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心灵环保 圣严法师南区企业家座谈会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 圣严法师南区企业家座谈会
《台湾新闻报》特别报导
时间: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八日下午二点
地点:高雄市议会高风大楼三楼
主持人:法鼓山圣严法师
引言人:高雄市议会陈田锚议长
引言:因为慈悲心,不忘对社会关怀
陈田锚
(以下简称陈):
圣严大法师、各位记者先生、来宾,阿弥陀佛。今天很荣幸的邀请到我们最景仰的大法师──圣严师父到这里来主持座谈会,圣严师父不但是伟大的宗教家,也是深具学识的文学家,他是日本立正大学的文学博士,中、日、英文三种语言的著作有四十多种,如《正信的佛教》这本书,截至目前为止,发行量已超过一百万册,几乎有佛教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这本书,大法师每年皆奔波于国内国外主持禅修、讲经等弘法活动,以及法鼓山的建设工程。
说起来我和师父非常有缘,今年议会组团去美国、加拿大考察,最后一站是阿拉斯加,在机场遇到从美国欲返回台湾的圣严师父,不论在机场或在飞机上,师父不是看书就是写作,充分利用时间,随时随地工作,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师父常借着弘法、讲经等活动,传达佛法给大众,师父的愿望是净化社会人心、建设人间净土。有关师父的报导,《工商时报》八月十五日有很详尽的介绍!
从前我认为佛教是消极的、保守的,直到我看过师父的著作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佛教是积极的、开明的。一般人失意、失恋时就说:「看破世情,深山吃斋念佛」,将佛教想成是逃避的宗教。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和佛教精神差距很大,而很不幸的,这正是社会大众普遍的认知。佛教主张普度众生,要深入社会民众,这是入世的、积极的,而透过各种活动弘法,这更是现代的、进步的作法,譬如政府想要推行某种政策就举办说明会,选举时也有政见发表会表达自己的理想。因此师父透过弘法活动宣扬佛法,基本上就和政府为民服务的理念是相同的,但却更伟大、更深入,不但给民众米吃,也给民众耕种技能,自己种稻吃。这是值得大家敬仰的。真正信仰佛教的人,一定要有慈悲心,记得师父说过「慈悲没有敌人」,有慈悲自然会关怀大众,会关怀社会,如果大家都来认识佛教,进而信仰佛教,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是祥和的社会,过去企业界人士不乏投机心理,炒地皮、炒股票,但大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能在这不景气的时候改善企业体质,运用佛法并培养慈悲心关怀大众,那么大众也会因此而对这样的企业家有了良好的印象,进而对其产品有了接受的意愿,生意自然欣欣向荣。信仰佛教帮助我们安心、静心、定心,运用这样的心,无论对人的判断、对事的抉择,都能清清楚楚,直接也带动公司业绩的成长,并且因为慈悲心而不忘对社会的关怀、回馈。就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最后祝福座谈会成功。
大众结圆,结缘大众
圣严法师
(以下简称师):
议长一席话,已道尽佛教的精神与企业的关系。这么样的一个好的开始,一定有很圆满的结果。本会议厅的对面墙上,有这样的两句话:「大众结圆,结缘大众」,这就是企业的精神,也是佛教的精神,因为要有和大众结合在一起的心,大众才能够和我们结合,所以社会就是众生,而佛法就是和众生结缘。陈议长的基本观念,十分正确,圣严有幸出席这样的盛会。我想介绍主席台上列席的几位嘉宾,第一位是陈田锚议长,旁边坐的是他的夫人黄淑惠女士,陈夫人曾在法鼓山跟随我修行三天,陈夫人非常的用心,但愿陈议长也能很快跟进,听说他正在考虑当中。再来是卸任立委王志雄居士,也曾在农禅寺及法鼓山有过各三天的禅修生活,让其受尽苦头,之后他觉得非常的好。再来依序为《台湾新闻报》秘书陈先生,高雄市广播电台台长朱文明居士,最后是有名的精神科医生黄文翔居士。
