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二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二划之一
二十五有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
东南西北四部洲,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趣,四禅天,四空天,无想天、净居天,梵王天,六欲天,称为二十五有。
梵王在初禅天。无想、净居在第四禅天。为什么四禅位中另列此三天?因为梵王有见,外道无想,净居只有圣者。与其诸余天有异。
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
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付嘱品第十之六
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二十八位在印度的传人,禅宗称为西天二十八祖。前二十四位传人中,除第七婆须密多外,都同《付法因缘传》及《阿育王传》所记。天台宗《摩诃止观》所述法藏二十四祖无婆须密多,而在第三商那和修下加末田底。菩提达摩尊者,略称达摩,西天竺人,或说是至香王第三子,或说出身婆罗门,南朝宋末期间,公元520年到广州。梁武帝虔诚相信佛教和道教,他问达摩:“朕一生积了几多功德?”达摩尊者答他:“实在没有功德。”梁武帝很不高兴。达摩不敢在梁待下去,偷偷渡江到了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趺坐九年,后来发现可堪付衣法的慧可大师,传法眼藏,并付衣作信物。
二者任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任意浮沉,名为任病。有此病者,作如是言:生死是空,更何所断?涅槃本寂,何假修求?不厌不欣,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妄从他妄,真任他真。各称其心,何必改作?作亦任作,好闲任闲,逢饥即餐,遇衣即着。好事恶事,一切不知,任运而行,信缘而活。睡来即卧,兴来即行。东西南北,何定去住?何以有此病?前云圆觉清净,本无修习,依于未觉幻力修习。此等患者,未得真意,自谓已觉,何必作幻?故成此任病。
二空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七第十七章释疑一
指人空、法空。人空即人无我观,法空即法无我观。佛经中的“我”,意为恒不变的自性自相。人,包括肉体的色身和自己认识领域的识身。排除自我主观意识的执着,便能逐渐树立人无我的观点。声闻最高果位阿罗汉只得人无我,未立法无我。一切法相都是相对的,用相对的观点审视一切法,便是法无我的观点。佛说的法,相当于给修行人过河的筏,过了河背着筏走路的人会令人家笑掉牙。对一切法,包括佛说的法,都不能过于执着。但是追求一个目标,没有执着心也是要落空的,所以又不能立一个人无我、法无我的相。
二障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三
烦恼障和所知障,称为二障。烦恼障指根、尘、识生起的烦恼,所知障指无明习气生起的微细烦恼。
二障净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七章
二障指烦恼障和智障,智障又称已知障。净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即是净。
十二部经
于禅宗七经出处:
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二般若三昧(二)
楞严经卷第八第二十章
意为全部大小乘经典。佛教经典分十二类,或叫十二部,分别是契经、应颂、授记、讽颂、自说、因缘、譬喻、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早期小乘九分教无授记、自说、方广三类。大乘九分教不包括因缘、譬喻、论议三类。契经是散文体的经典;应颂,把契经用偈颂的形式再次表述出来;授记,记述佛对弟子的评述,说出某弟子可得的果位;讽颂,全为偈颂体;自说,记载不经请问,而由佛主动宣说的法要;因缘,记述佛说法的因缘;譬喻,以寓言形式宣传教义的篇章;如是语,又译本事,讲述佛说弟子们过去世的因缘和故事;本生,讲述佛在过去世的因缘和故事;方广,指后期说的大乘经;未曾有,说不可思议事;论议,是阐释发挥经义的论文。
十二处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二章之一
六根、六尘合称十二处。别经称为十二入。
十二缘起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第二十四章
又称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有这十二因缘,才有妄识的生灭。
无明,是兴造一切生灭的根本;行,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识,包括六识和藏识,还有一种对意识进行深加工的末那识,共称八识;名色,指五蕴;六处,即六尘;触,指六根与六尘相接触;受,即领受,把根尘和合的感觉领受下来;爱,对领受的感觉作分别,对顺心的生起贪爱的心;取,有了贪爱,便想取为己有;有,想取为己有,在自己心中就有了烙印;生,前边十种因缘和合,生起了一个妄识,生起了一个苦恼;老死,生起的妄识变异、坏灭、消亡,就说是老死。前一个妄识坏灭之时,后一个妄识已生出来了。前灭后生,生了又灭,不断循环,便说是生死轮常转。
无明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是依无始妄想熏习的藏识所生。当一个人处在很安静的状态中时,无思无虑,却会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烦恼不安,脑子里会突然冒出某种古怪念头,就说这是无明烦恼。在禅定中出现的幻相也是这个道理。
十无尽句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八章之一
《华严经》十地品说:“初地菩萨发大愿:一、众生界无尽,二、世间无尽,三、虚空界无尽,四、法界无尽,五、涅槃界无尽,六、佛出现界无尽,七、如来智界无尽,八、心所缘无尽,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此十句无尽,我愿亦无尽。”
十恶
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二
杀,盗,淫,妄语(欺诳),两舌(搬弄是非),恶口(恶语伤人)绮语(无意义的语言),贪,嗔(怨怒),痴(邪见)。这十种恶劣的行为、语言、心念,称为十恶业。
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第三十三章
真圆通是前提,无妄则无畏。火是妄心,水是妄识,兵刀是妄情,尘劳即枷锁,烦恼是心贼。心地光明,水火兵贼都无从生,魑魅鬼神,退避三舍。众生念观世音名号,有求必应。但是,如果口念心不念,自心无菩萨,则不能应。怎样是心念?想观世音所想,行观世音所行,何事不得成就?
十种譬喻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五第四十三章
对那些幻相,如来用幻人、阳焰、水中月、空中花、空谷回响、干闥婆城、梦境、泡影、画像、如幻如化等十种现象来作比喻。
十身灵相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五第四十二章
《华严经》说十身灵相的十身是: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十八不共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第一章
十八不共佛法是: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于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语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十八、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此十八种功德,唯佛具有,不共于声闻、独觉、菩萨,故名“十八不共佛法。”
-----------------------------------------------------------------------------------------------------
-----------------------------------------------------------------------------------------------------
- 相关文章
-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一划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