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动中禅:动中禅简介
正念动中禅:动中禅简介
正念动中禅属于什么宗派?
烦恼(苦)对于人类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
无论是泰国人,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无论是无宗教信仰者还是有宗教信仰者。
正念动中禅的特点
----- 岩松
佛陀在大念住经中说:“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当今南传的内观方法有很多,有观感受的,有观腹部升降的,还有观身体姿势的等等,正念动中禅是观肢体的动和停的。如果说四念住是一条大道的话,那么这些内观方法就如同一条条能够进入这条大道的小道。
内观就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
由于印度葛印卡老师的十日内观传入中国较早,很多修习南传佛法的人认为十日内观就是南传内观,南传内观就是十日内观。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十日内观只是南传内观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整个南传内观。
正念动中禅是一种独特的内观方法。它有以下特点:
1. 开放六根。
1)练习时要睁开眼睛,让眼睛自然的看,让色尘自然的进来。
2)练习时没有必要关上房间的门窗,让声尘自然的进来。如果把门窗关的很严,没有声音进来就等于把耳根关闭了。经典上的“独一静处”是指在一个不受打扰的地方独自修行,而不是指在一个安静的地方。
3)练习时开放意根,让“法尘”(念头)自然的进来。也就是说不要压抑念头,也不要追逐念头。让念头自然的升起,自然的灭去。
之所以要开放六根,这是因为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觉性,让觉性自然的去处理“贪、嗔、痴”。那么六尘就像肥料一样,为“觉性”这朵美丽的花朵提供养分。如果在修行中关闭六根,那么“觉性”如同是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花朵”一般,一旦把她放到大自然中,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快就凋谢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是睁开眼睛和开放耳根的,只有靠这样的修行所培育出的觉性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消退并得到受用。
很多参加其他内观课程的人会发现,在课程上的那种状态一旦回到家,就很快消失了。主要原因就是禅修时闭上眼睛,处于一个相对安静环境内,禅修环境和现实环境差距较大,一旦回到家,就不适应了。
2. 正念动中禅手部动作和经行交替进行。
做手部动作累了就可以站起来经行。这样不会一味地死死的坐着而感到乏味。由于是动态的禅修,练习者不必担心盘腿方面的困扰,因为允许坐中可以起来改为练习行禅或立禅。
3. 正念动中禅不会把内观修成奢摩他定
动中禅借助于知道肢体的动和停来培养觉性,用节奏的变化来打断妄念链,不停的变换觉知的所缘,从而不会把内观修成奢摩他定。
4. 正念动中禅的禅修效率高。
什么叫禅修效率,就是在单位修行时间内,禅修者处于正念状态下的时间与禅修时间之比。例如,在一个小时的禅修时间内,一个修行者处于正念状态下的时间有40分钟,那么他(她)的禅修效率就是70%左右。
正念动中禅手部动作共有15个,每两个动作之间都有一个停顿,正是这个停顿,可以把禅修者练习过程中妄念链重重的打断。由于每两个个动作之间的持续时间不超过4秒中,也就是一个妄念所持续的时间不超过4秒中就被打断,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禅修效率。这就是我们说正念动中禅是一个顿悟法门的根本所在。
其二,正念动中禅入手处是观照肢体移动时的动与停,观照肢体移动时的动作与其它内观方法所观照的对象相比是比较明显的,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妄念进入时的门槛,使禅修者不容易受妄念所干扰。这也是说正念动中禅是一个顿悟法门的第二个原因。
5.正念动中禅注重实修,研究自性三藏