今天的主题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考验,因为圣严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和尚,有关企业的种种应该是我向各位学习才对,因为经营企业是非常深奥的,有的甚至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磨炼,从研究及经验当中,来得到经营的理念及方法,而更有很多人在专门研究企业管理的知识,对此我是一张白纸,不过我是站在佛教的立场,我想原则应该是相通的,如果一个真理只能用于佛教,而不适用于其他行业,那么这就不是真理。真正的真理是过去需要、将来也需要,佛教需要、非佛教也适用,所有的行业都需要,因为那是一个原则、一个方针,应该基本是相同。所以我今天才能以出家人的身分站在佛教的观点和各位谈谈,对企业是不是能帮上一点点忙,或者从企业界诸位先生的经验及观念帮我一些忙,来推动佛法、广结善缘、普度众生。所以今天我是抱着学习的精神来出席这样的会议,我是不怕考试的,能回答的我尽量回答,不能回答的或许各位还可以教教我呢!现在开始请诸位尽量发问,在企业的范围之内,观念也好、方法也好、态度也好,有困扰的或是下一步如何走法,过去是不是有待检讨,也可提出来相互学习,我则从旁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给诸位一点建议,也许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诸位以包容的心来听听外行人如何以佛法的观点来看待企业问题。有些人认为学了佛后什么事情都不做了,因为失意了所以学佛,其实是错的;还有人认为很忙的时候没有时间学佛,其实正因为很忙,所以更需要学佛;也正因为自己很积极的投入社会,所以更需要学佛。我们说要广结善缘,普度众生,那么若非积极参与社会,如何能广结善缘、普度众生?这样的态度请各位能掌握,在这样的观念之下来发问,其他有关佛教的常识,若无人发出问题时,我将会告诉各位,不过今天时间很宝贵,在各位企业家面前谈佛法,倒不如让各位企业家依据主题来发问更好。
抗争持宽容,企业求生存
杨文全
(王象建设公司):
对于佛教的理念我很有兴趣,近一、二年来很多工地发生抗争的问题、邻居索赔事件,政府公权力低落,因此无法以理性公正的情况作判断及裁决,敝公司处理态度上是抱着宽容的观念,事实上有时候只要花上三万元补修的纠纷,往往被要求以二十万、三十万来处理,户数很多时,赔偿金额可观,如果站在宽容的角度,只能不赚钱当成布施,但对内,为了企业的生存一定要压低成本,企图以低价购得所需之建材,以低价发包工程,甚至压低员工福利,如此矛盾的心态不知道该如何调适?
师:由报纸及信徒的口中知道一些这样的现象,二十年前在我留日期间,日本社会也正经过这样的过程,民意高涨,透过抗争追求自己的利益、保障自己的利益,却没想到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后,成本却是加诸于大众,一般人都没去考虑到循环性的负担会不会轮到自己,我想这样的现象只不过是个过渡时期,大家不要失望,等过渡期一过,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循环的情况会变成良性的。这是有点无可奈何的,经营企业的人在这段时间是非常辛苦的等待突破难关,但在个人的心理上,能够维持员工的生活就是功德,是不是有钱赚,或是根本没钱赚而还能够维持、照顾员工的生活,这更是大功德,因为您维护着社会的运作。大家应该在观念上了解,当一个人争取不义利益时,倒楣终将循环到自己的头上,当然这是需要长久时间的养成的。企业界直接投入社会、贡献社会,而所得到却是这么大的压力,心中难免不平,但是一般与您企业不相关的人,认为您赚很多钱,他们会希望从您这里得到更多的利益,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只有求自己心理平衡,想通的话就知道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是那些制造抗争的人的问题,自己心安、坦然,睡觉都可以睡得很好。
佛法讲慈悲,如何用于制造业?
