性者,明真体普遍义,它是一切法的本性。”离开本性是没有任何法的,如果一个法有它自己的体,那它就独立在本性之外,所以诸法并没有自体。比如身体有没有自体?身体是不是本性之外独立存在的法?实际上离开了本性,身体上的眼耳鼻舌、心肝脾胃等没有一个能够独立运行。

  我们迷了不知道,认为有个心外的东西。其实,本性一旦消失,全法界的一切法一刹那间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些实际是本性随缘现起的相,所以它怎么可能有自体呢?原先根本没有“它”,本性随着因缘就变出“它”来,当然“它”没有自体。所以说诸法无自体,实际上本性也就是体,就是万法的本源。

  所以华严宗就讲到“不变”和“随缘”两种义,就是指这个真心上,同时有不变和随缘两种义。惯用的比喻是金子和金器,金子随着打造的因缘,制造成金盆、金碗、金耳环、金项链,金子的体随缘而变现金器的相,从差别上看,确实有百千的差别。但是不论它变成哪种相,金子的体性始终不变;虽然金子的体性始终不变,但它随着因缘又可以打造成不同的金器。又好比同样的水体,随着不同的风的因缘,会出现大波、小波、千形万状的波,这就是水的体随着风的缘而现起各种差别相。虽然变现各种差别相,但水的体是不变的。所以,不变和随缘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不二的(“不变”是指体不变,“随缘”是指体会随缘造出种种现象)。

  真心随着染净因缘,会现起种种清净、不清净的显现,这个就叫“随缘义”。这是随什么因缘就变现什么相,虽然随缘变现不同的相,但本体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所以叫“不变”。比如由不同的因缘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态、行为、事件,尽管如此,本体却从没有变过;虽然本体是不变的,但是它又能随缘现出不同的相,这不变和因缘并不矛盾。就像我们从无始以来轮回到今天,已经起过无数的变化,但这些都是在相上变来变去,本体是始终不变的。

  所谓的因缘,一般会说迷染缘和悟净缘,其实就是由迷、悟而分成两段。迷里面还可以分成善、恶、高、低等等,总的就抓住迷、悟这两个字。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受用上有天壤之别呢?就是一个迷了,就随着这个迷的因缘净做迷梦、恶梦。这也是真心随着一个迷惑的因缘,就会出染污的相,也就是客尘的相、一种无而现的虚妄的相,这个缘起上会出现无量无边的六道轮回。然后随着觉悟的清净的缘,就是明悟了自己的本性,就由这清净的缘而显现四圣法界。它的作用能净除错乱,所以本有的清净就会显发。总之,就要知道,染净万法的本源、它的本体,就是指的这个真心。

  “达众生相”,就能够了达众因缘所生的差别相。所以我们这个佛法要真俗圆融,胜义上要知道有万法的根源,自己的本性,一定要得根本。不得根本,净在这些差别上缘来缘去、分别执著,那是无休无止的!会引得人不断地颠倒妄想,出现无穷无尽的生死流转。如果要在一个个的差别上去对治,那是很困难的!所以,“甚深”就是指体,这是万法的根源,什么都是从它流出的。要证到这个根本,就把所有东西的心要抓住了,也就快了。这样了达了法性,就叫得了根本智。然后要起差别智,差别智就是了达缘起千差万别的事相。这样要把甚深和广大、根本和差别、世俗和胜义融合起来修,不能偏在一边上。度众生就要知道众生各是什么样的根性,然后要有方法来度他。所以度人一定要开差别智才行。对每个人的状况都很清楚,对缘起上怎么运转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够随顺众生,然后相应于他来施设方便利益他。

  “明了诸国”,就对于国土器世间的清净、污秽种种差别相都了达清楚。

  以上“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这三句话就是指这些菩萨圆满了根本智和差别智,因此能成熟众生、庄严国土。

  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

  这都是普贤行愿。前面序分里广赞菩萨的圣德,实际上也就是广赞普贤大行,最后学完了就知道,整个这一套就是在说普贤行愿。

  能够遍游无数佛土广兴供养,叫做供养诸佛。菩萨已经能够安住法界,所以能够一念间普遍入于十方无数国土。打个比方,就像闪电极其迅速,中间不会隔第二个刹那。

  “电光”,有速疾义、破暗义、不住义、无分别义。(一)菩萨一念一时普遍化现在十方世界里供养诸佛、利益众生,根本没有出、入、前、后的相,所以就像电光一闪而至。实际上并不是从此地到彼地,花很多时间赶过去,而是安住法界不动,一念间就周遍地化现。(二)菩萨一念间能够照了十方无数诸佛的法会,能够照破众生心中的黑暗,就像电光破暗一样。(三)“不住”,就是无所住,没有从此处到彼处的一条轨迹,而是一时化无数身周遍微尘数国土,没有一个住处,没有什么来去的痕迹。就像闪电,忽尔一现,你说电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既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也没有住处。(四)这样周遍化现的时候也没有分别心,不会有这个好那个差、先到东方后到西方等等的分别。如果有分别心,就根本起不了这么大的妙用,只要动一个念头就不灵光了。这就像电光一闪,能够普照万物,山河大地、房屋草木等的森罗万象,一时间全部普照;照的时候没有分别,它是自然照的。

