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82梦中说梦 1992.7.1~1992.7.15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82梦中说梦 1992.7.1~1992.7.15
七月 一日 星期三
上午,普贤寺依来、永曦、满穆陪同南非新堡华人投资协会会长黄士豪先生,为其在南非成立佛光协会及别分院道场的设立,特来山拜访。嘱依来全责筹办,并允其将来南非道场破土或落成时,必定亲自前往主持。
佛光山一年一度的期头人事调动将届,佛学院应届毕业的弟子也将投入工作行列,为协助人事监院的分发作业,今安排两个梯次的时间,分别与经论教理学系和法务行政学系的应届结业同学座谈,听取大家对实习工作的希望与填写实习单位的意愿。
“实习”,即是亲身实地的练习。主要在于从工作中印证自己日常所学的一种过程,如果实习的工作能配合自己的性向、兴趣和专长的话,不但可以拓展见解,更可以开阔思想领域。故选择实习工作的重要在于“事”而非“人”,能依法不依人面对未来一年的实习生活,才是选择实习工作的基本原则。
从学院出来学习做事,一定要先具有工作伦理的观念,恭敬随缘,不可轻易批评主管,不要怪别人苛求,主管若不苛求,怎会进步?别人对我们发脾气,那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用,做事的节拍、水平、方法、程序跟不上人家,对主管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坏事,难怪对方要发脾气。
记得曾在飞机上看过一部电影“黄埔军魂”,片中描写一位老连长对教育学生的认真与用心,诠释得无微不至。学生都当上校长了,连长仍留在原职,不为名,不为利,为的只是要做好学生所真正需要的连长,耐心的、不倦的一届一届教下去。这种只为“做好一件事”的认真态度,实在是徒众该学习的榜样。人生重要的是在于做好一件事,所以对实习的工作要有理想。
座谈时,首先让学生们自我能力剖析:能讲几部经论?能承担那些佛事法会?自己的专长?过去的经历工作?最后问大家想跟我说些什么?或建议些什么?
如何选择工作(实习单位)?佛光山派下所属的单位有:宗务委员会、方丈室、都监院(下分寺务、信众、慈善、福利、工程、财务、人事、典制等十个监院)、海内外各别分院、教育院、文化院、长老院、佛光净土文教基金会、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佛光山大学教育筹建会、国际佛光会推展委员会、佛光山宗务策进委员会、传灯学院、传灯会等共一百八十个单位,在实习的过程中,要经得起楗槌、喝斥、挫折、失败等考验,才能从中学会做事,不要轻易气馁,学习争气,而非泄气。
做事要懂得工作内容,才能把握学习方向、各种行事,如--
社教行事:教材影带的收集,各种语言的简介,依信众时间编印半小时、一小时、二小时的“社教手册”,依年龄、身分、职业、老年、青年、儿童等层次有不同内容的教材,设立多种式样的标语、书签、格言以广为流传。
文事行事:影印、电脑、图书、资料、剪报、信函、宣传、进修读物……。
知客行事:机场接送、场所使用、参观访问、餐饮居住、客厅应用、外事应酬、连络传达、门户进出、引导参观……。
文宣行事:墙报、标语、报纸、新闻、照相、刊物、广告、策画、通知……。
维那行事:呼班教礼、堂内行仪、香灯侍者、引礼规矩、管理企画……。
纠察行事:行事规范、佛殿斋堂、维护秩序、行进威仪……。
典座行事:餐饮调配、斋供如法、药石供应、茶汤无缺、斋堂仪规……。
……
学佛当然很好,不过有时候学学菩萨也很伟大。“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事要做难做之事,人要处难处之人。
傍晚,在心平的邀约下,与依空、依淳、依宽和负责本山工程的萧顶顺先生,巡视金玉佛楼的工程进度。
南宋时,朱熹与陆九渊两人只要一碰面,都会极力的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对方接受。有一次,朱熹对陆九渊道:
“要教育学生明白道理,必须多读书。”
陆九渊:“道理存在人们的思维中,书读多了,反而胡涂。”
朱熹:“学习不破万卷书,怎能有出息?”
陆九渊:“书籍堆积如山,何年何月才能读完?”
这两位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学者,虽有治学思想的分野,但并没有妨碍他们的友谊,两人互拜为师,取长补短,完全没有门户之见。朱熹在庐山脚下办起了“白鹿洞书院”时,不但请陆九渊来讲学,还将其治学警句镌刻在石碑上,立于书院门口。
尽管思想不尽相契,但在学术的大前题下,仍能互尊互重,实是“融和”的最佳典范。
七月 二日 星期四
上午九时,满盛、满有、觉莲等多人,陪同其远从印尼来山的姑姑张福干、张宜燕等来访。今年四月分我到印尼弘法及成立印尼佛光会、棉兰佛光会时,受当地华裔师姑们的护持很多,尤赞歎其养育年轻女童,让她们来山受教育并进而出家(如满盛等人即是),这种为续佛信仰的作风,正阐释了传承的远见。常住备有车子,嘱满有等人陪这些师姑到各地参观。
十时,开车北上,途经台中交流道时,特转往台中学士路曼哈顿大楼,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法制长曹永杉先生开设的普民关系公司普照。
一般人都称曹居士是非常成功的土地投资开发的企业家,对建筑法规方面的常识非常丰富(这一次在美国成立的国际佛光会,法律章程即由他拟定)。佛光山目前在海外有多处道场,在信众的护持下,正积极筹画中。曹永杉依其多年经验,提供不少建议,颇为实在,每讲到一个法令,常用手边的专业书籍来印证,颇为欣赏其用心、用功的办事态度。
《韩非子》上有一则故事说:
鲁国有一对夫妻擅长于编麻鞋、织熟绢,他们打算到越国谋生。有人就劝他们不可前往,否则会因没有生意而穷困。麻鞋是穿在脚上的,但是越国人都是赤足而行;熟绢是作冠的材料,而越人都是散发披肩的。此夫妇虽然拥有这些技艺,但是到一个不需要的国家,货物必然滞销,没有生意自然会穷困了。
所以,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没有原因的,除了本身具足丰富的学识、能力、经验和条件外,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做适当的事情,是很重要的。
六时,名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名记者陆大声、士林高等法院庭长林富村、曾敏敏夫妇等人来访,普门寺准备了素斋请大家用晚餐。林富村庭长今年年底(十二月)将参加立法委员的选举,夫人曾敏敏也是法学博士,特从旧金山赶回来帮忙选举工作,勉其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作为政见之原则。
任教于纽约大学的唐德刚教授(安徽人,一九二○年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博士,曾任哥大《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执笔人、《李宗仁回忆录》执笔人),是非常有名的史学专家及作家。有些人对历史总会因年代之久远、人事之复杂而不知如何入门,但是在唐教授门下的学生就不会有这一层顾虑,原因是唐教授常会帮助研究历史的学子架构课题,让大家记住关键的年代就容易入门了。
七月 三日 星期五
八时,前往内湖,巡视正在装潢的内湖禅净中心,佛光山原本在内湖康乐街地段,设有一“内湖布教所”,因前来礼佛及参加共修的信众日多,佛堂常挤得没有空间礼佛,住持依圆征得佛光山宗务委员会之同意,为内湖地区的信众在成功路二段的现址,设立新的共修场所。为配合寺院的需要,现正在装潢,依圆多次邀约请我提供意见,今在现场了解施工进度外,并亲自在大殿的入口处题上“禅净融和”。附近居民多人问起何时可以参加皈依?拟于装潢工程告一段落后,特为内湖地区的信众主持一场皈依典礼。
八时五十分,离开内湖,前往宜兰。
最近看过一本书,描写古代修道院传教士们一天的作息:清晨二时起床,做四个小时的祈祷、四个小时的默想、六个小时的苦工……每天只吃一餐……。中世纪时代,传教士之所以受人尊敬,乃是由于浓厚的苦行色彩。后来修道院的供养多了,院内庶务性工作都请人代劳,故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学问,所以基督教、天主教的传教士个个都是饱学之士,博古通今。佛教也是重视苦修的宗教,在佛教里非常赞美苦修,因为苦行不仅是意志力的训练,也是一种修行;而丰富的学识不但可以励己,也是度众的法门。两者不可偏废,尤其在佛门更注重“行解并重”。明时莲池大师的“念佛作福四料简”可以普遍的代表佛门信众对行解法门的注重--
“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沉沦;
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辛苦;
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
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
十一时三十分抵圆明寺,请依树简单的给我下一碗面当午餐。随即转往仁爱之家,依融、绍觉在旁向我解说新建大楼的工程进度。
下午二时,与心平在雷音寺会合,一起前往杨慈满老家为其母亲主持告别诵经。
日前台北健康幼稚园的小朋友在郊游途中因交通车失火事故,致使二十三位幼儿烧死,有部分灵骨安奉在极乐寺。下午四时三十分,特绕道到极乐寺,对罹难的家属们开示──
当健康幼稚园不幸事件发生时,我人正在美国,心想:天下父母心,定有不少父母除痛苦外,一定会想不开,而对世间产生怀疑,尤其是理不明事难伸,他们需要的不是金钱的赔偿或官员的慰言。所以我今天在此和五十位家长们见面,只想站在佛法的立场,让各位了解“因、缘、果”的关系,帮大家扫除心中的阴影。
我在佛门五十多年的出家生活中,也有很多难以明白的事,如对佛教非常护持的信徒,其独子被撕票或遇车祸横死,信众就会问道:我做了那么多善事,为什么没有得到好的报应?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看他们那种痛不欲生的样子,我也跟着他难过好久。
佛门中有一则故事:有一老和尚化缘建寺庙,卖油条的小孩将其所得全部布施,后来因没有钱给老板而被开除,沦落街头当乞丐,又感染眼疾失明,后来因上厕所不小心,掉到毛坑里淹死了。就有人批评说,卖油条的小孩,原本生活得很好,却因将所得布施而遭到一连串的厄运,做善事何用?老和尚就为大家开示--
这卖油条的小孩,依照过去生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受穷苦报,第二世会眼疾而瞎,第三世合该跌入毛坑淹毙。因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将三世的罪业提前缩短在一世受报,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超生到天上去了。
又有一真实故事:有一对夫妇,老来得子,欣喜之余,感谢观音送子,每天到观音菩萨面前,香花供养,膜拜不辍。可是当小孩到了三、四岁时,却无缘无故的死去。夫妇俩伤心莫名,指着佛像责怪不已,为什么不保佑?夜晚,菩萨托梦道:你俩老来得子与我何干?但你得谢我,此子今世是为讨债而来,我念你每天虔诚供养香花礼拜,故我劝其解冤勿结怨,对方接受我所言,而不再向你索债自然离去,怎么反而责怪我呢?