谢平发
(龙庆钢铁,以下简称谢):
学佛应该是用于日常生活上的,可是站在企业立场,我觉得有矛盾,现在的企业很难经营,问题出于资金及管理,尤其台湾生活很多人讲究自由浪漫,今天一不高兴就请假,由公司的干部拜托、告诫,好像没什么效果,非得要老板亲自出马。佛法讲慈悲为怀,但用于公司管理,尤其是制造业,好像很困难,普通人际关系可以慈悲,但如果用于公司管理呢?却又不尽然。
师:问得非常好,其实这样的问题连在我的寺庙里也会发生,禅宗相传有这么两句话:「慈悲出祸害,香板出祖师」,香板就是打人的,师父若不使用香板,则弟子无法成器,如果全部都用滥慈悲对待的话,那么弟子非但不能够成器成材,还有可能成为坏人,因此在寺庙里也不无原则的讲慈悲,谢先生可能只看到菩萨面孔的慈悲,而未看到金刚怒目狰狞。方法及动机是要分开的,管理的方法上必须制度化,在商言商,在公言公,对员工的管理要求就是要求,不能够马马虎虎慈悲一下,这是滥慈悲,烂好人做不得。慈悲的意思是使对方好、使对方得到利益,最后能得利而在平常也不会出纰漏,那么严加管理是需要的。所谓管理在英文有二层意义:一是控制,一是管教统御。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呢?管理应该就是关怀,名称上是关怀,但在方法上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如果没有企业管理的方法,那么企业体一定会出问题,一定无法成长成熟。所用的方式应该是关怀、教育并进,刚开始一定有人认为老板很凶、很坏,但老板心的动机是为公司好、为员工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利益,老板是为他们服务的,而他们才是老板,就好比总统是公仆,为人民服务,而人民是主人一样。虽然一般人无法理解,但身为领导的人在心态上是服务的,是为大众的利益,而不是为个人的利益。我是为大众生活品质能够更提升,所以我要努力,我要管教他们,使他们能得更大的成长及利益,这个就叫慈悲。所以慈悲的本意是在内心的,是一个大原则,而表现出来的有各种方法,我对弟子也骂,但不能随便骂,要骂得有道理,让他们感受到那是关怀。
劳资如何取得平衡点?
王耀钦
(大众银行):
经营企业要慈悲为怀真的很难,也许诚如师父的建议用制度来管理,但是也很难取得一个平衡,是不是能有另外的方法,不偏劳方也不偏资方。
师:事业若欠缺目标、欠缺目的,如果没有明确的理念,就无法成就大事业。宗教、政治乃至工商企业,凡有所成就必须结合众人之力,以全部参与者的利益为利益、需求为需求,如此方能有大众之向心力。在美国的企业和日本有很大的不同,近一、二十年以来,美国各大企业的实力渐渐萎缩,人员流动率大,员工没有为企业卖命尽力的想法,更谈不上安全感。反之,在日本绝大多数的企业,皆能表达明确的理念给员工,公司上下皆为了共通的理念而努力,有了参与感,进入核心的干部亦不容易被解雇、裁员,因为他们都可能是股东,都有分红的机会。以佛家的立场,经济利益共同分享,僧团中财务十方共有,只要参与即有一份利益,离开则放弃,在企业里只要有人就有希望。
看了佛书要我们「放开」,马上又面临压力该如何?
王志雄
(南方文教基金会):
1.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所面临的是业绩及股东的压力,但佛法却又告诉我们不要有太重的得失心,看了很多佛书都教我们要放开,但第二天马上又面临了压力,此该如何调适?2.回顾过往,不论是公司或个人,不愿花或花得不痛快的钱,比花得痛快的钱还来得多,不愿花的钱,比如被倒了或买东西买贵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以佛法来抚平?
师:得失心人人都有,业绩不好直接影响到收益及老板的脸色,回到家可能太太也不够好,反之则大家都好、都欢喜。但是得失心重,业绩不一定会好起来,凡事尽心尽力,除了体力之外还要加上脑力,但是脑力加上体力,并不等于业绩,并不等于成果。应该还要有福力,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好命及歹命。好运坏运就是所谓福德力,这是无法操之在我的,这是整个大环境或是本身运气所致,运气是没办法解释的,或许是过去世带来的吧!走路走久了需要休息,登山时有上坡也有下坡,只要尽了力,业绩上升了固然好,业绩若不上升不必难过,难过也无济于事,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放下,这样的放下对于健康是很好的,对于未来也是很好的。若你一遇到挫折就失去信心,因此失去往前的力量,那么会越走越辛苦。如果能够收放自如,得失自在,好坏不摆在心上,只求自己不断努力,这样还能够让别人觉得我们可靠,自己也不会失去信心,这种原则去掌握,无论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是健康的、正面的,而非负面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提到甘愿花的钱或者是不甘愿花的钱,不愿花而花得不甘心、花得很难过,这只能够以因果不可思议来说明,找不出原因,莫名其妙的多花了这笔钱。若往未来看,或许是消灾,那么就痛快的花吧!另外,站在佛教的立场讲,可以说是结缘,有人专门占别人便宜,有的人是专门付出的,社会中这样的情形很明愿,甚至家庭中也是,社会中所以会有伟大人物的出现,就是因为有许多人需要人家的奉献,因此能够奉献的人就是伟人,接受奉献的人是普通人。所以在花不愿花的钱的情况下,自己本身已在历练起来、成长起来。我有一皈依弟子,也提过这样的问题,我说花得很好啊!有钱才能花,他说就是因为没钱还花了,才令人觉得窝囊,我问他既然如此,你怎么办呢?他回答道:「想办法呀!」我告诉他能够去想办法的人虽然实际上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但在努力、经验、成长上已经受到训练了,用这样的心态花冤枉钱应该可以过得去吧!
