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论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苏发祥,普华才让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自公元前6 世纪在印度形成迄今,佛教一直非常重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多佛教经典中,都把老师称之为“智慧之友”(wisdom teacher) 。大乘佛教认为,一个人如不依靠智慧之友, 就不可能成佛。而藏传佛教更加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认为上师与佛佗没有差别。历史上,许多中外高僧大德大都曾对师生关系做过专门的论述,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印度佛教大师马鸣所著《上师五十颂》(Bla - ma - lnga -bcu - ba)和近代康区大学者降贡衮珠(1813 - 1899 年) 所著的《论师生关系,如何跟随上师,如何教授和聆听佛法》(slob - dpon dang slob - ma’i mt shan - nyid dang bsten - t shul‘chad - nyan bcas bshad - pa’i skabs) 。深入研究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探明千余年来佛教文化之所以在雪域高原源远流长久经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且还可为当今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提供借鉴。本文通过分析降贡衮珠上述著作的主要内容,拟探讨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一、智慧上师的类型和品质
根据佛教的基本理念,人生有八种苦难,若要从这些苦难中解脱,进而达到涅槃成佛的境界,就必须学习佛法。而要学习佛法,仅仅阅读经卷还远远不够,必需找一个合格的向导,即精神导师或上师。马鸣大师曾说:
“居住十方每块土地上的所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之佛,都对密宗上师尊敬有加,皆因他们从上师处得到了通往证悟之路的最高加持。”
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1543 - 1588 年) 也曾经说到:
“从无劫之时起,我等就一直徘徊在六道轮回之中,皆因我等未能遇到精神导师。或者即使遇到了也未能与其建立行之有效的关系。我们应充分利用此生提供的机会,下定决心,在一位上师指导下进行精神修持。”
既然上师对人的一生乃至来生如此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合格之上师呢? 降贡衮珠阐述了四种传统合格智慧导师及他们应拥有的品格和特点:
1. 普通人.
2. 菩萨( bodhisattva) .
3. 佛的化身(the nirmanakaya of the Buddha)
4. 佛的报身(the sambhogakaya)
降贡衮珠认为,由于业力的原因,大部分众生选择的是普通人类型的智慧导师。至于后三位上师,很多人毕其一生,甚至连他们的面都见不到。作为普通人的上师,须精通大乘佛教教义,并持有菩萨戒。
菩萨戒则体现于三个不同的层次:
1. 象国王一样的菩萨:即首先掌握权力,然后带领其臣民得到福祗。
2. 象船夫一样的菩萨:与众生同时得到解脱,与乘客同时抵达彼岸。
3. 象牧羊人一样的菩萨:先普渡所有的众生,然后再自己觉悟。就象牧羊人首先把羊群安全带领回家,给它们食物和庇护, 然后再考虑自己的需要。
根据所受戒律,精神上师还可以更详细地分为三大类: 解脱规范师( so - sor - thar - pa’slob -dpon) 、菩萨规范师(byang - chub - kyi slob - dpon) 和密宗规范师(sngags - kyi slob - dpon) ,每一类上师都应具有各自不同的品质。每类导师在寺院里具有各自的功能,但都应具有以下三种品质:
1. 坚忍不拔(brtan - pa) ,恪守近圆戒(bsnyen - par rdzogs) 至少十年以上。
2. 精通所有戒律(‘dul - ba) 。
3. 做利益所有众生之事(phan -‘dogs - pa) ,主要是通过传授佛法和为人提供物质之需要。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上师仅适合于出家人,而不包括男女在家俗人。
二、如何选择和跟随智慧上师
在决定是否选择某位喇嘛作为自己的上师时, 学生因首先按照有关佛经中的规定, 看看导师是否过着有道德的生活, 是否恪守戒律;是否精通大乘佛教之经典,并通过禅定取得个人修行之成就;最重要的品格之一是他是否关心众生之幸福和福利。如果他关心自己的既得利益甚于关心他人的利益,他就不是一位合格的导师。学生要全面检查和考虑所选老师之品质,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或误导。对此,降贡衮珠说:
