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慈田文集:游心法海(上)──访达米卡法师
张慈田文集:游心法海(上)──访达米卡法师
游心法海(上)──访达米卡法师
张慈田 访问 蔡毖濡、曾俊凯译
达米卡(Ven. Dhammika)法师1951年出生于澳洲,1975年在印度出家,随后前往斯里兰卡研习巴利文佛学,并在Nilambe禅修中心指导禅修。1985年前往新加坡弘法并担任数个佛教团体的顾问。法师有著作十多本,在国际间颇受重视,如《善问善答》(Good Queation Good Answer)一书就被译成九种语言。
◎ 学佛经过
▲请法师谈谈学佛的经过?
□我开始接触佛法时,看到书店有关佛学的书籍琳琅满目,有铃木大拙的禅学、小乘 佛学、西藏佛学等等,当时我不晓得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儿,就挑了一本禅学和一本西藏佛学的书来读,读完了这两本书之后,我满头雾水,当时我根本不知道禅、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派,一则说佛陀是「人」,另一则说佛陀是「阿弥陀佛」。
在我初学佛法的那段期间,佛书读的越多,我愈感迷惑。一直到读了《佛陀的启示》后,我才明白原来佛教有许多不同的宗派;此后,我开始专研巴利三藏。由我初学佛法的经验,我深刻地体会到「阿含经是三乘共依的圣典」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惟有对原始佛教有了基本认识之后,才能真正了解其它各种佛教宗派产生的过程进而洞悉各派教义。
▲您花了多长的时间才度过初学佛法的迷惑阶段?
□我不记得确切的时间。我出家之后到斯里兰卡去,有一段蛮长的日子,我是个十足 的「佛书徒」(Book-Buddhist):佛书一字一句都照单全收的佛教徒。之后,我有幸认识一些禅修的佛教徒;自此,我才开始有机会将佛书上的知识活用于实修中。
▲您在斯里兰卡研读巴利文期间是否也有修禅?
□没有。因为斯里兰卡佛学院不开禅修课。我当时亟欲学习禅修,因为每个人都说禅
修好,可是却没有人禅修;你向他们请教禅修法,他们可以滔滔不绝地跟你谈论《清净道论》提到的四十种禅修法,可是他们全无人实修体验。在我待的寺院是没有 人禅修,也许在别的寺院有人禅修;不过,据我所知,大部份的佛教徒并不禅修。
▲在斯里兰卡您除了学习巴利文之外还做些什么?
□在佛学院选巴利文的课程结束之后,我就到各地去参访,到了Kandy后,有人邀我到Peradeniya大学内附设的佛学中心去看看,那个佛学中心是专为校内对佛学及禅修有兴趣的学生而设立的,每周都有一些学者到这个佛学中心授课。我参加了由这批学者合组的一个定期聚会的共修团体,在这里我第一次遇到有禅修经验的人;之后,共修会中有位很有钱的成员出资筹建Nilambe禅修中心。就这样由当初12人的小型共修团体,迄今已成为斯里兰卡最负盛名的在家众禅修中心,吸引许多来自国外的佛教徒到该中心研习禅修。
▲您禅修是用什么方法?
□一开始,我用马哈希法师的方法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来,我觉得这些方法不够灵巧。它们太机械化了,它们没有考虑到人类本有的情感,而且无法使你明白各种内心状态。有许多缅甸的法师教的方法都是如此,这是我的感觉。还有其它一些练习这些禅修法的人,也有类似的感觉。所以他们现在比较喜欢较柔软、有弹性的方法,如一行禅师的方法。
▲您怎样练习数息法?
□现在我在呼吸,我只要注意我的呼吸。我不一定要盘腿,我也不必告诉我自己:「噢,我不应该注意呼吸的这个部份,我应该注意那个部份。」或者「我应该数入息,看看入息和出息哪个比较长。」我不认为你要在意这些,我认为,你只要觉知你的呼吸。
所以,一开始你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帮助你觉知,至于是什么方法,你该把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那并不重要。之后,你要把这些技巧舍弃。
▲所以,注意呼吸是利用「止」来修「观」吗?
□我不认为你要去分割这些东西,你只要知道这是佛陀教的,对我们心智的培育很有帮助。如果你斤斤计较这些是「止」还是「观」,对实际的练习并没有帮助。当然,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理论上的答案:它是包括两者。因为,只要你觉知到任何一种经验,那儿就含有观的成份。
▲借着觉知呼吸,您可以经常发现无常?
□是的,常常可以。
▲甚至于,也能发现无我?
