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第四章 性行与业处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第四章 性行与业处
性行
性行有六种,即贪行、瞋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
《清净道论.第三章.第74段》依据《清净道论》的定义,性行和本性、增性是同一意义,皆指人的个性倾向。精确地说,这里所指的性行是一个人在禅修上所显的性行。有些人天生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子,但他在禅修上却很可能有着过人的潜能或造诣。将人分为六种性行,是种相当简约的方法。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同时具备贪、瞋、痴、信、觉、寻六种性行当中的某几种性行。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很多人有多重性格。再者,俗语说得好:「一种米养百种人」,世上实有千千万万不同种类的人,怎么说只有六种性行呢?虽说人可以五花八门,但也不离这六大种,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很多修行人在修行时都忘了关注自己所属性行。一人的良药很可能是另一人的毒药。比如说,现代健康学大多建议我们多吃生菜,喝生水,但对某些体质偏寒,特别是胃虚的人可不要盲从。同样的,诸如:「完全放松」、「不需决意」等禅修口诀并不适合痴行修行人。痴行修行人反而适合诸如:「时时用心」、「保持正念」等禅修口诀。这一切分别都取决于修行人性行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通常大部分禅师都只能讲述他们自己亲证的道路。他们通过自己多年的苦修,最终发现了一套适合自己性行的方法。然而,他们的方法对于与他们相克性行的修行者却是不管用的。这性行上如此巨大的差异源自各人宿世习气与今世文化背景的不同。比如说在互相问好时,中国人惯用「今天不错」来形容自己美好的一天,然而对西洋人来说,「今天不错」就包含些贬义。因为只有当自己有点无聊乏味时,西洋人才说「今天不错」。所以,善巧的禅师会为不同性行的学生宣说不同的修行业处。教育体系的不同也会造成老师与学生的代沟。现代教育体系多注重理智的培育,因此常常忽略了情感上的健全发展,所以现代人在修定时多数偏向于用脑。由于过度用理智专注禅修目标,所以禅修一久就有头痛的现象。事实上止禅的正确发展主要有赖于健全的情感发展。未被现代文明影响的乡下人反而是情感智商较高,因而较容易修定的幸福人。他们不惯于让心情过度紧张,或让自己处在压力中,所以修起止禅来得心应手。因此在教导现代人时(多属瞋行众生,对自己与其他人都过度苛求),老师都应该注重放松教学,侧重情感的培育,在修行环境的选择都会偏向较舒适优美的环境。所以,了解个人的性行就能更了解适合个人的修行模式。如此明白性行上的差异决定修行方法与模式的不同,你将不会在面对种种不同的禅修方法时感到混淆,也不会因实践某种禅修法而批评其他禅修法门。请牢记《增支部.三法集.第65经》的教示,以更广大的心胸与思量,去接受更多追根究底也不离断贪瞋痴的各个不同的善巧法门。从种种法门当中,选择适合自己性向的方法来修行,亲身体验能灭除贪、瞋、痴的方法就是信心的立足点。(佛陀说:)「加拉玛族人,不要因为是传统、或传承、或听说、或典籍记载、或合乎逻辑、或推论、或想来合理、或考虑之后接受的见解、或讲说者看起来很有能力、或想到『这沙门是我们的老师』就相信。而是,当你们亲身明白『这些法是不善的、有过失的、智者所指责的、受持与奉行之后会带来伤害与痛苦的』,你们就应该舍弃它们。」「加拉玛族人,你们认为如何?当贪欲、瞋恨、愚痴在一个人心中生起时,会为他带来福利或是伤害呢?」「带来伤害,尊者。」……「这些法是善的或是不善的呢?」「是不善的。」「是有过失的或是没有过失的呢?」「是有过失的。」「是智者所指责的或称赞的呢?」「是智者所指责的。」「正是由于这个理由,所以我才说:不要因为是传统、或传承、或听说、或典籍记载、或合乎逻辑、或推论、或想来合理、或考虑之后接受的见解、或讲说者看起来很有能力、或想到『这沙门是我们的老师』就相信……加拉玛族人,你们认为如何?当不贪欲、不瞋恨、不愚痴在一个人心中生起时,会为他带来福利