“无论上师的社会地位多高,名声多大,声誉多隆,具有洞察力的学生都应谨慎考察所要选择的智慧之师。”
与不合格老师学习的结果会妨碍或破坏精神之追求。有些学生第一次选错导师后,从此会远离所有的老师,甚至对佛法都敬而远之。为避免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应远离那些不合格之老师。
即使已经选择了一名喇嘛做老师,但随后发现其不符合,也要立即远离之,这样做不会受到人们的批评或非议。但要找到符合所有条件之老师也非常困难。所以,学生要选择老师时要特别谨慎。但人的一生又非常短暂,应选择那些缺点较少或微不足道, 但品格非常优秀的喇嘛作自己的导师。
此外,很多品质的东西是内在所有,而我们的判断大部分基于对外表的观察,因此很难看清内在的品格。商人对我们也许比朋友还亲热友好,但他的动机是为了从我们这儿赚钱。表面上善良友好的人亦不见得就慈悲和无私。因为我们很难看清其内在的动机,所以,不能只看他的名声和有多少学生。
降贡衮珠认为,师生关系应分两步建立和发展。首先,师生双方应仔细地彼此审查。然后,再建立正式的师生关系。如此,学生可以获得觉悟,老师也可完成引导众生觉悟之使命。因此,建立纯洁、不受任何消极因素影响且持续不断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对师生关系进行审查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师生关系始于不合格的老师或不合格的学生,那么,师生双方以后都会遇到大麻烦。如果上师将密宗传授于不能恪守戒律的学生,那么, 老师就会转生恶趣,大大延长了其取得果位的时间。如果学生遇到不合格的老师,那么,他会误入歧途,不能成佛,会浪费其宝贵的一生。
经过仔细审核后, 学生可以放弃建立师生关系,这基于两条基本理由:老师不合格,或者即使合格,其风格和个性不符合学生。学生一旦认为自己所要选择的老师既合格,也适合自己,那么, 就应完全依靠老师,以老师为自己获得觉悟的必要条件。但依靠老师的态度要恰如其分。如果是为了个人的所得,或为了得到别人的尊敬,或为了扩大自己的名声而依靠上师, 就是怀有非常错误的动机。
确立了合适的态度后,就要以实际行动跟从上师。降贡衮珠认为有三种追随喇嘛的主要方式:给老师自己所有的物质资料和尊严;尊敬老师;实践老师之教义。他解释道,学生应该将自己所有的一切物质资料都奉献给老师。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高僧如纳若巴、玛尔巴(1012 - 1097 年) 、米拉日巴(1040 -1123 年) 等,除了自己的所有物质和身、语、意外,甚至连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奉献给了上师。
老师进屋时,学生要站立起来,等老师落座后,行三跪之礼。进到老师所在的房间后,也要行三跪之礼。学生不能用老师的餐具,穿老师的衣服,坐在老师的座位,不能当老师的面躺着,打哈欠时应用手遮嘴,不能脚指头冲老师而坐。
降贡衮珠强调要拒绝那些既不合格,又没有真才实学, 而假装成喇嘛的人为师的重要性,他认为应尽量避免不合格的老师,以免走错误的道路。佛经中把此类人称之为“没有精神气质的老师”(mi - dge- ba’i - bshes - gnyen) ,或者“有害的精神老师”(sdig - pa’i - bshes - gnyen) ,而降贡衮珠将此类人定义为:
“所有那些执著于今生之现象,热衷于从事毫无德性活动的喇嘛、教师、法弟和法妹。”
学生还可以根据以下表现认识假老师:脾气糟糕,自夸自大,鄙视他人,对真才实学者嫉妒诋毁,这些都是无德性之活动。在所有德性之障碍中,邪恶老师为最。所以,一个人不应与其发生任何关系,不要与其讲话,甚至不要被他的影子所触及,因为与此类不合格的老师接触,不但会妨碍学生得到觉悟之过程,而且会培养和增加学生的不良品质。
即使跟随了智慧之师,也会遇到各种障碍,佛教称之为‘魔’(bdud) 。降贡衮珠强调这里的魔不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魔(demon) 或者鬼(ghost) ,而是指学习、修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包括认识和心理方面的困难,降贡衮珠将魔分为六外魔,三内魔,八祕魔,但他没有具体解释每一种分类。
降贡衮珠还认为,如果跟随水平比你还低的老师,你的水平会变得更低;如果跟随那些水平与你一样的老师,你的水平会原地不动;而跟随水平比你高的老师,则你的水平会提高得更快。所以,一个人应该拜那些水平比自己高的人为师。而老师和学生,就象珍珠,应不时彼此检验相互间之关系。
三、学生的类型和品质
根据所受戒律之不同,降贡衮珠将合格的学生分为三类,每一类都有不同的品质,这三类学生和应具备的品质如下:
1. 受解脱戒(Pratimoksha vow) 的候选学生
(1) 尊重:对老师必须尊重。学会尊重和虔诚也是一个人成熟和放松自我羁绊的一个标志。