  “善学无畏,晓了幻法”,就是菩萨了达一切的相全是幻化,这只是虚假的显现,不是有它自己的体,正现的时候了不可得,正了不可得的时候还现一个假相。这样就知道,菩萨对于世间的一切相毫无怖畏。比如,他不会见到地位高的人就生自卑感,也不会见到卑微的人就生自豪感,没有这样的心。无论他到哪个世界里,都无所畏惧,因为一切都是幻相,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不会到了万人会场就生恐惧,因为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真实的人;也不会害怕我得了癌症,我要死了;也不会有大众威德畏——在大众中自己胆怯起来;也没有生死的怖畏,不会死来的时候害怕;也不会有什么莫名其妙的恐惧感、无着落感;也不会有生活没有保障的恐惧。总之,一切恐怖都是没有的。

  那么这是从哪来呢?就是从晓了幻化来的。人心上起伏不断的心念怎么来把它歇下?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知道一切相都是假的,连同身体和心念。就像《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了!菩萨真正见了五蕴皆空之后,就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一切颠倒梦想都是缘着相来的,相有好有坏、有喜欢不喜欢……在这两极里头就出现各种各样的心态。这都是相对的,有贪就有嗔,有取就有舍,有高就有低,有自卑就有自豪……随着两对相就出两对心。所以人就一直在这样的两极里来回地运行。只要还不知道现相是假的,就永远会这样循环下去。

  菩萨“晓了幻法”,就是知道万法都是空性,相和空不是两个,也就离了有、无二边。因为这是无而有,所以就不是实有;这是有而无,所以也不是断无。一切的相都是现和空不二!无论显现内的根身、外的器界、里头的心念等,都不去执著!最后不论是染相、净相、善相、恶相、众生相、佛相都不执在心上,不缘着这上妄起分别!也就干干净净的,坦坦荡荡的,没有颠倒梦想,没有任何怖畏了!

  “坏裂魔网,解诸缠缚”,刚才已经晓了幻法,通达了如幻,这个魔网就开始破裂,绑在自心上的一圈一圈的烦恼绳子就能解开,否则就难解了!心有千千结,各种邪的知见像一张纵横交织的魔网,众生就缠在这样的邪网里无法脱身,所以是可怜众生!

  从什么时候能解得开呢?众生都是在烦恼里生活,心结都打不开,所以他经常苦。好的时候没一、两天,心里时时都有烦恼、都不开心,其它没办法解决的,就是要让他知道世间的事包括山河大地、自己的身体、心念,什么功名富贵、妻财子禄全是假的,不要太当真了!

  《大智度论》里讲:“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一起心动念,就堕在魔网里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把事情当成是真实的!善恶、苦乐、高低、是非……这一切都是相对假立的,没有一个是实际有的、能够得到的,而众生就在这虚妄的境里不断地起心动念,因此而堕在魔网里。有时候是堕欢喜魔,就是认为好东西来了、我成功了、我得到了荣誉、我找到了所爱、我取得了什么,欢喜了,就是堕欢喜魔。要么就是堕悲魔!整天悲伤不开心,比如一个女人见儿子死了,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然后就陷在悲伤当中无法自拔。像有的人事业成功时欣喜若狂,事业失败了又灰心丧气。执著这是善,然后看到恶的时候疾恶如仇,那也是偏掉了。如果执著在恶上面,又把邪的当成有意义!总而言之,众生整天都是起妄念,所以一直堕在魔网里出不来。

  “缠缚”,就是像绳子一圈一圈地缠绕在身上。这是比喻烦恼,又一个名称叫“结”。种种烦恼的习性串习坚固了,就会被习气的力量控制,跟随它转,这就是被绑住了。比如顺境一来就起贪,贪就把你绑住,每一次它一出现就被绑住,只有它绑你的份,没有你解掉它的机会,当然就被缠死了!这样被缠死了,就会随着烦恼的力量感召无数的生死。但是在现见到一切如幻之后,就能坏裂魔网,各种的妄念会止息下来,这个邪见的网会破裂。以前不正确的见,执著有我,又执著我如何如何,“我永生”是常见,“我断灭”就是断见,基于这个“我”做各种的行为或者执著各种的果等等,这都是由于执著实有,才会起这些妄见。真正见到了空,一切执著实有的知见全部都会消掉,干干净净的,所以非常彻底。

  真正证得了空性,所有的妄动都会停止,所谓的见顺境起贪、见逆境起嗔等等的这一些都会消除。所有的妄念、烦恼、业力、果报都是由执著实有惹出来的,所以一旦证得万法空无自性,就会达到彻底的解脱。这样的话,里里外外、高高低低、从无始到无终,任何的法都是海水一味——全是空无自性的。这样从根源上认识了万法的空性之后,就止息了虚妄分别,消掉了人我、法我的执著,这就是“破裂魔网,解诸缠缚”。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