或是伤害呢?」「带来福利,尊者。」……「这些法是善的或是不善的呢?」「是善的。」「是有过失的或是没有过失的呢?」「是没有过失的。」「是智者所指责的或称赞的呢?」「是智者所称赞的。」「正是由于这个理由,所以我才说:不要因为是传统、或传承、或听说、或典籍记载、或合乎逻辑、或推论、或想来合理、或考虑之后接受的见解、或讲说者看起来很有能力、或想到『这沙门是我们的老师』就相信……《增支部.三法集.第65经》简而言之,如果一个修行人能在性行这课题上深思,那么他将会在修行上少走很多冤枉路,少犯很多过失。有些修行人由于到了一些不适合自己性行的修行场所而造了很多口业。通常他们会看不惯很多事情、跟办事人产生冲突、或与同修产生误会争执,其主要原因是外在因缘与自己的性行太不契合。他在这修道的过程虽然积了一点善业,但是在体悟上并不是很受益。最终,惹来的是心中的种种不满和造下毁谤的口业。所以当你考虑想到某个道场修行,或想参访某位善知识之前,你应当先考虑到性行这个关键课题。如此,你将会在修行道路上少走很多冤枉路。结语:(一)性行有六种,即贪行、瞋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二)在修行时,注重性行这个课题能让我们:1.了解适合自己的修行模式。2.将不会在面对种种不同的禅修方法时感到混淆。3.也不会因实践某种禅修法而批评其他禅修法门。4.在修行道路上少走很多冤枉路。
性行的原因
什么是性行的原因呢?依据《清净道论》所载,形成性行的原因主要
有四种,即:(1)宿作之因(2)界之因(3)病素的原因(4)宿因决定。[《清净道论》「六种性行」之瞋行人研究]一文整理如下表﹕
【性行的原因】
(1)宿作之因:贪行者——因宿世的美好加行与多作净业,或从天上死后而生此世者。瞋行者——因宿世多作斩、杀、缚、怨等的行为,或从地狱及龙界死后而生此世者为瞋行者。痴行者——因宿世多饮酒及缺乏多闻与问究,或由畜界死后而生此界者成为痴行者。
(2)界之因:贪行者——若四界平等者则贪行者。瞋行者——其他二界(火界风界)重的。痴行者——因地界和水界二界重的人,成为痴行者。
(3)病素的原因:贪行者——痰增长为贪行者或风增长为痴行者。瞋行者——。。。。痴行者——风增长为痴行者﹔痰增长为贪行者。
备注:因宿世的美好加行与多作净业者,或从天上死后而生此世者,并不是一切都成为贪行者或瞋行者或痴行者。同样地,依上述的方法对于界亦无增长的肯定说法。至于在病素中则仅说贪痴二种;而且又前后自相矛盾。他们对于信等性行则一种原因也没有说。所以这些都非确定之说。
(4)依宿因决定:
根据优娑昙结顿所说:「此等有情依宿因决定而有贪增盛,瞋增盛,痴增盛,无贪增盛,无瞋增盛及无痴增盛。」作业时依贪瞋痴何者作用较强,决定呈现出贪或瞋或痴的面貌,如下:
贪强:无瞋无痴——贪着而无忿有慧(无天性)。有瞋有痴——贪着、瞋恚而有愚痴。有瞋无痴——贪着而忿怒有慧。无瞋有痴——贪着与愚钝而无忿(乐天性)。
无贪:无瞋无痴——无贪无痴而有慧者。瞋痴强——少烦恼、瞋恚而又钝慧。有瞋及无痴——有慧、但有瞋而忿。无瞋及痴强——贪着、无瞋恚而乐天性但愚钝。
依上述可知,各人在起心动念之际,往往是贪、瞋、痴(三不善因)、无贪、无瞋、无痴(三
善因)出现频率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不同强度的性行。譬如若常没有贪念而瞋心、痴念却都强,就会呈现「少烦恼、瞋恚而又钝慧」的个性,所以所谓瞋行人往往也可能是贪行人或痴行人,只是瞋相较强而已,这是宿因及作业时之习性所致。
结语:形成性行的原因主要有四种:1.宿作之因。2.界之因。3.病素的原因。4.宿因决定。
性行的同分与区别
这六种性行,信行者为贪行者的同分,觉行者为瞋行者的同分,寻行者为痴行者的同分。