正念动中禅提出了觉性这个概念。什么是觉性?觉性是众生察觉身心实相的一种本能。这觉性众生人人本具且圆满。这觉性就像一颗埋藏在污泥中的宝石一般,需要众生不断地去发掘,才能发现它。当肢体移动时,要知道移动;当肢体停时,要知道停,这是培养觉性的要点。
正念动中禅透过规律的手部动作和经行,去不断地去唤醒这觉性,让觉性逐渐呈现出它本来的面貌。动中禅对肢体的每一次观照,都是对觉性这头雄狮的一次摇晃,让它苏醒。
研究法基本上就是研究自己,而不是研究经典(自觉手册后言)。痛苦和烦恼的产生源之于无法看清念头。当我们练习动中禅时,实际上是在研究自性三藏。在觉性圆满时,我们将对三藏(经脏、律藏、论藏)完完整整、彻彻底底的知道,并能彻底的放下。
只有当我们培养起强的觉性时,才能看清念头,才不会有(不能作主的念头)妄念、杂念。觉性犹如猫,妄念犹如大老鼠。开始练习动中禅的人,最初觉性很小,犹如小猫,经过一天天不断的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后,觉性不断的增加,犹如猫不断的长大。觉性圆满时,犹如大猫,从此妄念这只大老鼠就逃得无影无踪了。因此,修行的重点,是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觉性,不断的喂猫,而不用去管大老鼠。时候到了,大猫自然会去处理大老鼠。因此。禅修时,不压抑妄念,也不跟随妄念。只将注意力摆在觉知动作上,不停的喂猫。觉性强了以后,念头一生起,就能立刻看见。渐渐的,我们内心的质量就会开始转变,正道也由这儿开始生起了。
6.在正念动中禅修行过程中,不需要修行者拿出专门的精力来平衡平等心。
修行者如果在一开始阶段就观察感受和念头的话,容易跟着念头和感受跑,就存在一个平等心的问题,需要修行者拿出专门的精力来平衡平等心,这样就容易使行者产生紧张,并感到疲劳。肢体移动时其上的感受是中性的,禅修者不会去贪爱和憎恨这些感受,因此不需要修行者拿出专门的精力来平衡平等心,如此一来,正念动中禅的修行是与其他方法相比是轻松的,也是更加合理的。
7.正念动中禅与四念住的关系。
四念住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以及法念住。这是将心安住于观察身体、感受、心意及念头。现在有四样东西,如何去练习呢?动中禅就是「四合一」的方法,透过觉知自己的动作,将觉性培养起来后,就以大的觉性将当下的身、受、心、法看得清清楚楚。以大的觉性,同时掌握四念住。因此,动中禅是一个「四合一」的方法,是一条修行的快捷方式。因此,为了看清我们的身心实相,为了照见我们的五蕴,为了达成四念住,就要时时刻刻培养我们的觉性。当我们觉性尚未培养起来之前,不要急着去观察感受及心念,因为弱的觉性会被感受等拉着跑,会卷入其中而不自觉。因此,正确的方式是,要先培养出持续不断的觉性。
一个正当的禅修方法,应可导致真正的解脱而不是逃避。有很多可以令心静止下来的逃避方法,例如修习禅定境界(Jhana)的方法便是,这些方法可袪除爱欲,平服愤怒、瞋恨,止息内心的激动,令心安静下来,充满狂喜和极乐。修习禅定可令心灵有所发展,但所得的结果仍是尘俗的和短暂的,这些喜乐仍是在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之中发生,当因尽时,果也会跟着灭尽。要达致真正的解脱,祇有通过对实相的正知正见,而那正知正见,则必须在那一瞬间的解脱道智中获得。祇有真正的解脱,才能永离尘俗和生死苦恼。
在南传的巴利经文中,佛陀说:「正法是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自证的」这意思是说,佛陀所教导的方法,是现世就能证得的,是随时都可以修习的,是大家都可来看的,是导引走向灭苦的,是每个人都可亲自体证的。
动中禅的方法,便是完全合乎上述所说的: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以及自证的一个方法,适用到所有人,与年龄、性别、职业、教育、国籍、宗教信仰无关,没有任何的典礼、仪式。任何人都可以练习,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几乎人人都有烦恼(苦)。
既然烦恼(苦)具有普遍性,那么解决烦恼(苦)的方法也应该具有普遍性。
动中禅既适合泰国人也适合美国人,更适合中国人,它适合全人类。
虽然动中禅没有国界之分,但是它超越了国界。
动中禅既适合有宗教信仰的人也适合无宗教信仰的人。
虽然动中禅没有宗教之分,但是它超越了宗教本身。
动中禅只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快速灭除烦恼(苦)的方法。
不应该把动中禅归属于某某宗派。
