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一 三辈往生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0日
来源:   作者:陈义孝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一 三辈往生

 

(卅一) 三辈往生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④。
   (这是说三辈众生往生)
   佛告诉阿难:在十方世界,发真诚心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
附记:往生的人为何有三辈之分?因为念佛众生,随其念佛功力之深浅,有各种不同的品类,佛把这些品类归纳为三大类,故有三辈之分。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这是说明上辈往生者所修的因)
   上辈往生的人,要舍家弃欲,作一个真正出家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号,同时还要实行菩萨所修之六度万行,并发愿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附记1:凡是修净土法门又想上辈往生的人,首先要“舍家弃欲”。“舍家”就是出家,出家就是要出离烦恼之家;“弃欲”就是断除五欲,五欲就是世人所盲目追求的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中,又以食、色二欲为最严重,是众生生死的根本。所以佛制出家人要托钵乞食,不择好坏,目的就是舍弃食欲,以及必须断淫,目的就是舍弃色欲。淫食二欲既除,则生死之因断矣。《楞严经》说:“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所以,志求上辈往生的人,务必“舍家弃欲”。
附记2:“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是本经的主要行法。“发菩提心”,在一般经论里是指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在《观经》是指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在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里是指直心、深心、大悲心;蕅益大师却在《弥陀要解》里告诉我们:深信和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有一切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直心、大悲心等等,统统都包含在此“深信和切愿”之中。所以只要您深信有无量寿佛和极乐世界,和切愿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发菩提心了。此外净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师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劝发菩提心文”,值得一读再读,以助发心。至于“一向专念”,是指要一门深入地专念“无量寿佛”,也就是要一句佛号念到底,决不可转换题目。
附记3:“一向专念”的“念”,一般说有四种,即实相念、观想念、观像念、持名念,本经是宣扬持名念的,因持名念佛在四种的念佛中,它是最容易、最简单和最受欢迎的一种念佛。其实这也是最契合弥陀之本愿的一种念佛,所以本经列之为三辈往生之正行,其他只是助行而已。
附记4:“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是本经之念佛要诀,这与《阿弥陀经》所说之念佛要诀“一心不乱,执持名号”是一致的。但要做到一向专念和一心不乱,必先一其心。须知,凡夫的心很多,有八识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即真心和妄心。真心就是“清净心”;妄心就是“染污心”。而一向专念和一心不乱,指的就是清净心。念佛时,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那才是一心;若是心中还渗杂着别的念头,那已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因此,念佛时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把充斥心中之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念头统统放下,以便心境清净平静,保持于一,不生二念。
附记5:净宗历代祖师大德,鉴于许多念佛人虽努力念佛,但不得力,临终时不能往生,究其原因,皆平日念佛,有口无心,心难归一,有以致之。于是,他们便将前人念佛的经验和心得总结起来,得出“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希望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时收事半功倍之效。兹将此九字真言略释如下:
●所谓“发乎心”,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要由至诚恳切的清净心而发。因心至诚恳切,必然清净,然后以清净之心来念清净之佛,自能与所念之佛,心心相应,感应道交,达致“一念感应一念佛,念念感应念念佛”的心佛合一的境界,这样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若以妄心来念佛,则念佛时心潮汹涌,妄念纷飞,难免“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边”了,越念离佛越远,永远也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所谓“出乎口”,就是佛号要从心口一致之口而出,决不可以口是心非。念佛必须心口一致,口里念佛,心中想佛,这样念佛叫做“老实念佛”,这样念佛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句有一句的实效,你就不会白念了;若是口里念佛,心在打妄想,口是而心非,这样念佛,古德说“喊破喉咙也枉然”。