《清净道论.第三章.第75、76、77段》性行的同分与区别是一件十分值得思考的事情。在确定了自己的性行后,在修行道上你将能知道自己容易掉入的陷阱,不会一味地只在你性行上的长处下功夫。当你应用自己性行的优点修行时,你也能觉察到自己性行上的偏激。比如说,你是一个信行者,常常以信念行事,但你应该警觉自己的信念容易偏向贪念。除此之外,贪念会以类似信念的面貌呈现。当你不警惕时,贪念会油然而生。有些人甚至以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单靠着信念行事,最终遭受很多因贪念而生的痛苦时,还不知自己错在何处。例如,在佛陀时代有位住在舍卫城的婆罗门名为跋迦梨(Vakkali)。有一天,他目睹佛陀在城里托钵。佛陀圣洁、安详的外表深深地吸引他。由于对佛陀的敬仰,他要求加入僧团,以便能更亲近佛陀。出家为比丘后,他总是靠近佛陀身边,疏忽身为比丘应有的职责和禅修。在此,信念慢慢地转变成贪念。佛陀因此告诫他:「跋迦梨,你这样靠近我、注意我是无益的。你应该去修定,因为唯有见法者见我。不能领会佛法的人并没有「看见」我。所以,你必须离开我的视线。」听了佛陀这么说后,跋迦梨十分沮丧且无法忍受。他离开精舍,登上给哈故土(Gijjhakutu)高峰,想要跳下去自杀。这时侯,佛陀明白跋迦梨的内心痛苦和沮丧,并知道他可能因此丧失证得圣果的机会。佛陀放光以让跋迦梨觉得佛陀好像就在他身边。跋迦梨果真马上放下类似信念的贪念杂染,放掉哀伤,顿时感到欢喜和振奋。世尊说:「对佛法具有欢喜心、信心十足的比丘将体证涅槃――轻安、无为、快乐的境界。」《法句经第138段》此时,跋迦梨领略了纯凈信念与掺有贪念杂染的信念的区分。他勇敢地放下对佛陀的执取,油然生起坚固不移的凈信。在听完此偈之后,他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从这个故事,我们能领略到很珍贵的教诲。俗语说:「善恶在一线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善因缘的引导下,贪念可能转变成信心;在恶因缘的引导下,信心可能转变成贪念。虽然两者表面上差别不大,然而,一位好的老师却可以很明确地指出你何时是具足信心,何时却不自觉地倾向贪念。因此,修行者必须注重以下将要讨论有关性行的同分与区别的陈述。这是修行者自我检查修行的一个好依据。
(一)信与贪
这两者为同分,因为他们都显得热情又不喜欢苛刻的表现。
信行者与贪行者之差别:
信行者:1.追寻高尚的戒德等,譬如:为了净化自己而持戒、禅修。2.不放弃有利益的,譬如:在净化的过程中,即使与烦恼对抗是很痛苦的,他仍然会坚持下去,不到成功绝不中止。
贪行者:1.追寻世间名利,譬如:抱着想要成名的意念而禅修。2.不放弃有害的,譬如:由
于过度精进而导致身心都累垮了,但是他还是要硬撑下去,不到成功绝不放弃。
(二)觉与瞋
这两者相似,都有不滋润、不执着所缘的现象。觉行者在善法中不滋润、不执着所缘。瞋行者在不善法中不滋润、不执着所缘。
觉行者与瞋行者之差别:
觉行者:1.只寻求真确的过失,譬如:虽然不喜欢某个人,但你还是实事求是,当那个人做了一些有利大众的善事,你还是会对此善行表示赞扬。2.抱持着回避诸行的态度。比如说,当不利的事发生时,觉行者明白事情不会天天一帆风顺,不利之事总会发生,这是诸因缘的过患。
瞋行者:1.只寻求不真实的过失,譬如:当你不喜欢某个人时,你会倾向于对他有偏见,所以不论他做甚么,即使是善意的,你都会批判为劣行。2.抱持着回避有情的态度。比如说,当不利的事发生时,瞋行者就会怪罪于人。
(三)寻与痴
为了让还未生起的善法生起,痴行者会尝试策划种种精进的方法。但是,这些决策不只不能帮助他成功,反而会障碍他的成功。换言之,由于痴行者的愚痴,即使他以善念要去改进自己,最终只会得到反效果。寻行者也是如此,他尝试理解和思惟一切事物,但有些事是不能被理解的。当他尝试用种种思惟来理解一些匪夷所思的事物时,他将因不得其解而感到更加困惑。有邪见的人被归纳为痴行者。
寻行者与痴行者之差别:
寻行者:.1.有各种混淆思惟。比如常常在遇到一件事物之后,他会反复地在脑海里思
惟这一件事物乃至思惟过度,头脑一片混淆。2.因有各种混淆的思惟而不能确定。
痴行者:1.掉举。比如常常想起自己该做而没去做、不该做而又去做的一些陈年往事。2.因不能洞察故动摇。
结语:(一)信行者为贪行者的同分,觉行者为瞋行者的同分,寻行者为痴行者的同分。(二)修行者必须注重有关性行的同分与区别的课题,因为这是修行者检查自己修行的一个好依据。
性行的辨知法
威仪与作业,而食及见等,于法之现起,辨知于诸行。《清净道论.第三章.第87段》
依据《清净道论》所载,将性行的辨知法分成几个项目,也参考[《清净道论》「六种性行」之瞋行人研究]一文整理如下表:(外相介绍)
