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十二)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8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十二)

 

  智愚不同的作为

  一、两点一线原理

  (一)“我”→“乐”

  所谓两点,一点是“我”,另一点是“乐”。“一线”就是“我”向着“乐”追逐而去。这样的“两点一线”使得众生在三界里驰走不停,他停不下来,就是因为有我、有乐。反过来学习四谛之后,见到没有乐、没有我,妄动就歇下来了。所以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它叩击到要害。

  由这两点一线,众生就在轮回里奔得厉害。错觉当中,认为有我,对面还有乐可寻,每天一睁眼就是为了求乐,天天都在这条线上忙。

  说到底,每个人都认为有“我”,而且最爱的就是“我”,因此就要让“我”得到“乐”。这就是轮回众生的行为逻辑。此外没有更复杂的道理。

  (二)增长业

  →缘未死以前现法乐故,增长非福业

  →为受用外五欲乐

  →缘来世诸欲乐故,增长福业

  →为乐受义而增长

  →为受用内定生乐受而作业,集能生色界一至三禅不动业

  增长业

  →为舍受义而增长,集能生色界四禅乃至有顶诸不动业

  上面这条原理展开来,就有很多差别相。把这些差别相看清楚,就知道轮回众生怎么以求乐的妄想造业感果,在三界里上下轮转。

  总的都是随我见而转,然后以求取乐受和舍受而增长有漏业。增长业分两类:一是为乐受义而增长,二是为舍受义而增长。为乐受义而增长又分两类:一是为了受用外在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尘所生的欲乐而造作;二是对于外在的五欲乐厌舍贪著,为了求得内在禅定所生的喜乐,而增长业。在寻求外在的五欲乐里,又有两种:一是缘着这一生的五欲乐,为了求取它,造非福业,它的果是三恶趣;二是缘着来世的五欲乐,为了求来世享受五欲,增长福业,它的果是来世欲界人天善趣。如果舍离外在五欲,求内在的禅定乐受,修集不动业,果是生色界一禅到三禅。以上是为乐受义而增长。如果连内在的定生乐受也厌患舍离,为了得舍受,修不动业,果是生色界四禅乃至无色界,这是为舍受义而增长。

  从这里看出,修道如果没有通达有漏皆苦,就会把乐定义为外在的五欲乐,或者内在的定生乐受和舍受,这样以我执驱使,为了求到自己所认为的安乐而造种种业,但不管怎样,都是在生死当中驰走。即使口口声声说“求解脱”,事实上,所作所为都是在做生死岸边的事。只有通达有漏的苦、乐、舍三受都是苦性,寻求从中出离,才能趣入解脱道。所以,以理抉择三苦就成为关键,抉择认定三界一切都是纯苦无乐,才能止息逐乐的意乐和行为。

  凡夫的心就是轮回里的火车站,有一条条通往三界六道各种生处的轨道。驱使无量众生纷纷投入三界苦海的理就是“两点一线原理”。

  人人都认为有“我”,一念一言一行都随我见而转,而且又都认为世间有乐,这个“乐”又是五花八门,光是欲界人间就有无数乐的领域和分支,几十亿人都在求自己的一些乐。这种乐得不到,就求那种乐;这种程度的乐求不到,就求中等或下等的。认为禅定的乐味好,就不要外在五欲的乐,一心想求得定乐。认为定生乐受会变坏,就舍掉乐,住在不苦不乐中,以舍受为安乐。这就是整个世间都在逐乐的情形,一落在这个范畴里,就全都是世间行、有漏业、生死因。

  (三)解脱道的两个重点

  1、出离意乐 2、无我慧

  由上面的两点一线原理,翻过来就知道解脱道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对无我空性闻思修,生起无我慧;二是对苦谛闻思修,生起见到唯苦无乐的智慧。有这两个智慧,这边没有“我”,那边没有“乐”,追逐世间乐的妄动就自然止息,日夜不歇的轮回中的驰走也开始停步。

  《广论·中士道》里讲过,如果对三有的一切盛事都见为过患(也就是见到有漏皆苦),由此以求解脱欲乐来修种种善,以及对无我有如理观察的智慧,与这个智慧相应来修种种善,就不再是引生死因,而能引出世间道。原因是:前者是后有爱的对治;后者是生死根本——我执的对治。解脱道就是出离心和无我慧这两个重点。