●所谓“入乎耳”,就是所念的每一句佛号,每一个字,耳里都要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是无声的默念,只要注意听,也一样可以听得清清楚楚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用心静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任何纷乱的思潮都会立刻平静下来,就如汹涌澎湃的海水,由浪变成波,由波变成水,静止而不动一样。
附记6:在上述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为最重要,盍念佛能做到字字入乎耳,便不难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这也就是当今净宗祖庭苏州灵岩山寺方丈明学老和尚教人念佛要“自己念,自己听”的主要原因。老和尚这一句“自己念,自己听”,确乃老人家几十年念佛之经验极谈,此亦是摄心归一之无上妙法。倘能依老和尚所说“自己念,自己听”,听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即使不是“一心不乱”,也必是“功夫成片”的境界了,这也就是念佛能把烦恼压下去的功夫!
附记7:关于念佛如何才能达到一心不乱境界,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亦有很明确的指示,老人家说:“既有真信切愿,必须至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或四字,必须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矣。”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⑧,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这是说上辈往生者所得之妙果)
   具备了上面所说之条件的众生,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极乐世界的圣众们,就会现在他的面前,而他便立即随着无量寿佛往生极乐世界,在七宝池的莲花之中自然化生。一往生即得圆证三不退、智慧勇猛和神通自在的果报。
附记1:上辈人从临终至往生,共获五种之妙果:一、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其人前;二、即随彼佛,往生极乐;三、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四、住不退转;五、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附记2:“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七宝是喻念佛的人具足七圣财(信、进、闻、施、慧、有惭、有愧)。莲花中化生是比喻念佛人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杂,以清净心来念佛,必得清净自在之意生身。
附记3:所谓“自然化生”,是说不需要父母,也不需要外缘,只需往生者的功德和弥陀的愿力相应,就自然地在七宝所成的莲花里变化生长出来,可见此身不是血肉之躯,正如前面所说的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附记4:至于为什么都在莲花中化生呢?这有几个原因:(一)往生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带业往生,《观经》清楚指出,除了上品上生者即生即证无生法忍之外,其他的诸如下品上生者,要10小劫才能证入初地,下品中生者要6大劫花才开,下下品往生者要12大劫才能花开见佛悟无生,这些往生者要有一个静修和生活的环境,这个地方就是他往生到极乐世界时,在里面化生的莲花。(二)比喻念佛人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凡是以清净心来念佛的人,必得清净自在之意生身。(三)莲花出于淤泥,而藕性洁白,不被淤泥所污染,比如众生的佛性真如,虽处在烦恼的淤泥中,但不被烦恼淤泥所污染,只要懂得念佛,发愿生西,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在莲花之中化生,便能很快地花开见佛悟无生,明心见性,恢复佛性上原有的与诸佛一样的智慧与能力,光明如佛,寿命亦如佛。(四)又莲花开时,绽出莲蓬,莲子已在其中。莲花是因,莲子是果,因果同时,这是表念佛法门是最殊胜之法,不同于一般之渐教,要先有因而后有果,要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断的种因,不断的证果,不断的辗转增上;念佛法门却是大乘圆顿之教,因果同时,正如弥陀第44愿所说一闻名号,即“具足德本”,这也就是净土宗所强调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这是佛劝世人应修功德)
   由于上辈往生者皆能获得如上所说之妙果的缘故,阿难!若有众生希望在此生中,得见无量寿佛,他应当实行我上面所说的“舍家弃欲”,做一个真正修行的出家人,同时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号,加上修诸功德,至心回向,愿生极乐,那他就能在此生中,往生极乐,面见弥陀,一生成佛。
◎注释
④三辈 往生极乐净土的人,其道业之深浅有上中下三辈:一、上辈,即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人;二、中辈,既不能出家修大功德,但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和立塔像,饭食沙门,多少有修善的人;三、下辈,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乃至十念的人。
⑤舍家弃欲 “舍家”就是出家,“弃欲”就是断除五欲。