贪行者、信行者:走路:以自然的步骤及优美的走法而行走,徐徐地放下他的脚,平正地踏下,平正地举起,他的足迹是曲起的(中央不着地)。站立、坐:以令人喜悦而优美的姿态站立或坐着。睡:不急地、平坦地布置床座,慢慢地卧下,以令人喜悦的姿态并置其手足而睡。若叫他起来时,他不会紧急地起来,而会慢慢地答复,犹如有怀疑一般。工作:不急不缓令人欢喜而圆满地工作。食:喜欢脂肪及甘美的食物。进食时,则作成不大过一口的圆团。细尝各种滋味而不急迫地进食。若得到任何美味则生喜悦。见:即使见到细小的喜悦事物,也会生起惊愕而久视不止。纵然只有小德行,也会生起执着;但真实有大过失时,却不去重视。在他离开一个地方时,会留恋回顾不舍而去。
瞋行者、觉行者:走路:以脚尖像掘地一般而行走,他的脚急促地踏下,急促地举起,而他的足迹是尾长的(后跟展长)。站立、坐:以顽固的姿态站立或坐着。睡:急促地这里那里把床座布置一下,将身投掷到床上,皱着眉头躺着。若叫他起来之时,则紧急地起来,犹如被触怒一般地答复。工作:紧张而不圆满地工作。食:喜欢粗酸的食物。进食时,则作成满口之团,不细尝滋味而紧急地进食。若得任何不美之食物则生瞋怒。见:即使见到细小的不如意事物,也会如同厌倦一般,不会久视。纵然见到小小过失,也会生起瞋恼;而真实有德行时,却不会在意。在离去时,显得想要离开的样子,而毫无顾恋地离去。
痴行者、寻行者:走路:以混乱的步法行走,他的脚像惊愕者的踏下,亦像惊愕者的举起,而他的足迹是急速压下的(前后都展长)。站立、坐:以混乱的姿态站立或坐着。睡:不善于计划地布置床座。大多身体散乱、覆面而躺卧。若叫他起来时,则发出「唔」声而迟缓地起来。工作:缓慢而紊乱地工作。食:没有一定的饮食嗜好。进食时,作成不圆的小团。将残食投入进食用的器皿中。常弄脏嘴巴。内心散乱、东想西想地进食。见:见到任何事物都是依顺他人的意见,听到别人苛责或赞叹他人,他也跟着苛责或赞叹,自己没有智力取舍辨别。
一般而言,不同性行者有不同的威仪(行、走、坐、卧等)。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一位瞋行者也可以表现贪行者的威仪等。对于一个杂行者,他则有多种行相。义疏又说 :「获得他心通的老师就会知道弟子的性行,并且会为他宣说适当的业处。其他的老师则会用种种方式询问弟子,从谈话中辨别弟子的性行。」《清净道论.第三章.第96段》简言之,不能只以外相去判定自己的性行,更好的方法是去寻获一位具有他心通的老师。如果找不到具有他心通的老师,能寻获一位能善巧地教导你的老师也是很好的。因此,具备以下条件的老师
为十分珍贵。
(一)获得他心通唯有佛陀对他心通具足全面的掌握。尽管舍利弗尊者也以他心通帮助了许多人,但是对于有些人他还是不能全面掌握。因此,我们不能期望在佛陀般涅槃之后找到一位对他心通具足全面掌握的老师。换言之,我们不可能在佛陀般涅槃后找到一位完完全全明白你的所有因缘的老师。如果你能够找到拥有部份他心通的老师,你就应该感到庆幸了。事实上,连你自己也不能完全了解你自己。老师偶尔也会在判断你的性格上犯下小小的错误,但你千万不要因此失去信心。如果你能够找到拥有部份他心通的老师,而且老师也愿意引导你,你就应当对老师具备信心。如此,在他的引导下,你将能修行到证悟涅槃。
(二)具有足够的时间与你对话讨论,以让你充份地表达自己你应当坦诚地与老师交流,被问到问题时也应当坦白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不要提供自认为老师想要知道的答案,也不要提供从书本上读到的答案。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准确地了解你、帮助你。如果找到了一位好老师,你就应该坦诚,不要被我慢心束缚着。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给你对症下药。当老师辨知了你的性行之后,他就知道你的长处与不足,从而约略地规划你个人的进展蓝图。这蓝图中将概括你的禅修进度、适合住所与禅修业处。
结语:通过三种途径,老师能够辨知学生的性行:(一)诸如走路、站立、坐、睡、工作、进食、见的外相。(二)他心通。(三)充分的师生交流和交谈。
住所