世间的因果业报是福?是祸?不容易了解,也看不出来,但,重要的是因果要化解。爱,本是好事,但受爱的折磨则很痛苦,这一次罹难的孩子,过去世一定与各位有感情上的纠缠,而向你们讨感情的债。
债讨后,孩子去了,却也唤醒了有关单位对幼稚园的立法、照顾、交通、安全……各方面的注重,让千千万万的儿童受到更多的保护与关照。
有家属问道--
◎我们的孩子那里去了?
人的生命是死不了的,死是身体的一种消灭,因生命如木柴,木柴在燃烧中不断递换,但生命的火种则延续不绝,故人死如搬家,在五趣六道中辗转。孩子非犯五逆十恶,也没有做伤天害理的事,今生定会上生善道。
◎心中无法拔去怨恨,想报复,怎么办?
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宜解不宜结,“忍”可以解决万世仇恨,包容、慈悲、爱心的将爱儿女的心升华、扩大,才能纾解心中的怨恨,因果是绝对公平的。
◎为何孩子不来托梦?
作梦是一种独头意识的现象,人生已如梦,何必再梦中找梦?有梦也许有一点预兆,无梦也不一定要再求梦中了解。
◎满七后,孩子离我们愈来愈远,好空虚!
儿女长大总会离开我们,现在只不过是提早罢了。扩大对爱的执着,将天下的孩子都看成是自己的儿女,只要有心,到处都可以碰到有缘人,有此心胸爱将更大更广。
◎如何化解思念的苦?
事后追悔于事无补,即然是一种“缘”的聚会,缘尽就随缘吧!这本就是娑婆世间,每一件事都有其因果,不单要去探讨三世因果。情虽难断但可以净化,要积极投入光明慈善的好事。时间会冲淡一切,会抚平伤痕。有才会忘失所失,故要积极创造生活才会充实。人的一生中拥有很多,不仅只有儿女,还有更多的人事物值得我们提起,人生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末后,接受家长们的要求,特为罹难的小朋友黄星云、许书玮、杨承宪、王威胜、王振宇、刘世瑶、卓立、周家睿、黄愉涵、刘必涵、雷昱诚等人,举行一场皈依典礼,由其家长在佛前代其礼拜。
七月 四日 星期六
晨九时,心平偕同建筑师周南先生,在普门寺等候听取我对兴建佛光山立体停车场计画案的看法。
倾听周建筑师分析该项工程规模:分三层兴建,占地约近一甲面积,范围东起地藏殿下,西达普门中学桥边,南滨观音放生池沟旁。北抵不二门下,可容纳七百多辆小型车与六十辆大巴士,工程费预估起码需费四亿元。听后我不觉讶然,今日佛光山已经到了需要大型立体停车场的程度了。
回想三十多年前初到高雄,是藉助我撰写的《释迦牟尼佛传》、《玉琳国师》等文化出版的力量,才能买下佛光山麻竹园现址。尔后为办僧伽教育才开发佛光山建了东方佛教学院与大悲殿,因此推动佛教文化与教育一直是我的心愿与本意。未料十方信众纷同至,为应信众所需才有朝山会馆、檀信楼,作为信徒服务中心。而今,每天来山礼佛求法的香客善信,多则万人,少以千计,在这样的因缘下,预见未来人心渴求佛法,必定有增无减,为一本弘扬佛法、服务信众的初衷,虽然我知道心平目前主持佛光山有财务上的困难,仍勉其尽力而为,难行能行,尽快积极完成这项工程;不怕难,只怕不做。
上午十一时应中央社会工作委员会邀请,为“八十一年佛教僧伽社会服务工作研讨会”的八十位全省各地寺院负责僧伽座谈开示。勉励同为佛教人,在今日社会中要保持传统佛教精神接受现代思潮,虽“人在山林”也要“心怀社会”走入群众,具足现代僧伽的见识与作风,同时做个:同体的慈悲人、共生的地球人、明理的智能人、有力的忍耐人、布施的结缘人和清净的修道人。
座谈时提到几个问题及困难要我解答,并请社工会协助、反应:
一、佛教对监狱受刑人能如何协助、服务?