□噢,我不确定。但在你开始去考虑无常或无我之前,你的心念就被「绑住」了,你要较注意这些经验,较不注意那些经验。事实上你只需要专注于呼吸就够了。
我认为,今天练习禅修的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想直接修观。事实上,我认为在这之前,至少要花 5至10年的时间,来准备你的态度,准备你的思想,准备你的练习。
有些在家居士,看到一些有名的法师教人修观,自己也就跟着修观。事实上,他们还没准备好,还没练习一阵子的禅修。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还没调整好:他们有保险、有小孩、有工作、有电视、有嗜好……,而他们却想修观。我想,到中途只有两种结局:一半的人回到世俗,另一半的人被推向修观,但他们会感觉到很沉重的压力。我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停止练习禅修,因为它们带来很重的挫折感。」
当然修观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带来压力,带来迷惑,因为他们还没准备好。我想,比较好的做法是,先鼓励人们练习专注于呼吸,再慢慢的带领他们走向禅修。
我对传统式修观法的批评是:你拿一粒种籽,剥开它,想把一棵树拉出来。一粒种籽可以长成一棵树,只要方法正确,把它种在地上,耐心地等,而不是在它还没准备好的时候把它硬拉出来。传统式的禅修法也是如此,它太急速了,结果通常导致一大堆问题,练习的人可能变得不快乐,他们又无法出家来练习,最后他们只好放弃。这是很可惜的,只因他们还没准备好就使他们无法从中获益。
◎ 修慈心观
▲您为何几年前才开始修习慈心观?
□原本我读的一些书上说:「慈心观是给庸夫愚妇练习的方法,对根器较好的人只需练习毗婆舍那。」在传统的上座部佛教中,慈心观只是用来做为修止的准备。所以你如果是个出家人,他们会告诉你可以直接体现涅槃,而不用修这些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我没有修习慈心观。
▲慈心观是调伏瞋恨的好方法?
□是的,你可以为了调伏瞋恨而修慈心观。但如果你只是为了调伏自己的瞋恨而修慈心观,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慈心观。我认为,修慈心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我是为了一切众生而修慈心观,我和众生是一体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是因为慈心观能帮助我才修习它,我们应该是为了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心而修习它。
人的心念中,情感是很重要的一部份,而《清净道论》和一些古典的禅观都否定情感。它们把情感看成一种你不该拥有,且必须设法消除的东西。而慈心观教我们不必去毁灭情感,而是去转化它,并利用这些能量来发展我们的情感。
▲在《清净道论》中,以四个步骤来修慈心观,您是否根据这四个步骤来修?
□我主要是依据经典。在经典中到处都提到四无量心。你知道《迦摩罗经》吗?在里头,佛陀也提到四无量心。为什么佛陀一再提到这些呢?因为它们很重要。但在传统的上座部中,这些都被忽略了,而当做是初学者才需要的。它被视为初级的禅修,但事实上不是。基本上,《清净道论》把修行的对象分成四类:我自己,我所爱的人,没有关系(中性)的人,我憎恨的人。这是一个很好的系统,但它少了一些比较灵活运用的细节,它只是一个粗略的大纲。如果你想找一些关于如何转移情感方面比较有用的细节,在那里可能找不到。
▲您修习慈心观的过程如何?
□当你练习时,你会发现它为你带来喜悦及更深的认识,「自我」也会变得比较小。
所以,我认为《清净道论》的纲要没有问题,但我们练习时,要能更敏锐、更清楚。
在我的练习中,我发现,只要你练习下去,你会看见你并不爱你自己,你会看到很多憎恶、罪行,而有较低的自我评价。发现这些可以帮助了解自己,并明白克服自己的重要。你也许还会发现,你并不爱一些你自己以为爱的人,你也许爱一些人,而你并不知道。当你以中性的人为对象来练习时,它可以帮助你察觉到一些你本来根本不会注意到的人。当你以憎恶的人为对象来练习时也是一样。比方说,当你想到一个憎恶的人,一开始你说:「祝福你健康快乐」;过了一会儿,你开始说:「我为什么要讨厌他?」而你会发现你为什么讨厌他,可能是因为他也讨厌你,或他比你好,你嫉妒他。所以,借着修慈心观,你会发现很重要的,关于你自己的 讯息,而你就可以治愈你和憎恶的人之间不快的感觉。所以,我把它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内观。你看到了人我之间的问题,而且你利用情感的能量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很好的。如果认为只有透过毗婆舍那才能得到内观,那是错误的。
慈心观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它给你带来喜悦、快乐、观看和宁静。毗婆舍那无法提供这些。当你喜悦时,你试着去观「喜悦─喜悦─喜悦」试试看!可能吗?(笑)这就是为什么伟大的禅观老师通常都不太喜悦。对他们来说,喜悦是一个敌人,因为他们害怕喜悦,他们认为喜悦会带来执着,所以必须远离。
但透过慈心观,你会了解,喜悦虽然会带来执着,但由喜悦而得到的能量,可以转化到一些正面的作用上。比方说,你可以不执着地将喜悦给其它人。所以,当你深入慈心观,你会看到它包含了毗婆舍那禅观及自我治疗的止。它还包含有社会层面。在纯粹的毗婆舍那禅观中,得不到这些,那些人并不关心其它人。如果他在打坐,而别人吵到他,他就希望与外界隔绝。所以我认为这不太好。
▲您修慈心观是由于认为毗婆舍那太机械化,而漏失了一些东西?