如果非要把动中禅归为某一宗派的话,它应该属于释迦牟尼佛那一派,因为动中禅符合佛陀一贯教导的“我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
动中禅 (动态内观)介绍
动中禅是毗婆奢那(内观)的一种,内观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动中禅是传自泰国,练习时透过规律而重复的手部动作,并配合走动,培养出觉性,在行、住、坐、卧中,自己的一举一行以及念头都能历历分明,体验身心的生灭变化,由此灭除内心的执着与烦恼,最后超越了生死的束缚,得到真正的自在。
人类痛苦的原因,来自于看不清念头。念头本身并不是苦。当念头生起时,我们无法同时知道和看清楚它,以致于陷入妄念之中,而后烦恼随之而来,产生了痛苦。
动中禅是直接发展自己的觉性,知道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心念的起伏。
如果只是静坐不动,当念头起时,很容易陷入而不自知。因此我们要经常移动身体的部位,并且知道每一个动作。当念头来时,我们将看清它。不断培养这种觉知的能力,心的质量将会改变,开始步入正道,也开始走出痛苦,迈向涅槃。
由于是动态的禅修,练习者不必担心盘腿方面的困扰,因为允许坐中可以起来改为练习行禅或立禅。动中禅简单而直接,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练习。学会后,立刻可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正念动中禅的传承
隆波田禅师或称潘.印特佩悟,1911年9月5日生于泰国东北边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镇。他是清与姗的儿子,他的父亲早逝。由于小镇上没有学校,隆波田在童年时并没有接受正式教育。就像其它小孩一样,他必须帮着母亲照顾耕田。
十一岁时,他在当地的寺里成为沙弥,他的叔叔是该寺的常住。在十八个月里,隆波田学习经典与不同的禅修方法,例如吸气时默念「佛」,吐气时默念「陀」以及数息法。在脱下僧袍后,他回到家里。
根据习俗,隆波田在二十岁时回去受戒成为比丘,再次向叔叔学习并禅修六个月。回复在家生活之后,他二十二岁那年结婚,并育有三个小孩。在村里,隆波田经常是举办佛教活动的负责人,受到当地人民深深景仰,并在三次不同场合被推选为村子的领导者。尽管身负重任,他还是继续不断地禅修。
后来他移居到同省较大的江翰镇,以便孩子们上学。做为一个贸易商,他驾着自己的船沿着眉公河往来于泰国与寮国间做买卖。这段时间内,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禅修大师也增强了他对正法(真理)探究的决心。
此外,他发觉到多年努力的行善、做功德、练习不同的禅修方法,并没有消除他的瞋心。最后,他决定开始寻求解决的方法。
一九五七年,隆波田年近四十六,离开了家并下定决心若不找到真理,就不回家。他来到了农盖省的摩尼光寺练习一种简单的肢体动作,但是他不像别人在心中默念「动 停」,只是觉知身心的动作。几天后,也就是一九五七年泰国旧历八月十一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到达了苦灭,不需要任何传统的仪式或老师。
后来隆波田回到家,以在家老师的身份,用二年又八个月的时间将所找到的法教给他的妻子和亲戚。而后,他决定再出家使正法更弘开。剃度典礼于一九六○年二月三日举行。
隆波田的教法流传国内外。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他还是献身于传法。一九八二年诊断出他有胃癌,他不顾病情,仍然继续积极地工作六年直至生命终止。
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三日下午六点十五分于泰国东北的洛依省,隆波田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七十七。
1939年 隆波通出生于泰国东北部。
1961年 遵照习俗在22岁时出家,接下来的六年中,他研读了传统的佛学课程。
1967年 他遇见动中禅的导师隆波田,在隆波田的指导下,修习动中禅,30天内连 续不断地培养觉性,明了了身与心,之后9天他还是不断练习,体验到「苦灭」,对生与死不再有任何疑惑。
1985年 南来寺正式成为寺院(位于泰国曼谷近郊,为最重要的动中禅之中心),隆波田与比丘们举行一次会议,会中指定隆波通为南来寺的住持。
1989年 隆波田逝世后,隆波田基金会成立,并由隆波通出任主席。