我以为可从三例中参考施行:
1.设置监狱布教师,辅以佛法录音带弥补布教师不足之憾,以平日的佛法薰陶,改变受刑人之心性。
2.设立“再生学校”:让受刑人在返回社会前三个月,转入再生学校学习回到社会的调适力量,是一种避免受刑人再蹈覆辙的良方。
3.曾有韩国某法师向我提到,他因接触监狱死刑犯的机缘,收集了四百余封死囚的遗嘱。我以为若能刊行此类遗嘱(死囚的心声),以死谏活,使社会人士明白犯罪的因果,提起大众的净念,必定能降低犯罪率,助益社会人心。
二、新竹灵隐寺明宗法师提出:“大师,您只兴建新道场,不知维护旧寺院存在的困难,现在灵隐寺已被在家众把持,出家人只能充做寺院雇员,请协助修改管理人、信徒会员法规挽救灵隐寺。”
社工会锺荣吉主委随即说道:“你不要看大师笑眯眯的,他建新道场的困难远甚于你们所能想象。仅一座西来寺费时十年,历经一百多场公听会,与美国政府、社会大众、左邻右舍协调沟通,是相当艰辛的,但是还是把事情解决了,西来寺建起来了,大家还是做个‘有力的忍耐人’,逐渐解决问题。”
我以为锺主任所言甚是,要忍耐用力去面对教界种种问题,但现代僧众也要有几项突破:
1.出家人除了有道德也要懂得法律:过去出家人不懂法律,只讲求道德观念,但今日社会光讲理不一定适用,凡事都要知法、合法才能防患未然,保护佛教。
2.敦促“宗教法规”早日制定,以保障宗教界的权益。
3.建议修订寺庙管理人、住持的资格:须受过佛教学院教育的人士,因有佛教信仰,明白佛法,才能秉持因果住持佛教为大众服务。
下午二时三十分须撘机转赴香港,永澄利用在车上一小时的机会,表示愿为头份信众服务之意,特嘱心平带着永澄察看头份禅净中心及未来服务的方式。
在中正机场偶遇来自新加坡的赖玉珠、褚芳兰居士,是慈济功德会的会员。因阅读“星云日记”,特向我礼座请法。勉其续为慈悲服务的仁者,为更多需要的众生奉献,我也为慈济功德会能发挥佛教力量,遍及国内外而高兴。
晚上八时三十分,国际佛光会香港协会会长林耀明居士来,提到香港协会干部忙碌,应如何动员组织力量?我建议二项重点:
一、积极筹办佛光会干部训练讲习会。可礼聘海内外著名法师大德教授佛法,此外,要能设计一些专题课程,提供会员如何修行,如何修身处事,如何做一名会员的方法。
二、组团派遣干部到台湾观摩,不时参与总会的各种训练讲习,以能掌握佛光会的弘法精神与方针,加强活动力量。
晚十一时,佛香讲堂满中、永印、满通、满敬、觉清等忙完了法务,才来我住处向我问安请益,他们谈到香港因佛教所产生的改变,举出切身所感:
一、从佛香精舍所在的大楼守卫态度由不理不睬转而友善尊敬,他们知道香港佛教变了。
二、永印说:“前几年出租车司机大都拒载出家人,怕出家人剃光头会影响财运;最近遇到几次司机不但载出家人,而且不愿收费,甚至事后还寄油香到寺院供养。
三、香港政府购买佛书,作为对民众的赠品。一次到香港贸易发展局洽事,政府人员主动提出请佛光出版社在香港设立分社。
四、香港王宝婵、吴倩容等信徒说:“身为佛光人深感光荣,凡由佛光山门下组团到大陆朝山,都受到大陆诸山长老特别的招呼、照顾。”
我也由此想到十年前到香港,海关人员对出家人的态度是不友善中含着鄙视;近年来我到香港,海关人员非但给予方便快速通关,还帮我搬运行李。足见佛教在香港的这几年当中,有了全然的改变,佛法的力量只要普及大众必能深入民心。
七月 五日 星期日
上午,慈容在佛香讲堂的《四十二章经》讲座圆满,颇获好评。香港成立佛香讲堂方才一年余,其间佛学讲座的课程不断。或由美国、台湾礼请法师讲说,或在红磡体育馆举办大型佛学讲座,将香港佛教带出新的活力。据说,在香港弘法,一般信徒是学习基本佛教概念。其中以深蕴佛法内涵、能具广东语弘讲者最受欢迎。近年来港人学习华语的风气颇为普遍,若只以华语开讲,也能被接受。因此我理想中的佛教弘讲师就是要在佛法上用功,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求法者,勉励在港徒众,除了平日为弘法、寺务忙碌之余,也要自己切实用功,义理的深入,修行的体验,才不会被世俗潮流淹没。
晚,五时许赴德机场,赶往印度,随行同往者有慈容、永妙、慧群、萧慧华等。因印航延迟一小时起飞,在机场等候时,不少海关人员、领航人员,频频上前询问我是否为“星云大师”?只有称是以对。有人称我是他的偶像,有人问怎样才能拜我为师。“偶像”一词在民国初年是被打倒的对象,那是在佛教衰微的时代;而今日竟有人以佛教法师为偶像,足见正信的佛法已打动人心本性,显示这时代的佛教已经兴盛开来。
搭上印航班机,随即感受到即将步入的国度的各种民情。印度全国通用英语(因曾为英国殖民地),其次是印度语。香港到印度新德里,航程费时六小时,时差二个半钟头。印度适用货币是卢比,气候大部分是属热带性,使用电力二百二十伏特。这是参访印度时,应具备的基本常识。
我曾在三十年前首访印度,三十年来在印度佛陀八大圣地朝拜,这次是我第七次走访印度。算是与佛陀的乡土缘分甚深!
夜晚十时抵达德里,在海关巧遇几批中、韩、日等国佛教徒,他们也是要前往拉达克参加佛教庆典。机场外有南印度邦格罗摩诃菩提协会秘书阿难陀比丘、慧性、依华及德里的佛教徒专程来接机。他们将全程陪同前去拉达克。
印度的首都德里(现扩建称新德里),多次由此进出,给我的印象是其热如焚。三十年前如此,三十年后亦然。
犹记首次访印,因炎热的新德里而坐立难安,只得用自己的面巾在当年陈旧旅舍的水泥地走廊上擦干净一块,躺在其上才稍为感觉好些。其实地面仍是热的,既无法入睡,于是摊开稿纸,就伏在地上写我的海外日记。三十年前的《海天游踪》就是如此完稿的。
今晚抵德里,近四十度的湿热空气同样吹拂在皮肤上,只因来时天已黑,听说离开时仍是深夜,所以不被酷热所制。车子行经之处,同样看到人们在户外人行道上、圆环草坪上、稀疏树枝下安然入睡。
已深夜十二时,与慧性、依华、慧群,迫不及待的研究国际佛光会世界大会第三年将在印度召开的各项原则事宜。清晨二时方得就寝,因为凌晨四时又得起身赶搭飞机,飞往拉达克,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
七月 六日 星期一
本是上午六时的飞机,到达机场才知道延误至七时半才起飞,非常遗憾,让我们在旅店里多睡一小时多好!
飞机飞越层层迭迭的高山峻岭,只见山巅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白雪,一眼望去三种颜色妆点着宇宙:艳丽蔚蓝的天空中衬托着皑皑白雪的山峰,雪岭尽处一片褐黄的荒漠与沙石山,不见丝毫绿意,这就是闻名已久的喜玛拉雅山脉。
拉达克(Ladakh),是印度残存的佛教地域中最古老的,可追溯到阿育王时期,派遣布教师所达最北的地区,是古代佛教上座部弘传的重镇。一片酷寒高耸的瘠地景色中,有着很多山岭隘道,现今达赖喇嘛十四世流亡时,即通过此山岭隘道而安全抵达印度。
拉达克是世界可以居住的高原中海拔最高的地方,平均高度在一万五千尺以上,在山巅中可看到世界上除南北极地区以外的最大冰河。摄氏零下三十度到五十度是此地的常态。我们幸运地在一年中仅有适合一般人生存的六、七、八月来到此地。
拉达克面积九万八千平方公里,位为印度最西北点,地处六国边境交界:印度、中国、西藏、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当初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即由此冰天雪地中步入印度国度。现在人口稀疏只有二十万人,沿着水流坐落的村庄稀疏零落。特殊的拉达克种族文化是由僈族(Mons)、耷德族(Dards)、藏族(Tibetans)和岥崹族(Baltis)所混合组成。拉达克人的古老文化受着骇人听闻的贫穷和文盲所威胁,但是他们深深信仰佛教的理念,和用慈悲、仁爱、宽容、和平的诚恳待人态度,却是我一再不能释怀的感动。拉达克人虽终日在六国军事恐惧的阴霾中求生,却也念念不忘佛教的祝福,是我所见过最坚强信仰的一群佛教子民。