  修出离心的根本是抉择“有漏皆苦”。三界众生之所以有五花八门求乐的妄想,始终退不了,就是因为内心有愚蒙,不认识三界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自性。没有抉择透彻、从根本上遮掉乐的妄想,内心就始终认为有乐可得,由此在世间逐乐的行为就停不下,解脱道就趣入不了。所以,解脱道的第一障碍,就是内心的乐执。相反,趣入解脱道的第一道关,就是抉择“有漏皆苦”。只有认定有漏的苦、乐、舍三受都是苦,五取蕴是无尽的苦流,才会从世间逐乐的意乐和行为中脱离,才会放下世间,全副身心投入解脱道。

  二、三种作意

  (一)作意乐 (二)作意坏苦 (三)作意行苦

  从这里可以看出智者和愚者在寻求离苦得乐上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作为。

  欲界众生不明苦谛,认定有漏乐受为安乐,因此六根接触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时,就作意这是乐,从而贪求、逐取。而且会把嗔心看成出离心。他在某种环境里难以忍受时,就会想到“我要脱离”,但这不是出离心,而是嗔心。出离心是以智慧见到五取蕴由苦而苦,辗转相续,在这上面唯苦无乐,所以彻底放下,寻求解脱。它来自明见苦谛的智慧。而前者是在自己的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忍受不了,就恼火,想尽快摆脱,等换了满意的境界时,又贪著不舍。这不是出离心。

  总之,以上讲了下等的作意是把乐受看成乐,把苦受看成苦,所以追逐乐受,排斥苦受。一般人一辈子都落在这种作意当中。

  中等人通达坏苦,作意也随着转变。他会在“乐中观苦”,灭除贪欲。有一本《保富法》的书讲的很好,他说清朝的曾国藩常讲:古人有“花未全开月未圆”的话,这是智者的境界,因为花全开了,就表示快要凋谢了;月亮已圆时,转眼就要缺。所谓“盛极必衰,乐极生悲”。(这是知道一分坏苦的道理。)

  有智慧的人,就深深地体会到这个道理,所以处事的时候,就会先考虑到:凡事不要太过圆满,也不要让它太盛,过了头;对于财物聚散,也有周全良好的计划;个人的享受不可以过多、过好。不然跟在它后面就是衰败的大苦。

  曾国藩给自己住的房子取名为“求缺斋”。今天的世俗人一味追求享受和名声,而且唯恐不多、不大、不高。而智者的见解和做法完全相反,他是求缺而不求满。所以,世间人的眼光是非常短浅的。他不知道,有什么乐,后面就有什么苦。对乐越是贪著、越是纵欲,将来苦就越大。乐的过了头,就出现毁灭性的结局。

  世间的成就、事业都是如此,费尽辛苦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终于到达高峰。这以后的结局就是难以维持,倒塌一空。所以,有漏有为法有它自己的规则,并不是人力所能保全的,毕竟这是坏苦的自性,没有真正的安乐。

  智者作意坏苦,在乐来临时不去贪著它,而且会有提前的准备,在生时做死的准备,年轻时做年老的准备,盛时做衰时的准备,有财时做无财时的准备。所以,愚者是求满,智者是求缺:愚者是进取强求,而且好中要更好,多中要更多,享受了要更享受,结果被坏苦的绳子套住,被扔进痛苦深渊;智者知道世间乐是毒,过度享用就会毁掉自己,所以少欲知足,能知足才能安身。

  对解脱行者来说,在面对世间的种种欲乐和定乐时,他作意:这个乐是坏苦,跟苦相连;我的心不抓这个乐,将来就不受那分苦。所以他是不会去取的。

  以上讲了中等作意是乐中观苦,他会不取世间乐,即使受用时也是求缺而不求满。

  上等的作意是看到一切苦、乐、舍都是行苦的自性,他知道自己身上有绝大的过患,唯一的希望就是修解脱道,息灭取蕴相续。他的看法是世间苦的因缘丝毫不能积累,一积累就落在轮回中,所以不会以世间境界为乐。他不只是想把苦减轻,而是要彻灭断掉轮回苦的根子。以上讲了上等作意。