(2) 戒之能力:不能做奸淫、偷盗、抢杀和谎说修炼成就。
(3) 禅定:彻底消除不良或消极习惯、倾向之必要过程。
(4) 学习勤奋:包括背诵经典之能力。
(5) 自制:能够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身体。
(6) 忍耐:能够和老师同时工作,能够控制和处理与别人的争吵。
2. 受菩萨戒的候选学生
从自己纯洁之品格熟悉智慧菩提之传承,就象根据烟能够判断出火, 从岸边能知道水一样。除了受解脱戒(Pratimoksha vow) 的候选学生所必须具有的条件外, 还需要以下品质:
(1) 信仰:对大乘佛教经典和上师的信仰。
(2) 慈悲:以慈悲心看待所有六道轮回中的众生, 视世间所有的众生为自己母亲。
(3) 智慧:能够理解和吸收空及其大乘佛教深奥教义。
(4) 接受广泛之菩提之道。
(5) 以带领众生得到解脱为己乐:首先考虑的是众生,然后才是自己。
(6) 精进:大乘佛教的修习,如六渡等,非常艰难,要求全身心投入。
(7) 从空之教义中受到鼓舞:不应畏惧空,也不应为之感到沮丧。
此外,降贡衮珠还认为要与智慧上师保持关系,候选学生还应该具备如下三种品质:
(1) 无派别门户之见:不诋毁其他的传承或教派。
(2) 有分别能力。
(3) 热衷于实践大乘之道。
3. 受金刚戒(Vajrayana vow) 的候选学生
除了要具有以上两类候选学生的所有品质外,还需要以下品质:
(1) 虔诚:对自己的根本上师仅仅欣赏和尊敬是远远不够,第一和最重要的是要对其虔诚,这是接受上师祝福的先决条件。
(2) 能够理解深奥之观念,也就是金刚乘(the Vajrayana ,即藏传佛教) 的“正见”(‘dag - snang) 。
(3) 对密宗修炼效果之信心:尤其是禅定的时候,必须全心全意, 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4) 恪守誓言。
降贡衮珠指出,上师应拒绝具有如下品质的人作自己的学生:自私、骄傲、对三宝缺乏信仰、不诚实、好斗、鄙视和看不起灌定、不知羞耻、缺乏慈悲心、轻易破戒等。但在实际生活中, 很难发现具有所有优良品质的学生,或者集所有不良品质于一身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 降贡衮珠建议, 应接受那些渴望学习和实践大乘佛教教义之学生。他认为智慧是是否接受一个学生所要考虑的最小标准:
“身体完整无缺,具有突出之高贵品质,不患病任何疾病,来自令人尊敬之家族,且具有信仰和恪守誓言的学生非常罕见。总之,大部分的众生信仰三宝,在大乘佛教之体系中非常快乐,且具有美德。所以,那些渴望且努力欲实践祕密曼陀罗的人,尽管其出身低下,因智慧问题,不具备高贵品质,也应该引导其进入大乘之道。”
四、如何教授和聆听佛法
合格的上师有了合格的学生之后,就可以开始学习过程,降贡衮珠将教授和聆听佛法的过程分为四步骤:
1. 为准备教授,师生应做什么:
上师应预先做好如下的准备事宜:
(1) 适当的安排:教授佛法是为了众生之利益,而不是为自己谋取财富、名誉等,应穿着整洁得当,安排好座位。按传统习惯,座位一般高于地面,下面有八只雕刻的狮子,上面铺有质量上好的丝绸。
(2) 念诵佛经、清除障碍:主要是指在教授佛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障碍。
(3) 举止得当:使自己的身、语、意协调一致。
而作为聆听和学习佛法的学生,应该做好如下准备:
(1) 向老师敬礼,并献礼物:这样做不仅仅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同时也是对佛法的尊敬。
(2) 举止庄重:进入上师的禅房时,要向三宝顶礼。如果上师已经落座,可直接向老师顶礼;要坐在地板上,或不高的垫子上;切忌举止轻浮、托沓、懒散,不能在供有佛像的房间躺卧等。
(3) 对有机会聆听佛法应感到由衷的高兴并倍加珍惜。佛法在世间出现的机会很少,而能够生为人身也非常困难,所以,应具有信仰,并聆听佛法,世间如此的机遇实在难得。
2. 教授佛法的过程中,双方应做什么:
首先,上师必须精通自己所讲授的科目(与‘意’相关) 以及与之相关的经典,要详细向学生阐述所讲授之科目。其次,上师应熟练掌握授课技巧(与‘语’相关) ,做到口齿清楚,引经据典,要言不烦,不喋喋不休,也不少言寡语。切忌在讲授过程中犯八种错误:懒散授课、对讲授科目缺乏了解、谈论与讲授科目无关之话题、对所讲科目内容不能肯定、不能消除学生之疑难、不能确定学生是否有问题、带着悲伤或压抑的心情授课、拒绝教授合格的学生。最后,应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与‘身’有关) 。身、语、意要符合道德。为有效地教育学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好、个性、习惯、能力等。对学生要有爱心和慈悲心,带着所有众生通过此种教育皆能解脱的动机教育学生。如果没有这样的动机,那么,至少不能带着获利或追求名誉的想法教授。如果担心其他人掌握自己的知识,而不给学生教授全部的知识,这也是一种‘魔’。
