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禅修营第四天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禅修营第四天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8年10月18日晚上 大屿山地塘仔华严阁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禅修营第四天
导师:有没有人有东西和大家分享呢?
S.K.:很有趣的事情,今天我去感受这个身体,不断持续去感受这个身体,当我去感觉这个身体的时候很自然会有一种“这是我的身体” 的感觉。之后我想到在一篇经文中,佛陀提到一般人都把自己的身体视为宝贵的东西,但是身体对阿罗汉来说是一个担子。在那段时间里我也有这种感觉。
导师:你感到身体是一个担子吗?
S.K.:是的。因为这个身体只在呼气和吸气,没有什么在那里,没有什么宝贵的东西,但是如果执着这个身体的话,会为自己带来很多担子,会有很多担忧,很多苦恼。
导师:我知道有篇经文说到身体是一个担子,感受是一个担子,五蕴是担子。当中所说的,是如果我们将五蕴视为自我的话,它们就会成为担子。担子是我们要担负的东西,所以,若要放下我们所担负着的担子,我们需要学习不执着五蕴为自我,之后它们就不会成为担子。正如你刚刚所说,一位阿罗汉,一位已觉悟的人,他就是这样看待五蕴的。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我们执着五蕴为自我的时候,它们便会成为苦恼的来源,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对五蕴的执着,这时便没有苦恼,担子也会消失。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同修告诉我有关她的体会。她对我说,她在吃饭之前生起感恩心,当她有感恩心的时候,喜悦也生了起来。这是一种随喜心的喜悦,只是吃饭前一个小小的感恩,也能带来随喜心,实在深深打动了我。
还有没有其他人有东西分享呢?
S.K.:也是和刚才感觉身体有关的,就是当我深入去观察时,我发觉到即使我不执着身体为自我,但身体的感觉还在。我的自我感觉越来越薄弱,这时我觉得身体就好像流浪猫或流浪狗那样,它虽然不是属于我的,但它既然已经来到自己家里的门口,虽然没有对它执着,但也觉得应该好好照顾它。
导师:是的,所以,阿罗汉也需要吃饭。
S.K.:所以我觉得慈心禅是很有用的,对自己的身体生起慈心就好像对流浪猫或流浪狗生起慈心那样。
导师:是很有用的。这令我记起在佛经里的一个故事:佛陀曾对一班比丘强调观察身体不净的重要,有些比丘因此密集修习不净观,而其中有比丘因为憎恨自己的身体而自杀,之后佛陀指出培育慈心的重要。所以,我们可以带有慈心地来放下执着,不是憎恨这个身体,而是善意地放下自我的执着。
E.L.:我想因应S.K.的体验,说一些我的感想。我曾听过一位佛学老师谈到我们的身体,他说的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即使有时我们觉得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担子,我们需要明白自己的身体就是我们过往生和现在生的行为的结果,身体既然是过往行为的果,所以我们应要对它负责。佛教不是教导我们盲目地放下事物,佛教也教导我们尽责地履行我们的责任。所以,即使这个身体会老、会病、会死及会有很多的问题发生,但我们需要明白这是我们过往行为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好好照顾这个身体,为我们过往所制造出来的结果履行责任,也运用我们的身体作为一个继续修行的工具。
导师:正是这样,这是我想强调的一点,很高兴你提及到这一点。事实上,这正正是斯里兰卡的禅修比丘所修习的一种反思──也许在其他地方的比丘也会修习的──进食之前,他们会说︰“我不是为了令这个身体美丽而吃食物,而是为了能够继续以这个身体作为修行的工具而吃食物。”
A.C.:我很喜欢由S.H.所带领的瑜伽,尤其是她提及的两点:第一点是她常常强调做瑜伽的时候应该带一个微笑,我们因此能够很放松;第二点是她强调我们应该尝试去享受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做完瑜伽之后,当我在户外修习行禅或站禅时,我都提醒自己要微笑,我发觉微笑能帮助我放松身心。
导师:这令我想起一位著名的越南禅师──一行禅师。他很强调当坐禅的时候保持微笑。他说当你有如佛陀的微笑时,面孔便能够放松,禅坐也能放松,这会带来一种轻快。他也十分强调在和人相处时要微笑,但我认为重要的是要发自内心。
R.C.:﹙打趣地问﹚我想问问A.C.当她修习洗手间禅时有没有微笑呢?