飞行一小时半,抵达当地的机场,有等候多时的摩诃菩提国际禅坐中心会长僧伽桑那(Sanghasena)比丘及各地高僧大德:拉达克佛教寺院联合会主席暨佛教僧统图登仁波切(Togdan Rinpoche)、藏传黄教首席代表堪布仁波切(Khenpo Rinpoche)、拉达克佛教会会长书司坦居士及来自荷兰的阿难陀比丘、法国、韩国、美国、印度、锡兰、新加坡等地的南传、藏传的比丘和喇嘛近百人。机场外有身着传统缤纷色彩衣饰的当地信徒四、五百人,以捧花、薰香、吹打乐器列队欢迎,由二十辆摩托车前导。这么一个欢迎队伍在我历经世界各处弘法中,是一个很特殊的经验。
九时许,车队到达拉达克佛教会会址所在的一个寺院,举行一场欢迎大会。步入会场时,沿途群众恭敬合掌纷纷低头列队请我摩顶。为不负众人恭敬信仰,只得一一满其所求,但是人群一直向我蜂拥而来,队伍是无限的延长,其间我摩顶的双手几次举抬不起来,也无法估量与多少人结缘。
好不容易走入殿内,依照礼法我们先为寺院常住大众诵经祈福,随行而至的当地数百余位法师喇嘛也诵经回祝。传统的奶茶供养时,我眼望所到之处,都是满满的信徒,整个会场中只有本团七位中国人,约略估量二千人的欢迎会中,竟然有藏传喇嘛、南北传僧伽,出家在家信众都相聚一堂,佛教的力量融和与欢喜,在此是自然的呈现。
欢迎会中我以下列几点供养大众:
一、虽在三十年中来去印度有六次的因缘,但是来到拉达克是生平第一次。拉达克虽被高山重重环绕,但高山不能阻隔佛教的传播,我们能彼此不分宗派为弘法尽一份心力,希望以后我们彼此用中国寓言愚公移山的精神,作为今后的联系目标。
二、佛陀当年为弘扬佛法,行遍五印的艰辛,我们犹感在心;今日借助科技的发达、文明的力量,要将佛法弘传世界五大洲也不是一件难事,只看大家的发心与愿力。拉达克是印度的佛教区域之一,若能以此地佛法的力量再回馈印度本土,则印度佛教是复兴在望。
三、我愿每年提供十名奖学金,给印度佛教青年赴台湾佛光山丛林学院读书或美国西来大学就读,让佛法彼此交流,培育印度本地的僧才,方能助益印度佛教。
会中捐赠一千美金给拉达克佛教会,勉为大众继续服务。
终于到旅馆安单,嘱慧群与僧伽桑那确定往后行程。慧群转告僧伽桑那的忠言:拉达克位居高山带,到此的第一、二天最好不要多说话,不要有动作,充分休息,适应当地气压与缺氧的事实;印度官员到此地公干,都要先躺在床上四天后,方可工作;昨天一团朝圣者,就有人因罹高山症,挂上氧气罩当日被送返德里云云。
高山住,大不易,我在今日欢迎会场中早有警觉。诵经时,我只举腔一字,即不能承接第二字,可见平时视为理所当然常被忽略的空气,此时突然变得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虽说不宜行动和言语,但下午陆续有访客到来邀约晚餐。晚餐中再次融聚各宗派法师、居士,在餐会中我至诚的吐露到此的观感:
印度人民友善,贪瞋痴较少,尤其到拉达克感觉宛如一家人,很亲切,彼此心中没有分别。目前我们以为印度很贫穷,我却以为印度所潜存的精神文明,不是现在物质文明社会能相比较的。或许身为一位佛弟子,在印度即使是不起眼的一瓦一石,只要是圣地的泥土,我都觉得芬芳。大家以为:为何佛陀出生的印度,如今却这般贫穷?其实佛法真理的财富,不是用物质所能比拟,佛法的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那是人类最大的真理财富。
七月 七日 星期二
晨起,高山症委实厉害,本团人员几乎都有或轻或重的头痛现象。当地信众特别派一位曾在印度政府服务的代表坐镇在旅馆中为我们服务。他劝言:“凡有高山症现象,要不停喝水才能减轻痛苦。”
早餐是纯当地餐点,有炒饭、炸面等,酸辣而正派,没有怪味,是一餐蛮好吃的早餐。我遍访世界各地,守持着一项原则:“入境随俗”,习惯当地的食衣住行方式,才能在当地有适应的生存力。
到临拉达克的这个市镇叫磊邑(Leh),慧群翻译的地名很恰当。“磊邑”,石头所堆砌成的城市。放眼望去都是石头堆成的山丘、宝塔、房子,可说是名副其实的石头城。
首日行程造访拉达克首席喇嘛及印度驻蒙古大使库硕科跋库拉仁波切(Kushok Bakula Rinpoche)所驻锡的寺院,是一座宗喀巴派下的道场。寺院喇嘛以西藏传统迎宾最敬法唢呐前导,撒花为意,围观信众又是满满一堂,摩顶祝福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喇嘛庙中全寺大众为我们一行人诵经祝福,长达一小时,我因脚伤不便盘坐,却依礼勉强就坐。奇怪的是,在他们诵经时,头痛、脚伤都纾解了,感受到一阵安详、舒适的体验。
在寺中为大众开示:宗喀巴大师的著作《菩提道次第论》在台湾的佛学院、密藏院都常被引用作为教材,所以我们对宗喀巴大师并不陌生。贵寺大喇嘛担任驻蒙古大使是佛教界的一项荣耀,对此地佛教的地位也相形重要。我与达赖喇嘛有多次见面之谊,彼此往来也很友好,从他的口中,我了解各位喇嘛的苦修情况,甚感钦佩。各位身在印度,对印度佛教复兴自然有一份舍我其谁的责任,然而我们显密二教的佛教僧信都应同时提出贡献。我也希望随同各位克尽一份心力。
致赠常住二百美金及六十名僧众百元卢比及纪念品,以尽一点心意。
近中午,驱车参观日本山妙法寺在此兴建的一座大型宝塔。据说是去年八月开光落成,达赖喇嘛专送舍利子奉安于此,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也为建塔出钱出力,落成时有一万人参加典礼。我再次感受到日本日莲宗弘法力量之普及。
在拉达克每一处圣地都距离村落遥远,路上遇到的朝圣者都是步行持花前行供养宝塔。七月的拉达克阳光,是晒一分钟就会让头皮发麻的高温。朝圣者顶着大太阳,步行少则二小时,多则一个半天,才到达圣地,但是依然看到路上的朝圣者或三五成群,或踽踽独行,只为到宝塔献上一份心。
我见此景,当下集合塔上的朝圣者,在阶梯上为其随缘开示:不要自以为是小人物,只要是和佛陀接近的人,就是最伟大的,因为世上的人,你们最善良、最虔诚。希望这少许的法供养能填补一些他们对佛法的渴求。
有一对很美的女童,在我登车欲离去时,突然冲上前来以手上仅有的小花,依依不舍的供放在我车窗上,含泪望着我,我为此情此景所动,令停车特地下车回赠我手上仅剩的水晶念珠,答谢她所赐与的纯真供养。
下午二时参加僧伽桑那比丘主持的“拉达克磊邑摩诃菩提国际禅坐中心”的开幕会。感谢主办单位,以我为第一贵宾招待我,邀我剪彩开钥。露天会场,群聚五千人以上,只见大家迳坐在艳阳高照的沙石上,维持五小时与会的精神态度,这是当地生活磨链出的忍耐力。
由我讲演佛法,及当地学生表演民俗歌舞,是大会重点。
会中因僧伽桑那发心兴建拉达克贫困学童住宿学校,慈容代表中华佛光总会,致赠二万元美金支持学校建设。由于本地欠缺水道用水,我也承诺代为筹措水道设施的费用,以彻底解决学校生活用水问题。回台湾后可得记得向有心教育人士提及此事。
会后探望住在校舍的稚龄学童,建议可集合大慈育幼院院童、印尼及马来西亚的寺院幼童,和本地学童,每年或数年举办一次幼童联谊交流学习的聚会,让佛光山派下的小孩子能彼此认识,相互往来。
晚上七时,天未黑,应邀访问当地唯一一处由印度政府协办的佛教学校。