  初学者要着重思维苦谛

  对苦谛抉择得清楚,希求解脱生死的心就会顺利地出来。而没有以理抉择,苦的认识就不清楚、不决定,解脱道的发心和行为都会成不断定,整天还会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像“世间有没有乐?能不能求乐?”等等的疑惑不能从根破掉,对世间的贪执就总消除不了。所以,必须从内心断定三界唯苦无乐,才会一心放到解脱道上来。再看古今佛教大德的行持,也很清楚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以三苦的理来看是完全合理的,自己也会见贤思齐,做一个真正的解脱道行者。

  由此看出,关键点就是三苦,不认识三苦,就会一直朝轮回的方向上奔走,最终结果都是结蕴相续,轮转六道。反之,能在这上面认识决定,就会转变成解脱道行者,向涅槃的方向趣入。而且,只有对三苦认识之后,自己的行为才开始被出离心摄持,从以往逐乐的意乐和行为中脱离。

  世间人一出门就是去求乐,求名求利、旅游观光、美食妙衣、影视网络、游戏、聊天、谈情说爱,一整套都是求欲界的乐。即使心往内修个禅定,也是往禅定里藏身,贪求上界的乐受、舍受。

  但是对三苦有非常清楚、深刻的认识之后,就会以坚定的求解脱心摄持自己的行为,不沾染世缘,坚定地往解脱的方向上走。这种意乐和行为的断定实际来自他的正见,来自他见到这个世间所谓的乐纯一是苦。

  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真正进入解脱道,要着重在对三苦的观察、思维、认识上。

  离贪

  《佛遗教经》中教诫要少欲、知足、远离。如果还总是在求好衣、求好车、求好房,有这样的意乐、行为,必定是落入苦,落入生死,这是要截止的。有的人说:学佛也不要太艰苦。我现在享受生活,照样能学佛法,这样不是很好吗?如果是这样的看法,就是在见上根本没有断定,对有漏皆苦根本没有决定,所以才认为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可以边享受五欲,边学佛法。

  其实,这只是他享受五欲习惯了,心里有深深的执著,难以放舍。车房、地位、名声都不想放下,怎么办?就找所谓的中间路线,在不放世间五欲的前提下,还要舒舒服服解脱成佛。于是也赶潮流、也打扮、也穿时髦衣服、也上网、也看电影、也逛商场。心里还很有理由:修行人也要过好世间生活。他不知道,这一切所作都在与解脱背道而驰。

  其实,一切求世间乐的意乐、行为都要逐渐断掉。这不是只稍微减轻一点对世间的追求,而是要解决生死大事。哪怕贪一个芝麻,也是生死,最终会演变成地狱的熊熊烈火。贪一个发型、贪一辆车、贪一所房、贪一点五欲享乐,也都是生死业因,从长远来看,最终都掉在三恶趣中。所以,解脱道的要求是不能对世间起任何贪求,一定有这个要求。

  以前对贪著世间的过患认识不清楚,总认为贪一点世间欲乐只是有点过患,但也不太严重。实际上,就像极小的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一样,哪怕极微小的一念贪著心,最终都会把自己推入漫长惨烈的苦难之中。

  这就看出,解脱道的重点是对治贪,也就是对治十二缘起中的爱取这两支。有爱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截断生死就要在二六时中严防欲贪、色贪、无色贪生起。

  学佛是办生死大事,不是因为在佛教中感觉很好,来求一个暂时的安慰。这是办生死大事,比世间任何事都重要。不管出家在家,都要心出家。决定要放下世间,对世间不起任何一点贪著、羡慕、希求,即使有一万个王位、一亿个美女、一亿美钞放在面前都不想要,完全以出离心摄持,贯注到解脱道的修行上。

  想求解脱就要放下世间贪著,这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在家居士身出不了家,心里也要清楚世间纯苦无乐,暂时的生活、工作只是随缘做一做。一生最重大的事就是要从轮回解脱。