A.C.:没有,但我会尝试。
导师:谈到洗手间禅,今早S.H.有一个有趣的体验。和其他同修一样,她跟我分享了这个体验。我想请她也跟大家分享这个体验。
S.H.:今天早上,我想上来这里坐禅,但我上不到来,因为我被困在洗手间外面的天井里,而天井的灯也被关掉了。我在黑暗之中站着,门又被闩上,我想:“现在我应怎么做呢?”我想起一本书,我很喜欢那个书名──《逃不了的智慧》﹙The Wisdom of No Escape﹚,于是我想,与其想从这里逃脱,不如就在这里禅修。
导师:﹙打趣地说﹚你也可以在那里做瑜伽的。
S.H.:我没有做瑜伽,但我有微笑。
D.L.:是我开门给她的。当我打开天井的门,看见有一个人站在那里,看清楚,原来是S.H.。那时候,她在微笑。
导师:你也有微笑吗?
D.L.:有,我也有微笑。
S.H.:他没有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只是向着我微笑。
导师:﹙打趣地说﹚因为D.L.在修习止语。
很有趣的,佛陀在《念处经》中──这篇经文描述一个人怎样去修习正念──曾经说即使我们在洗手间,都应该有觉知、有正念。所以,有趣的是,无论你在做什么,即使在洗手间,我们也能够修行。
今天我希望你们能够找出一些对治不愉快的情绪的工具;及能够找出在一日之中什么时候没有那些情绪,这是十分重要的。关于这一点,一行禅师提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说: “我们总是去寻找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我们总不会寻找自己做得对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去令自己越来越正面,及多去觉察自己内心的正面状况,而不是只关心自己内心的负面状况。最理想的,是能够超越正面与负面。这即是说我们能够开放地面对这两种内心状况。这和我介绍过的一种禅修方法有关──一个像镜子般的内心,如实反照事物。有时,一些视为美丽的东西来到镜子面前,镜子只会如实反照出它的实相;有时,一些视为难看的东西来到镜子面前,同样地镜子只会如实反照出它的实相。所以,在禅修中,观、观慧或智慧的修习,就是培育一个像镜子那样的心,学习去反照事物的实相。而在禅修中,止、平静或禅定的修习可视为去擦掉在镜子上的灰尘。因此,当镜子已擦得很明亮的时候,运用它来很敏锐、很清晰地观察在我们心中所生起的东西,然后学习去观察这些东西的实相。所以,我今天所介绍的这个方法是极为重要的。这方法的另一个重要之处,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之中来修习,不需要特别的姿势,不需要闭上眼睛,你只是简单地正念于自己身心上所发生的事情。在日常的生活中,当你有情绪的时候,有身体痛楚或心灵痛楚的时候,你能够觉知到它及只是如实看待它,没有减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有愉快的体验,当我们有愉快的体验时,有正面的体验时,只是以正念来觉知它及只是如实反照它。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件事情,是关于为我们补给食物的同修的。他们当中有些人刚在这里参加过三天的禅修营。我问他们能否把在这里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他们说在日常生活之中虽然没有像在这里修行时那么容易,但很大程度上他们能够做得到。我听后很高兴。他们在这里只是修习了三天,而你们是修习九天,所以对你们来说,将会更容易把这里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在日常生活里。这一点十分重要,也许在最后一天我们应该讨论一下。
明天的禅修课题是我们的思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简单来说,因为有思想我们才有苦恼。另外,由早上我们起床开始直至晚上睡觉,我们有接连不断的思想在心中经过。所以,我们应该学习怎样去运用我们的思想,我们应该学习去探索我们的思想,我们应该去认识思想与情绪之间的重要关系,因为很多时情绪都是由思想所制造出来的,而当情绪出现的时候,思想会令情绪变得更糟。有些人有一种生起负面思想的强烈习性,我认识一些有这种强烈习性的禅修者,他们常给自己减号及给别人减号。所以,一个人可以为自己制造出一个地狱,该处只有减号的存在。