⑥沙门 是印度一般出家修行人的通称,华译为“勤息”,即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瞋痴三毒。
⑦一向专念 “一向”是自始至终,精进不懈;“专念”是至诚恳切,专念阿弥陀佛,无有他念。
⑧自然化生 无须父母,自然变化而生。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志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①,起立塔像②,饭食沙门悬缯燃灯④,散华烧香⑤,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这是说明中辈往生者所修的因)
   佛告诉阿难:中辈往生的因,是十方世界的众生,凡是志愿欲生极乐世界,虽然不能像上辈往生的人那样行作沙门,大修功德,但也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号,随自己的能力,尽量积功累德,诸如: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等等,然后以这些功德回向发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⑥,光明相好,具如真佛⑦,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这是说明中辈往生者所得之果)
   其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的化身便会示现在他的面前,虽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与佛真身没有两样。又极乐世界的圣众也示现在他的面前,他立刻就随着化佛往生极乐世界去了,也是住于三不退转之地,但是所得的功德和智慧,那就不如那些上辈往生的人了。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彼国。若闻深法⑧,欢喜信乐,不生疑惑⑨,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这是说明下辈往生者所修之因)
   佛告诉阿难:再说下辈往生的因,是十方世界的众生,有人具有至诚的心欲生极乐世界,假使不能像前面上、中两辈的人那样修诸功德,还是要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号,至临终时,至少要念无量寿佛10声,即得往生。另外有一类的众生,平时不念佛,但在临终时,如果有缘听到这种甚深微妙、能令人了生死、出三界、一生成佛之净土法门,他非常欢喜地信受,没有丝毫的怀疑,乃至只念一声无量寿佛,且以至诚的心来发愿,誓要往生极乐世界。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⑩,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是说明下辈往生所得之果)
   那么此人临命终时,就会在梦中见到无量寿佛,他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也一样住于三不退转之地,但功德和智慧,就不如中辈往生之人了。
附记1:下辈往生的人,因功行不深,故不能在清醒时见佛,而在梦中见佛来迎,这是全靠他的信愿真切,及弥陀摄受众生之本愿使然。只要信愿真切,临终就是一念,亦得往生,所以经文说:“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彼国。”
附记2:有人生时不念佛,直到临终,才想念佛,发愿往生,肯定是他宿世有善根福德因缘,才会如此,但这种例子,万中无一,实不足取。古代就有一个人,名叫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一日病危,将欲命终,见群牛都来索命,有的以角挑其眼,有的以角刺其胸,又有的以头撞其背,或以脚踢其身。他感到十分恐怖,即吩咐其妻请僧救度,其妻请僧到来,立即告诉善和:“这是你今生杀业太重,才会有此现象,只有一法可以救你,就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为你解冤,可以令你脱苦,现在请你随我念佛。”僧即高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善和合掌胸前,也跟着念佛,甫念数声,善和说:“牛已经去了!”僧劝他再念,求生西方。善和一一依僧之言,过不多久,高声说:“佛来接我了!”最后念佛而逝。
附记3:不管上辈、中辈、下辈之行者,皆要“愿生彼国”,才得往生极乐世界,由此可见,发愿之重要。蕅益大师便曾斩钉截铁地说:“得生与否,端赖信愿之有无。”我们平日念佛,发愿生西,他日报尽命终,定生西方,不生他处。净宗十二代祖际醒大师对此有个妙喻,他说:“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斜,他日若倒,必定向西,决不向馀处也。”这是一定的道理,也是铁一般的事实。

注释
①奉持斋戒 奉行受持斋戒。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止身的过失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
②起立塔像 建立塔寺道场和塑造佛像。
③饭食沙门 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供养出家人。
④悬缯燃灯 悬挂幢幡和燃点置于佛像之前的常明灯,以庄严道场。
⑤散华烧香 以香花和烧香来庄严道场。
⑥化现其身 变化而现的佛身,即化身。
⑦具如真佛 指佛化身的相好光明跟佛的真身(报身)一样。
⑧若闻深法 如果听到甚深微妙之法。“深法”这里是指令人一生成佛之净土法门。
⑨疑惑 “疑”是狐疑不信,“惑”是迷惑颠倒。
⑩梦见彼佛 在梦中见到所念的无量寿佛。也有一说,是临终时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见到佛一样。

返回目录

----------------------------------------------------------------------------------------------------------

更多陈义孝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