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内观研究所:内观禅修中慈悲观之修习
印度内观研究所:内观禅修中慈悲观之修习
印度内观研究所
慈悲观禅修(mettā-bhāvanā)是附属于内观禅修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其自然的结果。透过让我们的周遭充满详和、纯净与慈悲的正面律动,将慈心与善意散布予众生。佛陀教导他的信众培养慈心(mettā)以为自己及众生带来更平静与和谐的生活。内观禅修学员亦须遵从佛陀的教导,因修习慈悲观让我们得以将所生出的安详和谐分享予众生。
Mijjati siniyhati 'ti mettā-能让我们的性情逐渐亲善者乃慈心。它是一种至诚祈愿,为众生的幸福、美好,不带任何恶念。
Adoso 'ti mettā -不嗔即慈心。慈心的主要特质即仁慈的态度,它极致表现于体认自身与众生之同。
此态度之意涵并不难理解,但要在自身建立起它却十分不易。为此我们需要一些练习,慈悲观就是一有系统的培养我们将善意带给他人的禅修方法。而要使之产生真正效应,则必须与内观一起修练。当我们内心为不净烦恼所充斥时,是无法出生善意来分享他人,仅沦为缺乏内在意涵的仪式;反之,若内心的不净杂染于内观禅修过程中被涤除,内心自然涌现善意,跳脱我执之禁锢,开展出以众生利益为基础的自我关怀。
此乃慈悲观被安排在内观课程最后阶段的原因。当学员们历经禅修净化过程后,自其内心深处常会生出祈愿众生幸福的感受,此时修习之慈悲观效果最着。虽然慈悲观修习仅使用课程少许的时间,但它却被视为内观禅修的极致。
涅槃 (Nibbāna) 仅能在少数内心充满对众生爱与慈悲之人身上被体悟。它无法仅靠祈望,必须透过内心的净化方能被成就。在内观禅修中我们即在修习净化内心;这也是为何它在课程中被强调的原因。
于内观禅修过程之中,我们逐渐觉知隐藏于世间与自身表象下,每一刻生灭的实相,体认无常变化时刻持续,非个人所能控制或预期。逐渐地我们也了解执取短暂的、无实质的事物令我们受苦,学会放下执着,对任何经验均保持平等心。至此我们将可开始经验真正的快乐为何;它既非欲求的满足亦非恐惧之驱除,而是自欲求与恐惧束缚的循环中所解脱。当内在的宁静滋长时,我们即能清楚地看出他人正陷于苦痛中,因而由然生出“愿众生皆如我般,寻得离苦得乐之道”之念。此即为合适慈悲观禅修之意愿。
慈心(Mettā) 不是祷告;也不是祈求外力的帮助。相反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藉产生出具支持力的氛围,让他人因此得以自助。禅修者可以将其感受到的慈心送给众生或一位特定的人士。在任一情况中,禅修者皆仅为一个中介者,因为我们所感受到的慈心并非“我们的”慈心。藉由自我的涤除,禅修者的心将被开启与宇宙间的正面能量接轨。体悟到慈心并非源自自身,将使它的传送达到真正的无我。
修慈悲观时,禅修者的内心必须安详、平静、无负面情绪。这种状态的心就是我们在内观禅修时可以被达到的。藉由实际体认愤怒、反感、恶意如何干扰我们的平静,破坏我们想要帮助他人的努力。唯有当嗔恨被清除,平等心被滋长出来之时,我们才能快乐,同时祝福他人快乐。唯有出自内心净化禅修者口中的:「愿众生快乐!」方有强大的效益。以如此的纯净为基础,它们确实能有效地促进众生的快乐。
因此修习慈悲观之前,我们必须先检视自身内心,是否已达到可以传送慈心的状态。若察觉到心中有任何一丝的不净杂染,就应及时打住。否则反而会将负面情绪传播出去伤了他人。若检视当下身心均宁静安详充满善意,适合将此快乐分享时,自然可以说:「愿你快乐,愿你自各种导致痛苦的杂染中解脱,愿众生平安!」
这种以慈心祝福他人的态度,将可帮助我们更有技巧地面对生命的变迁。例如当面对他人的恶意伤害,一般以自我为中心的反应是恐惧与愤怒,但事实上这些无助于改善状况只会增长负面情绪。若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及平等心,甚至对伤害我们的人释出善意,自然有助于事情的转圜,而非仅在字意上理解或粉饰未被解决的负面情绪。唯有自纯净内心自然满溢出的慈心才得以发挥它的功能。
由修习内观所得到的安详,将自然地带动慈心的生起,它将在每日的生活中为个人与其所处环境带来正面的影响。因此内观禅修有二根本功能:一为藉净化内心为个人带来快乐,另一则帮助我们准备好修习具促进众生快乐的慈悲观。毕竟除非个人的利益得以分享予他人,否则自所有负面情绪与自我中解脱之目的又何在呢?禅修时我们将自我暂时由外在世界中抽离,是为了回报与分享众生我们在单独修行时所得到的。在内观的修习中此二功能乃无法分割的。
当今暴力不安,抑郁疾苦遍布,此种慈悲观禅修的需求是十分清楚的。若要和平与和谐普及人间,它们需先在世上每个人的内心被滋长出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