我深有所感:佛教的复兴不在寺院的多少,不是僧数的有无,而是在佛教教育的普及。日本、韩国的佛教所以兴盛,应归功于佛学研究的普遍、佛教大学设立之多。在台湾,佛光山派下也有六所佛学院,办有高中和初中,在美国则有西来大学。但在佛教发源地的印度,佛教学校是屈指可数。一千三百多年前,印度那烂陀(Na landa)大学,有学生三万多名,但愿以后拉达克佛教教育能有像那烂陀大学般的辉煌成果。
七月 八日 星期三
夜里二时,做着一个重复的梦。长久以来因弘法步伐毫无歇息之机会,都忘了作梦的感觉,今夜同样的梦萦绕不已,很不舒服,所谓胡思乱想不过如此。
应本地白教总部派扬寺(Phyang Monastery)住持及僧统图登仁波切之邀,以传统西藏早餐待客,奶茶、大饼、干果及酥油茶也自成一格,别具风味。
除了住持率寺众四十多位喇嘛,以唢呐、法鼓、梵乐亲迎之外,另有一位刚从西藏来此的白教桑菩法王同为贵客相陪。
我与西藏桑菩法王谈话时,由我用中文表达意思,再让慧群英文翻译,尔后请僧伽桑那翻译拉达克语,再由图登仁波切转译藏语,经过四重语译,原意早已不知道改变成什么样子了,百般周转困难只好把依华找出来,直译西藏语。
在拉达克语言是多种语系交杂互用,本团人员只要对外接触,几乎都派上用场。我和慈容是用华语应对,慧群、永妙是英语翻译,依华的藏语虽才一年的功夫,也勉强可以应付,慧性则是辅用印度土语。众人群音共起,形成小联合国,别有一番特异景象。
派扬寺中小喇嘛好多,个个童稚脸孔上,呈现风霜寒雪的无情痕迹外,也令人感到其未曾经过教育薰陶的无辜惶恐之状。心中又是一痛。
此地的寺院都建筑在高山顶上,让人们能远远眺望,目标显著,但是对一个脚伤骨折未痊愈的我而言,攀爬数百级的阶梯是很苦的事,几乎喘不过气来。随团者不知怎么增加有百人之数,像联合国一样,很多国家、很多种族,当地主人都以我为主,我也只得勉力而为,也是另一种体验。
十时左右,拜访当地的黄教总部帝释寺(Thiksey Monastery),住持堪布仁波切率寺众六十位喇嘛接待,同样的最上迎宾法,现在已能安然接纳。
帝释寺素有小布达拉宫的美誉,寺中有一尊最大的毗卢遮那如来坐像,有三层楼的高度。距离帝释寺五分钟车程处有堪布住持兴办的小学,学童五十名列队路旁,头顶烈日,站立在毫无障遮物的沙漠中,高声向我欢呼:“吉祥!长寿!弘扬佛法!”音声整齐嘹亮。待我入寺供养常住及大众后搭车回程时,已相去一小时,却远望学童们仍站立在原地等候。我特别吩咐在学童的队伍前停车,除了只能供养学校二千美金略表心意外,我平常没有抱小孩的冲动,没想到竟想要把他们全抱在怀里,更想多带几个孩子回台湾。
兼程赶赴拉达克女王宫邸斯陀克王宫(Stok Palace)已十一时半了,由温哥玛女王(Gyalmo Disket Wangmo)亲自以午宴招待。当我向女王介绍随行团员时,才发现原只是三辆车七人的小组,已扩增为二十辆车百人之多的大队伍,同来的人有荷兰、法国、美国、澳洲、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锡兰、瑞典、加拿大等地的法师和信徒。大家欢喜和我一起到各处结缘,我也乐成此事。
拉达克女王是接任王夫难迦俄国王(King Kunzang Namgyal)暂统世袭的王位,不久将传给太子接任。斯陀克王宫有一百五十年历史,现在王宫的一部分已闢为博物馆,供人研究中亚历史与文化。
我一直有个梦想,希望和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大陆虽然已经开放了,我却无法成行,这次到拉达克来看到这些少数民族的人们,倍感亲切。
匆匆赶回旅馆,为拉达克佛光会做一准备。
下午二时半,假拉达克佛教会会址举行“国际佛光会拉达克协会”成立大会。有瑞、荷、法、美、新、韩、日、印、锡,及当地佛教各部派总部的比丘、喇嘛到贺,藏传喇嘛数百人同声祈祝。僧统图登仁波切特别批准僧伽桑那法师的申请,在当地成立佛光会,他并在会中致词:“有中国的伟大人物--星云大师,带给我们现代国际佛教的一线曙光,我们虽然身处在传统贫困的高地小国,但是佛教的精神力量足以支持我们生存、求道,但愿追随星云大师主导的拉达克佛光会,引领此地佛教更加兴隆。”
此外,尚有本地的政府官员、佛教会、寺院协会代表数百人莅临,政府代表那加俄(P.Namgial)先生代表致词:“本地是偏僻人迹罕至的国度,星云大师愿意亲临弘传佛法到此,是本地的无上光荣。此地佛教过去太保守,希望藉由拉达克佛光会的开拓复兴印度佛教,让大家同得利益。”
所有人推崇的言语我愧不敢当,但是大家的期许我愿意一肩担负。在会中我也作了以下的感言:
“我这次到拉达克来,看到了世界上人类真诚的本性。谁说印度没有佛教?我在印度的此地看到了佛教。三十年前,在印度见到尼赫鲁总理时,他说:‘印度号称文化古国,除了佛教文化,还有什么可向世界炫耀?’此次在拉达克看到真正的宗派、种族大融和,即使先进国家如美国,也没有此地人民纯真美好的特质。在这里,我看到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印度传教说法的辛苦;我看到拉达克人民满足、勤劳、善良、尊敬的美德。在拉达克的古文化祥和涵蕴下,我不禁唤起内心思古之幽情,盼在保留此地传统佛教特色之余,能引注一股现代国际佛教的泉源活力,以振兴印度佛教。”
再以做八种佛光人:共生的地球人、同体的慈悲人、明理的智能人、有力的忍耐人、布施的结缘人、清净的修道人、欢喜的快乐人、融和的正觉人,勉本会会员。
当选拉达克佛光会干部的分别是--
会长:僧伽桑那比丘(原是摩诃菩提国际禅坐中心会长)
副会长:书司坦居士(原是拉达克佛教会会长)
史托布坦居士(退休行政局长助理)
秘书:坦杜柏博士
财务:雪利居士
全体会员皆拉达克人,不见一名中国人。
成立大会后,举行皈依三宝仪式,又是一次特殊经验。由我主持中国传统仪式,由与会数百名仁波切、喇嘛作证,来自世界各国僧伽、南北传比丘共同加持祝祷。千余人参加皈依三宝。
至此到拉达克的目的皆已圆满完成。返回休息处已是晚上八时。
负责财务的萧慧华告知:“在拉达克供养的僧众,每人一百卢比,已累计有五万元卢比的支出;其它常住供养超过三万元美金。”
僧伽桑那也对我说:“中国人曾来到本地的很多,但是像您这般关怀本地人的还没有。”
正如我交待慧性的一句话:“对人要结缘,以广招徕,不必怕结太多缘;做人要有大丈夫的豪志,智能可以不及人,但慈悲不可不及人。”
这或许是我在此地所行所为的一项注解吧!
七月 九日 星期四
一早,拉达克佛光协会会长僧伽桑那法师就来早餐、讲话,在谈话中我建议以下几点:
一、多训练当地的拉达克人,作为弘扬佛法的基本干部。尤其拉达克人自小接受佛教薰陶,具足对佛教的信仰力和实践力,最适合从事佛教弘传的工作。
二、自明年起,每年提供十名佛教奖学金,可先以拉达克人为主,再逐渐推广到全印度。
三、在拉达克兴学,除了兴建小学之外,盼望能在当地筹建佛学院。
四、计画于明年举办的世界僧伽讲习会,我希望请僧伽桑那法师负责连络南传佛教僧伽,依华连络藏传僧伽,荷兰籍的阿难陀比丘连络在欧洲的僧伽,其它地区的连络主再待研究。
五、在印度每一个佛教圣地设立为朝圣者专闢的“佛光会馆”。
六、国际佛光会希望在印度所办的义学、义诊,能由世界总会协助。
僧伽桑那法师实在是一位有心人,听了我的一席话,非常欢喜,表示愿意在印度首都德里,建设“佛光文教中心”,我加许其志,愿祝其成。
谈话未竟,拉达克佛光会会员、信徒、法师,一同前来旅馆,致赠当地出产的地毯、石雕,每位团员人手一份,有一幅送给我的手工编织佛像,尤其精致。
原订的行程上,今日是要去参加距此四十五公里远的一个藏传最大寺院举办的每十二年才一次的佛教庆典,据称是有二万多人参加的法会。但因本团中有人罹患高山症,又巧遇拉达克总督专机前来参加庆典的因缘,故临时决定修改行程,改乘该专机返回德里。
