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附录:普劝念佛文、四料揀、劝发菩提心文、简易念佛仪
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附录:普劝念佛文、四料揀、劝发菩提心文、简易念佛仪
● 普劝念佛文
莲池大师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又《观经》言:“念佛之人,莲分九品。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宝贵,受用现在,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小,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 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健康,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道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花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是心,本来是佛。”
● 四料揀
永明大师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 劝发菩提心文
省庵大师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賢,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心男女等。唯愿慈悲,少加听察: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趣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 、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勳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已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邱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乾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世众生。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须,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衣服有余,宁不爱惜。彼则筚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优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烊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裹,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噉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
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粪秽业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勳,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云何尊重已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我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难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
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唯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
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萎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
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也。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则幸甚!
简易念佛仪
念佛仪式,有繁有简,可随各人喜欢;惟功德大小,则胥视行者心存诚敬多少而定。若无诚敬,任何仪式,皆失意义。
这里要介绍一个简单易行的念佛仪式如下:
每日早晚,向西正立,合掌问讯,或焚香顶礼三?拜,念: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声)
阿弥陀佛(坐立均可,念百声千声或万声)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声)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声)
念毕,再念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全偈一遍: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共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最后,问讯或顶礼三拜而退。
注意事项:
1? 家中若供有西方三圣像,则须对佛礼念。
2? 念佛时,要记住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3? 正课时念佛,平时更要念佛,以便佛不离心,心不离佛,净念相继。惟在秽处或躺在床上,不可出声念佛,因与律仪不合,只宜在心中默念,口念默念,功德是一样的。
4? 虽然行住坐卧都能念佛,惟自古以来皆以坐念为主,因坐念最能持久,而且容易获得念佛三昧。坐有坐势,最常见的有下列数种: (一) 结跏趺坐: 又名双盘,即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或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二) 半跏趺坐: 又名单盘,即右足置于左腿下,左足置于右腿上。或左足置于右腿下,右足置于左腿上。(三) 交足坐: 即左右二足随意交叉平放。(四) 椅子坐: 即端身正坐于椅子上,二足自然垂直。手势: 双手仰掌,右掌置于左掌上,二拇指轻轻相接,安放于小腹之前小腿上。或合掌胸前亦可。身势: 背脊骨自然垂直,两肩下沉,胸微涵,头宜正,下颚内收,全身勿用力,一切以自然为主。若是默念或禅定念,尚要目宜闭和舌顶上颚。
5? 拜佛时,要拜佛如佛在,即要观想所拜之佛就在眼前,我以最诚敬之心顶礼,这样拜佛,才能感应交道,福至心灵。
6? 拜佛时要注意三件事: (一) 收摄其身,即拜佛时不得有任何不合规矩的举动;(二) 郑重其语,即拜佛时不得与旁人闲话;(三) 诚敬其意,即不得以轻心慢心拜佛,要心无旁骛,衷心诚恳。
7? 上列之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偈,古德说,此偈有大威力,能灭一切罪,长一切福,若每日如是,必中品生,如教人念,得大福报。惟念时应至诚腿切,要字字从心里过,以便留下深刻印象,这一点非常重要,切记,切记!
摘自《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一书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