□我遇见过一些有名的法师,他们是非常硬心肠的人,有时候还很自私。无疑的,他们是很优秀的法师,他们个人持戒严谨,在团体中的律仪也很清净,但却非常非常自私。很明显地,他们很有智慧,持戒严谨,但他们的情感死了。
如果你再看看达赖喇嘛,我想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而且每当他去访问一个地方,他会看看那些孩子,抱抱那些婴儿;马哈希法师不会这样子的,一颗石头,一张纸,一个婴孩,对他来讲都是一样的,他只是「看─看─看」,「观─观─观」。而我不觉得这是一种心智上的健康现象。不只是我有这样的看法,在斯里兰卡及欧美国家很多人都觉得马哈希等大师都很不错,但少了这一些东西。
有些禅修老师不会这样,像我的老师Godwin,他看起来很有智慧,而且人性中的优点都被高度开发。我只是谈谈我个人的观点,但我不认为一个阿罗汉应该跟一颗顽石一样。
◎ 对经论的看法
▲您能否谈谈对经典的看法,在台湾很多人对《杂阿含经》很有兴趣。
□我想,学《杂阿含经》很好,佛陀曾经宣说五部阿含,如果你只学一部,那很容易有偏见,无法窥见全貌。我并不觉得《杂阿含经》会比其它的部份好。我的建议是:先从一部阿含开始读起,再把全部的阿含加以熟读。
▲为什么您偏爱《增支部》?
□《增支部》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了禅修的建议,僧侣的戒律……很多很多,几乎你所需的都包含在内。但我并不是说《增支部》比其它一切都好,这只是我个人的偏好。
▲您认为阿毗达磨如何?
□我觉得阿毗达磨很好,但我们必须了解一件事:佛陀并没有教导阿毗达磨。在第一次结集时,只诵出经和律,当时阿毗达磨还没出现。阿毘达磨是稍后才出现的整理资料,它试图将经典的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所以,我认为,阿毗达磨是一份很有用的资料,但是它非常的理论化。我认为,经典还是远比阿毗达磨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
▲您能否简单比较《解脱道论》及《清净道论》?
□这两者的异同处已经很多人做过研究。首先你必需了解,《清净道论》有很多阿毗达磨的内容,而《解脱道论》很少。所以,《解脱道论》实用很多了,这一点是很有趣的不同点。《解脱道论》可能是在斯里兰卡写出来的,但现在已经消失了,完全被人遗忘(按: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有收录。「佛光出版社」有单行本);反而是《清净道论》被保留下来。
由这点,你也可以看出斯里兰卡传统禅修的一些特色。对我而言,最好的禅修老师还是佛陀,所以经典是比这两种经论重要。
一千年来在斯里兰卡,《清净道论》一直被视为标准版的教科书,也许正因使用这本书,所以斯里兰卡的禅修一直有很多问题。很明显地,这不是一本禅修指导手册,这是一本专讲理论的书。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人们依照这本书练习时,总是因为发生很多问题而中止。
◎ 对奥修的看法
▲您对奥修的教学有什么看法?
□他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老师。他涉猎很广,基督教、道教、禅宗、佛教、西方哲学、心理学……等等,但我并不认为他在内观上有什么体验。就我们所了解的,他的私生活充满了性、麻醉药、财富、权势,所以我并不认为他有什么智慧。但是读一读他的书,里面倒是有一些不错的想法。
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你不要被宗教所害。照他的说法,宗教害了很多人,使人们被束缚、不快乐、充满内疚,所以奥修一再强调自然、自由。他崇尚自由,反对道德和责任,使得很多人因此来追随他。但有很多人,为了放纵自己,很多自私的人,只顾到自己的享受,而成为他的门徒。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奥修。过去,有太多类似这样子的老师,他们出名了三四十年就消声匿迹。奥修将来也会这样,因为他没有开悟。但他是一个很好的传教士,他能把他的想法传播得很好。
▲他有一些佛学的作品,您认为他了解佛法吗?
□我不觉得他尝试去了解佛教。他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佛经中找到一两句话类似他的想法,他就断章取义的拿出来用,而忽略上下文的含义。也就是说,他完全是在宣扬自己的哲学,还把佛经曲解,牵强附会,使佛经看起来和他的想法差不多。但我并不是说他就真的一无可取,他有一些著作是很好的。有一本他写的书是我见过少有的好书,叫《无水即无月》(No Water No Moon)我觉得里头倒是有很好的忠告。但是对我来说,奥修是个骗子,他数度更改名字,他的个人生活充满问题,吸毒、金钱、性、权力、不诚实,他基本上是个骗子,我想刚开始他是个天才,当他有了信徒与权力之后,他开始腐败,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讯息:不要成为老师。
假使奥修不成为老师的话,他有可能开悟,但是他成为老师,他才有这样的结局。
▲奥修的思想在西方及上座部佛教国家盛行吗?
□不在上座部佛教国家盛行,但是曾在西方国家盛行,因为这种思想,这种型态的老师,不只是信徒的老师,而是他们的中心,因为他的个人魅力,信徒被吸引过来,当他死了,这群人就分裂成佛教徒或基督教徒,奥修的思想将消失,它已经开始消失中,但他的书将持续销售一阵子,因为它们很有兴趣。(下期待续)(《嘉义新雨杂志》第8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