我们会发现到另一个很有趣及很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思想可以编造故事。举例来说,今天早上发生在S.H.身上的事情,她可以从中编造出一个很大的故事来,她有一小时去编造一个大故事。这个故事可以从某人不喜欢她带领的瑜伽开始,然后在整整的一小时内,她可以猜想究竟是谁把她困在天井──也许是某甲或者是某乙,但从某甲的眼神来看,她似乎不喜欢我,所以有可能是她干的。(大家都在笑)我们感到好笑,但这正正就是我们怎样为自己编造故事的模式。我们可以很具破坏性地运用思想,也可以建设性地运用思想。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大多数的苦恼都是从这种猜想而来的──以思想来编造各种不同的故事。不幸的是,我们认为这些故事是真实的。可笑的是,我们为现实制造假象,然后我们成为这些虚假故事的受害者,然而这些故事却是我们自己编造出来的!
返回刚才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 S.H.还可能会生气,她可能有恐惧,而每当她上洗手间时,她可能会想:“某甲可能又会闩上天井的门。”就是这样,她会生起恐惧、不安,也许还有忧伤这些情绪。从这里我们能够明白这些故事与这些情绪是怎样连接起来的。所以,正念于思想,了解思想的本质,对我们来说是何等重要。
像我刚才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破坏性地运用思想,但是我们也可以建设性地运用思想,好让我们从苦恼之中解脱出来。所以,在我们的修行中,看清楚这两者的分别是很重要的。修习反思就是建设性地运用思想,所以在最后的一两天,我想大家以四圣谛去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反思──在日常生活之中我怎样为自己制造苦恼。在这个禅修营里,我们暂时能够从都市生活中抽离,借着这个机会去反思在生命里令自己受苦的事情,然后问自己:我是怎样为自己制造苦恼的呢?从而明白第三及第四圣谛──对治苦恼的方法。当修习时,我希望大家能够深入去反思,看看自己能否清楚找出灭除苦恼的方法,这是十分重要的。以上所谈的就是怎样建设性地运用思想。
明天我们的禅修课题就是思想。我希望大家能从思想之中对自己有所发现,我们的思想和我们对事物一厢情愿的想法能够告诉我们很多关于自己的事情。
有没有其他问题呢?
S.K.:在提出问题之前,我代表各人向S.H.说声对不起,我现在才知道她被困在天井的事情。
导师:那不是有意的。有趣的是,一个可被视为负面的经验,我们能够以禅修来令它变得正面。在生命的任何境况之中,我们都可以编造故事令自己受苦,但我们也可以在同样的处境而不受苦。我们可以好好利用那个处境来修行,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修行原则。﹙打趣地说﹚所以, S.H.应该多谢给她这个机会的人及希望明天那个人会再给她多一次机会。
不管怎样,刚才我们有一个很轻松的讨论。所以,有时谈论佛法不一定要严肃的,像这样子带点幽默来开开玩笑,能令修行变得轻松自然,有时候取笑一下生命也无妨。有一次,我和斯里兰卡一位很有智慧的比丘交谈──他写过一些深邃的佛学书籍,例如《概念与实相》﹙Concept and Realityin Early Buddhist Thought﹚,他也曾将佛典翻译成英文──当我们在谈话的时候,他忽然说:“有时候我视生命为一个笑话,有些时候它甚至是一个差劲的笑话。”虽然你发觉自己被困在天井里,但这仍是一个笑话。这样的生命态度能带来很多轻快及喜悦。
在今天的轻快气氛之下,我们做些美妙的念诵,然后以修习慈心禅来完结。我非常欣赏昨晚的念诵,在念诵的时候和念诵完结之后的气氛都很美好。
念诵及慈心禅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