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慈悲喜舍(一)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慈悲喜舍(一)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8年10月09日晚上 志莲净苑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慈悲喜舍(一)
再次欢迎在座各位。
今天和明天我们将会探讨佛教禅修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这是关于培育我们心灵上四种很重要的质素的,这四种质素称为“四无量心”或“四种美善的心”。它们也称为“四梵住”,因此,当我们培育这些质素时,我们能如梵天一样,能如天界的众生一样。
我喜欢把这四种质素视为我们的朋友,如果我们常常邀请这四位朋友与我们同在一起,便能帮助我们体验很多喜悦和轻安,亦能帮助我们带给别人喜悦和轻安;反过来说,当这四位朋友没有和我们一起时,便会为自己和别人带来很多苦恼。
这四种质素的巴利文听起上来多么优美,令人感到多么平和。它们是“ metta, karuna, mudita, upekkha ”(慈、悲、喜、舍)。Metta 是慈心、友善, karuna 是悲心, mudita 是随喜心而upekkha是一个不受扰动的平稳心。今天我会谈及前两种质素──前两位朋友──而明天会谈及后两位朋友。
慈心若用简单的词语来说,就是善意。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从何处开始去培育这种善意呢?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很有趣的──应该从我们自己本身来开始。我想除非你能友善地对待自己,否则很难友善地对待他人。一句我喜欢用的说话:“慈心能使我们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但是我们不知道,有时我们会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敌人是外在的。也许我们一生都在寻找及摆脱一些外在的敌人,但我们不知道,最大的敌人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怎样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呢?其中之一是我们对自己过度严厉及苛刻。一句我常用的说话:“‘常给自己减号’能成为我们一个很强的习性。”而当我们有了只给自己减号的习性后,我们亦会只给别人减号。因此我们制造了一个只有减号存在的地狱。修习慈心禅能帮助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只给自己及别人减号的习性,会导致我们成为自己的敌人。当明白到这点之后,我们便会学习在自己及别人之中找出越来越多正面的质素。佛法里用一个很美丽的词语“随喜”来描述这一点──为自己美善的质素而欣喜,为自己心中的正面质素而欣喜。现在,大家都可以欢欣随喜──随喜自己发心成为禅修者。这样做的话,我们便能看到自己越来越多的正面质素。而学习去随喜自己的美德能带给我们很多喜悦和轻安;当我们内心感受到越来越多喜悦和轻安的时候,还会熏染别人,影响和激励别人也感受到多些喜悦和轻安。
《法句经》──佛教其中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当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句子,就是“我们应该用快乐来超越苦恼。”但我们往往是以苦恼来超越苦恼的。当我们感受到越来越多喜悦和轻安的时候,再遇到苦恼和不愉快的情绪时,要处理它们便变得十分容易了。