此外,老师需要包容学生所犯的错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教授,什么时候不应该教授。因为对没有充分准备的学生在不恰当的时候传授不适当的材料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降贡衮珠认为,老师解释课目的方法有两种:概括和详解。所谓概括,就是教师授课时应该包括如下六点:
(1) 清楚所要讲授科目,即知道讲什么。
(2) 讲授科目的意义或者重要性。
(3) 学习的原因。
(4) 向学生清楚,明白地解释科目。
(5) 学习的结果。
(6) 更高一级的知识。
而详细地解释也有六种基本方法:
(1) 概括,明确地解释教授的目的及其学习的益处,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不间断地介绍所要讲授的文本,集中阐释要点,但不一个词一个词地予以解释。
(3) 解释完大纲后,对专门术语予以阐述。
(4) 解释大纲与词汇,术语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5) 根据经典回答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
(6) 运用推理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回答学生之问题。
上师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最好引经据典,进行逻辑分析,并给予实例。还应因材施教,对能力和智慧不一样的学生,应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对智慧较高的学生,应给予深奥而广博的解释;对资质较差的学生,应使用容易记忆的词汇解释,以便于理解;对于那些懦弱胆小者,鼓足他们的勇气。如果他们情绪激动或心不在焉,就应该纠正他们的这些缺点。
以上谈的是教授和学习佛法过程中,上师应该做些什么。降贡衮珠还例举了学生不能正确聆听佛法的障碍形式有三过失和六污点, 具体内容如下:
三过失:
(1) 注意力不集中:就像倒置之容器,把水倒进倒置的玻璃杯,什么都不会留下。
(2) 亵渎神灵(defilements) :就像脏的容器,如果把清水倒进脏的玻璃杯内,水也会变脏。如果学生带着不纯的动机和错误的观点聆听纯洁的佛法,那么, 佛法也会被扭曲。不能怀着为了出名,获得利益等不良动机学习佛法。
(3) 悲伤:即有漏泄的容器。如果玻璃杯是破的,那么,无论你倒进多少水,也留不住一滴。如果学生不专注于学习,而被悲伤、压抑等情感所压倒,听到的内容什么也不会记住。六污点(dri - ma drug) :
(1) 骄傲自大。
(2) 不信奉老师和佛法。
(3) 不努力聆听和理解教授内容。
(4) 受外部环境如街上之交通、冷、热等影响。
(5) 注意被内心活动所分散,如白日做梦等。
(6) 被内心感情所支配,悲伤,压抑,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
降贡衮珠指出,要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并渴望真正掌握佛法,就必须坚决清除和克服以上的缺点和错误。
3. 教授结束后应该做什么:
每次教授和学习佛法结束后,上师和学生该做如下三件事情:
(1) 老师用祈祷的方式,检讨自己在讲授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并以同样的方式,将自己在教授过程中可能获得的资量奉献给众生。
(2) 学生应向老师敬礼,并献曼扎,表示衷心感谢。
(3) 学生应该全面温习老师所教授之内容。降贡衮珠建议找一个安静而不易受干扰的地方,先禅定五分钟,然后开始学习。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 拿回去再向老师请教。在学习和教授佛法的过程中,闻(thos) 、思(bsam) 、修(sgom) 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4. 讨论教授和聆听佛法所获得的裨益
降贡衮珠指出,上师和学生应从六个层面讨论教授和学习佛法所得到的裨益:聆听和反思教授内容的普遍裨益、聆听教授的特殊裨益、教授佛法的特殊裨益、理解佛法的特殊裨益、聆听和教授的裨益、将讲授内容付之于实践以及将学习和修炼融为一体的裨益。
五、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以上我们归纳和总结了降贡衮珠《论师生关系,如何跟随上师,如何教授和聆听佛法》中关于师生关系的主要思想。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佛教文化亦是如此。就藏传佛教而言,虽然自公元十世纪以后, 涌现出了众多教派,每个教派的教授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总体的教育方法和核心的教学内容都基本保持一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藏传佛教中如此完备而系统的教育体系,保证了藏传佛教文化的长盛不衰。