什么样的住所是适合某种性行的修行人呢?很多修行人只知道修行的住所应该简陋朴素,然而,依据《清净道论》所载,不同的性行者适合住在不同的住所。
(一)瞋/信/痴行者舒适而令人一见就生起喜悦的住所为适当。1.地点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2.设备良好。3.犹如梵宫一样地用各种色彩严饰的住所。4.布置有清洁悦意的家俱。
5.处处撒布芳香的花及华香。6.没有昆虫、臭虫及蛇鼠。7.给侍饮食者美丽可爱,浴净涂油,有熏香华香等的芬芳。8.食物具有色香味及养分而令人悦意的。分别处:痴行者的住处以面向四方、没有障碍而空旷者为宜。
(二)贪/寻行者恶形丑色、令人一见就厌恶的住所。1.地点不能过高或过低。2.没有良好设备。3.高悬的山窟、草舍或柴庵。4.散遍尘垢,朽腐崩溃。5.荒芜,有猛兽的危害。6.给侍饮食者形貌丑恶、臭气可厌。7.食物粗糙而且坏色,无论何种食物都只以够充饥即可。《清净道论.第三章.第97段》分别处:寻行者不适合住在面向四方空旷处的住所。
(三)觉行者.觉行者没有不适合的住所。《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02段》
结语:(一)不同的性行适合住在不同的住所。(二)瞋/信/痴行者适合住在一见就令人生喜悦、舒适的住所。(三)贪/寻行者适合住在恶形丑色、一见就令人生厌恶的住所。
(四)觉行者没有不适合的住所。业处修行者应从四十业处中寻得适合自己性行的业
处。《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03段》《清净道论》记载的止禅业处共有四十种。依《阿毗达摩理论与实践》一书(第301-302页),
四十种适合不同性行的业处整理如下表:【四十业处】
七组 |
四十 业处 |
近 行 定 |
安止定 |
似 相 |
性格 |
|||
初 禅 |
二 禅 |
三 禅 |
四 禅 |
|||||
十遍 |
地遍 |
* |
* |
* |
* |
* |
* |
一切 |
水遍 |
* |
* |
* |
* |
* |
* |
一切 |
|
火遍 |
* |
* |
* |
* |
* |
* |
一切 |
|
风遍 |
* |
* |
* |
* |
* |
* |
一切 |
|
青遍 |
* |
* |
* |
* |
* |
* |
瞋 |
|
黄遍 |
* |
* |
* |
* |
* |
* |
瞋 |
|
赤遍 |
* |
* |
* |
* |
* |
* |
瞋 |
|
白遍 |
* |
* |
* |
* |
* |
* |
瞋 |
|
限定虚空遍 |
* |
* |
* |
* |
* |
* |
一切 |
|
光明遍 |
* |
* |
* |
* |
* |
* |
一切 |
|
十不净 |
膨胀相 |
* |
* |
|
|
|
* |
贪 |
青瘀相 |
* |
* |
|
|
|
* |
贪 |
|
脓烂相 |
* |
* |
|
|
|
* |
贪 |
|
断坏相 |
* |
* |
|
|
|
* |
贪 |
|
食残相 |
* |
* |
|
|
|
* |
贪 |
|
散乱相 |
* |
* |
|
|
|
* |
贪 |
|
斩斫离散相 |
* |
* |
|
|
|
* |
贪 |
|
血涂相 |
* |
* |
|
|
|
* |
贪 |
|
虫聚相 |
* |
* |
|
|
|
* |
贪 |
|
骸骨相 |
* |
* |
|
|
|
* |
贪 |
|
十念 |
佛随念 |
* |
|
|
|
|
|
信 |
法随念 |
* |
|
|
|
|
|
信 |
|
僧随念 |
* |
|
|
|
|
|
信 |
|
戒随念 |
* |
|
|
|
|
|
信 |
|
舍随念 |
* |
|
|
|
|
|
信 |
|
天随念 |
* |
|
|
|
|
|
信 |
|
寂止随念 |
* |
|
|
|
|
|
觉 |
|
死随念 |
* |
|
|
|
|
|
觉 |
|
身至念 |
* |
* |
|
|
|
* |
贪 |
|
出入息念 |
* |
* |
* |
* |
* |
* |
寻/痴 |
|
四梵住 |
慈梵住 |
* |
* |
* |
* |
|
|
瞋 |
悲梵住 |
* |
* |
* |
* |
|
|
瞋 |
|
喜梵住 |
* |
* |
* |