1992年 这年开始,几乎每年6月到10月间会在美国宏法,回泰国前,他也会到台湾传授动中禅。
1995年 隆波通与学员们成立美国隆波田基金会,为一非营利机构。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
1. 动中禅的原理,是依据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所说的:
「比丘于行时,了知:我在行。
于住时,了知:我在住。
于坐时,了知:我在坐。
于卧时,了知:我在卧。
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了知之。」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禅修者在行、住、坐、卧要能够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动作。
2. 佛陀又说:
「比丘不论行住归来,正知而作。
彼观前顾后,正知而作;
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
彼搭衣持钵,正知而作;
彼食、饮、咀嚼、尝味,正知而作;
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
彼行、住、坐、卧、醒、语、默,亦正知而作。」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禅修者不论是看前看后、屈伸身体、穿衣服、拿东西、吃东西、喝东西、上洗手间等等,从早到晚所有的动作与行为,自己都要清楚明白。
3. 人是动物,整天都在动,但是一般人在生活中都在胡思乱想,未能觉知当下自己的动作,因而当下就没有觉性在。正念动中禅的训练,便是依据佛陀所说的:要在所有的动作中能够正念正知,也就是说,要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能够持续的觉知自己的动作,觉性就一直增强。强的觉性就能看清自己的念头、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因此,要以耐心来培养自己的觉性,要使自己从早到晚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由于人们整天都在动,动中禅便是利用这一自然现象来培养我们的觉性。可说是借力使力,不费工夫。
4. 我们都想过着没有痛苦的日子。一旦生活中有了问题,人们就往外寻找依靠,求神问卜,但是外在的依靠是变化无常而不能长久的,因而常常不能够解决问题而受苦。那么怎么办呢?佛陀说:「住于自洲,住于自依。」
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说:住在自己的洲上、岛上,自己要作为自己的归依处。因此,佛陀要我们坚强起来,使自己能够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什么呢?就是依靠自己的觉性。以强的觉性看清一切问题的根源,从而彻底解决痛苦。
5. 每一个众生都有清净的觉性,也就是说,众生与佛陀一样,都有一颗清、明、静、净、亮、敏的心。每人都有这个珍宝,但要自己去挖掘它。能够挖掘到它,就能灭除自己的痛苦。我们要追随佛陀的足迹,走同样的一条路,这一条路就是觉性之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觉性,痛苦就会产生。如果有觉性,我们就会面对事情而不会将责任推诿给别人。我们将以觉性来处理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我们生活上的问题,为了灭除我们的痛苦,为了培养我们的觉性,我们就要好好的来学习动中禅。
6. 我们如果进一步追究痛苦的来源,就可以发现到是来自妄念、杂念。有二种念头。第一种是不能作主的念头,称作妄念、杂念。例如,生气、贪心、无知、恐惧、忌妒等念头。这种念头会使我们受苦。第二种是能作主的念头,称作「自然的念头」,是在正念正知下的念头,不会使我们受苦,例如,我们日常打扫、洗衣时,须要正确的思惟,这便是自然的念头,这种念头是有益无害的,而且是生活中所必须的。人们常被第一种的妄念所占据,不断生起贪心、生气、无知的心理,不断的卷入念头之中而受苦。愈想愈气,便是一个实际的例子,由于妄念不断的生起,因而不论吃时、坐时或在任何地方,都不断的受苦。