披着袈裟化缘,隔地换衣喝酒去
问:有朋友告诉我曾看到一个披着袈裟的人跟他化缘,他捐给他,结果他到一个地方换了衣服就跑去喝酒了,教我们该如何捐?捐了又怕是假的出家人。
师:布施是要有智慧的,愚蠢的布施是存好心做坏事,布施了使他没有产生好的结果,反而使他更糟糕、造恶业。我在美国常在路上遇到「醉猫」似的颓废青年伸手要钱,虽然要的钱不多,很多人愿意给,但我是不给的,他们说师父您是法师怎么不慈悲?我说这些人你不给他钱喝酒,他会找工作做,现在每个人都给他钱,他可以随时随地买酒喝,他可以不要工作了,而这些人又不是残障者,为什么不工作。今天诸位有没有看到有人披着袈裟跟我跑?凡是我到各处做大型演讲,就有好多这样的人,我不知是真的或假的出家人,他们穿得很整齐地站在会场门口,听我演讲的人对我没有供养,却一个个红包、一张张钞票给他们,他们以为这是我带来托钵的,每次我演讲都没收演讲费,都是他们在替我收。这些人多半是假的,也或许有真的,请大家用慈悲和智慧来看着办罢。
如何把心安定下来?
谢:请教圣严师父,当我们在事业上不顺利时,常产生心不安定,佛法常言心静就能产生智慧,可是当心不安定时要发挥智慧,根本是没办法,那么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心安定下来?
师:此问题我自己也有,在非常忙碌的情况下,不仅仅是平常的生活忙碌,而心里边也是非常忙碌,此时心是很难安定下来的。这需要做一些工夫,如果不做工夫的话,我们平常没有事时,心还能够安定下来;没有事,心里就觉得没有问题。然而,一旦面临与你自己个人或事业有相当冲击的问题发生时,要心安定下来是非常难的,的确很难。所以诸位一定不要以为自己太忙,就不需要学习一些修养身心的方法,正因为忙,所以平时需要一点修养的工夫。第一就是宗教的信仰,有宗教的信仰至少你会有信心,有了信心时,你相信自己所作所为,是为社会为大众,是在付出,故能问心无愧,菩萨与佛一定会保佑你,虽然暂时有困扰,这就是宗教信心。第二就是念佛,或念观音菩萨,还有打坐。打坐很好,每天只要有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如有两个小时那更好。这些修养身心的时间,随你自己安排,让你能够训练自己随时随地把心收回来,随时随地能把波动的心安定下来。心安之后,处理事情才不会慌乱,身体才能健康。像我这样瘦弱的身体,很多人说应该早就累死了的,可是我每天的工作时间很长,处理的事情很多,我也能够爬高山,坐长程的飞机,所以能这样,是因为我常能保持平静的心,不受外在的情况干扰。我对外在的情况,尽管是骂、是赞、是褒、是贬,我皆了如指掌。平时冲击我的问题相当多,我都能保持心理的平和,所以体力消耗得不多,头脑也不会受到冲击和刺激,也不至使细胞无故受杀伤。所以经常保持心平气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希望诸位有机会来参加我们的打坐行列,进而学习打坐的方法与训练。
一般事业家都很忙,正因为忙,所以需要用闲下来的时间打坐。切勿以为利用时间去打坐、念佛是一种浪费,相反的,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与判断力,对处理的任何事都会有相当客观的立场。否则,一受到外界的刺激,往往就失去客观的判断,那将会错误百出而不自知。如果我们经常能付出一点时间的代价来打坐,还是很值得的。所以说「忙人时间最多」,这是我提倡的一个观念,诸位企业家一定是非常的忙,我相信你们的时间一定也会很多,否则你们的事业不会做得那么好。如果你们能够挪出更多的时间出来做修养身心的工夫,成功率会更高,成就更大。奉献了那么多的时间给事情,为何不找一些时间给自己?