* |
|
|
瞋 |
|
舍梵住 |
* |
|
|
|
* |
|
瞋 |
|
四无色 |
空无边处 |
* |
|
|
|
* |
|
一切 |
识无边处 |
* |
|
|
|
* |
|
一切 |
|
无所有处 |
* |
|
|
|
* |
|
一切 |
|
非想非非想处 |
* |
|
|
|
* |
|
一切 |
|
食厌想 |
* |
|
|
|
|
|
贪 |
|
四界差别观 |
* |
|
|
|
|
|
贪 |
从上表中可看到不同性行者适合修不同的业处。然而,《清净道论》还说:其实,每一种善法的修习都对降伏诸如贪等烦恼有效。每一种善法的修习都对增长信心等善法有益。《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22段》因此,学生应当掌握多种业处,建立强稳的基础,为将来观禅的修习作准备。如《弥醯经》说﹕「应当修习四种法:为除贪欲应当修不净 ; 为除瞋恚应当修慈爱 ; 为断杂念应当修安般念 ( 呼吸念 ) ; 为绝灭我慢应当修无常想。」……对一种性行者宣说七种业处。(慈、悲、喜、舍、不净、无常想、安般念。)《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2段》
结语:(一)虽然说不同性行者适合修不同的业处,然而,概括地说,每一种善法的修习都对降伏诸如贪等烦恼有效;每一种善法的修习都对增长信心等善法有益。(二)一位学生应当掌握多种业处,建立强稳的基础,为将来观禅的修习作准备。
普遍适用业处
在观察你的性行及获知你过去的修行之后,老师将能给与适合你的(个人)特别业处。
然而,通常老师会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不坚固,所以,他也会给予你诸如慈心禅与佛随念的普遍适用业处。为什么老师要如此做呢?在《增支部.十一法集.第十经(缅文版第九经)》里,佛陀说有两种修定方式。第一种为轻率的修定方式:行者在贪欲、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的缠缚下修定、再修定、反修定、错修定。佛陀称这种修定方式为劣马的修定方式:山达,怎样是以劣马的方式修定?当劣马被绑在马槽旁边时,它如此修定:『饲料!饲料!』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会想着:『今天马车夫会派我做什么事?我要如何回报他?』当劣马被绑在马槽旁边时,它只会如此修定:『饲料!饲料!』」「同样地,犹如劣马一般的人去到林野、树下或空闲处。他的心被贪欲缠缚,被贪欲淹没,不能如实地了知(如何)脱离已生起的贪欲。滋长着内心的贪欲,他修定、再修定、反修定、错修定……」「他的心被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缠缚,被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淹没,不能如实地了知(如何)脱离已生起的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滋长着内
心的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他修定、再修定、反修定、错修定……山达,这是犹如劣马一般的人修定的方式。」佛陀称第二种修定方式为良马的的修定方式。佛陀对山达比丘说:「山达,以良马的方式修定,不要以劣马的方式修定。」「山达,怎样是以良马的方式修定?当良马被绑在马槽旁边时,它不会如此修定:『饲料!饲料!』为什么呢?因为它会想着:『今天马车夫会派我做什么事?我要如何回报他?』……因为良马视刺棍加身犹如债务、束缚、损失、不幸。」「同样地,犹如良马一般的人去到林野、树下或空闲处。他的心不被贪欲缠缚,不被贪欲淹没,他如实地了知(如何)脱离已生起的贪欲。」叶「他的心不被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缠缚,不被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淹没,他如实地了知(如何)脱离已生起的瞋恨、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
