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葛印卡老师文集:苦之成因及其根除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9日
来源:   作者:葛印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葛印卡老师文集:苦之成因及其根除

 

  葛印卡老师讲

  本文节录自「佛陀是悲观主义者吗?」一书,旨在澄清大家对于佛陀及其教诲的普遍误解。

  佛陀希望人们能生起自痛苦中解脱之念。因此他教导人们苦的实相、成因及如何自痛苦中抽离。依此教导,以下言论如何能成立呢?「佛陀对生命的看法似乎欠缺勇气及信心。它强调苦,这若不是错误,也不会是真的……」如此言论仅证明作者对佛陀教导的无知。谁能否认痛苦随着生老病死,随着不快乐或不随着快乐而来;想要的事情求不得,不想要的却发生?难道这些事实都不是真的吗?

  我们执着于五蕴,以为「这是我的思想」、「这是我的身体」,攀缘并将之视为「我」及「我的」。对五蕴执着如此之深,导致不断的生死轮回。谁能否认此苦的实相?所有印度的精神传统均接受轮回为苦,并以自此轮回中解脱以达永生为目标。

  佛陀如此说:

  Dukkhā jāti punappunaṃ.

  (解脱之前)我经历了无数次出生之苦。

  未成佛之前,菩萨思考着:

  Kicchaṃ vatāyaṃ loko āpanno.

  Jāyati ca jīyati ca mīyati ca cavati ca upapajjati ca.

  Atha ca panimassa dukkhassa nissaraṇaṃ nappajānāti jarāmaraṇassa.

  哦,众生是如此的受苦!一再出生、衰老、死亡之后再次重来,人们不知如何才能自生死循环的痛苦中脱离。菩萨找寻解答,并再度发现了戒定慧(sīla-samādhi-paññā)神圣的解脱正道,透过它解脱了自己也帮助许多人获得解脱。

  因此经文是如此说的:

  Punappunaṃ gabbhamupeti mando.

  Punappunaṃ sivathikaṃ haranti.

  一个无知的人一再投胎至子宫(一再出生),一次又一次被埋入坟墓。

  多么的愚蠢呀!人们出于无知再三地经历出生之苦dukkhā jāti punappunaṃ!

  Maggaṃ ca laddhā apunabbhavāya

  na punappunaṃ jāyati bhūripañño

  然而,佛陀找到了解脱轮回之道,具足大智慧,因此不再出生。

  除了佛陀,许多人亦经由此正道获得解脱。曾有来自上百位比丘及比丘尼们的喜乐证言,宣告他们已获得解脱。其例如下:

  Ekadhammassavaṇiya

  Ekadhammassavaṇiya是Setabba商人之子。在其欣喜解脱时,说道:

  Kilesā jhāpitā mayhaṃ

  Bhavā sabbe samūhatā

  Vikkhīṇo jāti saṃsāro

  Natthi dāni punabbhavo

  我的热情已被熄灭,所有因缘已被消除,重复出生的过程已被完全停止,于我从此不再有生。

  Bhikkhu Menḍhasira

  比丘Menḍhasira舍离Saket富裕家庭出身,而变为居无定所之人。

  他证称说:

  Anekajātisaṃsāraṃ, sandhāvissaṃ anibbisaṃ.

  Tassa me dukkhajātassa dukkhakkhandho uparaṭṭho.

  我曾不断地在累世轮回中打转,从反复出生之苦中,我得到解脱。累世所积苦厄已被消除了。

  Padmāvatī

  Padmāvatī是Ujjain的妓女也是Abhaya的母亲。她被佛陀立为尼,经由努力的禅修,证得阿罗汉(arahat)。

  她说:

  Evaṃ viharamānāya

  Sabbo rāgo samūhato

  Pariḷāho samucchinno

  Sītibhūtamhi nibbutāti

  依循佛陀的教导,根除了感官享乐的渴爱,熄灭了热情的燃烧,我已达到涅槃进入超凡的平静与详和。

  Aparā Uttamā Therī

  Aparā Uttamā出生于Kosala的婆罗门Brahmin世家。关于其禅修及解脱,她是如此喜悦的形容:

  Suññatassa nimittassa, lābhinīhaṃ yadacchika;

  Orasā dhītā buddhassa, nibbānābhiratā sadā.

  Ye ime satta bojjhaṅgā, maggā nibbānapattiyā;

  Bhāvitā te mayā sabbā, yathā buddhena desitā.

  Sabbe kāmā samucchinnā, ye dibbā ye ca mānusā;

  Vikkhīṇo jātisaṃsāro, natthi dāni punabbhavo.

  我已体证到梦寐以求的无牵无挂经验。我,佛陀的法子女,竟得享涅槃至喜。

  为达涅槃我完成开展出佛陀所教导的七菩提分(bojjhaṅgas,达觉悟的要件)。

  对于感官享乐的渴望,来自世间的或来自天堂的,均已根除。生死轮回已停止,我将不再出生。

  若我们国家的学者们曾阅读过,众百佛陀及其信徒们证道文献中之任何一些,他们就不会误下断语,认定佛陀这位超凡历史人物的解脱教诲为宿命论的或悲观主义的。

  爱与慈悲

  当在家众邀请比丘进入家中,藉提供其食物以得福报,比丘通常会唱颂慈悲观经文。人们在听到这类祝福的经文时都会感到十分的喜乐。这爱与慈悲的唱颂经文与我们在十日内观课程中,每天清晨所听到的是一样的,它会散布无私的爱并营造出一个适合禅修的愉悦氛围。

  Na ca khuddamācare kiñci,

  yena viññū pare upavadeyyuṃ;

  sukhino va khemino hontu,

  sabbasattā bhavantu sukhitattā.