随喜的另一个要点是当我们以禅修作为精神生活的时候,自然地,我们会学习过一种无害、善巧和有益的生活,不给自己制造苦恼,不给别人制造苦恼。这亦是属于道德伦理的戒行,在佛陀的教导之中是很着重的。关于这一点,我喜欢引用这个美丽的巴利文词语“anavajja sukha”。Anavajja sukha 的意思是“不害之乐”或“从善巧、有益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喜悦和快乐。”我们可清楚看到,我们怎样可以把自己由最大的敌人转变为自己最好的朋友。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紧执着过去的心灵创伤,我们也会令自己成为自己的敌人。总括来说,心灵创伤是由于我们做了一些事情伤害了别人或别人做了一些事情伤害了我们而引起的。如果我们伤害了别人,我们可能会紧执着内疚、懊悔这些很具破坏性的情绪;如果别人伤害了我们,我们心中可能会背负着憎恨、敌意等情绪。这些心灵的创伤会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影响,有时甚至能影响我们的身体。心灵创伤可导致身心产生各种的疾病,也可导致身体紧张,还可影响我们的睡眠,使我们做与心灵创伤有关的梦。所以,即使睡觉时我们也会感到忧愁、恐惧和内疚。还有,在我们临终的时候,一些没有痊愈的心灵创伤可能会很强烈地呈现,令我们不能平静地离开这个世间。所以,学习如何去治愈这些创伤是极为重要的。关于这一点,修习慈心禅对于原谅自己及原谅别人是有极大帮助的。原谅自己是由于明白到我们仍是普通人,还没有觉悟,仍是不完美的;原谅别人是由于明白到别人亦是普通人,和自己一样,也是不完美的。这也是一种放下过去的修习,不然的话,我们便紧紧执着过去,使心里背负着一个重担。所以,只有当我们能真正治愈这些创伤,真正放下过去我们所背着的重担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喜悦、平静及能更加悲悯自己,更加悲悯别人。
现在我想谈谈我们的第二位朋友──悲心。悲心是和看见别人受苦有关的。当看见别人受苦时,学习去生起善意及作出帮忙是极为重要的。正如我在第一天所提及,在这世界上越来越多苦恼,所以我们需要培育悲悯这种重要的心灵质素,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苦时作出一些帮忙──即使那是很小的帮忙。有一位心灵导师说:“ 当你看见别人受苦时,不一定是要作出很大的行动,即使是小小的行动已经是很重要的了。”这使我想起佛陀有一次向比丘说法时,强调慈心的重要性──他告诉比丘们即使在弹一下手指这么短的时间修习慈心,那已可配作为比丘了。这可看到,即使修习慈心一会儿已经很好了。
同样地,即使是和人谈话,对人微笑等,这些小小的事情即使是一会儿,也是培育这悲心的方法。当你要去培育这种质素时,不管在哪里,你都会遇到修习的机会,即使在乘公共汽车或走路的时候,你一定会遇到有可作出帮忙的地方,一定会遇到有可对别人散发善意的地方。
我们也应该学习悲悯自己。当你看见自己在受苦,知道自己在受苦时,若还容许自己继续受苦下去的话,你便是你自己最大的敌人。若你对自己有悲心,你便会尝试去做一些事情令自己不再受苦。
现在我们明白为什么这些质素称为美善的心。它们是天界众生的质素,因为它们帮助我们为自己及别人的苦去做一些事情。和慈心一样,当你培育悲心时,你便会体会到自己所付出的,都会带来良好的影响,你会因此而很快乐。还有,当你知道能够对自己的苦恼做些事情的时候,便能带给自己很强的自信心。你会因找到能解除自己苦恼的方法,同时找到帮助别人解除苦恼的方法而感到快乐。明天我会谈及第三及第四种质素。
问答
导师:现在是研讨时间,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意发问。
听众:请问老师,慈心有没有限度的呢?例如有一位朋友向我借钱,但后来发觉他是用来赌博的。在第一次发现时,我用慈心原谅了他;第二次他再来借钱,我再次借给他;但他再继续做相同的事情,第三次,第四次……借钱给他及原谅他。我怎样用慈心去劝服他不再作同样的事情呢?
导师:很好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是要面对这些情况的,所以要明白,对别人有慈心并不是任由别人欺诈自己,这是很重要的。任由别人欺诈,这是一种愚蠢的同情心。关于这一点,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是在印度流传的,内容是关于一条修习慈心禅的眼镜蛇的。这也是其中一个我所喜爱的故事,我想和大家分享。
从前,有一条眼镜蛇在森林中修习慈心禅,它心里散发这些善愿:“愿众生健康……愿众生快乐……愿众生安详……”
当时有一个老妇正在森林拾柴,她看见这条眼镜蛇,但误以为它是一条绳子,所以便拿起眼镜蛇来捆扎她背着的柴枝。因为眼镜蛇在修习慈心,所以它任由摆布。当这个妇人把柴背了回家后,眼镜蛇带着满身痛楚,遍体鳞伤地逃了出来。跟着,眼镜蛇去到老师那里,对他说:“看看我的遭遇!我在修习你教的慈心禅,但请你看看我的伤势和我所感受的痛楚!”