许胜雄三问师父
许胜雄:请教师父三个问题:(一)如何在企业上做公平的竞争(以不违背慈悲的立场)?(二)老板所赚的钱如何对员工与社会做合理的回馈?(三)借贷上运用不顺,在心态上如何面对?
师:(一)其实这些问题并不困扰,我经常说在商言商,竞争是平常的事,如果说佛教徒的慈悲就是不竞争,那你自己不能成长而别人也不会真正受益。有竞争才能使社会更进步、更繁荣,有对手才会做得更好。譬如说,我一个人办佛学研究所时,觉得很孤单,因为没有对手让我知道如何改善才能做得更好、更完美,后来有另一家佛学研究所也办得不错之后,我虽感受到有相当大的压力,但却觉得很高兴,因为一只手是孤掌难鸣,两只手时就会鼓出声音来了。这样一来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所成长得更快、办得更好。可见良性的竞争是必要的,那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利益。如果竞争失败,表示能力不足、智慧不够、专业欠缺,应该充实进修,或者改行,或做员工。所以企业界的佛教徒们,不要放弃任何机会,只要是正常地做生意,还是要竞标。
(二)佛教徒有个经济分配法,依据《善生经》及《阿含经》,居士所赚的钱,当分作四份:1.家计生活上的,2.用作再投资的,3.存款储蓄的,4.供养宗教师的以及社会福利的。这是佛教徒的经济分配和经济观念,所以老板应该告诉员工,一部分的钱存下来,是为了保障公司的生存发展,公司发展得越稳定,经济成长越好,相对的对员工的福利也会增加,对员工本身的职业也会越稳定。
(三)当借贷周转有问题时,企业体很可能就会发生倒闭的情形,凡有信誉的商人是不会那样做的,作为一个佛教徒不做无本冒险的投机生意,应该投资,但不要投机。投机是自己没有钱,买空卖空,一旦有个地方出了问题,就倒了朋友的钱、倒了银行。事实上银行的钱就是政府的或者是社会共同的钱,倒了的罪过很大。一个企业家应该要考虑资本,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最好把你的聪明才智借给人家用,把企画献给需要的人,自己不要冒险经营。有些人往往能在一夜之间就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大企业家,自己根本什么也没有,却以企业家的姿态出现,这样的人,也有成功的例子,却是很危险的。作为一个佛教徒,不要冒险,三分的资本来做五分的投资还可以,否则很可能是自害害人了。
如厕念阿弥陀佛可以吗?
方新发:请问师父三个问题:(一)佛法的定义?(二)如厕时念阿弥陀佛如何?(三)学佛是否有实质之利益?
师:(一)佛法不是法术,是一种理念、一种方法,用理念来引导我们走向一个目标,用方法让我们走到那个目标去。譬如应向东走,是个理念,怎么样到东方去,坐船、坐飞机、坐车去,就是方法。学佛的理念和方法相加,就是佛法,为何叫佛法?就是成佛的理念、成佛的方法。释迦牟尼佛成佛时就告诉我们,他为何要成佛,他是如何成佛的,便是佛法。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用它,现在我也是根据释迦牟尼佛讲的理念和方法来给各位作解答。
(二)其实在佛教来说,并不迷信,菩萨与佛那里没有呢?有供佛像的地方固然有佛,厕所里面就没有佛了吗?只要心中想到佛,佛就在那儿。当我们心中没有想到佛,自己虽然感觉不到有佛在我们周边,佛也是不会离开我们的,我们离开了佛倒是真的。所以有佛无佛跟厕所没有关系,你在厕所里念阿弥陀佛,当然也没有关系。
(三)我觉得一出家学佛,就得到利益,那是跟我们的生活配合在一起的。信仰的实践,便是精神与身体的相应,没有身体便无法感觉到精神,如果仅仅有精神而没有身体生活的感受,那就不是人而是鬼了。我们用身心修学佛法,就能得到实质的利益,在精神上获得悲智的启发,在身体上获得机能的调整,那就是身心的平衡与健康。公司上下共同的信仰要从新公司开始。如果是新成立的公司,老板信佛虔诚,不妨在招聘员工时即劝他们一同信仰佛教,同一公司有同一种宗教信仰,理念相同、步调相同,一定会使公司上下,和衷共济、欣欣向荣,但也不得强求。如果是老公司,就不得突然强迫全体员工信仰同一宗教了,这样弄得不好,会引起宗教冲突了。
世风日下如何改变好逸恶劳?