拉达克机场海关有一规定:入境时允许手提行李,出境时即使是最轻便的僧袋也不准随身。由于受到当地人士特别爱戴,一切手续从优办理,有海关专车接送,有飞机上最佳座位的安排,感谢三宝弟子的用心、用力。
一抵达德里,原是高山上的病猫,在此又大展雄狮威风。让慧群、慧性、依华分头办事,先在一家饭店暂时歇息,等候深夜的班机。也趁此时一一与依华和慧性,做一些叮嘱。
我对慧性说:
一、后年将在鹿野苑召开“国际佛光会第三届会员大会”,身为地主国的你要领导信众早做准备。
二、拟在鹿野苑中华佛寺内增建的讲堂、寮房、教室、斋堂等,由当地信徒支持外,也可向国际佛光会申请补助。
三、在后年的大会中,可同时举行传戒或法会,增加信徒参加的兴趣。
四、可预见后年在印度召开的大会,必定有全世界各地信众纷纷组团参加,你须尽早将印度参访的路线、行程、朝圣点,作一全面性的研究和报告,供世界总会参考。
五、大会圆满后,原有的鹿野苑中华佛寺所有设备,可与当地佛教界联合办一所佛学院。
六、应保持佛光山的宗风,在鹿野苑要热心接待十方信众,与当地人士和睦相处。尤其远在加尔各答的信徒是最热心的护持者,虽距离有十四小时的车程,也常到鹿野苑支持,你要懂得好好珍惜。
七、请代我向鹿野苑的护法善信梁德深、卢李月英等居士问好。
八、自己要苦读用功,学做法师;用般若的智能光,散发到各地,自己的志向应不要局限于一寺一庙,而要志在弘扬佛法。
我对依华说:
一、你既已在印度国际大学荣获硕士学位,多年研习的印度语、梵文也深具基础,应善用治学方法,菩提心不可忘记。
二、在达兰沙拉(达赖喇嘛驻锡地)已学藏文年余,对藏传佛教要登其堂奥,不可轻废。此次转译藏语,我虽不懂,但仍能感觉到不够流利,对藏文要多多加强。
三、每月吃住、交通、学费仅四十美元,似乎太节省,对自己也不要太悭吝,尤其对印度贫苦人民要代我施予赞助。
四、对藏传学校的优良作品,多做翻译,介绍给大家。
五、可以将当初玄奘等西行高僧的著作,如《大唐西域记》的地理名称,或高僧大德们行经的地理,与今日印度、西亚一带地名作一比较、确认的研究,以利学佛者对佛教史地的切身感,与圣迹溯源。可以采“古代拉达克文化”、“印度佛教的现状”,或“印度佛教古今谈”为撰文题目,必定很精采。
凌晨三时搭机离开印度。
七月 十日 星期五
智能,是人生的透视,是微妙的颖悟,是经历的结晶。
从印度回到香港,在佛香精舍中,慈容忽然向我提起纽西兰古捷廉居士曾说:“听到大师一生弘法,现在,到处有人请他讲演,少有人请他游览。希望大师到纽西兰时,一定要安排一次大师到处参观游玩的机会。”
提到“玩”我不一定有兴趣,说我从未有游览的机会,倒不一定,回忆起游历,至今回味无穷。
一、在初到台湾时,一次由彰化佛教会理事长林大赓居士作伴,搭坐三轮车,尾随迎奉妈祖绕境的队伍内,一天中吃了七、八家一贯道的素菜馆。那时候,没人认得“星云”这个人,自觉好不逍遥。
二、初到台湾,曾代表中华佛教文化馆,为宣传影印佛教《大藏经》,作一次环岛四十天的行程。其间坐过的交通工具有:牛车、轻便车、火车专车、汽油车、三轮车、黄包车、担架、船、飞机等,光是乘这些交通工具,趣味的过程不言可知。
三、一九五三、四年间,横贯公路尚未开凿,我就有机缘从太鲁阁一直步行到武陵农场。感受到太鲁阁风景,质朴秀丽,奇石峻岭各领风骚,也令我回味至今。
四、一九六五年初办寿山佛学院时,承蒙西子湾海水浴场王佐场长多次邀约到西子湾一游。诚意所感,接受其快艇之游,快艇的速度感的确过瘾,至今意犹未尽,若有人再邀我乘坐快艇,我必是欣然应命。
五、今年因印尼、苏门答腊众佛堂师姑的美意,到多峇湖一游,坐上每半小时五元美金的水上摩托车,驰骋一番,也是游历的盛事。
六、一生中曾三去金门、一去马祖,足踏南沙群岛。地方司令官特意安排在隧道里用餐,畅游蜘蛛网似的隧道,歎未曾有。
七、有一次到绿岛监狱弘法,应典狱长与当地信徒所邀,乘潜水艇,首次看到水中世界的真相。在海中的潜水艇内,感觉不知道身在何处:是天上?是人间?是水中?人怎能生活在水中,与鱼虾同行呢?又是一次奥妙的体会。
其它如美国的大峡谷、尼加拉瓜大瀑布、西雅图看鲑返乡溯流、威尼斯的水乡夜景、义大利比萨斜塔、希腊的雅典神殿、北非埃及的吉莎金字塔、德国幽雅的莱茵河、义大利竞技场、泰国湄南河风光,梵谛冈教宗驻锡处,巴西伊瓜苏瀑布下的世界第一大水坝、泰北金三角、英国圣彼得大教堂、印尼婆罗浮屠、印度八大圣地、世界最高山喜玛拉雅山脉、日韩各宗派道场、泰国玉佛寺、法国巴黎香舍丽榭大道等地都曾有我的足迹履践。
尚有走访中国大陆的万里长城、北京颐和园、杭州西湖、陕西法门寺、敦煌、南京中山陵、四川乐山大佛等,自然不在话下。
因配合弘法的需要,光是交通工具的运用就变化多端。从早期的行脚弘法,而后在脚踏车把上挂了麦克风沿途宣讲,到现在用摩托车、飞机、快艇、潜水艇、船舰、战车、水陆两用机等工具,都是弘法过程所经历的。曾在香港以专机载我到难民营安抚难民,又在泰国坐上军用直升机弘化美斯乐。平时,这一切都不复记忆,禅宗所谓“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但今天容法师提起古捷廉会长的一番话,勾引起多年美好的回忆。
对于各地游览,我现在的兴趣不高,法界皆在心中,那里才是最好玩的呢?最重要的还是佛陀的法音能弘传各地。
七月 十一日 星期六
多次搭乘飞机往来世界各地,机上的饮食已变成生活的一部分;由于素食,机上服务人员总要为我多操一份心。尤其华航的空服员总是热忱招呼,希望我能享用美好的一餐。常听到信众抱怨,飞机上的素食是一无可取,很难吃,大家都担心我经年累月的,如何能消受?
也常有人问我:“最喜欢吃什么?”
此话如果问在四十年前,我会回答,而且是毫不犹豫的大谈特谈;如果问在三十年前,我也还会回答,只是要经过一番周转;但是如果问在现在,我已不知道作何回答。
四五十年前,因为没得东西吃,也不晓得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其实只要有得吃,都觉得好吃,尤以面食最好吃。
三十年前,是知道自己欢喜吃什么,但并没有特别分别好吃或不好吃。虽然仍喜欢吃面,是当时的感觉,原因很单纯:
一、吃面很方便,与我不喜欢麻烦人的性格和喜好简单的生活有关。
二、一碗面,有菜、面、汤、油,一应俱全,不再需要另外的菜料。
三、年轻的时候,曾听过丛林的长老说,吃面可治胃痛、感冒、头痛、虚软等毛病。也就是等于“粥有十利”一样地,面也有十利吧!
所以一碗面很好、很快,也不麻烦人。
后来,吃面也到了可有可无,一直到现在就不知道自己欢喜吃什么了。
偶尔徒弟做一道菜,心中赞美,也表示好吃,以后我就吃不到同一道菜。为什么?徒弟说:“总不能老是请师父吃同样的菜啊!”
有时候看到徒弟很辛苦、很用心的为我准备一桌菜,即使都不觉得好吃,为了嘉勉徒弟的辛劳,也随意指出一道放在面前的菜,假借赞歎他,以后我天天都会吃到同一道菜,甚至一连几个月,问他:“为什么你天天都弄同样的菜给我吃呢?”
“因为师父喜欢吃啊!”
不知道是谁发明了“素乌鱼子”。自此,在我餐前经常都放着这道菜。其实在我有生之年以来,直到今天,我从未曾用筷子夹尝一块。因为大家都说“师父喜欢吃”,我也就不吭声。因为大家肯替我吃,我也就不反对用我的名义准备这道菜。
有人说,跟随我最好、最有口福,都能吃到上堂斋。但是到今天很多人都没看出我的性格,尽管我面前有很多道菜,我永远只吃放在面前的一、二样菜。
假如现在问我喜欢吃什么,勉强来说是:用冰水泡热饭,或用冷饭泡热茶,附上一小碟咸菜,吾愿足矣!