  不应行恶而引发智者非难。让众生感到内在的满足、安全及快乐。

  Ye keci pāṇabhūtatthi,

  tasā vā thāvarā vanavasesā;

  dīghā vā ye va mahantā,

  majjhimā rassakā aṇukathūlā.

  diṭṭhā vā ye va adiṭṭhā,

  ye va‚ dūre vasanti avidūre;

  bhūtā va sambhavesī va‚

  sabbasattā bhavantu sukhitattā.

  无论身在何处的生命,动的或静的,无一例外,身长的或巨大的,中型的或短小的,小的或大的,看得到的或看不到的,住得远的或近的,不论是已存在或即将诞生的,愿所有的生命均得享内在的快乐。

  Na paro paraṃ nikubbetha,

  nātimaññetha katthaci na kañci.

  byārosanā paṭighasaññā,

  nāññamaññassa dukkhamiccheyya.

  不应屈辱他人,于任何时地不应鄙视他人。不应因出自愤怒或嫌恶而希望他人受苦。

  Mātā yathā niyaṃ puttaṃ,

  āyusā ekaputtamanurakkhe;

  evampi sabbabhūtesu,

  mānasaṃ bhāvaye aparimāṇaṃ.

  如同母亲以其性命守护她的儿子,她唯一的儿子般,我们也要培育这种无边无私的爱来给予众生。

  mettāñca sabbalokasmi,

  mānasaṃ bhāvaye aparimāṇaṃ;

  uddhaṃ adho ca tiriyañca,

  asambādhaṃ averamasapattaṃ.

  将所有的爱与慈悲散发向全世界。培养一个无界限的心,超越所有的阻隔,没有仇恨,没有敌对。

  Tiṭṭhaṃ caraṃ nisinno va‚

  sayāno yāvatāssa vitamiddho.

  etaṃ satiṃ adhiṭṭheyya,

  brahmametaṃ vihāramidhamāhu.

  站、走、坐、躺之间,只要不处于昏沈,即应修习觉知。是谓梵天之境。

  类似的喜悦字语亦可在许多巴利文献中被发现。只要印度曾将法句经保存下来,虽它只占浩瀚巴利文献的一小部分,这个国家的学者们就不会误将佛陀视为消极的悲观主义者了。

  下面是法句经的前二偈:

  Manopubbaṅ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duṭṭh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ṃ dukkhamanveti, cakkaṃva vahato padaṃ.

  Manopubbaṅ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sann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ṃ sukhamanveti, chāyā va anapāyinī.

  心先于一切现象(言谈举止),心最重要,一切都是心所造的,若言谈举止出于不净之心,则痛苦亦步亦趋,如车轮紧随于拖车牲口之足后。

  心先于一切现象(言谈举止),心最重要,一切都是心所造的,若言谈举止出于清净之心,则快乐如影随形,须臾不离

  由此清楚得知任何源自不净心之所为,将有害身心并必导致痛苦。同理任何由纯净心所引发的作为,也将有益身心并衍生快乐。仅由这二句经偈即可澄清任何人对佛陀教诲的误解,它并非宿命论,佛陀指出了痛苦与快乐源由的真相。

  若有机会阅读法句经,即会发现其中共有二十六章节由各个面向解说佛法,教导我们如何从此活得快乐。其中一个章节名为Sukha Vagga (快乐篇),我们发现没有任何章节名为痛苦!这样应可杜絶指称佛陀是悲观的或他缺乏积极态度的众人之口了。

  每当佛陀提及痛苦,他是为了正本清源指出造成苦的根本原因,以鼓励人们去根除。而当佛陀提及快乐,他是为指引出快乐的根本来源,以激励人们去开发出来。

  除了谈苦的形成原因及如何将其根除之外,若佛陀曾说过:「现今到处只有苦;未来也只有苦,任何尝试均无法使人跳脱痛苦;人不该浪费精力努力以脱离痛苦」如此,则佛陀就可被称为宿命论者,悲观主义者,或是一位缺乏积极态度及向上提升能力的愤世嫉俗者了。倘若如此,佛陀必会为害印度这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社会,而他的教导也会自印度及整个世界中自动终结。

  然而事实是佛陀从未说过:「苦是无法脱离的」。相反的,他传授了一个体验当下实相的法门以脱离所有的苦厄。如今在印度,这个佛陀教授的体证方法不但已失传,我们还一再地在理论层面上曲解他的教导,丧失了从中学习的利益。无论任何人在此世上保护了这方法,即可从中受益。现在这个让我们理解真正事实的时刻已到来,勿忘记取以往的教训,迈向佛陀所教授的实相之道。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