刘炳雄:(一)世风日下如何改变现阶段年轻人的好逸恶劳,并提高素质与观念?(二)如何动员佛教界重建企业伦理,补教育之不足?
师:(一)站在佛教的立场,众生并非生来就有勤惰的本性,而是因缘促成的,我们的环境风气就能使一个人改变,今天我们希望整体的社会风气改变之外,还得从老板本身开始做起,但是,仅靠老板一人或少数几个高级职员的改变还是不够,当在招募员工的时候,便要先告诉他们一个观念与理念:你到我们这里来的目的,是希望将来成家、立业、有成就,那就必须认同我们的理念和方式,共同吃苦耐劳、全力以赴,否则你就不要进来。我们法鼓山农禅寺亦如此,出家是来修行,不是来休息,要上天堂享福之前,必须先有下地狱受苦的心理准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否则请你最好离开。企业界的老板也要以如此的要求来招募员工,还要训练他们,告诉他们只要勤奋工作,公司定有前途,员工必有前途。
(二)任何一个社会团体,一定有主从关系,此即伦理,有时互为主从,那也是伦理。伦理就是各有各的责任与义务,彼此相对的要尽责任、服义务,就叫作伦理。目前我们的社会,最大的麻烦,在于伦理不振,人人争权利却不想尽责任,更不愿服义务。我们必须呼吁社会大众:权利不是能够平白得来的,如果大家不尽义务及责任,尽管得到了权利,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幻梦,而且带来无穷的苦难。要知道须先付出,才能有回收,这就是佛教说的因果。例如美国的乐透奖,金额虽高,经研究统计,得奖人都没有好结果,往往是家破人亡。没有经过自己的努力奉献而得的利益是不可靠的。企业的伦理是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建立在权利与义务上的。种因尚不一定得果,无因则绝不会有果。种瓜不一定得瓜,不种瓜则绝不可能得瓜。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结论: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司仪:师父、各位来宾,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再给最后一次机会,然后就请师父做结论。
师:大家都很累了,可能没有问题了,我想结论不是我做,是不是应该请引言人来做,或另推一位来做结论。
陈:大家都希望师父开示。
师:陈议长的指示,要我来做结论。我们的社会是要靠大家来维系,而今天的环境是从农业社会转型入工商业的时代,现代社会的主角不是农耕者,而是工商界的从业者,由工商业带动社会的繁荣,工商业提供社会的福利。工商业不仅提升物质生活的品质,即使精神生活的品质也要靠工商业支援、提升。因为现代社会中最优秀的人才,多在工商界服务。今天我能跟诸位工商界的领袖们讨论佛法,并且听了诸位的高见之后,对我而言,也获得了许多启发,对我弘扬佛法也有很多帮助,我真是不虚而行,我要感谢诸位。今后的社会,在福利、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需要工商企业界投注心力,促进社会的祥和、繁荣、安定、安全。这就是我们法鼓山提倡的两句理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人间净土的建设要靠每一个人来提升自己的品质。只要大众的人品健全,净土就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就会感觉到人间净土已在我们的周围了。我们大众的内心,只要有一分钟有慈悲、有智慧,这一分钟就是在净土之中;只要有一个人、二个人、三个人、四个人在一起有这种共同的体验或需求的话,这几个人的生活环境,就是净土。今天我们在高雄市议会高风大楼会议厅的三个小时,提升了品质,建设了净土。所以我们见到的诸位,都是净土中的菩萨、未来的佛。最后祝福诸位今日的菩萨、未来的佛,身心健康、万事如意。
陈:各位居士大德,今天对我们南部地区的企业界、各位居士大德来讲,是一个很难得的聚会,因为我们最敬仰的圣严法师,费了很多宝贵时间给我们非常有意义、宝贵的开示。我相信大家都能得到信心并知今后如何去做,也希望圣严大法师今后有机会,能再到此地跟我们谈谈,继续给我们开示,最后我们再次谢谢我们最敬仰的圣严法师。
(一九九三年八月三十日《台湾新闻报》第十版刊出)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