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洪修平:什么是禅净合流?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6日
来源:   作者:洪修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洪修平:什么是禅净合流?

 

  禅净合流代表了宋代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大势。佛教各宗到了宋代,相互融摄更加紧密,从最初的禅教一致发展到后来的各宗与净土合一,最后,形成了中国佛学禅净教大融合的总趋势。禅净的融合是有深刻的内在与外在原因的。

  从理论基础来看,作为两大独立的佛教宗派,禅与净关于成佛根据、解脱途径的学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成为二者既相互分歧,又最终走向合流的根本原因。二者的分歧主要表现在:第一,禅宗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讲求自性自度,净土宗则强调信愿行,仰仗佛菩萨的慈悲愿力;第二,禅宗主张不离世间求解脱,心净则国土净,净土宗则宣扬西方净土,强调九品往生;第三,禅宗的修行方式是修禅,生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一悟即至佛地,净土宗的修行方式是念佛,主要是称名口念,最高境界达致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二者的分歧是显而易见的,但换另一个角度来考察,二者又有相互融合的基础。首先,从根本上来说,两宗都是以成佛解脱为目的,禅宗主张唯心净土,净土宗求生西方净土,都是为了实现佛国净土,目的是一致的。其次,所谓自力与他力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净土宗仰仗他力,却不是无条件地坐享其成,需自己具备信、愿、行的资粮。禅宗号称自性自度,但如果没有祖师的接引与印证,其开悟就没了着落,可见,绝对的自力和他力都是不存在的。最后,念佛与修禅作为佛教最通用的两种修习方法,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也非格格不入。禅宗讲究提起疑情,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此“疑”并非与“信”对立之不善心所法,而是指念兹在兹的一种心理状态,目的在于截断妄念,与一刹那间悟人实相。同样地,持名念佛的修行关键在于以一念代万念,一心不乱本身就是一种禅的境界,只不过其目的在于求生西方而已。

  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禅净融合也体现出某种历史必然性。唐代一大批佛学大师将中国佛教义学推向了高峰,使得本已潜伏脱离群众之危机的儒道两家黯然失色。佛学理论的精致即使是上根利智之人也难得有时间、有天赋去悟解,遑论中下根的广大民众了,因此,直指人心的禅宗和称名念佛的净土宗才在后来得以迅速传播。当禅宗因与中国士大夫文化投缘,在雅文化层次上独占一席之地时,净土宗也发挥了自宗的优势,在俗文化层次上,成了佛教的一大代表。宋代以后,禅宗虽受到士大夫欢迎,但流弊日显,狂禅泛滥,颓势难免。将念佛求生净土与现世利益加以调和的净土宗,显然更为社会大众所欢迎。一般认为,净土宗重视信仰而缺乏哲理。实际上,多数提倡净土教的名僧并不全然废理,而是主张真俗兼举,理事并重。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宗先驱都用佛教的中观或唯识理论讨论净土无生之生、报土化土、有相无相、凡夫可人不可入等理论问题。因此,对深通教理的佛教高僧来说,净土法门与佛教各宗教理非但不相违背,而且是理论与实践上的有力补充。

  禅净融合,最早在东晋慧远倡导的念佛禅中就已初露端倪。慧远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曾提出,诸种禅定中“功高易进,念佛为先”。虽然慧远的念佛主要是观想念佛,与净土宗注重的持名念佛不尽一致,却说明了念佛与修禅可以在具体的宗教实践中结合起来。

  唐代宗密是主张禅净合一的一位非常关键的人物。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着意调和禅与教的分歧,其中也谈到了禅净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禅净合流的实质是禅宗在适应历史潮流,调节自身的过程中,选择了净土宗。

  禅净合流局面最终蔚为潮流是在宋代永明延寿以后。永明延寿是宋初佛教内部最杰出的融合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禅净合一思想对宋明以来的佛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万善同归集》是延寿调和禅净分歧,论述禅净一致,强调禅净双修必要性的代表作。“万善”指所有与善相应的思想和行为,“同归”,即共同归趣的真理,也就是实相,“万善同归”的旨趣在于通过对佛法义理的圆融阐述,会归净土念佛实践。具体来说,延寿的禅净双修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理之“唯心净土”。他说,“识心,方生唯心净土,着境,只堕所缘境中”,“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万善同归集》)延寿唯心净土的思想明显带有禅宗心性论的特点,即把佛国净土与众生的心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延寿用佛法的“二谛”和“三性”来说明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的关系。他认为,唯心净土是真谛,西方净土为俗谛;世俗以西方净土为实有的观点是遍计所执,应该破除,西方净土的实相是心佛两亡的圆成实性,西方净土由因缘而起,是依他起。因此,唯心净土之“假有”即西方净土,西方净土之“真空”即唯心净土,二者是性空与缘起、真谛与俗谛的统一。

  第二,肯定行之“持名念佛”。延寿肯定了净土宗持名念佛作为修行法门的价值,并为之注入了禅意。禅宗的一大特点是认为语言文字不能体现实相,“言语道断”,“说即不中”,即使佛教经论、诸佛名号亦如此。延寿则以大乘经典为依据,指出“声为立义之府,言皆解脱之门”,对名号与实相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言语音声中包含了佛教义理,因此一切经论言教都是解脱法门,称名念佛、读诵经论即能“冥契实相”,往生净土。延寿还用禅宗的方式诠释了念佛法门:“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念佛不唯口念,更是心念,以心与佛契,才是真念佛。延寿将禅宗的参禅纳入到净土宗的念佛体系,等于在他力的基础上纳入自力的因素,改变了净土宗偏重信仰的一面。他本人提倡并身体力行“行道念佛”法,认为“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声,事业常如此,西方佛自成”。

  第三,做“四料简”,主张禅净双修。“料简”又作料拣、了简、量简等,意思是分别拣择正法。四料简的内容是:“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为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指路。”可以看出四料简明确号召学习净土,禅与净土的四种关系,以禅净双修为最高。延寿是当时威望很高的佛教领袖,登高一呼,天下翕然从之,四料简遂成为禅净合流的标志,开创了佛教实修的新时代,奠定了宋明佛教的基本格局。

  除延寿外,宋代禅净兼弘双修的知名禅僧还有契嵩、义怀、宗颐、宗呆,等等。天台、华严和律宗的代表人物,也纷纷把净土信仰当作自己学佛的归宿。宋代以来,推动禅净合流的还有一支强大的居士队伍,代表人物有杨杰、苏东坡、王日休等。佛教最终以禅净合流的形式汇入了中华文化三教合一的滚滚洪流。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

更多洪修平教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