  念念在轮回

  一般人对轮回、对三界的苦性没有抉择清楚,还抱着三界的东西不想放。一方面觉得生死流转不好,另一方面又觉得这里面还是有好东西,比如车子、房子等就是好东西。

  他认为轮回是死后的事,实际上,轮回就是现在的这刹那。轮回是刹那刹那结蕴相续。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时沉陷在烦恼和业当中不能自拔,那这一天就全部在轮回,造成的是无尽苦难的结蕴相续。另一方面,眼前显现的身心世界、五欲六尘也全是惑业的显现,全是轮回的苦法。一般人实际上对轮回并不懂,他心里的轮回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真正考问他:你认定身体是轮回的苦法吗?你认为贪是无边生死的业因吗?如果真的认定,为什么还在自身这样的苦法上百般装饰、百般贪爱?又可以问他:你真的认定五欲乐受是苦法吗?真的认定贪著五欲会感无边生死吗?如果真的认定,为什么还对五欲贪著不舍,连稍微降低一点都不愿意?这样考察就知道,他说的出离轮回是好听的空话,落到自身上就不认为是轮回,也根本不想出离。

  其实,凡夫刹那刹那都在轮回中。工作中的分分秒秒在轮回,居家生活的分分秒秒在轮回,逛超市、进餐馆,吃饭过程中的分分秒秒也都在轮回,这样昼夜不息地轮回,还浑然不知,还说:“我是修解脱道的!我要出轮回。”明明是入轮回,还说在出轮回,不是自欺欺人吗?

  这一生做人,下一生升天,再下一生做鬼,像这样在六道里轮转,是粗分的轮回;从细分上看,是念念在轮回。在吃饭、工作、逛超市、看电视、打游戏等等的一切时中,分分秒秒都在轮回,都绑在三苦上。这是非常可怕的,这上面不警觉、不护住自心,绝大多数时间都被贪嗔痴等种种烦恼占据,在无明中相续不断地集生死业因,造成无穷生死。所以,要常常警觉:“我在干什么?”要呵责自己:“为什么要看电视?听音乐?打游戏?聊天?逛街?我这是在生死流转啊!”

  如果能看清现在就陷溺在轮回中,提得起苦想,生得起畏惧,有人拉你去看演唱会,你还会去吗?你一想:我去干什么,去音乐厅就是落入三苦,就是在轮回。听两小时音乐,实际是增长千千万万个生死业因,这样畏惧生死,就不敢散乱。其他看电视、看电影、吃喝玩乐、旅游、闲聊等等,都是一样的道理,绝不能放逸其中。

  十二缘起里讲,只要积聚了爱取这两支,就一定取生死,种一个种子就取一次生死。像唱歌跳舞、吃喝玩乐、看电视电影等等,增长多少爱取、增长多少生死。世间人认为那是乐的,知苦的人知道这纯粹是苦,根本不会去做、不会去看。

  时时求出离

  佛在《修行道地经》中说:“我见自己从无量劫来往返生死,其间的尸骨堆积起来,超过须弥山,脑髓涂在地上,可以涂遍三千大千世界,流过的血多于古今以来从天降下的雨水。要想免除这样的生死过患,就应当昼夜精进,求无为涅槃法。”所以,真心办道的人要时时修解脱道,以求了脱生死。结合修净土来说,就会想:这一生幸亏遇到阿弥陀佛的大愿船,我一定要尽此一生,永超生死,如果这一次不上这条解脱船,就要万劫生死,绝不能错过这次机会。他看到一个方向是无尽生死,另一个方向是即生解脱,无量安乐,因此就一心放在解脱道上修行。其他一切世间作为都是障碍,什么参加社交活动、名利财色、享受五欲等等,都是解脱最大的魔障,让自己生生世世遭殃的就是这些事。

  作为净业行人,最需要迫切地、一门精进地求生净土。在抉择好了三界都是苦性、自己刹那刹那都在生死中之后,就要立定志向,誓出生死。要有紧迫心,如救头燃,不是泛泛悠悠,东念一句,西念一句,抱着侥幸到临终时有阿弥陀佛来接引。

  截流大师有个比喻:从前有人被关在千尺深的没有水的枯井里,他受了野狐狸的口诀,眼睛盯着井上的磨孔,一心观想从孔里出去。久而久之,孔不加大,身不加小,任运飞出。这个人困在井里,死路一条,幸亏有个小孔,又有办法飞出去,他的全副精神都集中在小孔上,最后心就从那里飞出。修净土就像这样,自己现在落在轮回的井里,幸好有一线希望,就是有极乐世界、有弥陀悲愿,必须一心专注在西方,专注在阿弥陀佛,到心力专精、与佛相应时,就从轮回中超出。