7. 只有当我们培养起强的觉性时,才能看清念头,才不会有第一种的妄念、杂念。觉性犹如猫,妄念犹如大老鼠。开始练习动中禅的人,最初觉性很小,犹如小猫,经过一天天不断的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后,觉性不断的增加,犹如猫不断的长大。觉性圆满时,犹如大猫,从此妄念这只大老鼠就逃得无影无踪了。因此,修行的重点,是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觉性,不断的喂猫,而不用去管大老鼠。时候到了,大猫自然会去处理大老鼠。因此。禅修时,不压抑妄念,也不跟随妄念。只将注意力摆在觉知动作上,不停的喂猫。觉性强了以后,念头一生起,就能立刻看见。渐渐的,我们内心的质量就会开始转变,正道也由这儿开始生起了。
8. 培养觉性的要点,就是要不断的移动肢体。如果身体静止不动,一方面妄念容易生起,而且容易卷入其中,会不断胡思乱想,另一方面容易昏沉、睡着。因此,我们一直要不停的移动身体的一部份,用以培养觉性,这便是动中禅的一个特色。隆波田禅师说:「妄念之流整天都在流着,要同时觉知肢体的动作,这是最简单而最有效的灭苦的方法,这个我能保证。」
9. 在练习动中禅时,身心都要放松,任何坐姿都可以,只要舒适就好。背要直。眼睛要自然的张开,往前看,不要看太远或太近,也不要专注前方一点。手脚的移动要轻柔,不要持名、不要默念、不要数数字,一切要自然。妄念来了,不用管它,只觉知身体移动的部位,使觉知持续得愈久愈好。
10. 脚部觉得痛时,随时可以改变姿势,但要同时觉知自己正在改变动作。脚痛时,不用对抗这自然现象,不要强忍着痛,不要故意要坐得久,这样反而违背了自然。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无我的,是不属于任何人的,不要故意去控制它。重要的是在改变姿势的时候,要清楚的觉知姿势的改变,如此觉性仍然持续不断。反之,故意要坐得久,有时反而呈现着「我执」的心理,有时忍痛忍得太久反而会对痛苦的感受生起恐惧的潜在心理,结果觉性不见了。
11. 同样的,呼吸也是顺其自然,不刻意去调整呼吸。走路时也不要故意走得慢,刻意想要观察得很清楚。要自然而轻松的走路,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太慢。要以自然而平和的方式去增长觉性,不要刻意强求。妄念来了就接受它,继续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那么,你将发现你的觉性不知不觉间增强了,身心现象也愈来愈看得清楚了。只要种下正确的原因,正确的结果自然就会来临。因此,要以轻松的心情时时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这样就种下正确的原因,这样才是正确的灭苦的方法。当觉性强大而且如链子不断时,随时都可能出现「苦的完全灭除」,这便是果的出现。在南传的巴利经文中,佛陀说:「正法是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自证的」这意思是说,佛陀所教导的方法,是现世就能证得的,是随时都可以修习的,是大家都可来看的,是导引走向灭苦的,是每个人都可亲自体证的。
12. 动中禅的方法,便是完全合乎上述所说的: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以及自证的一个方法,适用到所有人,与年龄、性别、职业、教育、国籍、宗教信仰无关,没有任何的典礼、仪式。任何人都可以练习,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正念动中禅的本质
当你开始研究自己时,你已在研究法;
而后每个人皆能熄灭自己的痛苦。
那个时候,我还是在家居士。
有一天晚上,当我练习行禅和观照念头时,
突然感到身体毫无重量而且开始漂浮…
我已经完全死去…
这样鲜明地重生…
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当晚,一位不识字的农夫成为泰国非常重要的禅师之一。
隆波田禅师后来将他的经验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教导大众,传达这共通的讯息。
研究法,基本上就是研究自己,
也就是观察自己的感受和念头。
这跟信仰、仪式没有关系。
你的国籍,你讲什么语言,
穿什么衣服都不重要。
你有没有出家,你是年轻或年纪老,
或者你信仰什么宗教也都无关。
如果你开始研究自己,
开始观察念头,
你已经是走在研究法的道路上。
而后每个人将可以熄灭痛苦。
虽然不同的宗派有各种禅修和观照的方式,但这些就像是走不同的道路而目标却是一致的。隆波田的教导强调自觉(Sati)。有别于传统的静坐和经行,他提出了在动中培养觉性的方法。