我一生之中很会利用时间,不喜欢在吃的上面花费太多时间,尤其不喜欢参加宴会,怕费时旷物。所以要宴请我,一碗面我会很高兴的接受,否则,就有违厚意了。
宴会中,我还有一怕,怕信众太过热心一直为我夹菜、添食。做个出家人有惜福的习惯,凡是在碗中的食物,都要吃完;在杯中的茶水,绝不留底。为此我常告诫徒众,添茶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接受人家的婉拒,才能宾主尽欢。
但不幸的是主人见我将菜吃完,再加再添,我勉强吃完,又再次夹菜,这真是苦不堪言了。
走遍了世界的角落,对各地的食物我也能怡然自得。如:韩国的泡菜,我很喜欢;日本特殊腌制的黄萝卜,也觉得很好吃;美国早餐的面包牛奶,我也很习惯;台湾的清粥小菜,我也不挑剔。似乎每一个环境、习俗的饮食特色,我都很能适应。
这次到印度拉达克,团员中有人不敢吃,我只好以行动带头说好吃,大家才敢动箸,而能维持四天的活动力。
一个提倡能饱能饿的人,形容自己的肚子如同橡皮肚子并不为过。我可以今天一早把三餐,甚至明天的分量一起吃完,节省往后数餐的麻烦;也可以数餐不食也不打紧。三十年前印度之行,在德里就有过数餐不得饮食,“束紧裤带等待明天”的经验。但是近年来因糖尿病的影响,橡皮肚子也不敢再继续了。
吃,在我生命中是最不被重视的一件事。但是我仍要感谢多少年来为我张罗饮食的一干徒众:依静、依辉、依律、依德、依照、永文、道悟、永会、英姑、吴宝琴、萧慧华等。
晚,回到普门寺已十一时。
七月 十二日 星期日
早上永和禅净中心的永策打电话报告:日前曾代表常住到永和孙张清扬夫人(孙立人将军遗孀)府邸慰病,表达常住对她的关怀与祈祷祝福,孙夫人也表示希望我回台湾时能再去看望她。
孙夫人与我因缘极深。一九四九年我初到台湾时,因只是一名无依无靠的僧青年身分,碰巧遇到大陆彼岸放话扰乱说:“匪谍夹杂在来台的僧人之中,要潜伏颠覆台湾。”为此我一度与众多来台僧伽被捕入狱,生命危在旦夕。幸亏孙夫人等虔诚佛教信仰者,慈悲地大力奔走吁请政府释放,并力保来台僧伽,方令来台僧伽幸免于难,而延续佛法,开枝展叶,是她不可磨灭的功德。
自从她卧病以来,我凡是到台北必定造访探望,因为我心中念念不忘人家所施于我的恩德,只要我能力所及一定肝脑涂地回馈以谢。早上十时,特驱车探病。她虽病得奄奄一息,无力开口回应,但是鼓励她:“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怀有无限希望,希望是生命最美好的特质。能心怀希望的往生,也是愿力的显现。”
慈容将内政部邀请中华佛光协会派员参加“研商八十一年大陆工作会议有关两岸宗教交流问题座谈会”的公文,请我指示我们需表达的看法。我建议可向政府反应三点:
一、海峡两岸交流的流程顺序,依序是先文化、宗教交流,再是经济、科技交流,最后才是政治往来为最佳。
文化宗教交流是软化两岸的僵硬关系,经济科技交流摆在第二阶段,为避免彼此不了解的伤害。
二、开放两岸宗教团体互访及宗教学术会议的举办。
三、开放培养宗教人才的教育机构的设置,以僧才做教化社会的实质影响力。
下午三时上北海道场,下车马上召集应届结业的专三男众学生讲话。
我向学生说明:佛光山的人事调派,宛如军中部队调防,以常住需要为主,其次再参考个人意愿,心中要有调到那里都好的准备。在禅门中所谓:“热至热处,冷到冷处。”越是怕热、怕冷,更要到最热、最冷的地方去磨链,心性才会调伏,修行才会自然。况且在佛光山中,单位很多,有多次选择的机会,不会一次就判了无期徒刑(喻永无调换、改变的可能),因此首次派去的单位若因缘不具足,数年后也可申请改调,转身学习的空间很大且多。
其实多年来的观察,台湾男众僧伽中的一种性向,常有操之过急,急于出头,急于领众,却怕人领导,不给人管,甚至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其实佛教中男众僧伽成长速度最快,若为利益青年僧宝,我以为还是要耐得住时间的涵蕴,不求太快,所谓“大器晚成”之时,自然龙天推出,历久弥新。但要切记慎防信众供养太甚。
还记得四十年前,我主编《人生》杂志时,我就曾举出经中提到提婆达多因供养太多,所以失败;佛陀也曾慈喻:芭蕉因心实而死,骡马因怀孕而亡,小人受太多的供养,就会注定失败,今日佛教青年要能深思。
一九五六年,有一富有信徒,想以精舍供养我写作,我辞拒了。自觉只能写一些不通顺的文章,受不起信徒的供养,而且让信徒购屋供僧众居住易遭人误解甚或非议。难道出家人不能拥有一些尊严吗?
再以佛陀的话勉励学生:一个人若不经历过百次、千次、万次的伤害、委屈、毁谤、挫折是不会成功的;同样地,一个人若不经历百次、千次、万次的诱惑、供养、利益、情爱而能不动心者,是容易失败的。在佛教中不能放下这般荣辱,在佛法上就不易提起。
上北海来,其次是为第十期短期出家修道会的新戒开示。本期新戒人数达二百名,平均年龄二十五岁,大学程度者占三分之一,其中有五十名新戒希望报考佛学院就读。我为近年来佛教的兴盛而高兴,学佛者有大众化、青年化的趋势,佛教人才的培养也因资质的提升,希望无穷。
以佛经中提及出家之道为新戒讲说:
一、菩萨出家的真义(大庄严法门经):
1.菩萨出家非以自身剃发,而是发精进心,断除烦恼。
2.菩萨出家非只披着袈裟,而是勤断三毒染心。
3.菩萨出家非为自持戒行,而能令毁禁者,安住净戒。
4.菩萨出家非在阿兰若处独自思惟,而能于男女色、生死流转中,以智能方便化令解脱。
5.菩萨出家非为自身守护律仪,而能广起四无量心,安住众生。
6.菩萨出家非为自身修行善法,而能令众生增益善根。
7.菩萨出家非为自身得入涅槃,而能令众生入大涅槃。
8.菩萨出家非为自身除烦恼、护身心,而能护一切众生。
9.菩萨出家非为自解身心束缚,而能解一切众生身心束缚。
10.菩萨出家非求自己解脱生死怖畏,而能除去一切众生怖畏。
二、出家犯戒怎么办?优钵罗华比丘尼劝贵妇出家时,有如下对话(大智度论):
优钵罗华:“姐妹们可以发心出家。”
贵妇:“我们这么年轻美貌,出家持戒很难。”
“即便破戒便破,还是出家要紧。”
“但是破戒会堕地狱,堕地狱受各种罪苦啊!”
“可是罪业受完了,你们因出家之因可得证悟的佛果。出家受戒破戒,但以戒因缘可证罗汉果报,若作恶无戒因缘,一再因循造恶,终不得道,还是出家重要。”
三、在《大宝积经》中,提到在家与出家的比较:
在家是:污染、系缚、忧烦、多欲、贫苦、成就小业、魔欢喜、谄曲、愦闹、多有瞋恚、以财物为宝、多放逸、溺于污泥。
出家是:清净、解脱、法喜、无求、富有、成就大法、魔忧愁、正直、寂静、多行慈悲、以功德为宝、不放逸、出于污泥。
四、出家生活好在那里?(四分律行事钞)
出家人有十八种难行能行--
1.对父母是孝恋,是难遣而能辞亲。
2.对妻子是情染,是难夺而能割爱。
3.对势位是人所爱,而能弃舍。
4.对饥苦是人所难忍,而能节食。
5.对滋味是人所喜好,而能甘噉粗食。
6.对精勤是人所厌倦,而能苦修。
7.对珍宝是人所吝惜,而能舍离。
8.对钱帛是人所贪聚,而能弃散。
9.对奴仆是人所爱用,而能自给不使。
10.对五彩颜色是人所爱睹,而能弃之不顾。
11.对音乐是人所竞闻,而能绝之不听。
12.对饰玩是人所保有,而能精粗不计。
13.对安身养体是人之所好,而能忘形舍命。
14.对睡眠是人所难免,而能少眠多用。
15.对朋友情谊是人所恒习,而能处静自检。
16.对饮用烟酒是人不知止,而能视如毒药。
17.对日夜忙玩是人之所趋,而能静修自处。
18.对华屋娇美是人所爱宿,而能自己塚间、山林、水边修行。
出家人的生活是:自在、简单、了无牵挂、无求、满足和法喜。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
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
七月 十三日 星期一
因将原订行程提前完成:为北海短期出家上课,挪在昨晚圆满。特意拨出一整天时间与中华佛光协会全体工作人员会议。
举凡是团体、寺院、组织,都应该善用金门、马祖军区流传通用的两句话:“讲清楚,说明白”来交流、沟通,取得共识。也就是今日民主社会中最讲求的一项对谈模式。在我的观念中认为,为人处事一点也不困难,只要在相处共事上能秉持着:“异中求同,同中存异”的原则,一切不为难矣!其中重点掌握在所谓“求同”,是彼此在观念、理想、目标、信仰、宗风上必须相同、一致;重点掌握在“存异”,是彼此在做事的方法、技巧、风格、轻重、分寸上,可以因当时因缘的情况、个人专才的适用、事物特性的发挥,而容许彼此各异的存在。不一定要在做事的细节上,要求同一模式。这样人事才能活泼灵活运转,才不会彼此牵制、阻碍。有了沟通、会议的润滑剂,自然不惧民心民怨堤防的崩溃。