由于想要快速地证得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禅,很多修行者都急急忙忙地要修习(个人)特别业处。他们轻率地修习「普遍适用业处」或根本不修习「普遍适用业处」,因而在禅修上遇到很多问题。普遍适用业处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在禅修中给予修行者保护,甚至在前行中帮助修行者去除五盖的障碍,让修行者能在无五盖障碍下修习(个人)特别业处。慈心禅与佛随念是第一级课程中的「普遍适用业处」。现代人承受着诸多压力,以致在禅修时心容易僵硬起来。慈心禅可以软化我们的心灵。当我们具备了柔软的心之后,我们将能顺利地修习(个人)特别业处。由于外来的诸多诱惑,现代人也容易感到混淆、茫然。在前行中修习佛随念能让我们的心有个真正的心灵归依处与立足点,好让我们更能专注于禅修。为了让众多修行者奠定一个良好且稳固的修行基础,在第一级课程中,我们将深入讨论普遍适用
业处――慈心禅与佛随念。这能确保修行者日后不会以劣马的修定方式修习止禅,而是以良马的修定方式修习止禅。在第二级课程中,我们才会详细地讨论(个人)特别业处的修习。
结语:(一)因为基础还不坚固,很多修行人在修定时容易堕入劣马的修定方式。(二)如果行者修习普遍适用业处――慈心禅与佛随念,他将会自然地以良马的修定方式修定。
慈心禅与佛随念
传统上,在修习诸如慈心禅等止禅业处时,我们惯于应用一套完整的禅修指示。这完整的禅修指示里涵盖了很多要点,然而这些要点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马上领略的。初学者应该顺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有系统的实修指示和训练下,慢慢领略各个不同要点的意境。当修行者能够过五关斩六将,经历重重意境的突破后,最终他就能掌握禅修指示里的所有要点。对于一位修行者,口头上一字不漏的念诵或是日日不断的重复修习都是至关重要的预备工作。然而,在实修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莫过于对法的直接领略,我们称之为「突破」。
实修是个渐进的过程。首先,修行者应在某个重点上下功夫。随着禅修的进步,修行者就能注重下一个重点。当你真正修到某个层次时,你才能真正领略某一段(之前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但还不能以心直接领略)禅修指示的真正含义。此时,修行者就会有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禅修体验,这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最终,重重的小突破酝酿成对某业处的完全掌握。在禅修的开始阶段,修行者不应一开始就尝试明白整个禅修口诀。这对修行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心理负担。以下我们将谈及专为第一级修行者而编写的的实修指示。更高的慈心禅与佛随念的实修指示将在在第二级的书中谈及。
结语:(一)初学者应该顺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有系统的实修指示和训练下,慢慢领略禅修指示里各个不同要点的意境。(二)修行最重要莫过于对法的直接领略,我们称之为「突破」。
慈心禅
【方法】祝福一切众生远离危难、远离精神的痛苦、远离身体的痛苦与健康快乐。愿我远离危难。愿我远离精神的痛苦。愿我远离身体的痛苦。愿我健康快乐。愿亲爱的人如:父母亲、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愿无好恶感的人如:路上的行人。愿讨厌的人。愿东方的一切众生远离危难。愿他们远离精神的痛苦。愿他们远离身体的痛苦。愿他们健康快乐。愿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愿一切众生远离危难。愿他们远离精神的痛苦。愿他们远离身体的痛苦。愿他们健康快乐!
