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八 至心精进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0日
来源:   作者:陈义孝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八 至心精进

 

(八) 至心精进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①,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⑥。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这是法藏比丘向佛请示修行之法)
   佛告诉阿难,在法藏比丘说完其偈颂之后,即向佛禀白:“我已誓发无上正觉之菩提心,愿佛大发慈悲,为我广泛的说有关这方面的经法,我一定依教如法修行,以便从中获取如何早日成佛、如何成就清净庄严之妙土的方法,令我能够早日在此世上成佛,拔除一切众生无量劫来生死轮回之根本。”

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
   佛又告诉阿难,当时世自在王佛十分赞赏法藏比丘的说:“你已经亲近过无量诸佛,而且又久修梵行,关于如何修行,如何建立佛国净土一事,不用我来说,你自己应当早已知道了。”

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⑦,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⑧。
   比丘就很诚恳的对佛禀白:“我所要成就的佛国净土,和所要摄化众生的事理因果,太弘大和深奥了,绝对不是我所能知能见的境界。唯愿世尊,为我广泛的、详细的开示,诸佛如来是如何成就净土的?我听了之后,一定如佛之所说去修行,以期圆满我心中之所愿。”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
   (这是世自在王佛为法藏比丘开示行法)
   就在法藏比丘再次求教的时候,世自在王佛知道他是一个品行高尚、明白事理、志愿深广的人,为旷世难遇之奇才、大法器,于是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⑨,经历劫数⑩,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11),求道不止会当剋果(12),何愿不得
   (这是佛为法藏比丘开示修行的心要)
“譬如大海之水,一望无际,但是若有人用量米的斗去取水,经过无数劫,海水尚且可以取尽,而得到海底之妙宝。修行的人,若能专心一意、持之有恒、精进不退的求道,必然也能获得他所愿求之佛果的。就连成佛都不成问题了,还有什么心愿是不能兑现的呢?”
附记1:这段经文所强调的是“至心精进”四个字。什么是至心精进呢?“至心”就是至诚恳切、专一至极的心。“精进”就是精而不杂,进而不退。由佛所开示修行的心要,我们不难发现,“至心精进”四个字,为修道之不二法门。
附记2:这段经文还提示我们,一时的精进不可贵,长期的努力才可喜。我们修行任何法门,千万不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而要细水长流,数十年如一日。此经宣扬净土法门,兹举净宗几位祖师之行谊,以为后学作“至心精进”之榜样:初祖慧远大师,三十年不出庐山,六时行道,一意西归。二祖善导大师,每入室,即长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四祖法照大师,以至诚心,在五台山面见文殊菩萨。六祖延寿大师,每日念佛十万声。七祖省常大师,刺血书经,领众念佛,日夜精勤。十一祖省庵大师,先后燃五指供佛,日夜课佛十万声。十二祖徹悟大师,日限尺香晤客,过此惟礼拜持念。十三祖印光大师,一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从未间断。
◎注释
①广宣经法 广泛的宣说各种的经典和修行的方法。
②摄取 即摄受、获取的意思。
③佛国 指佛所成就的净土。
④清净 清明洁净,没有丝毫的污染或纷扰。通常是指人的心志宁静,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或是指环境很和平、安祥、宁静。
⑤庄严 美好的意思。
⑥妙土 美妙的国土,指诸佛的净土。
⑦净土之行 指往生净土之行法,或成就净土之行法。
⑧成满所愿 成就圆满心中之所愿。
⑨一人斗量 有人用量米的斗去取海水。
⑩经历劫数 经历无量的劫数。
(11)至心精进 “至心”是至诚的心。“精进”就是精勤努力。
(12)会当剋果 一定会获得他所愿求的果报。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①,天人之善恶②,国土之粗妙③,应其心愿④,悉现与之⑤。
   (这是说佛应法藏之心愿而令悉见诸佛刹土)
   与此同时,世自在王佛即为法藏比丘广泛的、详细的宣说210亿诸佛刹土的境界,和一切世界中天上人间的人的善与恶、国土的粗与妙等等。为了满足法藏比丘的心愿,佛还以神通之力将所说的诸佛刹土,一一的展现在他的面前,让他清清楚楚的亲眼目睹,有如身历其境一般。
附记1:释迦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向韦提希介绍的全都是诸佛清净庄严的净土,为什么世自在王佛向法藏比丘介绍的210亿国土中,有净土也有秽土呢?原因是,韦提希一心一意要往生净土,所以释迦佛向她介绍诸佛的净土,让她自己去选择;法藏比丘则不同,他要建立的是一个纯净无秽的国土,所以世自在王佛就显现有净有秽的国土给他看,让他去摄取一切净土的优点,避开一切秽土的缺点,以便他将来所成就的国土,只有净而无秽。
附记2:在世自在王佛显现210亿国土的同时,还显现“天人之善恶,国土之麤妙。”其用意是告诉法藏比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苦乐因果莫不皆由各人自己之所造成,若有净心和善行,就会感得净妙的国土;相反地,若是秽心与恶行,必然感得粗恶的世界。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娑婆世界的众生,念念颠倒,故所感一切皆秽,有五浊、三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极乐众生,心心正念,故所感一切皆净,有诸乐而无诸苦。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⑥,志无所著⑦,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⑧,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⑨。
   (这是说法藏比丘依教奉行)
   在法藏比丘听了佛为他而说210亿诸佛刹土的情况,及承佛神通之力亲见诸佛国土之后,随即依闻(闻法)而思(思惟),依思而修(修行),如是依闻思修三慧,结果起发了无上的速证佛果和庄严净土的殊胜大愿(指后来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此时的他,心中已没有烦恼和妄想,正朝着完全没有执著的境界迈进,虽然如此,世上已经没有人可以企及他了。
   他之所以有如此丰硕的成果,完全是依循世自在王佛“至心精进”的教诲而修行,而且总共用了五大劫的时间,才完成构思他的集十方佛国之美好于一身的绝妙净土,和世人所不能企及的清净之行。
附记1:前一段经文说法藏比丘听了佛为他而说210亿诸佛刹土的情况,又亲见诸佛净土,这是“闻慧”;此段经文所说“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其中之“思惟摄取庄严佛国”乃是“思慧”,“清净之行”乃是“修慧”。这是说法藏比丘依闻而思、依思而修,乃依闻思修三慧来成就其佛身和净土的。
附记2:法藏比丘如何“思惟摄取庄严佛国”呢?他将所闻所见到的诸佛刹土,选其“胜”而舍其“劣”,尽量地精挑细选、去芜存菁,他就是这样地构思他的集十方佛国之美好于一身的绝妙净土。
附记3:法藏比丘又如何“清净之行”呢?经文说他“其心寂静,志无所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他的心没有烦恼、妄想和执著。《维摩经》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大乘佛法净土宗的主要理论根据。法藏比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心中没有烦恼、妄想、执著,这就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后来他终于成就了第一庄严清净的极乐世界,此即证明“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其心净是因,则佛土净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的。
◎注释
①刹土 国土。
②善恶 善与恶。凡是合于理的叫做“善”,乖于理的叫做“恶”。佛教说一个人的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不贪、不瞋、不痴,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③国土之粗妙 国土的粗恶或净妙。这跟众生的善恶有关,若众生有善心善行,则所生之土必净妙;若恶心恶行,则所生之土必粗恶不堪。
④应其心愿 满足他的心愿。“应”是满足的意思。
⑤悉现与之 全部显现给他亲眼目睹。
⑥其心寂静 “寂”是没有烦恼,“静”是没有妄想,“其心寂静”是说他的心已经没有烦恼和妄想了。
⑦志无所著 立志证入无所住著的境界。“无所著”就是心很清净,没有丝毫的执著。
⑧具足五劫 这样地经历了五劫长的时间。
⑨清净之行 指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的清净行持。