动时,知道在动。
停止时,知道停止。
他建议初学者以渐进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个身体动作保持觉知。
当你举起手时,知道你在举手。
当你翻掌时,知道你在翻掌。
当向前走和向后走,左转和右转,
往上看和往下看,或是你动眼皮时,
口张开时,呼气和吸气时,都要觉知。
清楚地觉知每一个身体的动作,
这就是唤醒自觉的技巧。
然而知道每个身体动作只是观察心念起伏的第一个步骤。当练习动中禅时,念头当然会生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心是如何运作,也不能看清自己的念头。
当一个念头生起时,
知道它生起并且让它灭去,
借着观察每个身体的动作,
可以让你看见念头。
当念头起时,立刻看见,
不管想的是什么,都能如实观照。
隆波田教导了「知道」和「看见」念头的不同,如果只能知道在想什么,你还是会被这些念头困住,对它们认同,而被念头带着跑,不断延续。
但是「看见」是指在念头外面做有并距离的观察,这能令你立刻觉知每一念头的生起,而不使它再延续不断。
如果你想明了念头的结构,以及贪心和欲望是如何地牵动并带来痛苦,他建议:
从自己的所有念头中解脱,
这需要练习不被它们困住,
而不是尝试着去除它们。
这种分离式的观察,每个人随时随地皆可练习。
根据隆波田的教法,经过持续地练习后,你应有圆满的觉性,而这觉性将带领你达到单一的境界,内心超越了戒、定、慧的执着。
练习隆波田教导的动中禅,你不需要经过禅修的不同步骤─像是喜与舍的境界─因为经由不断地观照念头,你将会亲证到如同隆波田所形容的,当他证悟到内心净化时「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人与念头
念头是自然的,而且对人的生活和内心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有念头,但却很少知道它们,不了解它们的把戏或心念结构的运作。因为念头速度快过闪电,像溪水不断地流动,让我们无法赶上。
有两种念头:
剎那生灭的妄念,
带来了贪、瞋、痴。
第二种是我们作主的念头,
它不会引发贪、瞋、痴,
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痛苦与烦恼的产生源自于无法看清念头。念头本身并不是苦。当念头来时,我们无法同时知道、看到和了解它,因而陷入其中,贪、瞋、痴随之而来,并令人感到痛苦。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问题,妄念将不断生起,不论是在吃饭、坐着、睡觉或走到任何地方。苦将会是心的对象。
念头和觉性是人的两种本质,当其中之一强时,另外一个将变弱。
假使我们能不断地培养自觉,当念头来时,我们立刻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心在此时会改变。「正道」从此开始,这就是涅乐(苦灭)的起点。 动中禅
禅修最直接的方法是知道身体的每一个动作,知道心念的起伏。
动中可以发展觉性,如果静坐不动,当念头来时,很容易进入而不自知。因此我们应经常移动身体的部位,而且要知道每一个动作。当念头来时,我们将看见并了解。
隆波田禅师建议我们练习动中禅,他介绍了开启自觉的技巧,包括来回经行和一套手部规律的动作。
人本身即是宗教,
而佛教是觉知、注意、智慧。
过失是黑暗、无明、苦。
功德是光明、正知、不苦。
戒 (sila)指平常心,
超越了善与恶,是一种中性的心境。
每当我们无法处于此境时,当下就是死了,
没有戒、只有苦。
毗婆奢那 (vipassana)指内观或是如实正观(往内观看身心的实相)。
如果有内观智慧,心将会完全地转化。
圣者的境界是将心的品质从粗重转为轻细,
从晦暗转到清澈,从无明转到开悟。
佛性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
这心人人都有。
佛陀只教导如何解决痛苦或如何熄灭苦,
因此,佛陀的教法与仪式或神秘无关。
苦的生起源自未能看清念头。
念头极快速,快过闪电或其它。
念头如同溪水般恒常地流动。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
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我可以向你保证。
节录自曼谷邮报(1993年1月4)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