教育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千秋大业,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无论是传统教育模式,还是现代新型教育,师生关系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在提倡“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师生关系仍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虽然以上我们主要论述的是藏族地区传统寺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但对当今21 世纪的现代教育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首先,根据降贡衮珠和其他一些佛学大师的论述,在传统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体系中,要做一位合格的上师并非易事。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崇高的人品。这与中国古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主张不谋而合。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充当老师,也并非所有的老师都是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作为学生有资格,也应该有能力甄别合格与不合格的导师。然后,可以自主选择合格导师。而如今高校校园内,敷衍了事或品德低劣的教师不乏其人,投机取巧、不安心于学业的学生也为数不少。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藏区许多僧人来到内地, 或传播佛法,或学习汉语或外语;每年也有大量内地人涌入藏区,或拜师求法,或旅游采风,展现了汉藏两个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新视角。这本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等令人担忧的现象。在此形势下,有必要重提和强调藏传佛教传统教育中有关上师资格和品质的规定。
其次,有关“师道尊严”的问题。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藏传佛教传统寺院教育中,对上师的言行、举止都有严格的标准,对上师准备授课、授课的内容和方法皆有明确的要求,对学生的操守也有详细的规定。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令人瞩目,但随着市场经济进入大学校园,传统的师生关系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是时代再向前发展若干世纪,笔者认为“师道尊严”仍应坚如磐石,不容置疑。而如今的大学课堂内,学生穿短裤、拖鞋、嚼口香糖、打手机、发短信、睡大觉等现象司空见惯,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正常师生关系的维持。
最后,关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问题。传统的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师生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还体现在课堂以外的学习活动中。这与我们今天大部分学校中“填鸭式”教育方式和只提倡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有所不同。实际上,授课质量的高低与师生互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当然,传统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所倡导的师生关系中并非全部都是精华。有些做法不但有失偏颇,而且有悖于人性常理,不应继承和提倡,如学生要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包括自己) ,甚至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要献给老师、教授内容皆以佛法为主等等。既有扬弃,又有继承和发展,这应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对藏传佛教文化也不例外。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