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
   (这是解答阿难心中之疑问) 
   阿难听到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法藏比丘“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心中便生起了一个疑问,于是提出来问佛:“世自在王佛和其国人民的寿命到底是多少呢?”本师答道:“这位佛应身的寿命有42劫。”
附记1:佛应身的寿命,视因缘而异,是没有固定的,世自在王佛42劫,本师释迦牟尼佛80岁,将来弥勒佛下生人间说法6万岁,阿弥陀佛却是无量劫。
附记2: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佛佛道同,释迦佛和阿弥陀佛同证无上佛果,为何他们所教化的国土有净秽的不同?应身的寿命也长短不一?这有两个原因:(一)佛的本愿不同,弥陀发愿庄严极乐净土,以接引十方苦恼众生,所以特现无量寿之安乐法摄受众生,使众生念佛发愿求生;释迦发愿降生娑婆五浊恶世,为救拔愚痴颠倒的众生,所以特现短寿相,用诸法无常之道来警觉众生,以使他们生起厌离的心,速求解脱。(二)是众生的福德和恶业所感,极乐世界的众生福德深厚,故感彼佛寿命无量,常住教导众生;娑婆世界的众生业障深重,福慧又浅,故感世尊80岁就入灭,这不是世尊不慈悲,而是众生业重福薄所使然。

返回目录

----------------------------------------------------------------------------------------------------------

更多陈义孝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