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佛法与内观系列:自觉手册 6-8 附录三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法与内观系列:自觉手册 6-8 附录三

 

  节录自曼谷邮报(1993年1月4日)

  当你开始研究自己时,你已在研究法;

  而后每个人皆能熄灭自己的痛苦。

  那个时候,我还是在家居士。

  有一天晚上,当我练习行禅和观照念头时,

  突然感到身体毫无重量而且开始漂浮…

  我已经完全死去…

  这样鲜明地重生…

  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当晚,一位不识字的农夫成为泰国非常重要的禅师之一。

  隆波田禅师后来将他的经验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教导大众,传达这共通的讯息。

  研究法,基本上就是研究自己,

  也就是观察自己的感受和念头。

  这跟信仰、仪式没有关系。

  你的国籍,你讲什么语言,

  穿什么衣服都不重要。

  你有没有出家,你是年轻或年纪老,

  或者你信仰什么宗教也都无关。

  如果你开始研究自己,

  开始观察念头,

  你已经是走在研究法的道路上。

  而后每个人将可以熄灭痛苦。

  虽然不同的宗派有各种禅修和观照的方式,但这些就像是走不同的道路而目标却是一致的。隆波田的教导强调自觉(Sati)。有别于传统的静坐和经行,他提出了在动中培养觉性的方法。

  动时,知道在动。

  停止时,知道停止。

  他建议初学者以渐进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个身体动作保持觉知。

  当你举起手时,知道你在举手。

  当你翻掌时,知道你在翻掌。

  当向前走和向后走,左转和右转,

  往上看和往下看,或是你动眼皮时,

  口张开时,呼气和吸气时,都要觉知。

  清楚地觉知每一个身体的动作,

  这就是唤醒自觉的技巧。

  然而知道每个身体动作只是观察心念起伏的第一个步骤。当练习动中禅时,念头当然会生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心是如何运作,也不能看清自己的念头。

  当一个念头生起时,

  知道它生起并且让它灭去,

  借着观察每个身体的动作,

  可以让你看见念头。

  当念头起时,立刻看见,

  不管想的是什么,都能如实观照。

  隆波田教导了「知道」和「看见」念头的不同,如果只能知道在想什么,你还是会被这些念头困住,对它们认同,而被念头带着跑,不断延续。

  但是「看见」是指在念头外面做有并距离的观察,这能令你立刻觉知每一念头的生起,而不使它再延续不断。

  如果你想明了念头的结构,以及贪心和欲望是如何地牵动并带来痛苦,他建议:

  从自己的所有念头中解脱,

  这需要练习不被它们困住,

  而不是尝试着去除它们。

  这种分离式的观察,每个人随时随地皆可练习。

  根据隆波田的教法,经过持续地练习后,你应有圆满的觉性,而这觉性将带领你达到单一的境界,内心超越了戒、定、慧的执着。

  练习隆波田教导的动中禅,你不需要经过禅修的不同步骤─像是喜与舍的境界─因为经由不断地观照念头, 你将会亲证到如同隆波田所形容的,当他证悟到内心净化时「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人与念头

  念头是自然的,而且对人的生活和内心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有念头,但却很少知道它们,不了解它们的把戏或心念结构的运作。因为念头速度快过闪电,像溪水不断地流动,让我们无法赶上。

  有两种念头:

  剎那生灭的妄念,

  带来了贪、瞋、痴。

  第二种是我们作主的念头,

  它不会引发贪、瞋、痴,

  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痛苦与烦恼的产生源自于无法看清念头。念头本身并不是苦。当念头来时,我们无法同时知道、看到和了解它,因而陷入其中,贪、瞋、痴随之而来,并令人感到痛苦。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问题,妄念将不断生起,不论是在吃饭、坐着、睡觉或走到任何地方。苦将会是心的对象。

  念头和觉性是人的两种本质,当其中之一强时,另外一个将变弱。

  假使我们能不断地培养自觉,当念头来时,我们立刻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心在此时会改变。「正道」从此开始,这就是涅乐(苦灭)的起点。

  动中禅

  禅修最直接的方法是知道身体的每一个动作,知道心念的起伏。

  动中可以发展觉性,如果静坐不动,当念头来时,很容易进入而不自知。因此我们应经常移动身体的部位,而且要知道每一个动作。当念头来时,我们将看见并了解。

  隆波田禅师建议我们练习动中禅,他介绍了开启自觉的技巧,包括来回经行和一套手部规律的动作。

  人本身即是宗教,

  而佛教是觉知、注意、智慧。

  过失是黑暗、无明、苦。

  功德是光明、正知、不苦。

  戒 (sila)指平常心,

  超越了善与恶,是一种中性的心境。

  每当我们无法处于此境时,当下就是死了,

  没有戒、只有苦。

  毗婆奢那 (vipassana)指内观或是如实正观(往内观看身心的实相)。

  如果有内观智慧,心将会完全地转化。

  圣者的境界是将心的品质从粗重转为轻细,

  从晦暗转到清澈,从无明转到开悟。

  佛性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

  这心人人都有。

  佛陀只教导如何解决痛苦或如何熄灭苦,

  因此,佛陀的教法与仪式或神秘无关。

  苦的生起源自未能看清念头。

  念头极快速,快过闪电或其他。

  念头如同溪水般恒常地流动。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

  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我可以向你保证。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