˙慈心是一种感觉,一种柔和且真心的内心感觉;文字只是用来启发「慈心感觉」的一种工具。˙然而,很多人忽略这一重点,常常在修慈心禅时口中念念有词,心里却连一丝的感觉也没有,这样并不能达到慈心的境界。˙慈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感受,并不是一种东
西,它是可欲而不可求的。˙修习慈心禅时:――不用担心有没有慈心的感受出来――开始可能只是一点点的感觉,这就够了,记得滴水可穿石啊!――不用担心发慈心的方式是否正确――并没有所谓标准的「爱的程式」,只要有心就够了!――不用担心不能一字不漏地念诵整个口诀。――口诀只是我们借用来启发慈心的「工具」罢了,别咬文嚼字!要放轻松!˙那怎么样才能培育与滋养慈心的感受呢?培育与滋养慈心时千万别着急,最重要的是能看到众生的真、善、美。˙简略地说,能够看到「美」,就能生起慈心。美并不是一种罪过,他是瞋行者的良药,更是修习慈心最好的助缘。˙另一重点是爱别人之前先要学会爱自己。˙如果自己是个真正幸福的人,很自然地就很想与人分享。幸福的人更容易关心别人。˙欣赏美,学习真正地爱自己。˙到花园散步、欣赏美丽的花朵、到沙滩漫步、
到山上看日出、到郊外越野、在湖边欣赏夕阳。宠一宠自己……˙在欣赏美的同时,让自己放轻松,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吐出一口憋在心里的闷气。˙在休息的同时,你将会领会到你已经好久没有真正的关心你自己这个众生了。你自己这个众生多么需要爱与关怀。你可能给自己很多的物质照顾,然而在心灵上却有一大缺陷。˙所谓的物质照顾也只是商家们的广告,在实质上,你只是在你的身体表皮上涂漆,身体的内在还是个空洞。˙所以,爱自己从休闲开始。生命的一部分应该回归于大地母亲的怀抱。让自己沐浴在大自然的美丽韵律中,倾听小鸟的歌唱,潺潺的海水声……感觉无忧无虑。˙如果有朝一日你能感觉到自己就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如果有朝一日你能感觉到被爱着,就像小孩被呵护着,那么你在慈心禅的修习过程已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呢?你就让自己持续地被爱滋润和灌溉,一天一天的成长,直到这爱盛溢出来……滋润每一个人的心房……家家户户……男女老幼……
˙这就是慈爱――慈心禅。
佛随念
【方法】思惟佛陀的九种功德:阿罗汉:他已灭除烦恼。正遍知:他凭自己证悟圆满的正觉。明行足:他的智慧与德行达到完美。世间解:他了解世间。无上士调御丈夫:他是那些堪受调伏者的无上引导者。天人师:他是天神与人类的导师。佛:他是觉悟者。世尊:他是过去生善业福德果报最吉祥的拥有者。˙很多修行人都有念佛的经验,可惜的是虽然口里念着佛号,但是心却不能与佛相应。˙如果一味强调念念不休,在形式上下功夫,而
不先在最基本上启发与佛相应的感觉,终究会一事无成。˙佛,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是个太抽象、太遥远的概念。˙要怎么做才能让我们与佛相应呢?˙你要能感觉到在灵修的道路上,自己只是个呱呱坠地的小孩。佛陀就是你的父母亲,给予你如同父母亲的照顾和呵护。
˙对佛有信心,就像小孩在学校被人欺负时,始终会很自信地说:「我爸爸很壮,你别欺负
我,不然明天我教我爸爸来跟你算帐!」有爸爸撑腰、有妈妈悉心照顾的小孩最幸福,有佛
陀加持的修行人也是最幸福的!˙如果能对佛有着更深的认识,我们就能对佛生起更坚固的信心。˙到印度四大圣地朝圣能让你对佛陀这位历史伟人的真实性更具信心,并让我们亲身感染佛陀诞生、成道、说法和般涅槃所遗留下来的神圣气氛。˙每日在生活中实践佛法是另一个重点。当你对佛法有更深的体悟时,你对佛陀的信心会自然增强。˙常常亲近有修行的出家众能让我们感受到善知识的慈悲摄受……佛陀是我们修行中最佳的善知识、最珍贵的朋友……˙感慨自己过了大半生,替自己做了些什么?太相信自己,反而被自己骗了……佛陀才是真正的智者、我们真正的朋友兼导师啊!˙坚固的信心不能在朝夕内生起――正所谓「日久才能生情」。˙开始的信心是柔和平淡的,当相应的感觉愈来愈深时,就会有一种喜悦、轻安、愉快,乃至到最终的心心相应,完全地契入佛功德世界。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