那位老师很平静地说: “你没有修习慈心,你所作的只是愚蠢的同情心,你应该让人知道你是一条眼镜蛇,至少你应该发出嘶嘶声。”
所以,对待如你所形容的那种人,你需要学习发出嘶嘶声,这样你便帮了那人一个大忙。
请问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呢?
听众:葛荣老师,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件困扰我的事情。最近我的遭遇糟透了,所有的事情都像失去控制一样。有两次,我就像在台风的风眼之中不停地旋转,又好像一只老鼠在转轮内不停地爬。我简直不能相信我的心会制造这样恐怖的事情出来,就像身处地狱似的。我想知道这是什么一回事?你对这些事情的起因有什么看法?及怎样能摆脱这种情况呢?
导师: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想你亲自来见见我,我想知道多些有关的细节。但在这里我尝试提出一些建议。第一个建议──我在谈到慈心时曾经提过──就是学习和不愉快的经验交朋友。当我们经历到不愉快的事情,无论是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通常的反应就是不喜欢它,我们会抗拒它,而结果是引致我们开始憎恨自己。憎恨这些经验,抗拒这些经验,不喜欢这些经验有时反会带给它们更多力量,令它们更加强烈。在这情况下,可用慈心来和你所经历的处境交个朋友。以下是一个我喜欢用的句子,我们可用这个句子来对自己说:“去OK 那些不OK 。”这是我的第一个建议。
第二个建议是和不愉快的经验交朋友。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它,然后再去探索、审察、了解你的不愉快经验。有时我们有这类的经验,是因为我们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我们预期自己该是怎么样,别人该是怎么样,生活该是怎么样。有时我们可能会对某些事物有很强烈的期望,当这些期望达成时,你会快乐;但当这些期望不能达成时,这便是我们开始受苦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开始憎恨自己,憎恨别人及憎恨人生。所以,透过友善的态度,你将能学习去探索、找出和了解到底在你的身上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三个建议是和第二个建议有关的,就是去找出这些不愉快经验的成因究竟是从思想所带来的,从情绪所带来的,还是从感受所带来的。正如我昨天所提到的,有时当我们遇到一些不愉快的经验时,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花一些时间和身体的感觉或呼吸的感觉在一起,这个方法能为我们带来一些空间,之后你会发觉这些感觉是在不停变化的。如果我们能够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各种感觉,无论是身体或内心的感觉,都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它们的变化,之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便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来面对它们。
最后我想提出的建议是,我们也要去找出在什么时候是没有感到不愉快的。如果你被某种情绪困扰着,那么去找出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它没有生起是极为重要的。要是你能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它,你也许会感到惊奇,在一日之中,有很多时刻是完全没有你刚才所说那种情况的,我肯定你现在也没有经历着它,因为我看到你在微笑。
我建议你尝试去运用其中的方法,但如果还是没有效的话,你可以打电话给我或来找我谈谈。
或许还可以补充一点,如果我们能把这样的经验视为有价值的经验,是学习的机会,这将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从不愉快的经验学习,从我们认为是负面的情况之中学习,视它们为有助于心灵成长的学习机会。
我想还有时间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听众:当平时没有事情发生的时候,是很容易说以慈悲对待别人的,但当有事情发生的时候,例如某人在我们身边做了某些行为或说了某些说话,自己便会很忿怒,慈悲心也不知去了哪里,有时甚至会忿怒数天及难以入睡。不知导师有否这样的经历?及请你教导我们应该怎样做?
导师:很好的问题,很好的问题!很高兴你提出一个有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首先我想分享我是如何去处理这类情况的,希望能够帮你去处理你所说到的情况。第一点是:不需感到惊讶。因为正如我刚才所说,我们是普通人,我们仍然是不完美的。只要我们还是普通人,还是不完美的话,我们还是会发怒的,所以何需惊讶呢?
