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8年:08-041供养与发心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5日
来源:   作者:海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8年:08-041供养与发心

   供养与发心—一 海涛 辑

  1.供养的本质是要有清净的心意和态度,并不在于行为。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2.从前有一个人在行路时看见地上有一尊佛像。他想:「如果人们从佛像上面走过,他们就造了恶业。」于是他把佛像捡起来放在路边。因为他的动机是好的,所以他造了善业。

  3.又有一个人走过来,心想:「这尊佛像躺在这里日晒雨淋,必将毁坏。」他想予以保护,左右一看,找到了一只破旧不堪的鞋,就拿过来盖在佛像上。在正常的情况下,这当然是极要不得的事,可是由于他的动机纯正,此一行为给他造了善业。

  4.接着又走过来一个人,他看见鞋在佛像上,心想:「把鞋放在佛像上太可恶了。」于是他把鞋拿起来丢了。这个人也造了善业。随后又有一个人看见这尊佛像躺在路边,他心想:「这太不敬了,不应让它留在那里。」于是他捡起佛像,把它放在墙头,因而也造了善业。

  5.由此可知,造善业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其背后的动机。动机是最重要的,表示尊敬的方式则可有多种。礼敬外在之像,礼敬代表佛之身、语、意者,可转自心,令起敬意。是故遵守礼仪,至为重要。

  6.由于我们是凡夫,没辨法去分辨所供养的对象是清净或不净的,所以在做布施的时候,只要我们的发心纯净,不管供养的对象如何,所得的功德都是一样的。

  7.功德的积聚取决于我们的发心,所以做事前应想「这事是否能利益他人」,而非「这事是否有功德」。清净利他的发心本身就是功德。

  8.龙树菩萨说,如果心存慈悲,要成佛、成菩萨就很容易了,这句话证明了心态是积聚所有资粮的根本。

  9.在许多积聚福德资粮的方法中,有一个既简单又具大效益的法,那就是以真诚的心去随喜他人的善行。

  供养与发心—二 海涛 辑

  1.智慧资粮跟福德资粮是不同的。当我们在修善行、做种种正面的修行时,我们心里还有对「自我」执着的时候,这就是福德资粮的积聚。当我们修善行、做种种正面的修行时,心里已完全没有「自我」的执着时,这就是在做智慧资粮的积聚了。

  2.基本上,智慧资粮一直要到上初地菩萨时,才能够真正地开始积聚。因为菩萨在登初地时,才能真正证悟诸法的空性,而不只是在知性上的了解而已。

  3.在证悟诸法空性之前,也就是在登初地的菩萨前,一切所做智慧资粮的积聚,都只是一种准备的前行而已,并非真正的已在积聚智慧的资粮。

  4.如何才能达到证悟诸法空性的境地?我们必须在每次修完法后,安住在无念的状态中,为智慧资粮的积聚做准备。此时,这还不是真正的在积聚智慧资粮;真正的积聚要等到证到初地菩萨位,也就是证得「无我」之后。

  5.通常,修行后将功德回向众生时,可按照普贤及文殊菩萨的方式来回向。以他们的知识及智慧来回向,便可积聚智慧资粮。

  6.由于我们是凡夫,不懂如何以特别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来做回向,因此,在修法后的回向就更具意义、更圆满了。

  7.菩萨从初地到七地,只有在禅定时,才能够积聚智慧资粮,一旦在下了座的四威仪中,也就只能积聚福德资粮,而无法真正的积聚智慧资粮了。

  8.可是从八地到十地的菩萨,便不管在禅定的座上或下座之后,都能不断地积聚智慧及福德资粮,也就是说,在此三地的菩萨,在或不在禅修的定中都是一样的。第十一地菩萨,圆满完成福德与智慧资粮的积聚,也就是佛了。

  9.对于一位初学者而言,即使非常想积聚智慧资粮,也没有办法,就只能积聚福德资粮;但不要因此而轻视了福德资粮的积聚,因为福德资粮积聚得越多,就表示越接近真正的积聚智慧资粮的境地,所以,不要放弃积聚福德资粮。

  供养与发心—三 海涛 辑

  1.未成佛之前有二种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大悲心是福德资粮,可证得色身(色身、报身),智慧资粮可证得法身。

  2.福德资粮仍需智慧资粮相辅相成,福德与智慧是不可分而且需要双修。龙树菩萨云:「愿一切众生都能圆满二种资粮,得到二种最殊胜的果报。」因为大乘分福德与智慧二法门。

  3.因此,当我们以真摰的慈悲及利他的心来积聚福德,并使心置于三摩地(定)的状态中时,则不论行做什么善行,例如:供养、布施或修法等,便都能成为积聚福德资粮最殊胜的法门。

  4.而且这样的功德经由回向一切众生,不仅不会耗光,还会日夜不断增长。所以,以慈悲心来积聚福德,是可以使资粮不断增长的殊胜法门。

  5.做任何好事,不论是无形的、有形的,为己的、为人的,均有功德。如果认为该功德只应归于自己,功德便很有限,因为个人是一个非常有限的存在。相反地,如果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人,其功德将是无限的大了;如果做了功德而不执着功德,便是做的无漏功德。

  6.因此,我们平日就要积极地培养利他的心情,并且不要吝于回向功德给众生,让他们也分享我们的功德。

  7.回向时,必须毫无分别心,朋友或仇敌都平等相待,也不要期望有所回报。回向有情众生的数量如虚空般无边无际,如此我们的功德资粮也会一样的广大无边。

  8.从回向的意义与目的而言,为了让数量广大如虚空般的众生能获得证悟,因此我们的资粮会积聚得很快。福德资粮的积聚是取决于我们回向时的心态而定。其实如实回向会使我们的善法功德与日俱增,就如同把钱存在银行会不断孳生利息一样,不会因为回向给众生而减少。

  9.所以,要令善法功德不会消减且日益增长的最好方法即是回向。回向是一种累积功德的根本,累积功德可让我们来世生于善道,且最终将由轮回痛苦中解脱。

返回目录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