  又比如一个人坐死牢,他会想尽方法从牢里逃出。只要有机会就在墙脚边上挖土,看守不在旁边或者别人在睡觉的时候,他就拼命在那里挖。这样一有机会就挖,最后挖到监狱外面,就逃脱出去。求解脱就像这样。

  平常没有紧迫的求解脱心,临终时就很难说。人生大多数时间都在贪嗔痴中度过,求解脱心很微弱,念佛也泛泛悠悠。到临终时念佛心提不起,被恶业、病苦缠住,就万分危险。所以,不能把解脱的希望放在临终,生前就要时刻求出离,求往生,不松懈地修法。

  远离尘缘

  要如救头燃般地办道,一下班就闭门谢客,精进闻思修,尽量少参与世间活动,尽量不结世间的染缘,不追求吃穿享受。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就应当知足,不要又想搞台新电脑、又想装个新房子、又想看部新影片、又想逛个时装店,或者天天花几小时给臭皮囊化妆。智者深知大义在哪里,不应当还像从前那样被无乐纯苦的东西迷惑,造无意义的生死业。

  思维三苦,生起出离的意乐,还要懂得保护它,不让它丧失,如果沾染的世缘过多,苦想、求解脱意乐又会失去。一旦失去,解脱道的根本就被切断。比如去看一场电影,很多非理作意就出来,生起贪著,当时就破坏掉你的道心。因此,初学者远离尘缘最为重要。

  头陀行是解脱行者的行为规范,那些三衣一钵、穿粪扫衣、次第乞食等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事相,贯穿其中的理就是要远离对世间的贪著,放下世间一切欲乐。

  世俗人没有世间是苦的见,反认为有乐可求,所以全力以赴地寻求世间的财富、名声、权势、男女。这和解脱道的做法完全是相反的。一个是拼命往轮回里钻,另一个是全力要从轮回里出来。常人认为世间是乐,他的行为就是求取;修道人认为世间是苦,行为上就是远离。一般人想我要有好的五欲多快乐,我一定要赚到很多钱,为此他一心往赚钱的道上去奔。修道人认为这是生死、是苦,一点都不沾染。

  有的人知道有来世,他就求来世更长久的世间乐,于是勤修布施等福业,想在来世得大富贵或者升天享乐。又有人认为欲界的乐没意思,他求定生乐受或舍受,于是入深山,远离外在欲尘扰乱,修禅定,求生色界、无色界。深明苦谛的人见到这一切也都没有远离苦,因此也丝毫不求。解脱道行者的心态就像《七童女因缘论》所说:“破萨迦耶见,一切恶见母,何时我不乐,三有诸受用?”这些话非常关键。他由于对四谛有认识,就只在解脱道上祈愿。不是求欲乐、定乐、或舍受,而是求断萨迦耶见,从有漏世间中出离。

  学法是治生死病

  大家学了行苦,知道自己识田中有那么多烦恼种子、苦种子,这些种子将来一个个都会成熟,变现种种难忍的苦。因此这一生的的重点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先伏住烦恼,之后断烦恼种子、苦种子,截断结蕴相续。其它所有的世间法都毫无意义,只是增长自己的罪苦,增加烦恼种子和苦种子,不能再搞了!

  不管在家、出家,应该做的就是这一件事。无论你修不修都存在这个三苦的问题,不管它,它也照样起作用。就像身体长了肿瘤,不管它就没有事吗?就不发作吗?就不致人于死地吗?与其放着不管,不如现在有方法时赶紧去修,而且这是有希望对治的,因此一定要往解脱道上走。不能听完之后,还不付诸行动。学了苦谛,就要在自身上做个改变。佛教的闻法不是看看影视娱乐,不要认为这只是听一听,听过就算了,听完了必须去思维、修习。这里不是周末论坛,而是“重症患者”诊治中心。现在对你说放下世间法,能放下的就尽量放下,一心治生死病。你不治生死病,最后就只有轮回。

  大家来学法,都是很幸运的。很多人没意识到讲的内容跟他的人生大有关系,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严重的生死大苦。这个机遇很难得,很多人没机会来这里听,更不用说能解决生死问题。能闻到出世间的法,应当万分庆幸才对!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