第二点是:不要因为生气而给自己减号。因为当在给自己减号时,实际上你是为自己的忿怒而发怒,你为自己的忿怒而憎恨自己。
第三点是:如果不能在忿怒生起的时候去观察它的话,至少在事后去作一个反思。反思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为何发怒呢?我为何说出那些说话呢?是什么东西使我失去控制呢?正如我在之前的问题所说的,我们的失败经验可以成为我们宝贵的善知识。反思的时候,态度要很友善、很柔和,而不是以严厉的态度来责备自己,使内心生起不必要的内疚和懊悔。然后正如在讲座时提及的,你可以原谅自己及对自己说:“因为我还是普通人,这次我发怒了,但让我下次再遇到那人时,看看我又如何和他相处。”要是这样的话,你便能从这类经验当中学到东西,你可把这种经验视作一种修习的实验。如果我们对自己有要求的话,这要求不应是“我不会发怒”,更合乎现实的要求是“看我能多快从忿怒中回复过来”。这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正念的重要性。正如我昨天所说,如果你能修习正念,与呼吸联系起来,当你开始发怒时,呼吸会让你知道自己正在发怒。正念能帮助你留意到忿怒的生起,这会帮你从忿怒中回复过来。
我遇过一位脾气极坏的女士,她最大的困扰就是发怒。我给她一个简单的建议,这建议对她来说很有效。我建议她在口袋里携一面镜子,告诉她︰“每当生气时,请照照镜子,不要开口说话,只是照照镜子。” 当她依着去做之后,她吃惊地看到一个这样的人。她是一位很注重外表的人,所以每次看到镜中忿怒的样子都感到很难看。这使她很快便能够从忿怒中回复过来,有时她还能够取笑自己的忿怒呢!
我相信时间已差不多了。现在让我们休息一会,在这短短的休息中,正如我在过去两天所提到的,请保持正念慢慢走动,保持宁静,欣赏一下由宁静所带来的内心空间。请在数分钟内回来。
[小休]
坐禅
[坐禅中的导引]
让我们一起来修习慈心禅。首先以我们的身体来开始。……去感受一下友善、柔和地对待自己时的感受。……
感恩我们有这个身体,我们能运用这个身体来修行。……
你能否视自己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呢?你能够真正感受到吗?感觉身体的每一处,整个身心都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感受一下心房的位置。……让你的心为自己敞开,像花朵般开放。……
感觉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你能否原谅自己过去的任何过错呢?……
在原谅自己时,你能否衷心对自己说并感受以下的说话呢?“愿自己健康,愿自己快乐,愿自己平静,愿自己能从苦恼中解脱出来。”……
如果你没有这类心灵创伤,你可以因你已治愈它们而感到快乐。……
如果别人曾做过一些事情伤害了你,让我们学习从原谅别人和放下过去之中来治疗这些心灵创伤。……
学习放下你背负着的憎恨和敌意。……
你能否想起他们,然后亦这样祝愿他们呢?“愿他们健康,愿他们快乐,愿他们平静及愿他们能从苦恼中解脱出来。”……
在治疗我们心灵创伤的时候,愿我们感受多些喜悦,多些轻安,更友善地对待自己及别人。……
现在让我们来随喜:我们在培育慈心来对待自己;我们在培育慈心来对待别人。……
[响磬]
念诵
在我们念诵之前,让我们感觉一下这佛殿的宁静及祥和。……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
Samgham saranam gacchami ......
Sadhu ......
Santi ......
南无释迦牟尼佛……
释迦如来……
[念诵完毕]
愿各位健康、快乐、平静及能从苦恼中解脱出来;愿所有众生健康,愿所有众生快乐,愿所有众生平静,愿所有众生都能从苦恼中解脱出来。很多谢各位。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