上午十时的会议中,除了让办公室内各组人员互谈,提出共事上的问题,为其裁决外,主要是有几项活动须刻不容缓的积极进行:
一、七月十六、十七日两天的佛光会工作人员讲习会:将有一批新生力军投入佛光会各地说明及辅导分会,但须职前讲训,以最短时间进入最佳状况。
二、七月十八、十九日将召开中华佛光协会理监事暨各地会长、副会长、秘书联席会议,参加人数三百人以上。
三、自八月份起,有一系列以“把心找回来”为主题的活动,由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暨中华佛光协会主办,三家电视台及各新闻媒体协办。
要将社会急功好利之邪风导正,透过生活、文化、宗教的净化理念,将人性中善良、纯正、美好的“心”找回来。活动内容包括征文、讲座、拍摄公益宣导短片、电台名人证言、大型电视晚会、出版视听图书等方式进行。
四、十月二十七日起在佛光山举行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十八届大会,由本会执行办理,要召开工作会报,配合各种协办支援。
五、为连络会员,沟通佛光会理念,拟议开辟“佛光信箱”,要我每月写“传灯的一封信”和会员往来。我遵从会议决定,愿意发心每月撰信,现已想到的书信主题已够一年之用。
有人以为我不欢喜徒众到各地参学,大都令局限在一师一派下服务、克尽僧职。事实上恰巧相反,我很乐意门徒到各处参访学习,所以有派驻印度学习藏传佛教的依华、日本佛教的慈怡、依量、永智、永传等、即将赴韩国禅堂学习的慧藏,和在美、英、法留学的慧开(美·天普大学),依筏(美·耶鲁大学)、依益、永有(英·牛津大学)、永贤(法·巴黎)。
我企盼的是徒众自己福德因缘具足、自我心性成熟,才不会因为在外遭遇的困难、挫折而退失道念。我也常说:“十年之内莫游方。”一个出家人的成长,起码要有十年时间的薰陶,才能有坚定的道心、成长的道业。
晚上九时,与马来西亚佛光协会秘书陈爱珠、黄增金居士谈话。指示其在马来西亚佛光协会以发展马来西亚佛教为宗旨,多用马来籍佛教徒参与办事,国际佛光会是以辅导的态度协助,无意派调外籍人士主持马来西亚佛光会务。在未来发展方向,其顺位应以佛教教育为优先,先培养马来西亚的佛教人才,再从文化活动上着手,慈善工作是平日应做的工作,不须特意强调。
现今马来西亚佛光会干部,如会长邱宝光、梁国兴、陈椿成、黄增金居士等,一生为献身佛教,受苦受难,只为求得佛教信仰。我深为这许多人的热忱所感,只能以推动兴隆马来西亚佛教,以报其为教之心。
七月 十四日 星期二
早上九时,应教育部之邀,赴教育广播电台,录制“诚实专案”,十分钟的录制,花了两小时的车程。
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拥有土地、大厦、金钱、权势,也不是拥有知识、技能、学历、才华。最大的财富是拥有一颗诚实的心。
《金刚经》:“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在佛教中列为禁戒的妄语,除了将“是说成非,非说成是”是打妄语外,而心中不诚实的意念才是妄语的根源。唐代高僧道楷禅师,皇帝三请不肯赴京。皇帝一气,下令逮捕,逮捕他的官员不忍,怂使道楷禅师说:“藉托病为由,就可不必捕。”道楷拒绝此一建议说:“我不赴京城,也不能以妄语欺诳皇上,有损出家人的诚实尊严。”遂被捕入狱。
莲池大师说:“人,推辞荣耀是所难也;况且,推辞伤害更难也!”道楷禅师为做诚实的主人翁,宁受伤害也不推辞是一典型。
与教育电台台长俞光泽先生一席话。俞先生以为:“现在台湾生活水平提高,对宗教信仰越来越殷切,教育当局也开放些许宗教课程,以符时代所需,教育电台纯以教育社会大众为主,是无商业行为的电台,这次‘诚实专案’,陆续邀十位宗教界代表性人物开讲,以导引社会诚实风气,大师是否能给我们一些意见。”
我建议:“佛教徒所行所为也是社会教育的积极工作,与贵台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所做也不要求回报和收入,是全无报酬的使命。但是教育当局对宗教学院的开放很有限,无法培养传教人才,普惠社会,若能开放宗教学院、宗教大学的设立,才能从根本解决现代社会道德不振的现象。”
俞:“本台为服务青少年,特开辟‘青少年法律讲座’,大师对此能否赐予一些建言?”
我说:“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法能补法律之不足。’法律,是将错误行为已造成的事后惩罚;佛法是造作恶行前的事先防治。所谓:预防胜于治疗。有良心、佛心的建议、规范,青少年才不易铸下悔恨的终身。”
“青少年法律讲座”节目主持人唐静芬小姐在旁听我录音,临时把握机会,约我访谈,采问答的方式进行,又录制了十分钟。
十一时,与文化工作委员会伊竑副主委和国父纪念馆高崇云馆长(陪同高太夫人等家人来普门寺礼佛)餐叙。
下午三时,参加在中华文化复兴总会举办的“把心找回来”记者招待会。此一活动是与中华佛光协会共同主办。记者会由文复会秘书长黄石城先生与我共同主持。
出席有各报记者约五十人。
下午四时许赶回普门寺,再接受中广黄彦翔先生的二小时录音专访。
晚上七时半,主持普门寺皈依三宝典礼,人数超过二千人,把十一楼、十二楼、十三楼挤得满满的,我担心不能让发心皈依者见我一面,又担心十二楼佛堂不能负荷这许多人的重量。心中怪普门寺徒众不知按场地容量安排,不知分期举行,不知将时间错开,不知……。只要让信众感觉不好、不方便,都是违背我意。
晚上皈依三宝仪式后约九时半,与台北市议员潘维刚居士见面。
七月 十五日 星期三
上午十时三十分,参加“西藏佛寺兴建委员会”会议,假普门寺召开。
会中决议:请田璧双上师、觉安慈仁立委、黄建华、陈春发等四位大德任副主任委员,并请黄建华、陈春发、胡迪化、黄丽明、张骏逸、陈光凯、昝德仪、严仲态等九位法师、居士,担任常务委员,我忝任主委之职。
为令佛教各宗派在台湾有一个正常的发展,一所佛教的汉藏僧信共同发心兴建的西藏佛寺已筹议多年。田上师的理念是:“显密圆融,密不分派”我有同感。从一九八六年举行“世界显密佛学会议”以来,提倡显密融和是我致力的目标之一。这次到印度拉达克弘法,也了解密宗的分派,所谓黄教、红教、白教、花教等派别分歧很大,各为教派而互有所争也是自然的事。
因此西藏佛寺的兴建,照说应请密教的活佛来负责较为适宜。但是四大教少有往来,是一个事实,为了希望西藏佛寺成为一个融和宗派的佛教徒共有的道场,所以大众推派我勉为其难的接下这分工作。我乐见道场的完成,能看到所有密宗喇嘛、仁波切同用道场,更会彼此互容共和,个人的辛苦应该值得。
会中张慧文居士提出一个值得玩味的发现:现行的法令中,对佛教界有一项“监督寺庙条例”,对寺庙有种种的法令规限,但是喇嘛庙、回教清真寺、天主教、基督教教堂都排除在此限制范围之外,喇嘛庙同为佛教的寺院,际遇却有这样大的差别,是否政府法令的制订太不周密?是否有宗教偏袒之嫌?所以我一直呼请政府为宗教界制定“宗教法”,让宗教特性一起发挥、发展,才能令人民心服。
中午声乐家吕莉丽小姐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团长王正平先生、欧洲艺术经纪人李惠敏小姐同来邀请佛光山僧众到世界各地作梵呗音乐弘法演出。因事关国际性的水平,我建议:除了静态的梵呗音乐,可加入天女散花的佛教舞蹈,甚至可与少林寺的佛教武术功夫等动态节目互相衬托,把真正的各类佛教艺术向世界推荐介绍。
下午三时许,在中视南港摄影棚,为“把心找回来”活动宣导,而参加“欢乐传真”节目的录像,随即车不停驶的赶回佛光山。
晚,八时抵山,心平、慈惠、慈嘉、依恒、依空、依淳等人早已等候多时。因明天中华佛光总会工作人员讲习会、佛光会理监事、正副会长联席会将陆续展开,与众人商议研究佛光会所办的活动可再增加:监狱弘法服务、海滩环保、电话法语、招待流浪汉过年、慰劳清道夫辛劳、废纸分类回收、新会员入会布达式等项目。
为了明日接踵而至的活动、会议,提早解散各自回寮养息。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
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菜根谭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